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4:52:51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 西部 中小学教师 远程教育 继续教育

一、西部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从现状来看,目前西部地区远程教育的开展还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高自身的需要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技能、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还有待提高,与之相伴的是教师的学历也要提高。据2005年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普通中学高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3%,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1%,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虽然说近年来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西部地区的教师普遍学历要低于中东部地区的教师,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教师的素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西部地区绝大部分教师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获取更高学历,有着更强烈的继续求学愿望。

2.现代远程教育的方便、灵活的特性适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不能或不想全职学习,如偏远地区的教师外出学习花费大、交通不方便,成家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家庭原因不愿意外出学习,经费紧张的贫困地区教师外出学习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投入,教师自己也没有能力支付学习费用。因此,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教师或不能出去接受培训的教师就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获取学历。受到专家提倡的“光盘大学”虽然低廉,但交互性差,缺乏针对性,不同地区的教师能力差别较大,不能解决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的继续教育以远程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则有一定的优势,因为现代远程教育时间上灵活安排的特点,方便有效的交互模式,包括教与学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的交互,很适合非脱产的教师的个别化学习。

3.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实时的课程教学教育

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发达地区有便利的通讯和交通,相互之间易于联系和沟通,各课程改革开展得也较好,而西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闭塞,课程改革受到一定的制约。要改变现状最便捷有利的措施就是为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开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一大优点就是天网、地网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信息迅速快捷,可以让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发达地区的教师及时交流,在第一时间就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促进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二、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虽然国家对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教师的远程继续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西部教师远程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远程教育重点开展的偏远地区的农村。笔者把其中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扩充远程教育人才

经过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其中也发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优秀教师不懂进行远程教育的简单技术。如许多很优秀的老教师对于电子白板的使用就很不习惯,他们认为白板不如黑板,不能接纳使用。而接受教育技术快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经验又不足,影响远程教学的效果。总的来说,开展远程教育缺少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对老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这需要远程教育中心去做,可以开循环式培训班,或对优秀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

在远程教育的开展中,我们还经常需要制作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缺少懂教育的技术人员和懂教育的项目开发人员。在进行一项网络课程项目开发时,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项目开发人员基本没有,许多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师不懂远程教育的特点,只能按他们先前的经验对项目进行审核,而等教育专家和教师确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后,由于缺少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脚本编写人员,不能把蕴含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文字脚本转换成技术人员所需要的软件制作脚本或网站开发脚本,而许多计算机的编程技术人员又不懂教育,往往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和网站缺乏远程教育的科学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就需要加强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协调,需要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接受先进思想,深入了解远程教育,需要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项目开发人员,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投入到我们西部的远程教育中,推动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

实际上,在教师远程继续教育这个领域进行努力的学校数量和投入的力量都不够,许多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的目的本来也不是面向这个领域,而是面向大量的企业人员培训或中小学学生的学科教育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学校与公司合作,如国家或学校购买公司产品,公司帮助大学提供在线课程,或为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提供服务,以及开展教师和学生培训,教他们如何利用技术并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服务,还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网上课程,与教师合作改进远程学习教学计划,使之适合教师个别学习的需要。这样能够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了一线的培训。国外远程教育的多样性与其合作领域、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分不开的。从参与合作的主体看,有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政府、高校、企业或社会组织之间的多种合作。西部各类人才都比较缺乏,开展各种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弥补西部人才的缺乏,极有助于西部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2.转变思想观念

这个思想观念是包含了三种不同含义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每个参与远程教育的学校的思想观念,即各自的目标和定位问题。远程教育究竟是补充普通高等教育的数量不足,还是要实现教育范围的拓展占领更大的教育市场,抑或是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更加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达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当然这三者都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必然要有所侧重。国家在其中也要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比如,不同的高校侧重点要有所不同,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全方面扩招,毕竟教育是个公益性的事业,有的可以侧重于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有的侧重于职业教育或成人继续教育等。分工、定位明确,才能在总体上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很难很快适应网络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学习,传统的函授、自考、广播电视等远程教学方式是他们熟悉的、比较习惯的学习方式,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这就要给他们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让他们在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强烈感受到其优越性,即现代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具有灵活性、方便性、交互性、协作性,资料更全面丰富,实时性强,自主性强,更适合于个别学习,这样才能把教师吸引到现代的远程教育中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把远程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料和学习工具准备好,学习平台搭建好,教学方式规划好,教学支持服务做好,让教师主动参加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来。

第三,地方行政领导、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尤其是领导人,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要认识到现存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潜力,把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严格规范远程教育的同时给予远程教育一定的政策支持,对远程教育进行扶植和宣传,促进远程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3.建设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

国家把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重点放在了农村地区,要利用低成本、工业化的远程教育大量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但是按目前结果来看,收益人群为发达地区、城市人群。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比较贫困,虽说西部贫穷地区教师非常需要继续教育,但是贫困县教师多,财政收入低,发工资都不够,哪里还能顾及教师的继续教育。西部大部分地区缺少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缺乏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人员,没有实现全国的网络互联,不能把具有强烈优势的网络远程教育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国家目前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解决。如为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举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为实施这一庞大工程,2004年中央投资十多亿元人民币并且主要是面向西部地区。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西部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资源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将提供很好的便利条件。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施和贯彻中,国家要用强硬的政策来支持各地区开展继续教育,应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国家的政策能切实按预想的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部远程教育中人才的缺乏造成了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的缺乏,网络课程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资源,决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国家投资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这样可以避免课程项目的重复投入,减少经费和人力的浪费;还要加强西部和东部的交流,西部借鉴使用东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现有的课程资源等;还必须加强扩大对西部远程教育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国家一定要做好对投资的网络资源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有部分承办单位只是定位于经济利益,不能切实从教师继续教育需要考虑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做得不够认真细致,质量不高,只是应付使用,草草了事。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成熟的管理监督体制对远程教育的各种项目进行审查,不能令国家下大力气投资的项目在下面执行时就走了样,要加强监督力度。

