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商管理的性质

工商管理的性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5:39:38

工商管理的性质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1)

北京市工商局,从2002年开始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管,接着又介入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首都主流市场商品质量得到了控制,食品安全状况大幅度提升。北京奥运会期间,确保了奥运食品安全,无一例市场秩序恶性事件出现,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管理方式上,形成了以索票索证和销售台账为主要内容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商品质量抽检为主要内容的事中管理制度,以案件查处为主要内容的事后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些管理措施是有效的,短期内可行,但是从长期看投入的行政成本过大,而且管理漏洞比较多,需要在已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明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目标

目前,困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线执法人员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管的主要问题是,商品质量监管责任很大,市场上商品种类又很多,感到抓不住。奥运保障一条成功的经验是通过重点管理实现风险控制。因此,重点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样适用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

1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目标决定管理重点,商品质量管理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出危害严重的商品质量事件,二是少出一般性商品质量问题。管理目标不同,确定商品质量管理重点的标准也不同。

(1)确定高危险商品的标准是风险度。即该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能会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从食品看,如畜禽产品,因为消费量大,又屡屡在饲料添加剂上出问题,而且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就是高风险商品。又如糕点、饮用水、奶、豆制品等,不仅消费量大,还是不经加工直接食用食品,一旦细菌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也很大,因此也是高风险商品,从一般商品看,建材中的细木工板、涂料,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汽车配件中的刹车盘、刹车油,以及涉及安全性能的低压电器、儿童玩具等也是高风险商品。

(2)确定一般性商品质量问题管理重点的标准是不合格率。从食品看,如蜜饯类食品尽管不合格率比较高,但因为消费量小,可以算是一般性食品质量问。从一般商品看,尽管手机投诉量很高,但因为不涉及安全和健康,也可以算是一般性商品质量问题。

(3)实现高风险商品质量控制和一般性商品质量问题管理相结合。在实际监管工作中,高风险商品质量控制和一般性商品质量问题管理都是需要的,但又应该有侧重,不同层次管理目标应该兼顾。现在的问题是,对高风险商品质量控制的理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评估,监管措施不到位,行动还不够自觉。日本问题大米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汲取。对高风险商品,尽管问题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就很大,必须形成定期抽检制度,实现防范性管理。

2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目标决定监管的容,商品质量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安全性能与使用性能相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点是监管安全性能。如服装织物有害物质超标,我们必须管,而且要主动管。如果是掉色或织物缩水率高等使用性能问题,不一定要主动去检查,主要可以根据消费者投诉进行后续管理。

3 对不同性质的商品质量问,在处理方式上应该区别对待。商品质量问题按照危害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处理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第一,只是商品标签不合格等轻微的问题,应以提示为主。

第二,在产品使用性能上有瑕疵或产品质量与其注明的产品质量不符的产品质量问题。如羊绒衫羊绒标注含量与实际含量不符,属于欺诈,应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商品的处理,我国《产品质量法》将不合格产品分为劣质产品和处理品。处理品是指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仍有使用价值,但产品在使用性能上有瑕疵或者产品的质量与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质量标准所规定的质量指标、产品说明中明示的质量指标,以及以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不符合的产品。对属于处理品的产品必须明示处理。

第三,存在安全问题的劣质产品。《产品质量法》明确,劣质产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或者失去了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产品。如服装织物有害物质超标。对劣质产品一定要退市。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管理中遇到的不同性质商品质量问题的处理,应该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二、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强化商品经营企业的责任

市场准入是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是通过督促企业建立索票索证制度和进销货台账的方式进行准入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建立索票索证制度和进销货台账更大程度是为了应付检查,索票索证漏洞很多,对保证经销商品质量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督促检查企业建立索票索证制度和进销货台账,投入了过大的行政成本,

1 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是可供选择的实现形式

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但对流通环节的管理不可能脱离生产源头的管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起决定作用的是,工商干部在337个涉奥食品安全风险点的驻场管理,而这种管理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对接实现的。工商驻点干部通过严格查验由质量检测部门提供的食品质量检测报告,甄别不合格食品,通过这种管理职能的对接保障了供奥食品安全。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保证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并不直接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或抽查,而是以质量管理部门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的产品目录内的电动自行车作为准许上路的条件。实现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对接,要从以往部门分割的管理转变为部门携手的链条式无缝隙管理。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上也是适用的,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借助质监部门在生产环节对商品质量的前期管理结果,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

质监部门从1982年起开始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至今已在66类重要工业产品实行了这项制度,食品是其中的一类。生产企业在取得《生产许可证》后,在商品外包装上要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质监部门在给食品生产企业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同时,发放QS标志,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外包装除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还要加印QS食品市场准入标志,QS是“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没有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视为合格产品,将质监部

门形成的《生产许可证》目录,作为允许进入北京市场的商品目录。北京的商品销售企业只能根据《生产许可证》目录选择进货,不得从目录以外的生产企业进货和销售;商品零售商及食品中间消费者(饭店、单位食堂等),根据《生产许可证》目录从批发市场选择进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依据《生产许可证》目录对销售企业销售的商品进行检查;消费者根据《生产许可证》和食品OS标识选购商品,实现自我保护。

2 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在生产领域实现完全的商品质量控制短期内难以实现。监管商品质量必须管住源头,这是政府管理部门的共识。质监部门建立的商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就是力图从生产的源头把住商品质量关,这一管理办法符合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商品生产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以食品生产企业为例,据2006年调查,在全国43.7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77.8%为个体户,即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很难达到质监部门规定的生产条件和食品质量标准,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没有通过质量认证,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到50%以上。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对5个城市市场销售的内墙涂料进行质量抽检,合格率为83.5%;对3个城市市场销售的大芯板进行质量抽检,抽样合格率仅为32.2%。事实表明:从生产源头把住质量关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程,还可能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而且,这一目标不可能在全国同时实现。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要把住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关。

