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3 10:00:23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学习习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亲友。“留守”在家里的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他们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于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便形成了。据全国妇联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留守儿童易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性格孤僻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里,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但留守儿童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常的疏导,就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进而性格孤僻,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之间产生隔阂。

2.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中“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超过1/3。在孩子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监管或教育方法不当,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

3.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

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对策。但在我国科学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强化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尽量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1.学校要善于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为留守儿童支起情感的港湾,从源头上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同时开设“家长学校”或创建书信交流平台,“家长学校”让家长明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敢于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还要偏爱,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彻底摒弃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简单、粗放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能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保姆”,就要既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要善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升到制度化管理层面,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远离缺失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环境的影响,为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当要改变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分评价学生,而应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挖掘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让留守儿童有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凭学校是不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战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就一定能越来越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师生合力;个案心理疏导;爱的教育;参与潜能 ;预防暴力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47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从社会渗透到校园这一片净土,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入城市,形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亲情缺失,更重要的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和制造者。面对不断发生的“花季暴力”案件,面对“留守儿童”恐惧、孤单的眼神,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的方法,通过预防校园暴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解决心理问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笔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内因,其次学校管理不得力,家庭亲情的缺失和疏于管理也是“留守儿童”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心理辅导和个案调查入手采取措施,同时让留守儿童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老师预防“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犯罪的推动力

(一)将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和个案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暴力行为“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担忧,给予他们特殊关爱和照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托的责任,所以我们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案心理疏导的旅游活动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跟踪教师和“辅导对象”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联系,通过网络、电话、书信,带回家,面对面辅导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让他们从自己设置的小天地和认知的偏差中走出来,让他们因为“留守”而自豪。

心理咨询还利用每周的咨询时间进行,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自信训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进行角色换位练习,纠正认知偏差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还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团结心理辅导。心理访谈利用零星的时间,比如学生打架后,听了讲座后,参加了活动后,或遇到了不顺心事后,通过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一方面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态,走出心理误区,远离暴力。

(二)重视个案调查的应用

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和不同的班级建立了承包跟踪调查组,给有不良性格倾向的“留守儿童”建立了跟踪档案,主要从他们的行为,交往,学习,暴力行为跟踪,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和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监管, 他们的性格表现,内向,易怒,自尊性极强,逆反心理强,有心理。有关调查也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所以,跟踪调查,建立个案调查档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教师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 。有学者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给“留守儿童”特殊的关顾,不能因为他们犯了点小错误就当众训斥,批评,甚至动用暴力来解决,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错,而且导致他们更重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一定要慎重。

二、“留守儿童”个人预防校园暴力的原动力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参与

“留守儿童”虽然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但因为“留守”,生活能力比起同龄孩子稍强,所以,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留给他们发展和被重视的空间,“留守儿童俱乐部”,班级“爱心角”等活动都由学生一手策划、组织、开展,这样不但帮助了暴力的“留守儿童”,而且也锻炼了部分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活动在成长,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在活动中远离暴力。

(二)重视发挥“留守儿童”自身的双重作用,他们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

“留守儿童”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之一,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心理跟踪调查,心理访谈,心理疏导,在活动中渗透,亲自参加各项活动,将外在的教育、疏导,关心,被尊重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们每一点进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和班级的同学和老师都记在心上,看在眼里,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到尊重,找到自信,自然而然,悄然改变。如同被调查者融杰同学所说,经过军训,我似乎成长了,没想到军训完之后在班主任的提议下,我被同学们选为班长,现在想来真的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同学们也说他变好了。

