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4 10:27:07

艺术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实践篇(1)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设计实践课程的开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纯粹的理论教学很难被学生接受,如果只掌握理论知识而没有动手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可以验证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产生新的理论。设计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设计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设计理论;

(2)设计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设计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

(4)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以适合社会真正需要。

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授方法

1.鼓励学生扩大兴趣爱好,广泛的阅读汲取各种学科的营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一个有丰富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人才能解决设计上的各种难题。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在设计学习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做往往造成一种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也得不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的结果。有的学生把这种结果归结为没有灵感所致,其实所谓的灵感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在做设计时如果你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你就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也会有很多种灵感迸发出来。

2.鼓励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艺术设计包含艺术的成分,而艺术强调个性,因此艺术设计也需要个性。在教学中的我们要充分的发掘学生的个性,然后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社会中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这些理念和个性都源于设计师的艺术个性。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就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靳埭强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3.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杜绝学生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实践过程中,互相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互相交流可以发现自身难以发觉的问题,可以群策群力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程进行中我们可以增加学生讲述自己设计作品的环节,因为在社会实践中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做设计提案,要陈述自己的方案,通过理念和方案的分析来说服客户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一步骤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设计作品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为以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1)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参加设计竞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设计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参赛选手作品的分析,可以“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借鉴吸收好的设计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如果在比赛中能够拿到奖项则会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也会激励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在这里推荐几个设计比赛:“靳埭强设计奖”、“时报金犊奖”、“白金创意”等。

(2)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设计任务。这里又回到了设计学科的实践性上来了,艺术设计和纯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可以孤芳自赏,而艺术设计在强调艺术个性的同时一定要有功用性。所谓的功用性说白了就是设计作品是要被采用的,是要被投入市场创造价值的,一个没有被采用的设计作品是没有存在意义的。设计的功能性就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设计实战,这就需要教师发动各方面的资源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实际的设计任务会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和社会接轨,从而了解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设计。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践篇(2)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实践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学生艺术团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79-01

学生艺术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文艺人才的精英组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各院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都积极开展学生艺术团建设。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富有艺术细胞等特点,除了自身的设计专业,还对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有浓厚兴趣。在建设学生艺术团方面,艺术设计学院有着一定的优势。笔者作为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团指导老师,尝试着在建立及管理艺术团的经历中积累的经验,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学生艺术团。

一、高校学生艺术团现状与不足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号召,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各大高校对艺术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学生艺术团建设成学院的特色与品牌窗口,成为现在一大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以下现状:

(一)艺术特长生不足

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招收艺术特长生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不足60所,大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对艺术团感兴趣却因能力不足而止步艺术团,绝大部分高校也因为缺乏人才导致艺术团实力参差不齐。

(二)艺术团管理模式单一

一般高校学生艺术团都由校团委管理,下属各院系组织的院系艺术团也由分团委管理,指导老师普遍由团委老师兼任。由于团委老师并非都是艺术专业出身,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在这种模式下,艺术团整体艺术作品质量相对较低,加入艺术团的学生也会苦于没有专业的训练指导,降低兴趣。

(三)艺术团成员流动性强

高校艺术团报名采取自愿的方式,入团的学生通常会由于课程繁多、自身时间观念不强等原因缺席训练。由于艺术团训练大多未并入正常教学课程,当训练与正常课程起冲突时,学生不得不放弃训练;在训练地点上,由于缺乏稳定的训练场所,学生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下训练,也一定程度造成艺术团成员的流失。

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专业课程及作业繁多,学习负担重

设计学院普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这需要专业老师不断地指导以及大量作业形成量的积累。完成作业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一丝不苟的态度及把它们实现的基本功与毅力,对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通宵做作业是十分平常的事情。繁多的课程及作业安排使学生不堪重负,影响了他们参加艺术团等课余活动的积极性。

(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富有艺术细胞

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强、感性、富有艺术细胞等特点,除了自身的设计专业,还对其他艺术比如音乐,舞蹈等有较浓厚兴趣。艺术类学生一般较感性,比起一般学生更具备艺术素养,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演唱、舞蹈、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其中更有不少学生拥有文艺特长。在组织训练及排练节目上,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团有着先天优势。

(三)专业学习与艺术表演形式的关联性强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现艺术团分设演唱队、舞蹈队、话剧队、摄制队、化妆队、模特队等。其中不少队伍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学生所在专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专业上知识的相关也使学生对艺术更感兴趣。比如服装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服装设计与搭配时,更容易对化妆、模特走秀等产生兴趣,在审美、搭配等学习上也比其他学生容易上手;比如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摄影摄像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通过拍摄训练、表演等在实践中学习,在艺术团中起到更充分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思考

