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的心理辅导

儿童的心理辅导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09:38:59

儿童的心理辅导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1)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27-02

据22个城市协作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 , 而且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游戏治疗(Play therapy)在西方国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986年,国际儿童游戏治疗学会成立,游戏治疗在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5年来,作者把游戏治疗用于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点

1.1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游戏因此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方式。

1.2儿童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正如美国著名游戏治疗家Garry 所说,玩具是孩子们的词汇,游戏是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增加交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和幻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

1.3爱玩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游戏活动。试想一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位是否都是在玩乐中长大成熟的呢?人们印象较深的成长回忆多是些快乐的集体游戏。孩童时的“找朋友”“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过家家”等游戏都是让当事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从中既能学到很多与群体交往的能力又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1.4寓学于游戏之中。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身处类似于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助于增强并维持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及内在动机,由于愉快的内心体验,使人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哪怕是成年人,若把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当作游戏去努力竞争,那么其获取的知识技能会更多、更好,且充满快乐,童心常在。

2游戏治疗的应用

2.1 在“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班学习及其他心理治疗培训时,作者亲身感受到了游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应用于儿童心理辅导时效果更好。

2.2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不同年龄段的个别及集体心理咨询、治疗或辅导,常感到小学年龄段(<12岁)以下的人,尤其是儿童相对较认生,注意时间短,容易躁动,不易暴露内心体验,若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其参与辅导则效果更好。如在团体辅导中,用“找相同点组团队”的游戏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活跃气氛,增强团体意识,理解“团队”或“系统”的涵义。对“怕老师”“怕父母”及“社交有问题”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展现模拟的场景,借助示范、榜样、表演训练他们表达积极情绪,促进其成长。对“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的孩子”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强调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体会被尊重的感受。用“家庭沙盘游戏”可反映出当事人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看法,还可反映出其在家庭里的位置和影响力,治疗师由此能探索他们的家庭关系。通过“放松训练”“传递鬼脸”等游戏能让人轻松转移对不良影响的注意力,缓解精神紧张的程度。

2.3 治疗师从游戏中,能较快地发现一些问题儿童,了解到儿童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因为游戏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多属于有情绪障碍的儿童。

3游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3.1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建立联系的机会。如新搬迁来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他通过问邻居的孩子“你想玩游戏吗?”“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吗?”等交流,很快就会被认识或接纳。

3.2游戏可帮助儿童从自恋转向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促进成长。如:儿童通过游戏扮演“爸爸”“妈妈”“宝宝”“老师”“医生”“警察”,让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样做会更好。

3.3游戏能使儿童克服烦恼。如用玩具玩看病的游戏,让儿童置身于“医生”“病人”的医疗环境之中,使他们把原先认为是痛苦、恐惧的事情,逐渐转变为对疾病治疗的心理认同,一旦生病时,容易主动配合治疗。

3.4游戏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能起到疏导的作用。如:当儿童受到父母、老师的指令或批评,感到能力弱小、脑子愚笨时,若让他们感受20 min“超人”“神童”的游戏体验,则会对他们产生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3.5许多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和孩子做好玩的类似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学习技能,用类似于游戏一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增强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6游戏能使儿童体验快乐、展现出真诚的微笑,便于互相接纳和沟通,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很真诚向他微笑的人。从这一角度看,善于游戏的人一般是很会学习、做事、人际关系好,而且内心体验很快乐的人。

4体会

游戏治疗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作为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与儿童打交道较多,要善于和儿童做游戏,理解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游戏治疗一定能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6.

[2]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4-36.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情绪与行为障碍;心理治疗;行为矫治;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33-02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且离婚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儿童会出现情绪与行为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若经常出现情绪与行为障碍,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问题,难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李闻戈教授明确地将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分为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本文研究的是外倾型情绪与行为心理障碍儿童,这类儿童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①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打群架,反复出现攻击;②经常表现出冲动和缺乏自控的行为,喜欢乱喊乱叫、无理取闹、爱发脾气和抱怨;③用言语或武力的方式胁迫同伴、欺负弱小同学,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因而常被排除在同伴活动之外;④逃避要求或任务,经常说谎、强词夺理、争辩、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教师的教导,对纠错没有反应;⑤无视组织纪律、损坏公物、有偷盗之类的不良行为和行为;⑥学习态度很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

