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保护策略

生态保护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0 11:43:11

生态保护策略

生态保护策略篇(1)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关于森林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做到更好的保护森林。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林政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木材检查站和稽查队伍的严格规范执法,同时还要加强对退耕还林、森林资源、林地林权的信息管理,加强对森林各项资源的监控,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的林业管理水平。其次,加强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坚决制止乱占林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再次,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的扑救以及预防的能力,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和综合能力,努力做到森林防火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另外,还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综合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生物以及化学和物理的防治策略,把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工作贯穿到林业工作的始末,建立起一系列综合性的指导、防治计划和措施。

突出抓好森林重点工程建设首先,要做好退耕还林这个大工程,进一步阻止水土流失。加大人工造林的步伐和范围,建立健全专门的林业管理人员,进一步解决好退耕还林后农民的生活问题。其次,进一步保护好森林资源,通过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公益林的建设等工作,来恢复和保护天然的林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维护林区周围的稳定工作,以防止他们为了个人的小利益,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

对天然林区的利用一定要科学、合理对天然林区的采伐一定要有度,而且,采伐之后要及时的播种新的树苗。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森林采伐量和森林生长量的平衡,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木材的综合利用,防止森林资源的浪费。

积极营造农田地带的防护林,进一步加快平原地区的绿化工作像我国的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绝大部分的地方,应该积极的营造好农田防护林来发挥森林的作用,防御好自然灾害的侵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林业、农田的生态系统建设,提高生物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

结语

生态保护策略篇(2)

关键词:林业;保护;策略

1引言

为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有效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不断地自主去理解和学习环保、低碳、生态平衡等保护环境的相关理念知识,以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1]。

2林业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现状

树木成长受温度、风力、阳光以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树木的成长因素也受人为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增加了对林产品的需求,导致加工材料与林木原料的价格大幅度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然而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如空间、时间、降水、土地以及阳光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这些因素使林木生态资源的生长数量相对固定,林木生态资源的使用数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该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把控我国林木生态资源,颁布了一些控制林木生态资源的相关政策,在控制林木生态资源数量方面初步建立了规模化以及集体化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管理方式。但对于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2]。

3林业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存在着局限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速度上比其他国家相对缓慢,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资源的整体实施计划是并不明确,林业生态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林木生态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重要部分,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发展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在整体上出现失衡状态。另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常常忽视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林木生态资源的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我国很多林业生态区域实际的林木生长情况不能及时地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核查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违规占地等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种现象不利于推动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3]。

3.2种植育苗技术落后

由于在种植林木时应该考虑到降水、温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植林木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由于气候、土地等原因种植不同的林木品种。由于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更为适宜的林种进行种植。林木种植时,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统一的林木树苗进行种植。采用这种单一的树苗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林业育苗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林业育苗种植技术,则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长时间林业生态资源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会阻碍我国林业整体的发展。

3.3林业生态资源队伍单一

由于我国在造林栽培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资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林业生态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造林栽培的重要性,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与需要发展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林业生态资源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当中,存在着部分造林栽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对造林栽培方面缺乏成熟的专业知识。部分区域在种植林木育苗时,会临时地雇佣一些造林栽培人员,这些临时的造林栽培人员在树苗栽培方面缺乏栽培实践经验,同时也缺少专业的树木栽培知识。这对创新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以及培养新技术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当前林业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的栽培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以往的林业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林木实际产量[4]。

4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4.1对林业生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

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为主要原则,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保护,对生态资源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逐渐实现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区域特征,以及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建立一个专门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管理部门。林业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人们提高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意识,并不断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去逐渐提升林木产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态资源,保证了林业的生产平衡,针对林业种植栽培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在栽培林木育苗时应该做好本区域的封林保护相关工作。在进行种植育苗时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沙漠、盐碱地等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养林、护林工作[5]。

4.2采用多样化的育林技术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创新种植栽培技术。在种植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育苗,从而提高林木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栽培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树苗进行深入研究,以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林木,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栽培,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采用多样化育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逐渐提高整体林业生态资源队伍,逐渐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6]。

生态保护策略篇(3)

关键词:三江源区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分布着高原特有的植被生态系统,是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和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地。三江源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源”和生态安全制高点,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生态恶化的状况,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本地区以及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江源区生态的战略地位

