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西医结合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6 14:51:36

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1)

[关键词] SWOT分析;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61-02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促进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中西医结合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多,本文拟采用SWOT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

1.1 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较好

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丰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提高了对疾病、机体状态的整体认识,使临床诊断更趋全面、深刻,避免漏诊、误诊,并有利于指导临床中西医药结合治疗[1]。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众多国际领先项目,如急腹症、骨折、针麻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展现出中西医结合研究远大前景,也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1976年,卫生部组织制定《1976-198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1980年内,每个省、市、自治区至少要把一所典型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分别办成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的重点研究基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是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科研基地,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36家,中西医结合门诊部179个;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1 109名,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执业医师648名[2]。

1.3 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国先后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7种专业期刊;陆续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数百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日益活跃,每年召开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0余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以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已逐步进入西方国家医药学术界和高层次研究机构。

2 中西医结合的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

2.1 中西医结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任何一门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现有学科存在着不足,其理论和技术难以解释或改造客观世界出现的新问题基础上萌芽、出现、发展和成熟。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有时是反复的科学探索过程。中西医结合也是如此。中西医结合还处于中西医理论,技术简单组合的阶段,只有突破这一阶段,才能迎来属于自身学科的理论与发展。在此之前,争议与批评将一直存在,直面争议、研究争议、回答争议,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从起步走向成熟的过程[3]。

2.2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

中西医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4],人才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队伍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准入比较含糊;对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判定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制定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学制、教材及师资队伍均存在问题;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业人才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中西医结合拔尖人才培养不到位等。

3 中西医结合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

3.1 有力的政策支撑

制订于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创新局面。

3.2 疾病谱的转变为中西医结合带来了机遇

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例如:在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扶正固本很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反应,延长存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治疗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中西医结合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5]。

3.3 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契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解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这已成为共识。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大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全科医生缺乏便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效果高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疗法,中西医结合医生不仅需要掌握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传统疗法,还需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和抢救技术,防治疾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型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特色。

4 中西医结合的威胁分析(Threat Analysis)

4.1 中西医不能结合的思想误区

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产生了技术层面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临床成果,但是却没有揭示出属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自身独立的医学概念,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这一局面让许多工作者为中西医结合的前途担忧,一些学者将其总结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种医学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按照指导中医学形成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改造西医,或按照西医学形成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改造中医,都无法进行[6]。”中西医学尽管存在着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但提高临床疗效、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为全民健康服务是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4.2 名为中西医结合,实为弃医存药的误区

一些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为中医药理论古老、落后,并存在不少缺陷,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并难以磨合,而中药的疗效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主张以西医理论为标准,符合西医观点的中医理论为正确,不符合者为错误,甚至主张干脆抛弃中医药理论,以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药的治疗,致使临床工作人员照搬照套西医理论,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其结果,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究其原因就是不用中医药理论而用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药治疗,它违背了中医多靶点的整体治法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病原则。

5 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以看到中西医结合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逐步形成学科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扩大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培养,完善和健全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政策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士奎,陈可冀.21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方向[J].中医药学期刊,2002,20(3):281-2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5.

[3]王中越,李剑.中西医结合是个复杂艰巨的发展过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1):66-68.

[4]何清湖.突破传统适应需要创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2004,23(6):6-9.

[5]吴咸中.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9, 20(6):2.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88-03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sis by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reviewing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methods used in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sis wer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reinforcing kidney by Chinese medicine,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vitamin supplements by Western medicine, which can inhibit bone absorption and promote bone form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first scheme at present for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sis.

[Key words]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enile osteoporosis; Treatment status quo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注重,尤其是老年人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数越发的关心,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因此相对而言引发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例就越多,所以受到了我国老年人的高度重视。其次,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免疫系统的降低等因素导致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患一些疾病,骨质疏松症就是其中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很多因素引起的骨病,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骨骼疼痛、腰酸腿痛、易于骨折、驼背以及一些骨骼性疾病[1]。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有几种,但是对于老年性患者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补充钙、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骨质形成为主要治疗手段[2]。该综述旨在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特统计近几年内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文献中使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目前文献研究中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以及相应资料收集,在目前的医疗学中,对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主要由以下四类:第一类、非药物类治疗;第二类、中药治疗;第三类、西药治疗;第四类、中西药治疗。首先,第一类非药物治疗,该方法较适用于轻症患者,患者不服用任何药物通过运动方法、健康饮食方法、健康生活方式、合理作息时间等等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患者的长久坚持方可有效,可以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起到一定的改良、改善的作用。其次,第二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顾名思义就是老年患者通过服用中药的方法而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一定的治疗,中药讲究补肾壮精、活血化瘀、强肾壮骨、补气养血、健脾壮骨等的治疗方法,从而对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虚为起始点治疗患者,从而逐步治愈患者。然后,第三类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也就是老年患者通过服用西药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状,服用的西药主要包括补钙和补维生素D,其次还包括一些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骨质形成西药。最后,第四类中西药结合,中西药结合方法就很明确了,也就是采用第二类中药治疗方法和第三类西药治疗方法的结合方法,将中药的疗效和西药的疗效相辅相成,达到更佳疗效的目的。

2 目前文献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与方法

2.1 治疗现状

通过对多篇文献的参考以及现在医学的理论观点,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文章中指出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用中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首先,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得中国人民的信任以及在观念的驱使下,总是首选中药治疗。其次,西药使用较单一,很难做到对症状的针对性,同类并不同症状使用同款药片可能不能起到疗效,并且长期使用西药后患者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通常西药的价格还普遍较高,对于一般经济家庭的患者,使用西药是他们不愿意的。然后,现在中西医的结合治疗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医疗界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但是不合理的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治疗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根据梁健[3]的研究中显示目前的治疗现状中还强调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包括两类:预前和预后。预前强调人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会给患者带来什么样的生活不便,特别对于老年性患者,一不小心发生骨折可能会危机到他们的生命,并且治疗效果会很慢;因此对于老年性人群,首先应当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防患于未然,若发现有症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由于老年人钙的流失加快,应当保持长期的预防性补钙;最后,老年性人群应当加强活动,增强身体免疫,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预后强调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预防骨质疏松症带来的并发症,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因此应当受到患者的高度重视。

