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卫生统计论文

卫生统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0 13:07:27

卫生统计论文

卫生统计论文篇(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卫生统计论文篇(2)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的作者群主要为妇幼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该系统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全国孕产妇、儿童死亡进行监测、预防、管理并上报死亡情况。《中国妇幼保健》杂志收到的论文中报告各省、市、县、乡村妇女、儿童死亡率的文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准确填报死亡报告卡和正确计算死亡率,对政府了解全国孕产妇、儿童死亡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科学措施起决定性作用。

尽管两个死亡监测网运行多年,但各地漏报、错报仍然存在,论文中疾病统计存在错误。笔者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几个疾病统计的指标掌握不准确,导致错报;其次是论文作者责任心不强,未对原始数据进行核查;再次是基层妇幼医生有意隐瞒、漏报。本文仅对论文中常用的统计指标阐述,以供作者参考。

1 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1.1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婴儿死亡率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中不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数。其算式为:

婴儿死亡率=(同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婴儿对外环境的抵抗能力差,常因肺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等疾病而死亡,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于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敏感的指标。在婴儿时期(生命的第1年),第1个月所占比重较大,通常出生后28 d以内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出生后28 d至不满1岁的死亡率,因而将婴儿死亡率分为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后期死亡率两部分。

婴儿死亡率不受年龄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1.2 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 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数中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其算式为:

新生儿死亡率=(同年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比重,在婴儿死亡人数中,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新生儿死亡漏报现象是人口资料收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边远地区漏报率高达100%。目前,国家已采取措施尽可能防止漏报,以提高该指标的准确性。

1.3 围生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围生期是指胎儿体质量达到1 000 g及以上,或孕期满28周至婴儿出生后7 d以内的时期,在此期间内的死亡称为围生儿死亡。其算式为:

围生儿死亡率=(同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出生7 d内死亡数/某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活产数)×1 000‰

死胎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死于宫内,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死产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存活,产程中胎儿死亡,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孕前、孕期、产期、产后保健工作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它不能从出生报告及死亡报告直接计算必须利用产科病例纪录做分析。

1.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under age 5)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易准确,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又很高,故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其算式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此为近些年来国际组织推荐并应用较多的综合反映儿童健康水平和变化的主要指标。

1.5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其计算式为:

孕产妇死亡率=(同年孕产妇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00 000/10万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孕产妇死亡定义为:

“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 d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与妊娠有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疏忽、治疗不正确等;②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由此定义可知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必须具有医疗部门的诊断资料。这一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6 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死因别死亡率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其算式为:

某死因死亡率=(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 000/10万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2 反映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的指标

2.1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proportion of dying of a specific cause)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指全部死亡人数中,死于某死因者所占的百分比,说明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其算式为:某类死因构成比=(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同年总死亡人数)×100%

2.2 死因顺位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科学地进行死因分类,是应用这一指标的先决条件。在同一地区人口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死因构成比可以反映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严重程度。

卫生统计论文篇(3)

关键词:适当设计卫浴产品卫浴空间

1、引言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设计方法论,如系统论设计、装饰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而适当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尚不成熟的设计方法。它所包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十分宽泛,其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当代设计之中,甚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难理解,适当设计对于现当代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以卫浴产品设计为例,应用适当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即产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

适当设计概念: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进行某一项实际的产品开发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认真、细致、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目标群体(设计所针对的人群)的各种特性(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并从形态、色彩、功能、材料等各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最恰如其分的设计和规划。其本质是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最准确地反映其自身的价值,并恰好能迎合目标群体最真实的消费需求,即应根据目标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进行适当设计,同时缓解了产品对环境的破坏。适当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适度性的设计原则。简而言之,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一是健康的设计;二是简约的设计;三是地域的设计。此外,对于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环境及产品与社会的匹配与和谐共生

也当属于适当设计的外延意义。本文则将卫浴空间作为出发点,围绕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探讨和分析卫浴产品的设计,以达到使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相匹配的适当设计。

3、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

之所以要提及卫浴空间的概念,理由很简单,卫浴产品是存在于一定的卫浴空间之中。我们研究卫浴产品设计,自然要对其依托的环境一一卫浴空间进行分析,了解卫浴空间的大小、性质、形态及其他相关因素。只有把卫浴空间自身的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进行卫浴产品的适当设计。人—卫浴产品—卫浴空间的适应关系正是卫浴产品适当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卫浴间的时候,你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就是卫浴空间的一个整体规划。只有对卫浴空间的全局把握,才能很好的设计适合于该空间的卫浴产品。尤其是对卫浴空间尺度和对各卫浴产品的协调安装等要素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对于卫浴产品之间的和谐设计,首先来分析卫浴空间的各种功能,卫浴空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由卫浴产品的单独功能不同可分别称为:盥洗室、卫生间、洗衣间、淋浴房、储物间、更衣室等。其中也存在概念的模糊。例如:盥洗室、洗手间、卫生间的意义模糊等。不过从严格的定义分割上还是比较明确的。以下是常见的家用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图,可供设计中参考。

