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政治形势

国际政治形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9 14:54:39

国际政治形势

国际政治形势篇(1)

关键词:国际形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81-02

人类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加剧;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多变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特点

1.冷战后两种社会制度斗争呈现出新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斗争,经历了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热战”、二战结束至80年代末的“冷战”,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一是斗争的主要形式由对抗转化为竞争、遏制与反遏制,战略重点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军事战略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二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且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接触”和“交往”,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由于世界上多种战略力量的存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欧盟正在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独立于美国的倾向日益突出;日本尽管近年来出现了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但仍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它还在不断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俄罗斯虽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困难,但它仍是一个具有资源、科技和经济巨大潜力的核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如巴西和印度,经济实力也在持续增强,一些地区性的集团如东盟、非统组织等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也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力量。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变化

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西方某些大国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热衷于扮演“世界领导者”,充当“世界警察”。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呈现新的形式:一是“新帝国主义”理论凸现;二是“新干涉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三是美国单边主义气势逼人;四是文化霸权日益突出。从霸权主义的变化中可以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的增强为其称霸世界、建立单极国际政治格局提供机会,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也越来越引起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不满。美国称霸和多强反称霸成了国际政治斗争的突出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斗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入世界经济竞争体制,“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这就要求各参与国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其经济。实际上,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不平衡,这种让渡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这就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强加的不合理的条件,不得不放弃其某些权力,以便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自身发展。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就面临国内规则与国际不协调的冲突。

(三)科技发展是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中,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而科技的影响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影响着综合国力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较强的渗透性,虚拟性,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地理、心理和制度的障碍,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使整个世界经济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极大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不仅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这就是说,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虽然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实力,改变国际关系,但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威胁是人类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核武器带来的危害,给世界和平增加了许多的不安全。

二、国际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合作交流成为主流,促使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出现了非制度融的新形式。所谓非制度融指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主义成分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为社会主义利用,这必然会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差异与斗争,从而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2.政治多极化加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流转和冲撞,西方发达国家借机对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征服和控制人心,并以此为手段改变两国之间的强权关系。”[2]因为不同文明的生存根底和传播力量不同,科技力量相对落后、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丧失文化市场竞争力和丧失意识形态阵地的危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改变经济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不同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经济全球化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混淆人们的视野,加大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就变得更加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到了挑战。第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信息全球化,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三)科技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地区、各国家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失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和控制上也产生倾斜。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波曾说过“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控制信息的优先权,占据网络的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科技发展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对如何运用高科技传播信息还处于劣势。在国际交流和沟通中,西方运用强大而完善网络和科技设备,进行文化渗透,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淡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国际形势多变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思潮涌入,对人们灌输西方价值观,降低人们鉴别能力,国外的敌对势力试图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这时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研究。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国情教育,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提高全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质。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极具艰巨性的理论建设任务。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一方面,使得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使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加紧对我国的“细化”和“分化”。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独角戏”的状况,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个部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参加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势头的强劲,导致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要面向国际发展,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成为这时期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加强对外宣讲,要解放思想,冲破思想的禁锢,打破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不能交流沟通的观念,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交流,对外要讲清楚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争取更多外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支持。与此同时,在面对国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理论、学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发展。要进一步培养人们的分析辨别能力、选择吸收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总之,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清楚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展示自己,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吉敏立.论全球化与国家经济[J].甘肃政治学报,2002,(10):28-32.

[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8.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周敏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5]卫灵.新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国际政治形势篇(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既会对一国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危及一国的政治、经济安全,产生双面的影响。政治安全指的是一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对社会矛盾的变迁调适功能,能在社会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保持原有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结构不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解除外在的不安定因素,防止出现政治动乱等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能够抵御外在势力对一国安全的破坏和颠覆,保持一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确保一国的政治安全,有助于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幸福。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由于各国发展历史不同、经济制度差异以及文化差异较大等,使得各国在政治安全维护方面的侧重点和策略各有不同,这也增加了一国应对国际势力破坏的风险,只有及时认清国际国外的形势变化,把握好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追求,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安全,把握好我国在国家社会的发展命运。

 

