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9 11:30:00

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1)

一、拓展训练概念研究现状

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对它的称谓较多,比如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户外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户外训练等。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拓展训练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如广东叫“教练”、香港称为“外展训练”、日本称“冒险集体疗法”等等。对于拓展训练的概念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钱永建认为: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陶宇平认为:拓展训练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心理认知为突破口,组织行为学为手段,并上升到管理学理论,它是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心理素质,提高已有技能,增强团队精神的综合性活动。

许晓部认为:拓展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体验式培训。

邓丽娟认为:拓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

李艳丽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团体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户外活动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是发达国家广为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二、拓展训练概念研究存在的问题

1.尚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拓展训练概念及理论体系。概念的不统一,词语混乱,在讨论拓展训练工作、从事拓展训练科研时常常遇到困难,妨碍人们之间的拓展训练学术交流,也极大地制约了拓展训练基本理论的发展。拓展训练概念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拓展训练概念及理论体系。如有学者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有学者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有学者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培训方式,从而没有达成共识。

2.缺乏科学、准确、深入的拓展训练概念研究。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和形式,是科学思维的细胞。科学概念使科学认识有自行增大的逻辑力量,使科学认识加速发展。科学的、准确的概念才具有科学认识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就不具有科学认识的功能,反而会引导人们得出错误的认识。拓展训练概念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二,就是缺乏科学、准确的拓展训练概念的深入研究。在有关的论述中,对拓展训练概念的界定,不是经过科学、准确、严格的论证而得出作者自己的结论的,而是广泛引用或综合各种前人对于拓展训练概念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的,这些结论由于是综合各种前人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形成了“人云亦云”的状况。

三、关于拓展训练概念研究的建议

科学、准确的拓展训练概念是从事拓展训练理论研究的基础。由于拓展训练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以及其它一些社会影响因素,人们头脑中拓展训练概念很难统一起来,这原本是正常现象。然而,现今拓展训练概念的差异及其研究的滞后,仍妨碍人们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极大地制约了其基本理论的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改变现有重视实践,忽视拓展训练基本理论研究的观念。概念阐释的是“是什么”的本质问题,如果连“是什么”都不清楚,势必导致拓展训练“无家可归”,在此基础上的任何研究就成了徒劳之举。因此,从事拓展训练的研究必须重视揭示其本质,也就是“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加大拓展训练概念研究的力度。拓展训练虽然是“舶来品”,但我国的拓展训练不论从其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已区别于其母体“OUT WORD BOUND”,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开展,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拓展训练,对于拓展训练概念的界定不能照搬国外对其的定义。从国内已有研究中也发现,关于对其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不多,已有极少数的研究中其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必须加大、加深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拓展训练概念的研究,从而科学、准确的界定拓展训练概念,为其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陶宇平.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许晓部.拓展训练对学生若干心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6.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2)

关键词:体能;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43-001

一、前言

“体能”一词在近几年的运动训练领域使用的频率较高,各竞技运动项目也在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差异,人们对体能训练的概念以及概念所描述事物内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的准确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造成“体能”概念的多义性。对“体能”概念的研究对于训练理论的发展以及运动实践的深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体能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以后,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长期争论,各位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立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体能一词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1984年版《体育词典》,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体能”做出了一致的解释,只是在其外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富[2,3]。它们认为: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前两者涉及的外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等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最新的课程标准则是把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跟运动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等,后者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时身体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素质。

国内学者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4]。他认为广义的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内容;狭义的体能通常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还包括经过后天训练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

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多用体适能来代替体能这个概念,钟博光学者在所著的《Keep Fit》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体适能的概念[5]。体适能,即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竞技相关的体适能两大类。这种分类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类基本相似,而且两者所包含的外延也是比较一致的。

三、国外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德国著名训练学专家Hartman认为:体能是以有机体能量代谢为基础,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6]。他更多的是站在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阐述,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供给、转移和利用的速率。学者拉森(Larson)则是从生活和结构两个方面对体能进行了定义:就生活方面来说,体能是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工作能力或者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结构而言,体能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然而美国学者斯坦豪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体能进行定义,与他认为体能是人体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适应性,包括身体健康,机体功能的适应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等[7]。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加拿大的博姆帕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都表述了与体能相关的身体训练的观点:身体(素质)训练是直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的过程,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8-10]。

