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积极心理学特点

积极心理学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9 15:04:18

积极心理学特点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1)

关键词:党员;大学生;心理资本

进入21世纪,积极心理学日趋成熟。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积极心理资本(简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力量,是指有助于个体心理成长和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力量的总和[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组织情境中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相比而言,将积极心理资本引入学校情境,研究大学生群体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却比较缺乏。研究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特点,可以为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各级各类党校科学合理地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促使大学生党员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对5所高校的350名党员大学生和350名非党员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收回625份有效问卷,其中党员306人,非党员319人。306名党员大学生中,男158人,女148人;大一36人,大二65人,大三102人,大四103人。

(二)研究工具。采用方必基于2012年编制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2]。问卷由希望、乐观、自信和韧性4个维度,共计22道6点计分题组成。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研究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党员大学生在问卷上的总均分达到92.04,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的87.83(P

党员大学生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女党员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分上差异不明显(P>.05)。但女性党员大学生在韧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

三、分析与讨论

一般情况下,年轻大学生总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开朗,故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显著高于理论均值。同时,党员大学生又被认为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群体,因此其积极心理能量应普遍强于非党员大学生。这与各大高校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时比较强调学生思想和认识的先进性密切相关。但研究也发现,在乐观、自信和韧性3个维度上,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与相应维度的理论均值也没有差异,这表明年轻人“重知识、轻行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主义观念仍普遍存在。在大学生入党过程中,这种形式主义歪风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无论在入党前的教育和考察还是在学生入党后的党性教育中依然盛行。

党员大学生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女大学生党员在韧性和希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的传统角色和性格差异有关。但在心理资本总分、自信和乐观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党员的得分差异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党员整体的先进性较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自信不足、不够乐观坚定的心理。党员大学生年级差异分析表明,大一党员的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党员,这说明受市场经济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学生党员入党后的自我要求和积极乐观的心理正能量随时间推移有明显降低之势。“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急需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继续教育,以确保其先进性。

四、对策与建议

1、端正入党动机、强化理论教育、增加实践体验机会。端正学生入党动机需从源头入手。在进行入党教育时,要结合党史、党情,强调党的先进性,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其形成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积极观念。对已经入党的学生党员要加强党性继续教育,明确党员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入党后放松要

求,无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不合格党员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要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党员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党员主动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放到实践大熔炉中去检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和带头性的认识,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积极心理的锻造,进而增强其积极心理情感,努力提升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2、积极开展提升心理资本的团体心理活动。各级基层党支部应努力完善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学生党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以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为基点,努力引导学生党员积极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党员进行目标设计,指导他们克服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困难等方式来提高其希望水平;通过努力引导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赏识、树立积极期望以及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等方式来提高其自信水平,培养其乐观精神;通过增加学生党员成功资源,避免失败风险等方式来增强其心理韧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41(9): 875-888.

[2]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9-63.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2)

积极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通俗的说就是积极心理学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主动地全方位的积极、快乐的教学而使其产生幸福体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活动,同时也不纵容和忽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最核心的理念是主动寻找并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品质,也就是积极人性,”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针政策的反思;近些年,我国关于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以成绩说话”的事实还是存在。古人曾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教师们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填鸭式”的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一直循环于讲解、背书、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慢慢都会丧失了求知的热情,更不用说“愉快地”上课了,很多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学生被培养成失去“主动学习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师队伍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甚至有人说“愿意奉献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倦怠的症状”。

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将积极教育理论引入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再者是积极教育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古人云:“不打不成器”,“三日不打,上房揭瓦”,“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有论者提出:“积极是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在我们的理解中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积极教育就是即重视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和学生一起面对学生的失败。

二、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学生基本心理特点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与学术型本科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都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不仅是高校教育一个层次,同时还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就提出了“地方型、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特点

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决定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和传统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既有着相似处,同时还存在不同之处:首先,应用型本科目前还处于探索期,还未在我国形成普遍理念,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不选择择业,要不就是考学术型研究生,但择业面临的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应用型本科学生还未理解应用型本科是何意,在一般人看来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是差不多的,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读了四年的本科还不如读三年的专科,心理上感觉不平衡,继而导致消极、自卑,因此对于研究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不仅需要针对整体还需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改善消极心理,增强积极情绪,培养积极人格品质,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的建设我国应用型本科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还要归结于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期望也很高,导致不能很好地协调好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再有就是目前应用型本科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学生生源质量不是特别理想,加上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课程安排等方面,这样老师只能被动的关注有问题的学生,纠正已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提前、主动地解决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代高校只关注学生整体,然后“各个击破”,而对于问题学生没法做到预防为主。一定层面上,这样的心理教育方式不能体现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被动发现为主的心理教育已经没法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心理教育。“应用型本科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生活化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以蚌埠学院为例

(一)“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及举办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活动