本文对具有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策略研究,探究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的班级存在情绪行为障碍现象的儿童有M和L。通过日常接触,了解他们在校的情况,并与孩子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笔者发现他们有如下特点:①接受新知识能力、理解知识能力较弱。学生M经过智力测试,在正常范围的边缘,但思维方式非常独特,有较强的识记能力,能正确背诵语文课文、英文单词;但写出的句子特别混乱,写出的作文更是看不出思路。L虽然没有经过智力测试,但认知能力明显比同龄孩子差,只能有简单的识别能力,不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②情绪极其不稳定,容易影响课堂秩序。当他们觉得不安全时会大声叫喊,以减轻内心的恐惧感。在课间,他们表现得特别容易愤怒,一旦不能如愿,就大哭大叫,甚至攻击别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会发泄自己的情绪,给其他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M经常由于情绪困扰,突然想中断学习,以各种理由想回家,甚至哭闹不止,直到父母出现为止。有时她干脆躲藏起来,以逃避上课。L相对来说,极端行为会少一些,但特别胆怯、害怕。③适应环境能力弱,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或周边的一些小意外感到无所适从,需要寻求最亲近的人的帮助或依靠。

三、心理辅导策略与方法

1. 心理治疗阶段

目的在于帮助有问题的孩子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班主任通过活动,利用班级文化的影响,发展儿童的情感和认知水平,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环境,避免孩子的孤独感和压抑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儿童走出焦虑、恐惧的心理困境。

在心理治疗方面,教师首先应减少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例如,对于在课堂上无法控制情绪、爱捣乱的学生,教师不能大声呵斥责罚,更不能用过激的肢体动作来对待特殊孩子,否则会加剧情绪反常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认知能力,对事物缺乏判断的能力,当然就不能从“对”与“错”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行为。每当学生M扰乱课堂时,笔者就先稳定她的情绪,再试着与她对话,尽量轻言细语,给她创造安静的氛围。笔者从她凌乱的回答中发现,可能是因为孩子回想起假日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沉浸在当时的兴奋状态,或者下课被其他孩子欺负或嘲笑,他们敏感的神经受到挑战,从而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是莫名的情绪低落而显得烦躁、易怒。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M在日常中的异常行为越来越多,需要安抚的时间也更长了。为了不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笔者只能与其父母联系,每次M的妈妈出现时,她就像找到了靠山,内心的恐惧与胆怯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班集体还没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当教师不在场的时候,其他学生是否有欺负她的行为?M是否受到外班同学的攻击?笔者应该多了解,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

教师的行动语言是其他孩子的榜样。在笔者的影响下,班里的其他孩子逐渐学会保护M,甚至有外班学生欺负学生M时,孩子们都能挺身而出,帮助M“打抱不平”。从三年级到五年级,M逐渐融入了班级生活,大家也对M偶尔的异常表现习以为常。

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增加与儿童交流的机会太重要了。这些孩子表现得孤独,但有与别人交往的欲望。M能敏感地知道谁对她“好”,她喜欢同和蔼可亲的英语老师交朋友,喜欢与老师分享她的快乐,包括从肢体上亲近老师,主动与老师打招呼。师生真诚地交流能打开他们的心扉,减轻他们内心的恐惧与胆怯,对平稳他们暴躁易怒的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教师的心理辅导、沟通不应只是发生在孩子表现出行为情绪异常行为出现之后,而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当教师的心理安抚不起作用,孩子的亢奋状况持续的时间较长时,应与监护人沟通,建议少量的药物控制,已达到控制亢奋情绪的目的。

2. 行为矫正阶段

行为矫正阶段包括公布希望的行为,对期望的行为进行简单定义,直接教授期望的行为,帮助情绪行为儿童逐步形成固定的良好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认知不良行为习惯的弊端。通过心理与行为习惯的矫正,使他们能适应常规教学。

学生L不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也拒绝和别的孩子交流,教师利用其他孩子早读的时间,让他在特教教室玩游戏,课题组教师轮流值日。通过观察发现,L玩游戏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长,尤其喜欢玩球类游戏和积木游戏,但有其他同学在场的时候,不能合作完成游颉=淌ο纫导L与一名同伴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大家分工把积木放到指定的地方并归类放好。预期目的达到后增加难度:让L与两位班里的孩子投篮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投篮多的同学取胜。由于教师降低了对抗比赛的难度,L与其他同学也能按游戏规则完成任务。

行为矫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手脚动作的协调发展,从而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识记能力,为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打好基础。

