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4 11:51:17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二级甲 等以上医院122所,其中三级医院57所,二级医院 65所,以上述医院麻醉科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及统计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 括:麻醉医生人数;各医院麻醉护士的数量、学历及 职称;目前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的培养 方式;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及其对此 专业实习生及毕业生就业是否优先选择。选取我院 2009届护理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 训,由调查员将调查问卷带到150所就业医院进行 调查,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并邮寄回。回收有效问 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统计描述进 行分析。

2结果

    2.1 122所医院的基本情况按医院等级分为三 级医院57所,占46.7%; 二级医院65所,占 53.%。122所医院有麻醉医生1169人、麻醉护士 391人,医护比为1 :0.33。

2.2 三级、二级医院麻醉科护士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1)

2.3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表2)

2.4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目前各医 院对麻醉护士多采用带学徒式和(或)进修学习的培 养方式(95. 1 %),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的极少 (4. 9%),而多数医院建议的麻醉护士培养方式为院 校教育(85. 8 %)。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 1. 1麻醉护理人力资源明显短缺在美国,麻醉 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约为1 : 1 ~2我国台湾的 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目前达到1 :4|1],说明 仍未制定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卫生部颁布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78)卫医字第 1689号中规定临床医护比为1 :2。而本次调查结 果显示,医护比为1 :0. 33,较临床医护比1:2显 著偏低。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满足不了 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增加了医疗工作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体力透支,使麻醉护士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3. 1. 2麻醉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部《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中提出的 “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 二级医院 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 40%21。所调查的122所医院中,麻醉护士具有大 专及以上学历者,三级医院为44.9%,二级医院为25.8 %。麻醉护士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三级医 院为29. 3 %,二级医院为15.6%,提示目前二、三级 医院麻醉护士的学历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 一步提高和加强。

3.1. 3 麻醉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 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要求麻醉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而传统培养 麻醉护士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麻醉科的 需要选送少数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麻醉科进修 学习后改为麻醉护士; 二是通过科室轮转到麻醉 科室,由麻醉科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而真 正由医学院校系统正规培养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极为短缺(4.9%)前两种方式在职培训周期长, 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虽然培训后 的护士能掌握麻醉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但因缺乏 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很难成为符合现代麻 醉护士水准的新一代专业护士。

3.2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的可行性

    3.2.1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05 ~2010 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 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 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 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麻 醉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及传统的手术配合护 理,它有其特殊内容,如麻醉前药品及器械准备,麻 醉药品、贵重药品及生物药品的管理及恢复室病人 的监护、一次性麻醉用品的消毒与隔离等,都是其他 专业护士不能替代的131。因此,开展麻醉护理专业 教育,完全符合《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 神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 麻醉护士在就业前景与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改善,麻醉护士 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所调查的122所 医院中,79.5%的医院需要麻醉护士; 9. 8%的医 院要求麻醉护士的学历起点是专科,90. 2%是本 强,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随时掌握国内外的 学术动态,保证本医院的专科学术水平能跟上麻 醉学科的发展。医院对此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 可优先选择的占94. 2%。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 院对麻醉护理专业护士均有需求。设置麻醉护 理专业是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2.3具有多年麻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基础徐 州医学院是全国麻醉学专业创始单位,有着丰厚麻 醉学的教学积淀,护理学院依托我院麻醉教学优势, 2004年率先尝试在国内创办“护理学麻醉护士专 科方向”(本科),其模式为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及部分 专业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即“前期趋 同、后期分化”。这种模式不仅能较快地向急需的学 科领域输送专科护士,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工作的 需求,而且有利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内涵的充实和各 类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提高,也能为日后将 专科护士纳入到毕业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11。近 几年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方面不断改革和研究,紧扣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护理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制订出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优化,形成一整套既体现‘突出护 理、体现整体、重视人文、贴近社会”,又具有专业特 色的课程体系,制订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学 计划与麻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几年的 实践为我院麻醉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3.2.4为医院直接输送麻醉护理专业护士我院 设置麻醉护理方向专业,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了 麻醉护理专业理论,并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技术 操作训练,可直接为医院输送一毕业就能上岗的麻 醉护理专门人才。我院麻醉护理方向专业实习生和 毕业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性好受到医院的高度 评价,有不少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麻醉、麻醉恢复 室、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病房(麻醉ICU )、疼痛诊疗 等医院麻醉相关科室工作。不仅缩短了麻醉护士的 培养时间,促进了麻醉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节约了 医院在职培训经费,还避免了因派人外出学习而造 成护理人才短缺的弊端。

