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工业化优势

建筑工业化优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3 17:46:43

建筑工业化优势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1)

【关键词】建筑产业集群;南通建筑产业;竞争优势;集群效应

1.引言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1],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进一步诠释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2]。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等学者都对产业集群作过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对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建筑产业集群现象却极少受到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建筑强市(县)、建筑之乡,往往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呈现出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其中,南通建筑业就是典型的代表,其集群化特征和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2.1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南通建筑业历史悠久,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上世纪以前,南通建筑业由民间泥瓦木作的能工巧匠从事,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出现,南通建筑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家创业开始萌芽。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南通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最初的几家建筑企业为核心,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后来南通地方政府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和制度安排,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产业集群的雏形初现。近些年来,南通建筑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所等的联系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出现,集群网络得以初步形成,建筑产业集群日趋成熟。

2.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江苏是建筑大省,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首位。南通是建筑强市,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截止2009年,南通共有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911家,从业人员96万余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亿平方米,竣工面积9775万平方米,200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83亿元[3],占江苏的21.27%,已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超过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总产值。最近5年中,南通建筑业对南通GDP的贡献达10%左右,远高于同期的江苏省和全国,支柱产业地位十分明显。

2011年,南通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了2600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工程的总施工面积达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从业人数达到90万人,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截止2011年末,南通共有房建总承包特级15家,一级的超过80家,在2010年度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百强评比中,南通建筑铁军占据10席,超过了山东、广东、四川、安徽等传统建筑大省的综合实力[4]。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建筑产业一直发展迅猛,保持着较快增长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逐渐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特征。

3.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来源

南通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其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看,建筑企业的地理集中和浓厚的建筑产业文化,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的社会资本促进了集群网络的形成,给整个集群带来了集群效应,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因此,南通建筑产业集群效应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分工与合作促进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大量相同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建立起竞合关系,从而,企业之间更容易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整合,获得了规模经济。首先,分工使得单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更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合作使集群内企业在对工程的联合承包、分包和专业承包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寻求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最佳匹配点,在整体上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再次,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能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断促进专业化和分工程度向着整体效益最优发展,促进各个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形成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常常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企业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形成资源整合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现如今,南通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家大型航母级的特级总承包企业,其他分包企业依附总承包企业,形成长期固定合作的局面。2007年9月,由南通15家特级资质企业发起了一个建筑领域商会――南通建筑业商会,旨在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关系等,这在某种层面上对加强南通建筑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起到了剂的作用。

3.2集群学习与竞合关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通常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5],其中,显性知识相对隐性知识更易于交流与传播。建筑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使企业在空间距离上更加接近,企业间显性知识的相互学习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网络式的联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溢出和流动,并且传递成本以及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程度大大降低,这对于技术创新大有裨益。产业集群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关系激励企业不断提升其动态创新能力,促进新的创新,实现技术的改进、进步乃至突破;合作关系则促进了企业间合作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扩大创新资源的占有,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据了解,南通市建筑企业由于产业集群,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新型建材的使用以及高效率的项目管理手段等等,容易在集群内企业间扩散和交流,加之产业集群也使企业更加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企业利用已有的优越条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企业自身的独立创新与企业间相对便利的合作创新相互促进,技术研发工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有条不紊,形成了比较优越的技术创新优势。这对加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集群文化与信用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Coase,R.H.)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可见,交易成本涉及与建立并实施一项完整契约有关联的所有的时间和费用,包括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等等。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产业上密切关联,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较为普遍,无论是产业链上前后向联系还是专业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外包,都使企业很容易寻找到交易对象,快速实现面对面的谈判,大大节约了市场信息的搜寻成本。此外,建筑产业集群企业间信息交流频繁,集群结构稳定,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良好的信用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减少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谈判环节,降低签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签约后的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

南通建筑企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体现在施工企业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总承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之间的合作上[6]。在南通当地,由于地缘、血缘、亲缘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又密切的社会关系,共同的文化和非正式制度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机制,这种社会资本和信用机制通过集群网络得以实现,并在集群网络的作用下不断得以强化,不仅减少了企业间的讨价还价现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协调与合作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

3.4产业协同形成区域品牌。集群的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7]。对于建筑产业集群来说,由于历史机遇、产业传统和资源条件等原因使建筑业最初在一个区域落户,形成产业的初始集中,其后大量相关企业相聚于此,逐步形成本区域专有的要素集聚和产业结构,此后,再通过集群的自我强化效应,集群逐步成长壮大,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随之提升,逐渐支撑起一种有影响力的产业整体品牌,这就是区域品牌。协同有助于建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品牌效应,由集群内企业共享[8]。