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之一,将积极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初步的涉及:2009年蚌埠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成立大会,协会举办了“阳光互动课堂、慰问希望之家孤儿院演出”等各种特色活动,有效的净化了校园风气,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美德,成功的塑造了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有美有德有爱的蚌埠学院学生形象。每年还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项目——“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在全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14年以“中国梦校园情健康心”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和谐地与人相处,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崇高的境界、宽广的眼界、豁达的心态、饱满的情绪,坚韧的毅力挑战人生。每学期学院还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举办“趣味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知识竞赛,经常举办各种大型心理专题讲座:“积极心态、幸福人生”、“发现自我之旅”、“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二)建立三级机构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征

蚌埠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机构:学院一级、系部一级、班级一级。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辅助系部心理辅导员工作,系部设立心理辅导员辅助学院心理部门工作,实现覆盖面的拓宽。学院定期开展各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培训,各系部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每一位学生。三级心理机构的设立也为学院主动发现问题学生,防患于未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应用型本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就需要提供有利于他们创新的环境。蚌埠学院通过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分三步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第一步防治心理障碍,各个击破;第二步完善学生心理,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第三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四、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思考和尝试

虽然应用型本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用积极教育,但还是有需要思考和尝试的方面:

(一)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

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以往“填鸭式”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越多显得越积极,但其实从侧面来说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消极后果——学生厌学,不能接受学习的知识,甚至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是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积极心理教育寓于普通教学工作中,积极心理教育将会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应用型本科教师的“积极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良好校园环境

好的校园环境里不是只有“只会学习不会娱乐”的学生们,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用型本科大部分都是二本、三本院校,同时大部分学生又处在叛逆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自觉学习,教师很好的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成功,学生学业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发现和培养天才的能力”。

2.积极教学研究

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淡薄,有的教师上课不备课,甚至就算备课也是消极对待。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教授实验课程,所以教师应该以专研的态度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一下课就不见人了,平常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学生有问题想咨询都没办法;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期待,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主,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和实习中,和学生一起去企业体验,及时鼓励学生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3.积极关注学生

积极教育不仅是强调关注学生积极地一面,同时也要求不忽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也不能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时还要那些处于“顺境”的学生学会怎么更上一层楼。积极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足,同时需要发现学生的优点。

(二)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

学生的“积极教育”应该体现在各方面:

1.自主学习

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方面自主:计划和管理好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甚至每年期末应该学会自我评价这学期的学习成效,并列出对下学期的补救措施。

2.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中积极的、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就是对自我的认可;反之,消极的自我认识,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自我认识,认识自身错误。

3.自我调节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3)

关键词: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品质; 教育方式; 残疾学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心理学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它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2]因此,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回归。

残疾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占比例较大也是学科教学,学科渗透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特殊学校教师要以各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除了认知目标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特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着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对残疾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

不同学科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层次涉及了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准确把握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就能将心理品质的教育目标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课文中主人翁为榜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解数学题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音乐、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美术那特有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审美情趣;在体育教学中,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根据学科内容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首先完成学科本身的主目标(即知识、技能、能力等规定性目标),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二是根据残疾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仅要从总体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中渗透学科内容体系,同时,也要以学生残疾类型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征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三是目标设定还应具有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在设定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标时应该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前提下,力求有针对地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

二、注意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培养目标,包括认知品质、情绪品质、意志品质和人格品质。[3]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融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教《两小儿辩斗》(肢残三班用的普通教材第十一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课前安排预习,然后再上课,预习时要互相配合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问题:两小儿辩日中你认为哪个小孩说得对,为什么,为何“孔子不能决也”?请你查找资料,和本组同学共同探究,教室里都有电脑可以上网),问题的设计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分析到底是上午太阳离人近还中午太阳离人近,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时,让每组的代表发人在班上发言,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得不到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气氛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好是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教与学的重要心理基础,构成影响学生积极心理潜在的教育因素。[4]为些,特校教师不要因为残疾学生学习能力差或长相丑陋而心情不好,更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师生之间的互动要自然、和谐,学生才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功能。那么,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1.教师要有高昂的情绪,愉快的情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情绪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本身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开始,就要采用引人入胜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有充沛的精神,饱满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2.教学内容难易适度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特校教师就特别注意要把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我们所面对是残疾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教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不用动脑、不必思考,势必使学生情绪松懈;而所授内容太深,学生听不懂,从而失去信心,产生困倦,注意力分散。怎样把握这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教学内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提的问题要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从学生的潜能出发,促进其大脑思维,从而掌握课堂知识,达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气氛的核心,是调动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接受、喜欢教师。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会接纳教师的教育,就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其次,教师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积极的期待。这样,平等、融洽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使教育者自身实现改变,使教师在课堂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坚持在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会使教师得到积极的回馈,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在学生积极性的感染下更加用心教学,能够更加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潜力和美德,这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的,让他们的在愉悦中掌握有关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问题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或有趣的故事作为课堂引入,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境,还可以在练习时用竞赛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作积极的评价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之分。因此,教师既重视综合评价,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针对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学生各种积极表现,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爱学习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安排比较容易的问题让这类学生回答,答对了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拓展延伸的问题,让这类学生发挥其思维活跃的优势,这也提高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从来不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老师何以安排他们上台板演,写生字词等。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表现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就会浓厚,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这就是积极心理的一种体现。