麻醉学方向篇(2)

【关键词】 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36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手术时的麻醉技术也不断提高, 目前靶控静脉麻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麻醉方法以药效动力学为理论依据, 通过电脑模拟药物在患者机体内的分解过程[1], 从而选择最佳用药方案, 有效控制麻醉深度, 并且能够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用药。静吸复合麻醉作为传统静脉麻醉方法, 也可以使患者维持麻醉状态。本文分析了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麻醉手术的患者120例, 男57例, 女63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34.5岁;其中7例行脊柱手术, 26例行神经手术, 32例行肺叶切除手术, 43例行乳腺肿块切除手术, 12行其他手术;排除标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有精神病史患者或有神经系统疾病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麻醉不耐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靶控静脉麻醉方法, 物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 通过电脑程序对输注量进行控制。患者进入手术室, 建立静脉通路, 利用面罩供氧, 3 min后实施诱导。术前, 行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 向电脑输入患者相关指标, 根据一定参数用药;将芬太尼的靶浓度设定为2 μg/L,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时拔管。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术前静脉推注3 mg/kg异丙酚, 2 μg/kg芬太尼, 实施诱导及插管;术中吸入66%浓度N2O、2%浓度异氟烷以维持麻醉效果。手术结束时物停用。

1. 3 观察指标 利用多功能监测仪测定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利用计算机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各项麻醉指标, 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情况, 包括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 4 麻醉效果判定[2] 显效:患者在术后15 min内清醒, 无明显疼痛感, 无不良反应;有效:术后25 min内清醒, 有一定程度疼痛, 可忍受, 有轻度恶心反应;无效:患者术后35 min内清醒, 有剧烈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49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显效35例, 有效12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离开PA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9例轻度恶心、1例呕吐 、1例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 对照组中出现12例恶心、6例呕吐、4例头晕、2例寒战、1例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行麻醉的主要方法包括靶控输注和静吸复合两种。静吸复合麻醉是传统的麻醉方法, 这种方法合用吸入物和静脉物, 能够产生并维持患者全身麻醉, 不会刺激呼吸道, 在诱导麻醉中应用较多, 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进入麻醉状态, 且恢复清醒时间慢, 镇痛效果并不显著, 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靶控输注(TCI)是静脉麻醉方法的改进[3], 其基础是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这种麻醉方式能够根据不同患者需要对目标药物血浆及效应室浓度进行调节[4], 控制麻醉深度, 诱导过程更加稳定, 能够快速平稳地发挥麻醉效果, 有效提高了静脉麻醉调控的简便性和精确度。

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全身物, 起效快, 患者可迅速平稳苏醒[5], 持续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芬太尼的分子结构与吗啡类似, 但效果却是吗啡的50~100倍, 除了具有镇痛作用之外, 还可抑制呼吸、降低心率、减少平滑肌的蠕动, 是一种有效的麻醉辅助用药, 适用于各种外科、妇科、疼痛手术术中及术后;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物, 具有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的作用, 在临床上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以减少麻醉中支气管黏液分泌, 消除麻醉镇痛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 预防术后肺炎;异氟烷适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 诱导及苏醒迅速, 但有轻微刺激性, 且麻醉深度变化较快, 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太大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更快,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易于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 有利于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而且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苏醒质量, 因此, 可将靶控静脉麻醉作为临床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耿志宇, 宋琳琳, 许幸, 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5(1):14-17.

[2] 肖建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7):3939.

[3] 熊云川, 钟涛, 廖礼萍, 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7):2047-2049.

[4] 李蕾.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吉林医学, 2012, 33(36):7902.

麻醉学方向篇(3)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起效时间;肌松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1-02

近年来,蛛网膜下腔与硬脊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下腹部、盆腔和下肢的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以下简称腰麻)运动阻滞完全,但单次给药有时难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无法实施术后镇痛;硬脊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膜外)麻药用量大,阻滞效果不完善,起效慢,而腰硬联合麻醉二者优点兼有。我院自2004年以来,开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患者,效果满意。本文意在比较连硬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患者循环变化及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20例需行剖宫产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无呼吸循环系统疾患,年龄20-35岁,体重60-80kg,随机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硬膜外组、腰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40例。

1.2方法病人入手术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SBP、DBP、HR、SpO2,在上肢开放静脉通道,鼻导管吸氧,所用麻醉包均为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腰麻包、硬膜外包和联合包。