(2)商品质量抽检不能代替源头的管理。实行商品质量抽检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坚持做下去,但是单纯的商品质量抽检不能解决不合格商品前面清后面又进的问题,而且商品质量抽检不可能覆盖所有商品。只有把住流通领域的人口,在商品质量抽检前面加设一道准入的门槛,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管理盲点。

(3)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具有法律依据。《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规定:“凡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具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格。”“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这些都是强制性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只是借助了质监部门实施的《生产许可证》制度的结果,是在管理上的延伸,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致的。总理在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时强调,要“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流通领域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人,也与中央总体要求相一致。

(4)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已经具备了条件。目前,已经有66类商品及全部食品都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而且,质监部门形成的《生产许可证》目录,向社会开放,通过网络可以便捷地免费查询,在流通领域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已经具备了条件。

(5)《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的实施。销售企业在进货时,应先进入质监总局的网站,输入商品包装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即可获得相关信息。以查验供货商提供的《生产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真实,即厂名厂址是否相符,是否是该类商品的《生产许可证》。因为,《生产许可证》是按产品类别发放,只应用于同一企业的同类产品。同一企业不同类产品必须分别申办《生产许可证》。有效,是指《生产许可证》是否超过有效期,是否被吊销。通过这样的查验,可以堵塞索票索证过程中供货商提供假证明、假检测报告等漏洞。

(6)《生产许可证》市场准人的局限性。任何一种管理措施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也必然存在局限性。一是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却不合格。如三鹿奶粉。二是生产企业生产的某一批次的产品质量不达标,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连世界名牌轿车都会出现批次不合格而召回的问题。上述问题都需要通过后续的质量抽检和市场管理作为补救。三是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假冒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销售的现象会增加。但相比之下这些只是枝节问题,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可以将相当一部分不合格商品挡在市场之外,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这一基本作用不会因上述问题的存在而改变。

3 对没有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节场准入方式

目前,在66类商品以外,还有相当多的商品没有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没有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但实行“三C”认证的产品。“三C”认证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产品安全强制认证。“三C”认证与QS认证的主要区别在于,QS认证是行政行为,是质监部门直接对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及其产品质量同时做出的双重认证,QS认证主要是针对食品,目前化妆品也列入了QS认证管理。“三C”认证是由质监部门认可的中介机构仅对产品质量进行的认证,“三C”认证主要是电器、玩具等产品,认证重点在于产品的安全性。QS认证和“三C”认证同属于强制性认证,未经认证的产品不得生产和销售。目前,“三C”认证包括22类159种产品,质监总局及国家认监委的网站都有“三C”认证产品目录,通过网络可以免费快捷的查询。因此,对“三C”认证产品的市场准入,可以类同于《生产许可证》市场准人的做法。

二是既没有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又没有实行“三C”认证的产品。对这些产品,目前还是要以索票索证为主,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市场。

三、扩大信息源,实行商品质量倒查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有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归集社会信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事件,追查根源,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例如福寿螺事件的发现和解决。这一管理方式同样可以适用于商品质量管理。

1 扩大信息源。目前,商品质量管理的信息主要来自管理部门、消费者投诉举报、媒体信息。应该在此基础上,借助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信息源,建立商品安全监测信息系统,这是控制市场秩序,不出危害严重的商品质量事件的关键措施。扩大信息源包括:

一是与北京市卫生部门共建产品质量伤害监测系统,及时归集来自各医疗机构的产品质量伤害信息。目前,伤害是我国居民第五位的死因,是1至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试想如果三鹿奶粉事件中的受害儿童到医院治疗的信息能被及时采集,并反馈到政府管理部门,其不良后果将大大减小。

二是与北京市各质量检测机构实现不合格商品信息共享。北京的质量检测机构数量多,他们拥有的不合格商品质量信息,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与北京市交管部门实现由产品质量造成的交

通事故信息共享。我国目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约10万人。其中大量事故是由于不合格的汽车产品及汽车配件造成的。

此外,还应与行业协会等实现商品质量信息共享。

2 实行商品质量倒查制度。即通过对缺陷商品受害人或不合格商品送检人的访问调查,进行分析评估,锁定疑似有质量问题商品,抽样送检,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直接指向不合格商品,可以做到商品质量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防止危害扩大形成商品质量事件。

3 实行商品质量倒查制度的难点。难点在于信息归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主要不能靠单位间的个别协商,应该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加以解决。

四、实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风险评估制度

为了减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的盲目性,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风险评估制度。

一是对各类商品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高风险商品目录。高风险商品应该是动态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奶粉上下游产品就成为高风险商品,应列为抽检重点。

二是对某类商品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商品抽检需要重点检测的项目。

三是对归集的商品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问题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估。

四是对检测出的商品质量问题性质作出评估j提出是否需要退市的建议。

区县工商分局也应根据辖区特点进行商品质量评估。

五、实现市场客体管理与市场主体管理结合,促进企业自律

商品质量管理是堵,是一种被动的管理,只有将市场客体管理与市场主体管理相结合。才具有防范的作用,才更加具有管理的主动性。实现市场客体管理与市场主体管理相结合的途径是,将商品质量管理纳入企业信用管理的框架。经销企业的销售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服务行为。而企业的服务质量是企业信用的重要内容。

一是将目前拥有的商品质量管理系统的信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成为对消费者有用便于查询的最终服务产品。链接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一个分项。

二是对生产企业或超市、商场商品质量抽检次数与合格次数,作为企业信用信息的内容向社会公开。公开质量抽检信息,对好的企业是信用激励,对差的企业就是信用约束,有利于督促企业加强商品质量管理,实现企业自律。