(三)努力挖掘“留守儿童”自己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多一点对学生的信任,多一点鼓励,方法很当,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自创的“感恩护蛋行动・收获心情”主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自我,收获了自信,转移了注意力,为内心矛盾的发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护蛋日记摘录: 2015.6.3 护蛋人: 刘旭明,多云转小雨。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体培训;心理干预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15.1%)常年与父母分离,导致70%存在心理疾病,其中34%有自杀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教师管理乏力和社区治理有限,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吸毒、犯罪和自杀等社会风险。目前,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念理念、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等相对薄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提出:若要发挥出整体性治理的力量,应进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功能的整合和公私部门的整合。要治理留守儿童问题,应创建多元主体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共治”效应。

一、留守儿童治理主体功能发挥障碍

1.留守儿童家长监护监管缺位

据权威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3个月内都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的“烦乱情绪”会迅速升温。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少父母的情感陪伴,缺少父母的贴身监护,儿童易出现行为失范、心理失衡、安全意识差等问题。

2.祖辈隔代监护相关常识缺乏

相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53%。本课题组在重庆市石柱县某小学调研发现,隔代监护1457人(50~70 岁),其中1089人(75%)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仅仅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饥饿需求。我国每年有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中,往往关注留守儿童本身,而缺乏对祖辈隔代教育的培训。

3.学校教师专项管理培训缺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若家庭功能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应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补偿,使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娜妮・J・西格尔指出: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60%)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存在某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课程,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体系。

4.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缺乏

非洲有一句关于描述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格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孟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代社会的儿童照顾与支持应强调社区这一主体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活动的三大区域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区是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区域。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基层社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尤其是农村社区,受经费和传统落后思想意识的限制,社区及其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5.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相对缺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敏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或经过专门心理训练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辅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旦风险突破儿童承受能力,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意外伤害、犯罪、吸毒和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多元主体培训体系的创建

留守儿童问题多元培训体系的创建,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方面涉及三个层面的培训――政府主办培训、政府购买培训和社会志愿培训;另一方面涉及相关主体――家长、祖辈、学校、社区和社会,从而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

1.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基层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教育心理专家,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方式,定期地开展亲子教育、儿童教育方法等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监管能力,增强家长监护责任意识。二是依托留守儿童家长务工相对集中的企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情感关爱技巧等培训。三是依托相关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系列早期教育培训、公益性培训班与家庭教育巡讲队等。

2.促进长辈隔代监护培训

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政府购买“隔代教育”培训服务。对隔代监护人开展专业性、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关爱儿童的正确方式方法,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等。其次,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撰写、出版发行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隔代教育”手册。最后,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捐赠形式,在社区学校开设“祖辈学堂”“亲子学堂”等专项培训服务。项目师资来源于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捐赠。

3.健全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由各级教委及民政部门主导,针对中小学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建议由公益组织牵头,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与专业心理学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交流留守儿童治理问题与教育辅导技能、心理发展特征与特殊群体教育策略等,提高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

4.改进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方法

首先,扩大基层社区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可依据志愿者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培训,使其胜任基本职责。其次,建议由基层教委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工会、民政部门等组织,协同调配物力资源,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及监管留守儿童的能力,形成留守儿童照料长效机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资源,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5.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区域性“留守儿童心理数据库”,把握留守儿童整体心理趋势,测试心理数据预警,优化疏导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鼓励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介入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监测辅导培训。其次,由政府购买,聘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调适留守儿童心理情绪,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鼓励心理管理培训机构面向偏远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等培训。

参考文献:

[1]叶 璇.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6): 110-112.

[2]刘 平,杨通华,魏 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7):46-50.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逐渐凸现出来。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力蓬勃发展,社会进步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大批农民工便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口已达2.3亿人。大批农民工奔赴发达地区务工创造了巨额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留下了一个为数巨大的群体――留守儿童。