四、小结

通过查阅有关体能概念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竞技体育方面,而国外的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身体健康,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体育制度,以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举国体制的原因,我国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其它国家高,而且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也比群众体育多,因此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的原因,中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要低一些,人们对于运动健身的投资数量有限。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理解和表述,但还是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体能的概念也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完善。在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体能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有效的运动训练而获得的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瑞华.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2501:42-44+48

[2]张钜林.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21

[3]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791

[4]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3164

[5]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4:15

[6]刘爱杰.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1

[7]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8]图多·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周丰,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16-320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3)

一、通过概念教学,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它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形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各样数学关系及其存在形式的一般性的总结、概括与抽象。数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重从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概念的产生过程、概念的语言相互转化等方面进行教学。在概念学习时,由于其本质属性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维上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与概括,经历这个认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同时也能使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本要素,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数学家抽象概括能力的结晶,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沿着数学家的脚印,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熟悉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概念的本质,能初步形成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建立抽象概括能力形成的基础。经典的数学概念都有其特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要善于举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这个概念时,可通过四个过程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一是直观感知。可让学生对同一个平面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感知,然后再扩 展 到 对 现 实 中 的 空 间 直 线 位 置 关 系 进 行 感知。如,用立交桥、课本的每个边与其他边的关系等事例来感知;二是分析综合。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区别与共同点进行分析综合,可以按照是否有公共交点来判断这些直线是平行还是相交,还是其他位置关系,也可以按照是否在 同 一 个 平 面 进 行 分 类 概 括 总 结;三 是 操 作 确认。通过概括总结、逻辑演绎来抽象出这些空间直线的本质属性,建立空间直线位置关系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最后形成空间直线的一般性概念;四是思辨论证。最后对概念进行确认,从而建立空间直线的概念、规律、图形并进行语言描述,形成综合的概念。

二、通过习题训练,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方法,可重点从习题的变式训练方面进行:一是从思维的拓展上进行变式习题训练。可以在习题教学中或习题训练时,对题目的一些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形成新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所 学 知 识 在 本 模 块、本 章 节 知 识 间 的 迁 移 与 融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二是从思维的整体性上进行训练。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解题训练中要注重从思维的整体性上进行拓展延伸训练,通过对典型习题进行内容的变通、拓展延伸,来拓宽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思维深度,培养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全面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自主探究能力;三是从思维的逻辑性上训练。通过习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还可以从先解决和本题有关的外围问题入手,创设与本题有关的情境开始训练,这样能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运用习题变式训练方式教学,不但可以改变数学知识或问题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掌握,使得学生能从多个方面、运用不同的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来掌握数学概念与规律,使学生能把各部分数学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抽象概括过程有深刻的体会。

三、通过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与概括能力。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探究性活动实施中,要掌握好三个环节:选题环节、探究环节、汇报环节。在选题时要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的探究动力与兴趣,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来给学生提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在探究环节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学会理性思考,通过自己的判断、总结、归纳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同时要重视对结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在汇报阶段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反思,再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后,以书面材料方式上报结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辩证思考能力。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4)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意义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借助于概念,可以把人们的思维活动带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教学的好坏,影响着知识点的掌握,还影响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按照概念形成的规律去教导学生掌握、积累、整理和应用科学概念,无疑是各科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和目的之一。当然,体育教学与训练也不例外。技术动作表象只是反映动作的外表形式,而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则是反映技术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完成该动作必须遵循的规律。为了了解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在青少年运动员中的掌握程度,本人曾对年龄在9~14岁之间的青少年运动员做过一些问卷调查,当问及他们是否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项技术动作时,他们都只能描述动作怎么完成或干脆做出来,却没人能从理论的角度来回答。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所学的专项技术动作的认识水平仍处在动作表象阶段;另一方面说明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的专项技术动作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用或不常用运动技术动作概念这一教学方式。因此,在运动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形成关于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对其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1.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适合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发展水平阶段。心理的发展是通过思维的发展来体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智力接近成人高峰状态,表现在注意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有一定的目的性,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也就是说青少年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运动训练和教学中,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动作概念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

