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6:07:11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优势产业 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84―02

1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把川区率先建成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区率先建成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坚持“一特三高”,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吴忠市奶牛、清真牛羊肉、优质粮食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

1.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奶产业以提质增量为重点,以机械化生产为手段,以规程化防疫为保障,以集约化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建成孙家滩、五里坡、青铜峡沿山一带三个奶牛核心区,形成伊利、夏进等高端液态奶加工龙头。截止2015年底全市奶牛存栏19.5万头。其中:规模牧场103个,存栏奶牛10.5万头;养殖园区62个,存栏奶牛7.3万头澈养户2750户,存栏奶牛1.7万头;金市日产鲜奶1650吨;全市共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每天收购生鲜乳2390吨,乳企每天加工鲜奶1660吨。清真牛羊肉产业坚持“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依托“清真”品牌优势,一手抓滩羊提纯复壮、高档肉牛培育生产,提质增效,开拓高端市场卜手抓育肥肉牛肉羊扩量增群,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保障有效供给。培育引进了涝河桥、宗源、鑫海等清真牛羊肉加工龙头,组建成宁夏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加工联合集团,显著提升了吴忠清真牛羊肉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2014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5S万头,增加6万头.滩羊饲养量600万只,增加23万只肄羊肉总产量11.1万吨,加工牛羊肉2万吨。优质大米产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有机”的要求,倾力打造中国“第一米”品牌,做大做强塞外香、法福来、回乡缘、宁朔香等大米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有机富硒水稻基地建设,目前全市种植优质水稻25.5万亩,年产优质大米12万吨。瓜菜产业。按照“稳瓜、扩菜、提质”的发展思路和设施与露地并重、内供与外销协调、生产与销售衔接、品种与季节相适应的发展方向,突出抓好设施蔬菜提质增效、高标准露地蔬菜生产,形成了设施瓜菜、供港蔬菜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瓜菜园艺产业发展格局。全市瓜菜面积达到5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2万亩、西甜瓜18万亩、露地蔬菜12万亩,瓜菜产量达150万吨。中药材产业。积极开展制药企业所需药材及市场紧缺药材的栽培、引进和示范,重点抓好甘草、黄芪、银柴胡、板蓝根等市场销量较好品种的育苗移栽、覆膜保墒、节水滴灌技术。目前全市道地中药材面积达27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0万吨。枸杞产业。坚持扩量提质并重,加强良种苗木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突出质量安全、产品后处理、加工营销及品牌推广等关键环节,优化提升枸杞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国际化水平,深度开发枸杞多种功能。重点建成同心下马关万亩枸杞、利通区五里坡黑果枸杞等示范基地。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公司在下马关示范种植高端有机枸杞基地5万亩,仅枸杞采摘一项就给移民群众人均增收2000多元。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干果总产1.8万吨。葡萄产业。坚持精品、高效、高端,加大优良品种脱毒种苗繁育和标准化基地建设,稳定扩大规模。坚定不移地走酒庄酒发展路子,推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在御马、瑞丰等葡萄加工企业的带动下,我市葡萄基地建设全面开展,近年来累计在我市投资葡萄产业的大户和企业达到35家,全市共有葡萄面积24.2万亩。

1.2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我市现有部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1家,市级龙头企业80家。大多数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通过了ISO 9001:2000国际质量和“绿色食品”认证。“塞外香”等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农产品保底收购、农户贷款担保等合作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4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5亿元,流转土地46万亩,带动农户18万户,户均增收17050元。

1.3产业经营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有效提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发展“环保、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317个,位居全区前列。更加注重产品的品牌效应,通过政策奖励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奖项评选和品牌称号的申报。夏进液态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盐池滩羊”、“涝河桥”牛羊肉等7个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塞外香牌有机大米、同心圆枣等11个农产品荣获全国农产品金奖,吴忠牛乳、马家湖西瓜等21个农产品获中国地理标识保护,“红果”乳制品等25个农产品获宁夏名牌产品。

1.4产业经营主体形式多样、质量齐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把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75家,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自治区级45家;涉及种、养、加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直接带动12万户农户发展。全市专业大户6348个,其中种植大户1393个,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养殖大户4955个,养殖牛羊达到149万只(头)。通过示范引领、雇佣周边群众务工等方式带动5.5万户农户发展,户均年增收12800元。全市家庭农场共364家,农户自己作为农场主,通过示范引领、土地流转、雇工等形式带动周边农户生产经营,粗步估算带动农户增收7300万元。