4.加强国家政策调控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此后中国网络教育呈蓬勃发展的趋势,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7月,国家已批准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累计注册学生近250万。但是目前,包括12个省区市的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四省共13所试点高校,并且只有重庆、陕西两省各有一所师范院校,这说明西部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开展还缺少更有利的条件。同时,绝大部分的高校远程教育招生面向的是中部、东部地区,而且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中,所以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的网络课程招生范围也只是限定在几十个城市中。重点大学的网络学院的定位和一般大学的网络学院的定位不同,不能全面顾及西部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东部地区的网络学院不如西部地区的网络学院了解西部的具体情况,并且西部本地的师范类大学最容易了解当地第一线教师的希望和要求,能够较好地制定符合他们继续教育的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更加灵活方便地在西部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

吸引教师参加远程教育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要和上传统大学一样,能获得正规的毕业文凭,毕业证、学位证要与在学校进行传统学习的学生毕业时颁发的证书一样。许多国家网络大学的最大卖点很多都在于能够颁发得到认证或者社会承认的学历证书、文凭和学位,如果没有这个“硬件”,学习者的投入不能得到相当的回报,他也就不会选择网络大学了。虽然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为了要提高自身素质,但是也不排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为了能获得一个评职称所需的文凭而参加继续教育,而远程教育不能对这部分教师的学习敷衍了事、走过场,一定要让他们通过学习,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提升,在他们获得文凭、学位的同时也在学业上切切实实有所收获。西部许多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机构由于不能给教师提供正规的毕业文凭,相应也减弱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吸引,这对目前整体水平较低的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失。

国家应制订相关政策吸引和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让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国家可以用政策规范指导在西部地区多增加几所师范类网络学院或其教学点,同时加强对它们的监督、管理和审核,使之健康有效发展。我们已经看到,随着远程教育的逐步发展,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各项措施完善网络大学的标准和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和服务规范,各网络大学也将更多的力量放在了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学生服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我们相信,在西部发展师范类的网络大学会大大有助于西部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个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西部地区可以把各种力量的远程教育结合起来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服务,对各种远程教育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把远程教育办成拿文凭的捷径,让教师在主动抑或被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愿意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远程教育要能够提供教师方便地终身学习的功能,令社会对远程教育信服,使之成为含金量高的教育,为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042&infoid=11376,2005-7-20

[2]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046&infoid=11282, 2005-7-20

[3]tsinghua.省略/docsn/cbx/education_bak/index.htm, 2005-7-25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对策;陕西省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514;2013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3028。

【中图分类号】 G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45-3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运动员的评价都是以运动成绩论英雄,运动员从参加竞赛伊始,就被赋予了物质刺激,每一次获胜都是一次成功、名、利的追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运动员人文素质偏废,人生观、价值关的缺失,信仰失落、文化失衡、道德失范等现象屡见不鲜。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研究运动员文化教育时,要运用动态的、连续的观点,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具体的环境之中加以研究,注重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优秀运动员综合素质,已越来越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调查分析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出发展对策,继而为陕西省竞技体育和优秀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指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查找体育局各类相关文件,阅读有关专著,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等。

2.专家访谈法。对该领域相关专家、运动员、教练员、教师等群体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咨询和访谈,了解陕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问卷调查法。对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宝鸡体校、延安体校中具有二级及以上等级标准的优秀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优秀运动员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回收率90.6%;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97.%。经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要求。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状况

目前青少年运动员大都来自于业余体校和体校。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三级训练网(业余、省市体工队、国家队)中培养、选拔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单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体校,其主要任务是使业余运动员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与运动技能。

1.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机构基本状况

(1)文化教育机构

从上述文化教育机构可以看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多是以学训在一起的方式进行的,而且教育中缺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要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优秀运动员成为大学生早已不是希罕事,但存在着有学历,综合素养不高,缺乏再就业能力的突出现象。

2.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1)年龄、性别、职称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各优秀运动员培养单位文化课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男、女性别结构比例也较合理,男教师比例占57.7%,女教师占42.3%。文化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尚可,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占23.6%,本科学历教师占72.7%,研究生学历教师相对偏少,仅占3.7%。根据优秀运动员培养实际应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以便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

(2)授课情况

调查显示,文化、理论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兼职或外聘的。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教职工总数非常多,但承担文化教育的教师较少,如延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总职工90人,而文化课教师仅为32人。再一个现象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情况较多,特别是体育系统内办学单位中近30%的文化教师跨学科教学,一些教师要兼任一、两个学科的教学。这主要是由于体育系统内学校通常都同时有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任务,而且学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加之部分学校的生、师比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3.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学习情况

(1)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表2)可以看出,陕西省现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学校上文化课,所占比例为97.14%。调查中发现网络授课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出现,主要原因可能是学校经费投入存在问题,更有可能的是在重竞技,忽视文化教育的思想冲击下,过多的科技技术转嫁到具体训练中去了。

(表2)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形式(n=132)

(2)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认知态度

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认知态度是影响其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仅有40.00%的陕西省现役运动员喜欢文化课学习。在对教练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退役运动员的访谈中发现,三者都将文化教育列为影响运动员未来退役安置的最大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创设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课程、氛围和奖励机制是推进陕西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所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表3)运动员对文化教育认知态度(n=132)

优秀运动员对文化教育和课程设置态度上总提示满意的,表明优秀运动员对课程学习还是有较深刻认识的。开设课程基本以语文、英语、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且上课时间多数集中在上午。这种课程设置的优点在于其保障了运动员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使运动员在不能进人高一级运动队的情况下,可以去普通学校继续进行文化教育。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尤其是在高中和中专阶段。高中和中专阶段的体校,要探索和实践对学生的适时分流,对可能输送到专业运动队的学生与已不可能进人专业运动队的学生适时分流,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培养内容。因此,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兼顾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

(3)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挤占挪用情况

(表4)文化课学习挤占、补课情况(n=132)

从表4可以看出,文化课学习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补课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竞赛体制发生变化,赛事名目繁多,日趋频繁,集训比赛周期增多拉长,导致运动员中断文化课学习,导致学训矛盾产生。

(4)制约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主要原因

从表5中可以看出,制约陕西省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训练太疲惫,不想学习”(占20.50%)。访谈中也发现,受传统的“三从一大”训练思想的影响,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习惯性地给运动员加量,使运动员的身体长期处于疲惫状态,从而降低了文化学习的效率。因此,如何转变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使其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和负荷,使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完成文化课的学习,是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制约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还有“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学习氛围”和“文化课教师的讲解缺乏趣味性”等。