3. 认知能力提高阶段

认知疗法阶段:情绪行为障碍儿童与弱智儿童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师应尊重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重视对他们学业技巧的指导,使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发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普通意义上的“认知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注意力,包括对事物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几个因素。它指的是理性思维这一部分,同时还包括社会认知能力,即社会交往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能力等。

笔者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理性思维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记忆也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相对来说,感觉能力在认知能力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认知能力的不协调,使这类儿童缺乏纵向与横向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加上情绪的不稳定,极易凭借一时的感性冲动对问题作出判断和处理。他们缺乏灵活的思维、恰当的判断与选择,行为的外化形式表现得鲁莽、冲动。除了由于行为过度和不足造成的学习困难以外,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同样也有学习障碍和语言迟缓,使得他们在掌握学业技能和内容上相当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认知能力的培养上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提高与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调整认知结构,改变孩子的思维状态,是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的途径之一。

此外,培养“认知能力”可以和“行为矫正”结合起来。教师借助特教室的资源,鼓励儿童参与游戏。除了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也设计了关于“记忆”和“思维”环节的小测试,让儿童复述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参与经历讲述游戏过程。M开始表达比较混乱,只能用单个的词汇来表达游戏的过程。在教师耐心的启发下,L能把游戏的过程完整表达出来,而且顺序连贯。L经过思考,就能理清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M表达的词汇比之前多,但还是暂时无法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笔者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精心帮助2个孩子挑选合适的书刊,选择故事比较简单、有插图的童话故事书,降低阅读难度。经过1年的时间,他们终于可以在40分钟的阅读课上安静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热荨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只是了解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有趣的故事能浸润孩子的心灵,使孩子领会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同时,为了巩固阅读课效果,教师应注重家校结合,给他们布置特殊作业,与家长加强联系,复述故事内容。孩子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就要学会去思考,怎样去表达。笔者发现,对他们观察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难度。因为他们不能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无法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模式这一转变。但无论如何,有了基本阅读的能力,相信他们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起来。

从孩子的学习状态来分析,如果有特殊的教育机构参与,结合恰当的教学内容,他们完全能掌握更多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提高认知水平,这些方面不能割裂开来。有了稳定的情绪,就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才能顺利学习知识。M和L的种种表现说明,只要教师付出爱心和耐心,再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不仅能得到一定的控制,还能逐步养成讲礼貌、不乱扔垃圾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后,他们就能借助拼音阅读故事书、漫画书,就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孩子的良好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一定要关注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稳定他们的情绪、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3)

摘要: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社会职能为逻辑起点,结合其少儿部服务对象的特定性,针对当今社会频发自然灾害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少儿部应肩负的新的使命和责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少年儿童 社会职能

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的基础上,作为社会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其公共性的社会职能应以社会的需要和公共利益的全新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势必可以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帮助受灾的孩子重拾快乐、重建信心和重获希望,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尽其所能支援灾区重建,从而使其任务职能得以延伸和深化。

对于自然灾害给受害者带来的实质性创伤和精神障碍,压力、焦虑、压抑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专业机构及组织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希望最有效用地发挥各组织机构的职能,积极帮助受灾群众。这也是深化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创新来实现,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新的运行方式。

少年儿童一直是灾后心理援助关注的重点,作为担负着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其服务职能应是与时俱进、不断延伸和深化的。

一、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履行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的必要性。

1、主体的性质及职能。

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与福利状况,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性、社会性、服务性的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的职能。它是课外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2、客体的特殊性。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适龄少年儿童。其中作为较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受灾儿童,比其它儿童更需要关注。自然灾害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使人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脆弱,他们更需要具备公共职能的机构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需要充满尊重、和谐、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

3、职能延伸与服务客体的有效链接。随着民主制度下对服务型公共管理体制的倡导,社会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要切实解决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和力量承担起灾区重建中的儿童灾后救助部分工作 ,帮助政府和社会分担压力。探索和建立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有效工作运行模式,为国家未来的灾后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应急预案是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应该承担的使命和义务。

二、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措施的可行性。

1、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是少年儿童信息文献资料中心。其具备丰富的信息文献资料和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和少儿电子读物,网络资源等。书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力的教育引导工具使图书馆承担这一社会角色具备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为灾后儿童提供心理帮助的首要基础。

2、宽敞明亮的馆舍可以成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新天地。对于灾后儿童,幽雅清新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其能在视觉和感官体验中得到宁静的慰藉。

