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4:51:37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1)

近几年兴起了一项以改善人的形体为指向的健身运动――芭蕾形体训练,受到人们,特别是女性的追求和喜爱。以往人们提到芭蕾,都认为“有条件的”人才能练芭蕾,因为芭蕾对人的身体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不是一般人都能练的。也确实如此,完美的体态是成为芭蕾舞者的首要条件,芭蕾舞者要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以及较强的表现力。但是为什么芭蕾形体训练会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呢?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本文通过围绕芭蕾两种不同训练方式展开论述,阐述了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与目的。

一、芭蕾基础训练的意义

它主要以培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较好的表现力的芭蕾舞演员为目的。专业芭蕾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目标是把专业的学生打造成拥有完美体态的芭蕾舞者。

芭蕾训练一般在专业的院校和团体被称之为基训课,是芭蕾专业的学习者和演员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门课程。芭蕾训练课是芭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课,它决定着学生和演员的技术素养。一堂完整的芭蕾训练课是由把杆、中间、跳,女生还包括足尖,这几个训练部分组成的。首先从把杆开始,逐渐移到中间,这些动作都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来完成的。主要是训练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使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全面锻炼。

中间训练跟把杆的顺序基本一致,只是在组合的编排上难度要加大,加上头、手、身体和脚的配合,还有训练一些高难的技术技巧,这就更要求身体的高度协调性和稳定性。

跳的训练一般分为三类:小跳、中跳、大跳。跳跃主要依靠并运用腿部的肌肉力量,完成空中完美的舞姿形态。跳跃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从把杆训练到中间训练,都是为了跳做准备。跳跃完成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腿部肌肉能力的强弱。这需要在前面的把杆和中间的训练中来解决。

女生在完成了跳的练习后,还有足尖的练习。足尖动作使得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是女子在芭蕾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足尖的训练主要是把半脚尖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做,把一些小的跳跃动作变成富有脚尖特点的跳,把各种转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完成。这些动作对重心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前面的训练中一定要为脚尖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芭蕾形体训练的意义

芭蕾形体训练与芭蕾基础训练有所不同,它是由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而不是真正的芭蕾训练。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健身为目的的,着重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并调整人的形体姿态。芭蕾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对健美体形的指向,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直指形体的健美,所以其动作设计主要是为健美体形服务的。因此,芭蕾形体训练对人的形体修塑有很大的帮助。

芭蕾形体训练的课堂组成和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基本一样,也是从把杆训练开始,然后是中间练习,最后是跳的练习。但是芭蕾形体训练课的组合动作都比较容易,运动量不会很大,一般的人都能够接受。课堂中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只是通过在自己身体条件能达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动作,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强调的不是大的体力消耗,而是通过训练加强肌肉的能力、身体的柔韧性,塑造肌肉的线条等,来达到完美的塑形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是通过从简单到难的动作学习训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它不会马上就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坚持训练的话,不论是在体态还是气质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芭蕾形体训练不是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的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芭蕾的训练对人的形体和气质进行修塑,使身体均匀和谐,身体轮廓线条清晰,从而塑造出美的体形。

三、两者训练的区别

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帮助人们拥有一个完美的体形为目的,从目的上看两者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因为它们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所以从一开始的选材,到训练方法、训练时间、训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1.从选材看两者的区别

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选材非常严格。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招收9至11岁的孩子入学,要求他们身体均匀、细长、头小、颈长,软开度好,外开性好,四肢长,脚形漂亮,臀部小,外貌漂亮等。不论是从年龄还是身体的条件上专业的芭蕾学校选材的要求都是近乎苛刻的。

芭蕾形体训练在选材中对年龄和身体条件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了,只要学习者自己对芭蕾形体训练感兴趣,能够承受芭蕾形体训练的运动量,而且想通过芭蕾形体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形态,使自己的体形更加完美,就可以学习芭蕾形体。

2.从训练方法看两者的区别

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通过6至7年的时间来完成芭蕾所要学习的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地练习,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则是在学习者自身条件可以达到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芭蕾动作。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的目的变换教材。训练的内容会把单一的形体训练和带有表演性的舞蹈训练结合起来,使训练不枯燥乏味。

3.从训练时间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一堂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90分钟的训练课是每天都要完成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有时训练课的时间会增加到每天120分钟。

芭蕾形体训练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在60分钟左右,而且不是每天都要练习,一个星期大约1到3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学习的时间。

4.从训练要求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对学习者的每个动作完成的好坏要求非常严格。腿、脚、手、身体的角度都必须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完成。不论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如何,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完成。

芭蕾形体训练则不同,在训练时学习者动作不一定做到完全规范,只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动作的要求,就能达到锻炼形体的目的就可以。

从以上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形体芭蕾是从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是难度较高并且很艰难的,而芭蕾形体训练则以健身为目的,难度较低,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只是通过掌握芭蕾的简单基本的动作使身体各部位发展均衡,达到塑造完美形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5,(第一版).