六、提高商品质量抽检的有效性

商品质量抽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商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商品质量抽检的目的是发现不合格商品,净化市场。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商品质量抽检的有效性。

1 商品质量抽检要向服务领域延伸。目前,商品质量抽检的重点是大型超市、大商场。应进一步向服务领域延伸。奥运保障期间,朝阳分局对涉奥签约的54家宾馆、饭店商品质量进行抽检,包括牙刷、肥皂、洗发水、浴液等6大类290种商品,不合格率达11.4%,有23家涉奥宾馆、饭店使用的客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其中包括4家五星级饭店。顺义分局在辖区大型宾馆、饭店,抽取31个检测样本,不合格率高达71%。目前,遍布街巷的小食杂店也是商品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2 商品质量抽检要向农村延伸。目前,农村边远地区商品质量监管是薄弱环节。治本措施是建立健全配送体系,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商品质量监管。

3 商品质量抽检要向流通领域生产资料延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领域生产资料的管理涉足不多。奥运保障期间,朝阳分局与质监部门共同对奥运12个新建场馆、6个配套设施工程建筑材料质量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些建材供应商使用假资质、假质量检验报告向奥运工程供应建筑材料,并通过质量抽检发现大量不合格建材,共办理商品质量案件11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流通领域生产资料质量管理的良好开端。

4 商品质量抽捡要向物流高端环节延伸。物流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在链条的高端,企业数量比较少、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大、辐射范围比较广,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自律意识比较强,监管这类企业,行政成本比较低,监管效果明显。链条低端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自律意识差,商品流转到零售店,就像撒开的沙子,管理难度大,管理效果差。因此,管住物流的高端企业,对落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管理责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商品质量管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中。几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在物流配送中心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的,可见物流配送中心在保证商品质量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加强对批发市场的商品质量管理。如顺义区零售食品70%来自石门批发市场,可见加强批发市场商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三是加强对总经销、总、连锁超市总店等类企业的商品质量管理,以减轻下游市场的监管压力,提高监管效能。

5 科学取样对提高商品质量抽检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商品质量抽检的目的是发现商品质量问题。由于工商干部缺少商品专业知识,市场随机抽取样本效果并不好。根据基层管理干部的经验,由专业人士或质量监测机构人员协助抽取检测样本,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质量问题发现率。

七、建立全国商品质量管理网,通过整合全国工商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能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分包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44-02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分包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维护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认识到分包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解决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于工程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意义

1.1 分包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分包管理是指工程的业主或总承包商,将一部分工程项目分包给具有一定条件的承包单位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分包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由业主直接分包,合同由业主和分包商直接签订。第二种是在业主的认可之下,总承包商找到分包商,并签订分包合同。第三种,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签订合同,但具体的分包商由业主指定;还有一种,由总承包商将一些项目直接分包给分包商。由此可见,指定型的承包管理工作由业主控制,但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的分包管理是由总承包商来负责的。这可以极大地方便总承包商控制和管理分包商,同时,业主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更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1.2 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必要性

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分包管理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工程来说,通过分包,可以激发分包商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效率和施工的质量,从而保证了电力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而对于分包商来说,可以降低工程负担,减小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压力,提高施工速度,降低成本。而对于业主来说,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包商,将工程分包出去,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满足质量的要求。同时,分包商为了获得更多的承包机会,会主动提高其工程承包的实力,不断提升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力,以低消耗,创造高效率,极大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能力和质量。

但是,要实现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的作用,就要加强分包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控制分包商在人员、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减小因分包商的独立性过大而导致的控制不善,效率低下,工程质量监管不力等问题,从而对总承包商的名声和信誉造成损毁。

2 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包商的施工能力有限,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如果在选择分包商及签订合同时,没有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的考核或存在私人交易问题,所选择分包商的施工能力达不到电力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那么,这种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不足,会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对于分包商资历的考察,是分包管理的首要内容。

此外,分包商所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达标,这是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有些分包商为了节省资金,降低成本,在工程材料的选择方面,以次充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若总承包商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会对电力工程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些分包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不严格,导致一些操作技术不规范,甚至违章操作,不仅对电力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施工安全问题。一些分包商在管理中,往往忽视工程的整体性,进行独立管理,导致整体与部分的分离。由于分包商本身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可能会忽视工程的其他部分,不主动配合总承包商的总体规划,对电力工程的总体项目产生影响。

3 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3.1 增强分包合同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在承包合同中对于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的工程范围以及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对分包单位进行择优选择,然后签订安全协议与分包合同。其中,分包合同必须对工程的分包性质、施工范围与分包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明确,合同的金额要根据相关造价管理的规定确定。另外,在签订了安全协议与分包合同以后,分包单位才可以进场施工,同时,分包单位要与进场分包人员签订劳务合同,施工单位要根据签订的分包合同对分包单位进行严格审查。

3.2 加大对二次分包的管理力度

①对于二次分包管理责任的落实。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对于二次分包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统一思想,强化管理,对于分包管理的责任进行全面落实,建立起二次分包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建设。同时,各单位对于劳务分包与专业分包要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禁止单位以专业分包的方式进行对劳务分包的管理,坚决杜绝违规分包与转包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和作业范围的要求,强化对于二次分包的资格审查与现场监督与管理,更好地完善二次分包的管理机制。

②对于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进行明确。按照相关规定,对于专业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要与业主单位进行招标时对于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相近。对于特殊高难度工程,要求分包单位具有总承包一级、专业承包一级或者更高的资质。对于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要求,必须要具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所颁发的建筑业的企业资质,或具有送变电工程的专业承包二级、电力工程施工的总承包二级或者更高资质。