南通建筑队伍自从1978年援建大庆和克拉玛依油田以来,始终坚持“承接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赢得一方赞誉,开拓一片市场”的经营方针,在全国各地市场创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工程,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被誉为“建筑铁军”,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一直以来南通的建筑企业大都冠以“南通XX建筑工程公司”或“南通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名称,以保持并不断提高着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获得了广泛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提高了建筑产业竞争优势。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2)

[关键词] 价值链 建筑企业 竞争优势

一、引言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先行作用,是各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导行业,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虽然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但许多的企业依然处在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企业结构不合理,机制不活,管理不善,人员素质较低,效益较差的特点。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激烈化,建筑企业如何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建筑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开题。要了解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建筑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和价值系统出发,深入分析建筑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并从整个价值系统出发分析建筑企业的战略环节,以求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建筑企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与竞争优势

1.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与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是80年代中期由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在研究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一经提出就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由两大活动构成,一是主体生产活动(如生产、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等),二是辅的支持活动(如原材料的供应、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等),这两大活动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一系列的价值创造过程就形成了一个链条,这就是企业的价值链。Peter Hines(1998)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Hines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同时Hines产品的原材料和顾客放入企业的价值链,这说明每一个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包括不同的企业。Hines对价值链的研究把波特对价值链的研究推向了价值系统的研究。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各项相互分离的活动中,这些活动就是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战略环节,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相互耦合就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不可模仿性。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这个企业具备的独特优势,不同企业因各战略环节耦合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2)动态性。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永远是一样的,企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环节的侧重点不同而不断调整、改变、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2.建筑企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模型

建筑企业的生产过程不同于制造企业,主要是由建筑产品的特点决定的。一是建筑产品固定性和生产流程,建筑产品是不可移动的,并且其整体性和分部分项的其他工程是相对独立并有机衔接的;二是建筑产品的单件性;三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价值大。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和建筑企业的特点,可以将建筑企业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其中基本活动是粘合剂,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对竞争优势起辅的作用。支持活动是建筑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环节。建筑企业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才能为业主方创造更多的价值。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建筑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制度基础、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经营采购四个部分。其中制度基础指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指人员招聘、培训、激励、项目经理考核、招标等;经营采购是指材料、设备和与价值链的活动相关的采购活动;技术开发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技术开发能为建筑企业承担高难度的工程提供保障。建筑企业的支持活动分为用户服务、内部后勤、生产施工、外部后勤四方面。用户服务是与业主方进行信息沟通的公关活动,为顺利获得项目建设权提供前提保障;内部后勤是指项目开始前一系列准备活动,如材料验收、进场准备等;生产施工是支持活动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施工结构、施工进度、施工管理等;外部后勤是指项目完工后的竣工验收、成本考核等。建筑企业内部价值链是包含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更为广阔的价值系统中,建筑企业纵向价值系统由业主方价值链、承包商价值链、建筑企业价值链这三部分构成(如图一),其中承包商价值链系统包括三个方面:材料供应商、设计供应商、各专业分包商。其中建筑企业通过工程承包为业主提供建设服务,业主支付给建筑企业一定的费用;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商为了更好的完成建设项目,需向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支付一定费用获得相关服务。总的来看,建筑企业价值链是由建筑产品为媒介形成的一个纵向价值链。通常建筑企业纵向价值链是由建设融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拆迁、材料采购、施工、设备采购安装、物业管理等活动构成。

图 建筑企业纵向价值链

三、小结

波特在价值链理论中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某个战略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应从建筑企业价值链和单个活动的有机耦合的比较中发现。因此,建筑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对自己企业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梳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经济的成本、最适当的质量保证下完成建设项目,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建筑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创造出“1+1大于2”的整体效果,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应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重构,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组合,剥离自己不占优势的业务,兼并能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的业务;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3)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推建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03-01

1.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将楼梯、墙板、阳台、浴室等建筑部品构件均放在工厂里面进行工业流水线生产,待生产完成后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像“搭积木”一样。推行建筑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用最经济的方式,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2.推建工业化建筑的价值分析