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其中黄河总水量的42%、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 “在三江源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26个。三江源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2%,是全国湿地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这些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三江源区重要的水资源蓄积调节器。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全球气候,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夏季,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藏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暖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冬季,青藏高原又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极南下的寒冷气流,使东亚西部地区的热带森林界限向北延伸至北纬30度地区。三江源区的大面积森林冰雪资源对调节气候起到主导作用,它不仅控制着高原上的气候和生物进程,并在高原周围辐射形成下沉气流而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是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然领地,至今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据不完全统计,区内现有种子植物73科、390属、1713种,其中优良牧草8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其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雪鸡等37种。其中,这里拥有世界珍稀濒危植物3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100多种。”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江源头森林茂密,牧草丰茂,土地肥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摇篮,而且还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三江源区植被破坏,使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生态退化负效应给下游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果森林、植被得到保护,涵养水源功能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气候调节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不仅当地受益,而且全国乃至全球受益。因而,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突出表现在:一是湖泊面积缩小。三江源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但多年来,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如青海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湖水下降3.35米。青海省到目前已有2800个湖泊已不复存在,剩下的1000多个湖泊也日益萎缩。二是江河流径量明显减少。根据水文观测资料,黄河源头,年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1997年的汛期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7%、24%和13%。三是草场退化,沙化加剧。据不同年代的卫星照片解译分析资料统计: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年平均退化率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3.9%上升到90年代末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时期有2.3%上升到4.6%。目前,三江源区退化草场面积已占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46%;其中黄河源区中度退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68%,长江源区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22.47%。另外,三江源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黄河源区沙漠面积126670公顷,长江源区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四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根据2000年第三次遥感普查资料显示,三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09%。其中黄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489万公顷,占长江源区总面积的29.64%;澜沧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84万公顷,占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25.28%。五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明显减少,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处于濒危或绝迹。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目前“青海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2005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三江源区而言,是青藏高原的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局部保护的意义较小,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而言,以“三江源”保护为契机,应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总体要求,大力保护、永久保护,这是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点,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力度。做不到这一点,所谓短期保护和局部保护都是无济于事的。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建立较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使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从生态环境产品公共性的本质出发,江河源区资源共享、中下游受益者(省份)应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还应成立“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金渠道为四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的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二是中下游地区的补偿基金;三是社会募捐;四是发行生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上中下游、全社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可以面向全球吸引资金和人才,把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变成一项国际性的、自觉的、广泛的社会行为。这不仅对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都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依托优势资源和环境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江源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宗教特色突出、文化交汇突出、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草原地区更是独具特色。因此,三江源区拥有众多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众多领域,例如:中华水塔――三江源,世界海拔最高咸水湖――青海湖,班禅、达赖的故乡,集宗教、艺术为一体的佛教文化,异彩纷呈的多民族代表性文化等都是三江源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也是青藏高原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本。只要江河源的旅游设施改善和宣传促销得利,这些需求就会变成现实的大市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让农牧民脱贫致富。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很多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因为无论法规多么严格,对于尚未解决温饱又生计无着的农牧民来说,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违法采矿都是难于消除的。可以借鉴一些经验,三江源区移民应从牧民的实际出发,以草为本、以大畜牧业安置为主的原则,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将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调动江河源区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对源区居民予以补偿,为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是:首先,江河源区移民必须移得出、稳得住。只有人口移得出,草场不放牧,生态才能得到保护。移民搬迁安置费应及时到位,能让移民在入住地稳得住。其次,移民要逐步致富。要将移民的致富与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突出有地方资源优势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增加移民的收入。再次,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畜牧业深、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按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优育强,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来增加移民的收入。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不仅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此,要广泛深入的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目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从而增强全民保护湿地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包括新闻媒体产业界、科研文化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既要公开区域环境质量,也要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为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推行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参与影响自己利益的环保决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评估的全过程。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江源区的开发不能继续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线型经济发展之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寻求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三江源区生态得到修复,将资源损耗降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保护策略篇(4)

摘要 __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憩的天然胜地。作者根据__自然本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保护区的景观资源条件,提出了在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注重地方特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开发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设想,以自然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展森林旅游,形成主题丰富的森林旅游产品;同时结合连南瑶族风情游,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关键词 生态旅游 开发 __自然保护区

