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文化的起源

中西文化的起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1 15:43:47

中西文化的起源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1)

Abstract: The number of Shaanxi red culture resources is large,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wide, its effect is larg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rich, so it is the important culture brand of Shaanxi.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exploitation of Shaanxi red culture resources, such as, lack of planning and thought of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enough awareness on the brand value of red culture, slo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ystem obstacles, and so on, this paper mad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science integration of Shaanxi red culture resources, building Shaanxi red culture brand, and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haanxi red culture.

关键词: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对策

Key words: red cultur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46-02

0 引言

陕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果能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陕西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陕西文化软实力和陕西社会的综合实力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提出了促进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求有益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1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遗存资源和精神资源。遗存资源是革命战争年代在陕西留下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进行革命活动的文献、文物、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形部分。精神资源是凝结在物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形态、规章制度和红色风情等,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无形部分。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内涵丰富,全省有革命遗址2051个,其中已确定为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陕西的革命文献、文物、纪念地等历史遗址、遗存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据此,按照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空间分布,我们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分为三部分:

1.1 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西北根据地是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浴血斗争逐步建立的,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在西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创建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存在时间最长、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陕西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创建西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在陕甘边和陕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西北根据地革命精神的内涵是: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精神。

1.2 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 陕南苏区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创建的川陕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陕西省陕南地区,包括今天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28个县、区。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陕南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资源,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陕南地区苏维埃政权的普遍建立,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是:建国执政的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精神。

1.3 中共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此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建立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了转战陕北的延安保卫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的理想信仰、不懈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也因而成为中国的“红色首都”,这一时期也成为陕西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2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缺少整体开发的规划和思路 陕西虽然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偏重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红色文化资源,对陕西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缺少整体开发的规划和思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没有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稀少。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仅仅建立了渭华起义纪念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解放战争时期建有扶眉战役纪念馆,其他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为人知。

2.2 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遍布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陕西红色文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陕西红色文化品牌。但说起陕西的文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古代文化,陕西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重古轻今的倾向;谈到红色文化资源,人们想到的是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对陕西其他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入了解,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看不到红色文化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不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陕西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上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排不上队、挂不上号、落不了实的问题。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成果少。

2.3 产业化开发缓慢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刚刚起步,发展缓慢。陕西红色旅游业是基本的文化产业,陕西红色文化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会展业、网络文化业等深度的文化产业开发更需要认真规划,着力进行。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其历史文化价值或只重视既得利益的开发利用,没有从发展先进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做好红色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功夫,没有看到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时代价值,营销策划薄弱,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以静态式、陈列式为主,形式单一,没有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精心包装和策划,使红色文化不能为广大青少年及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缓慢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缺乏资金投入;营销策划、创意研究薄弱,开发利用缺乏深度。

2.4 管理体制障碍,地区和部门利益的分割,增加了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开发的难度 当前红色文化文化资源管理机构交叉重叠、部门分割的本位思想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体制的障碍等因素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开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渭华起义纪念馆和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发展中。渭华起义纪念馆的行政管理权属于华县文物局,渭华起义纪念碑的管理权属于华县民政局,两个文物单位紧紧毗邻,但联合开发却存在着行政管理上的鸿沟;渭华起义纪念馆属于业务部门,但其各方面都受华县文物局管理,没有自主性,不能独立进行文化资源开发。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也存在着双重管理问题,纪念馆的行政管理属于耀州区民政局,但纪念馆在业务上要接受耀州区文物局的领导。正是这种权责不清的管理体制,造成纪念馆业务的缓慢发展。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陕西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陕西红色文化的研究:学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应通过实地调查陕西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陕西省有关政府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加大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经费投入,可以以重点项目招标的形式加大对陕西红色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秀红色文化作品产出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3.2 打造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树立红色文化的品牌观念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记忆和烙印,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的一份档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陕西省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既要全面充分挖掘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要突出重点,着力打造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苏区精神: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延安精神。

3.3 加紧进行陕西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陕西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天然博物馆 陕西拥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旧址、遗址主要分布在以西安、三原、华县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绥德、榆林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在汉中、商洛地区也有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旧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旧址、遗址主要在陕南苏区和陕甘边、陕北、西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旧址、遗址主要在以延安为主的陕北地区和关中的马栏革命旧址。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旧址、遗址主要是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革命旧址、宜瓦战役遗址、西府战役遗址、澄合战役遗址、荔北战役遗址、陕中战役遗址、华山战斗旧址、扶眉战役遗址、牛蹄岭战斗旧址、陕南战役遗址。

