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1 10:04:59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1)

关键词:继续教育 思想 原则 措施

一、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工作的定位和特点

1、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继续教育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终身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

3、继续教育具有专业性强、学科齐全、组织网络比较完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优势和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制度建设缺失,竞争日趋激烈,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等,也使继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4、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以满足科技工作者需求为主线,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科技工作者队伍为目的,以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系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突出自身特点,努力改革创新,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要根据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建立可持续的动力机制。针对继续教育的实际,当前尤其要大力鼓励改革创新。要以创新求发展,切实加大改革力度,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继续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革精神破解阻碍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难题。

――坚持以国家目标和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要正确处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切实遵循市场规律,树立明确的目标导向。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继续教育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施教主体。要正确处理面向社会、科技工作者和学会会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关系,彰显系统继续教育的特征,清晰界定服务对象和工作范围。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继续教育工作的宗旨。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要施教对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实施的工作模式。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根据中央和国家有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为抓手,全面构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团体开展继续教育规律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教学规范、服务完善、运转高效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满足科技工作者知识和能力更新需求,将系统的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2、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工程立足于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推动继续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深入。

3、巩固和加强继续教育组织网络体系。要根据“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各异、管理规范”的原则,统筹规划继续教育的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施教机构要实现分离,强化指导职能,加强统筹工作,要明确定位,从功能和体制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要根据实际建立、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要力争建设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

4、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继续教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在保持继续教育公益性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和深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重视培育和开拓适合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要以市场为手段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科技人员需求为导向调节课程设置,以受教者评价为标准评估教育质量。要发挥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避免培训内容同质化,打造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教育品牌。

5、培育和形成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抓住政府职能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府职能的委托授权,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联合多种办学力量,创建多样化合作方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委托办学,建立共享机制和平台。

四、主要措施

1、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将继续教育作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具体体现,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和经费落实的要求,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把继续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各专业领域的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健全完善科协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手段,积极营造重视继续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

2、推动形成有利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环境。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企业创新引导工程等继续教育的科研项目。

3、建立专项经费,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在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技术创新领域和专业人才紧缺领域,培育一批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继续教育重点项目,给予持续、稳定地支持,打造教育品牌,形成规模效应。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光电子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9-0115-04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大量相互关联的高技术企业与其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柔性集聚(马力等,2005),它是当代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一样,同样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高层次的竞争,会产生一种持续竞争优势,使产业在内部各系统相互协调和耦合的基础上保持长期动态的发展能力(谢俊,2010)。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驱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演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它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保证。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这四个机制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联动发展,促使集群系统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共同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动态演进和良性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

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网络机制是集群企业之间、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如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持续互动形成的、基于信任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摄取稀缺资源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各种网络关系,它主要体现在商业文化和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体系包括两个层次:内部核心网络和支持网络。内部核心网络主要由集群内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互补企业等组成,它们构成产业集群内部核心网络的主体,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连接在一起。支持网络相对复杂,包括以大学、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社会中介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集群政策制定、硬件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以及由企业家关系网络和基于信任基础的非正式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四个方面。内部核心网络和支持网络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以竞争性企业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集群网络系统。集群网络是一个由信任支撑的动态网络系统,它根植于当地社会关系制度和商业文化之中,是集群企业之间实现持续互动的“黏合剂”,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群体合作优势(李玉连,2006),是企业获得社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二)外部经济机制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根本上还在于它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张辉,2003)。外部经济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容量扩大、要素市场共享和信息技术交流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推动集群发展;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持续发展。首先,从规模经济看,大量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企业在空间内聚集,往往可以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一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不仅能够扩大集群整体规模,而且有利于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实现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其次,从范围经济看,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分工网络,能够把原材料采购、劳动力供应、共同市场建立和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有利于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向该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加剧了区域内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形成一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高压环境,发挥先进产业的“提升带动效应”,提高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专业化分工还有利于垂直联系的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广泛的协作关系,能使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有效分离,促进相关产业向该地区集中,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三)竞争合作机制

