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0 10:48:0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分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可知,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量聚集而引起血液胆红素水平上升,进而导致皮肤、巩膜以及组织粘膜等出现黄染症状致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1-2],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护理干预、帮助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具体效果和临床应用可行性。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8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各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3],无误诊病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日龄1-12d,平均日龄(6.43±3.19)天;早产儿8例,足月儿2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4例、15例,日龄2-14d,平均日龄(7.29±2.87)天;早产儿10例,足月儿19例。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者及家属充分知晓,且均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和对症输液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1)基础护理强化:根据患儿依从性选择接受程度高的输液模式,在输液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对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理反射反应等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评估,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处理;(2)心理安抚:通过抚摸、拥抱等形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和精神抚慰,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同时采用专业途径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促进患儿胃肠吸收能力提升;(3)感染预防性护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各类护理操作,在脐带护理方面更需尤其注意,每日对脐部予以消毒并清理渗出液,维持脐部干燥,同时维持病房内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等,确保患儿最大舒适度;(4)蓝光治疗中的护理:在蓝光治疗前做好光疗箱消毒工作,注意对患儿的眼睛、以及会阴等私密部位加强保护,在光疗后做好水和能量补充工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 观察指标[4]

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测量并记录;同时自制满意度量表(百分制)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并对患儿家属的黄疸知晓度进行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知晓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对比

调查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存在显著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与对照组比相对更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有明显意义(P

3 讨论

优质护理要求始终围绕患者这一中心,采用各类护理干预措施,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基础护理强化能帮助及时发现患儿生命体征中的异常并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心理安抚能取得患儿家属同意、提高患儿信任度和临床依从性;感染预防性护理则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其他并发症发生;而蓝光治疗前后的护理则能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对患儿眼部、以及会产生创伤,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和预后改善。本次研究通过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病情康复中的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情康复时间,且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具备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青,刘丹,王惠芬等.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9):840-841.

[2]孔翠霞.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与优质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6):335-335.

[3]修美先,胡爱萍,隋永倩等.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03(11):224-22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2)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57-02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通常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身体健康无危害,而因疾病引发的病理性黄疸可损害患儿的脑神经系统,诱发胆红素脑病,因此,总结病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疾病病因与特点、护理措施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产儿26例子,足月儿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9例。所有患儿中,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以内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胆红素功能下降者24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5例,所有患儿入住我院均多表现为面目局部皮肤黏膜黄染。

1.2检查方法与病因分析均对患儿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静脉血总胆、血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若伴有溶血,需检测患儿家属的血型;为判断患儿是否为阻塞性黄疸,需行B超检查。患儿诱发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经我院检查后,总结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肺、肝炎、脓疱疮及脐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黄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黄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疗采用蓝光光疗治疗患儿黄染,时长8-12小时,直至患儿胆红素下降至7mg/L以内停止光疗。于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与生殖器,避免光疗对其造成伤害,光光疗。新生儿血溶病,采用静脉注入丙种球蛋白,剂量以500mg/(kg.d)为准。88例患儿经我院治疗3-5天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所有患儿均预后状况良好。

2护理

2.1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展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健康宣教,详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让其了解该疾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认知度[2]。

2.2一般护理一般护理: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儿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肤黄染状况。②详细记录患儿进食、排便时间。③判断患儿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较弱者,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细心喂养,为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儿需行静脉注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疗护理我们先采用医学仪器评估患儿病理性黄疸程度,后对其称重与检测身体体征,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行光疗前,护理人员先对其实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护眼及黑布遮盖生殖器,避免光疗对部位造成影响。均对患儿行蓝光光疗,箱内温度、湿度分别维持为28-30°C、55%-65%。为获取最佳光疗疗效,行光疗的位置至关重要,将患儿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调节患儿周身与光疗灯管的最佳距离。医护人员于患儿行光疗期间,每间隔2-4小时内需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检测血压、脉搏、心跳以及体温等指标。尤其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变化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湿度,通常应保持患儿体温处于(36.5-37)°C以内。观察患儿黄疸程度是否出现变化,检查患儿周身皮肤,查看皮肤黄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的恶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如:行蓝光光疗中,患儿周身皮肤是否干燥且有无发疹及发红等现象,为促进光疗顺利完成,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静脉注入营养液,为行光疗提供营养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讨论