Ⅰ组硬膜外组:穿刺针18×80mm,药物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行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向头侧置管,留置3cm,先给2%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而不在蛛网膜下腔后,追加2%利多卡因8-10ml,随后根据需要酌情追加药物,术后吗啡2mg用于术后镇痛。

Ⅱ组腰麻组:穿刺针07×90mm,选L3-4行腰穿成功,向头侧注入药物2ml(025%布比卡因2ml+10%GS1ml),立即改为平卧位。

Ⅲ组腰硬组:联合穿刺针16×80mm、05×113mm,穿刺点选L2-3,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继以针内针法实施腰麻,向头侧推药2ml(025%布比卡因2ml+10%GS1ml),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随后根据麻醉平面手术时间酌情追加药物,术后硬膜外给吗啡2mg用于术后镇痛,每次用量为2%利多卡因5ml,整体麻醉面不超过T4。

分别记录注药前SBP、DBP、HR、SpO2,注药后5、10、15分钟,比较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用VAS评分法以及新生儿用Apgar评分法,统计分析数据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应用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三组注药后,血压下降约20%左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抬高床;右侧或向左推子宫或使用麻黄碱10-15mg使血压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HR、SPO2变化均不明显。三组注药前后SBPDBP、HR、SpO2变化,见表1。

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硬外组起8﹣15分钟,腰麻组和联合组约4分钟左右,有显著性差异;硬外组评分VAS评分1﹣4分,必要时需用小剂量氯胺酮,而腰麻组和联合组VAS评分0﹣1分,有统计学差异。

胎儿娩出宫腔后Apgar评分均为8±12分,无显著性差异,腰麻后头痛3例,硬外组联合组头痛1例,硬膜麻醉置管回抽有血重新穿刺1例,腰硬联合硬膜外置管困难在腰麻下完成手术1例。

3讨论

对剖宫产患者实施麻醉,硬脊膜外腔麻醉需要的局麻醉药剂量大,增加了局麻醉中毒几率,同时由于腰骶神经部位低,阻滞困难,使部分病人阻滞不完善。腰麻神经阻滞充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感觉平面难以控制满意,单次用药也难以满足时间长的手术,术后头痛发生率高,而腰硬联合麻醉既保留腰麻起效快,镇痛和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过高。经硬膜外导管按需追加局麻药可弥补单纯腰麻胸段阻滞平面或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局麻药用量通常为硬膜外阻滞的三分之一可进行术后镇痛,减少腰麻后的头痛比例。

本文所说的腰硬联合穿刺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点穿刺术,是应用特制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套件,即上文提的针内针技术,方法是在L2-3或L3-4间硬膜外穿刺,负压试验或阻力消失试验证实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该穿刺针置入05#腰穿针刺破硬脊膜蛛网膜,待流出脑脊液后向头侧注入所需局麻药行腰麻,然后退出腰穿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置管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将硬膜外导管妥善固定。由于针内针技术所用的腰麻穿刺针较细,注药时间45-60秒,注药时针的侧孔面朝向头侧,以利药液扩散,由于这种针的针尖为盲端,注药侧孔距针尖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刺入蛛网膜下腔一定的深度后方能使脑脊液流出,因此不宜在L2-3以上间隙穿刺,以免误伤脊髓,再则如腰麻平面已够完成手术,可暂且硬膜外不用药物,如需用药也应用小剂量。另外也可采用两点穿刺术,既于T12-L1或L1-2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再于L3-4或L4-5行腰麻穿刺注入局麻药。当然腰硬联合麻醉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一些并发症,但只要规范操作是可减少甚至避免的,总之,腰硬联合麻醉在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加强监测和管理,应用于剖宫产术的患者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曲练,姚尚龙,主编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A]临床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8-01

[2]谢柏樟,编著腰硬联合麻醉如何操作[A]麻醉科主治医师500问[M]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

[3]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210-212

麻醉学方向篇(4)

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双辽 136400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过子宫全切除术的80例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将这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行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40例,行一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分析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麻醉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值得肯定,故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硬腰联合麻醉;两点法;子宫全切除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55-02