__自然保护区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最南端,属森林和陆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12°13′36″—112°25′13″,北纬24°18′24″—24°26′06″,东与阳山县相连,南与怀集县接壤,西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毗邻,总面积为11420公顷。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主题。__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憩的天然胜地。笔者认为,__自然保护区可在保护好生物资源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以森林旅游为龙头,同时把生态旅游与连南瑶族风情结合起来,以自然景观为主,开展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景点,以新颖、奇特、有品味来吸引游客。

1.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__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丰富,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沟谷纵横、奇峰耸立、湖光山色、气象万千,其主峰大磅山海拔达1481米,海拔超过1300米的山峰有14座。天堂山风光秀美,登上天堂顶,草青林茂,山花灿漫,百鸟争鸣;狮头山形似狮子头,附近有一片竹林,竹枝倒生,流传着神奇传说;阿姆山峡谷瀑群飞泻,风景如画;8座库容大小不等的中小型水库,宛若8块明镜镶嵌在群山怀抱的茫茫林海之中。库容最大的__水库,因海拔高,被称为“天湖”,湖边树木葱宠,花香鸟语,山光水色,美丽如画,为旅游避暑胜地。

1.2动植物景观资源丰富

__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绚丽多姿。据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调查,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93科,615属1182种,其中蕨类植物26科39属66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2种;被子植物160科566属1104种。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珍稀濒危植物20种。众多的植物种类构成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具有典型的森林美和大自然美,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森林将区内的山、林、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秀丽山水画卷,成为森林科普旅游中别具一格的风景资源。

__自然保护区不仅山青水秀,众多的野生动物也为游人增添许多迥然不同的情趣。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初步调查,区内鸟类有30目76科3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豹、黄腹角雉、蟒蛇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黄喉貂、水獭、小灵猫、蛇雕、燕隼、虎纹蛙等35种。众多的野生动物构成了天然动物园。

1.3人文景观

1.3.1瑶族风情:牛塘林场是瑶民聚居点,自然环境优美,有许多美好而又神奇的佳话和传说,瑶族在节日、服饰、饮食、婚姻家庭、丧葬、礼节及文化娱乐方面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可给生态旅游活动增添异彩。

1.3.2革命胜迹

解放前,__是游击队活动的革命根据地,是革命英烈浴血奋战的地方,荣获“游击根据地村”的称号。

1.4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广阔

连南位于我省的西北部,距广州250多公里,自清连一级公路通车后,从广州乘车到连南只需3个小时左右。随着连南瑶本文原创网站为文秘站网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族风情游的开发与发展,省内旅游者,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旅游者纷至沓来,观赏连南瑶山风光,感受连南瑶族风俗风情。自1997年以来,连南旅游客源市场基本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游客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__年,来自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旅游者达12万人。

1.5保护区周边景点

保护区周边景点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组成部分,主要景点有:

1.5.1石羊坑温泉:位于南寨镇石羊坑,泉水常喷流,含炭酸等,常年水温57℃左右,常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可以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神经痛等,亦有防癌抗癌作用。

1.5.2吊尾风洞:位于寨南镇吊尾处,是一个奇特的石灰岩溶洞,洞口宽60米,清风拂拂,大热天气,在洞口吹上几分钟,即可全身清凉透,特别爽快。该景点主要是供游人吹风解暑,享受“自然空调”的乐趣。

2.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设想

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以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注重特色、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把生态旅游与连南瑶族风情游结合起来,以自然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发成具有观光游览、度假休憩、科普观光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区。

2.1以森林旅游为龙头,开发多种森林旅游主题产品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利用,进而开发设计出丰富的森林旅游主题产品。

2.1.1以森林保健为主题 __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含有极为丰富的空气阴离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原子,也称负离子)。这种空气阴离子,除使人感到精神舒畅外,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降低血压、治疗神经衰弱、肺气肿、冠心病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在保护区内选择适宜地点,修建一些相应的场馆设施,辅以标志说明,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辅导游客练习。主要项目包括:静养场、森林浴场、康健步道、负离子呼吸区、森林健康医院、森林疗养所等。