一、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相互交织,对各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都产生了许多影响。国际社会经济的风云变幻、政治变革的层出不穷以及文化建设的千姿百态,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破坏政治安全的稳定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日益展现出大国强国的风范。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威胁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势必会激烈的抢占我国市场,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作为国家政治稳定保障的经济,一旦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强烈冲击,势必会对政治制度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近些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活动猖獗,我国国内的台独势力、藏独分裂势力以及“东突”恐怖组织,都在谋划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破坏行为,对我国政治稳定都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改变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支配一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政治发展轨迹的直接体现。国际社会的一些势力,也在不断地利用经济直接投资、文化传播等形式,企图向我国国民输送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以及政治模式等,趁机改变人们的基本观念和社会认知,产生社会制度的信仰危机,激起民愤。这种企图扰乱我国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推销他们的社会制度的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国人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认识,破坏我国政治形态的稳定。

 

(三)削弱政府的管理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国的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要能立足全球视野,着眼国内国外情势,综合判断和做出相应的决策。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渗透力日益增强,我国在应对国际社会挑战时,也是困难重重。例如,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商品开始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势必要进行产业机构的升级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以扭转竞争处于劣势的局面,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与迅速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现实举措

 

(一)大力发展经济,维护政治稳定

 

经济是一国政治制度稳定的保障,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政治制度的稳定奠定基础。一方面,应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病,促进市场经济的积极发展。这需要政府及时关注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情变化,有针对性的修订相关的政策、法律,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保障。

 

其次,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既要为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便利,有效利用境外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出口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高科技如高铁、核工业的出口比重,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二)制定符合国情的政治安全观

 

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政治安全观。政府要把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相结合,综合加以考虑,树立“多位一体”的安全新观念。因为各种安全观直接都会相互影响,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

 

另一方面,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治安全措施。在确立了相关的政治安全观之后,政府结合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变化,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有针对性的利用一切优势条件,及时防范国际社会出现的不良动向,集中一切国内的力量,给予国际邪恶势力最致命的打击,给国内外相互勾结的势力予以重创。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合作与冲突不断,只有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在风云突变的国际社会中独善其身,维护自身的政治安全与稳定。一方面,我国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可依靠的力量,积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双方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国际社会建立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国际组织在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驱动力,不断加深与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有助于我国更好的与其它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更好的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际政治形势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引进吸收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这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合理的价值选择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汲取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面对异质文化的交融、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大胆开拓,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实践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育人理念的国际化趋势

随国际化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生显著变化。针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反”、“堵”的应对策略。现在,面对思想开放且复杂、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教育对象,采取反、堵的方法,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已不现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通过积极应对,而不是单纯防御,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先进经验和知识等资源,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战略思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培养“国际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目标和理念。诚如日本临时审议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中所提出的育人要求那样:“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国际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契合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准确预见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现实。

2.教育内容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信息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的深入使得各种知识、文化和思想观念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共享,传统的以我国本土衍生的知识、精神、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等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组织形式,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也必然要求其教育内容与之相通。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人类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一些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中,描述了全球问题并将其归纳为如下一些问题: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鉴于此,由上述问题而引发的理解教育、和平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就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体系,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共识。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人类处境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此,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纳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之中,增强学生的共生意识、合作意识,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本土问题的同时所具有的共同的崇高使命。作为以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后继力量为重要己任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这一教育内容资源的应用。

3.教育方法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在走向国际社会的客观过程中,必需研究、借鉴和运用对我国有用的他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资源体系。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要具有如下两种国际化发展趋势。第一,国际社会化发展趋势。为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意识不断增强的教育对象的要求,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走国际社会化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国际社会各领域,尤其要探索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的,与学习、生活等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通过观念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的综合选择、建设和优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国际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全员、各部门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他国的发展状况,与国际接轨。第二,综合化发展趋势。一是面对国际化日益强化发展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在秉承、探索本土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效的方法。二是今天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丰富、知识信息接收面广,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思想、心理、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吸收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采用发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而后在这两点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符合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虽呈现运用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但不可能取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相反,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强劲,本土化的表现愈有力。这因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真正能够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织,国家仍然是国际交往的最高主体,而每个国家的利益仍然代表着各自国家民众的利益。所以,各国都在开发、强化、发展和利用自己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其后继者,为其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支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伴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的,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趋势

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这一本土化特色将在当前乃至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存在并发展,这也是与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性。但在国际化条件下,日益开放的交往中,多元文化的交汇、对话与影响显著增强。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中,在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条件下,在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的交往、竞争中,对我们的接班人进行主旋律教育,“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便凸显出来,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显然必须继续坚持用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其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然在价值观层面,则有着一元与多元的并存现实,即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价值导向的一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我们认为有一条最基本的底线:不能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削弱或否定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不能由于我国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而否定公民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惟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的国际交流互动中,才能掌控自我主动权,趋利避害。