陕西应抓紧进行陕西省内各个时期革命旧址、遗址抢救性保护开发利用,坚持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保护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制,使遍布三秦大地的革命旧址、遗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天然博物馆,实现陕西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独特的历史见证价值,使陕西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人们生活或游历三秦大地就能感受栩栩如生的中国革命历史,人们行走在陕西,时时、处处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氛围,使人能感受到红色文化带给人的真善美的享受。

3.4 整合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首先,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能连成片的则连成片,能串成线的则串成线,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次,深入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

再次,综合开发各色文化资源,以地域文化为主脉,把红色资源的开发融入地域文化中,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最后,加强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陕西的红色旅游资源许多处于陕南、陕甘交界的山区和陕北的黄土塬区,交通条件较差,要求景区所在地政府将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红色旅游景区以一定形式串联、沟通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研究陕西旅游的学者推出了12条陕西红色旅游线路(陕北6条,关中3条,陕南3条),这些红色旅游线路由分布于不同红色旅游区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连接、组合而成,有着各自鲜明的主题。

3.5 加快发展陕西红色文化产业群 红色旅游只是陕西红色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陕西红色文化产业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要加快红色文物复制和艺术品制造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等文化产业形态的发展,形成红色文化产业群。

当前,陕西红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起步阶段,红色文物复制和艺术品制造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等红色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水平较低或者尚未发展,更谈不上红色文化产业群和产业链的形成。陕西省政府及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红色文化产业。如新投资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点,兴办红色产业企业,可在一定时期内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农民组织红色旅游产品生产合作社,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3.6 加强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当前,陕西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延安部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带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以渭华起义纪念馆、陕甘边照金根据地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扶眉战役纪念馆为基础,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群和红色文化产业链;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运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参加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使红色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形成产、学、研互为平台、互相促进的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2]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析[J].西安:理论导刊,2010,(4).

[3]万生更.西北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安: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2)

关键词:体育舞蹈;拉丁舞;国标舞;斗牛舞;拉丁舞起源;拉丁舞文化

中图分类号:T72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85-01

一、拉丁舞概况

拉丁舞分为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舞和斗牛舞。拉丁舞舞伴间可贴身、可分离,手势和步法灵活多变,充满激情。通过灵活的腰髋动作、身体摆动及自由流畅的脚法律动,追求人体运动中的曲线美,体现出女士的婀娜多姿、柔媚灵巧与男士的刚强威武。曲调缠绵浪漫,音乐热情奔放,富于节奏感,展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拉美情调和生活气息。男士着装浪漫洒脱;女士着露腿的紧身短裙,展现出背、腰、臀、髋、腿部动作的优美线条和身体凹凸有致的曲线,烘托出了拉丁舞的异国情调。

二、拉丁舞起源文化探究的必要性

拉丁舞是异域文化,从文化渊源上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要想准确把握拉丁舞的灵魂,掌握它的精髓,跳出具有原汁原味独特神韵的拉丁舞,就必须了解拉丁舞的起源文化。否则,只能是一味地模仿,舞动如木偶,光有形,没有神。这样的舞蹈是空洞、缺乏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是毫无表现力的。这也正是中国选手在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上并不输于外国选手,但名次却常常位于外国选手之后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的大诗人陆游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拉丁舞舞者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先感动自己,才能再以这种激情饱满的情绪来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的心。所以,除了要知道舞步的跳法外,还必须去探究拉丁舞的起源文化,了解舞步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

三、斗牛舞的起源文化

(一)斗牛舞

斗牛舞(Paso Double)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它起源于法国,在西班牙得到发展;有的说它起源于西班牙,流行到法国后发展成为国际标准舞;有的说它起源于西班牙,盛行于法国南部与西班牙交界地区,后又传入世界各地。参考芭蕾舞的起源: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在法国得到规范和发展,所以现在的芭蕾舞术语除个别不是法文外,几乎全是法文。对斗牛舞来说,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但斗牛舞中的大部分舞步术语却不是以西班牙语命名,而是以法语命名的,笔者推论:斗牛舞起源于西班牙,盛行于法国南部与西班牙交界地区,后在法国得到规范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标准舞,这种说法最为合理。所以,虽然许多舞步都与西班牙有关,但众多流行的舞步却有着法语名字。