2.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水平是制约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的关键。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讲,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形成要有以下主客观条件做基础:(1)观察力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要做到系统全面、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事物的脉络,作为你行动的指南。青少年运动员观察教练的技术动作示范和观看技术动作录像,反复训练练习,获得大量的关于技术动作的直观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2)教练员对技术动作的本质特征及完成动作时必须遵从的各种规律进行分析和指导。对于早期接受专项技术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讲,知识面的狭窄导致了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形成的困难,因为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是对运动技术动作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运动技术动作的本质特征是由一定的内在规律组成的,对规律的认识要依赖于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

二、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的意义

1.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技术动作知识的掌握。体育教学及训练是运动员学习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凡与身体活动有关的技术动作教学,都是围绕着运动员关于运动技术动作的正确的运动表象和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形成而展开的。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一些技术动作的表象阶段时,大脑里已经建立了特定技术动作的潜意识,然后通过不停地练习、模仿来掌握新旧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规律。有些青少年运动员仅仅通过掌握技术要领也能够较正确地完成专项技术动作,但这仅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步完成,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技能,要以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动作概念作为基础。

2.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的好坏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形成。概念是一种抽象思维,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抽象程度是反映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技术动作教学及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注意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通过掌握、了解专项技术动作的外部表象特征,来挖掘其内在本质特征;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内容的规律进行总结提问,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初步建立的运动技术动作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样做不仅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加深对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理解,提高训练的质量,启发他们对某些技术动作的探索,深入了解动作变化发展。

3.通过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克服运动技能学习中因较长时间动作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困惑和烦躁的现象。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没有对自己所学的技术动作形成概念或正确的运动技术动作概念,而运动员对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形成和教练员的指导也是分不开的。

三、总结

1.教练员除了把动作要领传授之外还应把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教学作为一切动作基础的理论依据。在训练课上教练员应对专项技术动作原理反复讲解,让青少年运动员对自己学习练习的动作有本质上的认识,避免使用以动作要领代替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的话会导致运动员对运动技术动作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动作概念而是简单地模仿。

2.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中的组织联系,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维,而不能代替他们思维,要培养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提倡“新颖性”运用发散思维。注重处理好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的关系,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同时,也能展开抽象逻辑思维。另一方面,知识水平是思维的基础,因为专业知识是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概念的前提条件,青少年运动员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学习和训练中,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动作概念,所以我们教练员要对在训的青少年运动员加强与运动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如运动生物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以提高他们的专项运动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绍君.动作概念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2(1):21-23.

[2]魏平.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动作概念教学的心理学意义[J].山东体育科技,1997(4):35-36.

[3]孙克成.运动表象和运动概念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13.

[4]刘微娜.体育运动中自我监控能力与动作技能的关系[J].辽宁体育科技,2004(5):15-18.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5)

关键词: 心理拓展训练 体验式学习 历奇教育 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育和体育领域,“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个高频词,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少有人深究它的确切含义,对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尚有不同理解,“心理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历奇教育”、“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混用的现象并不少见。可见,如果不对心理拓展训练概念辨析和廓清的话,不仅直接影响对其的分析与评价,还会影响到本土化心理拓展理论体系的建设。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

1.心理拓展训练的语义辨析

心理拓展训练来源于国外的Outward Bound一词。从词源上来看,“Outward”意为“外面的、向外的、离家、身体外部的等”;“Bound”意为“被束缚住的、跳跃、范围、跳跃、准备到……去等”。通过词义的分析,Outward Bound有向外、出海(面对挑战)、跳跃(冲破束缚)的含义,也有欲指人的内在潜力的放大的意思。