(表5)制约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主要原因

三、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体制有待完善

在实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现行办学体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忽视运动员教育的办学特点和个性,从课程设置到办学形式到假期安排,均沿用普教模式,运动员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难以协调,补课不能正常化、制度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凸显了学训矛盾。二是出现重竞技,轻文化,自身体系不完善,学训矛盾不和谐。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各级领导应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规范管理,严格规章制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切实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措施。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国家体委有关文件规定,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应从体育事业费中按2%提取。但就是这极少的经费也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实,据调查可知,目前陕西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明显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有的只能基本维护日常运转,无力进行事业发展,这已成为阻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费的不足导致办学的软硬件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更谈不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三)课程设置不灵活,教学方法单一

结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学计划,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改变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上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局面。业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给运动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缺乏对学生运动员集训期和竞赛期的特殊考虑。比如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中国文化概论、运动营养与恢复、体育科研、体育概论、运动员选材、还有公共语文、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情况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难的听不懂,简单的不愿意听。文化课的学习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运动员在场上爱动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重常规,轻特色,忽视教学对象的特征,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陕西省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多是学训在一起的,且缺乏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男、女性别结构比例也较合理,但文化、理论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

2.陕西省现役优秀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学校上文化课,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因是“训练太疲惫”。

3.文化课学习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多因赛事名目繁多,集训比赛周期增多拉长,导致运动员中断文化课学习。

(二)对策

1.转变运动员培养的理念,完善运动员教育的各种法规制度。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效保障,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转变运动员培养的理念,完善运动员教育的各种法规制度,为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为其社会生存与发展而服务。

2.设计制定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标准和教学计划。优化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强化知识、技能方面的考察。制定出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和教材。整合陕西省优秀的教育资源,拓展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3.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督察机制。文化课被训练课挤占的现象仍存在,文化学习的学时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而影响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督导检查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情况,对违反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并对学校作出相应处理。”建立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察小组,形成真正能够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督察机制。

4.提升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向公办体育运动学校选派优秀文化课教师,公办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要积极吸纳当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共建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为文化课教师的进修提供更多的机会。

5.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对于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却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可以设立奖学金,对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定有关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准入标准,文化课成绩设定为运动员等级评定指标,从而督促运动员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木华.论运动员文化生态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3):31-33.

[2]虞重干.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报告[J].体育科学,2008,(7):26-36.

[3]虞轶群,季浏,李群.上海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4):434-438.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阳光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 807.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2-0126一05

文献标志码:A

教体艺号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具体落实者,西部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交通、经济、教育资源等局限,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体育场地、器材、经费不足,专职体育师资缺乏(有的学校连一校一师的最低标准都很难达到)。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实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和课外1h体育锻炼活动得不到保证,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受到影响。而西部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是我国西部发展后备人才的坚实基础,因此,如何保证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适应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需要,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西部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方法与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围绕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师资配备保证问题,对我国西部四川、重庆、云南、青海、甘肃5个省市的49个县(区)98所乡镇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2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

2.1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兼职体育教师比较普遍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体卫标准》)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数量及质量的保证,直接关系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课题组对调研区域县(区)教育局发放的基本情况数据表进行逐项统计汇总,并结合查阅教育局人事科有关农村学校师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占现有体育教师总数为58.41%,这个比例高于其他几个省市,经卡方检验表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青海省农村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占现有体育教师总数的比例是其他几个省市中最低的,经卡方检验表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位于西北地区的青海省、甘肃省,以及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这3个省的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比例都分别低于四川省和重庆市。经卡方检验表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2体育专职教师缺编比例高,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之间由于地域差别,学校班级的人数也有很大差异,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有的不足100人,有的学校学生200名以上。国家《体卫标准》要求:“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按照国家这一标准测算出调研区域体育专职教师的缺编数,见表2。调查结果表明:西部调研省市农村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缺编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68.46%。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调研对象的农村中小学每所学校达不到1名专职体育教师的最低标准,非体育专业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体育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课兼职体育教师更为普遍。实地调研还发现,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调查区域处于山区边远少数民族的农村中小学,一般具有“学校办学点较为分散、学校规模较小、年级设置齐全、但班数少”的特点,由于受地理、气候环境、交通、经济落后等艰苦条件限制,体育师资人才的补充和现有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都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彻底解决农村学校“拆资花名册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西部5省市专职教师平均占总体育教师人数比例为46.37%,兼职教师占到了总教师人数一半以上,说明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从不同省市间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来看,专职教师的数量保障情况存在显著性地区差异。校合并、教学点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目前很难达到一校一专职体育教师的最低国家体育师资配置标准。

2.3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学历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学历结构,是反映教师学科专业方向及所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保证体育教学质量、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专业技术保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西部5省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体育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仅占41.55%,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占28.27%。这一数据说明整个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历水平不高,专业素质水平难以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历水平及教育背景存在显著性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在:1)重庆市和四川省调研对象的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教育背景为体育专业的比例分别是57.76%和47.64%,显著性高于青海、甘肃和云南省(P

另外,从学历层次调查结果看出:青海省调研对象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层次达42.53%,显著性高于与其他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P

象,从而导致青海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中本科层次的比例均比其他省市要高。

2.4 西部边远山区体育教师学历提升与培训机会少

从调查结果得知:调研对象中有31%的农村中小学对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77.2%的体育教师参加了校园集体舞、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培训。中央7号文件要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担负全校学生该项内容的教学与普及工作,所以,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举办培训班。没有参与该内容培训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占22.8%,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避塞等其他原因,没有参加培训的是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调查对象中参与学历提升教育的体育教师人数为2.5体育教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缺乏,体育教师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证

学校体育工作是靠教师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能否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小学体育教师一般承担每周18~20节体育课,初中体育教师每周16~18节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组织开展“2操1活动”,工作量增大,体育教师评职称难,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升学考试有成绩,而体育课是非统考科目,没有考试成绩就等于没有工作业绩,体育教师付出艰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极大地挫伤体育教师工作积极胜。