2.2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包括中药治疗方法和西药治疗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其中中药治疗方法以补肾活血为主治疗,西药方法为补钙补维生素D为主。

中药治疗方法以补肾活血为主治疗[4],补肾活血法药方包括的药材有丹参、当归、甘草、枸杞、补骨脂、山萸肉、鸡血藤、寄生、红花、熟地黄等等[5],药方药材经过水熬后早晚各服用一次,连续服用60 d为一个疗程,需要持续服用3个疗程,可以达到补肾强精、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此外,有资料显示,中药熬制的健脾壮骨汤也可有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药方组成有:白术、大枣、合欢花、陈皮、杜仲、黄芪、龙眼肉等等,它是由归脾汤加上五指毛桃、牛大力和千斤拔三种药材,其次在加补肾活血、活血化瘀、强肾壮骨、补气养血、健脾壮骨等药物组成,可以有效调节老年身体机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西药方法为补钙补维生素D法,钙是骨骼中的重要矿物质之一,是成骨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决定着骨再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通过食物获取的量较少,老年人摄入量相对更少,因此需要通过药物或者特殊的食物进行补充。常用的补钙方法是服用钙片或者钙剂,如国产的盖中盖补钙、钙尔奇D片、碳酸钙、葡萄酸钙等。老年人相比于年轻时候维生素D的合成下降了许多,据有关资料[6]显示人每天需要10微克维生素D,它可促进钙的吸收,由于老年人日常的获取量已渐渐不足,所以需要通过维生素D片或者固醇类片进行补充,当然也可以通过服用含量较高的食物获取,如海产鱼类、动物的肝脏、鸡蛋等。

3 讨论

众所周知,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原因包括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免疫力的下降导致骨量流失速度加快,以及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等等。此外,经研究发现[7],老年人群钙、维生素D以及性腺激素的缺乏也是导致患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缺钙导致钙的含量不足,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雌激素应当应用于绝经后的女性,用量需要适中。在王彤等[8]研究过程中显示,它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若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那么它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另外,骨质疏松还与年龄、性别、遗传以及营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在刘印等[9]研究过程中显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腰酸背痛、骨骼疼痛等症状,疼痛感通常沿着脊柱向外两侧扩散疼痛,长久的站立或者久坐姿势都会带来更加剧烈的疼痛,只有躺卧的姿势可以稍微的缓解疼痛感。

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精虚少、经脉不通畅、血液循环动力不足等,大多数老年人是由于肾精虚少而引起骨质疏松症,根据Yi Weilian等[10]研究分析所采用的中药方法为补肾活血法,可以有效使患者达到强肾目的,从而使肾中精气旺盛,达到改善病症的效果。活血可以有效的缓解血阻、瘀血等症状,有效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增加血液循环的血动力。另外部分研究资料显示[8],补肾活血法可以有效调整骨代谢,从而增强骨细胞的活性,进而改善骨营养促进成骨,以提高骨密度、增强骨质的效果,防止或缓解骨质疏松症。但是通过中药治疗的疗程可以看到,中药疗程周期很长,是一种长期调养的过程,且中药种类较多,所需要的花费也较为昂贵,过程中可能还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根据Li Fei等[11]研究中显示,在此过程中若结合着西药的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病症,可谓事半功倍,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给患者服用钙片、维生素D等药物,可以有效的促进钙的吸收,有效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骨质疏松。此外,在张国庆[12]的研究中显示,还可以通过非药物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非药物治疗方式结合中西药结合治疗更加增强治疗效果,非药物治疗讲究从患者的生活习惯上的改变而引领患者走向健康路线,例如戒烟、戒酒、戒饮料、加强体育锻炼等,这可以有效增强身体机能,增强免疫系统,从而预防或者缓解骨质疏松症。

经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骨量以及其质量大量减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春期骨量不足或者是成人期就出现了早期的骨量流失,或者是由于前两种因素兼具,此外还有基因的影响也很重要,以及营养摄入的不足等等,目前在医学界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及病因的结论。但在目前路春海[13]的研究中显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这几方面可以对一般情况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从预防角度上可以提供很多预防手段。

综上所述,说明了目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改丽,呼永河,张汝,等.伊班膦酸钠输注液和阿伦膦酸纳片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69-3472.

[2] 吴爱琴,郑文龙,许崇永,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层螺旋CT腰椎骨结构分析和测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08-1311.

[3] 梁健.小针刀疗法干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 (11):1174-1176.

[4] 汪丙昂,李改丽,姚一民,等.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超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07-3709.

[5] 陈巧鸽,金莹,朱京京,等.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776-1778.

[6] 李改丽,汪丙昂,呼永河,等.伊班膦酸钠对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8):1104-1106.

[7] 汪丙昂,李改丽,姚一民,等.伊班膦酸钠对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表达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3,25(8):1237-1239,1241.

[8] 王彤,庞莉,黄晖,等.远针近推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2,32(1):13-16.

[9] 刘印,田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31-32,35.

[10] Yi Weilian, Liao Dequan, Lin Yun Bai.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atients sex hormones, cytokines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change and relation [J]. Laboratory medicine, 2012, 27 (4): 296-298.

[11] Li Fei, Xu Youjia, Li Kai. The iron regulating hormone treatment peri 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 The Chinese bone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disease magazine, 2011(4):135-139.