③对于二次分包加强现场管理。施工单位要加强对于二次分包现场的管理,对于分包现场人员的基本情况、进出现场时间以及出勤情况进行全面掌控,在开始分包作业之前,要对分包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于变电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另外,施工单位要提高对人员的配置管理,对二次分包现场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与管理。

3.3 协管分包

施工单位要对检查、工程、人资、经营、质量以及安全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工,使各部门能够有效地对分包作业进行协调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实施项目的安全建设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单位层面,加强分包管理的安全工作机制,对于工程本部和施工项目部门之间分包管理界面与流程进行进一步地明确,使各部门能够真正对于分包管理进行协调、完善。

4 结 语

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包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总承包商在分包商的选择、监督、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规划,保证管理的有效性。而分包商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应完善自身制度,提高工程管理的能力,主动接受总承包商的管理,配合工程的总体发展,按时保量地完成电力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3)

一、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基层监管力量薄弱。1.基层工商所人员较少,事务性工作多,而监管的范围广、辖区内主体数量庞大,难以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即使进行监管也只能够对重点经营户和重点商品实行重点监管。2.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不高,执法骨干缺乏,难以适应高层次、深领域监管的需要。3.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还习惯于老一套做法。

(二)监测经费保障不到位。1.流通领域商品种类繁多,价值高低不一,开展商品监测工作一方面要购买样品,一方面还要支付各类数目不等、甚至昂贵的检测费,监测成本较高,流通领域商品监测经费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个别条件好一点地方以检测食品的名义申请地方政府拨付了部分经费,但审批环节复杂周转时间长。流通领域商品监测涉及千家万户消费者的消费安全,但经费的不足,掣肘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2.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目前识别商品质量及假冒伪劣商品,基本上还是依靠眼看、鼻闻、手摸,借助积累的经验从简单的表面去观察、去识别,这与当前形式发展要求相差甚远。目前,由于经费不足的困扰,一些日常快速检测的仪器设备难以配发到一线基层,虽然监测数据不能作为定性依据,但可减少监测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商品监测主体不合法。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第四条的规定:“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市、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辖区范围内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在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必须制定监测计划报省工商局批准后方可实施,不经批准,没有取得监测主体资格的,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监测工作。在现实执法中,一些单位根本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一监测程序,监测工作无计划性、无工作方案,只为办案而监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单位监测计划虽经省局批准,但在实施监测中却随意改变监测商品品种;有的单位没有落实好内部职责分工,局机关职能科室之间交叉执法、重复检查依然存在,职责界定不清、“执法争利”导致在流通领域商品监测中屡次出现重复抽检现象,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机关的形象;另外有的单位流通领域商品监管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四)超越职权监测商品。1.是工商机关只能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测,不能在生产领域进行监测。2.对于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应当属于其他有权机关管辖的商品质量监测,不得越权监测。如药品、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棉花、食盐等根据《药品管理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省盐业条例》的规定应由药品监督、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盐业等部门依法进行质量监管。3.对不属本机关管辖的案件,不及时进行移交。

(五)监测商品种类单一。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重点监测的商品:一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二是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三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四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五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需要监测的其他商品。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可监测的商品种类多、范围广,而在现实执法中大多监测的商品只局限于食品、化肥,即使是食品、化肥涉及的种类也不是很多的。而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电子电器、服装鞋类、家居装饰、办公用品、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建材类等商品几乎很少涉及,更不用说敢于向国际知名品牌商品“叫板”,大胆开展监测,公开实施处罚了。如果监测的商品种类、领域狭窄,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易发生渎职失职现象,被问责;另一方面工商部门的执法权威性、严肃性将受到挑战,难以真正树立起来。

(六)样品提取流程不规范。样品提取是监测的关键环节,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提样程序和科学的提样方法提取检验样品,否则就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样品提取存在以下不规范现象:1.在提样现场,执法人员不出示监测通知书和执法证件履行告知义务,造成被监测人不配合,影响监测工作开展。2.有的单位在监测中没有承检单位抽样人员参加,有的在被监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就抽样检测。3.监测所需检验用样品,应按被监测人进货价格购买,却要求被监测人无偿提供,且超过规定数量索取样品。4.提取样品时切忌粗心大意,样品必须为同一批次,否则检验结果就失去判定根据。5.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抽取的样品必须有足够的代表性,否则检验结果失去准确性、公正性,直接影响对整批商品质量的判定。当前,当事人对工商机关抽检提出异议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样品的代表性。如监测化肥未按照四分法对角取样,液体样品不事先摇匀后再取样。6.证据固定工作没有做到位。在提取样品的同时,因对与被监测商品相关的票证、帐簿、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信息没有认真记录在案,检测结果判定不合格后,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因无证据致使案件无法结案。

(七)监测结果送达程序违法。1.监测结束后承检单位没有将“不合格结果确认送达书”及《检验报告》一并邮寄或送达生产厂家,特别是被检样品属假冒产品,不经产品标称厂家确认,就公布结果,给企业切身利益造成很大影响,工商机关也陷入被动局面。2.监测结束后,一些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没有按规定在收到检测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及时将《检验报告》送达被检测人,存在超期限送达现象,有的只口头、电话通知被检测人,没有履行好送达手续。3.对当事人提出的复检申请,无故拖延或消极对待,引起行政争议。

(八)监测后续处理工作不到位。1.对合格商品,没有及时通知被监测人解除封存的样品,允许上市销售。2.对经监测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应区别对待,对轻微、一般性不合格商品应先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只有对严重不合格的,在送达《检验报告》时,应立即扣留不合格商品立案查处。3.对监测中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商品质量问题,或者商品质量问题严重的,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有针对性地加强此类商品质量的监管,消费预警提示。