[2]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5.

[3]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2)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农村学校 体育训练 科学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陕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训练现状

1.1 体育训练经费严重不足

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就是经费的划拨。经费是否充足,资金支持是否连续,都将极大地影响农村体育训练的水平。训练经费,主要指体育训练所需器材的购置、维修、训练补贴等。经过对陕北地区农村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校学校经费基本能够满足体育训练的需求,而78%的学校依然依靠于学校有限经费划拨来开展体育训练。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让体育训练变成了无米之炊,训练水平、训练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1.2 训练场地设施十分匮乏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学校的基础性办学条件扶持较大。但是相比教学条件的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训练基础设施比较短缺,尤其是体育场地不规范、不达标,体育器材不足等问题较为严重。经过对陕北地区农村学校调查,体育场地设施能够达标的学校仅占5%左右,这对体育训练质量将是极大考验。在体育训练开展中,体育场地、器材等都是基础性保障条件。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训练开展将存在较大的困难。

1.3 体育教师技术素质较差

在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扮演着示范者与指导者的多重角色。教师的技术能力如何,这将直接决定了学生训练、学习的水平高下。在陕北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闭塞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优秀体育教师引进的步伐。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科目重视程度上受到的冷遇,也使得愿做一名体育教师者寥寥无几,更别谈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了。由此,体育训练离开科学的教育手段、方法,变得越加落后。这也极大冲击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基础性培养、长期锻炼意识的养成。

1.4 体育训练内容相对单一

在体育教育中,训练内容的科学化是训练得法的重要支撑。不过,源于农村学生生源的差异,教师技术素质的限制因素,体育课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不能融入到体育训练中去。调查发现,在陕北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上,训练一般局限于跑跳等传统模式,学生训练的兴趣不高,教师帮助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不强,整体训练水平堪忧。训练内容太过单一,一则限制了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良性发展,再则对其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入,也是较大影响。

2 陕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提升策略

2.1 革新体育训练之理念

落后的经济条件,是体育训练缺失的重要支柱。在陕北地区,我们只有摈弃这一劣势所带来的思维僵化,才能真正意识到体育训练的价值所在。要坚持把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科学认知放在教育第一位,采用多种创新手段,提升学生训练兴趣,不断塑造其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体育训练需要恒久的专注度,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相对统一的标准指标等,其随意性不能太大。革新体育训练理念就是要将这些要求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从心理、身体上都做好准备。

2.2 培养体育训练之兴趣

理念为先,兴趣保证,体育训练效率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训练,倚赖于层次化、目标化的教育方法。学生在不断的心理适应、身体适应中,才能产生完成目标、提升自我的兴趣感。传统的体育训练,过分强调学生训练的重复性、熟练性,学生学习长期处在被迫接收、被迫参与中。训练方法僵硬化、训练形式单一化,让体育训练变身为苦活、累活。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训练新模式,尝试多层次的训练方法。如在跑步中,揉入学生比赛,姿势变换、跑法更替等;球类运动可加入表演内容等。这将激发起学生训练兴趣,提升训练质量。

2.3 丰富体育训练之内容

体育训练内容的丰富化,有利于分层化教学的展开。如果在训练中只是重复一项内容,不

同兴趣度、不同体育素质基础的学生,将出现很大不适。构建新的体育训练内容,须增加娱乐性的内容,如折返跑比赛锻炼耐力,抛绣球比赛锻炼臂力等。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内容的针对性,不同层次学生须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考虑到具体学生情况,在预设课案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使得训练简易化、趣味化、游戏化、实效化。

3 小结

体育训练在不同的教育区域,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训练目标应该存在差异。作为教育者,有责任考虑体育训练现状,展开策略探索,为地区体育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1)陕西省体育局2014年常规课题,课题编号:14072;(2)延安市社科联2014年度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14CWY35。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3)

摘 要 高原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各方面的运动能力,越来越多的人采用高原训练的方法来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高原环境与平原环境有所不同,需要采用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训练方法,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水平。本文结合世居平原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和研究了高原环境的独特性,科学合理的制定了一些高原环境下世居平原大学生的耐力训练方法,在保证学生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耐力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原环境 平原大学生 耐力训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世居平原大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大学生要在高原环境及一定训练时间的条件下进行耐力训练,来判断不同耐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高原环境下的耐力素质训练方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来制定更加科学的、符合高原环境及平原大学生特点(体育专业)的耐力训练方法。