中文的“心理拓展训练”一词,“心理”英文词根“psycho”,意思是精神或心理,意为“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后缀“logos”的意思是“知识或规律”,毕竟心灵或精神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拓”意为“开辟,扩充”,如“扩地广,兵甲日盛”(《后汉书・张步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子・图国》),表达开拓疆土、开辟疆域、拓宽、拾荒等意。“展”意为“张开、放开”,有伸展、扩展、张开、开展、施展之意。“训练”意为“操练兵士,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也指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训练不同于培训和辅导,培训是指一种有组织的传递、训诫行为。辅导是指一个长期有人指导的学习过程。两者强调其过程性,而“训练”更强调其目的性。

从词源上来说,对人的心理而言能够张开、放开的必然是人的思维、情感、心态、观念等,能够施展的也必然是人的能力、毅力、意志、勇气等,因此心理拓展训练与Outward Bound的寓意是相近的。

2.心理拓展的核心元素

通过对心理拓展训练的多年实践与研究,结合诸多学者的概述,我们可以就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共识:①体验性。心理拓展训练以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为背景,绝大多数需要身体活动参与,以保障个体尤其是群体的体验基础,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一切收获、成长与突破都是在亲身尝试、经历、挑战的高峰体验后获得。②反思性。“心理拓展训练仅仅有学习者的身体力行(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领悟、体察和反思(验)”[1],成员共同交流与反思,才能将活动与生活相连,在反思中才能重构自己的经验,才能达到提升个人与社会价值认识的目的。③情感性。心理拓展训练所设置的场景、环节、目的都是使亲历者获得情感上的高峰体验,整个训练的过程不是达到一个技能或者一种知识,而是心理、人格、团队的突破成长,情感性是拓展训练的操作基础。④游戏性。游戏是手段的载体,比较易于接受,通过难易规则的设置,个人和团队才能够征服挑战。⑤隐喻性。心理拓展训练注重情景设置,训练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模拟、象征、隐喻,目的是实现从游戏中“移情”生活,通过实践实现从游戏到现实的“以小见大”。

综上所述,心理拓展训练的概念要始终把握住几个核心要素,我们认为心理拓展训练是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为重要理论基础,以个体发展和团队融合为追求,利用自然环境和有创意的模拟情境为平台,以经验、思维与身体活动结合为切入点,以体验学习圈为操作程序,注重反思与唤醒,唤醒情感、激发潜能、改善心智、磨炼意志、融入团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综合性活动。

二、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心理拓展训练与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萌芽于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由杜威学习理论中的“经验”引起的研究高潮,到上世纪70年代,大卫・库伯(David a.kolb)、伯纳德(Burnard.P)、贾维斯(Jarvis.P)等教育学家相继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美国体验教育协会(AEE)在其官方网站给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明确定义:“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哲学和方法论,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引导学习者从事直接经验,进行集中的反思,为了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明确价值观。”[2]从定义和特点上看,体验式学习和心理拓展训练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一种活动,都有体验,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再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心理拓展训练与美国七十年代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验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下成熟的拓展训练OB模式、国内模仿的PA课程模式,都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系基础上建构,并大量应用体验式学习理论,表明了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关联。但是细分之下,仍有一些不同,一是产生背景不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针对的是学生的“教”与“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提出的;心理拓展训练是库尔特・哈恩最初针对德国执政者缺少信念和勇气而创设,后来在二战时期用于培养海上警戒和遇难船的自救和营救能力而创办的训练模式,更针对的是对人们意志和品质的培养。二是实施手段不同,体验式学习多运用于通常的教学,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一般都脱离于通常教学。三是概念范畴不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潮、教育理念,并不等同于、更不局限于一种训练模式之中,只能说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化产物,但不是唯一的应用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拓展训练模式中体验式学习的特征鲜明,但是自身缺少深厚的体系理论支持,一般归为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系。通过上述对与体验式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二者不能相混淆甚至直接画等号。

2.心理拓展训练与历奇教育

“传统的历奇教育”也称“历奇为本辅导”(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来自于美国的“历奇计划”(Project Adventure)。所谓历奇,就是经历一些新鲜的事情。在历奇活动中,参训者必须要经历某些成功与挫败,不得不处理即时的危机。简单地说,历奇泛指带有刺激和危险成分的不寻常的、出乎意料的经历或事项。