斗牛舞是以西班牙斗牛士健壮威猛的身姿为基础,根据斗牛时的激烈场面创作而来。在舞蹈中,男性舞者代表斗牛士;女性舞者则视情况而定,扮演着红色斗篷或牛的角色。这种舞绝大多数向前的舞步都是脚后跟先着地的动作,伴奏音乐通常叫“Espana Cani”,流露出西班牙吉卜赛舞蹈的痕迹。它还被认为是带有西班牙另一国粹――弗拉门戈舞表演风格的舞蹈。斗牛舞带动了很多喜欢弗拉门戈舞步的人加入其中,融入弗拉门戈舞中必要的细微成分是此种舞蹈的特点所在。斗牛舞是5种拉丁舞中唯一以男士为中心表现的舞蹈。

对于西班牙的斗牛舞,据说可追溯到克利特岛,可能起源于希腊或叙利亚。据说直到18世纪它才传入西班牙。它是拉丁舞中唯一不是起源于黑人文化的舞蹈。

“Paso Double”在西班牙语中是“两步”的意思,另外一个相关的词“Paso a Dos”的意思是“双人舞”。“两步”是指舞步的行进性质,可以赋予左脚和右脚以1和2的节奏。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3)

【关键词】山西旅游业 区域合作 发展探究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大省,素有“华北后花园”,“中华文明的摇篮”的美誉,但在这些光环的后面隐藏的是:山西的旅游业在全国并不突出,排名一直在20位左右徘徊,这既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旅游经营方面的原因。

一、山西旅游业现状分析

1.多姿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除了沙漠和海洋外其他的自然景观一应俱全。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位于季风与非季风的过渡带,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在这种过渡性气候类型下形成了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

山西有野生动物405种,“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属部级的四个),森林公园30个(其中属部级的有18个)”。其中独特的生物景观有宁武芦芽山的褐马鸡,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娃娃鱼、猕猴等;山西位于

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必然会形成为数众多的瀑布、水库、峡谷等水体景观,如壶口瀑布、龙门、宁武天池、以及有中国“死海”之称的运城盐湖等。

2.缤纷绚丽的人文旅游资源

灿烂悠久的历史留给山西丰厚的文化积淀,“全省已经查明的旧石器遗址近400处,而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就有150多处,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旧石器遗址——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就在山西;“现存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古建筑18118处,全国最多,唐代以前建筑全国四处,全在山西,宋、辽以前的地面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唐代以来彩塑最多的省份,共有12712尊;现存的寺观与墓葬壁画达2400多平方米,居全国第一”;有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同、代县、祁县、平遥、新绛等。

3.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

山西是南部的农业文化向北部游牧文化的过渡区,位于北京西安两大垄断区域的中间。在山西高速路网的支持下,山西用最为便利的交通将两大旅游中心联系起来,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旅游者中的一小部分在路过山西时停留一下,对山西的旅游来说就会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4.薄弱的旅游基础

旅游业总是与青山绿水、轻松舒适连接在一起,可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担负着我国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原煤输出任务以及北京、华北地区的输电任务。由此带来的大气、土地和水体污染却使山西的环境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山西旅游业发展比较晚,山西在人们印象中烟囱黑烟滚滚,道路煤灰飞扬,河流浑浊不清。

山西位于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界线上,气候复杂、多变。春天干旱、多风沙,夏日降水集中,秋天寒霜屡降,冬日寒潮突袭、大雪弥漫,一片白色世界。在这种气候类型下必然造成山西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桎梏。

二、山西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脱节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只有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山西的旅游营销主打的是文化牌,主要是一些古建筑,晋商大院等的推介,殊不知山西的自然风光丝毫不亚于其文化景观,如:五台山高山草甸上马儿悠闲自得;宁武天池犹如人间瑶池;壶口瀑布“齐万水与一壶”;漂浮“死海”(运城盐湖)之上,宛如畅游于远古神话之中;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原始,和谐自然。对这些自然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和开发不够,降低了旅游吸引力,回头客少,旅游淡旺季明显。

2.旅游产品开发落后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举世公认,但好的资源只有变成好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山西的旅游产品开发目前还处于低级档次,只有少数景点可以称其为产品,大部分旅游资源还在经历着风吹日晒,无人问津的惨状,许多资源正渐渐失去它们的旅游价值。