(九)监测结果机制不健全。1.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信息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有关监测信息应在大众化媒体上公布,不应只局限于内部刊物。2.公布监测结果在措辞方面要注意做到逻辑严密、用词准确。比如,监测结果是来自全部项目检验还是来自部分项目检验,应当予以准确表述。对于抽检样品的具体规格、型号和批次,尤其是不合格指标的情况,一定要表述清楚,确保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决不能发生工作失误。3.部门间通报协作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如对涉及生产领域不合格产品监测信息没有及时向质检部门通报,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监测信息没有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农业等部门通报,监管合力没有真正形成,最终结果只能治标不治本。4.利用监测数据,动态分析监测信息,适时消费预警提示,指导消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二、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作为全面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工商部门,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1.选配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执法骨干充实执法一线,加强执法力量,并充分发挥好这些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搞好传帮带促整体素质提升。2.要主动学习有关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武装自己,要不断更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法、手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积极拓展流通领域商品监管的广度、深度,不断改变监测商品单一、监管领域层次低下的局面,敢于并能够向一些驰著名商品、国际知名品牌、昂贵商品开展监管。3.注重邀请监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传授商品鉴别、商品监测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执法实际操作能力。4.加强执法装备现代化建设,积极提高监测手段与技能,建立一支会操作高科技设备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执法队伍的现代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5.严格落实问责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疏于管理,本辖区出现严重商品质量事件或被媒体曝光,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要依法依纪加大对相关人员追究责任的力度,决不能姑息迁就、包庇,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二)多措并举做好经费保障。1.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落实好各级政府扩内需、促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同向思考、同向谋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真正使地方党委政府感觉到地方经济要快速发展缺少工商部门的支持参入是不可的,有为才有位,这样对我们的经费请批赢得了主动权。2.自觉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坚持重大执法活动报告制,特别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质量监管,做到事前报告,事后汇报,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被了解,被认可,被重视,这样对我们的经费申请就会水到渠成。3.上级机关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使财政部门将流通领域商品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做好财力保障。4.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将有限的办公经费适度向商品监测工作倾斜。5.积极行政,恪尽职守,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执法力度、广度、深度做好经费保障。

(三)要严明纪律明确权限。1.开展流通领域商品监测前必须制定详尽的监测计划报省工商局批准后或经上级局授权后方可开展,经批准的计划不得擅自更改,如果监测主体不具合法性,其他就一切无从谈起,这既是一项监测工作程序,又是一项工作纪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到位,决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否则不管目的如何,应以问责。2.经批准可以开展商品监测,事前要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盲目性、被动性。3.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精神,认真落实内部、外部的职责分工,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摒弃执法争利思想,切实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同时主动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协作,积极做好商品监测数据、质量信息的互通共享,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发现的不属自己管辖的案件,应依法移交有权机关处理,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不得以罚代刑,真正形成执法合力,对商品质量监管形成无缝隙覆盖。

(四)完善监测机制,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合法性。1.选好承检机构,承检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立、具备相关商品检测的能力和条件且客观公正、诚信度良好,在选择时要先审验该机构的计量认证证书,看是否在有效期内,其次要审查通过认证产品和项目目录,看所要检验的商品是否在该范围内。2.在开展监测工作中,必须邀请承检单位的抽样人员参加做好提样,工商执法人员做好配合工作,依法按程序要求严格操作,不断提高商品监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和科学性。3.认真搞好现场抽样记录,做好证据固定工作,为复检、不合格商品确认以及查处不合格商品案件打下基础。4.在监测工作中要做到客观公正,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坚持本地、外地商品一个样的原则,一视同仁,同时对知名、名优商品不要盲从,要纳入正常的监管序列。5.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按规定的程序、时限做好检测结果的送达确认,如被监测人或标称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要按规定依法做好复检工作。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8-01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入与发展,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企业日益关注并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工作。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之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分析了现存的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加强管理培训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培训质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

1 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是指通过学习金融、财务、营销、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并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竞争实则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则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实现。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推广的环境下,工商管理培训更是极具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干部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同时还有部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因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弥补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空缺,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面向世界,同时,竞争也显得更为激烈,从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训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可能不断地更新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最后,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工商管理培训正是实现企业转变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培训以帮助领导干部驾驭企业从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国家所确定的企业管理干部的新要求,也以工商管理培训为内容,以达到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又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工作项目。

总而言之,通过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管理与社会、并与世界接轨。加强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 目前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往往会忽视管理培训,并认为培训是不必要的,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有些领导甚至会借故推托不参与培训。二是培训的师资相对落后。如果企业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很难为培训取得成效提供保障。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在师资方面的力量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低、教师相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低等。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单一,培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四是培训考核方式滞后。传统的培训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学校教学考核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往往都是以简单的笔试考核为标准,也同样会造成应试培训的结果。

3加强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 

鉴于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从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针对现存的培训机制中存在的滞后问题而探讨加强培训的方式也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首先要端正领导、员工等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培训意识。而提高对培训的重视又必须先从领导干部内部抓起,只有在领导干部内部端正了对培训的态度,才有可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而干部领导层则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宣讲,使员工明确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无论是领导或是各层员工,都应该转变观念,一改过去“培训无效益”的观念,把工商管理培训当作一项投资,增强管理培训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认识并理解只有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总之,要拓宽视野、重新站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上,深刻认识对全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现实重要性。

第二,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改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师资水平。提高培训师资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认证体系。对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认证过程。应从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评估。对已取得资格认证的培训教师,也要对其展开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工作,使教师在了解时代管理动态与最新成果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从而探讨出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管理专家人才。同时,多参与国际形式的工商管理交流会,交流管理培训心得。

第三,深化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相对来说,工商管理培训层次高、内容复杂且任务重,培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向多元化与现代化实现转变。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工商管理培训也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培训工作现代化。此外,培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等。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5)