1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较强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次数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家的占34%,还有12%的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中。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甚至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待上看,96%的留守儿童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留在身边和不希望父母外出的分别占54%和52%。这表明当前孩子严重的“亲情饥渴”。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48%的留守儿童闷在心里、写日记、不告诉别人。36%的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其中占16%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经常的疏导或采取不当的发泄方式因而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孩子产生压抑、自卑的心理;有的只能从同龄人那里得到抚慰因而“拉帮结派”的风气蔓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1.2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不容乐观。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 、叔叔、姑姨等留守儿童的亲戚。由于他们接受的教育较少,素质相对较低,加之现在大多独生子女,因而长辈对其的关爱过甚。所以许多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从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十分糟糕。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仅占26%,中等以下的就高达46%,更有甚者怀有厌学情绪的竟占三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从不过问的监护人占绝大多数。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监护人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1.3 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1.4 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下面就从基本监护和深层监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4.1 基本监护 在对100名学生的调查后发现,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的占67%。上辈和自我监护的分别占29%和 3%。然而,大多数隔代监护者认为照看孩子很吃力。一位年近70岁的老奶奶老伴去的早,子女都到外面打工只有孙子在家,孩子父母每月往回寄钱以供养孩子。这位老奶奶抱怨道:“我年龄大了腿脚也不灵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照顾孙子,真的觉得力不从心,真希望孩子父母能回来啊。”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要么没能力管,要么干脆不管。这类留守学生的监护基本处于“架空”的状态。

1.4.2 亲情交流 交流是沟通的前提,良好的交流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然而47%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向自己的监护人倾诉”。可见双方在沟通方式和交流态度上有很大的障碍。在教育态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监护人只管生活,很少在乎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2 留守儿童原因形成分析

2.1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巨大的农村流动人口与城镇壁垒存在矛盾。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家庭化流动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到身边,并给予照顾。其原因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各种教育政策有意无意的使这些农民工与孩子分开。

2.2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负担不起流入地高昂的学费。一位母亲在女儿五岁的时候就到广州打工,女儿现在10岁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问及为什么舍得把女儿放在家里时,她说:“女儿在外面念书学费太贵,每学期要2000多元,负担不起。”

2.3 从家长自身来看,这些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靠出卖体力来获得微薄报酬,工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一位在外架线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孩子小的时候都带在身边,大儿子到上学的年龄就送回家乡念书了,他说:“我还有一个小儿子带在身边,今年4岁了。大儿子3、4岁的时候也在外面后来又送回家里上学。因为我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孩子带在身边(念书)不方便。”他还说:“以后小儿子也要放在家里读书。”

2.4 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这些父母大多在东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作。这些地区又是方言很难懂得地区,语言障碍是一大困难。而且农民工大多为弱势群体,时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一个男孩曾经跟父母在深圳念过书。调查时已经返回本村。他的父亲说:“当地人的话我们听不懂,他们歧视打工的,孩子在那里上了一个月的学,被同学常欺负。可能跟当地孩子欺负有关,反正他自己就是不愿意去上学了怎么劝也不愿意,只好回来念现在回来,就愿意去了。”

2.5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不解与惶恐缺失,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学校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显得无奈生硬。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3 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说明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在运作中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特别是《义务教育法》落实不够到位,为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期盼家长努力担当教子之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家庭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自己的事情”,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用心去打造他们,是会很美的。所以,父母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养”、“育”孩子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更应该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3.2 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环境的改变是孩子们人生途程中重大的转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应当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第一、学校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第二,还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搭建起了“亲情免费在线平台”、“校园短信平台”,让亲子间保持免费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第三,要求班主任以“严父”、“慈母”之爱弥补“留守儿童”母爱父爱的缺失。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班主任老师与“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在心理上正确疏导,还采用日记、作文、短信等多种沟通、交流方式,关注留守孩子的身心理健康。第四,学校应特别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应开设了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班主就是孩子的心理老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让其他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3.3 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公安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纳入的工作职责。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要把解决“留守”问题作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3.4 “留守儿童”自己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要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人,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要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做生活中的强者。

4 结束语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5)