[12] 张国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4):86-88.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3)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

带状疱疹是因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此病毒一般隐匿在脊髓后的根神经元中。若生气上火,感冒高烧,感染,过度劳累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则会再次生长繁殖,且沿着神经纤维发展到皮肤,使受损的皮肤及神经出现炎症[1]-[2]。其疼痛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1至2年,长则多达10年之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带状疱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入选的41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及随访患者。并把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21例)和西药组(20例)。西药组:其中女性患者共11例,男性患者共9例;年龄29到80岁;病程为4个月到11年不等。中西医结合组:其中女性患者共12例,男性患者共9例;年龄32到81岁;病程3个月到10年不等。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有可比性。全部病例诊断标准如下:(1)疱疹消退后仍然疼痛且疼痛明显,甚至是无法忍受的剧痛。(2)在皮损出现之前,全身感觉不适,皮肤有烧灼感或刺痛感,有时伴有疲乏无力或发热。(3)皮损严重的患者出现坏死,糜烂或血疱等。(4)丘疹、水泡皮损呈单侧分布,带状排列及基底色红。

1.2方法:西药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2、0.5mg,肌注、每日一次;维生素B1、0.1mg肌注、每日一次。阿昔洛韦(0.2g),每日5次(口服),连续服用六日。干扰素100万单位、肌注、一日一次,连用六天。患处外用扑粉或喷昔乐韦乳膏,每日三次。对于局部出现感染患者给予头孢拉定0.5g(口服),每日3次;疼痛剧烈者加用芬必得0.3g(口服),每日两次。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方法同西医组)给予中药予龙胆泻肝汤(内服)。基本配方为:地龙9g,柴胡9g,栀子11g,黄芩11g,龙胆草11g,牡丹皮14g,车前子14g,泽泻16g,生地黄14g,蜈蚣1条,甘草7g。疼痛剧烈者加用五灵脂,乳香及延胡索等。便秘重者加用大黄。热毒旺盛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及金银花等。水煎服,1剂/日。

1.3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优:疼痛症状消失,疱疹彻底消退或者全部结痂。良:无新增疱疹且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疱疹基本上结痂。可:有少量新发疱疹或只是轻微疼痛,疱疹基本上消退。无效:疼痛症状没有减轻且出现新发疱疹。

2 结果

一个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两组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上老年体弱者较为多见。中医学里有也称之为缠腰火丹。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神经节内隐藏的病毒被激发导致受损神经节坏死、发炎,以致出现神经痛[3]。针对带状疱疹疾病特症,中西医结合组诸药并用,疗效明确。止痛,抗炎和消肿药物能迅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疾病症状,减轻其痛苦;杀抑病毒药物使病毒失去了生存及复制的环境,控制了疾病进一步恶化。患者皮肤及神经组织得以被保护,从而耐受力增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本组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差异性显著。这表明应用中西医相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方法,这表明中西医相结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应仙清.3种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15):130-131.

[2]曾玲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50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245-1246.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4)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缓慢、患者年龄分布广,发病机理比较复杂,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反复咯血、咳痰和慢性咳嗽,患者支气管出现变形或持久扩张的现象,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危害,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通过13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治疗, 分析传统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1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共13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5例。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年龄是19~69岁,平均年龄为(45.24±2.17)岁,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7例,患病时间为2~16年,平均病史为(14.37±4.26)年,痰量为8~48 mL,平均痰量为(24.25±3.24)mL;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是18~70岁,平均年龄为(47.35±2.61)岁,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4例,病程为3~14年,平均病程为(15.34±0.88)年,痰量为10~54 mL,平均痰量为(25.76±3.08)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 和痰量等方面无较大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中支气管扩张患者均符合中医临床研究范本《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支气管扩张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将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先天性支气管发育不全的患者和不符合诊断的患者排除[2]。

1.3方法 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给予患者化痰治疗,要求患者口服由上海勃林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氨溴索片,用药频率为3次/d,用药量为60 mg/次,同时服用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氨茶碱片,用药频率为3次/d,用药量为0.1 g/次;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使用由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茶碱缓释片,用药频率为2次/d,用药量为0.2 g/次;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要求患者口服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进行治疗,用药频率为2次/d,用药量为0.2 g/次,此外还要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大量咳血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2 w。

治疗组除进行西医治疗外,还参考中医对症治疗理论进行联合治疗,结合患者中医诊断结果采取针对性中药治疗,基础药方为:黄芪和紫苏子各20 g,陈皮、桃仁和生甘草各10 g,白芥子6 g。对存在喘息症状的患者,在基础药方上加用地龙10 g,麻黄6 g;对存在持续咳痰或咳嗽患者,在基础药方上加用桔梗10 g,冬瓜仁、苇茎各30 g;对大量咯血患者,可另服用云南白药(冲服),剂量为1 g;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发热症状,应在基础药方上加用金银花、黄芩各10 g。将药方混合后在清水中浸泡约15 min,并水煎至300~500 mL,早、晚各温服1次/d,服用时间为14 d。

1.4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利用X线片、HRCT和CT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临床记录从喘息、咳嗽、咯血和咳痰等临床表现来观察患者的变化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5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患者喘息、咳嗽、咯血和咳痰等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无一项出现好转的迹象,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状况;有效: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喘息、咯血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咳嗽和咳痰频率有所降低;显效:患者喘息、咳嗽、咯血和咳痰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3]。