二、高原环境的主要特点

高原环境的海拔普遍较高,该地区的地形一般比较复杂,同时由于高海拔导致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温度常年保持较低水平,另外,高原环境的辐射较大,在高原环境下人体的运动能力受到抑制,运动量会比平原地区有所降低。简而言之,高原地区的环境比较恶劣,给大学生的耐力训练带来很多挑战,我们要充分结合高原环境的特点,充分考虑平原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保证大学生的训练安全,提高训练效果,促进平原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世居平原大学生在高原环境下耐力训练的有关问题

(一)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人体运动能力和其自身的最大有氧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最大有氧能力越高,那么其运动能力也将具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高原地区普遍具有氧气稀少等方面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并提高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当是要注意的是高原的低氧环境会使得人体更易出现疲劳,在训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由于人体过度缺氧而造成伤害。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会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使得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下降,人体的反应会明显不如在平原地区时灵敏,活动会变得有些迟钝,通常平原地区大学生到了高原地区之后,其运动水平会有明显的下降,随着海拔的高度增加,尤其当海拔的高度超过4000米之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二)耐力训练的有效性

高原环境下耐力训练方法的建立虽然有50多年的历史,但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高原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特别是提高耐力性项目的运动能力。但一直以来,各教练员对高原环境的情况不了解。不少教练员将高原训练当成尚方宝剑,认为只要去高原就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高原训练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耐力素质的水平,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战术,甚至心理等方面的决定因素。

(三)耐力素质的训练内容

平原大学生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耐力素质训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平原大学生以及高原环境的特点,选取与其相适宜的训练内容。另外,学生所进行的耐力训练内容要结合海拔高度,不同的海拔高度条件下所进行的训练内容要有所不同,当训练场地的海拔较高时,要尽量选取运动量较小的以上下肢耐力训练为主的或者慢速跑步等内容,避免由于高原环境下的恶劣条件而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要充分结合高原环境所处在的季节,如果接近冬季的话,那么是不适应进行任何体能训练的,所以平原大学生在去高原环境进行耐力训练之前,要充分考虑高原环境的各种条件,结合海拔高度以及季节来进行,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选择与高原环境以及平原大学生身体特点相结合的训练内容。

四、结论

在制定高原大学生耐力训练计划时要有针对性,只有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世居平原大学生在高原环境下的体能训练内容要科学合理,运动量、运动强度要适量,训练手段要多样化,要有一批专业的体育老师来给世居平原大学生在高原训练上给予指导。另外要加强针对世居平原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消除大学生的畏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激发大学生的训练热情和信心,同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随时掌握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以此提高世居平原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4)

关键词:警务实战;教学训练;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十分重视警务实战训练工作,针对我区维稳形势和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认真组织了一系列基层和一线民警的警务实战训练工作,这标志着我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对提高广大民警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务实战训练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公安民警的普遍认同。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民警实战训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组根据存在的问题深入到拉萨、山南、林芝、那曲等地市公安机关进行调研,为领导决策和提高我区民警训练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价值。

一、当前我区警务实战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训练内容与实战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区民警实战训练内容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力度欠佳;民警实战培训机构不独立;培训内容“一刀切”;培训师资状况不合理;办学投入低;交叉、重复培训问题严重;民警实战教材严重滞后;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体系不完整;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民警实战的步伐。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教学内容规则多、变化少,技能训练内容往往是各种竞技运动的简单组合,强调竞技规则下有计划、有限制的训练,忽略了在实战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实用、应急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区斗争的日趋严竣,民警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警察成为和平年代高危险的特殊职业,由此凸显当前教学训练内容体系与实战应用的差距。

(二)教学训练方法缺乏创新

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方法是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实战技能的有效途径,方法得当,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训练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当前我区的实战技能教学训练中,却大都沿用基础教学的一些教学训练模式,方法和手段单一,科学性不强,教师缺乏对实战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三)实战教学训练课目缺乏有机的联系

当前我区的民警实战教学训练中,各种警务技能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内容的制定上过分强调各课目的独立性,忽略了各课目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课时分配上出现了教学训练课时分配不合理等现象。

二、提高我区民警实战训练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民警终身体能教育训练的意识

人民警察应具有健康强壮的体魄,这是由警察所从事的职业决定的,健康强壮的体魄可以保证民警具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山高路险、高山缺氧、对民警的体能要求就更高。对民警的体能教育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又要考虑到其工作后的再学习。体能的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每位学生传授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在锻炼中掌握方法,增强自身锻炼的能力,使其树立终身体能训练的意识。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在体能训练方面加强督促,采取短期培训、定期考核等形式,组织或督促训练,确保民警体能教育的持续性,只有把民警在学校期间的体能教育训练与工作后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与“用”的衔接问题,使民警养成长期自觉地参与身体训练的良好习惯。