一、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儿童和周围人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1、促进言语发展:儿童主要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学会说本民族语言。交往激发了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模仿榜样。儿童在交往同时逐渐分清语言、积累词汇、掌握表达自己愿望的方式。年龄长大时,儿童的言语也因在交往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发展完善。反之,如果儿童缺乏交往活动,言语发展往往迟缓落后。

2、激发智能活动:社会交往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涉及内容广泛繁杂,活动进程灵活多变。儿童和人交往必须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能及时运用记忆中的经验,预想未来发展的结果,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出恰当的应答反应。在发生矛盾冲突,更需有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能活动在交往中得到激励发展。

3、增长情绪反应:儿童出生时,只有惧怕、愤怒等极少几种原始情绪反应。在和周围人们接触往来后,逐渐增长了新的情绪反应,如对父母的依恋,对陌生人的畏惧,对交往活动的愉快等。两三岁时已表现出高兴、得意、喜爱成人、喜爱儿童以及厌恶、嫉妒、激动、惧怕、愤怒等多种情绪。其后,儿童接受系统教育,参加群体活动,社会交往日益广泛频繁,儿童逐渐形成了各种高级情感,如友谊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在交往活动和教育影响下,儿童也发展了情绪自控能力,逐渐学会约束自己激动的情绪和行为。这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

4、发展社会行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进行社会交往,形成人际关系,掌握行为准则和参加群体活动等。

社会交往既是社会行为发展的表现,又推动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最初只和母亲或其他照料者接触往来,随着活动能力增长和活动范围扩大,儿童可和更多的成人或儿童接触,而交往活动又常使儿童欢乐愉快,激发了儿童交往的积极性,这样促使儿童的交往活动日益广泛频繁,且能主动接近别人和别人往来。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和其他成人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友伴关系以及入学后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儿童正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下成长。社会交往使儿童直接领会什么行为会受到赞许,什么行为会被禁止,从而逐渐掌握社会已经确立的行为准则,并自觉依靠准则行动。

5、形成个性特征:儿童和其他人交往时,渐能分清“人”“我”,形成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需要愿望等,且进一步发展了自独立性、自尊心等。

儿童在和其他人接触往来时,总表现一定的兴趣爱好、品性态度、行为倾向。通过频繁的交往,一些反复表现而受到赞许认可的特性,便成为儿童独特的、巩固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父母还应进一步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多方面促使发挥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1、改进教养方式。父母首先要改进不利于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教养方式,为儿童进行社会交往排除障碍。

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有的保育人员任使幼小的婴儿躺卧床上,不多理会。有的教养员让幼儿长时间一人独坐、不和同伴往来。有的父母只抓学习、不许儿童和同学交接。这种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完全忽视了社会交往活动,往往导致儿童神情淡漠,性格孤僻,不愿主动接近别人。

专断严管的教养方式:有的父母对儿童的谈笑举止都严格约束,儿童必须事事听从指导,不许自行活动,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儿童胆怯畏羞,缺乏自信,不敢随便和人交往。

宽纵放任的教养方式:当前更多的是宽纵放任方式。儿童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任何行动不受约束,任何困难都有人代为解决。这往往使儿童骄横任性,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依赖父母,不愿和其他成人或儿童接近往来。纵使往来,也常常不为其他人欢迎。

2、组织交往活动。父母应为儿童创立条件,组织交往活动。

对于不能自由行动的婴儿,父母应多爱抚逗引,常向其说话唱歌,对于用奶瓶喂养的儿童,应抱起喂奶,边喂边逗。使他们处在交往中。在托儿所、幼儿园,保教人员要主动热情接近儿童,要组织儿童一起游戏活动。在小学,教师应克服“重课业、轻活动”思想,组织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使儿童多相交往。

当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又多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更应经常带领儿童看望亲友长辈,或热情接待客人来访,欢迎其他儿童来家玩乐,同做作业等。也应鼓励儿童参加社会组织的温课小组、科技中心、少年宫等活动。使儿童能和其他成人或儿童广泛接触、经常交往。