3、有一批素质高,服务态度好,对孩子有爱心的耐心的优秀的馆员队伍。对于从事少儿工作的图书管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乐于助人的天职心态,让其从传统的文献借阅到少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和儿童及家长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三、实践模式探究。

1、运用图书馆自身优势建立少年儿童问题咨询中心。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1)聘请专业人员成立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室。

5.12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心理学机构和组织,包括一些心理服务公司、心理咨询中心,一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及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心理救援的大潮中来。图书馆可以与这些专业人士取得联系,以聘请志愿者的方式设立心理咨询室,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应急心理救援预案时开放咨询室,接受受灾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儿童到馆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2)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和课外活动。

以读书活动为主,运用主动性、科学性、新颖性原则,推荐新书、好书、励志书和充满温情的绘本书给孩子们阅读;组织故事会,听故事,讲故事,培训小故事员,开展故事演讲赛;组织情境童话剧演出,帮孩子们指导角色扮演、排节目,让孩子们来扮演故事书中的角色,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爱心;利用馆藏视听声像资源,给孩子们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和播放动动画片等活动,增添阅读乐趣,为他们尽早走出阴影,获得心灵重建创造条件。

2、“走出去”模式。以台湾大学图书信息学系副教授陈书梅女士发起的“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为例。

“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和《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展现了图书馆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帮助儿童,改变其不良行为,抚慰个别心理承受巨大创作的孩子?建立一套阅读推广机制,精选优质读物,以阅读治疗为途径,以舒缓情绪、维护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目标,协助灾区儿童心灵重建,帮助灾区孩子心理康复、提升心理品质是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发挥的除一般知识性、教育性文化功能以外的服务功能。推广阅读治疗活动,增强孩子对自然的认识与对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能通过阅读达到自我修复和疗愈的作用。孩子们可以“透过认同书中人物的角色,然后看到了书中的角色,了解我不孤独,我不是唯一的受难者,透过书中情节角色描述的遭遇,故事主人翁的描述之后,跟着它走一遭,把情绪释放出来,得到情绪净化的效果。”

图书馆可以以流动服务站的形式,送书到灾区、受灾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温暖,通过阅读,逐步处理负面情绪,完成自我成长。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参与灾后儿童心理辅导与救助的体现了其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作用,与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和谐社会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对推动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

[2]熊钟琪 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工作.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90-1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早早承担了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偏差和心理发展的异常,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小学应该把握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教育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基础学习问题。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关键时期。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大多数是由年纪较大且文化素质低的祖辈充当教育者,缺乏对他们的学习监督和辅导,有些留守儿童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劳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无法安心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农村小学由于资金缺乏,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不足,学校无力顾及对留守儿童的特别指导和帮助,加之沉重的家庭负担,造成留守儿童逃学、辍学现象频发。

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祖辈们由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原因,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也无法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求,有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歧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感受到友情的美好。长此以往,造成了他们心理和沟通上的障碍,从而形成了自卑、孤僻的心理,甚至出现过敏感、暴躁、冲动的性格缺陷。

3.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对道德的正确判断,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和修正。但是留守儿童的祖辈对他们过分溺爱、放任自流,父母表达关爱的方式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缺乏严格管教,学校只重视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忽略了对他们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的监管,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教育缺失,他们对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法律和社会公德认识不足,无法正确判断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很容易走上违规违法道路。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团队建设的策略

1.农村小学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爱护。

农村小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不仅要对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监督,还要对他们多加关心和爱护。首先,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学校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父母般的关爱,班级要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家庭温暖;其次,农村小学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每个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进行实地调查,积极与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的建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加强同学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最后,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一旦发现异常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引,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对他们的爱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农村小学要完善留守儿童教师团队的建设。

首先,农村学校要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生活辅导老师,加强对他们日常的监管和帮助,生活辅导老师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生活辅导老师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面谈的形式找出他们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和疏导。同时积极获取留守儿童的反馈,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再次,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加强与生活辅导老师或班主任的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主动对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或者极度自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和其他心理方面的问题,向心理辅导老师请教。此外,学校也要重视心理辅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和文化体育艺术课程,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作用。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学资金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尝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寄宿管理,让他们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鼓励志愿者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素质教育。农村小学可以联合当地的村委会,吸纳专职教育人员、青年志愿者和离退休教师组建教育团队,建立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相互辅助,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团队建设的发展。