从硬腰联合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来看,其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联合运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故具有这两种麻醉技术的优点。硬腰联合麻醉不仅能广泛运用到全子宫切除术中,也可以运用到子宫切除术后镇痛中[1],且麻醉效果较好,故本文对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做出了分析探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过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有80例,患者的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为(47.2±2.3)岁。将这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施子宫全切除术前,均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注射,阿托品剂量为0.5 ㎎,苯巴比妥钠剂量为0.1 g。患者入室以后,对患者开始实行常规检测,主要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并行心电图检测。在手术实施中给予患者持续氧气吸入,开放了静脉道路后输入500 mL复方氯化钠。对于对照组的麻醉,选用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在患者的L2-3间隙行腰麻,腰麻之后硬膜外向头端置管。对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选用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位置选择于患者的T12~L1间隙硬膜外进行穿刺,向头端置管,置管的深度应适宜,不能超过3 cm深;腰麻的位置选择在L2-3的间隙,麻醉穿刺时采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对于两组患者的麻醉,均选用了布比卡因、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布比卡因为0.5%浓度、剂量2.5 mL,镇痛所用的舒芬太尼和盐酸罗哌卡因的剂量共为100 mL,背景剂量控制在2 mL/h。

1.3麻醉效果标准

麻醉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标准,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总有效。显效的标准为: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在手术实施的过程,患者无法感应到手术操作所造成的疼痛,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完成,且完全达到彻底镇痛的目的。有效的标准为:在手术实施中,患者会感受到轻微的不适感,但是不会影响到整个手术的顺利执行。无效的标准为:手术实施中对患者的肌肉牵拉,患者会产生非常明显反应,且不能够忍受,立即中断手术实施,采取相关措施处理后再执行手术。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的例数总和。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麻醉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麻醉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麻醉显效为14例,有效为15例,无效11例,麻醉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来看,两组在未实施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可比性。从麻醉后来看,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为(86.2±10.3)mmHg,收缩压为(127.9±14.2)mmHg,心率为(90.8±8.1)次/min;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为(96.9±10.0)mmHg,收缩压为(167.8±13.0)mmHg,心率为(108.8±9.6)次/min,观察组麻醉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硬腰联合麻醉来看,其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实施后起效快、效果好,其阻滞时间受到的限制小[2~3]。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4],硬腰联合麻醉收到的临床效果好,运用也很广泛,但是,在硬腰麻醉的实际操作中,不同的硬腰麻醉所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故本文选用了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和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做比较。从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看,通常会遇到腰麻药物注入到患者的蛛网膜后,在执行置入管时,常常会发生置管回血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无法置入管、重新置管情况。在时机的选择上,一点法硬膜联合麻醉通常会错过5~10min的用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最佳时机,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段,那么药物会和脊神经充分结合,造成对患者的体位调节失去应有的作用。从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看,对观察组的患者首先进行了硬膜外置管,待置管无误后进行腰麻,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麻醉平面做出有效调节,故麻醉的有效率也被得到提高。

从子宫全切除这种手术的特点来看,其一般在患者的盆腔、下腹部位置操作,由于这个位置的特殊性,麻醉应达到充分松肌和镇痛的效果,那么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故应使用广泛阻滞。从本文研究来看,一点法的硬腰联合麻醉选择了L2-3位置,在麻醉实行中从一个椎间隙注入局麻药,那么这样的方式会导致两种联合麻醉平面有重叠,而且由于这个注射部位邻近脊髓节段所吸收的局麻药多于远端,那么局麻药的分布浓度发生递减[5],会从穿刺点的位置开始向头尾两端递减,造成麻醉效果减弱;而两点法硬膜联合麻醉,选用了T12~L1间隙硬膜外进行穿刺且置管,这种方式能够让麻醉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分别扩散,腰麻可以让患者的腰骶部神经阻滞完善,而硬膜外能够维持下腹部的肌肉松弛,并且可以抑制肌肉牵拉反应,故麻醉效果更好。从本文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麻醉总有效率为72.5%,这些数据也可以说明两点法硬腰麻醉的效果要优于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此外,从两组麻醉后血压和心率变化幅度来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对于两点法硬膜联合麻醉的实行,在给药时更应谨慎细心,通常情况下以小剂量实验性给药的方式最为合宜,并且要在麻醉实行前,应该进行积极扩容,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腰麻后外周血管扩张过度,从而防止血压急剧下降,从更大程度上保证麻醉用药安全。

[

参考文献]

[1] 凌文娟.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11):15-16.

[2] 古德华,卢承志,陈敬文,等. 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1):83-85.

[3] 梁波.改良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其他子宫全切术式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4] 梁初宏. 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3):114-115.