摘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又务必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两者不可分割,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发展中取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去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本文浅谈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解决问题。以供共同学习参考。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强化培训 实时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这就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工商管理发展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威性。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实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水平都是极为必要的。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对金融、营销、财务、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的学习,将工商管理知识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去,以此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有助于企业发展。为此,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意义重要的事情。

一、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需要对管理的培训,但是许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的培训并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企业,太多只看到眼前的技术学习,以生产、销售工员技术为主,并没有工商管理学习的意识。认为此类学习纯粹多余,没必要花费费用到工商管理的学习中去,宁可让管理人员天天监督着员工做好本份工作,也没必要给他们学习工商管理的机会和时间。在企业高管层中并没重视工商管理的培训。

(二)发展得较为稳定的企业,个别企业有一定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渐而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作用。每年会安排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工商管理培训学习。但是南于仍处于初识工商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对工商管理培训的师质要求并不高。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并没形成一支高素质、高资质的培训师队伍。而且,有些企业有工商管理培训的形式,但是看似一种任务应付。为了节省费用、时间,培训师学历低,对企业的实践缺少经验,从而谈不上高质量培训效果。

(三)设立的工商管理培训机构形式、内容单一。南于培训形式比较传统,企业安排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人员往往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培训师与培训人员出现一种“对牛弹琴”的情况。在培训考核一块,考核形式简单,培训机构为了让培训的学员容易顺利通过,省掉许多麻烦事,往往都只是设立简单的笔试,任由互抄袭通过。考核不严,造成企业安排参与培训的人员学习效果差,达不到真才实料地把工商管理知识带回企业,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二、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应该从企业高层领导抓紧起,只有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领导自身做起,才有可能发动员工进行工商管理的培训。领导思想上的转变很重要,领导带头号宣传、参与培训,才能动员整个企业员工,加强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之前,许我企业高层认为工商管理培训是一种没必要的投资,从思想上转变后,积极挖掘企业内部人才参与,把培训知识带回企业,运用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实用性的利害,达到有效的培训目的。让领导看到工商管理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转变领导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看法。只有从领导自身改变思想,才能解决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意义。

(二)在有了重视的前提下,做好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该加强对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建立一只完善、高质的培训师队伍。从培训师的学历、实践经验、更新知识等考核。只有达到高水平的培训师水平,才是做好工商管理培训基本条件。对于高水平的培训师应该鼓励实践、研究等途径,提高培训师的水平。从鼓励和精神、物质上提高,又无形中提高培训师的信心和责任心、积极性。提高培训师的责任心犹其重要,培训师有了责任心无形中更能发挥培训的积极性和作用。更大程度地教出高水平的工商管理知识,给学员、企业带来更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效益。

(三)对参与培训人员的考核,也是解决培训问题不可忽视的手段。企业内部许多领导或者员工,每天需要参与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多,往往抱着完成企业管理学习需要的任务。然而没意识到哪项学习为重要性,每次学习只当作交差去执行,没有高度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抓好参与培训员工的心态,才能获得工商管理的精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训过程应该尽可能地改善培训良好环境,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等。抓住培训员工的心态,从意义上改变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目标。对培训员工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让学员自觉、自愿地学习。更专业更实效地学习到工商管理知识,并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去,完成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真正目的。从而使参与培训的员工有针对性学习,更专业更高质、高效。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6)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是由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全体成员企业共同保证和实现的,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交流与协调活动变得困难。因此,构建一个跨时空的协同工作环境是必须的。网络、通信和Internet的发展,为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提供了技术基础;然而,一个好的合作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更为重要,它是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协同工作的驱动力,可以使他们形成一种共赢合作的伙伴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契约协调研究了供应链中质量控制的问题。Stanley等分析了供应商和买者间可用契约加以约定的各种信息对中间交换产品的质量、购买商出售的最终产品的质量、预期质量总成本以及预期质量总成本的组成的影响。Starbird研究了奖励、惩罚和抽样检验策略对供应商产品质量行为的影响。黄小原等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控制中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逆向选择问题。张翠华等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决策问题,重点考虑了非对称信息下的决策问题已经变成最优控制问题,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销售商产品评价信息隐匿情况下供应商的质量预防的最优解。周明等研究了在供应链质量管理过程中合同设计问题对供应商质量预防决策和制造商质量检测决策的影响。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契约设计模型探讨的较多,而对这些契约模型如何指导实践探讨的很少。

本文在以往供应链质量契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最近几年实践中兴起的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机制,从而帮助众多企业改变目前依赖验收检查控制采购品质量的事后控制方法,积极应对供应链时代质量管理的严峻挑战提供借鉴作用。

1.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提出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模式最初是由戴尔公司创立的,它是戴尔公司针对其电脑产品的投入期和成长期中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一项管理创新,后来这种合作质量管理模式纷纷被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如韩国三星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所采用。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实质是把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职责交给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和供应商的联合质量工程师来“联合”承担。联合质量工程师在职能上同传统的产品质量控制的监理方类似,他们就家是采购商派驻在供应商工厂里的质量代表,专职负责对采购产品的质量管理,但却是供应商的雇员。和过去仅靠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来管理供应商相比,供应商联合质量工程师的推行,不仅仅在供应商的工厂里为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指定了一个质量管理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延长了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的手臂,扩展了他们的视野。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推行,使得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承担质量管理的职责。联合质量工程师分担采购商质量工程师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向后者汇报结果。当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不在供应商工厂的时候,联合质量工程师便代表采购商负责对其产品的质量管理,包括定期对工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制造流程进行稽核,收集产品在生产线和市场的不良数据,追踪产品质量的异常并进行分析改善,通报产品质量事故。可以说,联合质量工程师使得采购商的质量工程师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2.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激励机制建立