引起新生儿诱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呈现复杂化,但母乳性、感染性及溶血性是新生儿患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其中,母乳性病理性黄疸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分为早发性、迟发性两种,针对病发时间差异,产妇需采取我院建议的措施:①早发性。早发母乳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建议产妇增加新生儿吸吮母乳的次数,提高其肠道蠕动水平,促进排便,进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的吸收率。②迟发性。建议产妇先暂停新生儿吸吮母乳3天左右,后行全面检查,针对主要病因采取治疗方法。

溶血性病理性黄疸患儿,护理人员24小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并评估其发生溶血的主要因素。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行光疗治疗。而感染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及时发现患儿已患肺炎、肝炎及早治疗为预防病理性黄疸奠定保障。

综上所述,我院88例新生儿诱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总结为:母乳性、感染性、溶血性及不明原因,其中,母乳性25例、感染性37例、溶血性16例及不明原因10例,所有患儿在治疗期结束,病情均得到缓解且预后状况良好,治疗获取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与治疗、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佳.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12):102-10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3)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75-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多数是由于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异常增高导致,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到的新生儿表现为黄疸多为暂时性,经过一段时间经护理后即可以自愈。为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病理性黄疸是其中关键步骤。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科确诊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48例,男64例,女84例。年龄1~35 d,平均13d。

1.2诊断标准:分级诊断: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头面躯干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区分布,小便颜色异常。对于血清总胆红素标准,按照其出生时长不同,分为3组:①出生时长大于72h的足月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红素427.5~513.0 μmol/L,依照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多少,适时干预。②小于72h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在24h以内达到171.0μmol/L,48h达到256.5μmol/L,72h以内达到307.8μmol/L。视儿童具体病情进行干预。③鉴于早产儿特殊情况,依照体格、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以血清总胆红素171.0~ 205.1μmol/L,为干预标准。传统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有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出生时长和血清总胆红素是其中的有效依据[1],但是各个族群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数据有待具体化[2]。

1.3治疗:蓝光照射治疗,以无菌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放置患儿,以黑色布料保护患儿眼部、会阴和阴囊等敏感脆弱部位,暴露其他部位皮肤接受照射。以425mU~475mU波长蓝光连续照射,12h/天,治疗时间依照病情3~5天不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黄疸一般治疗药物:保肝退黄剂、胆红素肝酶诱导剂。

1.4疗效评价:按照不同出生时长,主要以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来判断疗效。痊愈:经总照射时长48h以下的短时间的疗,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小便颜色正常。显效: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消退,小便基本正常。好转: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有一定程度下降,皮肤黄染有大片消退,小便颜色稍微好转。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见下降,黄染小便未有明显改变,出现胆红素脑病病征。

1.5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74例,一组以分级诊断为标准,另一组以传统诊断为标准。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总体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痊愈者95例,显著则会27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11例。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在我国新生儿发病率为21.72%[3]。结合型胆红素被还原成尿胆原需要肠道细菌辅助[4],新生儿由于其机体各项功能不完善,肠内细菌未形成菌群。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苷酶促进下,很快分解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并在肠道被吸收入血。由于新生儿肝脏器官功能和肝细胞发育并不完善,胆红素可以继续进入全身血循环。当胆红素通过新生儿并不完善的血脑屏障,将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早干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胆红素流经皮肤时,利用胆红素可以吸收光线的特性,以波长425mU~475mU人工光源产生的光线照射,可以使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异构,产生具有较好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胆汁排泄途径或肾排泄,降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的光线照射对新生儿各方面产生影响。产生以湿疹、腹泻、发热、血钙降低、黄素缺乏和青铜症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补充水分,防止体液过多失去,补充核黄素、钙剂、维生素等,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异常肤色变化立即停止。分级诊断和传统诊断,虽然其治疗效果相同,但是明显可见分级诊断后治疗,其不良反应明显较少。

综上所述,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时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可以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分级诊断标准,结合一般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Keren R,Luan X,FriedmanS,et a1.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risk-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predicting significan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erm and near-term infants.Pediatrics,2008,121(1):170~179

