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健纺织品测试

保健纺织品测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36

保健纺织品测试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1)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远红外纺织品的发展状况、纺织品远红外性能作用机理、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等。远红外纺织品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远红外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远红外线;发射率;温升;评价标准

1远红外纺织品发展概况

在纺织服装领域,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最早开展对远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了远红外纺织品的发展[1]。尤其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远红外纤维制品的相关专利在日本大量涌现,形成一股开发远红外功能纺织品的热潮。日本钟纺公司采用陶瓷粉末掺入尼龙或腈纶聚合物中,分别纺出“玛索尼克N” 和“玛索尼克A”远红外纤维;旭化成公司采用碳化锆陶瓷溶液涂层开发出新型尼龙保暖织物“SOLAR-V”,主要用于滑雪衫。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远红外纺织品。江苏省纺织研究所开发了远红外涤纶短纤维;天津工业大学开发的远红外丙纶,导湿性好,价格低廉,轻便,抗菌防蛀性好[2]。

目前开发出的各种远红外纺织品主要采用将超细陶瓷粉末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纺丝液中制备远红外纤维,或者采用陶瓷粉末制成的整理液对纺织品进行整理。主要应用的陶瓷粉末:金属氧化物,如Al2O3、TiO2、BaO、ZrO、SiO2等;金属碳化物,如SiC、TiC、ZrC等;金属氮化物,如BN、AlN、ZrN等[3]。

2远红外纺织品作用机理

2.1远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科学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波段:近红外波段:0.77μm~3μm;中红外波段:3μm~30μm;远红外波段:30μm~1000μm。由于中红外波段范围很窄,在医疗保健领域,将中红外波段纳入远红外波段 [4]。

2.2作用机理

热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为特征的传热方法。热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一个良好的辐射体必然是一个良好的吸收体,即一个物体发射热辐射的能力强,则其吸收的能力也强,两者成正比。人体既能辐射远红外线,又能吸收远红外辐射。由于人体60%~70%为水,根据匹配吸收理论,当红外辐射的波长和被辐照的物体吸收波长相对应时,物体分子共振吸收。人体所发射的热辐射的主波长在10μm左右,远红外纺织品在吸收外界能量后辐射出3μm~25μm的远红外线,与人体能够吸收的红外线相符,能形成共振。远红外纺织品吸收来自人体的红外波能量,并反馈给人体,提高了皮肤温度,从而达到蓄热保暖的目的。被皮肤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介质传递和血液循环,使热能到达肌体组织,达到保健和辅助医疗效果[4]。远红外纺织品一般通过提高表面发射率来提高发射功率。

2.3功能

远红外纺织品主要有保暖功能(即保温功能)、保健功能和抗菌功能等[3]。

远红外纺织品由于添加了发射率高的远红外线辐射材料,其保温性能表现为利用生物体的热辐射,吸收、存贮外界向生物体辐射的能量,使生物体产生“温室效应”,阻止热量流失,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因此,远红外织物具有显著的保暖作用,适宜制作防寒织物、轻薄型的冬季服装。

被皮肤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介质和血液循环,使热能到达肌体组织,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及对疼痛症状缓解的功能,对身体炎症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因此,远红外产品对血液循环或微循环障碍等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症状改善和辅助治疗功效。适宜制作贴身内衣、袜子、床上用品,以及护膝、护肘、护腕等。

纤维中微粒子的加入,使纤维表面出现多孔性,表面积增加,表面活性及表面状态的吸附、扩散等特性明显提高,使产品具有吸汗、除臭、杀菌等功能。抑菌试验表明:远红外纺织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抑菌率达95%,利用这些特性可制作卫生、医疗用品等产品。

3测试方法与相关标准

3.1 标准

目前关于远红外纺织品功能测试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GB/T 18319―2001《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的试验方法》、纺织行业标准FZ/T 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

GB/T 18319―2001标准规定了用红外辐射计测定纺织品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计算吸收率,以及用点温度计测定辐照升温速率的方法。主要从红外吸收率和红外辐照升温速率两方面测试及评价[5] 。

FZ/T 64010―2000标准规定了远红外纺织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结果判定和使用说明等。该标准以法向发射率作为远红外纺织品远红外功能的评价指标,以试样法向发射率减去对比样(即相应非远红外产品)法向发射率的差值作为法向发射率提高值。试验仪器为红外光谱仪和黑体炉。最后计算的法向发射率是8μm~15μm波段的法向发射率[6]。

CAS 115―2005标准采用测定法向发射率的方法,制定了远红外功能评价指标,是我国目前适用于保健功能纺织品的唯一标准,其中关于具有发射远红外线功能纺织品的部分规范了其术语定义、试验方法、结果判定、标志等内容,适用于远红外法向发射率大于0.2的各种织物、粉末等材料及导热物体的远红外法向发射率的检测。样品法向发射率采用温度为100℃时样品法向全辐射亮度与相同温度下标准黑体法向全辐射亮度比较的方法测量。试验仪器包括红外光谱仪(或红外辐射计)和黑体炉。计算机通过程序将黑体炉的辐射亮度、试样的辐射亮度、对比样的辐射亮度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4μm~16μm波段的法向发射率[7]。三个标准的内容比较如表1所示。

3.2测试指标与方法

远红外纺织品主要功能是保暖功能,因此其保温性能为主要考查指标。针对远红外纺织品,评价其远红外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发射率和温升。保健功能指标主要为血液的微循环等。卫生指标只是附加功能,只有当使用要求时才需要考查。

3.2.1发射率

只要不是绝对零度,任何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电磁波。物质远红外线辐射能量强弱的指标有辐射功率和辐射度等,但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发射率来表征。发射率指在一个波长间隔内,在某一温度下测试试样的辐射功率(或辐射度)与黑体的辐射功率(或辐射度)之比。发射率是介于0~1之间的正数。一般发射率依赖于物质特性、环境因素及观测条件等。