当然,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形式远不止这些。不同的卫浴空间面积直接决定不同的卫浴空间布局。卫浴空间的布置要点有:卫浴空间的布局应注意干湿分区,避免洗浴中的水打湿地面,造成地滑以及会将水带入其他房间。若不能做到分区,应该在布置上有明显的划分,并尽可能设置隔屏、浴帘等。浴缸及便器附近应设计尺度适宜的扶手,以满足老弱病人的需求。应注意考虑设置更衣空间和洗涤卫生用品的储藏空间。

从适当设计的理论出发,不同的卫浴空间布局应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卫浴产品加以设计,视卫浴空间与产品为一个系统。系统的协调设计才能保证卫浴空间的最有效利用和卫浴产品的合理包容。如图为卫浴空间与卫浴产品的合理匹配设计。

卫生统计论文篇(4)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统计;教学;改革;健康中国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学生对医院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统计是卫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而现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医院统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普遍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唯有医生才是光荣和受人尊重的人群,因此重临床、轻统计[3];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做不了临床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医院内从事医疗统计工作的人员属于“二等公民”,并因此自暴自弃。这无疑是对医疗统计工作的不认可,也使得在学生心中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的医院归属感。同时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统计内涵的认识,对什么是医院统计认识不清,认为统计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医院提供数字而已,因此对统计工作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根本不知道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的精髓在哪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带教工作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统计意识的培养。

1.2学生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目前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欠缺可操作性、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使得无论是医院统计部门的正式员工还是信息管理专业实习生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都存在有法不能依、有法依不住的尴尬局面,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迟报、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依然存在[4];另一方面,虽然《统计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大家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带教老师或是因为自身对统计法律法规不熟悉或是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1.3学生对医院统计流程不熟悉

统计流程是医院统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掌握统计流程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学生,即便是在实习结束时也往往对医院统计流程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固化于心和熟练应用,因此也无法掌握统计工作的精髓。在统计实习时,他们常常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由于对统计流程的不熟悉,因而对医院统计工作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统计知识和工作流程;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大局意识,在实习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工作,对不感兴趣的则是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把完整的统计流程融会贯通。

1.4学生统计实践能力差

不管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但进入医院实习后,有时候即使是面对简单的问题常常也会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学生对主要医疗统计指标的含义混淆不清,有的学生存在对统计公式的误用,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统计实际问题时甚至一片茫然,无从下手[5]。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只重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学生参与统计工作较少、经验不足有关。

1.5敬业精神匮乏

很多学生在医院统计实习工作中,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无法静下心来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步较晚,部分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6];二是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敬业精神培养的状况,在实习带教中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相关教育,有的虽然开展了部分人文教育,但是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与统计实践严重脱节。

2做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2.1注重统计意识培养

在医院统计教学工作中,需注重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统计既是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医院统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无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统计和临床同等重要[7]。也要让学生知道,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分析的结果,当好领导的好参谋;要善于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管理者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注重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培养

任何行业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恪守职业道德[8]。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随时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9]。加强法律和道德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尽量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依法统计、诚信统计,在报送各种统计报表时不虚报、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始终坚守统计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统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带教老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最终将医院统计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统计人员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2.3注重统计流程教学

参与医院统计教学的老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善于利用自身带教经验,结合学校的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工作的完整流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指标;其次是遵照医院制订的统计工作制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对各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最后是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运用,包括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统计分析文字,以发挥统计咨询、统计决策和统计监督的职能。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完整的统计工作,从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医院统计流程。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流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得统计工作变得高效有序,而且遵照流程进行PDCA循环,还可以促进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10]。

2.4注重统计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医院统计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带教老师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刻谨记理论知识不仅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实践,只有在以问题为导向,亲自参与医疗统计时,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统计实践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11]。同时,注重实践也是适应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疗信息建设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且更加强调对于信息的利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医疗大数据利用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加强对其信息统计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支撑。

2.5注重敬业精神培养

医院带教老师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的启蒙人,也是敬业精神的传承者,对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显得至关重要。医院统计学既是科学,更是人文学,敬业精神是医疗统计实践的核心,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正是医学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12]。因此在带教工作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热爱卫生统计工作,热爱医疗卫生行业,保持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卫生统计工作中保持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卫生统计工作新局面;二是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在带教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设置形式多样的敬业精神培养课程,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发挥“大医精诚”“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将会是一代又一代“统计人”永葆青春的关键秘诀。