(二)分警种、分层次、分级别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

公安机关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性质是按警种分配,公安院校的系部设置也是按警种不同分为治安、侦查、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网监等。专业不同,意味着学生将来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不同的警务工作。不同的专业对实战技能的需求也应有所不同。目前设置的实战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存在着“一锅煮”的现象,这种做法缺乏针对性,必然产生相同内容很难适应不同需求的弊端。训练必须突出重点,具备特色,才能适应一线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实战教学训练分警种分级别可更好地全面落实“三个必训” 制度,即: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的实战必训。

(三)加快改革步伐,充实贴近实战的训练内容

当前警察实战训练的主要模式是“体能、技能和战术”三位一体,虽然形式上相近,但训练内容差异较大,有些训练内容还滞留在竞技体育运动的模式上,因此,应加快改革步伐,充实贴近实战的训练内容。体能训练要设置除跑、跳、越障等训练外,还应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技能训练的设置要从实战出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置防控抓捕犯罪嫌疑人以及从保护自身安全的角度设计训练内容,切忌大而杂。射击技能要侧重武器的安全操作,临战心理控制训练和近距离快速出枪首发命中科目训练,改变强调远距离精度射击为主的训练模式。战术训练内容的设置主要是战术理论知识、处置原则和方法、综合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演练内容。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教学训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战意识和执法能力。

(四)以考核促训练,建立健全考核达标制度

把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警察实战训练的长效机制。打破旧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考核方式,从难、从严、从实际角度出发,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警务技能的单项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技术和执法行为,量化各项技术动作指标,使考核工作客观、公平、公正,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可采用“阶段考核制”、“学期、学年统一考核制”、“综合训练考核制”等方式的量化标准测评,也可以采用培训达标考核同步进行等方式。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达标验收,可将培训期末的达标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硬性指标。这对当前推行的干部竞争上岗和民警低分离岗培训、末尾淘汰制等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警务实战训练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训练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既有理论指导的专业能力,又有综合性操作的动手能力。应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使教师警务实战技能训练的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保持知识、技能结构的合理性、实用性、先进性。应重视教师对警务实战技能训练的研究能力,为教师创造学术交流的氛围,提供参加学术研究的机会。组织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或到基层一线实战部门实践,融入到基层警务实战技能的实际中,了解掌握实战的新信息、新动态,弥补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扩大警察实战训练的新思路,打造一支高水平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学师资队伍。

要树立教师是教育之本的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校建设至关重要,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警务实战技能训练的效果直接受培训任务师资的影响。要逐步优化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制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工程计划,加快优秀教师的成熟和发展,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对教师实行竞争上课、择优上课,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必须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加大开放力度。“走出去”,积极学习、借鉴和吸收内地公安院校先进的培训理念、方法和模式,加强与各兄弟院校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请进来”,大力引进区内外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任教或讲学,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的优秀民警和业务骨干,多请他们到校作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公安教育人力资源,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那么,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一定能够形成。目前,我校师资队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安工作不了解,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以空对空,纸上谈兵,难以服众,高学位层次的人才(硕士、研究生、博士)非常缺乏,难以适应对在职民警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和实用性教学,表现在缺乏对公安第一线材料、案例的掌握,部分教师的知识陈旧、老化,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做不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在教学效果上忽视对民警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

(一)必须牢固确立公安教育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

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要紧密依靠公安教育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各个环节上都要精讲多练,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调研、社会实践、演练相结合。尤其是有关射击、缉拿格斗、查缉等技术则更以演练和实战需要为主进行教学,把知识、理论转化为纯熟的技能,以达到“教、学、练、战”一体化的目的。

(二)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此来指导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要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重视学生的潜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公安战线输送更多具有创造型的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及时吸取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遵循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教师还应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谈心、交心,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为公安战线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也一定能为加快推进我区“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公安教育》2012年第二期.

[2]《警察》2013年第一期.

[3]《公安院校开设野外生存课程探究》----作者:韩天宇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 年09期.