3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配齐配强的主要原因

3.1教育法制观念淡薄,师资配备法规政策的执行乏力

首先,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中央7号文件及阳光体育内涵意义的认识差异较大,尤其是执行层面的一些基层领导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没有把切实保障学生体育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到人权保证的法制层面高度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师资配备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

其次,从现有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制定层面上剖析,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立法层次较低。这些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规范性不强,缺乏法律责任的制约和强制执行作用,大多是一些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规的立法层次整体较低,法律的约束力较弱,这是导致教育管理部门的疏忽和组织、个人的轻视,从而严重影响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1)教师个人没有职业规划的动力和意识;2)经费缺乏;3)缺乏帮助教师教育提升的平台和机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开展的质量。

再次,对于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行乏力”的一些现象,学校体育法规责任界定不清,缺乏独立的教育执法监督机构。现行的法规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造成学校对法规忽视,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师资配备保障的政策,学校体育法规实效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下,法规的约束力较弱。

因此,以上因素导致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的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经费、师资配备等条件不能得到基本保障,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3.2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体制改革滞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专职师资缺乏,体育师资学历层次较低与专业水平较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教师编制内超编,岗位内又缺编,师资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令一部分农村教师感到悲观。

调研分析: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核定体制改革滞后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对体育教师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学校班级设置的特殊性与城市不同在于,农村学校规模小、年级多;但每个年级的班数不多,学生人数较少,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1个班,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排课困难。对于农村学校师资编制而言,仅考虑学生数量不结合班级数量定编也是不合理的。

3.3位于边远山区的学校教学点分散,且学校规模小,体育师资配备界于政策的空白

西部农村位于边远山区的学校教学点比较分散、学生走读路途遥远,一个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但年级齐全,对教师的配备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非体育专业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体育课现象比较普遍,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由于农村学校师资配备的政策规定是200名以上学生配备1名体育教师,这一类学校学生总数从动态来讲,处于200名上下,界于国家政策的空白,在一定时期内体育师资缺乏的状况难以改变。调研中发现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如:甘肃省榆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09所小学,有90%以上是兼职教师担任体育课,且兼职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全县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缺乏。所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资源,是当前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难题。

4西部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师资配备保障对策

4.1提高认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切实保障学生享有的体育权益不受侵害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领导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央7号文件及保证学生课外1h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文件精神,要广泛宣传动员,深刻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内涵,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把维护和保障学生体育基本权益提到人权的高度上认识,切实保障学校有关师资配备保障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要以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制为主线,贯穿在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4.2优先保证配齐体育师资的对策

4.2.1西部省市编办、财政和教育部门要从编制政策的源头上优先保证配齐体育专职教师

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应按照《体卫标准》中有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和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比例提高的实际,科学核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应增加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编制数额,避免因缺少体育教师而削减体育课课时的现象。

西部农村各省编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农村学校实际,把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动态变化情况与年级数量结合考虑定编教师,按照国家体育课程课时标准,及时对学校学科师资结构、编制数量进行合理核定。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优先及时配齐配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建立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编制新体制保障,从源头政策保障上解决体育专职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4.2.2健全完善西部“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核制度,保证农村教师补充源头的顺畅

“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缓解师资不足的一项特殊政策,对于充分发挥“特岗计划”教师在农村学校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维护设岗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

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特岗计划”教师招聘按照设岗地区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需求,由西部各省教育厅组织报名公开考试录用,考试科目内容设置是否与报考岗位专业需求相符,直接关系到能否保证所需岗位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劣。现行考试办法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除数学与英语岗位外,其他岗位报考者统一进行公共知识笔试,没有对非统考的教师岗位(例如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技术课等)进行区别对待,不利于招聘吸收体育、美术、音乐等非统考科目专业的毕业生,影响农村学校专职教师的补充。

在完善“特岗计划”政策中,设岗地区应当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聘名额,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补充到农村学校。由于高校体育毕业生在学校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高,到农村学校还能够对其他在职体育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4.2.3提高待遇,稳定与激励边远山区学校体育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队伍的调整分流与推进和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改革学校用人制度,对农村中小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健全城乡均衡配置教师交流制度,用政策吸引教师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流动,提高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从待遇、职称评定的倾斜政策方面,保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稳定,包括对非统考科目教师(音、体、美、计算机课等)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从政策上提供支持,才能既留住人又稳住心。

稳定与激励边远山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要建立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应把音、体、美教师单独分类考核评价。学校要研究制定考核指标细则,把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课外1h体育活动组织指导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具体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指标内容,占一定权重,并计人工作量发放一定酬金,体育教师(包括其他非统考教师)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样评职称、评优机会,从而调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体育教师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权益,发挥他们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4.3完善相关措施,切实提高体育师资配备质量

4.3.1加强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

加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做好中西部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为重点,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实施的农村教师培训工作,重点组织选拔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体育、英语、计算机等)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充分调动和整合西部省内外优质培训资源,研制有针对性的体育薄弱学科培训实施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实施质量。

4.3.2建立西部省、市、县各级体育专职教师长效培训制度

针对西部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相对较多的现状,建立健全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省、市、县各级各类体育专职教师职前培养、岗前培训、后继能力提升等长效培训制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质量。在培训内容、方法、手段上,应当紧密结合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指导帮助体育教师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创新体育活动开展的方法、手段、内容。根据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形森林覆盖、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开展例如登山比赛、越野跑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雪仗、摔跤、跳哒踢舞、斗鸡、骑马等项目。研究自制符合当地民族传统的体育器材,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及活动内容。

4.3.3建立适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建立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政府为城市学校教师流动农村学校提供必要政策支持,使城市学校的教师乐于农村务教,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帮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智力支持保障。建立城乡均衡配置教师制度及教师交流制度,引导教师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流动,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让边远山区学校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5结语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专职师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共同制定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的保障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保障的政策法规,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把西部农村学校体育专职师资保障问题与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确保贯彻中央7号文件及教体艺6号文件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西部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素质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策略;SWOT;QSPM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24-07

民办职业教育是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总称。民办职业院校是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很快,办学格局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2013年,江西有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9所,招生28 456人,在校生数80 945人,毕业生数27 529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6所,招生数28 653人,在校生数92 994人,毕业生数33 650人;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31所,教学班(点)171个。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江西省经济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因素SWOT分析