1.5产业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合作不断深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经常性的与区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农业综合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合作交流,把对外合作交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先后引进了内蒙古伊利、天津宝迪、杭州娃哈哈、中航郑飞、广东从玉、金宇浩鑫等农产品加工及种养基地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基地建设规模。近年来,全市共引进农牧业招商项目261个,到位资金90.2亿元。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探索并应用了大批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2主要做法

2.1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明晰农业发展思路。坚持因势利导、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四条现代农业示范带,这“四带”分别是罗山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以奶产业为主导产业,适度发展设施农业、清真牛羊肉、林果产业;青铜峡滨河高端大米产业示范带依托青铜峡水稻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优质大米产业,着力打造大米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盐池中部现代草畜产业示范带依托中国“滩羊之乡”品牌,重点发展以滩羊为主导产业,以甘草、优质牧草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宁夏现代畜牧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同心东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带以中药材和枸杞为主导产业,以马铃薯、滩羊、玉米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宁夏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的样板。

22.加强科技服务,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注重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根据奶牛、肉牛羊、优质粮食等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了“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在盐同红中部干旱带示范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膜下滴灌等节水农业新技术。在灌区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黄河鲤生态养殖、机械插秧等新技术。选派科技特派员572名,实施创业项目178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66项,引进新品种339个,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5%以上。

2.3加强农业监管,全力保障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大力实施“绿剑护农”行动,与各部门、各市县联合综合执法,进行了农资、牛羊肉、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奶业执法小组,由分管副局长牵头,定期不定期对养殖户、奶站以及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检查。二是加强动物防疫监管。紧抓动物防疫工作不放松,下发了《关于对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等场所进行动物防疫责任公示的通知》,公开了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卫生监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强化免疫工作,免疫密度达到100%。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制度。2014年全市11个农残检测点共抽样检测6大类28个品种蔬菜1421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以上,农业部抽检动物产品合格率达100%。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新常态;都市现代农业;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0-02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出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青岛市在山东省的经济地位突出,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健性。青岛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2015年2月青岛市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破解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面临的问题,将会激发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协调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青岛市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在较高水平。2014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4%,增速明显(2014年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青岛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60.21亿元。粮食生产的总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同时,总产量出现下降趋势,2009―2014年的青岛市粮食总产量逐渐减少,由2009年的353.91万吨减少到2014年的323万吨。目前,青岛市在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片面性,缺乏长期性

青岛市出台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但是,主要是在农业发展的定位上进行确认,在具体的发展措施、发展规划、发展短期长期目标上仍然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保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二)都市农业投入机制尚不完善

在关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市场调节等方面的关系尚未理顺。目前,青岛市对于都市现代农业的投入主要是直接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如何通过发挥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迫切和紧急的。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来吸引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的投入便可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都市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虽然在青岛市的部分地区已经有特色农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尚未进行土地流转的时期,个人型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具有规模化趋势。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给规模化生产、建设提供了条件。在新常态下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青岛市在都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青岛市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一)发展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根据不同地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打造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品牌。目前,青岛市已有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10个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30个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以品牌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常态下的青岛市都是现代农业发展更应该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积极对农产品进行培育研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利灌溉工程,倡导无土栽培、滴灌技术等新型农业发展手段。同时,加大资金对于先进农业生产科技转化的投入力度,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力。

(三)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试点城市,海洋特色鲜明,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村旅游、海岛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做好农业生态的保护力度,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新形势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J].新农业,2014,(11).

[2]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5).

[3] 王祥峰,李文刚,安静,等.山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3)