2.教育内容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的质量关乎国家的生存发展。所以从培养人才的目的看,任何国家所要培养的都不是对本国冷漠、厌弃本社会的人,而是理解、热爱并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才智的人。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本土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以及承载其的物质遗产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就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土生于本国的,即与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和发展及其历史密不可分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这些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的本土资源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植根于本土的这些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之内的本土资源,如思想政治观念、民族精神、传统习俗和文化等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延续的重要精神动力支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比而言,本土资源更容易激发爱国情怀,产生更加真实的“力量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

进入新世纪,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不同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对话、融合更加广泛、频繁、深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相悖的现象: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对话与融合中不断强化。这意味着作为本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定要打开国门,不能封闭地传承和发展,一定要经由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对话中寻找自我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弱点,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内涵和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样才可能更加符合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具有勃勃生命力和鲜明内涵的“本土化”恰是因为“国际化”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特色和优势在开放对话的横向交流与比较中获得展现。当然,在寻求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若不考虑本土化、我国国情,只是片面重视国际化,则很有可能会淡漠民族、国家界限,从而危及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反之,忽视国际化发展,只强调本土化发展,则只会走向狭隘的现代地域主义、民族主义,错失国家的发展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中这样写道:“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的确,作为影响我国学生思想观念重要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民族化两大趋势中,前者是更能动、活跃的因素,国际化总是不断冲破民族化藩篱为现代化寻找发展之路。然而,从终极目的上说,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寻求所使用资源的国际化仍是为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服务,因为各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植根于各国既定的土壤,要受到各自不同国情的制约。而且任何外来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必须要与其所进入国家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或冲突、或部分融合、或趋同、或吸收,最终取得本土化的形式方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对本土化问题作过精辟论断:“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言以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既反对抛弃本土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味地追求“国际化”,而盲用或被动地屈从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削弱甚至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性;也反对在国际化背景之外谈仅凭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本土化发展趋势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但在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因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任务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服务于此,关注国际社会,汲取可资利用的国际资源。而在现代化较高水平、程度和阶段上,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本土化发展则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本土化发展解决的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个性问题,而国际化发展解决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两相对比显而易见,对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引进、比较和借鉴有益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于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外资源,更为重要。相反,若主观地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只依赖和重视本土资源发展,抑或有意无意地拒绝和抵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水平,当然也很难培养出能够迎接和应对国际问题的高质量人才。事实上,这样的本土化,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徘徊。只有当现代化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寻求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获得存在的意义,立于现代化充分发展之上的本土化,才能够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否则仍将是地方的、狭隘的,最终走向沉默和消亡。总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如《纲要》中指出的那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土资源在国际化背景中对人们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性,务必将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本土资源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所以,国际化交往愈频繁、深入,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本土意识教育,而应该严格依据《纲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香港: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发展之基.中国高等教育,2008(9).

[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国际政治形势篇(4)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两课”教学 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的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对大学生进行的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党中央和教育部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校软硬件都亟待扩展补充的形势下,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了,教学目标与学生思想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而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大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大部分是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担任,甚至有些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等为了评定职称,增加课时量,也加入到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来。尽管大部分老师对形势与政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部分老师专业水平仍然不够,所以在为学生讲课时的水平和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从而导致了授课水平和效果的参差不齐。

2.“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中流于形式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目前的部分高校甚至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因此没有明确的课时量,没有规范的课程表,没有稳定的教学场所,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有的学校甚至每月由负责的老师给学生发些时事政治材料,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化;学生没有教材,甚至连参考的学习资料都没有,导致学生两手空空的去听课,给学生造成一种这门课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常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有些院校由于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欠缺,有时一间教室多达三四百人在一起听课。

3.由于部分“形势与政策”教师自身理论功底欠缺,不能用理论来对实践的指导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只讲与当今世界形势相关的理论,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是用理论来说明、指导实践,也不能用实践来论证、丰富理论,而是避而不谈,三缄其口,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能甚至不敢与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有的甚至借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说长道短,信口开河,或大肆渲染,言论偏激,或消极失望,散布悲观论调。这些思想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严重损害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抓好形势与政策教学建设,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当前直接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四个重大问题,并希望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江总书记的“四个如何认识”提得十分及时,这也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宣传、贯彻和落实,统一学生的思想,这是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教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把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当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并要有所突破。具体做到:

1.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作体制

教学体制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流于形式的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和经党中央同意,、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执行。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须由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教务部门要将此课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使之在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顺利实施。

2.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每年印发的年度思想宣传工作要点,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同时,主办的《时事报告》(大学版)是一份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内容的刊物,其中专门刊登五部委形势报告会的内容,可读性强,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特点,是进行形势教育的主要参考材料。另外,各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主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门按专题定期编印本校的教学参考资料,供教师使用,以统一全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任课教师再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把区情、校情、个情的内容补充穿去,进一步丰富教育素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师资力量的配置,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

要深入钻研理论,抢占理论制高点,形势与政策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和战斗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解释当今世界的难点、热点、疑点和敏感问题,深刻地认识和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重大问题,深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有机统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来解释变化着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军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46471.

[2]唐耀华.和大学生谈形势、政策与个人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149501.

[3]易宇峰.教师博客在形势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6):5455.

国际政治形势篇(5)

(一)强化比较研究,拓展发展视野在国际化发展历史趋势日趋凸显的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成为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需要全面构建一种跨国家、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与研究领域,从客观上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开阔视野、深化规律、把握特色的可能性,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如何自觉增强主动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奠定平台,更是为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路径、研究资源与研究领域。(二)关注文化差异,坚持“一元”导向国际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日益受到冲击,主要体现为国际化凸显、民族化淡出的趋势,如若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平衡关系得不到及时合理地协调,必然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导向和优良传统受到挑战。在国际化背景下,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通过网络大量涌入我国,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两制”之间的差异与对立被淡化,这使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影响。在此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价值取向多样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关系,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三)创设社会化研究,确认人本导向当代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对以人为本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社会关系模式的关注,改变与国际化背道而驰的相对封闭和孤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可以具备丰富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在国际化背景下,随着各民族间相互隔绝状态的日益消失,随着“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狭窄的领域,永远处于一个历史的封闭圈中。在外界社会的不断变迁和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研究是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四)把握传播规律,应对网络挑战国际化趋势下,网络已实现对社会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烙印。网络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也给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应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须要转变对意识形态的驾驭方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主动权,主动研究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技术,重点研究利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有害思想的全新途径。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网络传播具有跨越国界、信息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检索方便、易复制、超文本、开放性、交互性强等多方面优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规律,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学。总之,国际化进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指示,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样态必须尽快在理论形态上形成新的特有的理论架构,在领域、形态和功能等具体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拓展。

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域发展

一方面,在国际化背景下,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多,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逐步被消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社会新的发展相联系,充分吸收各种新因素的影响,这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是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走向完善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也需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进程这一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强化自身的社会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研究在国际化的时空境遇下,各种现实因素的相互交织生成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传统社会场景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个体在不同角色的标准和规范的转换中失序,引发社会交往和心理冲突。例如,国际化进程所推动的的网络化,使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向日益加深,交往的信任与怀疑、合作与冲突、游离与沉溺等悖逆性特征造成个体网上与网下的行为冲突;各类成人化的影视节目和杂志向儿童暴露了犯罪、邪恶、死亡、性等成人秘密,这导致“童年的消逝”[3]。因此,国际化进程引发的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相互“对冲”,造成人们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必然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域拓展,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人本化,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研究路向: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范畴和分析框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整合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在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的环境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都发生的重要变化,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接受倾向日益明显。为此,开展国际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甚至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域发展十分重要。

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态发展

国际政治形势篇(6)

当前,企业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小断发生变化,随着引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协调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首先,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分配,收入进一步拉大,各项改革措施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引起职工的高度关注。利益碰撞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增多,部分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一些人心态失衡,内部矛后相对复杂、集中、突出,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从属地位

企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职工思想稳定、队伍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会与生产经营工作相抵触,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挂帐”或“欠帐”。久而久之,这种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从属地位认识的产生,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人打折扣,使人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那么重要了。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

企业处于经济建设的最前沿,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也较多,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例如:有些人认为企业最主要的任务是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让职工得到实惠,兜里鼓起来才是“硬道理”,言外之意是思想政治工作只需走过场,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现实生活当中果真如此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哪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搞得好,哪个企业就有生机和活力;反之,企业管理混乱,人心涣散,安全被动,工作质量低劣,成本亏损。甚致毁掉一个班子,搞垮一个单位。