发射率可分为半球发射率和法向发射率。半球发射率又分为半球全发射率、半球积分发射率、半球光谱发射率;法向发射率又分为法向全发射率、法向光谱发射率。目前国际上采用法向发射率来衡量产品的远红外性能。远红外发射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国内没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天津测定法向光谱发射率,上海测定法向全发射率[8]。

关于黑体,指在任何条件下,完全吸收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而无任何反射的物体。按照基尔霍夫辐射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黑体是辐射本领最大的物体,其反射率为0,吸收率为100%,辐射率等于1,可叫完全辐射体。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黑体,只是近似的。

物体的发射率跟温度有关,在描述织物的发射率时一定要注明温度。

3.2.2温升法

温升法测定在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内织物温度的变化,温升法试验简单,能直接反映织物的温度升高情况。温升法包括红外测温仪法和不锈钢锅法。

红外测温仪法指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的恒温室中用红外灯照射同规格、同组织的普通织物和远红外织物,用红外仪记录下不同时间间隔下两种织物的温度,然后求差值;不锈钢锅法指采用高30 cm、容积为250 mL的不锈钢圆筒,圆筒上下底采用泡沫塑料,温度计插在盖上,分别将织物包覆在不锈钢圆筒外,在红外灯照射下,分别测得两种织物的温度,然后求其差值[2]。

张平等[9]选用不同浓度整理液整理后的织物及不同织物结构的远红外织物进行温升测试,测试的纯棉平纹布试样中,整理剂浓度越大,试样随时间变化温升越快。结果表明,温升这种测试方法侧面反映了远红外织物吸收远红外线产生的热效应。

3.3远红外功能评价

对远红外纺织品的功能评价应该建立以发射率为主体,以温升、人体试验为辅的评价体系。对织物的功能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直接测试纺织品所具有的发射率;二是用外界手段作用纺织品,测试其变化情况,如温升法;三是人体试验法,织物与人体发生作用,测试对人体的作用情况[10]。

4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远红外功能纺织品产业发展迅猛,产品种类丰富,但该行业一直缺乏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对远红外纺织品远红外功能评价缺乏统一规范的测试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对远红外纺织品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国先,赵连英.对远红外纺织品生理效应的探讨[J].现代纺织技术,2011(1):47-49.

[2]董绍伟,徐静.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纺织科技进展,2005(2):10-12.

[3]张富丽.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与应用[J].海军医学,1999,20(2):154-156.

[4]张娓华,张平,王 卫.远红外纺织品性能与测试研究[J].染整技术,2009,31(9):36-39.

[5]GB/T 18319―2001 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试验方法[S].

[6] FZ/T 64010―2000 远红外纺织品[S].

[7]CAS 115―2005 保健功能纺织品[S].

[8]薛少林,阎玉霄,王卫.远红外纺织品及其开发与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01(1):48-51.

[9]张平,张娓华.远红外织物保暖功能的测试与评价[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24(1):13-16.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2)

关键词:绿色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对纺织品的绿色化,生态化、有利于健康化的要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进而产生了相应的指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并且有相应的机构产生,及其明文法规和条例的制定来督促纺织业相关主题对指标的执行,以达到对人们生活质量健康要求的提高。在这种趋势下,绿色生态检测技术的检测成为一个摆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重要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2 绿色生态纺织品的相关概念

2.1 绿色生态纺织品的内涵

绿色生态纺织品其实是个复合词,它应该理解为绿色的、生态的纺织品。也就是说绿色生态纺织品应该涵盖绿色和生态两方面的内容。

2.1.1 绿色纺织品

广义的绿色纺织品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仅是对原材料的取用、制作过程中能源的使用有要求,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环节等整个产品的周期均有要求,制作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污染最小化是做到绿色要求的关键。消费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判断是否为绿色纺织品:①可回收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是如今企业想到达到的理想状态目标,而回收再利用是未来环保最佳途径,也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保证。废物的回收再制作原来产品,或者新产品的原材料。以至于资源的达到首次利用、再度利用的最大化、多能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纺织品被回收利用,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②能源材料纺织品:有的纺织品是具有能源性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原有功能不变上,尽可能的做到减少原材料的耗用量,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来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③多功能、效用性的纺织品:多功能纺织品也是环保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理念是在增加纺织品的功能时,尽量减少或者不增加其它的环保污染。

2.1.2 生态纺织品

用天然材料但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原材料生产,并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它的无污染性贯穿于生产、销售和废弃处理整个过程。

2.2 绿色生态纺织品的价值

绿色生态纺织品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提高下人们对环保,健康的追求的结果,也是人们对资源的一种节省。它是人们对环境的环保、和谐、可循环和人体的健康、舒适、个性多功能满足的追求的表现,同时它也是规避绿色贸易的努力方向。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正在受到日益发展的绿色壁垒的严重影响,有报道称中国每年有74亿多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规避而被限制出口。因此绿色生态纺织品的使用及其发展对我国的环境,消费者健康、以及我国贸易发展经济组成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绿色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技术分析

伴随着人们对穿着用品的纺织品的舒适、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追求,纺织品的绿色生态指标也逐渐建立、发展、完善。因而有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形成了绿色生态检验认证的条文和惯例。有的条文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认可性以及通行性。比如欧盟早在1994年7月就《关于禁用偶氮染料的第2002/61/EC号指令》,禁止在其中规定的纺织产品中使用可裂解并释放出某些致癌物质的染料,这个条文就体现了通行性。而在2005年1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强制实施的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则体现了强制性。

3.1 检测项目

Oeko-Tex 200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pH值测定、游离甲醛测定、农药残留、苯酚含量、有机氯载体、可提取重金属等内容。根据相关问题、环境,检测项目也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有相应变动。