麻醉学方向篇(5)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

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选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65~85岁,体重51~76 kg,ASAⅠ~Ⅲ级。随机分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各45例。2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输注平衡盐液注射液200~500 ml,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EA组行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硬外导管3~4 cm,平卧,注入1.6%利多卡因3~5 ml的试验剂量,观察5 min无全脊麻,再注入5~8 ml局麻药。CSEA组患者患肢在下侧卧位,L2~3硬外穿刺成功后,将25G腰穿针穿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注入0.75%布比卡因1.2 ml,20~30 s注完,再向头端置硬外导管备用,平卧,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两组患者常规鼻饲给氧。

1.3 观察内容 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平面;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术后随访72 h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尿潴留等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3±1)min,维持时间(145±15)min;EA组麻醉起效时间(16±5)min,维持时间(35±1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刺激大为特点,鉴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其麻醉方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与预后。正确的麻醉选择及处理是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1]。老年人硬膜外阻滞,由于椎管内解剖的变化,可导致用药量的不确定性,时常出现麻醉平面不足或平面过广现象,增加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在本组中8例硬膜外麻醉患者出现低血压,2例出现心动过缓。近年来由于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阻滞完善,弥补了单纯硬膜外麻醉时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的不足,增加了对传入神经的阻滞,获得了满意的肌松和完善的镇痛,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2]。从本组观察结果,麻醉起效时间、止痛效果CSEA组优于EA组(P

综上所述,CSEA应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适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春军,郭芹,王新闻,等.两种麻醉方法在高龄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597.

麻醉学方向篇(6)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足月妊娠急诊剖宫产术患者600例,年龄为20~39岁,体重为52~90 kg,身高146~165 cm,ASA分级为Ⅰ~Ⅱ级,均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无腰麻禁忌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150例,C组150例,D组150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实施手术前均未予术前用药,入室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8~20 ml/(kg·h)。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注入药物均为0.5%布比卡因1.5 ml,注入药物时穿刺针斜口方朝向头侧。A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B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C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D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所有患者在腰麻注入药物后均予头端置管3.5 cm后立即取平卧位,效果不佳或失败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若SBP30%时,视为低血压,均静脉注射麻黄碱6~12 mg/次,心率慢于60次/min则给予阿托品(0.5~1.0 mg)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均不调整。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价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痛及Bromage评分达到3分)时间,麻醉平面。评价术中麻醉质量(优良:无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满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不满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优良:无肌张力干扰;满意:出现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不满意:出现不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口腔清理,然后进行Apgar评分。麻醉平面:以针刺的方法确定,麻醉平面超过胸(T)6为麻醉平面过高,T6~8为适度,T10以下为过低。记录阻滞后血压变化、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新生儿评分等表现。

1.3观察指标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并发症: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麻黄碱使用次数。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见,A、C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B、D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由表2可见,A、C、B、D组患者麻黄碱使用例数、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依次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剖宫产手术多为急诊,常需快速安全、疗效确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驰作用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阻滞,且镇痛效果确切,失败率低,已得到临床广泛共识。剖宫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8,即能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可以解除宫缩痛,不抑制宫缩,松弛腹部肌肉,对胎儿无影响[1]。腰硬联合麻醉影响阻滞平面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药液比重,注射时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药物剂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龄、脑脊液(CSF)、脊柱弯曲程度、药物容积、腹内压、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针方向。总体来说,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针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头侧注射药物可比向一侧或尾侧注射药物获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积与麻醉平面呈负相关。腹内压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静脉充血时,可减少CSF容积,导致阻滞平面上升。这些情况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此时特定剂量的局部可以产生超出预料的麻醉平面。足月产妇蛛网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剂量比非妊振患者减少1/3[2],这可能是腰硬联合麻醉除用于剖宫产术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常很少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及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单纯高浓度局麻药物所达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越大,低血压发生率越高[3],麻黄碱的使用可治疗低血压,但常引起心动过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黄碱还可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使子宫的血供减少,造成脐带血流量减少,有导致胎儿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联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剂量为8~12 mg,穿刺部位常为L2~3或L3~4。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选择L3~4穿刺,通过调整麻醉平面使麻醉过程维持平稳,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5]。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我们使用腰硬联合麻醉0.5%布比卡因6 mg,常致麻醉平面、镇痛及肌肉松驰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 mg又多致低血压、高麻醉平面等问题均未予广泛运用。我们认为剖宫产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7.5 mg)实施麻醉[6],可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确切;剖宫产手术L2~3腰麻注药速度过快,常导致麻醉平面较高,通常可达T2水平,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慢,给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低血压发生率高,麻黄碱使用多,循环波动明显;通过减慢注药速度常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剖宫产手术L3~4腰麻注药速度过慢,常导致麻醉平面较低,麻醉效果差,通过加快注药速度常可达到满意麻醉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以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内,L2~3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最优;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上,L3~4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适度,一般在T8左右,血压下降幅度小,术中只需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 ml,不需要使用升压药或使用升压药很少,不需调整或调整很少,尤其对妊高症患者维持循环稳定效果显著,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快,对患者心理影响明显减轻微。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 Morgan,Jr, Maged S.Mikhail,Michael J. Murray.主译:岳云,吴新民,罗爱伦.摩根临床麻醉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 J, Arora N, Srivastava P.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2005,5:5.