注:本文为《对我区公安干警野外生存能力的调查研究》部分成果。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5)

军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原则是军事体育训练中心理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军事实践活动中摸索出来的。正确贯彻这些原则,对于提高军事体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1 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是指在军事体育训练中,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恰当运用各种训练方法,通过军事体育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各个部位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某一部位器官的不协调,就会造成畸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军事体育训练某一项目或采用某一方法,只能发展受训练者身体的某一部位,或优先发展某一素质、某一活动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要坚持全面发展身体的原则,训练中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和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2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内容特点、受训者的实际,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及其每项内容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是量和强度两个方面,负荷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练习的密度,完成练习所用的速度、所负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等。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作用于受训练者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数称为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一定量和强度作用于受训练者所引起的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称为内部数据。因此,决定运动负荷不仅要看负荷的表面数据,还必须注意身体内部的数据变化,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1.3 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军人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逐步深化,使机体功能不断提高。这一原则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提出来的。遵照这一原则,就必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合理决定运动负荷的量。军事体育训练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运动负荷逐渐提高。

1.4 自主性训练原则

自主性训练原则是指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教练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受训练者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刻苦地掌握军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把完成训练任务变成自觉行动,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使受训者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二是在提高训练兴趣上下功夫;三是安排训练要从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争取到好成绩。也就是说确定训练目标要坚持“跳一跳够得到”的标准,以便能充分调动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自觉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1.5 因人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素质的水平也就不同,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其一,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要求的心理训练。例如:对生活型、外向型学员,要给予较多的表现机会,保持其训练热情,并注意培养他们刻苦、耐心的精神;对于安静型、内向型的学员,要容许他们有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进行激绪的心理调节训练;其二,施教对象不同,心理训练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干部学员与士兵学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对老学员与新学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即使是士兵学员,由于专业不同,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应区别对待。切忌“一刀切”。

2 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多样作战样式广泛应用,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发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许多军事强国将心理训练列为军事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内容。

2.1 心理适应力训练

心理适应力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个认同程度和能力,是人心理素质中的一个不稳定,容易消退的成分。心理适应是指一个逐步认同的过程,对于习惯于在无高度危险性,无巨大心理压力的和平条件下生长起来的年轻官兵而言,长期无作战任务,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实际考验,在心理上往往缺乏对现代战争的适应的适应能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承受能力,一旦战争爆发,极易出现恐(畏)惧,失眠,动作僵硬,对战争前途担忧等到一系列“战争心理扰乱症”。为此,有必要开展为提高军人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适应性训练,其方法包括教学训练,模拟训练,极限强化训练等。

2.2 抗干扰能力训练

抗工作环境干扰能力和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高技术战争对军人体能素质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尤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些兵种专业,如电子对抗、战区导弹防御、雷达监测、目标捕获、通讯指挥枢纽等岗位,在战争背景条件下,内环境(如电话,噪音)和外环境(爆炸声,空袭等)的干扰都十分强烈。这就需要指战员排除干扰,聚精会神地坚守岗位。抗干扰力和注意力素质训练,需使用一些专门器材,如军人神经机能综合训练系统。同时,也可采用一些简便方法,如在人为设置干扰源的条件下,长时间进行键盘操作,并检验出错率。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6)

关键词:高原、训练基地、类型、特点

Abstract: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is the altitude training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intrinsic need and inevitable product, it for athletes to provide a good training, life and rehabilitation of plac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 each project athle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big tournament scores improved obviously, altitud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ve also got a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o our country already built into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for a classification, and summed up the training base this special type plateau sports build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lateau, training base, types,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S717.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原训练基地的类型

1.1根据海拔划分

不同的高原训练基地所处的海拔高度有所不同,国内高原训练研究人员把高原训练按高度可以划分为3类:

1.中低的海拔(海拔1500m至1800m):在这种高度上,空气的含氧量减少20%左右,因此对身体刺激相对较小,适用于从事少数特殊项目的运动员。但是从高原训练的发展趋势来说,亚高原训练难以达到训练效果,将会被逐渐淘汰。

2.中等的高度(海拔2000m左右):从1800m至2300m都可列入此中等高度范围,这是国内外多数教练员常选用的高度。我国著名的昆明海埂高原训练基地即属于这一高度范围。

3.较高的高度(海拔2800m以上):目前较少采用。

近年来,在总结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2000―2500m。低于2000m,低压缺氧刺激较小,不利于充分挖掘机能的潜力;高于2500m,则机能难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并且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因此根据适宜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我们可以把高原训练基地分为两类,即高原训练基地和亚高原训练基地。

表1.1 国内主要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高度及适用项目

地点 海拔 适用项目 地点 海拔 适用项目

云南昆明 1890 综合 新疆天池 1942 滑冰

贵州红枫湖 1250 水上 甘肃兰州 1500 综合

贵州青镇 1250 陆上 甘肃榆中 1987 田径

陕西太白山 1600 摔跤 甘肃刘家峡 1800 水上

青海西宁 2260 综合 青海多巴 2366 综合

四川西昌 1500 水上 河北崇礼 1920 综合和滑雪

四川会理 1793 田径 内蒙古武川 1650 综合

吉林长白山 1900 滑雪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的亚高原训练基地大多建设在云贵高原地区,而海拔较高的高原训练基地则大多建设在我国北部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见表1.1)。