竞争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品同质性等特点,集群内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集群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有助于企业克服内在的惰性,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激励的竞争容易形成不同领域的压力机制,使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和高度的警觉性和灵敏性,产生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不仅激励了企业的静态效率,更为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原动力,从而推动市场开拓、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使集群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然而,集群的发展仅有竞争还远远不够,集群的竞争关系是一种在竞争状态之下的企业合作关系。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空间聚集的大量专业化分工企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紧密协作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共生协作”。合作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使产业集群中一些潜在的生产、交换等环节的矛盾内化于某种基于信任的产业共同体中,使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一种高度合作基础上的充分竞争(冯年华,2007),不仅使单个企业从中获利,也使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在共生协作中得以强化。高效的企业互动与合作机制,使集群内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够形成默契的交易关系,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最优价值链分工,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协同”效应和“集体效率”,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生产规模,挖掘企业总体获利能力,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学习创新机制

学习和创新是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推动创新的产生,创新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集群的持续发展,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学习创新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集群内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行为主体通过集体学习和互动学习,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知识,提升了集群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内不同行为主体通过互动学习和创新,各行为主体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自身创新与发展所需要的互补性资源,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了创新能力。第二,持续的学习创新促成了知识的良性流动和扩散,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对高技术产业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技术更新速度快,存在典型的“快鱼吃慢鱼”现象,如果不重视技术创新,就会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技术知识的溢出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有集聚的动力,在“创新一扩散”的浓厚氛围刺激下,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企业家才能得到培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强化,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集群得以持续发展。

二、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作为中国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2012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共聚集企业1113户,产业链企业超过1100家,主要产品达1400多类,实现工业总产值1660.68亿元,比上年增加417.17亿元,占全部入统企业总产值的41.4%,实现总收入1927.34亿元,占高新区总收入的38.5%,同比增长33%,实现净利润108.9亿元,实际上缴税费81.9亿元。近年来,光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光纤光缆、光器件、激光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排名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6%。消费电子、半导体照明、光伏太阳能等战略产业加速发展,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整个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

从内部核心网络来看,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以烽火科技、华丁科技、长飞光纤等各类型光电子龙头企业为核心,包括1113家光电子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在内的光电子产业集群核心网络。从支持网络来看,其一,高新区内数量众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机构、光电技术测试服务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信息情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其二,包括大学科技园、东湖创业中心在内的25个孵化器,19个光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形成了支持光电子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中介服务网络。其三,提供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不断健全,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其四,企业家资源的大量涌现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独特创新文化形成了支持高技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外部经济机制

从规模经济效应看,高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产品,有利于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和单位运输成本的节约,使光电子信息企业获得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区内聚集的58所高等院校、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区域内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市场,每年会给光电子信息产业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使光电子产业集群获得劳动力市场共享带来的外部性。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建立,使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得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而21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5家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更是发挥了外部经济机制的作用,加快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共享和知识溢出,加速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从范围经济看,已初步形成的光纤光缆、移动通信、激光、光传输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器元件等光电子领域内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不仅扩大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而且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关联、协作配套的产业群落,给光电子产业集群带来了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竞争合作机制

截至2012年底,高新区聚集了各类光电子信息企业及相关企业1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17家,创造工业总产值900亿元。这些企业大都专注于自己的优势环节,形成了企业间激烈的竞争态势,每个企业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潜力,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努力赶超光纤光缆产业国际技术水平,推动了面向海洋、电力、石油、钢铁、化工和医疗等领域特种光纤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经济优势。同时,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压力,并转化成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促发了企业间广泛而深刻的协作。首先,光电子产业集群非常注重企业间合作,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协同共生。其次,出台各种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延长了光电子信息集群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优势。再次,先后成立21个产业技术联盟,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促进了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集群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四)学习创新机制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和创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充分激活创新主体的能量,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首先是注重学习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和“人才特区”建设,高新区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和学习创新型人才,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智力基础。其次,集群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创专业化孵化器的发展道路,先后建成光谷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国际企业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等18个孵化器,在核心企业建立了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21家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了光电子、地球空间信息等多个企业加速器的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支撑(白洁,2012)。再次,集群积极整合国内外优秀科技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面向光电子信息领域需求的“国家光电实验室”、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技术测试服务中心和光电子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等25个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了光电子产业集群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网络,增强了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证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不完善。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内聚力薄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集群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产业链不够完整,缺乏完善的产业配套,没有形成完善齐全的产业网络,产业关联的外溢机制和协同效应欠缺。

2.产业集群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选聘、评估、考核、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明显欠缺。同时,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非营利机构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产、学、研良性互动能力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大大降低。

3.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欠缺。金融市场、猎头公司、创业、会计师、人才服务、法律咨询及其他为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制约了产业集群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融资为例,目前高新区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4.“光谷创新文化”建设尚需加强。目前,高新区还没形成一个具有创新热情、创业精神的新型商业氛围,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还不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够,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够,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机会偏少,企业的衍生能力和企业应变能力较差。