3.2 检测仪器

在绿色生态纺织品检测中,所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1)气相色谱和气质谱联用仪器,主要用于PVC增塑剂、农药残留物等的检测。(2)高效液相色谱。它检测的内容和“(1)”中所述大致相同。(3)原子吸收光谱仪。它主要通过火焰,石墨系统来判别多重金属的存在以及确定。(4)原子荧光探测测定光度计:它主要检验水溶液中易挥发的重金属。(5)PH酸碱测试仪器:主要测试纺织品的PH值,制造生产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用处的适当的PH值的产品。还有旋转蒸发仪、漩涡混合仪、离心机、超声破发生仪器、氮吹仪等等设备也是检测绿色生态纺织品的设备。

3.3 技术现状

对于绿色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立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形成标注化的形式都相当的滞后、欠缺不完善。虽然Oeko-Tex在推出Oeko-Tex Standard 100的同时,匹配的相关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指导性文件-Oeko-Tex 200,但这些文件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检测标准,所给出的检测方法也并不完全。这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度的把握,范围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给实施带来了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各国的文化底蕴不一样,人们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世界各国对绿色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技术研究及其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国际上很难达到一个一致的统一标准,去作为衡量绿色生态环境的纺织品的基本国际标准。(2)纺织品的检测的安全性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能本身就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这跟检验的产品和检验机构的设备的先进性,和检验人员的取样标准,操作标准都有很大关系。(3)检验用的设备使得检验的成本很高,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者科技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是一项很为难的问题。

3.4 现代纺织品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预测及其建议

3.4.1 现代纺织品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1)广泛运用高技术:纺织品的检测技术得到提升要依靠于检测仪器的先进性。机电一体化水平,计算机的发展,测试指标的研发等进步都会推动检测技术的提高。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提高了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2)检测技术向高速、高效、多功能发展:高科技的发展讲会推动检测技术的高速度,搞效率的完成试验,提高质量控制的时效性。并且高科技的发展也能够将传统的单一、费时、耗力的测试变为省力,高效、多功能的检测。

3.4.2 加强纺织品的检测技术的建议

(1)完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现阶段,应该根据各国的生活习惯追求,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指定合符实际的统一标准。以及分等级要求或者恰当的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找到一个协商的平衡点,作为统一的标准体系。(2)研发检测仪器:国际各国都应该提高对科技水平的发展一推动检测仪器的发展,从而提高检测水平。(3)国际机构以及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帮助:在经济和技术上不发达国家都相对落后,检测技术的提升要依靠于经济和技术,国际应该对他们伸出援手,才能是他们加快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标准。

结语

对绿色生态纺织品的追求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趋势。绿色生态的纺织品要的到保障必须要求检测技术的发展,从而给予对其标准的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要依附于各国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的应用,从而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又成为了检验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谢凌佳、施峰.关于纺织品环保标准与检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4):56-56. [2]郭全、姜华强.现代纺织检测技术、特点及发展方向[J].中国纤检,2011,(24):42-43.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3)

针对GB/T 4802.3—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起球箱法》国家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实际检测工作经验,对新旧标准进行了剖析,并对现行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纺织品;起毛起球;标准;解析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是影响服装服用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面料起毛起球会严重影响织物的外观性能,起球程度是消费者判别产品好坏最直观的依据之一。因此起毛起球一直是纺织产品标准中一项最基础的考核指标,国内外均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标准对该项目进行测定和考核。

2008年6月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了GB/T 4802.3—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起球箱法》标准,该标准自2009年3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原标准GB/T 4802.3—1997《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起球箱法》,本文结合实际检测工作经验,对新旧标准进行了剖析,并对现行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新旧标准差异

GB/T 4802.3—2008标准在前言中提到,与1997版标准相比存在9个方面的主要差异,其中最主要有3个方面的变更。

1.1 评级设备

GB/T 4802.3—2008第5章“仪器与材料”中条款5.6规定了评级箱的要求,并对光源、观察者、试样三者的位置作了具体规定,限制了一定的角度,但实际评定过程中如果按规定的角度评级,则较多试样的实际起球情况不能明显地观察到。而该标准第9章“起毛起球的评定”中又规定:可采用另一种评定方式,即转动试样直到观察到的起球现象更加严重。这种评定可提供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如:将试样表面转到水平方向沿平面进行观察。这样一个标准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评定方式,如果不同人员分别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定,其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作为标准,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统一各种影响因素,从而达到最终结果的统一性、可比性。而从实际运用情况比较这两种评定方式,后一种评定方式比较合理,能更加确切地评定试样的实际起球情况。

1.2 评级方式

GB/T 4802.3—2008第9章“起毛起球的评定”中“表1”对5个级别的起毛起球程度作了具体的状态描述。由采用样照评级改为视觉描述法评级,消除了由于样照不同或实际起球情况与样照不符等影响评级的客观因素,评级方式更为主观。为了降低主观因素对评级结果的影响,标准又规定:建议至少两人进行评定。这一规定比旧标准更加合理。

1.3 附录

新旧标准的附录是关于“仪器的维护保养与校核”两个方面的规定。关于“仪器的维护保养”,两个标准相比没有太大的更改,关于“仪器校核”有所改变,旧标准分两种方法:一种是选用参考织物定期做比对试验;另一种是定期测定橡胶软木衬表面摩擦性能。新标准只有一种方法:选用参考织物定期做比对试验。

旧标准中“定期测定橡胶软木衬表面摩擦性能”的校核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难度大,可操作性低,“选用参照织物定期做比对试验”的校核方法相对更能全面体现仪器的真实变化,但定期做比对试验就要求“参照织物”的量足够多,才能满足多次试验,而且新标准A.4中又规定:宜保留与本试验测试相关的两种校准织物,每种具有起毛起球等级从1~2级到4级的不同水平。建议标准制定相关部门考虑将“参照织物”由专门机构制作为“标准织物”以做进一步、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因为,一方面,既要求量多又要求具有不同等级水平的“参照织物”很难确定;另一方面,如果是一台新的起球仪只是用自己确定的“参照织物”作比对,如何能确定其准确性呢?最终只能以各种形式的内部和外部比对,确定其检测结果是否与其他大多数仪器的检测结果一致,与大多数一致就是准确,而这大多数的准确性又如何判别呢?