1.6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用t检验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资料的计量,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典型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对比结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和喘息等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31例显效(47.69%),16例有效(24.62%),18例(27.69%)无效,总有效率为72.31%;治疗组43例显效(66.15%),20例有效(30.77%),2例(3.08%)无效,总有效率为96.92%,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支气管牵拉或感染是引发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因,患者多伴有百日咳、麻疹等病史,患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咯血、咳嗽、大量咳痰等直接性身体反应,一些患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的现象,对患者的生命有极大的危害[4]。尤其在傍晚、晚上入睡及清晨起床时候,患者的咳痰症状最为明显,痰液为黄绿浓稠状,咳痰量可达100~400 mL,如果患者顺利咳出痰,就会感到舒畅,如果痰液引流不畅,就会加重患者全身的症状,出现胸闷的现象。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大多数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咯血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仅存在咯血症状,将该症状作为主诉。上叶支气管病变是导致咯血的关键因素,一旦出现感染的现象,则会相继出现食欲下降、浑身乏力、盗汗、浑身发热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恶化,加重病情,恶化为支气管扩张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气急、呼吸困难,晚期可发生心肺功能衰竭和肺心病,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 量[5]。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和西医均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临床疗效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要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这也同众多学者的研究观点相一致。

从西医角度来看,支气管损伤后引起呼吸道阻塞,从而导致痰液、炎性因子、细菌大量滋生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所以要将抗感染和消炎作为治疗重点。而中医将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归纳为痰液久滞于气道而导致的肺阻塞,由痰郁而致热郁,因肺络受火热病邪所伤,而出现的咯血、咳血等病变,该疾病病情发展缓慢,因此要注重对患者在降热减郁及清肺化痰等方面的改善和治疗[6]。本研究基于西医研究基础,结合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治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疗法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发热、咯血、咳嗽和喘息等症状,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优于对照组患者72.31%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治疗过程西医的茶碱缓释片、盐酸氨溴索片、氨茶碱片和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起到了抗感染、抗感染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等作用,为中医治疗奠定了基础[7]。该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医对症治疗理念和西医治疗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药物的优势相互互补,优势更加明显,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①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了治疗时间,②提高了临床治疗效率,无任何毒副作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能够避免患者肺功能的恶化,更加完善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支气管扩张症方面的应用,应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喻清和,邱志楠,王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01).

[2]童佳兵,彭波,杨程,李泽庚,等.支气管扩张咯血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1).

[3]邹莲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4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

[4]唐立伟,冯蕊,许国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4).

[5]罗齐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55例[J].新中医,2007,(08).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急性外渗

现在普遍认为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在内的急性心急缺血性心脏病出现的主要环节或者病因就是心肌微循环障碍。在急性心肌缺血之后,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除了会出现冠状动脉血管微循环障碍之外,还会产生外周微循环改变[1]。本文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致外周血管急性外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针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致外周血管急性外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均与国际心脏病学会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相符合。在这些患者当中包括3例急性心肌缺血,6例心绞痛以及7例AM I。患者年龄在4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岁。所有的患者均出现明显的心电图改变;双下肢无水肿;乏力、心悸、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以及胸闷等。16例患者均出现腹胀以及纳呆的情况,在病后48小时开始出现该症状;有5例患者出现球结膜水肿者,4例患者在肺部出现移动性湿音的同时,还存在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的动态变化;有2例患者出现大便溏薄;16例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舌质淡胖有齿痕的症状;4例患者舌有瘀斑;12例患者出现苔白厚的正装;4例苔白腻滑;所有患者的脉象都表现为沉细,其中还有1例患者严重外渗者,该患者不仅具有上述的所有症状,同时其大便水样并没有粪渣出现,同时还存在脑水肿、喉头水肿以及声哑的症状,在治疗之前已经昏迷了3天。

1.2治疗方法

①西医治疗方式:一般在发病就诊或入院后就开始针对患者实施西医治疗,具体治疗方式为给予患者能量热卡、钾镁液、溶栓、扩容、血管活性药,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部分利尿剂针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采用能够使患者的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的药物进行治疗[2]。

②中医治疗方式:以临床辨证为根据可以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水饮凌心型、脾肾两虚型以及脾虚湿盛型,分别采用温阳化水、温补脾肾以及健脾渗湿的方法针对三种类型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组成:9g大腹皮,60g丹参,30g白芍,30g枳壳,12g清夏,12g陈皮,2g薤白,30g栝蒌,9g干姜,9g肉桂,9g附子,15g泽泻,15g白术,60g茯苓,12g人参等。药味以及剂量需要随症加减,采用水煎的方式,让患者每日服用1剂[3]。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保持安静的条件下,在上午8点钟左右利用自然光针对患者在发病之后每天的球结膜渗出、外周血管、心肺体征、脉象、舌象、大小便以及饮食等变化进行观察,并且记录下来[4]。

2. 结果

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针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患者在加用中药汤剂3剂后诸如球结膜变化、舌象、纳呆以及腹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针对早期症状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全部的16例患者当中痊愈出院的一共有15例,还有1例患者在好转之后继续进行治疗。

3. 讨论

在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因为冠脉内痉挛以及瘀阻的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心结性坏死或者缺血的情况,最终会使患者心肌出现外周微循环障碍以及严重微循环障碍。在相关的研究当中通过对球结膜微循环改变、急性心肌缺血和患者病理标本的对照,证明患者在出现冠脉痉挛的时候其外周微循环与心肌微循环障碍之间存在着平行的关系[5]。还有研究发现,患者甲襞会在心绞痛减轻以及发作的时候出现相应的变化,也就是心肌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在外周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当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此外,在一些研究当中,急性心肌缺血后会不断的聚集红细胞,减缓血流的速度,导致瘀阻的情况出现在小动脉当中,提高了微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渗出水和血浆,同时在不断凝聚的红细胞的作用下,患者的血粘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了更大的微血管阻力,使患者的心肌的微循环灌流受到更大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导致心肌出现缺血以及缺氧的情况,患者心肌的受损面也不断的扩大,最终导致出现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的情况。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患者球结膜变化、舌象、纳呆以及腹胀等症状都符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胃粘膜毛细血管外渗水肿造成患者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由于患者心肌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反应在外周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当中,因此可以以此为根据对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具体环节进行及时的识别和纠正,最终能够对临床上微循环的改善,心脏缺血的救治以及心肌缺血区的组织灌流的提升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的医学当中急性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属于“真心痛”以及“胸痹”的范畴,心处于其病位,但是其与患者的肾与肝之间同时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6]。现在一些基层医院往往缺乏先进的医疗方法和设备针对周微循环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和治疗,因此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开始逐年的提升,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对患者消化道、纳谷、球结膜、脉象以及舌象等进行观察,这样不仅能够将疾病的变化反应出来,同时还能够对患者心肌微循环变化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并且还可以在临床用药中作为指导。大量的实践证明,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方式而言,在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致外周血管急性外渗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球结膜变化、消化道症状、脉象以及舌诊等都属于比较简单方便的疗效观察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永茂. 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预防[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03, 30(10): 784-785.