2.1.2以科普观光为主题 __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研究、珍稀物种研究的良好基地。因此,可与各大研究所、高校、中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开展科学考察、参观、学习旅游。

2.1.3以水上游憩为主题 目前,水上游憩正风靡全球,吸引了无数的水上游憩活动爱好者,许多游客到森林中去旅游就是为了参加水上活动。__自然保护区内有8座大小不等的中小型水库,可开发人们喜爱的水上游憩活动如旅游钓鱼、划船、漂流等项目。

2.1.4以探险猎奇为主题 __自然保护区优越的自然环境里森林茂密,地势复杂,沟谷纵横,奇峰耸立。可开辟丛林溪道探险、攀崖、涉水等线路,组织探险寻宝、寻古访幽,探访奇妙无穷的植物世界(如狮头山竹林竹枝倒生现象等),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

2.1.5以娱乐休闲为主题 规划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野营地、小木屋、树上旅馆等,通过开展林中野战、露营、登山、飞瀑戏水、共渡爱河等活动,设计轻松休闲的游览线路,让游客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优美,尽情享受森林幽静迷人的夜晚。

2.2 结合连南瑶族风情游,开发文化生态旅游

连南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可结合连南瑶族风情游,将__自然保护区作为连南瑶族风情游线路的组成部分,以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欲望。此外,可收集当年游击队活动的有关材料,增加保护区的革命色彩,以此吸引游客。

3.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3.1 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开发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必须在科学严谨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遵循生态学原理,科学选择开发项目,合理规划工程布局;其次,根据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风格。

3.2 注重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协调发展

__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应立足保护好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应当保护好保护区的环境,做到协调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设施应当适度,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还应当对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倡导开展适当的游乐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条例等,把现有的森林动植物及地形地貌保护好。

3.3 加强旅游区的经营管理

搞好生态旅游区的经营,要注重经济与生态、社会效益,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努力目的。要开拓和扩大客源市场,通过开展客源市场调研,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分析客源流动的规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要通过摄制电视片、风光片、报纸宣传等宣传方式,以及根据连南瑶族风情加工手工艺品,如雕刻工艺品、山水风景的手绢、手袋等旅游系列产品,做好生态旅游区的宣传工作。在搞好生态旅游经营的同时,要做好管理工作。要做好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配套开发、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对旅游资源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遵循“分级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提高服务质量,制订旅游区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拟建广东连南__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__。

2.连南瑶族自治县旅游局.欣欣向荣的“瑶族风情旅游”,20__。

StrategyOnEcotourismDevelopmentInBanDongNatureSanctuaryLuiJianHui

(ForestryBureauofLiaanCounty,Liaan,513300)

生态保护策略篇(5)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生态保护策略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改革

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形势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培养合格的环境法治人才。考虑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如何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课程改革,对其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及教学改革以符合新的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应成为未来该专业学科发展与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思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究其目的乃是人类为了应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升级的环境危机,弥合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态势而设计的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机制。但总体来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总是根植于时代变迁的历史土壤。

就国外而言,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些问题引起了有关学科和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形成以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中心的环境法体系;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研究、讲授和从事环境法实务的专业环境法工作者队伍,他们成立环境法研究机构、创办环境法杂志、在大学开设环境法课程,纷纷出版、发表有关环境法的论文、教材和学术著作。同时,因各国亦承袭各自传统法学研究方式而分为不同环境法学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为欧洲大陆法系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前苏联(俄罗斯)模式,但其模式的共性在于:在积极促进环境法学学科发展的同时,都努力使得环境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实践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

反观国内,随着政府、民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大量出台,环境法学研究日渐拓宽、不断深入,环境法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是,中国环境法学历经20多年的进程,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环境立法、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却存在着明显脱节的现象,因而也成为学界积极关注并加以改进的主要对象,主要反映在《论环境法学的形成和发展》(白水等,《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颜士鹏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环境法学教育与生态文明法治化》(环境法学分会2011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会议)等学术著作、会议中。因而,为进一步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法学教育体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内外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法学知识综合素质,帮助有志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学生提高进一步深造的能力,并有助于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与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而环境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与其改革策略应做进一步考量。