从国外、香港历奇教育发展来看,历奇教育广泛地应用于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从功能方面,历奇教育可分为发展性、预防性、补救性及治疗性等。在受众方面,从儿童、青少年、成人至家庭;从学生领袖至青少年罪犯;从犯罪犯至犯受害者;从商界领袖至退休人士;从精神病患者至癌病患者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比,历奇教育的培训师往往不以培训师作为职业,而是以教师、社工、职业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医生等为主。这与拓展训练尤其是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商业性拓展训练有较大的差异。历奇教育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这得益于香港良好的义工体系。而在大陆,历奇教育未能体现出其依托公益资源致力于特殊人群精神领域改善的特点,多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混淆。但大陆学者对二者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特点和功能有着较为一致的认同。

总而言之,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比,历奇教育的对象人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独特性,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治疗中广泛应用,活动过程强调挑战负面行为、强化正面行为。历奇教育与拓展训练的关系近乎拓展训练与体育的关系,但更为亲密。拓展训练的对象人群包含了历奇教育的对象人群,目的、任务都涵盖了历奇教育所能涉及的范围。但在心理辅导、培训师人群、治疗领域,历奇教育更具针对性。

3.心理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出现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中小学“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为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对传统教育的优化和补充,其范畴之广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从内容涵盖上看,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受教育者要有身体素质教育,还要求有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劳技素质、业务素质教育等,把学生“合格、全面”放在首位。从中也能得出,素质教育是个“完人”教育,涵盖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大,是教育的完美状态,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心理拓展训练较素质教育来说是个短期的间断性的培训。从内容上来看,心理拓展训练虽然也是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完整人服务的,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与倾向性,更倾向于对培训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不能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能作为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但是从理念上来看,两者都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素质教育是国家层面的一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心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模式,只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4.心理拓展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是基于学生对社会实际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将知识转化实践的实践性、拓展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教育所灌输的共性知识有所不同,更倾向的是现代教育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主要在于“建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完成,而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两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概念的最终落脚点是一种教育形式;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凸显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与心理拓展训练的理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拓展训练的课程一般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而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独立出来的一门课程。从面向对象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是针对中小学学生,较心理拓展训练针对面较窄。从活动的内容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较心理拓展训练涉及的面广而泛,内容包涵体育、科学、艺术、道德、生活、自然等众多学科知识。从开展的形式上都提倡自主与实践性,但综合实践活动提倡是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探究,而心理拓展能训练所需要的自然的或者预设的环境中进行,是对心智和潜能的深度开发,针对性强。

通过对心理拓展训练及相关概念的梳理,认为心理拓展训练与四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五者之间都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都以学生“体验”为落脚点。但是心理拓展训练得益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不能直接混淆画等号;心理拓展训练与历奇教育在实施对象、目的、任务和实施手段方面有着既区别又相似的关联;心理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从范畴上有着不同;心理拓展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比,培养内容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2):14-17.

[2][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5.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6)

摘 要 本文是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者帮助。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 高校