[2] 杨廷光,吴颢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新进展述评[J]. 江西中医药. 2006, 22(11): 689.

[3] 张霖.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0例[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21): 257-258. )

[4] 石喜之,王济峰,郭春花,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2(1):106-107.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6)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引起体内铜异常沉积,从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脑损害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2]。本病多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易被长期误诊、漏诊,如不积极治疗,患者常致残、致死,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愈早预后愈好[3]。对于本病西医主要用青霉胺等铜络合剂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使用受到限制,目前尚缺乏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理想药物。近年来有较多中医治疗WD有效的报道,显示出对本病治疗的良好前景。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WD归于臌胀、黄疸、颤症、肝风、癫狂等范畴[1,4]。现已知本病的根本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但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其病机认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杨任民等[5]根据部分患者出现眼黄、尿黄、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证候,据《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认为铜毒内聚、肝胆湿热内蕴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吴登山[6]则提出WD病机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风动。童康尔[7]认为,WD与血瘀有关,发病早期为湿热炽盛、瘀血内蕴;中晚期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焦永琴[8]认为WD为肝的阴阳失调、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血运行不畅所致。董其谦等[9]提出WD病因病机为“胆之气液不泄,胆气逆每挟铜毒累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王共强等[10]依据络病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WD病机包括毒邪伏络、毒损肝络、肝络瘀阻、毒邪逆传四个时期,毒邪逆传可以损害脑络、肾络、骨络、胞络,且虚、瘀、痰、毒夹杂的本虚标实是WD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铜毒只是毒邪致病的始动因素。综上所述,结合西医已明确W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笔者认为该病禀受于父母,属先天不足,肾中精气素亏,由于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则肝血亦虚,肝血亏虚,致血运气机不畅,胆汁不泌,铜毒不泄,致铜毒内聚、生湿化热,病久则血瘀痰凝,变生诸证:积聚日久,经隧不通,津液不能输布,聚津为湿为水,发为膨胀;火灼肝胆则胆热液泄,发为黄疸;肾阴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故肢体震颤、拘急僵直;肝失条达肝气横犯脾土,脾失健运,痰浊郁毒内生,上泛阻于舌本,乃见口涎唾滴,构音不清;虚火内生,火性炎上,心神被扰,则神志癫狂;肾阴不足,精不生髓,脊骨失濡,故出现佝偻、骨折;肾阴不足,湿毒循血脉上注于目,角膜呈色素之环。

2 中医治疗

迄今国内很多医院对WD的治疗仍沿用国外经验使用青霉胺、硫酸锌等西药,杨任民等先后使用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酸钠、二巯基丙磺酸、葡萄糖酸锌等药物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1-14],但观察到部分西药不良反应较多,且依从性差影响其后续治疗,而传统的“平肝熄风”法多用含铜量极高的虫类药物,对WD的治疗有害无益。为了探求新的治疗方法,国内一些学者陆续尝试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本病,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中医治疗WD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2.1 辨证分型 虽然WD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但其中医辩证却有规律可循。洪铭范等[4]根据中医八纲及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将本病初步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亏、湿热内蕴、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等五种常见证型。孙怡等[1]则将本病归总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型;肾阴不足,枯骨髓减型;湿热内蕴,积聚鼓胀型;火灼肝胆,胆热液泄型;阴血火旺,火扰心神型。叶群荣等[15]回顾性分析了410例住院WD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肝肾不足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型、肝风内动型、气血两亏型、痰蒙清窍型、痰火扰心型七型。为了规范WD的中医证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王共强等[16]归纳总结提出了本病的13个临床证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肝风内动型、痰湿阻络、气血两虚、痰瘀互结、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痰火扰心、气阴两虚、痰蒙心窍、肝肾不足。近年关于WD的辨证分型还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杨斌等[17]分析90例WD患者的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观察到34例存在Arg778Leu/Gln点突变,而证型属肝风内动者在Arg778Leu/Gln点突变占20例,提出肝风内动证型可能与Arg778Leu/Gln点突变相关。杜益刚等[18]分析了142例WD患者基因突变类型(69例Arg778Leu突变、8例Thr935Met突变、35例Pro992Leu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其Arg778Leu发生突变的患者中,肝肾阴虚型32例,气血两虚型13例,湿热内蕴型21例;Pro992Leu发生突变的患者中,肝肾阴虚型12例,气血两虚型9例,湿热内蕴型11例,提出Arg778Leu突变类型与肝肾阴虚型存在相关性。蔡永亮等[19]对37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痰湿阻络型18名、肝肾阴虚型10例、湿热内蕴型9例,并研究各型与对照组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及胃动素(MTL)水平的相关性,观察到3种证型患者血浆CCK、VIP、SS、MTL均高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浆CCK、VIP、MTL均高于痰湿阻络型,而SS低于对照组,认为本病中医证型与脑肠肽具有相关性。