[2]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6:3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4)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新生儿黄疸; 效果; 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090-02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脑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代丹丹[2]研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缩短临床康复时间,有效防治治疗后遗症。笔者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23例,女27例,入科后均进行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肝功能等检查,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日龄3~25 d,平均(6.37±2.62)d;体质量2.4~4.3 kg,平均(3.65±1.48)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75±1.63)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0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8例,足月儿14例,过期儿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日龄2~26 d,平均(6.42±2.74)d;体质量2.3~4.4 kg,平均(3.68±1.56)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83±1.54)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6例,剖宫产9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10例,足月儿13例,过期儿2例。两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质量、出生时Apgar评分、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即给予基础护理、病情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 循证准备 笔者认真学习循证护理的起源、概念、本质、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等,充分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并积极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知识,经充分准备后实施本研究。

1.2.2 循证问题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等,结合儿科实际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新生儿具体病情和特点,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新生儿黄疸;(2)蓝光治疗;(3)疗效;(4)护理服务质量。

1.2.3 循证支持和评价 将上述循证问题输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近3年的文献资料(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仔细评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文献实证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结合科室护理经验,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 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患儿的病情特点、心理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蓝光治疗护理:调整好暖箱蓝光照射距离,一般保持灯管距离新生儿50~75 cm,照射过程用黑布眼罩遮住患儿双眼,采取妥善固定措施,防治患儿无意中拉扯掉,可用棉布将患儿手脚包住,避免抓、拉、扯等动作伤害。加强照射期间体温监测,一般保持体温29 ℃~32 ℃,保持房间湿度50%~60%,照射面积尽可能最大,每2 h全身性翻身一次,定时喂水,避免光照射脱水。(2)加强新生儿补水护理:充足的小便是排泄胆红素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儿每天小便次数,若每天6次,除非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若患儿躯干和四肢黄疸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严格按照奶粉配方要求饮食,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4)抚触护理:饮食1h作用开始抚触护理,时间15~20 min,依照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和臀部顺序抚触,特别是背部和腹部,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内容排泄,减少胆红素吸收。抚触用力均匀、适度,动作舒缓、轻柔,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异常哭闹、不安、肌紧张等,应停止抚触护理,立即汇报医生处理。(5)出院指导:交代患儿多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加强家长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保持合理饮食,定期到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变化。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 d,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有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显著减退,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但未将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不明显[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按照科室调查表格标准,出院时分别有科室护士长和患儿家属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 μmol/L,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5 μmol/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肝炎等,胎儿出生后肺循环运行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内胆红素浓度过高,产生黄疸。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弱、嗜睡、呕吐等,晚期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意义重大,其中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缓解黄疸的临床症状[5]。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循证护理逐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强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科研成果为依据,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手段,审慎地、准确地和明确地应用最佳科研实证,结合现有临床护理资源和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过程[6]。循证护理包含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四个连续的过程,比常规护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保证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8]。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认识到灯管与新生儿距离、患儿体温、照射面积等与疗效关系密切,故在护理干预时重点加强病情治疗的细节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和小便次数、量,充分评估新生儿液体量,避免脱水,加重黄疸症状,同时通过饮食干预,加速胃肠道内胆红素排泄,从而减轻黄疸。新生儿抚触可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促使胃泌素和胰岛素等释放,增强胃肠道吸收和蠕动,促进大便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黄疸指数[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均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循证护理显著改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机制与上述内容有关。研究组护理干预以新生儿为中心,进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抚触护理,让患儿家属产生亲切感和信任,再加上出院个性化指导,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表现为研究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鞠燕等[10]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rafford C G,Mullany L C,Katz J,et al.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jaundice among newborns in southern Nepal[J].Trop Med Int Health,2013,18(11):1317-1328.

[2]代丹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7-78.

[3]李巧珍.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6):4832-4833.

[4] Xie B,da Silva O,Zaric G.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system-based approach for managing neonatal jaundice and preventing kernicterus in Ontario[J].Paediatr Child Health,2012,17(1):11-16.

[5]刘初凤.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86-87.

[6]王彤,刘玉梅.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42-5743.

[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8]王敏.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26(9):123-124.