当前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融入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重要保障措施。党的十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理论上看,社会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促进,但依靠法律制度推进社会变革与进步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现实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是一个涉及众多社会主体、关乎各种利益的重大问题,此类问题解决更需要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将各种利益关系维系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显然,作为规范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准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之解决对策中法律制度的完善不可或缺。其中,产生于环境危机、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立法目的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在协调自然资源本身多种利益的不同主体诉求、深化生态文明理念与建设实践方面将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普及性日益增强,很多的高校日益重视环境法学的教育。特别是在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研究,正式确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成为法学学科16门核心课程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则进一步巩固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法学核心课程地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我国环境法知识的普及、尤其是专业性的环境法学教育与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开展环境外交、处理环境事务、进行环境问题决策、开展国内环境保护实践等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环境法制意识薄弱,环境违法现象频现;环境法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方式不具有针对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因此,在当前深化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背景下,从事有关环境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对环境法专业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帮助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运行模式。

总之,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产生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最关键的环节是要实行制度创新的要求,未来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契合生态文明理念及制度创新需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前沿性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进而将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结合起来,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研究、实际适用及辅操作提供多类型的专业人才。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总体目标来看,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以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科的现实需求为基础,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为依托,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应用、创新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前沿性、实践性、交叉性特点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相比较于其他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身具有突出的法学新兴边缘性学科特点,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本身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化理解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在反思、总结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着对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所产生的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不超过环境资源的可承载力范围、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推行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生态文明社会。现实中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融入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重要保障措施。因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身产生与发展背景也是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现实基础,二者之间也具有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为此,在未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实践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也就顺理成章。在环境与与资源保护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中,除了传输传统的法学基本理念之外,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及生态文明内涵也应涉及其中。

生态保护策略篇(7)

关键词 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流域;演化博弈;利益冲突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008-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02

生态补偿是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使保护、恢复、维持、改善和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以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1]。根据生态补偿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补偿分为资源型生态补偿和环境型生态补偿。具体而言,资源型生态补偿费是指在有偿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对于资源使用而产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征收的费用,例如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土地资源生态补偿等;环境型生态补偿费是指在避免环境或生态被破坏而补偿的费用,例如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生态补偿。然而,两种类型之间在某种条件下也能够转化,流域生态补偿不仅仅涉及上、下游使用水资源补偿,还包含上游保护河流下游给予的环境补偿。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建设财政”使得上下游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这造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执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补偿政策,李琪等[2]、罗小娟等[3]、马莹等[4]学者讨论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补偿、市场补偿或是社会补偿等方案,完善了补偿政策和方法;它的难点是补偿标准,许晨阳等[5]、段靖等[6]、李怀恩等[7],谭秋成等[8]学者基于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以成本为基础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问题,得出了有意于补偿方案执行的方案;流域生态补偿的落脚点则是补偿方案的执行,苏芳等[9]、卢艳丽[10]、耿涌[11]等人则分别以黑河,大伙房水库、碧流河为案例计算补偿标准并执行补偿方案,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有力依据。分析现有研究,本文认为由于流域生态补偿的复杂性,学者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方案和原则,但是如何提高流域生态补偿效率应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策略分析上,卢方元 [12]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产污企业之间、环保部门和产污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策略选择行为进行分析。陈志松等 [13]将演化博弈理论运用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分别通过对水资源生产商之间以及水资源生产商和政府水资源监管部门的复制动态及其进化稳定策略进行分析,求出了各自的复制动态方程以及进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力图通过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14],分析上下游政府的演化稳定策略,提高流域生态补偿效率,期望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基本假设

本出以下假设:第一,在一个流域中,涉及到与河流相关的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通常情况下,一个流域中保护者与破坏者往往是上游有关利益主体,而受益者与受害者是下游有关的政府和企业。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利益主体考虑为上游地方政府和下游地方政府。这样存在两个地方政府做与流域保护与补偿的决策,它们的目的是各自收益最大化[15]。第二,假设上游政府基于流域的政策可以选择保护河流,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让下游使用到清洁的水资源。上游政府也可以选择不保护,充分的利用水资源而发展经济,向河流排污,这就会提高下游政府的使用成本;当上游政府做完决策后,下游政府面对上游政府的不同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那么下游政府可以选择做出相应的补偿,因为上游为此牺牲了一些经济。当然,下游政府也可以选择不对上游政府做出补偿,他们认为下游享有清洁的水资源是自己的权利。如果上游政府选择不保护,那么下游可以选择上诉。如果上诉成功,那么将获得上游因为污染河流而给下游政府法律上的赔偿,如果上诉失败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当然下游政府也可以选择不上诉而选择接受。第三,假设下游政府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基于“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赔偿”原则的自主型和基于“不作为”原则的接受型。自主型意味着如果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下游政府将选择补偿,如果上游政府选择不保护河流,那么下游政府将选择上诉;接受型则刚好相反,下游政府认为一切选择都是上游政府自主选择,与自己无关,即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下游政府选择不补偿,如果上游政府选择不保护,则下游政府选择不上诉。