1.4 其他未提及的某些变更

GB/T 4802.3—2008与GB/T 4802.3—1997相比,还存在一些不明显的、但对实际试验结果有影响的变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4.1 载样管的要求

新标准对聚氨酯载样管的要求作了新的规定。存在的差异见表1。

表1 新旧载样管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新标准对聚氨酯载样管的要求更具体:各参数相应增加了允差范围。管长的基本要求未变,直径的基本要求由只规定“直径”改为具体规定“外径”和“管壁厚度”,最明显的变更是载样管的重量,由50 g调整为(52.25±1)g。

那么载样管要求的变更对试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呢?表2是用两台不同型号的国产起球仪,配用“不同重量的载样管”所做试验结果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1)1号样、2号样、3号样用同一仪器、不同重量的两套载样管,结果为:重管差于轻管,最大相差1.0级。

2)3号样、4号样、5号样用同一仪器、不同重量的两套载样管,结果为:重管差于轻管,最大相差0.583级。

3)1号管与2号管重量之差为1.8023 g,3号管与4号管重量之差为0.3889 g,管重量相差越大,其起毛起球结果相差亦越大。

4)1号样、2号样、3号样是按新旧标准两种不同的载样管重量要求所做的比对,从中可以看出按新标准[质量(52.25±1)g]的载样管得到的结果明显差于旧标准(重50g)的载样管得到的结果。

1.4.2 结果的表述

GB/T 4802.3—2008与GB/T 4802.3—1997比较,在“结果的表述与修约”方面存在的差异,新标准 “建议至少两个人进行评定” 的规定是合理的,但在“结果修约”问题上新标准只是修改了表达方式,其实质结果未改变。两个标准的修约规则均存在误区,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1)1号样与2号样实测结果相差0.5级,按标准修约至最近的0.5级,最终评定级数相同。

2)3号样与4号样实测结果相差0.5级,按标准修约至最近的0.5级,最终评定级数相差1.0级。

实际起毛起球效果同样相差0.5级的两组样,按标准修约后,最终的评定结果却显示一组样起毛起球效果相同,另一组样起毛起球效果相差1级,导致最终的结果不能反映试样的真实情况。

如表3,将结果修约至0.1级,1号样与2号样相差0.4级,3号样与4号样相差0.6级,更加接近样品的真实水平。

2 结论与建议

以上是由新旧两个标准比较得出的一些对标准的建议以及从标准的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现对现行标准做以下建议:

1)聚氨酯载样管的重量对织物起毛起球结果的影响甚大,所以建议对载样管的重量作进一步的精确要求。

2)按现有标准的结果修约规定得到的结果与织物的实际起球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所以建议起毛起球结果修约至0.1级。

(作者单位:浙江省羊毛衫质量检验中心)

前沿·信息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5月起实施

一项对纺织领域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标准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标准实施后,纺织行业标准FZ/T 01053—2007《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即行废止。

据了解,该国家标准规定了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注要求、标注原则、表示方法、允许偏差及标识符合性判定等要求。所有在国内销售的纺织品,其纤维含量的标注都必须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准在纺织品领域是一项重要的标准。根据全国的检测结果来看,纺织品标识项目及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量约占所有纺织不合格项目的70%,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纤维含量标识不规范而引起的不合格。因此,此项标准的实施,将对整个纺织服装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纤检局为主起草的《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耐光黄变色牢度》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2013年11月13日至15日,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在贵州贵阳召开“2013年度标委会年会及标准审定会议”, 福建省纤检局为主起草的《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纺织品耐光黄变色牢度主要是指纺织品(尤其是白色和浅色产品)在包装、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受紫外光辐照而导致纺织品发生黄变的程度。但由于标准缺失,该项目一直缺乏相应的科学测试和评估方法。

该标准后,企业可按该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筛选试验,对检测发现有泛黄现象的服用、鞋用等纺织品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防止、减少因黄变引起的损失。

茶药功能枕头将有行业标准可依

近日,贵州省纤维检验局组织编制的《保健功能纺织品茶药枕(芯)、垫(芯)》已经正式成为贵州省地方标准,并于2013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此,茶叶配以中草药制成的枕头将有标准可依。

据悉,茶叶配中草药用于制作茶枕(芯)、垫(芯),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市场需求,但该类产品尚无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为产品的生产、质量把关,进行规范和服务,因此亟须制定与产品特点相适应的行业标准。为此,贵州省纤维检验局精心组织编制了《保健功能纺织品茶药枕(芯)、垫(芯)》标准,该标准通过专家评审,由贵州省质监局,标准实施后,将使具有保健功能的茶枕(芯)、垫(芯)产品生产有标准遵循,产品质量监督有据可依,有利于推动茶枕(芯)、垫(芯)产品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茶叶保健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帮助贵州省企业生产的茶枕(芯)、垫(芯)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消费者多元化的保健需求。

我国棉麻毛三大类纤维面料将有“身份证”

从日前召开的纺织物品编码标准研讨会上获悉,棉、麻、毛三大类纤维面料编码标准已进入“国标”的冲刺阶段,具体编码标准有望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4)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工司,广东广州511462]

【摘要】基于对生态纺织品的概念、标签及法规的研究,探讨纺织品生态安全标准及法规对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原因,探讨解决中国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的措施,以提高中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