[9]张雅玲.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94-9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和新生儿胆红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的新生儿胆红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一时期的糖耐量正常孕妇分娩的80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结果 ①两组新生儿TCB值随出生日龄的增加而升高。②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0~24 h,24~48 h,48~72 h胆红素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时间更早。③观察组高胆红素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4例,占17.8%,对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例,占5.0%。 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孕母进行良好地管理,有效地控制其血糖水平,能显著地改善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进行黄疸的动态监测,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022-02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进步和产科质量的提高,围生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围生因素主要包括病理分娩、难产,围产期缺氧、药物影响、高危妊娠及高危儿等。妊娠期糖尿病是围生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与母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国外有关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的相关报道不多。大量文献报道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黄疸影响是明确的,该文章在对80例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的新生儿胆红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中华医学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干预标准,对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处理,减少了出现黄疸峰值现象,减轻新生儿并发症,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所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胎龄37~42周,体重2 500~4 300 g,分娩方式为顺产,Agpar评分9~10分。对照组为同一时期的80名糖耐量试验正常孕妇顺产分娩的足月新生儿,胎龄37~42周,体重2 500~4 000 g,Agpar评分9~10分。两组均为单胎,顺产,无新生儿感染,窒息,ABO溶血,产伤等其他高危因素。两组孕妇均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均排除糖尿病家族史。新生儿出生后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相同医疗干预和护理措施。

1.2 方法

1.2.1 参照妊娠期糖尿病(妇产科第八版) 最新诊断标准,对妊娠24~28周期间,来院产检的所有未确诊为糖尿病的孕妇,进行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OGTT。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前3天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即进食糖水化合物物不少于150 g/d, 前1天晚餐后禁食8 h,至次日晨,最迟不超过9:00,检查期间禁食,静坐、禁烟。检查时将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温开水中,5 min内饮完。于空腹、餐后1 h、餐后2 h分别抽静脉血送检。空腹及餐后1、2 h血糖值分别为:5.1、10.0、8.5 mmol/L,任何一次血糖值达到或超过血糖标准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

1.2.2 新生儿胆红素监测 监测时间为新生儿出生~24 h,24~48 h,48~72 h由当班医生每天上午查房时间采用JD-2经皮测黄疸仪测量,测量部位为在每个新生儿眉间连线中点,胸部,腹部,取3个部位平均值记录为经皮胆红素测定值(TCB)。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4例,占17.8%,对照组4例,占5.0%。

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龄TCB值比较

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都随着出生日龄的增加而升高。观察组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时间更早,观察组80例的新生儿的胆红素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TCB出生~24 h 2.6~6.7 mg/dL,其中≥6 mg/dL 者3例。24~48 h 4.3~11.2 mg/dL,其中≥9 mg/dl者7例(包含有胆红素增长速度≥5 mg/dL占4例)。48~72h 5.4~13.2 mg/dL,其中≥12 mg/dL者2例(包含有胆红素增长速度≥5 mg/dL.占1例)和≥5 mg/dL 2例。对照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4例,TCB出生后24 h内的胆红素1.6~5.9 mg/dL,其中≥6 mg/dL者 0例。24~48 h 3.8~10.6 mg/dL,其中≥9 mg/dL者 1例。新生儿胆红素增长速度≥5 mg/dL者 0例,48~72 h 4.7~12.5 mg/dL,其中胆红素≥12 mg/dL 者3例。见表1。

3 讨论

文中所选取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具有高度可比性。分娩方式均为顺产,均为足月海男女比例相当,均为单胎,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新生儿窒息、感染、产伤、ABO溶血病等疾病,无其他围生期高危因素。病例组除妊娠期糖尿病外,母亲无其他产科并发症。如此设计可以尽量避免偏倚。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4例,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4例,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证实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胰岛素对抗增加和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在非孕期通过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代偿,但妊娠状态在胎盘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胰岛素对抗作用增强,胰腺分泌胰岛素增加的量相对有限,不足以抵消妊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血糖可通过胎盘,而胰岛素不能通过胎盘,诱发胎儿高胰岛素血症使胎儿代谢增加,机体耗氧增加,导致胎儿酸中毒。酸中毒使胎儿血红蛋白饱合和曲线右移,氧亲和力下降,使组织慢性缺氧,缺氧抑制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不能及时清除胆红素而胆红素值升高。慢性缺氧诱发胎儿血循环中有核红细胞生成过多,胎儿出生后,体内过多红细胞在短时间内破坏,胆红素合成升高,引发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可引起核黄疸。