3、进行交往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喜爱交往,培养儿童交往能力。

父母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例如能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能连惯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说“早”“好”“请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插嘴打扰等。

父母要指导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例如能和其他儿童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能关心帮助年龄小的同伴。参加集体活动能守纪律、听指挥。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等。

父母应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交往教育。对于性格孤僻、畏缩退避的儿童,要激励交往,多指导交往方法。对于不怕陌生人、爱交际的儿童,要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防止在客人面前过度兴奋,表现自己等。对于爱好饶舌喧闹的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行为。

4、处理不良行为:在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确实也常常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例如儿童之间独占玩具,争夺玩具,互相撕打谩骂,故意捣乱或互不理睬。又如对待长辈缺乏礼貌;参加群体活动自由散漫等。这种不良行为往往使友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转化为冲突消极的交往活动。不仅破坏友谊,影响群体生活,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

父母发现不良行为,便应立即制止,了解引起的原因,公正判定是非,而且耐心引导,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其能进行积极的交往。

5、帮助讨厌儿童:在儿童群体中,往往有一些不受欢迎的讨厌儿童。他们虽和其他儿童同在一处,却少往来,常被排斥在群体之外。

这种讨厌儿童所以被憎厌拒绝,往往由于和人交往时,骄横任性,逞强好胜,常要支配别人,不能友好合作;而且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同伴的憎厌又转而使这儿童疏远同伴,对群体产生疑惧对立情绪。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6)

关键词:留守、流动儿童;读书引导;心理干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中小学生中很多人有心读书,但心动容易行动难,坚持更是难于上青天。从小到大,呵斥利诱、恐吓督导……家长们早就无所不用,然而,还是有大批不爱读书的学生。

时至今日,对于早就谈书色变的那部分学生,尤其是缺乏有力监护和学习监督的留守、流动儿童来说,让他们爱上读书很难。留守、流动儿童连正常的学习都保障不了,读书就更不用说了。结合这几年在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干预的研究和班级实践中的一些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不爱读书的问题,进而针对读书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方法一:亲其师,信其道的诱惑

每个人学习语文都具有天生的禀赋,只是后天的引导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学生自幼失去学习、阅读的时机和兴趣。“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告诉我们,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可以带动孩子喜欢并愿意学习他所任教的这门课程,也就是说“爱屋及乌”。我曾经带过一班品行、学业都问题极多的留守儿童,我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尊重,当弟弟妹妹一样管教,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眼中,语文是那么的有人情味,因为喜欢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欣赏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敬佩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愿意采用语文老师提供的学习方式自觉读书,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文科学生,他们自发成立了文学社、诗社,创编了学校第一本校园刊物《青春校园》,校园广播站天天广播刊物中的稿件……那一班学生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对老师的喜爱迁移到对学科的喜爱,兴趣成了他们走进语文的最佳向导,而读书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十几年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和他们同届的其他班的孩子中有好几个先后犯下了大错而入狱,而我带出来的这班学生没有人因为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不能不说,是读书使问题极多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让他们远离了违法犯罪。

方法二:先下手为强的抢占

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人在书上抹上蜂蜜让婴儿去舔,进而认识到书是甜的,这种对书最原始的认知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的原则是把书当成玩具,给留守、流动儿童“玩”。在他们心中造成一种书不是高高放置在书架上的装饰物,是他们的玩具,是可以看、可以摆弄的玩具的印象,进而拉近书和孩子的距离。每逢接手新班级,我都要通过讲故事、读片断、表演小话剧等方法抢先让全体学生知道语文有多么奇妙,文学世界有多么有趣,这给他们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老师一起学习、读书将会是一段快乐的旅行。在这个不断抢占学生注意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找孩子关注的焦点,要和学生亲切交往、沟通,了解他们对什么书感兴趣、对什么样的激励感兴趣。这时我会特别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对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行正面疏导和侧面引领,把自己的家庭藏书向他们开放,鼓励其他孩子和他们分享书籍。同时和家长沟通,以奖励品的方式把好书抢先送到他们手中,通过读书论坛发言,让他们体验读书的乐趣,在心理上形成喜欢读书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做到了润物无声。