五、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承载,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吸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务必遵循:情趣性、主体参与和灵活多样三个原则。

原则一“情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语调、不同的身体语言,使讲课过程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识水平,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

原则二“主体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和进步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恰当指导。让学生都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果条件有限,只能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

原则三“灵活多样”:“教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如: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等,都可以交替利用。但是,所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健全学生的的心理品质。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残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要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外显的,是教师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学生自己的潜力,使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3] 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

    2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 年和2001 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 年11 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 L. 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2and2build)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 hought2action) 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2being) 、快乐( happiness) 、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 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 、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 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 son 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 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 ;(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 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 hers)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3 、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 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 等人对18 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 、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 ,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 、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 Seligman) (2002) 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 观察/ 保持距离阶段;b. 调查阶段;c. 处境鼓励阶段; d. 语言表达阶段;e. 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 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 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其基本路径具体有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方面的培养来获得幸福。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种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自发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从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到主观快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情绪主要探讨人类的满意度、快乐感、幸福感、乐观和忠诚。积极情绪的培养就是指培养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创造有利于培养以前被传统主流心理学遗忘的人的乐观、希望、自尊、自信、追求幸福等方面的良好性格和积极素质。其方法有如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由解决问题入手转为积极情绪渗透;2.心理健康教育由说教为主转为健康积极情绪培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理论建构转为注重实践模式探索。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为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担当有用的角色。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探讨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格培育包含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即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效实施这些标准化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人格培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积极心理刺激内在需求和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体的精神,从而激发人们不断增强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不仅包括各种智力因素,还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而积极心理则是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如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积极心理是个性培养的重要方式。个性代表了多样性,代表了美,代表了活力,代表了自由……多样化的个性是人类社会中最美丽的事物。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例,学校可发起性格运动。确定常见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种性格的用语,并印制海报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园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并且在学校的颁奖大会上通过向学生颁发奖状,来认可学生的性格表现。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探讨人类的美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是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以培养美德为例,学校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德,关键是我们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人生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和自我接纳,使学生可以充满希望的面对挫折,具有面对逆境的抗压能力。教育学生无私、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融入社会生活、学习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这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6)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7-01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该课程的开设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辅导,偏离了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理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学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了教育式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并且会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应先改变教学重点,同时要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用公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并对每一位同学都平等对待;课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大概的心理状态。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对待,就会主动地将心理烦恼诉说给老师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既想快点长大不被约束又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等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希望获得关注、理解、支持和关心,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具有叛逆的特点。学校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中学生逆反、调皮、冲动等特点被看成是消极心理表现或者出现的预兆,于是将这些学生划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自觉中就放大了学生的这些缺点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就会发现中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敢于创新等很多的优点和潜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看待事物。比如中学生在意外在形象、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等,均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夸奖的活动,每组成员都讲出对方两个以上的优点,通过互相夸奖让每个学生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就会从心理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并且会更努力地去放大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点,甚至还能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总之,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还有发展性,这启示我们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空间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整体去把握课程的安排,同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作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性体验提高自信心,避免负面心理的出现。例如,新生由于面临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怯、紧张的心理情况,长期没有自我改善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自闭、压力过大等类型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认识与交际、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等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去体验成功交际、分享等积极的体验,从体验中获得信心和快乐的心情,达到心理积极发展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虽然是易出现逆反、焦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群体,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因此将性格特点比较激进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作为重点心理教育对象。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中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鲜明的优点和积极的潜能。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心理的发展,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上,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积极心理学特点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心理学理论给予理论和智力支持,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大有裨益。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沿革和主要特点

(一)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的主要标志。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婚姻和幸福感问题的讨论,以及荣格关于人生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也转变为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消极心理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概况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共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优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建设而非修补。因此,应当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身心健康的社会群体,而并非少数具有心理问题的社会群体。积极心理学倡导发现个人的优点和美德,而并非通过研究发现其弱点和不足。这种研究思路带动和恢复了心理学研究的应有功能,研究成果更加积极。

2.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并不回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个体的内驱性动力,而并非是外部对于缺陷的修补。人类自身就蕴含着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的作用是要引导个体将这些能力激发出来,有效地达到心理疾病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对个体积极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和引导之中,通过适当干预塑造个体良好的品质。

3.强调个体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心理学除了对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心理因素进行挖掘和引导以外,还注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在对个体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力量。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集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手段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施适当的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意味更浓,很难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优势,并实施更加积极地心理干预和预防,将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心态过于消极的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他们将会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竞争和学业压力,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当采取如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