三、总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小学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和关心爱护,加强留守儿童教师团队和社会组织建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5)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

在市第二次少代会胜利闭幕之际,由市少工委举办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今天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市少工委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全体辅导员老师,并通过你们向为红领巾事业辛勤工作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建设一支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提高少先队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关键。举办此次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把辅导员老师集中起来,作一些理论上的学习,思想上的沟通,工作上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老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下一步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接下来的培训中,省、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将从专业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我们在座的辅导员老师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和交流。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

一、深刻认识少先队工作和辅导员老师的使命



当代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的建设者。少先队事业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个充满希望的崇高事业。少先队具有组织、教育、服务少先队员的职能。组织就是以引导少先队员树立共同正确的人生信仰为出发点,把少先队员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组织化程度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就是以少先队工作特有理念、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求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服务就是服务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辅导员老师是这些职能的重要承担者,承担着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重任在肩,义不容辞。完成这一使命,辅导员老师需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要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员德育教育的启蒙者的作用,做好少先队员的正确思想引领者;要成为少先队员真正的朋友和伙伴,发挥好帮助作用,体现少先队组织浓厚的民主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理能力;要发挥好对少先队员的示范榜样作用,为人师表,身先示范,团结广大少年儿童共同进步;要( )不断地研究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参谋和促进作用,设计倡导更多、更好、更新的少先队活动教育好我们的少先队员。



二、不断探索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创新少先队工作新思想新方法



近年来,我市少先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在市二次少代会上,也得到了市委的肯定。这些成绩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信心,也是鼓励我们大胆探索、继续创新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希望同志们在工作中多一些实践创新、多一点总结提炼,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市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生态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__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少先队教育社会化进程。在城市,要努力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切实做好少先队教育进社区的工作,学校少先队组织要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形成合力,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少先队组织,并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在农村,要切实把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促使少先队工作职能向广大农村渗透,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符合地方特色和少先队教育要求的校外少先队组织,不断扩大少先队在全社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上新出现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暴力文化、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腐蚀、侵害少年儿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研究。广大辅导员老师要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知荣明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培养健康道德行为规范,尤其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祖国共奋进、与__同发展;要积极探索和把握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其主体地位,尊重其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差异性,既要加强组织的教育引导,又要调动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少年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要善于扮演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的多样需求,激发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照顾他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变化,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尽心竭力地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使少先队工作更加吸引少年儿童,更加激励少年儿童,更加启发少年儿童;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衔接,把少先队工作主动纳入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之中;要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

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



少先队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少先队工作是思想性和主题性的统一,是活动性和研究性的统一,是创造性和严谨性的统一,是个性化和整体化的统一。要做好少先队工作,不能单凭经验,更不能凭感觉办事。我们常说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要让辅导员既是一个组织者、实施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少先队教育的专家。为此,各位少先队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学习,始终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要自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要注意收集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敏锐把握教育发展动态;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思考,善于研究少先队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要积极参与少先队研究工作,多调查,多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题研究,为丰富少先队工作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勤奋努力。我市少先队工作要不断壮大和进步,需要在座各位爱岗敬业、全心投入,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此,请允许我再一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我市少先队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心理辅导;儿童龋病;治疗;心理行为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由粗糙到精细发展,儿童的患龋率随之增加。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也处于幼稚状态,自制能力和判决能力差[1],以往的打针吃药以及治疗龋病的经历,使他们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产生畏惧心理。儿童心理行为对龋病治疗有着显著影响,这要求口腔医生正确认识并解决好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治疗达到良好效果。笔者把心理辅导运用于儿童龋病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患儿心理行为的分类分析

根据患儿就诊时的语言行为表现以及向陪伴者了解,将患儿分为以下几类[2]:(1)安静型:此型患儿懂礼貌,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乱动和乱讲话,性格内向。(2)娇气型:此型患儿表现过于依赖父母,常向父母和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稍有疼痛就不能忍受而抵制治疗。(3)多动型:此型患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到处走动,东摸西看,话多,好问,一般很难安静地接受治疗。(4)执拗型:此型患儿多有过治疗经历,对治疗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

1.1安静型患儿一般懂礼貌,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乱动和乱讲话,通常以女孩居多。但他(她)会主动和医护人员交流,譬如怎样治疗,要用什么工具,打针和疼痛情况等,他们也恐惧打针、钻牙以及出血。但比较容易沟通,在讲明白之后,他们一般配合很好。