1.2根据训练功能的划分

图1.1云南红塔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排除海拔高度的因素来说,有些高原训练基地可为运动员所提供的多种不同的训练项目,而有些高原训练基地只为运动员提供专项性的训练内容。按照训练类型上的差别我们可以将高原训练基地分为综合性高原训练基地和专项高原训练基地。

例如,位于云南昆明的红塔高原训练基地,它是一座足球专项训练基地。基地中足球训练场的数量远远多于一般的高原训练基地。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训练基地中较大的面积都被9块大小不同的足球训练场所占据,而其他的功能仅占有少数的面积(见图1.1)。

图1.2青海多巴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被称为“冠军的摇篮”的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是一所综合性很强的部级训练基地,可以为几乎所有地上项目、水上项目、室外项目、室内项目提供训练场所。基地建有400米标准炉渣跑道田径场和塑胶田径场各一个;田径馆、射击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柔道馆、摔跤馆及散打馆、拳击馆各一个;塑胶网球场四块;天然草坪足球训练场四块、人工草坪足球训练场二块;基地所有室内外训练场地可满足田径、游泳、射击、射箭、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柔道、摔跤、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训练需求(见图1.2)。

图1.3甘肃刘家峡高原训练基地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再如甘肃的刘家峡高原训练基地,它是一座专为水上运动例如、皮划艇、水上飞机、摩托艇等提供训练场所的基地,因此基地中的大型人工训练水系是其他高原训练基地所没有的功能(见图1.3)。

2.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

2.1体育训练基地的共性

高原训练基地属于特殊类型的体育训练基地,它与一般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建国以后到现在,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日趋成熟,在设计、建造和使用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训练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而存在,整个训练基地除了要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功能以外,还需要满足运动员住宿、餐饮、娱乐、医疗保健等功能,因此设计时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将各种功能组织在一起。

2.体育训练基地作为公共建筑,通常能够满足多种功能需要,除了在训练期满足运动员相应各种体育训练、比赛与生活要求之外,在停训期通常还承担着向群众开放、文艺演出、集会、会议等其它综合性活动功能需要。

3.对于训练空间来说,为满足室内大量运动员参与训练的需要,训练场馆通常拥有较大的无柱室内空间,通常采用各种大跨结构的支撑与大跨屋顶的遮蔽,同时主体空间高度也较高,以满足对高度要求不同的各种训练的需要。

4. 不同训练类型的场馆建筑由于跨度较大,通常结构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训练项目结构形式多样化,跨度也日趋增大。因此,各种训练馆对结构安全性要求较高,施工较为复杂,建设标准高于一般民用建筑。

5.有些训练馆常常兼有级别较低的比赛功能,设备要求与科技含量较高。兼顾比赛的要求也对结构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智能系统、环境物理等在内的多个相关学科提供相应的技术要求,对体育训练基地的更新发展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6.体育训练基地通常投资较大,投资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一般由政府投资建设,作为公益性项目而存在,近年也出现市场投资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情况。

7.体育训练基地的经营维护费用较高,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训练基地在人工、空调、照明、设备维护等方面投入巨大,对训练基地的日常开放造成较大影响。

2.2高原训练基地的特殊性

高原训练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训练基地,与普通的体育训练基地相比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高度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训练基地的最为明显的特征。高原训练基地一般建立在海拔高度2000m至2500m的高原地区。

2.高原训练基地往往建立在自然资源良好、基础条件较为完善、气候环境适宜的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高原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基地的设计与建设的不当常常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高原训练基地的建筑群与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关系极其密切,这也成为它区别于一般平原训练基地的另一重要特征。

3.高原气候对训练基地建立影响较大,温度、季风风向、日照、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往往影响到高原训练基地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4.由于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冬季雪荷载和风荷载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高原训练基地训练馆的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护结构保温性都有特殊的要求,其建设标准大于一般平原训练基地。

5.山间高原地区发生泥石流、滑坡、雷击、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除建筑物本身主体结构的安全外,采取挡土墙、增加植被、护坡、泄洪渠等工程技术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

6.在训练馆内和公寓内增加氧气理疗室来应对使用者由于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

7.建筑材料的运输、施工难度大、安全工程的建设等因素导致高原训练基地的建设时间、建设成本、运行费用以及后期维护费用都远远大于一般的训练基地,对于高原训练基地建立影响较大。