2.1模型的背景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问题可被视为多代理人环境下的激励设计问题。这里,采购商被赋予委托人资格,其供应商为一般代理人,而联合质量工程师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督者和信息的传递者,由于身份的特殊,姑且命名他为“特殊代理人”。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组成了一个产品质量控制的团队,他们都承担着来自委托人采购商的多项任务,采购商采购产品的质量状况取决于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委托人采购商的主要目标是激励这个团队发挥最大作用。显然,这些情况都符合委托-代理理论中伊腾“团队激励模型”m的假设条件,所以在借鉴伊腾“团队激励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一些特性,本文建立了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模型,从而为该种模式在企业中推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2模型的建立

为建模方便,用《和々分别表示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的代号。供应商n主要负责产品质量目标达成的工作A,并有义务为联合质量工程师的工作提供帮助6?,包括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授予适当的权利。联合质量工程师々主要负责供应商工厂产品质量的监督,以便及时地把质量信息汇报给Dell公司,这项工作记为七;而且他们还有义务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改善,从而帮助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便更好的达成质量目标,这项工作记为64。用分别表示供应商w和联合质量工程师k所选择的努力水平,其中

对n和k自身努力an、ar的努力结果用两种状态表示:成功(S)和失败(F),用表示成功的概率,且pe[0,1],则失败的概率为1-p,例如:

用表示工作结果分别为和j时联合概率,这里D6H={S,F},例如

假定上面定义的概率函数都是二阶连续可微函数,对于它们的性质,作如下假设:

假设1中的条件②说明了a?和6t与a和b都是策略互补的,这与实际情况也非常相符:供应商对联合质量工程师的帮助越多,越会激励联合质量工程师更加努力的完成本职工作;同样,联合质量工程师对供应商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改善提供的帮助越多,越会激励供应商更加努力的完成质量目标并持续提高。

供应商n和联合质量工程师6努力工作的结果是为了减少采购产品的质量损失,用h表示,i,j6H={S,F},那么双方努力后的采购产品的期望损失值为:

   假定采购商最后通过检查可以观测到《和々努力工作的结果,并据此给予他们的奖励分别为:

努力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将其定义为“努力负效用”,用表示,这里假设代理人?和々是风险规避的,于是可对“努力负效用”函数的性质作如下假设:

对于采购商提供的奖励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々努力后得到的期望效用函数可定义为:

式中,分别为严格递增的凹函数。

由于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都是个人理性的,由式(2)、(3)可看出:在奖励制度即定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努力水平使得自己工作成功的概率最大,从而实现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

最后,假设委托人(采购商)是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提供奖金以最小化他的目标函数(质量损失与奖金之和),代理人n和々在满足各自激励相容约束(1C)和参与约束(IR)的情况下分别选择行动于是,可建立起联合质量管理的委托一代理模型:

根据Mirrlees等激励相容约束可用下列一阶条件方法代替:

    2.3模型的讨论

由于该模型是为了“联合质量管理”合作激励机制的建立而服务的,模型讨论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相互帮助的出现对采购商是否有利?也就是说“联合质量管理”产生效果的机理是什么?②怎样才能促使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相互帮助?

(1)联合质量管理产生效果的机理。假设1中的最后一个条件是指: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联合质量工程师,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来自另一方的帮助努力是策略互补的。根据托基斯研究结论:当一个行为主体;的得益函数是二阶连续可微的并且策略集S;Cl?m,如果该行为主体的得益函数对其策略向量的2个分量的交叉偏导数为正时,超级模数成立。这里,把托基斯的这种“交叉互补性”的行为主体延伸,得到:如果一个行为主体的策略向量的一个分量和另一个行为主体的策略向量的一个分量之间有这种“交叉互补性”,那么超级模数成立。于是可得到n和4的自身努力和来自对方的帮助努力是超级模数的。

另外,由于和々的自身努力和帮助努力的策略空间都是[0,1],根据完全格的定义,属于完全格。所以,由超级模数博弈的定理,可得到《和々自身努力和来自对方的帮助努力是超级模数博弈的。用超模函数表示如下:

式(9)表明在k的帮助努力增幅6/)即定的情况下,《选择高水平的自身努力值要比低水平的自身努力值成功的概率更大。同样,式(10)也表示了类似的含义。于是得出结论:来自对方的帮助努力越大,越会激励着自己提高自身努力程度,从而使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即《和々相互帮助的出现,将使得他们在自己本职工作上更加努力,从而使得式(5)的激励相容约束不再束紧,所以委托人会从中受益。

同时,由假设1中的条件①可知:式(9)、(10)的左右两边都为正,将两式相乘可得到以下不等式:

式中,p为联合质量管理成功的概率。

    即:将n和k的自身努力看作固定值,考察相互提供帮助对整个联合质量管理活动的影响。显然,式(11)也是一个超模函数,它反映了ra和k协同工作的效果,即:只有当n和A同时提供给对方帮助时,联合质量管理成功的概率最大,委托人的受益也最大。即n和々相互帮助的出现将是采购商的利益所在。

(2)通过模型最优解的性质来分析促使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相互帮助的激励制度。令分别代表式(6)(8)的拉格朗日乘子(非负),可以构造以下拉格朗日函数:

以供应商n为例,得到n的最优奖励的Ku-hn-Tucker条件如下:

由于拉格朗日乘子是非负的,同时根据假设1中概率函数是严格递增的,于是由式(13)可得到:当

上面分析了促使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相互帮助的必要条件,接下来引用伊腾提到的促使团队成员提供相互帮助还需满足一个充分条件:代理人帮助别人的努力的边际成本同边际收益相比要足够的小。这点在直观上也是很明显的,因为适当帮助别人并不增加自己的成本,却可以通过使别人更加努力工作提高产出,自己从中受益。所以,在联合质量管理中除了在奖励政策中使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的奖金同对方的基本工作业绩正相关外,还要尽量减少他们提供帮助努力的边际成本。