1.2娇气型患儿表现过于依赖父母,胆小害怕,缺乏勇敢精神。常向父母和医生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稍有疼痛就不能忍受而抵制治疗。通常父母也没有办法说服患儿。患儿通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把接受治疗作为要挟父母满足他们要求的手段。

1.3多动型患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到处走动,东摸西看,话多,好问,一般很难安静地接受治疗。即使接受治疗,也会不断地吐口水、摸冷光灯或者说话,使治疗无法顺利进行。

1.4执拗型患儿多有过治疗经历,对治疗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从进入诊室就拒绝与医生接触,无论怎样说都不开口,不让医生看,更谈不上治疗了。

2针对不同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在儿童龋病病人的治疗中,正确认识患儿主要心理行为问题,运用心理辅导手段,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认可,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减少了医疗纠纷,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人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辅导措施安静型患儿比较容易沟通,他们也恐惧打针、钻牙,但在讲明白之后,在无痛情况下,他们一般配合得很好;对于过分依赖父母,胆小害怕,缺乏勇敢精神的娇气型患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用英雄人物故事鼓励他们,要求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英雄人物学习。一般可以顺利完成治疗;对于多动型患儿,应该耐心劝导和解释,首先取得患儿的信任,缩短医患距离,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讲明利害关系,甚至有时可以摆出一副生气发怒的姿态,对此型患儿起作用;执拗型患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和表达,但自己特别有主意,并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有过治疗经历的此类患儿,对治疗尤其反感,对医护人员极不信任,非常害怕治疗,或者性格执拗、怪癖,不听任何劝导。从进入诊室就拒绝与医生接触,无论怎样说都不开口,不让医生看,更谈不上治疗了。对此类患儿应该更有耐心劝导和解释,取得患儿的信任,缩短医患距离,讲明利害关系,直到孩子明白治疗的好处后,再开始治疗。医生力求记住患者的姓名,对儿童直呼其乳名,会赢得孩子极大的亲附,降低不安和抗拒,增强顺从和合作倾向。对个别劝导无效的特别执拗的患儿,在家长的配合下,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也能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2.2全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就有心理治疗作用,是争取患者全力合作的关键,也是减少医患冲突的重要武器。临床中人际关系如何,主要取决于人际的吸引力,让患者被医生的要求完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所吸引,并想与之成为朋友,患儿来就诊,就如同到朋友家做客一样,轻松、愉快[3]。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接触。沟通中首先要注意耐心倾听患儿的陈述,不仅倾听与病情有关的主诉,而且还要倾听其抱怨、担忧、恐惧以及好恶的表达,从中可获得患者心理行为等信息,为心理辅导提供线索。耐心倾听本身就使患儿感到被关注和理解,有助于患儿情绪的安定,增强合作。言语沟通应与目光接触相配合,充分表达亲切友好、关爱、赞赏与鼓励;完全没有目光的接触,会使患儿感到对方冷漠,或对医生缺乏信心。必要的身体接触(身体语言如抚摩患儿的头)是向患者表示关爱、支持和抚慰的重要方式,常能有效地稳定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增加其安全感、耐受力以及合作的信心[4]。

2.3诊室环境的设置对患儿的心理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布置候诊患儿的活动空间,室内放置花草,提供轻松的儿童读物,播放优美的乐曲,甚至播放一些动画片,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焦躁不安,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5]。活动空间还可提供患者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医生可指示紧张、恐惧而抗拒治疗的患儿与治疗顺利者闲聊,通过患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治疗行为的建立。关于这一点,国内私立牙医诊所做得很好,值得公立医院口腔科学习借鉴。

2.4暗示可以引导患儿接受治疗儿童接受暗示的能力一般高于成年人,积极暗示可影响儿童的情绪,使其更易配合[6]。医护人员言语态度不慎,可能成为消极暗示,增加患者的焦虑,造成医源性心理问题。对特别疼痛和焦虑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安慰剂,如口服维生素片等,使患者在暗示下减轻对疼痛的想象和恐惧,将有利于龋病的顺利治疗。

3讨论

通过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行为活动,针对其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并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况,与医生达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患儿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而心理辅导是让患者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辅导手段,医生也能尽其所能,使儿童龋病达到完善地治疗。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陈淑.儿童性格与心理特点对正畸矫治的影响及护理.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4):691.

3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4杨丽珠.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的实验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8-121.

儿童的心理辅导篇(7)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