(一)提升教师水平,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学院需在指导老师配置上下工夫,招聘艺术专业指导老师管理艺术团。这样能带给学生更正规的训练与指导,能让加入艺术团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严谨以及专业性。其次,学生艺术团除了承担演出、比赛等任务,更多承担着日常训练任务,所以固定的训练场所是必需的,一些必要的设备、服装也要有所配套及管理。如建立舞蹈训练室、合唱队排练厅、专业化妆间等。

(二)与专业结合,形成艺术团特色化

受设计学院专业影响,设计学院学生艺术团不应维持在简单的演唱、舞蹈等形式上,而是应将艺术团的文化建设与设计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以笔者所工作的广轻设计学院为例,这是一个设计文化突出,设计风格鲜明的学院,从专业风采大赛到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从毕业赠别仪式到12级迎新晚会,“用手去思考”的设计理念无不渗透其中。如果能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艺术团的文化建设中,例如晚会舞台设计,表演服装设计,把专业课程学习跟艺术团工作相结合,既能在繁重的学习中解压也能巩固专业知识。

(三)增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艺术设计实践篇(4)

1.1明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意义所谓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比如装潢设计专业必须要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室内装潢方向还是广告装潢,虽然学生有三年的高职学习时间,但这三年的其中一年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和公共课,剩下两年时间还需要有半年的实习实践,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中,如果像以往的课程设置既开设室内装潢的课程又开设广告装潢的课程的话就会造成专业定位混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专业能力不全面,以及造成学艺不精的现象。所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

1.2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对比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培养能适应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需要,具有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与VI设计、家居装潢设计等能力等。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室内外设计原理、制图与识图、预算与招投标等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及Photoshop、3DSMAX、CAD等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掌握室内外效果图的设计方法及技巧,掌握建筑景观漫游动画制作技术,具备现代设计理念与制作能力,并能考取ICAD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证书,AutoDesk认证AutoCAD证书,Discreet认证三维设计师证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能胜任室内装饰工程设计公司、园林规划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从事方案设计、图纸制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上述专业均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室内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目标较明确,而第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比较乱,要培养平面设计人才又要培养室内设计人才,最后导致目标混乱。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的方向就不好把握,所以才会出现前期调研中发现的什么课程都有的现象,这种两类课程混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改变。

2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与岗位相结合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有部分课程跟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来说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学而无用”的现象,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岗位定课程”的原则,确定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在理论教学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加强职业技巧的训练。还是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一套完整室内设计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主要需要的工作岗位有设计师、绘图员、装饰施工监理。再来看实践环节的课程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主要有: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从这些课程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这几门课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主要针对的岗位就是设计师。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这两门课程主要是电脑绘图学习,自然针对的是绘图员,但绘图员一般只是初入行的必备技能,最终学生还是要向设计师的方向提升。可以看到在实践环节的这些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装饰施工的课程。当室内设计师要完成一个作品,他除了具备驾驭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美学能力外还需要懂得空间设计,并能清楚这个作品应该怎么制作完成,在方案施工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材料与设计不符的情况,会不会造型太过不切实际而无法施工等这些施工问题,若要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就意味着方案可能需要修改。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表示不懂得施工,不知道完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显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在实践环节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如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工艺等,尤其是材料应该作为重点课程来进行安排。

3实践环节课程要以能力递进为主线

前期的现状分析中还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比较凌乱,没有逻辑,学生只是一门一门地把课程学完了,可是却无法把每门课的内容衔接起来,不利于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伴随性能力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能力所包含的审美、想象等能力,是伴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能力,也是形成个人设计风格、个人设计审美取向、个人设计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专业基础课。专项能力是构成该专业特征的重要内容,对应的就是本文阐述的实践环节课程。伴随性能力培养则是隐性的,但确实学生成为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适应当前设计行业团队化作业的必备能力。下面是室内设计专业各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完成相应的基础课程后,实践环节课程作为培养专项能力的主要范畴要做好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做好科目与科目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课程安排是这学期学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下学期再安排在CAD、photoshop、3DMAX这类计算机绘图的课程,等学到室内空间设计等这些课程时可能又要下一个学期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课与课之间是独立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联系起来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以能力递进为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在保证基本能力后,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室内设计概论这些课程尽量放在统一学期来学习,因为在能力递增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需要能看懂、会绘制装饰图纸、效果图,然后才能进行室内设计的学习,这样设置是为以后的实践设计先打下很好的基础。而后开始注重面向行业的专项能力绘图的能力需要加强CAD、photoshop、3DMAX等学习计算机操作的课程;最后再开始设计能力的课程如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采光与照明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这些课程时要先让学生理解空间,再懂家具与照明,最后再考虑陈设,按照设计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先后的安排,达到能力逐步递进。