[4]Cooper DW, Carpenter M, Mowbray P, et al. Fet al and maternal effects of phenylephrine and ephedr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esiology,2002,97:15821590.

麻醉学方向篇(7)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b)-007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Croup selection 104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from August 2013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who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our hospital from to.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neral anesthesia,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gene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compared, 90.3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2.31%,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breathing recovery time, eye opening time, orientation recovery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Gene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an reduce the pain response of patients and shorten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Elderly hyperten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eneral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在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2]。该研究整群选择104例于2013年8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4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04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2例患者中,有男32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4.56±3.45)岁。观察组52例患者中,有男40例,女12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24±4.32)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取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取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符合研究程序。

1.2 方法

在术前0.5 h采用10 mg的安定与0.5~1 mg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948)进行肌内注射,随后把患者送进手术室内。观察组患者接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操作,在T8~9间隙,还可以是T9~10的间隙进行穿刺,患者选择平卧位,选择60~80 mg的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3020 263),将全脊麻充分排除,随后实施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并与静脉全麻相联合。采用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 54256)予以诱导,根据0.4~0.6 μg/kg进行推注,随后采用丙泊酚(国药准字H19990282),根据1.5~2 mg/kg剂量进行推注。术中选择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23421)0.08~0.15 μg/(kg・min)予以泵注。气腹充分建立后,硬膜外选择浓度0.25%的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90 271)予以辅助镇痛。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具体用药情况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观察比较。

1.4 疗效判定

根据疼痛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疼痛情况予以评定,疼痛标准分为50分,超过50分说明患者有疼痛感;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显效表现为术中没有出现疼痛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较平稳;有效表现为术中没有疼痛反应出现,生命体征相对较平稳;无效表现为术中存在疼痛反应,生命体征不够稳定。

1.5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数据选择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选择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8%,高于对照组的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7.81±3.20)min、睁眼时间(14.70±4.32)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9.52±5.22)min以及拔管时间(9.23±3.26)min,对照组的呼吸恢复时间(12.30±3.84)min、睁眼时间(21.52±4.54)min、定向力恢复时间(23.37±5.41)min以及拔管时间(12.54±3.84)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胆囊炎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可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方式治疗。而在这个过程中,采取麻醉效果不同,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具有较小的身体影响,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此种术式对麻醉具有较高的要求,以此保证患者的手术的安全、有效。全身麻醉作为临床手术中十分常见的麻醉方法在诱导期的气管插管以及术中腹腔镜器械置入等过程中,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较强,还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等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硬膜外麻醉可以对交感神经传入低级中枢的不同非生理性影响有效阻止,使机体应激反应有效减低。因此,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后,不仅可以将预期的麻醉效果有效实现,还可以使患者的手术风险有效降低[6-7]。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疼痛反应的发生,缩短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有效严控,使气腹的影响充分消除,使肌肉松弛效果较理想,并且可以减少全麻药与肌松药的用药剂量。在手术完成后,每一项生命体征较稳定,拔管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也没有显著的变化,治疗效果确切。

孙光梅等[8]关于老年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选择研究中,研究全身麻醉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回复时间分别为(12.56±3.86)、(12.32±3.86)、(21.54±4.56)、(26.39±5.43)min;对照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回复时间分别为(9.25±3.28)、(7.83±3.22)、(14.72±4.34)、(19.54±5.24)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8%,高于对照组的42.31%,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更优。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选择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使患者的疼痛反应有效降低,使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曹德钧,祖存.不同全麻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98-101.

[2] 庞刚,张勇.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4):403-406.

[3] 曾洪.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选择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6):19.

[4] 姚志学.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5):53-54.

[5] 覃子宇.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75-76.

[6] 朱克锡.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5):61-62.

[7] 曹德钧,祖存.不同全麻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98-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