关键词 标准;生态安全;纺织品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19

中图分类号:F74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6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绿色,关注健康,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因此,开发对生态、环境以及消费者安全无害的绿色生态纺织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1]。为顺应这样的消费潮流,世界各国的纺织品安全技术标准与法规亦在不断更新,采购标准日趋严格。对国际纺织品贸易趋势和生态纺织品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了对纺织品环境标志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较高,尤其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外,高额的申请费用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环境标志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即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另一观点则认为,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标志产品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题的新型的生产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应该倡导。

为让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适应这一绿色消费的趋势,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中国政府必须加快速度缩小国标同国际标准的差距。

1生态纺织品概念及标准

1.1生态纺织品的概念

1.1.1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

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既是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另外,良好棉花,再生涤纶,再生尼龙等都是生态纺织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原材料。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1.1.2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材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目前主要是针对狭义上的生态纺织品的有关内容进行测试。

1.2生态纺织品标签及法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对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监管。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2]。

扎根于苏黎世的TESTEX乃一所独立的瑞士检测及认证机构。自1846年起,TESTEXAG组织成为私营企业,业务集中于纺织领域上,并遍及全球。它的成功有赖于妥善管理经营、对于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标签签发OEKO-TEXStandard100证书;对纺织品生产工厂签发StepbyOEKO-TEX证书;对衣服及防晒纺织品签发UVStandard801证书;对纺织业所用染料及助剂签发Eco-Passport证书;对纺织品提供TESTEX‘品质保证’标签。其中,OEKO-TEXStandard100的检测项目达21大类。

欧盟REACH法规议案是2003年3月17日公布的,被人们视为迄今最严厉的“技术贸易壁垒”之一。该法规是一个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制度,规定了42个检测方法,用来全面评估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不仅适用于化学品,还针对染料、颜料、助剂、中间体以及下游产品,纺织服装是其重点检测产品之一。

美国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签署生效消费者安全改进法案(CPSIA/HR4040),使其成为法律。CPSIA影响着美国所有生产、进口、分销玩具、服装和其它儿童产品及护理品的相关行业。另外,2011年8月21日,美国华盛顿州生态管理部公布《华盛顿儿童产品安全法案》(CSPA-RCW70.240-Chapterwac173-334WAC),要求投放到华盛顿州的儿童产品(包含零部件和原材料),若含有的CHCC(ChemicalHighConcerntoChildren,儿童高关注物质)超过特定标准,需按时间和次序向生态管理部进行CHCC申报。

2011年,六大品牌联盟联合路线图,承诺于2020年之前,在供应链中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ZDHC)。这个ZDHC小组现在拥有18个全球著名服装品牌公司、3个协会成员以及与其固定接洽的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团体。目前,ZDHC为有害化学品优先减排建立了框架,为优先减排化学品逐渐消除制定生产限用物质清单(MRSL),创建了一份物质研究清单,并完成了数项相关基准研究,同时在中国、孟加拉国和印度等20多家工厂进行测试,分析了150多种物质。从2015年开始,在其成员供应链中推行应用生产限用物质清单(MRSL)。

1.3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

我国生态纺织品相关标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2003年11月27日的国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3],发展到现行的产品标准有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和HJ/T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

从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OEKE-TEXStandard100标准中的有害物质的考察范围逐步与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列入REACH法规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SVHC)保持一致,而我国相关标准在此方面的更新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加大生态纺织品中相关项目的检测研究。

2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

2.1中国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

2008年8月12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Chelsea&Scott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SunSmarties童裙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商品数量为600条。召回原因为,该童裙上的金属气眼表面涂料的铅含量超标,违反了联邦含铅涂料标准。同年9月11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JLAHome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斑马条地毯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数量2900块。召回原因是该地毯没有易燃品警告标签,不符合联邦《小地毯和垫子的表面易燃标准》的要求。

由此可见,纺织品生态安全问题是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中遭遇的主要技术壁垒之一。

2.2产生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纺织行业污染较为严重;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标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生态纺织品开发力度不够,有害原料应用较为普遍,没有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生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某些纺织企业的不法的逐利行为;生产技术落后;质量标准的不完全国际化。

3解决纺织品贸易中生态安全问题的措施

3.1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当今,消费者不仅想要高品质、对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同时,对于所购买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感也愈加重视。企业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得提高环保意识,使用环保原料,保证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

3.2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为了人体健康和保护环境,应在研发无害物质的纺织品方面加大力度,这是一项维护人类生命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4]。优化纺织产品结构,积极推行生态纺织品发展战略,纺织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设计按照全流程“绿色化”要求进行管理,防止被列入禁用和限用范围的有害化学品被带入纺织品。引导企业加大质量研究,突破质量技术瓶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质量竞争能力。

3.3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

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及生态纺织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的建设。按照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更新和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标准体系,使我国的技术标准要求与国际接轨,加快生态纺织品标准及检测建设。

4结语

在纺织领域,过去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问题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已经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是以产品质量的生态标准和安全认证为特征的“绿色贸易壁垒”。但是,它符合WTO的贸易准则,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益。因此,不能简单看成是贸易技术壁垒,而应该看成是我国纺织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汝勤等.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延,陆维民.检验检疫概论与进出口纺织品检验[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5)

介绍了生态纺织品的概念、检测以及检测中的一些问题,总结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中的检测项目。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基本安全项目:检测

生态纺织品――这一理念或概念源于欧盟,对欧洲乃至全球的纺织品和日用消费品市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从出现伊始就带有绿色壁垒的特性,它一方面限制了我国某些纺织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升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国情,从最基本的安全性能方面人手,制定了GB18401标准,GB 18401标准中的考核项目都是生态纺织品的检测项目。

1 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生态纺织品”的概念源于1992年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

①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②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③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④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

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2)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目前主要是针对狭义上的生态纺织品的有关内容进行检测。