4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灵活多变

艺术设计实践篇(5)

教育是民族文化基因得以传播的根本手段,教育不仅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还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不仅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教育主要本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培养人才的原则,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是部分高等院校的原有体制,陈规的教学管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这些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进步速度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传统僵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造成了大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合理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要求相结合,这种脱节直接影响了社会对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学正在向市场体制转化,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与日俱增,这样对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交易水平,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的议程。因此,社会向相关的高校和教育部门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求适应时代进步要求。

二、艺术设计教学的分析

1、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论过于滞后,没有形成一个适合各大高校的完美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高校的理论教育没有正式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研究脉络,过于零散,缺乏重点,逻辑性较差。大多数的理论知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增强学生的实践性上升到高层面,显得理论枯燥缺乏实践意义,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人生价值取向,更没有触动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弊端。时代的飞速发展,没有给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把握这门专业的历史,所以教学过程中没能正确地把握住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的实质,反而过分的从书本概念上去探讨艺术设计的内涵,造成了理论的混乱和实践的匮乏。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不仅不能显示理论的完美特色,反而增加了艺术设计学生对理论厌恶程度。

2、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应该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手。

艺术设计的根本在于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对客观世界的掌握和改造,运用联想与想象将客观物质和理论上的知识、信息、材料等综合运用,就会形成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享受。教学模式的创新性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生的灵感完美的结合于客观世界,这样艺术设计的结果才会脱颖而出。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一个正确的设计理念才能促使其将设计灵感正常的发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们对艺术设计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们形成更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着力扩大课堂的开放程度,建立全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艺术设计热情。可以采取一些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设计竞赛等途径,让学生系统化、多角度的锻炼自身的能力,包括独立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实现了教学过程开放性、积极性、主动性的结合。

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重点突出艺术设计技术的培养,灵活调整一些课程设置。例如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着力几个方面来强调艺术设计的针对性。首先,促使学生自主掌握一些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下工程经济的预算和计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很好地将理论带到了实践。其次,可以强调下环境设计过程中的施工技术指导,这样就可以很好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可以强调辅助工具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完成设计工作的速度与程度。同时,教学设施的改善也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一种手段,新颖的教学设施往往夹杂着很多艺术设计者们的灵感,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者们生活实践或者是人生经验的写照。教学设施的适当改善同时向学生灌输新式的设计理念,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对艺术设计的激情。

三、谈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

1、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不仅包括学科问题的社会化、情景化和生活化,也包括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如研究实践、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的来源本是实践,所以知识应该应用于实践,这在学习中就体现为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返回生活。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理念之一就是将本门专业知识与生活实践等多种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服务。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人才,让实践塑造真知。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教育实践”和“学习实践”,老师们根据实际经验传授知识,而学生们根据实际需求运用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

2、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教学主要培养应用能力,归根到底其为市场服务,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重视训练,让实践指导教与学,让艺术设计真正的贴近专业、贴近需求、贴近社会,进而有步骤的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让艺术设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所以,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正确地把握“设计的实践性”。

首先,以技术教学为根。艺术设计教学是我国设计教育的一部分,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设计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主要通过教学时的感官认知和技能训练来提升艺术的表现和价值,感官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很好的保证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抓住瞬间的灵感并以一种非常规的思维塑造,这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留住思想进而发展思想使之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优秀的技术只是提高设计者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过多的技术应用也可能误导设计者的灵感,因此应当适当应用,牢牢把握住“度”。

其次,以创意教学为主。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重点,艺术设计要为社会服务,而设计本质就是对社会把握程度的一种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设计就好比设计的灵魂,代表了设计的根本宗旨,可以很快为大众所接受。艺术设计可以使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沟通,这也要求设计者们适当掌握一些文明的历史以及现状,所以实践性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理性思考、文化传输和创新思维,三者的结合可以完美地将艺术设计传播到世界的不同文化中,真正的为实践服务。

艺术设计实践篇(6)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 工业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68-03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学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不仅导致学生设计务实能力缺失、创新能力欠缺、就业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专业本身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艺术设计本身特点与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业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和较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状况进行深入研析将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实践教学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以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注重实践教学是其共同特点,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同样如此,而强调实践教学正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与艺术设计其他专业一样,工业设计的出现有着浓厚的工业化背景,它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并伴随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这决定了工业设计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也使得“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成为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由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并逐渐被确立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虽然在包豪斯之后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状况而言,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配套建设等方面。而且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样也是三年期学制,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更高的可参考性。