3.景点管理混乱

在旅游过程中,好的管理可以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相反管理不善就会给旅游者的旅途带来不悦,减少客流量。目前山西个别旅游景点管理比较混乱,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发生抢客、拉客,跟卖、强卖等宰客现象,一方面给旅游者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也损坏了山西的旅游业形象。

三、发展山西旅游的对策

1.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山西要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煤矿、钢铁、电厂、炼焦等重污染企业的生产,提高环境标准。大力提高居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要提高各个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旅游资源、增加游客的回头率,促进他们宣传山西的积极性。

2.建立全新的投资模式

山西目前的旅游投入主要还是来自政府,资金来源不足,以后不仅要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吸引省外,国外资金,而且要把重点转移到省内民营企业家及居民投资上。在引资模式上可以考虑在当地旅游资源保护部门的牵头下,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分红或者在当地旅游资源保护部门的有效管理之下进行开发,切不可将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权完全的转让于社会上的开发商,资源保护要放在第一位。

3.建立全新的营销模式

山西既然主打的是文化牌就不能简单的把古建筑展示给游客看,而是要挖掘这些古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古建筑里曾经有过灿烂的历史文化,现在人们有了解这些文化的需要。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再与古建筑相结合就一定能获取理想的市场效益。这些年来随着《乔家大院》等一大批介绍山西文化的影视作品在央视的上映,再加上报纸、网络等传媒的大力报道,山西的一些旅游产品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既廉价效果又好的营销方式。山西有文化有历史的景观还很多,我们一定要逐一的开发它们的文化内涵,这样就能使山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4.山西特色旅游产品设计

山西的众多旅游景点都在各自独战,这样既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山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如果对这些景点进行整合,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共同开发、共同营销,不仅可以节省财力、物力,而且也会促进山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佛教文化、晋商文化、根族文化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平遥、大同、代县、祁县、新绛组成名城文化旅游线。这条线基本上沿大运高速公路成线分布,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在平遥古城的带动下亦有着较大的潜力。

太原及朔州组成煤炭旅游线。这条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煤炭品种齐全,开采规模大、设施齐全,方式多样。在当今我国能源紧缺的环境下,以关系能源安全为主题的旅游亦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万家寨、壶口瀑布、龙门、风陵渡、鹳雀楼、三门峡水库等组成黄河沿线景观。这条线沿黄河分布,文化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多样,有山、有水、有瀑、有湖,基本上包括了全省的最有价值的自然景观,观赏性极大。

5.走与周围省市区域协作的道路

为了促进山西旅游业更快的发展,仅仅解决目前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山西旅游的远景规划。重点做好与周围省市的合作,参与到西安、北京两大垄断性旅游城市的竞争中去,充分利用好目前良好的“看一千年中国在北京,看三千年中国在西安,看五千年中国在山西”的氛围,营造一种不到山西就不能看清中国历史的全新理念,使中外游客要看山西不错过山西。

可以将晋南及晋东南区的远古神话遗址、传说、古人类遗址及其他历史遗迹等整合起来做成一个既优又强的五千年文化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与西安的三千年文化,北京的一千年文化共同组成“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廊”。一方面分享同等的旅游客源,另一方面补充完整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给游客一个整体的感受。可以与周边的西安、洛阳、北京密切协作,共同开发、共同营销增强集体竞争力,共同组建旅游集团,共同设计旅游线路,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在晋北可以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当地的半农半牧文化、佛教文化整和起来。在这里展现的是几千年来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里留下的古战场,古长城,古关口以及古代名将遗迹在全国拥有独特的地位。

在忻州,可以将其两边的陕西延安、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联接起来形成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区域面积最大的红色旅游文化区。

6.发展山西的现代综合旅游

在山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摆脱过去仅依靠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的传统做法,逐步扩大会议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游、徒步游、展览旅游等的比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将世界或国内有影响力的会议、运动会等活动吸引到山西来举办;也可以加强山西特产、民间艺术品的开发,促进购物旅游;也可以引进一些大型的游乐设施,吸引城市休憩人群。最好是组建现代化的综合旅游集团(吃、住、行、观、玩、购一体化),使游客来到山西后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这样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满意度,增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西的旅游业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上,目前虽然其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经过不久的努力,山西旅游业一定会克服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走到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1).

[2]杜玉琴.发展山西文化旅游问题初探[j]. 经济问题,2002,(3).

[3]《中国国家地理》山西专刊[m].2002,6.

[4]张遂,马慧琴.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3,(1).