一、湖北省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湖北的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12年,湖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连续9年丰收;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生猪出栏4180.8万头,增长8.0%;淡水产品产量达388.94万吨,增长9.2%,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另外,还有一些优势特色农产品如家禽、魔芋产量位于全国第一;中药材、蜂产品、茶叶、板栗产量位居全国前三;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六,其中香菇1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4位。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3750个,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品种比较多,一些优势特色农产品,如食用菌、水果、茶叶、蔬菜、生猪、禽蛋、蜂产品、淡水小龙虾等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达到了14.3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保持着强势增长势头。其中,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大幅增长:食用菌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49.14%,同比增长42.39%;柑橘属水果罐头出口占全省出口农产品总额的3.24%,同比增长50.7%;茶叶出口同比增长60.5%;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同比增长6.7%;蔬菜出口同比增长148.7%;畜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4%,同比增长3.35%;天然蜂蜜出口同比增长20.2%;鲜鸡蛋出口同比增长17.0%;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8.85%,同比增长14.16%;活性酵母出口占全省出口农产品总额的7.86%,同比增长12.9%。但是,少数农产品出口下降,如带壳小龙虾出口同比下降53.6%,干木耳出口同比下降18.8%,活猪出口同比下降4.1%。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地理状况来看,亚洲、欧洲仍是湖北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农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分别是:亚洲占66.7%,欧洲占14.8%,北美洲占13.7%,非洲占2.1%,拉美洲占0.6%,大洋洲占0.6%。由于欧美对从我国进口的农产品采取提高检验检测标准、延长检测通关时间等更加严格地贸易壁垒措施,出口欧美农产品总额有所下降。亚洲相对宽松,因此出口到亚洲农产品总额有较大增长。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农产品特别是特色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突出体现在农产品出口总额少,出口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缺乏,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方面。

二、湖北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模型

(一)“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它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体系,也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

(二)生产要素分析

根据“钻石”理论模型,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该理论认为,基本生产要的的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高级生产要素因较难获得并能在竞争中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因此地位越来越重要。

农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非技术性劳动力、资金等。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淡水资源丰富,素有“千湖之省”的说法,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湖北省处长江中游,全省长江段长约1060公里,占长江干线总长1/3以上,沿江地区土质肥沃,河湖广布,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同时,湖北省是人口输出大省,人力资源十分丰富。

农产品的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的信息通信系统、交通物流运输、高端的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等。从湖北省现有的状况来看,湖北九省通衢,具有完整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湖北有各类大专院校50多所,居全国第三位,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0多个,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的高级人才达1600多人,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五位。2008年培训农民490万人次,累计培养科技示范户130万户,辐射带动300万户,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

(三)需求条件分析

农产品需求条件是指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特别是国内的需求情况。对于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而言,国内的消费者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的层面了,而更多的是强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营养、吃出特色”。2010年,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3750个,居全国第一。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很多国内消费者对国内的食品安全产生很大的怀疑,消费者更加信赖国外的产品,这种消费心态对国内很多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越苛刻,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从国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从前面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数据可知,其出口规模不大,和湖北省农产品生产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有些还出现了小幅度下降的趋势。

(四)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

农产品相关及支持产业主要是与其互补的和为其提供支持的上下游行业。2010年,湖北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机总动力达到3257万千瓦,机械插秧和油菜机收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000万亩次。但是,湖北省农产品存在着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5:1,低于发达国家(2:1~3:1)水平。一些出口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不高。据初步统计分析,我省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为60%是初级产品,30%为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不到10%。出口农产品大多以粗加工、大包装为主,多是有“品”无“牌”,出口后大多只能贴上别人的品牌销售,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特色产品种植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种植,这给下游的储存、加工行业增加了成本,从而降低了行业竞争力。

(五)企业的组织、战略及竞争状况分析

企业组织战略及竞争包括企业的资本结构、产业内部竞争状况等,产业内部的竞争会使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和提高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的战略结构,从而取得长久的优势地位。2010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0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分别达25家、3家。另外据调查,多数特色农产品企业的规模偏小,现在仍然处于发展时期,对产业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还无法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链较短。

三、提高湖北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的相关措施

从以上“钻石”理论模型分析来看,湖北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较薄弱的环节是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组织战略和竞争状况,就此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的配套设施,为其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利用湖北的地缘特点,将湖北省九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布局,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这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规模种植生产的一系列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不仅为特色农产品的大规模种植生产打下基础,也能使其在各个环节节约成本,高效快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快速占领市场,从而提升湖北省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重视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增强其品牌意识,提高附加值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加工业,重视产品的包装和品牌的建设,从而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往往都有其“特别”的优势和特征,我们在充分了解消费者市场特点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其特色价值,转变过去以量取胜的观念,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这是提升湖北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三)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省政府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一些辐射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促进产业向适宜区域合理集中,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另外,加强农业园区的建设,利用招商引资,吸引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中,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带动园区朝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产、供、销紧密联结的农业产业链。

(四)建立特色农产品行业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在突出特色农产品“特”的特点的同时,应大力提升农产品种植和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板块基地和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强化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和可追溯制度,加大农药、化肥、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积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有机农产品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建立生态农业,使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渔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有机资源并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解决了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养殖业污染。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2013-02-20.