包豪斯设计学院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使其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教学理念得以实现,其课程主要分为造型艺术课程模块和造型实践模块:前者以造型理论为主,由艺术家担任教师;后者则以工艺技术为主,由手工艺师担任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由艺术家担任)与一位技术教师(由熟练技工担任)共同教授,艺术设计理论与制作技能同时传授,注重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让学生在实干过程中去学,增强动手能力。为此,学院配套建立了设施与企业完全相似,甚至更加先进的工场,包括编织、陶瓷、金工、木工以及书籍装订等供各类课程实习使用的工场。理论教学与工场实践相互依托的教学形式是包豪斯首创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范式,并被许多设计院校沿用至今。事实上,这一教学模式与我们所提倡的“产、学、研”三结合教学模式在本实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打破艺术设计专业在科研方面的瓶颈,挖掘专业本身的发展潜力。

(二)实践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目前80%以上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个数字既反映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也意味着院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要在众多院校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培养出受企业及社会欢迎的人才来体现专业实力。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重点培养汽车设计人才,克兰布鲁克设计学院重点培养的是家具设计人才,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的学生则以CAID(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为特长。而学生的这些特长都是通过特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而成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每学期都会有若干项目课程与企业密切合作,称为“企业赞助项目”。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解决艺术设计方面的问题,还要制作模型,解决结构、功能等工程问题,并与企业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洽谈等。这些实践内容与企业工作环境非常相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务实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这类课程也使学校能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技术,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发展方向等,从而令自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全球大约有1/3的汽车设计师是由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培养的,在各国中处于领先水平。而我国的很多院校虽然也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忽视对设计实践、沟通表达等实践性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具备了有“特色”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导致很多学生毕业时就业困难,而专业本身的发展也因此受阻。由此可见,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实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训室建设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设置符合专业特色与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课程,采用恰当的实践形式以及如何合理地建设配套实训室成为改进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配套实训室的建设方案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场所一般以校内实训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本文中主要针对前者展开研讨。目前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校内实训室主要分为两类,即模型制作实训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前者用以制作参考型(草模)、结构功能模型和展示样品模型等,包括石膏模型制作室、油泥模型制作室、玻璃钢材料模型制作室等;后者则以计算机为主,配以二维、三维设计软件,用于快速虚拟表现或实体成型等。这两类实训室基本能够满足工业设计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模型制作、CAD软件操作等基本专业技能。但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不仅要在教学中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这些“实践”与实际岗位技能需求的一致性,使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需求有直观体验,从而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较强就业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通过社会调研、工作分析会等方式明确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设计实践环节,以渐进的方式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达到持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因此,实践课程应该分为几个层次来设置,即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相应的实训室也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感知创新实训室和综合实践实训室(导师工作室)。

(一)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以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室包括喷绘实训室、计算机2D\3D辅助设计实训室以及模型制作实训室等。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包括设计表现技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各类模型制作技能等。

国外院校一般从第一学期就开始这方面的技能训练,如本科性质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总共8个学期,其模型制作课从第一学期开始,第三学期结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从第二学期开始,第四学期结束。这意味着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至少有4个学期以上的时间来综合应用。国内也有不少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到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打破了常规的课程体系,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概念,其教学内容由一系列实训项目组成——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实训项目是设计并制作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工具箱。每位学生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完成四个左右项目,且必须按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完成“设计构思—模型制作—作品发表”的全过程,而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则被分解融入到各实训项目之中。可以说该专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实训的形式完成的(公共课除外)。

但总体而言,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受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第一学期基本都被公共课以及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占据,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一般第二学期(甚至第三学期)才开始,学生掌握并应用基本技能的时间较短。高职院校一般从第四学期已经进入综合性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基础实践课程的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就必须在综合性专业课程中去应用它们,致使综合课程难以正常展开或者只能降低教学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养成。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实践课程结构及分布,就工业设计而言则应该将手绘、2D\3D设计表现及模型制作等基础性实践课程提前到第一学期。

对于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配套实训室建设,一般来说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是建设重点,占用的建设资金也较高。因此模型制作等实训室的建设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侧重,通过同类合并的方式来统筹安排实验场地和设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设备类似的实训室(如陶泥模型制作室和石膏模型制作室、金工模型制作室和木工模型制作室等)应当合并,在保证学生掌握通用技能的前提下尽量让他们能够熟悉多种不同类型材料的特性、制造工艺等。