三、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策

(一)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

1、要深人进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王义的本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既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运用理论武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认真搞好形势任务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分为国际形势教育和国内形势教育。在国际形势教育中要让群众了解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从而明确如何抓住机遇,搞好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国内形势的教育中,既要让群众看到国内形势的主流是好的,也要回答群众中存在的疑虑,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通过教育,使人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注重艺术,增强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方法和艺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

1、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理论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联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实际,联系人们思想实际,才能把科学的理论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形成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才能在实践中坚信理论的正确性。2、要典型示范,树立榜样。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甘落后、积极同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用典型示范,人们就会向先进人物学习,象先进人物那样去做;要树立先进典型,就要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

(三)紧扣主题,找准切入点

1、抓根本,靠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经济这个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着力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人,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振兴。2、抓动向,靠过细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企业就是小社会,职工的素质高低不等,修养参差不齐。各级政工干部要增强工作的敏锐性、预见性,善于分析问题,把握动向,把工作做在思想问题萌发之前;在教育中,要有“三心”,即:要细心观察职工的思想动向,要真心与职工交朋友,要用爱心关怀教育后进职工。3、抓载体,靠二体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抓手和载体,要适合职工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的放矢地抓好思想教;对教育对象要分层施教:在领导和中层干部中,要经常性进行作风整顿和民主评议,落实好“一岗两责”等措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职工的表率;在党员中,要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同职工结对子,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影响,将职工紧紧围绕在党员周围;在职工中,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分别对职工进行政治、技术、质量、品牌等方面的教育,自觉为企业发展分忧解难,为企业振兴出谋献策。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对党员干部可以利用党校、党员电教中心等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要根据他们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爱厂、爱岗敬业教育,磨练教育和危机教育。

其次,要健全教研体系。通过举办读书会、政治理论学习日、研讨会、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并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

国际政治形势篇(7)

巨变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分水岭,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的冷战局面不复存在了,国际政治格局在动荡中发生了巨大变迁。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这种超级大国地位的合法性不断遭到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质疑;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意识形态斗争越加隐蔽;世界共同面临的诸如国际恐怖主义、环境保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重大问题促使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迅速提升。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及原因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与竞争,双方充满了恐惧和仇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剧变结束了这种局面。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与调整成为当今国际体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这种变革与调整直到目前仍然在发展变化中。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经历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盲目乐观和宣泄令国际体系结构出现短暂的混乱,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试图全面主导世界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并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引起各国的不满;

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切实体会到主宰世界事务的力不从心,由此其强硬的单边主义战略开始转变为“谨慎的霸权主义”战略,即: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不得不考虑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及与大国间合作的不可缺少性;

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极化趋势发展明显;

“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均势原则”和时代主题。所谓“均势原则”,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永恒称霸世界,世界权力需要均衡。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事实上,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其“领导世界、主宰世界事务”的野心;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由于“麦克世界”的形成,美国一厢情愿的霸权野心在国际事务中显得力不从心了。

具体讲,“麦克世界”对美国造成的冲击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其实力的消长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美国也必须遵循国际行为准则。二是美国单边主义的战略思想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处理全球性问题上,美国对国际组织或其他大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美国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会受到世界力量的掣肘。由于冷战的结束,美国搞军备竞赛的理由已不再充分。四是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新干涉主义”的霸权战略将明显遭到抵制和牵制,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国也开始与其离心离德。这是制约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也是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不能主宰世界而产生忧虑的主要原因。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被分别划入敌对的两大阵营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很难听到他们发出独立自主的声音。冷战结束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崛起,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也是发达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市场依靠;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发展中国家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体诉求者。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和变化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四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仍然是占绝对多数的群体,也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国际政治格局变迁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这场危机来势之迅猛、影响范围之广是史无前例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树立信心,尽快恢复经济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目前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迁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不会出现对“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明显挑战。相反,在现有国际体系支配下,增强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尽早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第二,从根本上讲,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国际政治格局变迁取决于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与此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第三,虽然联合国等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是,在诸如反恐、遏制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问题上,毫无疑问都需要增加更多的国际政治互信与合作。

第四,能源问题仍然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长。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首先,中国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主线,为营造和平的外部发展环境而努力。

其次,在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同时,中国应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再次,中国应坚定不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仅要提升硬实力,还要发展软实力,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最后,中国应积极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及在国际政治格局的范畴内全面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与国际及区域性组织的合作与相互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