[2]吴楠,马燕玲.基于钻石模型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分析[J].甘肃科技,2012(09).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4)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二、结语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高效特色;种植业;提高;收入

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和十七届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并提出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民幸福。那么怎么样人民幸福,特别是占中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得到真正的幸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最重要且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让人民得到幸福,其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前提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农业人口的收入,这将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目标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提高人民收入,特别是农业人口收入,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例如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标准,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再就业等等,本文将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为切入点,重点从奈曼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前景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出发,浅析如何通过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

一、高效特色种植业概述

高效特色种植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高效性,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二是具有独特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三是对自然环境的依托较大,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四是注重科技进步,高效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据此,笔者认为,所谓高效特色种植业就是指为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

二、奈曼旗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的现状及前景

(一)奈曼旗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现状

奈曼旗现有农田218万亩,其中47.25万耕地普遍存在轻、中、重沙化或盐碱化,有的中、重度侵蚀,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43.5万亩耕地土壤表层质地沙性大,大部分是紧沙土或松沙土,沙化、侵蚀、盐碱化严重 。这样的土壤现状,加之北方半干旱的季风气候严重影响了农业单位产出率。此外,奈曼旗水资源总量地区分布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奈曼旗水资源总量为6.8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04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3.5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1.1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为两个部分:自产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0.84亿立方米,入境客水可利用量为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存在分布不均情况,水量极丰富区分布于苇莲苏、八仙筒、六号农场连线以北的地区;水量丰富区分布于水量极丰富区以南黄土台地以北的地区及教来河河谷地段;水量中等区分布于中南部的黄土台地区及南部的山间河谷及沟谷区;水量贫弱区分布于南部牤牛河水文地质单元丘陵区,低山区黄土状土覆盖地段及西辽河水文地质单元南部靠近分水岭的地区,水源仅为浅层地下水。奈曼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5.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大镇主城区16平方公里,年降雨量达528万立方米,但主城区雨水收集仅以城镇街道及小区硬化面积为主,平房居住区未有雨水收集管网。

奈曼旗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旱灾,继94年建国以来发生最大洪涝灾害后,1995年,奈曼旗又发生严重春旱,至6月中旬,南部10个苏木乡镇的2万多公顷旱田无法开犁,与库仑旗交界处的万亩松林因干旱和松毛虫灾害而损失殆尽。1997年,奈曼旗出现6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全年降水仅70mm,境内的教来河、老哈河、杜贵河相继断流,地下水位下降3.6m;全旗农作物绝收面积24000公顷,粮食减产1亿公斤;30多万公顷草牧场干枯,10余万人口、36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目前,奈曼旗已从春旱逐步演变到春夏连旱。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大,全球变暖更加剧了该旗的干旱程度。对农牧业的发展生产带来严重阻碍。

因此,较为贫瘠的土地资源和频发的干旱自然灾害,使奈曼旗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成为可能。

(二)奈曼旗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

根据奈曼旗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开展“农牧业科技创新年”活动的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511521113”工程,积极发展高产高效型、产业带动型和科技支撑型农牧业,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培育高效特色种植业,新发展沙地西瓜、万寿菊、红干椒等高效特色作物18万亩,总面积突破100万亩。探索设施农业发展新模式,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总面积达到8.8万亩。抓好旧棚改造和闲棚利用,提高日光温室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截止目前,奈曼旗高效特色种农业总面积达94.6万亩。其中西瓜5.7万亩、红干椒9.4万亩、万寿菊1.9万亩、谷子29.8万亩、有机水稻4.8万亩、玉米制种3万亩、葵花9.3万亩、甘薯2.2万亩、甜菜1.9万亩、花生0.9万亩、保护地作物1.9万亩、药材2.6万亩、其他作物21.2万亩。2012年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纯收入7.5亿元,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在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布局上,奈曼旗根据各苏木镇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建设8个特色产业种植区(基地),即以东明镇为中心的沙地西瓜种植区,以八仙筒镇为中心的红干椒种植区,以治安镇为中心的万寿菊种植区,以大沁他拉、八仙筒、白音他拉和固日班花为主的葵花种植区,以新镇、青龙山、沙日浩来为主的谷子种植区,以明仁苏木为中心的花生种植区,以青龙山镇为中心的甘薯种植区,以沙日浩来镇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植区(基地)井、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备率达到90%以上。