2 流域生态补偿的演化博弈模型

在一个流域中,R11、R12表示上游政府保护河流情况下上游政府和下游政府的原有收益,P为下游政府选择对上游政府的补偿的金额;R21,R22表示上游政府不保护河流的情况下上游政府和下游政府的收益;T是上游政府在不保护河流的情况下,下游政府提出上诉时,下游政府上诉成功或不成功时的期望收益,如果上述成功概率大,则相应的T就大,反之相反。C是诉讼成本,只要下游政府提出上诉就必须承担的成本。对下游政府而言,当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时,下游政府选择“自主型”的收益是R12-P,选择“接受型”的收益是R12;当上游政府选择不保护河流时,下游政府选择“自主型”的期望收益是R22-C+T,选择“接受型”的收益为R22。对上游政府而言,当下游政府为“自主型”时,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的收益是R11+P,选择不保护河流的收益是R21-T;当下游政府为“接受型”时,上游政府选择保护河流的收益是R11,选择不保护河流的收益是R21。上游政府和下游政府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3.1.2 下游政府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由式可得下游政府群体采取自主型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dydt=y(μ21-2)=y(1-y)[xC-xP-xT+T-C](9)

求解该方程关于y的一阶导数可得

F′(y)=(1-2y)[xC-xP-xT+T-C](10)

令F(y)=0,根据复制动态方程,求得y*=0和y*=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点。

(1)当x*=(T-C)/(P+T-C)时,总有F(y)=0,即对于所有y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下游政府群体的复制动态如图2(a)所述。从图2(a)可以看出,当上游政府群体以(T-C)/(P+T-C)的水平选择“保护”策略时,下游政府选择两种策略的收益没有区别,即对于所有y都是下游政府群体的稳定状态。

(2)当x>x*=(T-C)/(P+T-C)时,y*=0和y*=1是y的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点。由于F′(0)

综上所述,只有符合以下条件:R11+P>R11>R21>R21-T,即上游政府保护河流,下游政府为自主型时上游政府的收益大于上游政府不保护河流,下游为接受型策略时,该演化博弈才存在稳定均衡,为(1,0),即(保护,接受型)。这也说明 “谁保护谁受益”,但是却没有满足“谁受益谁补偿”,所以这种情况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中央政府对上游的补偿来加大当上游政府保护河流情况下的收益,促使(保护、接受型)成为演化稳定策略。

(4)演化博弈和与承诺行动。以往的承诺行动,意味着参与人在博弈之前采取某种措施改变自己的行动空间或支付函数,原本不可置信的威胁就可能变得可置信,这样博弈的均衡就能得到改变。本文认为在演化博弈中同样存在一种承诺行动能够改变演化策略均衡。在该演化博弈中,如果上游政府群做出相应的行为,透露自己可能保护的信息大于可能的稳定状态点,即X>T-CP+T-C,此时下游政府群体选择自主型的比例将会扩大,此时博弈的稳定策略点将会移动到(1,1),即(保护,自主型)成为系统稳定的均衡解,例如上游增加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等,建立污水处理厂等。同样,对于下游政府群体也是如此。

(5)决策与策略。长时间内,任何理性人的策略都会转化为决策行动,因为任何策略都是依赖于相关群体的决策,所以本文认为是相关群体的决策决定另外相关群体的策略,所以如果上游政府确定做出保护河流的决策,下游政府的策略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即选择一个符合自己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即选择自主型下的补偿策略。