2.4验证

对比诸公司联合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可以发现它完全符合上文激励机制模型的结论。在诸公司联合质量管理过程中,其供应商主要负责产品质量目标的完成,而联合质量工程师主要负责供应商产品质量过程的监督管理以促进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显然,他们的工作是互补的,而且不存在相对业绩比较。为了促使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形成一个互助合作的团队,诸公司在实践中实行了下面的激励措施:①诸公司在每个季度对供应商的评分中,要给联合质量工程师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打分;对联合质量工程师的考评中,也要考虑到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达标和改进情况。这就使得对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的奖励同他们相互间的工作业绩挂起钩来,从制度上促使他们加强互助合作。②诸公司还努力减少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相互协助的阻碍,从而降低他们相互帮助的边际成本。例如诸公司主动对联合质量工程师进行技能培训。这对联合质量工程师来说,可以免费学到相应技能来帮助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对供应商来说,也不再为提高联合质量工程师技能的费用犯愁;而诸公司由于在业务培训上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承担联合质量工程师培训的成本同联合质量管理带来的收益相比甚微,因此投人是有效的。

3.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中合谋问题防范的探讨

在“联合质量管理”合作激励机制建立的同时,还需注意到在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合谋行为,以提高自己收益,损害委托人利益。接下来就联合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两类合谋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前面已经证明n和k的自身努力和来自对方的帮助努力是超级模数博弈的,且他们的策略空间都是“完全格”,由塔斯基不动点定理,则在n和k超级模数博弈中存在纳什均衡。同时,根据库珀-约翰:由于《和6策略的互补性,导致多个帕累托排序的纳什均衡存在的可能性,于是便产生了第1类合谋问题,即在同样的奖励计划下,n和k有可能合谋,使得均衡结果不是委托人理想中的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认为,通过扩大代理人的策略集合,从而实现委托人理想中惟一的代理人努力水平选择的精炼纳什均衡。具体到联合质量管理中,采购商需要同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签订长期合同,进行重复博弈以扩大代理人的策略集合,最终实现对其最优的惟一的代理人努力水平选择的精炼纳什均衡。

(2)第2类合谋问题是和々有可能合谋,选择纳什均衡集合以外的努力水平来最大化他们两者收益之和并从中进行转移分配。关于这个问题采购商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具有高额惩罚力度的合同来约束代理人n和々的行为。如:确定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具体目标,让供应商承担产品质量目标偏差的风险;同时,规定联合质量工程师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的信息汇报结果同采购商所作的验证结果偏差不能太大,让联合质量工程师承担着供应商产品质量信息报告偏差的风险。这样,供应商和联合质量工程师一旦合谋,选择偏离纳什均衡的努力水平,各自都将面临着被严格惩罚的危险。

4.结语

工商管理的性质篇(7)

【关键字】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培养管理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与实践脱节。工商管理专业,为企业集团培养了大量的管理学生,这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资料时的知识与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太大作用,其教学资源的学习只是为应对考试,具体的实际操作性与实用性较差,说明教学资源与实践存在着脱节问题。

(二)网络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丰富但质量较。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且建立有专业的教学平台,但能够被学生应用的资源却很少。学生对网上资源需求质量较高,但网络教育课程其质量普遍偏低,严重缺乏高质量课程,加上网络资源多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讲述的,其特色不足,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面授课到课率低。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没有兴趣,希望有面授辅导,但面授课其到课率极低。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原因

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主要原因为:

(一)教材内容编制与经济建设相关性的联系制约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编制多是由高校教师来完成的,这些教师在内容编制过程中倾向于理论性。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多是来自于企业管理基层,其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较多,并不是仅仅依靠理论便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这点来看,教材内容对实际工作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二)网络资源质量不高影响教学资源利用率。虽然在网络上建立有中央、省、市三级教学平台,其平台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整体来看,其教学资源质量偏低,缺乏对优质相关课程的开发;网络式问答等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也是影响其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三)授课教师能力、授课内容及考试相关度等直接影响着面授课到课率。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如采取面授课,其面试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讲述课本中所涉及内容,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如对考试内容缺乏知情权,则其在教学中无法把握课程重点及要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影响到课率。

三、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对策

(一)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教材的实用性。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如教材内容编制时,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编写的方式,充分分析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在教材内容中进行展示。由此可以有效提高教材应用性,并培养学生特色,以满足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或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资源可以通过国外高校购买或合作编写等方式,提高教学资源实用性,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二)提高授课教师授课水平。通过专业培训及讲座等形式,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授课教师授课水平,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多媒体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点及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及质量。

(三)进行三级平台合并。在网络中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数量较多,但资源重复性较多,通过三级平台合并,可以有效降低资源建设重复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企业基层,其知识需求及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同,为此,应降低网络复杂性,合并三级平台形成一级平台,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四)将实时语音教学作为面授辅导课重要替代资源。因距离学校较远或其他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参加面授辅导课时,学生如想要与教师保持一定沟通,则可以应用实时语音方式,对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采取实时语音教学方式,教师也远程授课,可以对各种情况的学生给予照顾。

(五)创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讨论模式。如创建QQ群,让学生加入到QQ群中,允许学生在群内自由发言,提出课程中重点与难点问题,在群中,学生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可以互动,可以打破小组界限,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六)整合资源,建立新型教学资源架构。在原有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与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率,推动面授课及语言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及知识,可以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然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偏低,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教材的实用性、提高授课教师授课水平、三级平台合并、实时语音教学、创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讨论模式,整合资源建立新型教学资源架构等措施,综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彭庆武.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09,05:76-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