2.2 辨证论治 赵政等[20]提出WD证属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痰热瘀阻、气滞血瘀,应以养阴清热、化痰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7例患者,持续观察4个月,其中5例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刘铁新等[21]对45例WD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型(12例),治以疏肝理气、通络消积;脾胃积热、痰湿阻络型(11例),治以清热燥湿,化痰通络;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型(22例),治以滋养肝肾、柔肝熄风,其中1例症状完全缓解,33例病情基本稳定,11例早期症状改善。于鸿沟[22]将WD按“内中风”进行辨证论治,以滋阴平肝熄风为治法,用镇肝熄风汤化裁,治疗1例患者,随访1年,其临床症状逐渐改善,生活基本自理。王殿华等[23]从铜浊内生毒邪为WD病因病机,认为本病中医施治应分疏肝利胆排毒、通腑利尿排毒、清热泻火解毒、升清降浊排毒、通络活血排毒,强调整体调节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排毒的机制,勿使铜在体内过多蓄积变毒成患。孙怡等[1]则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归纳总结提出WD的辨证分型论治: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治以滋补肝肾、息风定振,拟大定风珠加减;肾阴不足,枯骨髓减证,治以填精补气、益气益血,拟补天大造丸加减;湿热内蕴,积聚鼓胀证,治以清热燥湿、行气消胀,拟中满分消丸加减;火灼肝胆,胆热液泄证,治以清肝利胆、通腑渗湿,方用肝豆汤合茵陈四苓散加减;阴血火旺,火扰心神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用二阴煎和生铁络饮加减。

2.3 专病专方 近几十年来对WD的中医专方研究文献较多,杨任民等[24]率先提出清热解毒、佐以通腑利尿疗法,并自拟肝豆汤治疗37例WD患者,近期疗效为显效25例,好转5例,无效7例,其临床有效率达81.08%。韩咏竹等[25]采肝豆片用于治疗32例WD患者4周,显效3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达71.87%。胡文彬等[26]则应用肝豆片Ⅰ号方治疗34例WD患者4周,有效率达70.59%,并观察到本方对流涎、构音障碍、肢体水肿及皮肤变黑等临床症状改善较明显。袁学山等[27]采用疏肝排毒汤治疗WD患者36例,结果显效7例,好转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8%。谭子虎等[28]采用补肾健脾汤加减治疗32例,参照改良Goldstein ADL分级法[1]评价,结果显效7例,好转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杨任民等[29]用肝豆汤配合西药治疗418例WD患者,显效103例,好转286例,有效率93.06%;用更新后的肝豆片联合西药排铜治疗WD198例2个月,临床痊愈率11.11%,有效率84.85%,随访6个月~24年,临床痊愈率及显效率均增高[30]。任明山等[31]对80例WD患者随机分中西医结合组(DMSA+肝豆汤)和对照组(DMSA)各40例,并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肝型和脑型,治疗1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2.5%);中西医结合组中肝型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组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2.5%),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结论。许圣弘等[32]采用二巯基丁二钠配合肝豆汤治疗63例WD患者并行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治疗后患者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BAEP也显示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治疗前显著好转。陈怀珍等[33]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予肝豆灵片,B组31例予凯西莱,C组43例同时应用肝豆灵片合凯西莱治疗。观察到A组有效率(88.37%)、C组有效率(84.38%)优于B组(58.06%);治疗后24 h尿铜量均有显著增加,且C组>A组>B组;A、C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均有较B组明显降低。认为肝豆灵片合凯西莱可以显著增加24 h尿铜排泄及改善肝功能。张红博[34]将40例WD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青霉胺合大黄肝豆汤)和对照组(青霉胺)各20例,观察到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65%),且前者24 h尿铜含量较后者明显增高。

2.5 中医药治疗机理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WD的机理研究有部分报道。汤其强等[35]和刘康永等[36]分别在细胞水平探讨中药肝豆汤治疗WD的机理,观察到含肝豆汤的兔血清细胞内铜含量明显减少,锌含量明显增加,均得出肝豆汤具有使细胞内锌的含量显著增高和排铜的作用。石元洪等[37]则对肝豆汤进行拆方分析,观察到肝豆汤及其所用各中草药均具有使细胞内锌含量增加和排铜作用,提出肝豆汤的组方是合理的。蔡永亮等[38]研究证实肝豆汤中黄连、萆薢含锌量较高,既可在胃肠道内抑制食物中铜离子的吸收,又促进体内铜离子的排泄。薛本春等[39-40]对存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WD患者用二巯基丙磺酸驱铜的同时分别加用肝豆汤Ⅱ号、Ⅳ号方,证实其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其肝纤维化指标。胡文彬等[41-42]进一步研究证实肝豆汤(片)除具有较显著的尿排铜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胆汁排铜及粪便排铜等作用,其肝豆汤Ⅰ号不仅能降低WD患者的总胆红素,而且也无西医抑制外周血象及损害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提出该方安全、有效,可长期用于治疗WD。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WD疗效显著,与纯西药的金属络合剂相比,其优势表现在既可增加尿中铜的排出量,也可促进胆道排铜;既有活血通腑、抗肝纤维化、阻止和延迟肝硬化发生的作用,也有促进肝、肾等功能恢复,并减少体内铜蓄积的作用,且不良反应极少;缺点为尿排铜效果较差,起效较慢。采用中医药治疗WD还应注重:(1)对于WD的中医治疗要重视整体观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WD的中医治疗既要符合中医辨证理论,也应根据本病为铜中毒的现代机理,遣方用药时避免使用含铜量高的中药。(2)中医的“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年龄、病程、临床症型等因素在WD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医证候不同,且随证变化用药。变化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3)由于WD临床证型的多样化特点,给WD的中医诊疗带来了一定困难,需采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积累大样本的中医证型和论治本病的资料,统一其证候标准,为合理的遣方用药打下基础,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WD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孙怡,杨任民,韩景献.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36-756.