在体育运动中,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是完成诸多运动技术的基本保障。例如:在技巧类体操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准确的控制自己的肢置和身体平衡,才能够确保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在投掷类运动项目以及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中,身体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找到稳定的基础,在身体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发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本体感受能力。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本体感受能力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本体感觉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理学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提出的,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在1893年发现,人体的肌肉、肌腱以及关节等部位具有感觉功能,并据此提出了本体感觉的概念,并提出了本体感觉最后经过一系列的传导和作用能够影响和决定人在运动中的肌肉紧张度的观点。本体感觉的概念被提出之后,随着生理学的发展,本体感觉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发展至今,本体感觉的概念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给出身体和四肢所在的位置信息,而这种感觉就被统称为本体感觉,如果将本体感觉进行细分,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平衡觉系统。平衡觉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感知人的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二是,运动觉系统。运动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感知上下肢和身体其他不同部位所处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对于认识和感知身体姿势、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速度和力量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本体感觉是人体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基于正确的本体感受才能够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在开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本体感觉的不明确性,常常被忽略,很少有体育任课教师或者是体育教练员认识到本体感觉对学生技能形成的影响,并开展专门的本体感觉训练活动将其应用到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之中。实际上,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和本体感觉的作用机制,如果能够将本体感觉训练科学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将会大大提高所开展的运动训练质量和成效。具体来说,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本体感觉是由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韧带、关节以及肌肉和皮肤等的本体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在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之后经过分析整合,才能够产生关于身体运动状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感觉,也就是本体感觉。如果开展了本体感觉训练,学生的本体感受能力会大大提升,那么相应的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外部负荷、身体姿势以及空间位置的感受也会更加的灵敏,相应的在多块肌肉和多部位的关节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机体肌肉的动员速度和支配准确性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更快的促进动作技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由此可知,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之所以,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一方面是因为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运动中的核心稳定性,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为较大力量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另一方面,本体感觉训练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本体感受力和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三、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关键

首先,要注意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的肌肉训练之间的关系。虽然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同时其也不是万能的,并不能用本体感觉训练完全取代传统的肌肉训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认识本体感觉训练与传统肌肉训练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机的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之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来促进运动训练质量的不断提升。

其次,要注意积极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由于本体感觉训练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是近些年才逐渐推广开来的,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不够细致和深入,也并没有成形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在将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时,一定要注意积极的摸索和探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策略,以不断完善本体感觉训练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理论体系,提高其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概念篇(7)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职体育教学 作用

在不断实现整个教育工作稳定的同时,积极构建体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从高职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拓展训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打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断开展拓展训练,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在运用拓展训练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创新,为教学带来实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本文就高职体育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进行相关的论述,旨在为高职体育的拓展训练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

一、拓展训练的相关概述

拓展训练是一种来自西方的体育训练方式,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多改进。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我们要对其开展一个拓展的训练。拓展训练主要指的是一种训练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选择特定的任务,在不断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时候,发挥锻炼学员意志的作用。开展拓展训练时我们应该对其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下面就相关的特点进行概述。

(一)先知后行的特点概述

拓展训练和其他的体育锻炼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在探究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这些特点。普通的体育训练都是由教学人员进行相关的教学,锻炼方式已经安排好了,而拓展训练则是训练人员主动地进行训练,这期间没有教导人员的事先安排。因此,进行拓展训练的人员会直接地参与到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去,对拓展训练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个性和共性相互共存的特点探析

由拓展训练和普通的体育训练的方式在表现上的比较,可以得出其表现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体育训练人员在锻炼形式上可以有个性,所以当完成训练的基本任务时,不但训练水平,而且完成任务的效率都有所不同。拓展训练要求的始终是团队协作,参加训练的人员本身不仅具有个性而且具有团队的共性。

(三)拓展训练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探究

在拓展训练教学中,老师首先是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其次提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不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安全问题,不细化方案和流程安排,不参与学生拓展训练的团队讨论。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的作用探究

(一)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概述。

在高职学院进行体育拓展训练,我们一般采用身体练习为主要的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要积极地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我们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以学生为基本的载体。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培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不断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可以确定一般的体育教育在实际学习中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能够产生很大的互补作用。所以我们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拓展训练要不断完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一般根据整个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从而制定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而且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要考虑个人的健康需求,因此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内容要和社会的全面健身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拓展的训练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基本兴趣为主,通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研究进行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的研究。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概念探究。

在高职体育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不断锻炼学生的身体,从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出发,提升自己的自我锻炼的意识,并且最终形成人生自我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的方法增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这是进行拓展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通过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改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拓展训练中树立自信和信赖的学习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概念。通过体育课不断调整学生的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以此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以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纪律的服从,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服从社会道德规范。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拓展训练中,可以提高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在进行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要对整个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以及从实际出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时,还要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本文就高职体育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根本出发对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对高职体育的拓展训练的教学进行严格的把控,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以后培养新一代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