(三)奈曼旗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前景

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前景良好,仅以沙地西瓜为例,沙地瓜产业不但成为开发沙地资源、培育农村主导产业、而且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根据奈曼旗农牧业局的预测,到到2017年奈曼旗绿色沙地瓜产业将会稳定到16万亩,其中无籽西瓜将达到15万亩,沙地香瓜达到1万亩,亩均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仅沙地西瓜一块,将能实现产值9.6亿元人民币。沙地西瓜在拉动奈曼旗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农民创收致富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2001年开始,东明镇上奈林村引进无籽西瓜种植,目前,无籽西瓜产业成为带动东明镇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2006年,该村成立并登记注册了东明镇上奈林村无籽西瓜协会,通过自我管理,带动全镇的无籽西瓜种植走向了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制度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轨道。2010年奈曼旗东明镇注册无籽西瓜专业合作社10个,无籽西瓜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涉及全镇33个行政村5800户,平均每户5亩以上,最多的户达到200亩。亩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为奈曼旗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奈曼旗已建成年加工2000万吨万寿菊生产线,青龙山粉条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曼沙”、“青龙山粉条”、“育生小米”、“老哈河大米”等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此外,该旗还加快建设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引进良种、提高技术、对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截至2012年底,奈曼旗已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69个。

三、奈曼旗高效特色种植业面临的困难

制约奈曼旗种植业发展,特别是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瓶颈有很多,一是资金问题。支撑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以破解。农民自我积累不足,银行贷款金额受限,财政困难,难以满足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二是人才问题。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不能补充,再加上转岗因素,农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目前,主要是靠外聘技术员指导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拉动问题。产业龙头拉动力不强,还不能够形成良好“产—加—销”一体。四是自然环境问题,奈曼旗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全旗50%左右耕地属于沙地,仅有不足50%的耕地属于水浇地。严重制约了种植业的产业和农民增收。

四、发展奈曼旗高效特色种植业的思考及建议

对于如何加快奈曼旗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农户自筹资金能力,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政府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效特色种植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协调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等方式,筹措支农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宣传及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保证全旗高效特色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加强对农业高级人才的引进和聘用,通过提高待遇,放宽政策等方式积极引进紧缺的农业专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当地农牧民技术指导的力度。不仅要让农民能种地,还要会种地,种好地。最后,成立专家组,举办科技培训班,培训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并给予物化补助。结合部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对示范基地温室内增设反光幕、琉璜灯等设备,提升棚内生产的科技含量。聘请外地专家教授指导设施农业生产。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巴州农产品物流;现状;问题;思考;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是社会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农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之农产品品质较高,因此受到诸多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后简称“巴州”)作为新疆农产品主产地之一,其农产品物流具有典型的新疆区域特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分析了巴州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就基本了解了新疆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其中的问题,相应的思考、建议和对策也就具有新疆全区农产品物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疆的物流业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早在2005年,上海海事大学的工程硕士仇军卫,就写过《新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物流产业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对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做了细致规划,可以说这篇文章是较早对新疆物流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文章,对于了解新疆物流园的发展非常有价值。新疆本土学者近年来对新疆的物流业发展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例如:新疆社会科学院的阿布都伟力・买和普拉博士自201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新疆物流产业的研究,并在2014年先后发表了《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和《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在这两篇文章里,他以数据为依托,系统的阐述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物流产业的特点和运行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既有宏观展望,又有微观描述,是全面了解新疆物流情况的综述性论文;石河子大学的王金凤、郭军辉在2009年写过《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概括性的描述了新疆的物流现况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烽峦在2015年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物流业发展》中概括阐述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现况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一、巴州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省、青海省;南倚昆仑山与自治区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千米,面积达48.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被誉为“华夏第一州”。巴州下辖一个县级市(库尔勒市),七个县(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且末县),一个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简称八县一市,其中北四县包括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该区域属焉耆盆地中温带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南四县包括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和且末县。南四县包括库尔勒市在内,属塔里木盆地东部暖温带干旱区,该区域的农业气候优势是光热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冬夏和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

二、巴州农业概况

巴州全区广泛种植棉花,品质突出,长期供应内地;水果品种丰富,富有特色;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使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全州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巴州的特色农产品也受到广大内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和静的牦牛肉、尉犁的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的热销,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巴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1.农产品物流总额稳步增长