据第二届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数据,我国民用建筑在生产、建造使用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49.5%,而同等室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使用能耗我国比同等气候发达国家水平高出2-3倍,预计2020年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终端总能耗比例将超过1/3。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经济单位GDP比现在碳排放量减少40-45%。为实现这一目标,能耗大户建筑业在低碳环保、绿色节能发展方面责无旁贷。而建筑工业化将助推建筑业走向低碳低能耗,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万科工业化实验楼建设过程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其他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建造方式比传统方式减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表现在:(1)节约建造成本。首先,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将在劳务用工、材料节约、能耗减少等多角度降低建造成本。据南京大地介绍,从他们的实践来看,与传统现浇技术相比,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工程造价可节约10%以上,工期可缩短30%以上,周转材料可节约80%;(2)节约时间成本。构配件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将极大节约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的时间,为开发商、建筑商均带来丰厚的时间价值;(3)节约运维成本。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升了建造标准,改善了建筑质量,使得建筑物具备较好的改造性与耐久性,将一定程度降低业主的运维成本。总之,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将以低成本建造高品质建筑,全面提升建筑物的性价比。

3.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建议

3.1 政府层面

3.1.1加强对技术标准的制定

当前,因国内技术标准的缺失,部分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已经尝到成长之痛。设计、构配件与施工装配的审批与验收无标准可循,而当前国内进行住宅部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非常有限,必须发展通用建筑部品,才有可能实现部品的规模化生产,如何发展通用建筑部品,亦需要标准的衡量。无技术标准前提下的建筑工业化,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乱象而已。

据资料显示,在万科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的推动下,国家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编写,包括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和上海、深圳等地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

3.1.2注重对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

国内推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企业还较少,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发展工业化建筑的边际成本偏高。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当前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尤为关键。美国针对住宅产业化制定了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快速成长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政府将住宅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地位,给予了大量的研发经费补助给企业。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的补贴、税收的优惠及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等非财政政策的优惠,以及项目审批周期的缩短等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一定程度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逐步发展至良性发展阶段。同样,亦可对购买工业化住宅的消费者予以一定的契税、利率等优惠政策,促进销售环节的同步改善。

3.2 企业层面

3.2.1提升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意识

当前,市场普遍对建筑工业化缺乏认识。有开发商有意利用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理念进行炒作,而并未将低碳、可持续理念落实在建造过程中,创新更无从提起;也有部品生产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重复设计、重复施工的浪费,阻碍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装配化的进程。又因当前住宅产业化在国内发展尚属“星星之火”,规模化效应远没有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设计阶段需要研发投入较多,工厂化部品生产又与传统施工方式不同,建造阶段的成本一定程度高于传统建造方式,让多数开发商、建筑商因成本意识而望而却步。种种现象,归结为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各方,对建筑工业化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建筑业粗放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口红利也将消失殆尽,未来建筑工业化必然成为主流生产方式。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新型建造方式成本必然呈下降趋势。因此,我国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否则将面临被趋势淘汰的威胁。

3.2.2优化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建筑生产方式的再组织,涉及到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生产等企业,而建筑工业化的第一步就是标准体系的设计,必须需要各方面企业的合作,有必要联合房地产骨干企业、施工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等组成产业联盟。

具体到施工企业而言:(1)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具备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甚至有部分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具备建筑结构、构配件的标准设计、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模式可以以设计、生产、装配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日本大成建设成为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日本政府大力扶持住宅产业的背景下大成建设进入住宅产业领域,以大型建筑商的优势,重点研究产业化住宅的施工工艺、工程管理、生态环保等,其PC工法在日本住宅产业市场遥遥领先,世纪初公司住宅建设总量已超110万户.(2)对于中型施工企业来说,受到技术、人员、装配方面的限制,发展模式向大型施工商看齐的做法不太现实,采取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的方式,或根据自身优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可能是中型规模施工企业比较好的出路之一。日本的大和房屋,发家于中型建筑企业,成长之初大和房屋将自身定位于以钢结构为主要产品,建立了许多专业化构配件工厂。(3)对于小型施工企业来说,在规模、技术、资金与人才配置等多方面尚不能与大中型建筑企业PK,与设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中型建筑企业形成竞争格局也无优势。小型建筑企业更大的可能性是集中现有优势和资源,走专业化道路。为大中型建筑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某一设备的专门生产或销售,可谓选择之一。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4)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代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着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着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5)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 法律 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 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 科学 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 影响 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 ,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 网络 ,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 时代 ,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代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 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 应用 ,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 科技 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 中国 建筑 企业 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 发展 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 目前 ,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 研究 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 规律 ,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 经济 ,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 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 金融 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 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6)

关键词:swot-ahp;建筑业发展;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2009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已经达成,江苏省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筑业总产值达万亿的省份。另外,2001年江苏省提出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三大战略”和“三个调整”,在构建强省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到“十·五”期末(2005年),第二步是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第三步是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目前正处在“十一·五”期末,也就是第二步走的末期,部分指标已达到目标要求。本文正是在万亿产值的背景下,运用swot-ahp分析法来进行江苏省建筑业的战略分析并用战略四边形确定其战略定位。