SWOT分析法通常用于企业战略决策分析。在这一分析法中,通常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关键因素,其中优劣势分析是针对分析对象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内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着眼于分析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S)

1.办学基础增强,经验丰富(S1)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江西省已经形成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民办职业院校成长起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民办中、高等职业院校已为社会输送了各类职业技术人才超过35万,为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办学基础显著增强。同时,江西省不断改革创新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民办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办学方式灵活,适应性强(S2)

一是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大多数民办职业院校实行的是参照企业化运作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更具有灵活性。二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能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办学主体多元,充满活力(S3)

江西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个人独资、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扩大和补充,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又适合江西省情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增强了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活力。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劣势(W)

1.发展规模还不够充分(W1)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与江西省的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并不相称。数据显示,2013年初,江西省人才需求总数为21万余人。而2013年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总数为2.7万余人,其规模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

2.发展结构不够平衡(W2)

一方面,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为例,2013年,南昌、新余、赣州三地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数为23所,而江西全省总数才29所,三地院校数占据江西省总数的79.3%。另一方面,各民办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批民办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最后发展为办学规模较大、教育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院校,如江西科技学院。而那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毫无特色的民办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和生源不够等因素,在激烈的教育服务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3.师资力量薄弱(W3)

江西省很多民办院校都缺乏专任教师,且这些专任教师大部分是公办学校的离退休教师,一般这些教师年龄偏大,所教授的知识容易与时代步伐脱节,投入到教学的精力也很有限,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还有些民办院校通过外聘教师来解决师资问题,但这些外聘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又缺乏有效管理,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缺乏一支具备较高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结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制约很多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4.办学资金短缺(W4)

民办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团体或个人出资。国家给民办职业院校的拨款非常有限,导致办学资金短缺而使办学条件受到限制。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的基本设施规模小、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图书资料、信息化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硬件设施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江西省某些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5.目标定位不够明确(W5)

一方面,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的创办者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影响民办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办学者以营利为办学目标,采取纯“资本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把出资创办的院校仅仅当成一种为其赢利的投资手段和创收的工具,这就偏离了教育应有的内涵。

6.内部管理不够规范(W6)

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表现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民办职业院校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当家、谁管理”的办学模式,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招生行为不规范。因为缺乏有效管理,某些民办职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虚假招生宣传、招生、招生回扣等不规范行为。这些行为会对民办职业院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损于其办学形象,最终影响到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O)

1.坚实的立法保障(O1)

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支持、保障民办教育的发展。江西省通过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和《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良好的政策环境(O2)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落实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在职业院校的设置标准、民办职业教育的准入和审批制度等方面为社会力量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江西省在《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健全或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01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些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实施,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3.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O3)

江西省为加快工业发展和加速工业崛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各行各业势必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为江西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4.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投资教育的热情高涨(O4)

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市场,这成为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降低了投资风险,为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这些都使江西省民间投资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5.广阔的上升空间(O5)

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实力,使得民办职业院校与综合类大学无法竞争的局面得以改善,给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造就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创造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四)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威胁(T)

1.民办教育的性质界定不清(T1)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在法律上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地位。但在实践中,公办学校的性质是事业单位法人,而民办学校则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很多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就是源于这种模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定性。

2.民办和公办院校教师人事管理方式的差别(T2)

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录用时大多是签订劳动部门的劳动合同,人事关系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而公办院校的教师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订的是人事合同,人事关系则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体现出民办院校教师的身份定位不明,同时也导致了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管理难度大,有时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服务市场不完善,增大办学风险(T3)

在生源市场上,因为缺乏有效监管,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声誉,损害了学校的发展利益,办学风险加大。

4.观念上,社会接受程度低(T4)

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工人、“打工仔”的地方。另一方面,人们对民办教育的接受度低。江西省民办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不强,办学质量不高,加之有些民办院校的管理不规范,不注重自身社会声誉,使得社会对民办教育存在错误的、片面的、不公正的看法。这两方面的合力,导致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接受程度低,影响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5.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大(T5)

随着江西省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战略要求的提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扎实、技能精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增大,无形中给民办职业院校带来的不小的挑战。

6.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T6)

江西省目前的办学格局中,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多种办学主体、多种教育模式激烈竞争。民办职业教育在这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特别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随着高校扩招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机会更大,更多的学生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不是中等职业学校,这会从纵向上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再者,由于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不足,因而还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五)构建SWOT分析模型

根据前文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的SWOT分析,构建SWOT策略(见图1)。

1.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策略)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应利用现阶段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立法保障,结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总结办学经验,发挥自身办学方式灵活,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优势,不断提升发展潜力。

2.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策略)

结合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社会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科学定位办学目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明确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利用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增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办学基础;利用院校转型契机,优化办学结构,减小各地区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程度。

3.利用优势,回避威胁(ST策略)

总结多年发展经验,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进人物和单位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改变传统观念,逐步完善社会环境;发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多种办学方式,不断增强民办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4.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策略)

民办职业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定位发展目标,提高应对劳动力市场压力的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基础,使自身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加强自身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逐步转变社会观念,提高社会接受程度,改善办学环境。

通过对四种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策略都有各自的优势。为了确定哪种策略更有优势,需对四种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因素的QSPM分析模型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IFE(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和EFE(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评价矩阵模型对四种策略进行定量评价。本文以EFE矩阵模型的具体建设步骤为例说明。

第一,列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采用前文分析的机遇和威胁11个因素。

第二,给每个因素赋予权重。权重反映各个因素对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的大小。权重数值由0.0(不重要)到1.0(非常重要)。无论是机遇还是威胁,对民办职业院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就应当赋予较高的权重。所有因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0。各因素权重将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完成。

具体分为两步:

(1)成对比较,确定重要性。用1、3、5、7、9表示两因素比较时前者比后者的重要程度依次增加,其中1表示前者与后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用2、4、6、8来表示上述两相邻等级的中间值。两因素交换次序比较则用相应的倒数来表示(见表1)。