[2] Valentin Militaru, Nicolae Miu, Tudor L. Pop, et al. Diagnostic particularities in Wilson’s disease as related to age, sex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J]. Human & Veterinary Medicine,2012,3(2):119-124.

[3]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1):642-644.

[4]洪铭范,胡纪源,胡文彬,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1):10-11.

[5]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等.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07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3,34(11):676-677.

[6]吴登山.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6,1(6):283.

[7]童康尔.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6,12(4):22-23.

[8]焦永琴.综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8例[J].现代中医药,2007,4(27):5-6.

[9]董其谦,郑国庆.肝豆状核变性从胆腑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7(26):1391-1393.

[10]王共强,叶群荣,马心锋,等.从络病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4):218-220.

[11]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等.5种驱铜药对肝豆状核变性病患者排铜效果的比较[J].新药与临床,1987,6(6):341-343.

[12]张颖冬,杨任民.二巯丁二酸胶囊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评价[J].新药与临床,1990,9(2):73-76.

[13]胡纪源,吴君霞,何志超,等.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14(1):1-2.

[14]杨任民,鲍远程,胡纪源,等.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1例[J].新药与临床,1989,8(4):201-202.

[15]叶群荣,胡纪源,王共强.Wilson病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4):34-37.

[16]王共强,王伟,薛本春,等.Wilson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4(30):5-7.

[17]杨斌,胡纪源,洪铭范,等.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80-282.

[18]杜益刚,胡纪源,程楠,等.肝豆状核变性基因高频位点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3,26(10):1-4.

[19]蔡永亮,徐磊,陈怀珍,等.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2008,49(7):638-640.

[20]赵政,俞美玉.小儿肝豆状核变性7例的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82,23(9):35.

[21]刘铁新,林莲梅,邬振飞,等.中药为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45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68-169.

[22]于鸿沟.浅谈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J].新中医,1996,28(6):54-55.

[23]王殿华,陈金亮.肝豆状核变性从毒邪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06,47(6):461-463.

[24]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症的驱铜治疗[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2(3):41.

[25]韩咏竹,王训,胡纪源,等.肝豆片治疗3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及其对体液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1998,14(4):19-22.

[26]胡文彬,杨任民.肝豆片Ⅰ号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12-13.

[27]袁学山,苏卫东.疏肝排毒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6例[J].河北中医,2005,27(7):510.

[28]谭子虎,程俊敏.补肾健脾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8,4(30):44-45.

[29]杨任民,杨兴涛,鲍远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418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34.

[30]杨任民,程楠.中西医结合治疗19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657.

[31]任明山,张波,杨任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36-138.

[32]许圣弘,蔡永亮,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7-18.

[33]陈怀珍,蔡永亮,王艳沂,等.肝豆灵片合凯西莱治疗肝豆核变性4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85-386.

[34]张红博.大黄肝豆汤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29(3):141-143.

[35]汤其强,杨任民,韩咏竹.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细胞模型铜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37-39.

[36]刘康永,韩咏竹,杨任民.中药肝豆汤对遗传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锌代谢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7):49-50.

[37]石元洪,洪永春,杨任民,等.肝细胞体外培养对肝豆汤排铜作用的拆方研究[J].陕西中医,2006,26(9):1145-1147.

[38]蔡永亮,杨任民,许圣弘,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智商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6.

[39]薛本春,杨任民,胡纪源,等.肝豆汤Ⅱ号干预治疗Wilson病患者肝纤维化机制探讨[J].安徽医学,2007,28(4):296-299.

[40]薛本春,杨任民,胡纪源,等.肝豆汤Ⅳ号联合短期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785-788.

[41]胡文彬,杨任民.肝豆片I号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微量元素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07-509.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7)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

1.1经方

1.1.1 银翘散:孙俊波[1]等给予银翘散(金银花20g,连翘20g,薄荷10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荆芥穗15g,桔梗6g,甘草6g)加减汤剂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次10mg,每日3次)治疗疗效显示:治愈率达50%,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且无复发病例。

1.1.2 丹栀逍遥丸:卢志刚[2]予以以丹栀逍遥丸加味(柴胡15g,郁金15g,夏枯草20g,牡丹皮12g,栀子12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10g)为主随症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30mg/d,分三次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63%,高于单用西药组,甲状腺疼痛、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大缩小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复发率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1.3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散:索莉[3]等予以中药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汤加减(银花、连翘各30g,栀子、黄芩各15g,陈皮、半夏、竹茹、升麻各10g,柴胡、桔梗各9g)+清开灵(60 ml+5%GS 250ml,静滴)同时加服非甾体抗炎药,金诺匹林(1.0g,一次/d)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达10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病情, 减少激素用药剂量和时间, 而且能有效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1.2自拟方

1.2.1 散瘿散:李军民[4]用自拟方散瘿散(柴胡10g,黄芩15g,银花20g,夏枯草20g,板蓝根20g,连翘30g,制乳香、没药各6g,贝母10g,赤芍、白芍各15g,酒大黄10g,香附10g,冬瓜皮、冬瓜子各30g,木香10g)+泼尼松(10mg/次, 3次/d)口服;病毒唑片(0.2g/次,3次/d)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高于单用西药组,且长期随诊,复发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率均明显小于单用西药组。

1.2.2 抗炎消瘿汤:邹晓慧[5]等给予抗炎消瘿汤(野12g、野升麻6g、鬼针草20g、鬼箭羽10g、猫爪草30g、猫眼草10g、白僵蚕10g、全蝎6g、土贝母10g、土牛膝12g、白芥子10g、黄药子12g)+强的松(每次10mg,每日3次);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口服治疗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8%,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