3结语

文章主要对高原训练基地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首先从海拔和训练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高原训练基地进行分类,并且通过实例说明了不同类型高原训练基地的之间的区别。其次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高原训练基地与一般训练基地的共性和特殊性,通过比较明确了高原训练基地这种建筑类型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梅季魁.体育建筑设计精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篇(7)

1.1“UNIT”的出现使身体难度向竞技级别化发展随着本奥运周期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观赏性极强的艺术体操,以“难、险”为主的竞技特征突显。几十年来,数百个艺术体操身体难度仅仅用中难度和高难度两个级别进行模糊的划分,不能真正体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进入1993年后,以两个难度联合组成的C、D难度开始出现。而真正进入难度级别化是在2001年以后,规则不仅按照四大身体类型有了类的区别,而且每种类型又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A、B、C、D、E五个难度级别。不仅如此,在国际体联公布的创新难度中已经出现了F、G、H、L、J难度级别,也就是说,仅在两年之后的2003版规则又从5级跳至10级,即A~J,单个难度最高分值已经达到1.00分(表1)。这种高竞技级别化的难度分类使得艺术体操向着更加难新竞技化的方向发展。

更引人瞩目的是,在国际体联新近颁布的2003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又出现了一个新术语,即“UNIT”,即用特殊连接方式组成的“单个难度”,简称为“U”。它的出现标志着国际艺术体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使艺术体操进一步向着竞技级别化的方向发展。“U”尽管在技术的界定上是一个单独的难度,然而其实质是联合动作。它与普通联合难度的不同在于连接方式的加难和价值的提高。由于连接加难,增加了加分的因素,从而提高了整个难度的价值。但使用“U”难度具有冒险性,如果其中的某一部分未完成,则整个“U”的价值为“0”分。所以说“U”是为高水平运动员所设置的,“U”是优秀运动员能力、水平的象征。规则虽然没有规定运动员必须使用“U”,但是由于“U”的高价值具有吸引力;其特殊的连接方式可以充分体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因此是否使用“UNIT”以及使用“UNIT”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标志。

1.2“器械静止”概念新说运用各种器械技术来完成身体难度是艺术体操区别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的“种差”,因此运动员手持器械时是不能出现静止状态的,否则就要减分。多少年来“器械静止”的概念在理解和运用上一直是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界定。直到1997年才开始对“器械静止”有了量化的规定,即:手持器械静止达2个动作则被判为“器械静止”。言外之意如果不超过2个动作的静止仍是允许的,这种貌似严格、实为宽松的规定一直持续到2001版规则。令人高兴的是,2003年规则中对“器械静止”的概念重新作了新的严格界定。尤其是在完成身体难度中,只要没有与器械技术结合,不论时间长短,均判为难度无效。更为严格的是一旦出现器械静止,将从原来的扣0.1分增至扣0.3分。这充分说明运动员在一套动作中应该充分运用器械技术,不能出现任何停顿,哪怕是短暂的。在我国先前那种“重身体技术,轻器械技术”、“仅仅满足于不扣分”的错误倾向曾一度阻碍了器械技术的发展,如今由于规则的导向作用使得器械技术这一艺术体操的主要特征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从而为器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1.3正确理解成套编排中“硬、软件”的辩证关系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满分30分中,编排占据了20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运动员需达到量化的指标(编排硬件)最高为16分(技术价值10分,艺术价值6分),其他4分属于基本编排(编排软件)。两者分差之大,加之比赛中基本编排缺乏量化的评定标准,常常会使人忽视基本编排这一软件部分。然而正是这一基本编排,成为一直困扰中国艺术体操成绩提高的瓶颈。成套动作中有许多评分因素,相对技术价值、完成情况和特殊加分来说,基本编排是最稳定、最不易波动的因素,也是编排中最难构思的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往往在赛前训练中就刻画在裁判员的印象之中,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队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表2明显地显示出中国的基本编排两项都处于中下水平,直接影响了总成绩。而且由于中国的基本编排水平偏低,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势必会影响技术因素、完成因素和艺术加分因素的评判。因此,编排的硬件部分是成套动作中的外在表现,而编排的软件部分是成套动作的依托和内在基础;缺乏坚实艺术基础的成套编排仅仅是难度和惊险动作的堆积,那不是艺术体操的本质特性。

2整合艺术体操科学训练新理念,构建科训结合的操作平台

2.1专项身体训练对技术训练的“超前原则”过去由于只从艺术体操的一般现象来理解项目的特征与规律,导致在高级训练阶段忽视身体训练的重要性,造成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现代运动实践证明,动作越难,技术越先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在高级运动阶段,这种身体素质能力的差异可以直接决定技术水平的高低,身体技术“UNIT”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如果从指导思想上加以明确的话,可以把这种“超前原则”理解为“素质先于技术”。创新一个难新动作或学习一个先进技术时,必须首先具备这些动作、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条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艺体界广泛推行的“地面训练”、“把杆训练”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专项身体训练、提高竞技能力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手段。当然这些训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更换。