(2)计算各因素权重值。设Ni为各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所得结果的积, Ni则为各项积的10次开方, ni代表各因素所占权重,则有:N1=1×3×■×■×■×3×5×4×7×3×6=324,N1= ■=1.783;同理,可得N2=0.013,N2=■=0.648; N3=63985.371,N3=■=3.024;N4=472500, N4=■=3.694; N5=5186160,N5=■ =4.693; N6=0.049, N6=■=0.74; N7=6/157500,N7=■=0.361;N8=0.039,N8=■=0.723; N9=1/921984,N9=■=0.253;N10=0.185,N10=■=0.845; N11=7/93312, N11=■=0.387。

根据归一化处理ni=■,又因■■i=17.151, 可得n1=1.783/17.151=0.1,n2=0.04,n3=0.18,n4=0.22,n5=0.27,n6=0.04,n7=0.02,n8=0.04,n9=0.02,n10=0.05,n11=0.02。

第三,对各因素进行评分。结合相关文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分。评分范围是1-4分,1分代表反映很差,2分代表反映为平均水平,3分代表反映超过平均水平,4分代表反映很好。

第四,将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它的评分求得相应的加权分数。

第五,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到总加权分数。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得到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外部影响因素EFE矩阵(见表2)。

根据EFE矩阵模型原理,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高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能很好地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低于2.5分,则说明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外部影响因素加权总分为2.7分,明显高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民办职业院校能很好地应对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机遇大于威胁。同时,在面临的机遇中,坚实的立法保障、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投资热情高涨以及广阔的上升空间的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民办职业院校应当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投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转变在教育竞争市场中不利地位的局面。

根据EFE矩阵建立的步骤与方法,可以建立IFE矩阵(见表3)。

根据IFE矩阵模型原理,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总加权分数低于平均分2.5,表示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处于弱势,高于2.5则表示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处于强势。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内部影响因素加权总分为2.08,远远低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内部劣势高于优势。同时,从表3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资金短缺、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影响因子占有较大比重。民办职业院校应从加强自身规范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四种策略评价QSPM分析

在前面SWOT分析和EFE、IFE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建立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四种策略评价QSPM(见表4)。

通过上述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四种策略QSPM分析,可以看出SO策略得分最高,为5.88分,其次是WO策略5.55分,WT策略和ST策略分别得分为4.78分、4.9分,因此可以得出SO策略最优,其次为WO策略。

三、加快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建议

(一)总结经验,发挥特色,把握发展机遇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应总结其在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握当前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及广阔上升空间,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发挥灵活多元的办学特点,创新办学模式,将自身特色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构建“管理有特点,专业有特色,人才有特长”的特色机制,走特色办学之路。

(二)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前提下,加大投入,科学发展

在办学过程中,民办职业院校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坚持育人为先的原则,正确处理规模、特色、质量与效益这四者的关系,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应注重实践环节的投入,加大对学生使用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长远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从学历、资历、年龄等方面优化民办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扩大青年教师的比重;提高教师入职标准,保障师资质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加大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特色学科带头人培养,培养“双师型”名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规范管理,依法办学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下实施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学校管理体系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机遇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7(9):40-43.

[2]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22.

[3]金晓晖.关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41-43.

[4]朱虹.江西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4(7):37-43.

[5]李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娄底市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9-21.

[6] 徐琴,赵鹏程.浅析中部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江西省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92-95.

[7]任平,代晓容.民办职业教育困境破解的政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6-111.

[8]孟凡华.民办职业院校困境突围[J].职业技术教育,2012(6):50-52.

[9]任平.民办职业教育困境探析[J].教育导刊,2013(10):53-55.

[10]揭芩.论民办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发展[J].职教论坛,2007(19):42-44.

[11]王阳阳.基于IFE矩阵和EFE矩阵的人力资源战略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13(7):119-123.

[12]韩晓静.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6(5):119-122.

[13]项国鹏.企业战略决策分析工具的创新:SWOT与QSPM的联合应用[J].企业经济,2013(12):23-27.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govern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Jiangxi as an Example

CHENG Li-hao,LIU Ju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36-04

近三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而这些家庭过半数是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家庭。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西部高职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潮流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办学综合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无疑为加快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我们要理性分析面临的挑战,紧紧把握发展机遇,提升西部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职教育对推动西部经济

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林牧业、旅游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行业,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但由于基础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布局欠优、劳动者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应用型人才紧缺,加上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等种种因素,资源优势没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梯度转移的加速,作为产业转移承接的西部地区,必然形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各类教育中培养高素质适用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对接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定位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内涵、质量可靠、突出特色、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的西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西部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大发展、大变改的时代潮流中,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赢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创造力。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十余年来,西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办学实力及社会影响力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高职院校无论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社会环境、发展速度,还是在经费投入、校园建设、硬件设施、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品牌专业、课程建设、教改科研、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不平衡性,有着显著的差距。

从东西部横向比较来看,东部高职院校总数是西部的近两倍;从2006年开始成为国家示范和骨干的高职院校来看,目前东部有106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西部有55所,且西部的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西部相对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西部自身纵向比较来看,西部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29所发展到目前的269所,增长了近11倍,但西部各地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发展较快,青海、宁夏、西藏发展缓慢。

(二)影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主要是由行业办学和地方政府办学。由于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和地方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均十分有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年

生均投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即使是西部骨干院校,其学费收入所占比重也过高,达到了46.2%,办学经费的一大半要依靠学费收入,政府投入不足,学校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改善,进一步制约了西部高职的发展。

师资队伍薄弱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多,师资力量日渐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而目前教师引进主要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但他们缺乏技能教育的经验,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强。一方面,西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另一方面,受人事管理政策的限制,学校想从企业调入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又十分困难。

专业设置欠优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西部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调研及中长期发展预测,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还不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企业用人标准和需求的对接度还不高。

校企合作不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缺乏政策与法律保障,呈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双方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合作内容、方法、评价机制上缺乏成效,难以形成持续的长效机制。