该文参照中华医学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干预标准:①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6 mg/dL,②24~48 h血清胆红素>9 mg/dL,③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2 mg/dL,早产儿超过15 mg/d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升高>5 mg/dL,⑤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呈进行性加重。超过以上标准采用新生儿光疗。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办法,研究中指出,新生儿的黄疸干预标准应随新生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因此,动态监测TCB值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的有效办法。临床实践中用首次出现黄疸的时间和随后血清胆红素增加的速度,推测可能的临床经过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及以后胆红素是否延迟消退。评估胆红素的水平,可以估计在下一个12~24 h胆红素的水平,大多数病例就有可能潜在某些病理因素,达到干预标准给予干预措施。在这段时间如果不能确定为生理性黄疸,临床中可以根据最早的胆红素水平的增长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或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胆红素指数≥12 mg/dl例数并不多,两组TCB 48~72 h 检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可能原因是:①研究样本量小 。②由于通过采用出生后对新生儿行经皮胆红素测定,进行动态监测,有效评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胆红素日增高异常和黄疸过早出现都采取了光疗措施,光疗措施有效后,48~72 h测胆红素值下降。е缕骄值下降。由于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未能对红细胞增生症和黄疸进行深入性分析,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

该研究证实GDM所分娩新生儿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因此早期筛查,对糖尿病孕妇进行血糖监测和控制,通过采用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动态监测,可有效评估新生儿黄疸,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并给予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对减轻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莘,荀丽文.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7.

[2] Elnour AA,Mugammar TT ,jabber T ,et al.Pharmaceu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J Eval Clin Pract, 2008,14(1):131-140.

[3] 吴玲玲,候红瑛,范建辉等,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分娩时机和方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10-4812.

[4] 王小杰,王晓燕,徐先明.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7):113-114.

[5] 唐文燕,徐丽,罗勤,等.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0):4972-497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6)

8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持续蓝光治疗,观察组进行间断蓝光治疗。5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8.00%(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25-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64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8 d内的黄疸,其中病理性持续时间较长、黄疸发展迅速且易反复,若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导致患儿脑细胞损伤,导致严重后果。目前临床上常应用光照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使患儿尽早退黄,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蓝光治疗已在儿科临床上广泛使用,在光照作用下,通过氧化与异构化作用,胆红素可快速降解,转变为水溶性胆红素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并具有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1-2]。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断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100例,生理性黄疸11例,病理性黄疸89例;男婴51例,女婴49例,胎龄37~41周,平均(40.18±1.22)周;体重1880~3800 g,平均(3110.72±158.34)g;剖宫产59例,自然分娩41例;发生黄疸时间1~20 d,平均(4.16±1.73)d。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持续蓝光治疗,观察组进行间断蓝光治疗。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排除患有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皮肤过敏、合并严重并发症患儿。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黄疸原因相应予吸氧、抗感染、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用黑布罩遮盖患儿双眼、会阴、等部位,其余部位,置于蓝光治疗箱内进行光照治疗,距离30~40 cm。观察组分早晚两次照射,每次持续照射3~5 h,间隔2~4 h;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照射,照射时间10~14 h,1次/d。均给予患儿定期翻身,5 d为一个疗程[3-4]。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并观察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临床效果,评估标准:治愈:患儿黄疸消退,无复发,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有效:患儿黄疸明显减轻,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下降100 μmol/L;无效:患儿黄疸无明显变化,血清胆红素降低不明显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8.00%(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36,P

2.2 两组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下降值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94,P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大部分为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产生较多的胆红素,但新生儿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及时摄取非结合胆红素并排出体外所引起,短时间内能够消失,少部分为病理性黄疸,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5]。及时、有效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含量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也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关键。

450 nm蓝光是胆红素分子的吸收波长,患儿皮肤浅表组织的未结合胆红素在蓝光照射下,未经结合的血清胆红素经过氧化作用结构发生异构变化,转化为水溶性的胆绿素,由尿液排出体外,或由胆汁代谢排泄到肠道,血清中的胆红素能够明显减少,有效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间断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每日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且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光照治疗也可使患儿出现色斑或丘疹,也可引起患儿不显性失水,蓝光照射产热引起患儿发热;光照治疗后分解产物刺激胃肠蠕动,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9]。光照作用下皮肤产生大量维生素D,导致血钙沉着,血清钙降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儿治疗时间,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明静.不同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1):61-63.