2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

2 1生态纺织品的检测项目

Oeko-Tex 200(检测标准)的检测程序包含12大类,分别为:pH值测定、甲醛测定、可提取重金属、农药残留、苯酚(氯化苯酚和OPP)含量、禁用染料、有机氯载体、PVC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含量,有机锡化合物、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及有气味混合物的测定,敏感性气味等。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纺织品的检测项目是动态变化的,几乎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的指标。目前我国各检测机构比较成熟的检测项目有:pH值测定、甲醛测定、可提取重金属、禁用偶氮染料、色牢度、异味等。

2.2生态纺织品的检测项目的主要技术

现代生态纺织品测试技术主要有三类:色谱技术、原子光谱技术和分子光谱技术。其中,色谱分析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2.3生态纺织品的产品标准和标签

现在国际上实行的纺织品生态标准有很多种,ISO曾把涉及生态产品的标准和标签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①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运输,生产使用和废弃;②自愿加入;③多产品种类;④第三方检验和现场审核代表性的生态标签,例如:Europen Eco-Label(欧盟生态标签)、Nordu White Swan Labe(北欧的白天鹅标志)、The Blue Angel(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Flower Label(欧盟的花形标签)、ECP(加拿大的环境选择保护标签),ECO-Mark(日本的生态标志)。

第二种类型:自我声明的标签。它们或是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或是考察产品的某方面生态性能,主要是由一些行业协会或者民间组织机构开发的。它不强调由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或者是现场直接审核,甚至有的还允许申请厂商自我声明即可。例如: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Milieukeur标志(荷兰生态标志)、Toxproof Seal(德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志)、Eco-Tex(德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志)、Gut(德国的地毯生态标签)、Bioland和Demeter(民间组织机构建立的生态标签)。

第三种类型:环境行为的声明和报告是非选择性的,是由买家制定的买家标准,但是其与产品售卖地的标准、法规和法令是相一致的。例如:Clean Fashion标志和Comitextil标志。

在如此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标签中,对纺织和服装业比较有影响力的是Oeko-Tex Standard 100和Europen Eco-Label。同时需注意的是生态标准Oeko-Tex Standard 100属于自愿性的,并非必须要达到其考核指标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如果达到其考核指标,产品能进入比较高端的流通领域,产品的附加值就能得以提升:而达不到其考核指标的产品就不能挂该标准和标签,会进入比较低端的流通领域,产品的附加值会低得多,当然,这样的产品也必须达到买家的要求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3 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问题

相对于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的立法和标准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都显得相当滞后。德国政府虽然在1994年就提出在纺织和日用消费品上禁止使用某些可能还原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但相应的测试方法标准直到1998年才正式出台;而欧盟的测试方法标准则直至2004年2月24日才以欧盟指令2004/21/EC的形式,Oeko-Tex在推出Oeko-Tex Standard 100的同时,了对相关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指导性文件――Oeko-Tex 200,但并未提供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甚至部分项目被明确告知尚无合适的检测方法。这些都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3个

1)世界各国对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各自在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有关生态纺织品的国际标准。

2)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检测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3)检测用的先进检测设备,使检测成本大幅提高。

4 纺织产品基本安全项目

4.1甲醛含量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醛基、羰基),广泛应用于化工产业,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一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甲醛对健康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呼吸道和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甲醛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是一种毒性物质,能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凝固。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2)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3)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甲醛作用突出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眼痛、嗓子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记忆力减退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畸形、死亡等。

为了使一般纤维素纤维为主的织物,具有防缩,防皱和外观平挺的效果,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其使用的后整理剂在穿着,使用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游离甲醛,是产生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

4.2pH值测试

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的pH值在5.5~7.0之间不等,略呈酸性。这是由于人体汗腺分泌乳酸,在出汗时使皮肤也呈酸性,其pH值为5.2~5.8,人体皮肤表面酸性环境可保护常驻菌的平衡,防止致病菌的侵入,因此,纺织品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人体的保护。但以纤维紊纤维为主的织物在前处理时会采用浓的强碱溶液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造成纺织品pH值的测定结果不合格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服装导致人体过敏最常见的原因是皮肤接触了因没有清洗干净而霉在服装上的残余碱。

4.3禁用偶氮染料

纺织品服装使用含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之后,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这种情况在染色牢度不佳时更容易发生)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染料在人体内可能分解还原,并释放出某些有致癌性的芳香胺。这些芳香胺在体内通过代谢作用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因,具有潜在的致癌致敏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Yoshida发现溶剂黄可以引起老鼠的肝细胞癌变后,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偶氮染料及其中间体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实际上,1905年德国卫生部门已经从染料品红,金胺和萘胺中确认了一些芳香胺的致癌作用。随着染料化工的高速发展,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因从事染料化工工作而患上膀胱癌的病例超过了3000例。

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使用能够产生20种有害芳香胺的118种偶氮染料。欧盟于1997年了67/648/EC指令,是欧盟国家禁止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可裂解并释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的法令,共有22个致癌芳香胺。欧盟于2001年3月27日72001/C96E/18指令,该指令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列入控制范围的纺织产品。该指令还规定了3个禁用染料的检测方法,致癌芳香胺的检出量不得超出30mg/kg。2002年7月19日,欧盟公布第2002/61号令,指出凡是在还原条件下释放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都被禁用。2003年1月6日,欧盟进一步发出2003年第3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市场上禁用和销售含铬偶氮染料,并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6)

目前,我国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放火阻燃、抗玷污、易去污、防水透湿、免烫 、高吸湿等。然而,目前行业面临着一大突出问题――检测难。