[5]李秀英.五台山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

[6]冯鸿国,刘佳.关于山西旅游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j].产业论坛《生产力研究》,2005,(11).

[7]刘焕东.关于山西与内蒙古联合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5).

[8]郭娟.论山西红色旅游发展策略[j].山西煤炭管理学院学报,2006,(1).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4)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格局,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产业当做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打造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探寻历史、感受民俗、提升精神层次的重要文化实践活动,旅游不仅是观赏自然美景、历史遗迹,更是感受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江西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重视旅游文化形象塑造,努力打造具有江西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品牌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生命要素,更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所在,旅游文化需要具体的形象承载,需要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一、塑造和提升江西旅游文化形象重要意义分析

江西别称赣鄱大地,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与秀美山水交相辉映,绿色生态与人文历史浑然天成,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是人文造化与天成自然完美融合的旅游胜地。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江西有着十分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但是,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各地不断推出的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的旅游经营模式,江西省旅游产业需要更加注重旅游文化塑造,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果一个地区没有鲜明的特色,影响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降低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也不能够很好地展现江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人情,影响江西经济社会发展。

江西在旅游文化推介宣传方面与发达旅游省市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文化旅游形象重视不够,品牌不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江西具有非常丰富而又独一无二的资源景观,很多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还没有真正叫响,不少更多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需要更好地包装,还需要塑造更多的体现江西旅游形象的旅游品牌。提起长城,游客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园林,游客的首选去处是苏州;春天放风筝最愿意的去处是山东潍坊;感受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立即浮现的地方是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仪式。江西需要更多的能够让人立即想起的旅游文化品牌,需要能够激起更多游客旅游欲望的旅游文化产品,需要更多成为江西名片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塑造江西旅游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分析

塑造江西旅游文化形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脉络,立足江西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特征,结合江西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古迹,发掘本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民族风俗人情,真正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彰显江西旅游文化的魅力。

1.充分展现江西城市的个性,塑造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能够发展的生命。只有真正找到城市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其精神,让更多的游客感知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是游客和旅游地的精神交流与灵魂沟通,很多的游客都是冲着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精神去旅游,希望能够为直接地感知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心灵的共鸣。

首先,设计鲜明的视觉标识。塑造旅游文化现象,做好旅游推介宣传,是一项综合性经营运作,是一个全面精细化的宣传体体系,需要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扩张,让江西旅游文化的个性化形象能够给每一个游客留下持久的回忆,能够每一个有旅游意愿的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过目不忘,形成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前往的冲动。江西塑造旅游文化形象,必须设计系统的视觉识别系统,“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志,上海旅游形象标识是东方明珠,甚至已经有不少城市聘请名人、明星来做旅游形象大使。江西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景点,有较多的旅游城市,以瓷器闻名世界的景德镇、以诞生中国第一支人民军队、有豫章十景著称的南昌,还有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共和国摇篮的瑞金等城市等等,这些城市有着较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资源,需要设计出鲜明的视觉标识。能够很好地宣传城市旅游,展现江西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更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其次,创建能够展现江西旅游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口号。实践过程中,塑造旅游文化形象,需要将旅游形象提炼为主题鲜明、易于传唱、精炼短小的宣传口号,能够迅速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宣传语。这样能够起到很好地宣传作用,能够不断扩大影响力,能够给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旅游的欲望。就像当年加多宝塑造王老吉形象那样,形成了极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宣传口号“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宣传口号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一说怕上火,立即就能想起王老吉。如果江西能够创建像王老吉那样的宣传口号,创造能够体现江西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无疑将是对江西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就像“梦里老家”,江西一些旅游企业根据城市旅游形象地位,能够创建更多家喻户晓的宣传口号,对提升旅游形象意义重大。

2.疏通城市旅游文化脉络,打造“红色文化,绿色山水,魅力江西”多元文化旅游

首先,塑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在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缅怀革命先辈。江西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也才正式成立了第一支真正属于共产党、属于人民的军队,有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有共和国的摇篮的江西瑞金,第一个红色政权就是从这里建立。新中国革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活动在江西发生,有安源路矿大罢工、秋收起义,有历史最为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还有著名的红军反围剿以及长征等等。在这里,伟大领袖、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长期革命斗争的遗址和大量的革命文物。