5.集群创新能力仍然偏低。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差别较大。除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化工科技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外,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偏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偏低,集群产品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相关对策研究

1.培育核心企业,完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扶持烽火科技、武汉新芯、凡谷电子、长飞光纤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龙头核心企业,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着重引进高成长企业人驻,支持高成长企业发展壮大。三是重视产学研的联合,深化企业间、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完善大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配套的集群网络体系。四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2.推进体制创新,完善集群发展环境。一要利用武汉市“两区”建设契机,不断完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拓展开放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二要积极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大力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支撑平台。三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不断调整企业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健全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光电子、移动通信、激光领域的资源整合,大力培育企业集团。积极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大力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的引导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子产品检测中心、光电子企业信息协作、集成电路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会计、法律咨询、创业、人才服务等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3)

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开发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五年内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甲医院。

二、医院规模和任务:

㈠医院规模:

⒈开设床位250张。

⒉年门诊量10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5%。

⒊职工人数300人。

⒋固定资产总值5千万元。

⒌年收入达2千万元。

㈡主要任务:

⒈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医院科技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职称管理制度,使专业技术职务真正成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重视继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有活力的学习型医院。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医务人员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研究。

⒉加快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

根据医院规模、人才结构、综合实力及战备目标,支持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制定较优为完善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努力培育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

⒊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及技术。

根据医院医疗[术发展需要,按照投资回报、综合效应的原则,购置C型臂造影X光机,用于提供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和其它疾病的介入治疗。

⒋深化医疗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转换经营机制,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完善管理目标责任制,推出部分科室(口腔、美容、体检中心、临检中心)走入市场独立经营。认真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实行计划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财务预期测、控制,为医院进行总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⒌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思想,合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走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目标。

⒍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绿色医院”。

创建“绿色医院”是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高新科技加人文关怀。创建心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制,实现服务保障零障碍;创建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实现人际关系零隔阂。五年内,力争通过创建“绿色医院”实现“环境园林化、条件合适化、设备现代化、病房家庭化、服务人性化”目标。

三、发展思路:

㈠坚持一个中心。

医院始终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

㈡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问题是医院竞争的核心问题,医院既要培养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善于合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又要培养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目标责任制化。

㈢完善管理体系。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费肜,减轻病人负担。

㈣推进创新机制。

进行院体制改革,积极尝试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分配、人才激励机制;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科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造和优化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实现医院人、财、物及各种资源科学全理有效整合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四、实施措施:

㈠以“三个代表”做为我们的行动的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医疗、安全、高效为目标,把为病人提供“价格合理、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作为医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发展做为兴院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发展和稳定为大局,合理调整收入结构,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㈢坚持以法治院、以德治院,加强制度建设。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4)

【关键词】 人类文明 可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体系 对策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技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充分发挥科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增强区域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科技支撑体系。

一、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互动关系

人类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类社会生存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反映,本质上是伴随科技发展而发展的过程。

1.人类已经历的三种文明形态

原始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此时人类掌握科技的能力极其有限,生产力水平极低,几乎完全慑服于自然威力之下,是受自然奴役的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较为缓慢,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的过程,基本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宣告了工业文明的诞生。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果。但由此也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对自然界的开发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2.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阶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文明的弊端和危害越来越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人类文明也揭开了生态文明时代。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同以往文明不同,它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1.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科技支撑体系内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传统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指有科技资源投入,经科技组织运作,产生科技产品的系统。它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整合,以追求经济最大化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与传统的科技支撑体系存在显著的差异,它同时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追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三者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内涵为: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国家科技政策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协调,由科技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

2.科技支撑体系的特征

(1)前瞻性。科技支撑体系要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科技支撑。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规律,通过预测可持续发展中遇到各类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撑其发展的技术条件、技术手段,并预见未来即将出现的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需求。

(2)战略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涉及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使其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科技支撑体系要从战略的高度,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要求,为确定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保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3)基础性。科技支撑体系要能够为可持续发展进行基础性支撑。可持续发展有大量基础性的共性技术需求,尤其是需要各种循环经济技术,需要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通过一系列科学发展规划的实施加以应用推广,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技术基础。

(4)系统性。科技支撑体系要能够为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性支撑。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同时还表现为与经济、社会和环境构成相互协调的系统,保证科技支撑体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