(二)创新实践课程通过对材料的实验性研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课程中的研究内容应该与专业发展方向一致,为培养学生的“特色”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一般来说,创新实践的研究以针对某一类或几类特定材料为宜,使学生对材料的基本性能、结构特性、成型工艺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他们能在设计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少经典设计就是在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下产生的。如该校马谢·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1981)设计的一系列金属管式座椅,创造性地采用了钢管、皮革等新型材料,领导了当时座椅的设计潮流,一直到现在还被大量模仿。布鲁尔的设计创意源于他在金工工场中针对管状金属材料所进行的大量试验性应用,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从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的理性认知,最终使他能够在设计中突破常规,随心所欲地运用这类材料进行创新性设计。感知创新实训室就是这样一类帮助学生“感悟”不同材料及工艺的实训室,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

创新实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工艺、模型制作等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这类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比较合适。创新实践教学应当摆脱实用性的局限,鼓励学生对“可能性”进行探索。国外很多著名设计院校就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在实践教学中较多地采用师生合作式的专题讨论课形式,教师只给予关键性指点较少进行具体化的指导,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囿于“现实”的围栏当中。

创新实践实训室同样必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来建设,配置相应设备及相对固定的指导教师,保持研究实践的持续性。就工业设计而言,偏家具设计的院校可以设立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木材(板材、线材等)成型研究的实训室,兼顾金属材料;而制造类较强的学院则可以利用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设立主要针对金属材料的成型研究实训室。在研究过程中应聘请对该领域较为熟悉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专业设计课程指导研究实践。另外,感知创新实训室的建设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甚至进入企业实习,让他们对材料特性、成型工艺等有直观、理性的认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第四学期就必须进入综合实践阶段。这类实践课程最好的教学场所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制造类专业往往通过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车间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顶岗实习等形式来实现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教学目标。但设计服务类企业一般规模都较小,无法大规模提供实习岗位,目前较为有效的综合实践教学形式是导师工作室制。

导师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企业专家牵头,对内负责教学、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通过鼓励高年级学生组建设计团队,利用实际项目、课题以及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重视工作室教学是国外艺术学院普遍的做法,如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就有学习车间和教授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前者主要负责传授设计基本技能,后者则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工作及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在车间中掌握基本技能后进入工作室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或设计项目、设计竞赛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不少院校也建立了专业工作室,并通过高质量的对外设计服务及设计竞赛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形成学生、学校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专业本身的发展。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个层次的实践课程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配合专业理论课程形成课堂—实训室—工作室(或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和专业技能,促进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李砚祖.设计教育与工业化的世界[J].济南:设计艺术,1991(1)

[3]蓝青,仇宏洲.美国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丛书: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林天喜,等.国外设计院校教育对中国设计艺术院系发展的启示[J].北京:装饰,2007(11)

[5]徐迅,朱寒宇.对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9)

艺术设计实践篇(7)

文章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科竞赛对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文章认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可以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

学科竞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充分结合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等,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一、学科竞赛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要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将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前正在进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们深刻意识到实践教学不仅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和课时,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而原有的设计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对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设计教学课时缩减,无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二、学科竞赛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需求大量优秀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设计类专业竞赛培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因为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并提高他们的设计素养,使其掌握综合艺术设计技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艺术设计实训中心,有数字艺术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定格动画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实训平台。近三年,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安徽赛区二等奖2个;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参加“合财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2个银奖与1个铜奖,以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1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参加安徽省大中小学生“吉羊如意”生肖邮票设计大赛,获得大学组三等奖;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获艺术作品乙组三等奖。学科竞赛能够紧密联系专业课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为了在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会熟练掌握竞赛要求的专业技能。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保证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在课堂上分析往年竞赛获奖作品,用案例讲解课程知识要点,总结作品的创意点、制作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出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直以来,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了鼓励师生参加比赛,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校教务处建立了比赛制度,系科建立了参赛制度,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还采取了以下实践教学措施:一是建立了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外聘教师给学生上课,本校年轻的设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实践;二是本校的设计教师一起申报课题,共同研究,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建立了数字艺术实训室、陶艺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定格动画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中心等;五是建立了学科竞赛体系,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成立竞赛指导小组,组织专业竞赛。

结语

从学校办学定位来说,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为社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具备知识、能力、素质,所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建立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学校还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优化、整合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长期坚持稳定发展,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竞赛活动。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他各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衍芳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文化元素在Q版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61);亳州师专教学研究项目“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02);亳州师专科研项目“亳州剪纸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项目编号:(BSKY201515);“亳州师专艺术设计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

参考文献:

[1]周杨静,刘志峰.学科竞赛参与下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王艳敏,郭茂来,姜霄.工业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嘉兴学院为例.大众科技,20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