江西的红色资源丰富,品位较高,虽然各地都有红色资源,但是,江西红色资源类型最为多样,品牌最有影响力,“革命摇篮”“红色故都”“工人运动发源地”“英雄城”,特色非常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南昌起义到万里长征,江西有非常经典的战例,创造了共和国史上的伟大奇迹,是有名的将帅故里、伟人故里。深厚的革命红色文化底蕴成为国人回顾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回忆战争岁月、增强爱国主义、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发红色旅游、塑造红色旅游品牌的重要根基。江西塑造旅游文化形象,首先应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做起,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做好深度开发,丰富旅游的文化的内蕴,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红色摇篮”为品牌,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成为江西旅游的一面旗帜,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聚集红色旅游景点,开展持续宣传推介,发掘苏区红军菜肴、歌谣、舞蹈、服饰、故事、情境互动剧等,组织丰富多样展现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积极运作经营红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与革命教育的双赢,树立江西旅游形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尤其是在多元化相互碰撞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形象,树立革命旅游品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遗愿,传承伟大革命精神,让旅游更有文化内涵。

其次,做大自然生态绿色游品牌

人类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感受自然,寻找最美的乡村,领略生态和谐风光成为旅游的新趋势,也是最具文化内涵的现代旅游。江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塑造自然生态旅游文化形象,能够更好地推动江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更好地改善江西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江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又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的核心地带,还处在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连接点,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优势。江西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拥有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8个部级森林公园,还有八个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名胜景点更是众多。珍奇的物种、良好的生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民俗民情为自然生态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西聚合优化旅游产品,坚持精品旅游发展战略,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品牌,塑造江西生态旅游文化形象。做好开发、包装和宣传,打造特色山水游(庐山、武功山、大觉山、仙女湖等)、特色乡村游(流坑、婺源),开发体现江西自然生态的茶园、果园、桑园等具有观光性质的生态农业区,确保江西自然生态旅游规范化、深层次、高品位,打造名优品牌,塑造生态自然旅游文化形象。

再次,塑造江西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5)

关键词:中国西部電影;少数民族题材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62—05

中国西部電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電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中国西部人民地域生活的西部题材電影,还是1984年西部電影概念正式提出之后诞生的西部電影作品,这其中以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历史文化为拍摄对象和题材的電,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電影的创作为西部電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電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電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電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作品。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西部電影中的少数民族题材電影进行具体探析。

一、西部少数民族题材電影的创作要素

中国的西部蕴含了无限的自然力量,也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这里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有85%以上的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地繁衍生息,各个民族在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迥异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情等成为中国西部電影创作的宝贵源泉。

首先是自然环境要素。我国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土地辽阔、人烟稀少、自然风光雄奇。绵延起伏的群山,奔涌流淌的黄河,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人迹罕至的沙漠……但凡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西部電影,无一例外地都对极富西部特征的自然环境加以镜像描绘,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電影《图雅的婚事》就以辽阔粗犷的内蒙古大草原作为故事的背景环境。在影片的一开头,导演就用镜头语言一一展示了广袤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湛蓝的天空等西部特色景观,在交代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的同时,也对影片的叙事做了很好的铺垫。类似这样富于鲜明西部特色的景观造型,在《盗马贼》《在那遥远的地方》《西夏路迢迢》《红河谷》《可可西里》《东归英雄传》等西部少数民族题材電影里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精神环境要素。由于西部特殊的地貌环境,在这里,自然的力量被扩展到无限大,人类与之相比显得渺小而被动。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和延续,与东部社会的发达相比,西部社会的生产力较为低下,商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较为简单,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尤为密切。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自然形态,再加上历史的重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异常的艰辛。但是艰难的环境并没有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屈服,在长期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使他们具备了沉稳、坚韧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这些优秀的品格不断地积淀、升华,成为了生活在这里的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撑。因此,西部特有的自然和生存环境塑造了这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精神品质,作为西部少数民族题材電影创作的灵魂,给西部電影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养分和创作源泉。

第三是文化环境要素。中国有很多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都是在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流传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这些厚重的民俗宝藏作为影片的文化积淀,不仅对表层的地域风情展示做了很好的环境营造作用,也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历史传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例如敦煌的佛教文化、甘肃等地的彩陶艺术、新疆云南的岩画艺术等,都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秀代表。作为文化遗产记录与传承的媒介,電影在对西部文化的发扬中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是中国宗教文化和色彩最为浓重的地区,这也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西部電影历来很注重对民族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的展示,影片中宗教场景和宗教氛围的展现和塑造对我们认识西部的宗教礼仪和宗教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凸显和传播。例如,影片《可可西里》中有一段对“天葬”仪式的展示。在以往的影片中,从没有如此详细地对“天葬”进行展示过。为了力求做到真实,导演陆川特意请来了藏族天葬师本色出演,并采用真实的道具拍摄:包裹死者用的白纱布、充满神秘的天葬台、天葬师身穿的藏族特色服饰……再加上影片肃穆的气氛和背景音乐的配合,这一段仪式拍摄得真实而唯美,不仅体现了对巡山队员的尊敬,更向我们传达了藏族人民特有的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二、西部少数民族题材電影的传播功能