方法三:大禹治水,功在疏导

强行要求只可收效一时,并不能让留守、流动儿童用心读书,还可能让他们学会在别人面前装样子的虚伪,所以我一直倡导宁缺毋滥,读书贵在用心,不必为了读书而读书。与其把他们放到教师严密的监管之下应付读书,还不如给他们选择的权利,想读书的时候专心去读,想玩的时候坦然去玩。在班级管理的奖励强化中,我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读书情况及时做出奖惩,以正面引导为主,适当予以批评,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坚持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长期注重对全体学生读书的引导,高度评价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尤其是留守、流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告诉学生怎样做就能和这些佼佼者一样优秀,给全体学生树立可以模仿的榜样。这种顺其自然的方针加上对读书观念的潜移默化,成效十分显著。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留守、流动儿童爱上读书,并利用读书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疏导的方式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06-01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我非常揪心。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非常多,留守儿童多是以“自理式”“隔代式”“寄居式”三种方式生活。他们之间往往存在一些相同的特征: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普遍较差、心理出现偏差、监护管理不够强等。要想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是搞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得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例如,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及时处理在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怎样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呢?我的做法是: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向村民、老乡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对班级留守儿童逐一进行调查,建立档案。留守儿童的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郾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性格、特长爱好、身体状况、同伴关系、心理需求、学习成绩等。2?郾留守儿童的父母情况:父母姓名、外出务工的地址、联系方式、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等。3?郾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住址、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

二、抓住留守儿童的共性,实施群体教育

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些相同的特征。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抓住留守儿童的这些共性,实施群体教育。

一是学习缺乏有力的监督。“自理式”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监督,而“隔代式”和“寄居式”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忙于生计等原因,一般只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和少生病”,对孩子的学习管理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例如,班主任让一些品学兼优、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每天检查组员的学习和作业情况,而班主任负责全盘监督,定期进行常规检查。我班学习互助活动的开展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的关怀,而且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生活缺乏周全的照顾。“自理式”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不到科学的照顾,乱吃药、吃错药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隔代式”或“寄居式”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孩子不会管、不好管、不好说、不好问等原因,导致留守儿童的需求无处诉说,生活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和留守学生的情况,采取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进行全面教育。

三是情感缺乏正确的疏导。需要亲情呵护是孩童的本能,由于远离父母,“受到委屈无处可诉”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留守儿童如果总处于孤独状态之中,就很容易产生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养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或叛逆等不良性格。为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问题,我采取了搭建交流平台,解除留守儿童困惑的方法,除了采取开展班级活动、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还设立了班级“知音信箱”,让留守儿童把平时不愿直接向别人诉说的话写下来投入信箱,每周三由班长负责开箱,收集学生的各种意见、建议和心里话。属于个别现象和个人隐私问题的,就由班主任单独疏导或以书面形式答复,对于普遍性问题则给予公开回答。

三、根据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留守学生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有时需要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帮扶。如对于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应该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没有孤独失落感。

四、做好家、校沟通,搭建爱心桥梁

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因此,做好家、校沟通,搭建爱心桥梁,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我通常采取家访,用电话或QQ和家长联系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五、寻求多方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寻求多方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1?郾寻求学校支持

班主任要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把自己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些思考、准备组织的一些活动方案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如2011年11月25日,我校成立了玉林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这让全体教师认识到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郾寻求社会支持

班主任应积极争取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比如:为班级特困留守儿童争取乡镇政府的物资资助;联系企事业单位帮扶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儿童;联合综治、司法、公安、交警等部门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等,尽量呼吁社会各界、各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祖国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