4 结 论

本文运用了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在流域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中,经过相互的决策行为和互动机制,基于上游政府和下游政府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在流域生态补偿中,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下的补偿或赔偿,仅仅依靠上游地方政府和下游地方政府是无法实现最优结果的,必须要依靠中央政府对相关群体做出收益上的补偿或处罚才能促使上游政府保护河流,下游政府对上游政府进行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偿,实现社会最优。第二,由于流域的地理特殊性,上游政府往往在对双方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如何确保上游地区的长期收益最大化是中央政府和下游地方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在中国各个案例分析中,本文认为要实现河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下游政府必须依托中央政府和自身特点对上游政府进行各方面的补偿和优惠扶助政策,这样才能使得全流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在该演化博弈中,上游政府群体和下游政府群体的演化固然重要,但是在演化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信息或实施一定的外部条件,这样就可以影响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均衡。例如上游政府可以通过透露自己将建立大型化工厂等讯息给下游政府以实施压力,这样下游政府将会更多的偏向选择自主型策略。第四、该演化博弈只有一个演化稳定策略均衡,如何确保该稳定均衡是中央政府必须考虑。所以,中央政府应该确保上游政府在保护河流而下游不补偿时的收益比自己不保护河流下游不上诉时的收益大,这时演化稳定策略才能成为一个长时间的稳定均衡,这就给我国流域生态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兴杰,张骞之,刘晓雯,等.生态补偿的概念、标准及政府的作用:基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作用类型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41-49.[Wang Xingjie, Zhang Qiangzhi, Liu Xiaowen, et al. Concept and Standar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Role of Government: Based on Types of the Roles of Human Activities to Ecological System[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5):41-49.]

[2]李琪,杨兰娣.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50-153.[Li Qi, Yang Landi. Research about Ecological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9,34(11):150-153.]

[3]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等.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外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2-88.[Luo Xiaojuan, Qu Futian, Feng Shuyi, et 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aihu Lake Basin: Based on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and Out of China[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11(1):82-88.]

[4]马莹,毛程连.流域生态补偿中政府介入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0, (2):100-104.[Ma Ying, Mao Chenglian.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in 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J].Socialism Studies,2010,(2):100-104.]

[5]许晨阳,钱争鸣,李雍容,等.流域生态补偿的环境责任界定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88-1496.[Xu Chenyang, Qian Zhengming, Li Yongrong,et al. Model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Definition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Watershed[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8):1488-1496.]

[6]段靖,严岩,寅.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中成本核算的原理分析与方法改进[J].生态学报,2010,30(1):221-227.[Duan Jing, Yan Yan, Wang Danying. Principle Analysis and Method Improvement on Cost Calculation in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1):221-227.]

[7]李怀恩,尚小英,王媛.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8,39(4):667-671.[Li Huaien, Shang Xiaoying, Wang Yuan.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39(4):667-671.]

[8]谭秋成.关于生态补偿标准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6.[Tan Qiucheng.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Mechanism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6):1-6.]

[9]苏芳,尚海洋,聂华林.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19-125.[Su Fang, Shang Haiyang, Nie Huali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Farming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4):119-125.]

[10]卢艳丽.大伙房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Lu Yanli.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Dahuofang Reservoir: Theory and Demonstration [D].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8.]

[11]耿涌,戚瑞,张攀.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16.[Geng Yong, Qi Rui, Zhang Pan. A Water Footprint Based Model on River Basin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6):11-16.]

[12]卢方元. 环境污染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9):148-152.[Lu Fangyu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2007,(9): 148-152.]

[13]陈志松,王慧敏,仇蕾,等. 流域水资源配置中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6):176-183.[Cheng Zhisong, Wang Huimin, Qiu Lei,et al.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River Basin[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16(6):176-183.]

[14]陈艳萍,吴凤平.基于演化博弈的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冲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48-53.[Chen Yanping, Wu Fengping. Analysis on Conflicts of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1):48-53.]

[15]王俊能,许振成,彭晓春,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进化博弈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1):37-44.[Wang Junneng, Xu Zhengcheng, Peng Xiaochun, et al.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2010,36(1):37-44.]

[16]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s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59(3):637-666.

Interest Conflict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XU Dawei1,2 TU Shaoyun1 CHANG Liang1 ZHAO Yunfe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2. Center for Human &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