1.2.3愈甲汤:王素梅[6]等用中药汤剂愈甲汤[野20个,银花20g,知母12g,石膏30g(先煎),柴胡20g,黄连6g,桔梗12g,夏枯草12g,生甘草6g]+强的松(每日30mg,分1-2次)口服治疗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6.66%,同时起效时间,甲减发生率均优于单用西药组,复发率低。

1.2.4 甲1方煎剂:王文英[7]用强的松(20mg,每日1 次)+甲1方煎剂(法半夏、茯苓各15g,瓜蒌皮15g,墨旱莲15g,丹参30g,猫爪草15g,浙贝母12g,郁金12g,田七片6g)汤剂口服,疗效结果显示:治愈患者达43%,总有效率高达91%,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能减少激素的用量, 缩短病程,从而减轻激素的副作用,亦能较西药对照组更快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沉,减少复发率。

1.2.5 邢秉清[8]等予以自拟中药汤剂(蒲公英30g,板蓝根15g,沙参15g,麦门冬15g,制龟板20g,鳖甲20g,生地黄20g,桔梗15g,射干10g,法半夏15g,天竺黄10g,甘草5g)加减口服+强的松(30-40mg/d,分1-2次口服,血沉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治疗疗效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7%,且平均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小腿时间、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及药物副作用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2.6 马晓梅[9]予以自拟中药方(龙胆草20g,黄芩10g,栀子15g,柴胡10g,郁金10g,川楝子10g,合欢皮10g,连翘10g,鱼腥草10g)汤剂口服的同时, 对于症状轻者, 给予吲哚美辛胶囊(50-100mg/次,3次/d);对于症状较重者以及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或疗效欠佳者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日)或强的松片(10mg次,3次/日)治疗疗效显示:其治愈率高达91.7%,同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不仅能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药剂量和时间,而且能有效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1.2.7 肖[10]等以自拟中药方(柴胡、黄芩、赤芍、丹皮各10g,郁金12g,蒲公英24g,板蓝根15g)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每日30-40mg,分1-2次口服,血沉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6.88%,总有效率、副作用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2.8 马德权[11]予以自拟方(柴胡、郁金各10g,赤芍、白芍各12g,龙胆草15g,黄芩、栀子、牡丹皮各10g,金银花、连翘各15g,生甘草10g)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15mg/d,连服3天后停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血沉下降速度均优于单用强的松(30mg/d)组,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1.2.9 辨证分型治疗:向明民[12]用(消炎痛25mg,一天三次)口服,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热毒壅盛型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用银花、连翘、黄芩、浙贝母、牛蒡子各10g,芦根、板蓝根、夏枯草、生牡蛎各30g,桔梗、甘草各6g;肝郁蕴热型治以疏肝泻热,消肿止痛,药用柴胡、当归、丹皮、栀子、香附、半夏、黄芩、赤芍各10g,丹参、茯苓各15g,炙甘草6g;阳虚湿困型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药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泽泻、肉苁蓉、鹿角胶、炒山甲、枳壳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汤剂口服,临床疗效显示:治愈率达71%,显效占21%,总有效率高达100%。

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

2.1 痰热清注射液:龚勤俭[13]予以常规治疗强地松(5mg, 每天3次),消炎痛(25mg,每天3次, 疼痛消失停用),同时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及连翘;20ml, 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点, 每日1次),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疗效明显,同时血沉下降明显, 复发率低。

张学新[14]等用泼尼松(40-60mg 一次/d)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溶入5% 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内静脉点滴,一次/d),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8.08%,高于单用波尼松组,疗效明显,有效调节血清中IGF-1含量,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疼痛,还有可能减少激素的用药及用药时间。

2.2夏枯草口服液:杨坤[15]等予以强的松片(15mg,晨顿服),同时服用夏枯草口服液,疗效结果显示:其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压痛消退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治疗1周后血沉下降率及复发率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单用强的松片组(30mg,分3次口服)。具有更快缓解、消除症状, 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副作用等优点。

2.3 新癀片:肖旭平[16]等用强的松片(30mg,顿服)+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治疗疗效显示:其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副作用小。

2.4 黄连上清片:戚合德[17]等用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并加用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3次/日)及黄连上清片(4粒,2次/日)口服治疗复发性亚甲炎患者,起症状改善明显,病程中未再出现满月脸、胃痛等糖皮质激素不良作用。随访一年未出现复发。故作者认为加用甘草酸二铵胶囊口服可适量替代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并且有助于激素的顺利减量、停药及防止复发。

外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

夏枯草消瘿散:周卫惠[18]等予夏枯草消瘿散外敷联合口服强的松片,对照组单纯口服强的松片(每次10mg,每天3次)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在疼痛缓解时间、甲状腺触诊压痛阴性时间均较单用西药组缩短,无不良反应,同时无出现复发病例。

展望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西药剂量及疗程,减少激素等西药的副作用,还能降低复发率,减少亚急性甲状腺后期甲减的发生。随着临床疗效的肯定,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形成对各种临床疾病的一种治疗趋势,不过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还不够完善,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参考资料

孙俊波,赵璐.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J].中医研究,2010,23(9):44-46.

卢志刚.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2例[J].中医杂志,2008,49(10):912-913.

索莉,迟玉娥.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8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59.

李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40例[J].中医研究,2009,22(9):38-39.

邹晓慧,周旦阳,陈慧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2):175-176.

王素梅,刘永娟.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4):296-297.

王文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3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893.

邢秉清,赵鹏飞.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7 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9-10.

马晓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20例[J].四川中医,2010,28(10):66-67.

肖,向楠,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6):26-27.

马德权.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55.

向明民.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64):548.

龚勤俭.痰热清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6,6(2):9-10.

张学新,徐邦牢.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IGF-1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1):13-16.

杨坤,廖有乔,郭昆全.夏枯草口服液辅助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1):64-65.

肖旭平,周建波,李云秋.新癀片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2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