西部電影对西部人民生存历史与现状的展现,自然离不开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展现。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西部電影中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展现,又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功能。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6)

[关键词]丝绸之路;古都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31-03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名。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翻越葱岭,贯穿中亚各国,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友好象征,古代中国展示国貌的重要途径;是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交流的通道。过去的十几个世纪中,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亚欧的大通道,在极大地促进贸易的同时,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丝绸之路已成为我国大西北主要的旅游线路,成为最具潜力、最具生命力的旅游产业。而西安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个特殊的历史地位为打造西安丝路文化旅游奠定了历史基础。本文从西安现有旅游资源、目前发展状况,分析了丝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和略势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打造西安丝路文化旅游提供可行性分析。

一、厚重的古都文化是丝路文化旅游的基础

西安是中国的根,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是13个王朝的古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西安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性大都市和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凝聚了古代中国所有突出文化成就,拥有中华文明深深的根基,它是最有条件、最有资格成为一个用文化与历史来定位的旅游城市。西安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著名的蓝田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等记录西安重要历史时期十大遗址,有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半坡、汉阳陵、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有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等古建筑群落,有金银器、青铜器、陶器、壁画、碑刻、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有延续上千年的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等。这些文化遗产经过岁月的冲刷和历代的保护,使西安丰富的文化遗产以独特的风格呈现于现代旅游业中。近期的曲江文化、大明宫遗址公园更是几乎重现西安昔日雄风,彰显了西安的千年文化底蕴,为西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

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昔日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如今在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贸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著名大唐西市、大唐不夜城等项目正是在这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商业渊源下启动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使投资者们有信心利用国际化的视野、开放性的思维让历史真正走进生活,把历史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西安形成一个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独特的商业旅游文化产业精品。

二、旅游业的大发展为丝路文化旅游提供了现实机遇

2006年6月初,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发起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在西安召开,300多名中外政要、专家和嘉宾与会。2006年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安正式成立,众多专家参加的丝绸之路文化西安国际研讨会,再度明确了西安在丝绸之路上不可动摇的起点地位。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打造丝路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西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成为国家开发的五大工作重点之一,丝绸之路被作为重点旅游区优先规划和建设。政府还通过加快旅游投资信息库、投资商信息库的建设,解决丝路旅游沿线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合理引导资金;支持和帮助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开发客源市场,加强丝路形象和产品的宣传促销,利用国家旅游局在世界的16个办事处及各类旅游推介会等窗口,树立丝绸之路品牌。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西部旅游成为国家积极倡导和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为打造丝路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遇。

其次,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是打造丝路文化旅游的最好契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已成为家庭消费的核心之一,旅游形式从传统的静态观光旅游向新型的动态娱乐型转变。产品结构要从单纯的观光产品拓展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探险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等项目。而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森林、温泉、戈壁、沙漠、工农业发展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满足了当前的旅游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交流加强,有太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跨国旅游成为时尚。而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使西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成为中国旅游的必去之地。

再次,周边配套旅游环境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是西安未来的目标和追求。这也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支撑。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利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造势功能上,而是更充分地向产业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近年,西安已不断建设了一批集商贸旅游会展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形成了与现代都市生活紧密衔接、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配套相符的服务经济体系。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展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遗址博物馆,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可让人们感受当年的历史事件,体会汉朝文化。大明宫遗址公园是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和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2010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建成开放,并成为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示范工程和未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包括唐文化主题公园、考古主题公园、唐风休闲及生活主题公园等内容。同时,结合各景区不同文化特征规划建设相关博物馆,使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与各景区历史文化相互依存,实现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作为西安曲江新区的重要辐射和延伸区域,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展示陕西历史文化精粹的又一力作。精心打造世界级佛教文化交流平台和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使所有前来瞻礼和观光的人们都能领略文化的魅力,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丝路文化旅游的未来指向