市场虽大 无奈检测困难

一项调查显示:在功能性纺织产品的消费人群中,买过防皱(免烫)整理产品占54%,买过拒水整理产品占31%,买过防污整理产品占25%,买过抗菌整理产品占4%。表示会再次购买的,防皱(免烫)整理占96%,拒水整理94%,防污整理占93%。这表明,功能性纺织品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虽然需求巨大,然而,大多数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消费者不能凭自己的视觉和触觉等进行判断,即看不见、摸不出和嗅不到,其功能的优劣程度,要靠一定测试方法和仪器才能进行评定。功能性纺织产品既没有色彩和图案那样直观的吸引力,又缺乏柔软飘逸等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只能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品味其功效了。因此,其与其他纺织新产品一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也呈现出了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的局面,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科研机构、高校、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不断有一些成果面世,部分功能性评价方法也实现了标准化。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功能性纺织品仍然缺少权威的、能被广泛接受的、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简便易行的、重现性和准确性较高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市场上王婆卖瓜式的吆喝成了消费者的主要信息来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这些高科技面料进行仿冒,真正的功能性纺织品面临珠混于鱼目的窘境,这对功能性纺织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功能性纺织品的生态安全性。众所周知,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主要是通过在纤维材料中添加或在产品的后整理中使用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但目前在功能性纺织品上使用的这些化学物质有相当一部分并未经过严格的生态安全性能的评估,特别是未经过长期跟踪分析的安全风险评估。

典型功能的检测

抗紫外线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不断地遭到破坏,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量大增。紫外线是指太阳所发射的波长200~400nm的电磁波,它对人类皮肤能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中的UVA、UVB波段会助长黑色素生成,导致皮质老化,甚至造成白日稀⑵し舭┑炔”洹H缃,抗紫外线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层出不穷,防晒霜、晴雨伞、太阳镜等等,无不打上“UPFXX”的标识。然而,在户外特别是进行登山之类的活动,由于高山的海拔相对较高,紫外线的辐射相比平地上要强很多,这时候着装是人们抵抗紫外线辐射最直接的屏蔽物,因此,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显得至关重要。

织物防紫外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织物本身屏蔽紫外线的能力。屏蔽主要通过吸收光线和散射、反射来完成。影响织物防紫外线辐射性能的因素分别是织物结构、织物颜色以及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吸收率和反射率增高,透过率就降低,防护性能就优越。

另外,短纤维优于长丝纤维,加工丝产品好于原丝产品,细纤维织物比粗纤维织物好,扁平异形织物优于圆形截面织物,机织物好于针织物。过测试我们发现,机织或针织结构越紧密UPF值越大。而在质地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取一块浅色和一块深色面料,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测试,可以发现染色织物比未染色织物有更高的UPF值,并且织物颜色越深,其紫外线透过率越小,也就是说防紫外线能力越高。而织物的UVR吸收性能取决于织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如漂白、染色、施加消光剂等,这些加工过程都会对织物的UVR吸收性能产生作用。

为了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紫外性能,织物的后整理很重要。采用各种方法将无机和有机的紫外线整理剂分别或共同对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处理,并使之牢固结合,这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纳米纺丝技术的方式。在切片聚合过程中,添加紫外线隔离因子(纳米氧化钛Ti02),使纤维及其制成的产品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紫外线透过衣服,保护人体因紫外线过多照射而引起各种皮肤疾病。同时可以反射可视光线和红外线,降低太阳热辐射所造成的温升,保持衣服内部的凉爽感觉,让穿着更舒适与安全。这种方法具有抗紫外作用持久、永不消褪的特点。

防水透湿

人体由于运动以及新陈代谢,会通过皮肤表面蒸发水汽散热,如果这些水汽不能通过织物及时排出,就会在织物和皮肤之间产生高湿热区域,使人体感觉闷热不适。

织物的透水汽性是指气态水透过织物的能力。透水汽性与织物的原料,纱线的结构,织物组织结构及其紧密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当织物的一面所受水蒸气压力大于另一面时,水蒸气会透过织物。织物的透水汽按单位时间内透过水蒸气的量来表示的,它对人体的舒适和卫生影响甚大。目前,国际标准中对织物透水汽性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ASTME 96,BS 7209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面料置于装有定量蒸馏水的透湿杯上,密封后称重,再放在标准规定的测试环境中(固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速度),经过24小时后取出再称重,通过试样前后质量的损失来推算透过水蒸气的量。

防水透气织物是指水在一定压力下无法浸入织物,而人体散发的汗气能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织物传导到外界,从而避免汗气积聚冷凝在体表与织物之间,以保持穿着的舒适性。它是一种高技术、独具特色且极具实用性的功能性织物。防水对于面料行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如何实现透气与其兼得并且实现超强防风。像雨衣、击剑服、登山服等要求不透水又不发闷,须采用微孔型织物或用传递水汽性能好的纤维制的织物。

防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继水、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以往对它的认识。早期的防电磁辐射或抗电磁干扰研究和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军事、国防或工业领域。随着个人电脑、计算机网络通讯、移动电话、视听设备、微波炉等电子技术和产品的日益普及,电磁辐射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开发和使用具有抗电磁辐射功能的纺织产品则是最简便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电磁辐射是由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多种类型的电磁波形成的,其频段范围可从3Hz到3×1012Hz不等。由于抗电磁辐射材料对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的反射和吸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目前被采用的抗电磁辐射性能的测试方法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抗电磁辐射材料的性质和实际用途加以选择。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屏蔽面料直接制作的服装,另一是将屏蔽面料作为内衬或内胆制作在服装中。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针对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的功能评价测试方法和标准,市场上大量的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基本上都在沿用一些常规电磁屏蔽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通常,抗电磁辐射产品可以用反射率R、透过率T、吸收率A和屏蔽效能SE来评价其抗电磁辐射的效果,其中采用最普遍的是屏蔽效能SE。研究表明,在低频时,材料的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反射。由于电磁波的反射与材料表面的阻抗有关,因此,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反射就越强,屏蔽效能就越高。而在高频时,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电磁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的吸收损耗。这种吸收损耗与材料的厚度、电导率和磁导率有关。