2015年,巴州农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7%。全州农作物总播面积749.1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81.1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6.58万亩,甜菜种植面积10.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4.95万亩(其中,工业辣椒种植面积45.27万亩,工业番茄种植面积30.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8.61万吨,棉花53.91万吨,甜菜58.45万吨,蔬菜445.19万吨,工业辣椒131.19万吨,工业番茄224.37万吨。全州林果面积204.19万亩,总产量96.96万吨。其中,香梨种植面积72.03万亩,产量54.95万吨;红枣87.67万亩,产量30.06万吨;杏子9.37万亩,产量3.76万吨;葡萄28.42万亩,产量6.52万吨。全州年末牲畜存栏470.29万头(只),全州肉类总产量14.84万吨。

2.农产品市场多元化主体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农产品市场主体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为主体的格局,逐步向多元化格局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巴州国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主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巴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2家,立足于巴州的农业特色,主要以棉纺业、乳制品加工业、特色果品加工业、天然色素生产、仓储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为主。

3.现代农产品体系初步建立

2011年,巴州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牲畜定点屠宰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产品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除牧区草场之外,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巴州农产品主产地和主要县市。现在,巴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有67家,整个巴州均有分布。所有的县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批发型市场。乡镇以下基本都是集贸市场,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进行交易。其中,北四县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焉耆县;中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库尔勒市;南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若羌县;且末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单元,因且末县距离库尔勒市725千米,空间上的举例使得且末的商贸流通比较独立。

五、发展巴州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

1.加快实现农产品物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引导农产品经销商改变传统的交易习惯,鼓励利用网络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溯源体系,让网上交易既便捷又可靠。笔者在巴州的调研当中走访了尉犁县电子商务平台--尉犁县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尉犁县在兴平乡达西村红色主题一条街建立尉犁县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实现“农产品进城”与“消费品下乡”的线上、线下双向流通功能,形成富有新疆特色的“达西电商模式”,使本地乃至全州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牧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内乃至国外市场。“达西模式”不仅带动了本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销售,也带动了物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在农产品经济上给当地带来了收益;也间接刺激了旅游产业等等朝阳产业的兴起。“智慧达西”品牌的塑造与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密不可分,与“本地本物”的合作给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颖感,将新疆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更广阔市场的新疆品牌。与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弘扬达西村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红色品牌,也使品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农民群众的信息自觉性和领悟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完全释放出来,使传统的农产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静县的晟鑫贸易公司是专门从事畜牧业产品加工的企业,生产羊肉、牛排肉。羊肉以巴州黑头羊为主要品种来源,牛排肉以巴州黄牛为主要品种来源。为了使产品生产更专业化、标准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财力,聘请北京的专业数据公司,为公司制作了监控屏幕和全套的管理数据系统,从养殖、产羔到屠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控范围内进行,保证了肉品的安全和卫生。此外,晟鑫贸易公司还特别为所有的商品制订了追溯系统,使每一个产品都有据可考,使消费者对产品更放心。

2.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让区域性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服务性渠道组织。一方面要引导农业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规模与效率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培养扶持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3.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大力推进对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物流的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借鉴内地和国外的先进农产品物流经验,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前述巴州和静县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冷冻鲜牛羊肉的,对物流车辆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冷冻车辆,需要较大开支,因此在权衡成本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全部采用内地的回头车来承担物流运输。有这种情况的类似企业在巴州还有很多,政府是否考虑建立“疆肉东运”供应链,扶持一些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共赢。创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机制,以良好的供货渠道来保障一定的市场规模,使得新疆的肉类加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4.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但巴州乃至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构建新疆与内地的农产品交易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发展网上订单、配送的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据笔者的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电商企业进行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进行线上销售的模式已比较普遍。例如电商平台“源汁源味”,总部设在上海市,平台以线上销售农产品为主,有水果、茶叶和肉类加工品等。以茶叶为例,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所有茶叶均附有二维码,每一包茶叶都可追溯其所属的茶树、所属茶农,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观看茶农的茶叶采摘过程。这种配套的一些列营销方式,在“源汁源味”的产品中得到普遍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现在,这种开发软件--在线销售--物流运输的销售模式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效仿。前述的巴州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羊肉追溯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吴亚辉,庞燕.湖南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

[2]郭玉杰.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因素分析[期刊论文].财会通讯,2014(4).

[3]哈乐群.农产品物流增值环节的挖掘[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论文].现代财经,2009(2).

[5]郭娟.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13(6).

[6]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14(9).

[7]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4).

[8]王金凤,郭军辉.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经济视角:下,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