西安的文化产业旅游虽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西安文化大市的形象不尽相符,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首先,政府应继续搞好宏观规划控制和投资政策的引导,加大并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是循着一条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发展前行的,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可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客源流、现金流、技术流的涌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宣传造势丝路旅游。对近期若干大型文化产业建设加大监督,对丝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资源节约和合理运用,确保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的长期性,杜绝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打造品牌文化。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由于地理区域差异化和不同的传统背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往往突破国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是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本质原因。而西安是中国古代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独特的文化成就是不可效仿、不可比拟的独特历史资源,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打造丝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西安重整历史雄风的几处大型遗址公园,成为特色品牌文化产业,为打造丝路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特色,塑造西安特色文化形象。

最后,要丰富旅游内容,迎合旅游市场。陕西省在旅游开发以往的政策上旅游产品有一种明显的倚古偏旧倾向,具体表现为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文化遗址多,现代专题少;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升级,为迎合市场、吸引客源,必须结合旅游产品进行创意和营销。景观结构及产品结构要重新调整,应在文物古迹这一特色性资源上大作深化开发,以保持相对优势,并在多样化开发上加大力度。产品结构要从单纯的观光产品拓展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探险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等多种文化主题。通过新的开发思路、设计水平、主题特色、文化内涵、科技成果应用,游览的便捷、舒适程度上不断提高,进一步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产品质量。紧跟市场需求,使西安丝路旅游成为西安的另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3]梁雪松.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何喜刚、高亚芳.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J] .旅游研究2006,(5).

[5]钱耀鹏.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7,(7).

[6]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西部旅游开发发展战略[S].2002.

中西文化的起源篇(7)

1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一种独特的资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息资源,而且地方文献悖离老化规律,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多年来西北各省区图书馆编辑完成了许多传统印刷型书目。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的项目是以西北五省(区)各类型图书馆馆北地方文献为基础,西北地区开发需求为导向,以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步实施为建库宗旨,充分挖掘现有信息资源,把静化的文献转化为动态的信息,为西北开发及研究提供网上信息保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作为最大的综合信息中心,将发挥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提供各类信息资源,以满足西北五省(区)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及各行业、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逐步建立起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包括社会所需的综合信息资源体系,把西北地区内外沟通起来。开发建设《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这样一个符合西北大开发、西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体系,将在观念和行动上,根本实现西北地区图书馆由传统信息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转变。实为顺应信息时代之潮流,贯彻国家和政府对文献数字化之精神,更是为配合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通过该数据库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地区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手段,使文献存储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实现文献信息管理变为知识管理,为西北五省(区)乃至全国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为领导决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以推动西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收录范围与内容

该数据库所涉及的地方文献的内容:是指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而不是地方文献本身。要开发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实质上是指研究开发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因而所收录的文献范围包括: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题材、各类载体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类型包括联合书目数据、专题全文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多媒体数据库等。

3 数据库的功能

该数据库是以地域特色文献为基础和核心,建造一个容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符合西北大开发、西北信息需求的实用型的,具备领先的查询性能、全方位的检索功能,可检索一切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最终目的是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西北地方文献中心。其基本功能是使用户可以从书名、著者、人名、团体机构名称、年代、地名、主题词、分类、全文等多途径、多检索点,方便、快捷地检索文献信息资源。它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献信息检索和更深层次的学术检索功能,更是一个可借助通讯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通用型、标准化的数据库。根据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结合西北地方文献的特色,甘肃省图书馆在建设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提要数据库》时,研究制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机读目录格式字段表》、《书目数据工作单》、《主题标引规则》等标准规范文件;进一步在建库的实践中将研制完成《西北地方文献分类表》、《西北地方文献非控主题词表》;最后制定通用型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手册》指导、规范数据库内容的标引工作。实现对资源内容进行一次标引,多次使用, 并能适应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不断升级的需求。该数据库的最终功能是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分散在各种类型图书馆以及其他单位的西北地方文献集中在一起,形成系统的有序化的整体信息,形成多流向、多类型、辐射能力强、纵横交错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传递网。

4 建设步骤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耗时长、耗费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群体合作,自建与连建相结合。鉴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现代通讯技术滞后、西北地方文献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文献分布面广的特点,初步建立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以社会科学信息为主的,集科技成果、生活信息于一体的综合化、电子化、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并不断开发专题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引擎,使西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达到全国同类数据总量的70%~80%,基本满足客户对西北地区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