完善测定制度 引导行业发展

将高科技运用于纺织品生产中已成为当今纺织品开发的主流, 新型纤维的应用和纺织技术的革新,使纺织品不仅美观、保暖,而且柔软富有弹性,并且发展了吸湿、透气、防雨、防风、防污、防霉、防蛀、抗紫外线、防辐射、抗静电、 保健、无霉和环保等多种功能。功能性纺织品已跳出传统形态,完全深入家用、装饰、医疗、环保、农业、建筑、地质、交通、工具、包装、休闲、防护等众多应用领域,且受到化工、汽车、机械、纺织装饰、服装等行业的高度重视。“未来的衣服能够按环境影响而向我们发出预警,例如内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衣服,能以光速交换数据的外套,或瞬间改变外貌的外套,Hans-Jurgen Hubner更预言纺织品能启动药物治疗。”著名功能性纺织品供应商Schoeller公司的CEO Hans-Jurgen Hubner说。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消费者都喜爱不需要过多打理的服装,但不同国家的人对服装的某些具体功能偏好不同。抗皱和易于打理始终是全球消费者较为了解和期望获得的两项特性。此外,对于天然纤维,例如棉,消费者也表示出始终如一的喜爱。至于全球消费者认知度较低的,例如吸湿快干,防紫外线,除臭,抗菌也有一定市场。消费者不仅了解这些功能性并进一步转为购买行为。

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相对齐全、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其研发和应用正向着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产业化和产学研协同的方向发展,已涉及环保、医疗、卫生、矿业、热带农业、产业用纺织品、纳米、化工等领域。如电磁辐射、防护服装及其标准的研究、户外运动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印染废水处理、天然染料及植物功能染料、镀银纤维、防蚊纺织品、功能性微胶囊、桑皮纤维、医用循环减压袜的研制等。相信随着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性纺织品将是未来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目前国内基本还没有专业专注于开发多功能纺织品的企业,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炒作概念的境地。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7)

关键词:红外技术;纺织工业;应用与思考

红外技术又称为红外辐射,属于一种电磁波形式,而根据电磁波波长范围的不同,红外线又能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三种。在纺织工业的应用红外技术是实现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环保低碳无污染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纺织工业必须对红外技术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将红外技术应用在纺织工业的生产实际中。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分析。

1 外技术概述

红外技术又称为红外辐射,主要存在吸收、反射、透射等几种物质作用方式。不同物质红外辐射的物质作用方式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物质,若是红外辐射波长范围不同其物质作用方式也会不同。当前,纺织工业应用的红外技术主要为红外辐射加热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红外辐射技术应用在纺织工业生产中非常便捷,无需任何传递介质,也不用提高材料温度,以此加快材料热传导,红外辐射技术就直接以一种电磁波形式传递于纺织材料;二是红外辐射技术具有较好的穿透性能,直接就能加热材料内部,且材料内部加热均匀,烘燥质量优秀;三是红外辐射技术热惯性较小,加热启动与停止十分便捷、省时、易控制;四是红外辐射加热技术有诸多特点,包括干净、环保、节能等等。虽然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缺点,例如辐射能利用不充分;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的穿透性能受距离、能量限制等。

2 红外技术介绍

2.1 红外测湿技术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对于纺织材料的最终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纺织材料的吸湿性进行测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纺织材料吸湿性的测定方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当前,纺织工业在测定纺织材料的吸湿性时,主要采用红外测湿技术,属于直接测湿的方法。红外测湿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远红外线进行照射试样,以此快速提高试样温度,烘干试样中的水汽,从而获取试样含湿量。红外测湿技术具有设备简单、耗时少、耗电少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试验结果不稳定、受材料限制较大等[1]。

2.2 红外测温技术

温度在纺织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纺织工业的各工序都必须加强对温度的监控,从而确定正确的工艺参数。测温的方法能分为两种,分别是非接触测温和接触式测温。红外测温技术属于非接触测温,具有响应迅速,且不轻易对被测物体温度场的分布造成干扰的特点。红外测温技术主要依靠红外测温仪器实施,主要用于脱水织物烘干、浆纱烘干、织物热定形和织物后整理等工艺的非接触测温。红外测温仪器的测量结果也受不少因素影响,例如红外辐射对试样的照度;试样的发射率;测量位置等。

3 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3.1 红外技术在浆纱烘燥中的应用

纺织材料织造前,应对其纱线进行上浆,这样才能确保织造工序的顺利进行与完成。纱线上浆后,应进行烘燥,传统的工艺是采用蒸气烘筒进行烘燥,且蒸气烘筒温度为120摄氏度左右,这种工艺存在烘燥效率低下、耗能大、纱线内部水分蒸发不充分等缺点,极易导致纱线粘结,从而造成纱线在后续工序中出现起毛、断纱情况。采用红外技术进行浆纱烘燥,不仅烘燥效率较高、质量较好且成本低廉。

3.2 红外技术在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

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织物后整理,特别是进行染整工序时,不仅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具有耗能过大的缺点,而采用红外技术进行织物后整理,则具有响应迅速、热辐射均匀、材料中水分蒸发快、产品质量高、低能耗的优点,因此,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生产中,尤其是染整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其相关的应用技术与方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3.3 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几点思考

一是寻找和开发更优秀的红外材料或是红外吸收剂,以此提高红外技术的辐射率;二是不断 改进或创新新的红外材料加工处理技术;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产品评价体系;四是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以此加强红外技术的应用;五是大力开展培训活动,以此培养具备专业红外技术知识及技术水平的人才;六是鉴于红外技术的所具有的诸多优点,还能考虑进行外保温、保健制品的开发[2]。

4 结语

总之,当前,红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工业、军事、医学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但是在纺织工业的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对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与思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