一、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swot初步分析

1. 优势分析。

(1)自2000年起,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2%左右。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 582.8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万亿的省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 101亿元,共有建筑业企业15 129个,从业人数551.54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1%。江苏省建筑业以总产值为首的绝对指标在全国都排在前列,具有一时难以逾越的优势。

(2)江苏省是长三角的一部分,最新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江苏省的建筑业企业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具有距离优势的。

(3)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的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这些绝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规模,以及劳动力资源,江苏省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4)江苏省建筑业的境外市场已经逐步打开局面。江苏省的建筑企业已经分布至包括沙特、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阿联酋、尼日利亚、俄罗斯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柬埔寨在内等的20多个国家,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

2. 劣势分析。

(1)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建筑业在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等绝对指标上一直遥遥领先,但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率等相对指标上却一直落后且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其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不协调的。

(2)通过建立建筑业产业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建筑业产业企业规模的不均匀度,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建筑业的洛伦茨曲线呈现出逐步偏离参照曲线(对角线)的趋势,说明江苏省建筑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且这样的现象逐步明显,规模差距逐渐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所改善;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一发展过程越加缓慢。因此,江苏省建筑产业虽然逐步呈现出规模差距,但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仍然较不合理。

此外,江苏省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建筑业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产值所占比重持续增大,这其中房屋工程所占比重较大,而附加值较高的土木工程所占比重较小。建筑安装和建筑装饰业的产值持续徘徊在300亿元以下,未取得较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再者,江苏省13个省辖市根据其地理位置一般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南通)以及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中三市在整个江苏省建筑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苏南五市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较大,可以看出省内区域产值分配不够合理,产值效率分配不均。

(3)2008年,江苏省拥有建筑企业数量8 000余家,这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既非国有也非集体所有的其它类别企业,主要由乡镇私人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小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争夺相同的市场资源,这种无差别的竞争极大的限制了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型建筑企业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压低价格,大型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可能会造成江苏省建筑市场的非良性循环。

3. 机会分析。

(1)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建筑市场上过剩的先进人才和技术为

综上所述,为满足国情及区域宏观环境需要,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并结合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的初步分析如下。

①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保持产值和企业数的稳定发展;控制从业人数规模,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契机,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②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提高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专业承包企业要注重业务转型;遵循产业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③st战略(发挥优势抵御威胁):改变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筑业企业要抓住区域发展的时机;发挥区域和规模优势,提升相对指标。

④wt战略(直面劣势和威胁):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建设方式;大型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升品牌。

二、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ahp分析指标计算

将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作为目标层,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为准则层,各项具体条件作为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四个指标的权重相等,指标层的权重运用9级标度专家打分进行两两矩阵式比较和特征值分析得出。然后对各单项指标进行评分处理,每一项指标按照9级标度(-4~4)打分。在综合考虑了指标权重和指标评分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各单项指标的强度值,再结合准则层的相应权重计算出准则层的强度值,最后汇总得到目标强度值,如表1所示。

三、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略定位

1. 发展战略基本评价。对前文所计算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指标强度进行准则层战略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中促进效应最强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值优势,其次为国内和亚非国家基础设施工程的增多、区域优势等;而构成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和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协调,其次为可持续建筑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合理。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综合评价得分0.113,正向的促进效应和负向的阻碍效应大致相抵,说明尽管江苏省建筑业率先达到了万亿产值,但其目前发展的阻力还较大,预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江苏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实施,万亿产值的积极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

2. 构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指标变量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上分别找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强度t的对应点s0、o0、w0、t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四点即可得到战略四边形s0o0w0t0,如图3所示。

3. 计算战略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根据以上所绘的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可以确定战略类型,其中p(x,y)=(?撞xi/4,?撞yi/4)=(-0.122,0.235),即落在图3所示的战略四边形坐标体系的第二象限。

从而,战略方位角θ=arctan(y/x)(0≤θ≤2π)=0.652π∈[π/2,3π/4],战略方位角与战略类型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除外,还需要确定战略强度,正强度为u=o0·s0,负强度为v=t0·w0,为了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定义战略强度系数ρ=u/(u+v)(ρ∈[0,1]),一般以0.5作为临界点,当ρ>0.5时,采取积极开拓式战略;当ρ<0.5时,采取消极保守式战略。这里ρ=0.537>0.5,因此需要采用相对积极强度的战略。