加快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职能,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应建立区域高职教育协调机制,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提高生均预算内拨款,建立国家主导的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基金,对部分专项项目进行针对性建设和支持。地方政府应把高职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发展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采取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统筹等措施,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同时,在办学用地、办学贷款、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的企业方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二)立足区域,科学定位,创新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要科学定位、准确分析自身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办学传统、专业优势等。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上要强调应用性、行业性、区域性,及时跟踪地方产业的动态变化和人才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与区域产业优势、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如此才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更实在的政策支持和倾斜,逐步形成经济与教育发展相互拉动的良性格局。

(三)树立正确人才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培养现有师资,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途径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大力推进工教结合,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使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际岗位学习实践,随时了解、把握、跟进企业新技术、新趋势;另一方面,积极与政府人事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地方人才引进特殊政策,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再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专兼结合、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优质师资队伍。  (四)对接市场动态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是学校育人理念的载体。优化专业设置,应在努力保持和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敏锐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信息,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导向。西部高职教育必须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强调研、分析、预测,进行专业布局,增设新专业、储备预专业、改造老专业、淘汰旧专业,打造宽窄适宜、稳定与灵活结合、长线与短线结合的专业格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等各项内涵建设。形成专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发展,专业、产业互动的良性态势,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五)深化产学研

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要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加强校企合作,紧紧依托行业,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能够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校内基地岗位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企业的产品、案例、技术、标准、项目引入到课程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有一种直接进入职业场景和职业角色之中的感觉与体验。要加强对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促进双方形成稳定持久的互动合作关系。

(六)推进中、高、本衔接,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

中高职“立交桥”的搭建和有效衔接在顶层设计的体制层面、具体运行机制方面都亟须完善和优化。要打破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各自为政”现象,在政策上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另一方面,适度扩大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比例、渠道和专业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以国家或省级示范、骨干院校为主,本科以应用型普通本科为主,进行项目的联合申报,实行“3+2”、“5+2”分段培养模式,即高职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办学条件好、发展快、示范性强的高职院校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筛选确定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优势突出、办学实力强的专业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扩大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规模,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七)拓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西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要以面向区域经济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科技服务,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再就业培训需求,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动者素质提升需求。要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要注重文化服务,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八)优化东西部援助长效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增强发展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06年1月,东部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拉开了高职院校东西部对口援助的序幕。近年来,结对的学院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施路径、援助内容、保障措施、工作实效、发展带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深化推进。需要国家继续在宏观上统筹规划,建立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激励机制,由教育部牵头,省教育厅衔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援助和受援院校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对口支援、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长期运行机制,从领导组织机制、监督协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同时,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口支援的投入力度,设立对口支援专项经费,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

场导向、开放联合的原则,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教师互访、实训基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多途径、多模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增强西部高职院校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双方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人才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又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部高职院校要抢抓历史机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加快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培养一大批文化基础实、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定勇,杨华明.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1(21).

[2]张圣喜.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9(20).

[3]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6)

一、西部开发为西部人才提供了创新工作的机遇

实践造就人才,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人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培育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的成长壮大,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进一步突显,为西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一)西部开发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就不会有成熟的人才市场,也不会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开发。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成长了起来,为西部人才的大量涌现和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

西部大开发伊始,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改善了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到2004年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46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40.6亿元,初步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即,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信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实过程中,蒙牛、伊利、包钢等一大批地方企业迅速成长,大唐、神华、新希望、石药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外大型特大型企业进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西部开发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突显

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人才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人才的聚集、培养与合理配置,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主体的成长为人才资源进一步聚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没有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人才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没有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和培养与合理配置,市场主体的成长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市场主体的用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给西部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中,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扩展面积、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和水土流失趋势减弱的同时,也吸引和聚集了大批进行生态研究和治理的专门人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也聚集了大批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优秀专门人才。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众多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随着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相关的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些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企业、企业集团以事业、以感情、以待遇吸引人才,创新了西部人才开发机制,构筑起聚集、使用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平台。

二、西部开发与西部人才制约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没有广大西部人才的努力奋斗,西部开发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就。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全国乃至全球对这类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场争夺战中西部地区从来就处于劣势地位,而这种劣势地位不是短时期内所能从根本上扭转的。再加上西部自身政策和体制方面的缺陷,使西部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一)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短缺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人才资源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发育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一是适应西部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义务教育仍然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教学手段落后;职业教育落后,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二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没有发育成熟,造成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缺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环节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与人才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人力资源开发依赖政府,培训资源难以整合;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才信息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建立,阻碍了人才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流动。四是人居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质量较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一些远离城市的开发区、企业和一些新建设的开发区,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优秀的人才难以安心工作和生活。五是创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与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人才的能力、业绩、报酬三者不相称。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金融、保险、商贸、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不足,懂经营、会管理、敢于并善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家人才十分匮乏。

(二)用人主体人才资源开发受到成本过高的约束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有限,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不配套,已有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和设施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用人主体就不得不利用内地和东部地区甚至国外机构和设施,导致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本过高,影响了他们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本约束成了制约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成本高。高级管理人才是在市场的长期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西部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缓慢,造就出的高级管理人才十分有限,而且部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流向发达地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不得不以比内地更高的薪酬从内地引进,还要支付住房、福利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使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成本过高,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二是人才培训的成本高。人才培训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等现代新兴行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训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低、效果差,很多培训项目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用人主体只能花高价把员工送到区外培训,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的同时,由于区内培训的需求降低,也使我们自己的培训机构和设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三是人才配置的成本高。西部企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是高度稀缺资源,而且流动性大,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西部地区猎头公司不发育,必须依靠发达地区的公司猎头,而且价格昂贵,使人才配置的成本相对较高。四是人才环境建设成本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历史欠帐多。为了还清历史欠帐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就必须支付更多的人才环境建设成本,使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成本大大提高。

三、西部开发的人才投入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直接投入是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从**的实际情况看,把这一思路切实坚持并落到实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