1.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科技投入体系是以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为目的,以资源投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将有利于发挥科技财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作用。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以政府直接投入的科技投入体系,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巨大不确定性和企业、社会资本的匮乏,政府利用其调动资本的能力是有效的。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科技投入从方式、形式到结构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尽快从“政府投入推动型”向“政府机制推动型”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科研院校科技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就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所形成的培育和挖掘企业创新资源的社会网络体系。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对技术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要着眼于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加有效的结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找到结合点;要着眼于依靠科技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品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要引导企业家增强创新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

3.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支撑系统是介于科技供需双方各行为主体之间,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提供知识流动、交换、扩散的途径与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系统。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是转化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对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的转化,加强资源流动交流与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建立公正、规范的区域创新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中介服务系统将相关主体联系起来,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创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目的是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4.科技环境体系

科技环境体系是指保障和激励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创新氛围,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而建立的网络系统。科技创新发展的源泉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的投入,还取决于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是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协同效果。

科技环境体系为资源配置提供基础性保证,从制度、文化、组织协调和公共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为其搭建网络平台。制度环境是保障、支持和激励区域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的集成空间,是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和行动规则。文化环境体系是习俗、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区域持续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资源。组织协调是以政府作为调控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积极的制度安排、舆论导向、政策宣传等措施来构建良好的调控环境,推动创新体系的整合。公共基础设施对科技创新提供持续保障能力,是开展区域创新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需要提高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政府要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协调运行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时解决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规划

可持续发展建设需要建立一种新型技术经济模式,要以国家制定的技术发展规划为基础,立足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规模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快制定区域内的科技发展规划,把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纳入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3.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科技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在科技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内,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再生产业的技术政策、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在内的产业技术政策。加强科技管理,大力推进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制度的实施与落实,依法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4.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在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的选择上加强集成创新。要积极扩大科技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的新成果和国际科技资源,共享全球重大科技成果。同时还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国际上的大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转让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5.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改革与战略,2002 年第1期.

[2] 周志田.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卷第B12期.

[3] 顾爱华.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区域科技支撑体系. 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33卷第1期.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5)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6)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目标。

继续解放思想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经济建设上的“转轨”,即着力促进“三个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组合等方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我国基本国情,特别是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彻底改变经济欠发达状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工业化和城镇化将持续加大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禀赋结构具有长期制约性;关键领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经济增长容易反弹,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三个转变”,这条路尽管漫长曲折,但晚走不如早走,而且既然走了,就需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千万不能反反复复,一旦放松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继续解放思想的第二个着力点:就是政治建设上的“定向”,即着力把握“三个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持续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一个“坚持”,是政治建设方向的核心表述,后两个“坚持”是第一个“坚持”的展开。

着力把握“三个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键是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根本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重要环节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继续解放思想的第三个着力点:就是文化建设的“创新”,即着力推动“三个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需要改革的支撑。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文化创新,需要群众的支撑。必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文化创新,需要市场的支撑。必须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文化创新,需要技术的支撑。必须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篇(7)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1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使大批科技人才外流,有人说“在硅谷,没有美国人的公司并不希奇,而没有中国人的公司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外流的严重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科技创新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技创新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的观念:为了人,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容、手段、方法、目的要以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服务人,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人,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助于科技人员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1.2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内部也存在着不少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问题,诸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事业内部存在的不协调,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

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关

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

未来世界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

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可持续

的科技创新观。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一

种新的科技模式,综合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生态

带来的正负效应;其次,要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方

向和领域;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

许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科技的发

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

进科技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厚

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可

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

自主发展的学术传统,并建立起能够传承和发展这

一传统的制度框架,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

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

1.4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科技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十七 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 此,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共进,互相 促进的: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产 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基本 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事业要依据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和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确立和调整科技发展 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 支撑。

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 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正如“学”与 “术”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 须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 虑、统筹运作,必须注意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 相互匹配和协调,保持科学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 合平衡。2 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 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秦汉时代由于农业技术领先,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一科技创新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也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从最初的仅占10%~15%上升到90年代的85%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开拓和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创造l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 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 65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第三,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搭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可以为人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

撑。2.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应当带动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起先导及带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生产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创新能够兼顾区域科技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科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能的增加能够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第五,科技创新能够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2.3科技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首先,科技创新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的三维加速扩张必然使人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封闭、静止、单向、滞后迅速变为开放、动态、多向和超前,其智力技能的创造性必然随之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