运动训练的主要载体是人体,身体训练是进行运动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性身体训练主要用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运动员所需的各项身体素质,以保证专项训练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专项身体训练是根据专项的特点,选择一些在形式、结构、肌肉用力、机能特点等方面类似专项技术的练习来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特殊的专项素质,是直接为技术训练服务的。所以说即便是高水平的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也要坚持全年化、专项化、强度化和科学化,并且要有一整套专项身体训练的手段、测试方法和评定指标。

2.2“机能储备”是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由于艺术体操属于典型的技能类表现性项群,相对体能项目来说,运动员的机能水平长期以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2001、2003年新版规则的不断修改、出台,有力地证明了当代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演变特点必须向综合性、均衡性过渡,而得以维持和保证这一能力发挥的是具有相应的机能水平。过去运动员在90s内仅需要完成8~12个中等难度,现在运动员在时间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不仅要完成20~30个高难度动作,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器械技术的使用和熟练性、惊险性加分,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表3可以清楚地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大部分难度、抛接和加分动作是在开始后40~90s之间在高强度无氧耐力中完成的,最高脉搏可达到180次/min以上。没有足够的机能储备水平是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成套动作。所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保证比赛正常发挥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队教练组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实施。目前个人和集体运动员基本具备了至少2~3套动作的机能储备,从而减少了失误,提高了成套质量。

2.3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分类新释像艺术体操身体技术一样,艺术体操的器械技术在上一奥运周期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向竞技级别化方向发展。几十年来,绳、圈、球、棒、带5个项目中无数个器械动作仅仅用有限的几个技术组动作来进行一般概括,不能真正体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更不利于器械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运用器械,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应该按照其运用的形式重新进行分类。

按照运用形式重新分类的器械技术很直观地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第1~6类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逐渐递进的,不同的类别代表不同的价值;在第2~6类器械技术中,又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成若干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分差为0.1分。运动员从不同类别中选择的器械技术就可以直接反映出其运用器械的价值,并在评分中得到体现。在1997~2000奥运周期中,器械的运用是不体现价值的,价值高的器械技术与价值低的器械技术在评分上没有区别。许多运动员为了“求稳”而减少抛接动作,仅仅满足于“不扣分”的最低要求,导致器械技术停滞不前。新版规则特殊艺术性加分的成倍增长标志着国际艺术体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使器械技术进一步向着竞技级别化的方向发展,而新分类方法为艺术体操器械技术的竞技性级别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采取“扩大优势,创新制胜”的奥运战略方针

要想在短期内消除与第一集团的差距,在2008年进入前三名,就必须寻求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必须继续突出、扩大中国队技术价值与完成情况的优势,并以此为龙头带动艺术价值的突破。在改变艺术价值落后状况中,狠抓基本编排这一关键环节,把创新和发展难度作为突破口,以难出奇,以巧出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1987年第13届世锦赛上,平均年龄只有14.9岁的上海小将就是以独特、巧妙的编排征服了裁判与观众。取得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这说明只要我们在编排上有较大的突破,就会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为此体操中心从去年起就在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创新攻坚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调动了积极性。短短的一年内,战绩辉煌。在2003年国际体联公布的总共6个创新难度中,中国运动员就占据了3个。其中亚运冠军钟玲4项全能中就有3项具备了独创性加分,名列世界之首。同时集体项目5带的开始动作也被作为独创性的合作关系给以创新加分,这就为中国队突破性的进展打下了基础。

4扩大训练资源,创建中国艺术体操的“硅谷”

训练是艺术,控制是科学,是21世纪竞技体育对现代训练的再认识。“运动场上的训练”已不能涵盖现代训练的全部内容,如今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新阶段。因此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科学选择重点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优势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发挥基地人才的综合优势,扩大训练资源,形成以体育教育为依托、运动训练、科研为先导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科技园区”,新近挂靠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国家艺术体操队就是这样一种科训相结合的新模。,在这一园区中,是以多学科知识和各种科学原理作指导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优化训练过程。现代科学和运动实践证明,在集中的条件下各种优化因素的通力合作与合理冲撞,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的成绩。

目前针对中国集体项目的编排弱势所进行的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价值与创新的研究》,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择优委托的结果。课题组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并首次引进计算机技术参与辅助编排。国家队将定期召开成套编排的会,征求多方面修改意见,逐步提高编排质量。同时还应加强对训练的综合科技服务,从训练学、生物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进行多元监控,提高训练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