各级政府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地区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是思想要重视。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创业环境。二是发展要统筹。要把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用发展来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同时,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规划发展的同时规划人才,在建设项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环境,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吸引人才。三是机制要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市场法制化,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把城市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城市品位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使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步伐,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好转,为人才留在西部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减少由于自然环境差对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和吸引人才的负面效应,增强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引导各方面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灿烂的特色文化、风格各异神奇独特的民族习俗,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利条件。希望国家不仅把城市供排水作为支持西部的重点,还应把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和经济使用住宅建设等作为支持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为优秀人才在西部贡献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环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从各级人才市场上得到,但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要依靠部分高级专门人才外,还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靠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多样的技能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大量的人才要靠西部自己来培养和造就,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投入结构,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推动社会投入。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植性投入。要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植、培育一批专业设置合理、市场就业前景好、教学质量高、能够提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投资方向。长期以来,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主要以房舍、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为主,软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被忽视。要加大对师资培训、素质教育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保障义务教育运转经费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加大对人才培训、人才市场主体的投入力度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篇(7)

江西农村中职教育是江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江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江西确立了建设“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的发展战略。江西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近年来,江西农村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少困境,江西农村中职教育资源现状如何?江西农村中职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拟采取一些怎样的对策进一步发展江西农村中职教育等问题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概略探讨。

一、江西农村中职教育资源现状

1、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江西农村中职教育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招生困难,学费收入少,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对中职教育的直接投入不足常使农村中职教育发展艰难。其结果是农村中职教育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下滑,生源流失,不少中职学校停办,或者改招普高学生,农村发展中职教育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中职教育投资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故优秀教师进不来,现有教师想跳槽,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2005年江西各县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共计4873人,其中博士毕业1人,硕士毕业11人,本科毕业2292人,而专科毕业2410人,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毕业159人,学历达标率仅为47.28%,有6个市的县农村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平均达标率低于江西平均数,最低的为36.49%,农村职业中学缺少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缺少既有理论知识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3、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缺乏

农村中职教育教学设施不齐全,仪器设备缺乏,在少数农村中职学校里虽然有的也有教学实验大楼,但大楼里的设备陈旧,大都也是摆设,不符合现代化工业与现代化农业操作需要,甚至非常缺乏,也没有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在黑板上进行“理论”上的训练和实习。“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养猪”的现象在农村中职中已不算稀奇,这样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的低能,不能适应农村一线生产需要。

4、图书资料匮乏,网络建设不健全

农村中职学校缺少足够的图书购置经费,其图书资料十分匮乏。有的也大部分是过时的陈旧图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需求;教师参考书少,学生课外书少,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网络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的产物,对生产力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明显的倍增效应和催化作用。农村中职教育在网络建设方面不仅硬件建设较差,而且软件建设更不到位,同时也缺乏从事中职教育网络建设的专门人才。 5、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发展不平衡

从江西农村中职教育现状来看,不少地方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和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2005年江西各县普通高中428所,而职业高中为140所,是普高的三分之一;普高招生数为241087人,而职高招生52299人,约为普高的五分之一;普高在校生数为650238人,而职高在校生数106940人,仅为普高的六分之一,职高发展明显不如普高。

二、江西农村中职教育资源调整对策

在2007年江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领导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政府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这项重要内容,江西农村中职教育重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江西农村中职教育资源就要加快调整,以确保江西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1、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村中职教育的办学实力

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中职教育经费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重,保证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增长,加大中职教育的网络规划和建设,解决农村中职教育资源匮乏,尤其是解决农村中职实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切实加强农村中职教育的办学实力。

2、合理进行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分配

应按照人口和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积极推进农村中职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在江西教育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分配,并尽力向农村中职教育倾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职教育需求。

3、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进行联办实现资源共享

(1)继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决定连续四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以此带动全国每个县建设好一个高质量的职教中心。江西现有70个县,但县级职教中心不到一半,因此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是承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关键。

(2)与普通高中联办,进行师资互补。农村中的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各具特色和优势,因此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联办,实现优势互补。比如江西安义职校,他们与安义二中进行联合办学,学生进校后先进行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一年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部分人继续读普通高中,另一部分人则转入职业高中学习。由于两校进行优势互补,允许学生实行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双重学籍、相互选择,故得到了学生与家长欢迎,也解决了职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改变了安义职校师资队伍较弱的状况。

(3)与企业、行业联办,实现办学条件共享。除与普高联办外,农村中职学校还应该走进企业,与企业、行业联办,加强与企业、行业间的合作,从而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经济建设。农村职校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和合作,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经费、设备、实习场所、师资等条件,减少实训教学环节的消耗,降低办学成本,以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引资力度

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就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就能刺激、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将农村中职教育做大做强。目前,招生与就业始终困扰着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而如果农村地区企业多、经济发达,则就业率就高,就能吸引一大批农村职教的学生,而学生一旦进入职校也能安心学习,为就业作好必要的准备。反之就业无着落,则影响学校招生。所以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企业引资力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5、保证农村中职教育生源,制定完善的初中毕业生分流制度

由于农村普高比农村职中的发展速度快,再加上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流向普高,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初中毕业生分流政策和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初中毕业生,特别是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走向职中,保证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促进农村职中的发展,从而完成国家“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三、江西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江西省发改委在2007年初最新公布的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指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首次成为江西省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根据规划,5年内江西的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90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将在“十一五”期间内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扶持建设100所县级中职学校。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村地区中职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1、农业类专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江西农村许多地区经济并不发达,农业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江西农村中职教育必须以农业类专业为主,把农村中职教育培养重点放在农业技能型初级人才上,其培养目标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去培养人才,否则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得不到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无法提高,也就不可能实现江西农业的现代化。

2、江西劳动力转移需要大量的职中生

江西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也正在积极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江西现有农村劳动力1600万人,而实际只需要大约500万人,剩余劳动力达1100万人。江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不能完全适应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故江西农村中职教育理应成为培养农村新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

3、教育资源将不断整合、互补,并逐步形成合力

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就要理顺农村中职教育办学的外部环境。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在江西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新形势下,江西各级政府将不断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的统筹力度,进行合并、联合,并以多种形式打破各部门所办职业教育的体系,形成中职教育的合力,以实现技术力量的组织、师资力量的调配、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的调整等,使农村中职教育在一定区域内能够共享资源,加速发展。

4、“双师型”师资队伍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江西农村中职教育越来越需要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将不断通过以“外协合作”、“为我所用”的原则,一方面借助科技部门、企业等单位的人力资源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通过“农科教”结合,“普职”相渗透的方式,盘活有限的教师资源,不断加强既有合格学历,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户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以培养社会上受欢迎的职中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