[2]张春生,史倩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1):38-39.

[3]于晶晶.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26-28.

[4]王福安.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1756-1759.

[5]张敏捷.综合护理干预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84-85.

[6]杨春鸿,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99-3800.

[7]舒桂华,徐翔,严语,等.LED蓝光照射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7):3190-3192.

[8]李国苍.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妈咪爱、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J].中国药业,2014,23(4):89-89.

[9]曾秋月,梁腊梅,刘经飘.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2(26):2448-2450.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估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经血清学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32例新生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临床表现皮肤黄染,出现时间:出生后

1.2 方法。

1.2.1 护理观察。观察黄疸皮肤、巩膜的色泽变化,大小便次数、量、性质及色泽的变化(如无胎粪排出或延迟,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以判断黄疽出现的时间、进展速度及程度,可对婴儿进行经皮胆红素监测,另外,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以寻找引起黄疸的原因。生命体征监溺密切观察患儿黄疽程度变化,观察精神状态,有无昏睡、肌张力减低、吃奶差等核黄疽的早期症状。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发现呼吸变化并及时处理。观察贫血动态监测患儿溶血型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有无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观察核黄疽观察患儿哭声、有无尖叫、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抽搐、精神反应差、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前囟张力增高,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疽发生。

1.2.2 换血疗法护理。换血疗法是机械性除去胆红素,即除去被敏感化的红细胞及血中有毒物质。借以除去婴儿体内含大量胆红素的血液,补充正常的血液而降低血中胆红素值,同时可除去体内的抗体、Rh阳性细胞。补充Rh阴性细胞,换血量为150~180ml/kg,一般经脐带静脉插入导管放置。做好术前准备,做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型、胆红素值等;备血。最好是鲜血,换血前4小时开始禁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备好氧气、吸痰器、急救药物、器械包。术中协助医师穿刺脐静脉或桡动脉、周边静脉;血液须加温至35~37℃,换血前抽血15ml送检,包括梅毒试验、肝功+胆红素,全血计数-每换完100ml血,注射10%葡萄糖酸钙1ml,同时观察有无低血钙的症状如心动过缓、心电图—Q—T间期延长-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肤色、血压、体温及活动度。换血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保持脐部干燥,注意伤口有无出血;一般换血后4小时后开始喂奶,注意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2.3 蓝光照射的护理。对黄疸出现早,进展迅速的小儿,尽早开始双面光疗,中重度黄染首日持续照射24h,以后酌情日照12~18h,予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每日测定胆红素2次,评估黄疸动态变化。当足月儿血总胆红素

1.2.4 血制品输注的护理。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在新生儿溶血病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患儿血清IgG含量迅速上升,能起到封闭Fc受体作用,从而阻止了致敏红细胞上IgG与单核巨噬细胞Fc-IgG受体结合,也就阻止了红细胞被破坏,故能迅速阻断溶血[2]。但丙种球蛋白静滴过快有引起呕吐、烦躁、前囟饱满等颅内压增高的报道[3],此外,丙种免疫球蛋白以麦芽糖作为稳定剂,输注过快可导致高血糖,应输液速度控制在6—8h内用完。

1.2.5 一般护理。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体温低时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从而加重黄疸。体温过高,应予散包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尽早给于喂哺能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可刺激胃肠蠕动,促使胎粪排出,又可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喂哺、间歇喂养、鼻饲、滴管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必要时实施静脉营养。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 结果

32例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治愈31例,死亡l例。治疗过程没有出现副反应。

3 体会

新生儿溶血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可导致黄疸、贫血、胆红素脑病等且可留下不可逆的智力损害及体格的残废、甚至死亡。因此,尽早采取措施,对新生儿溶血病及时治疗,加强护理是十分重要,全面细致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及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