卫生统计论文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如东县所有学校食堂,包括职业中学和幼儿园食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学校食堂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1.2 方法

采用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进行监督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后监督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县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并具体负责填写,内容包括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卫生设施、消毒后餐具合格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138家学校食堂,其中高级中学18家、初级中学30家、小学59家、幼儿园31家。创建文明城市前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67.39%(93/138),创建文明城市后为89.85%(124/138)。各级学校食堂在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卫生许可证持有率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均显著提高(表1、表2)。

2.2 基本卫生情况

138家学校食堂创建文明城市前有防蝇、防鼠、防尘“三防”设施齐全的有102家,创建文明城市后有127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3,P<0.001)。

2.3 餐具消毒效果监测情况

对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监测1 380件,合格1032件,合格率为74.78%,创建文明城市后监测2 078件,合格1 721件,合格率为82.82%。经分析创建文明城市前后消毒餐具合格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创建文明城市后消毒餐具合格率高级中学(99.15%)、初级中学(80.26%)、小学食堂(82.82%),均比创建文明城市前高级中学(89.83%)、初级中学(73.86%)、小学(67.36%)有明显提高,经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如东县以“告别陋习,讲究卫生,倡导文明”为主题,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06年成功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各级学校食堂基本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创建文明城市后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消毒后餐具合格率明显提高,并增设了卫生设施。表明创建文明城市有利改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但是监督过程中发现,创建文明城市后仍有10.15%的学校食堂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证经营主要由于学校食堂缺乏基本卫生设施,与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大多学校食堂由私人承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在卫生设施上进行投入。部分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因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69号)文件精神,严禁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体进行营利经营,学校领导是学校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学校食堂卫生不达标,取消学校及校长评先评优资格。

卫生统计论文篇(6)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秩和比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49-01

卫生资源既属于社会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和卫生信息资源等[1]。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的卫生投资增加,卫生资源总量与需求量飞速增长,有限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为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基础上,对天津市2000年至2009年卫生资源利用总体发展情况作一初步分析,以期为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0年《天津统计年鉴》和卫生系统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2 研究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郭塨等[2]研究制定的卫生事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卫生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分量表(表1),对天津市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的发展趋势做一分析。

2.2排序和分档

采用秩和比法[2-3](RSR),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各年份的综合评价指数,对各年份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做一排序和分组。

2.3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假设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计算RSR并排序

从统计年鉴中摘录原始数据,整理后对各指标进行排序,计算秩和比,并据此对2000~2009年天津市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做一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加权秩和比(RSRw)做出十年来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的趋势图(图1),从图中看出,2000~2003年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小幅波动,2003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者采用同样地方法对十年间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做一分析,配置情况排序如表2最后一列所示,2008、2009两年资源利用和配置情况均较优,分列1、2位。2007年的利用情况较靠前,而配置欠佳,2003年的配置较落后,利用情况较优,详见表2。

4 讨论

卫生资源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卫生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对于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十年来天津市卫生资源总体利用情况发展良好,特别是2003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分档结果提示,将该10年最终划分为3个发展水平,较好的是2007~2009年,其次是2004~2006年,较差的是2000~2003年。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相对照,发现利用与配置水平的顺次并不一致,出现交叉,以2002年和2003年最为显著。从排序可以粗略的看出,2007年以后,配置与利用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仅仅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如需要对十年来的卫生工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还需要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综合资源利用情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两个维度的发展状况。只有在公平、合理配置基础上,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保证服务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卫生资源的社会效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6]。

参考文献:

[1] 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6(3):174-176.

[2] 郭塨,孙振球,郭海,等.湖南省1999~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46-547.

[3] 丁国武,韩雪梅,王槐,等.应用加权秩和比法评价定西市7个县区卫生资源配置[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433-434。

[4] 田凤调.RSR中的分档问题[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26-28

卫生统计论文篇(7)

1期刊文献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Practice”为对象进行检索,时间为2005—2009年。该杂志共收录36期杂志,篇目总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447篇。期刊中的文献类型有9种,其中以“Article(学术)”类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献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编辑)”类型和“Miscellaneous(杂项)”类型,分别占25.75%和12.16%。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是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杂志。由不同类型的文献所占比例不难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异,“Article”类型最具价值,其次是“Editorial”类型和“Miscellaneous”类型。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health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HealthTraining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PublicHealth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health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通过对2005—2009年《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社区卫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环境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巩固和扩大,这样不难归纳出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前进方向: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服务人性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