由上述战略定位的计算可知,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位于争取型战略区域中,且应采取进取型战略,并在强度上采用积极地开拓式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所以,在当前万亿产值的背景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充分利用外在的机遇,遵循产业政策和结构转型调整政策,提高本省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注重本省专业承包企业的业务转型,加强全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四、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术措施建议

1. 发展目标及路径。“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首先应完全完成建筑强省的构建,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 654.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 423.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95倍和4.13倍,提前实现翻两番,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在建筑业总产值已提前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路径如下:

(1)保持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采取措施提高建筑业增加值;(3)相对指标赶超其它建筑大省;(4)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和创新突破接近全国先进和国际趋势。

2. 行业发展措施建议。(下转第74页)

(1)增加建筑产业中的服务经营比重。进行省内的产业结构重组,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工程咨询等经营性行业的准入比例,进行产业价值链重构。

(2)增加绿色和节能型建筑的比例。政府可以制定低碳建筑建设标准和规范,颁布相应政策条文。

(3)增加区域空间的差别化拓展。如华南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华北地区区别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化市场资源,东北地区的工业投资建设资源,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和通信建设资源,中部地区的重要原材料、高技术产业和物流建设资源。

(4)增加私人资本的参与量。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建筑业的工程建设。

(5)注重大规模产业工人的高素质培养,增加对底层劳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教育。

3. 企业发展措施建议。建筑业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战略定位,尽量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存在,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1)大型承包企业积极开拓价值链上高附加值项目,并稳步开拓国际市场从事总承包服务和部分经营。如在亚洲市场不断拓展自己的价值链上业务范围,在非洲市场巩固其优势承包地位,在中东市场谨慎开拓,在欧美市场极力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2)专业承包企业应牢固树立自身在国内外的企业品牌。在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业务构成比例。

(3)注重产品、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4)注重企业文化的制定,不论是大型承包企业还是小型施工企业均要形成自身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彦璐,纪讯,邹金林,李波,李启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环境分析.建筑经济,2010,(10):23-27.

2. 杨??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建筑产业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57-63.

建筑工业化优势篇(7)

关键词:swot-ahp;建筑业发展;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2009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已经达成,江苏省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筑业总产值达万亿的省份。另外,2001年江苏省提出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三大战略”和“三个调整”,在构建强省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到“十·五”期末(2005年),第二步是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第三步是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目前正处在“十一·五”期末,也就是第二步走的末期,部分指标已达到目标要求。本文正是在万亿产值的背景下,运用swot-ahp分析法来进行江苏省建筑业的战略分析并用战略四边形确定其战略定位。

一、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swot初步分析

1. 优势分析。

(1)自2000年起,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2%左右。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 582.8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万亿的省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 101亿元,共有建筑业企业15 129个,从业人数551.54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1%。江苏省建筑业以总产值为首的绝对指标在全国都排在前列,具有一时难以逾越的优势。

(2)江苏省是长三角的一部分,最新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江苏省的建筑业企业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具有距离优势的。

(3)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的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这些绝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规模,以及劳动力资源,江苏省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4)江苏省建筑业的境外市场已经逐步打开局面。江苏省的建筑企业已经分布至包括沙特、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阿联酋、尼日利亚、俄罗斯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柬埔寨在内等的20多个国家,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

2. 劣势分析。

(1)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建筑业在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等绝对指标上一直遥遥领先,但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率等相对指标上却一直落后且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其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不协调的。

(2)通过建立建筑业产业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建筑业产业企业规模的不均匀度,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建筑业的洛伦茨曲线呈现出逐步偏离参照曲线(对角线)的趋势,说明江苏省建筑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且这样的现象逐步明显,规模差距逐渐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所改善;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一发展过程越加缓慢。因此,江苏省建筑产业虽然逐步呈现出规模差距,但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仍然较不合理。

此外,江苏省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建筑业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产值所占比重持续增大,这其中房屋工程所占比重较大,而附加值较高的土木工程所占比重较小。建筑安装和建筑装饰业的产值持续徘徊在300亿元以下,未取得较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再者,江苏省13个省辖市根据其地理位置一般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南通)以及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中三市在整个江苏省建筑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苏南五市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较大,可以看出省内区域产值分配不够合理,产值效率分配不均。

(3)2008年,江苏省拥有建筑企业数量8 000余家,这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既非国有也非集体所有的其它类别企业,主要由乡镇私人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小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争夺相同的市场资源,这种无差别的竞争极大的限制了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型建筑企业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压低价格,大型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可能会造成江苏省建筑市场的非良性循环。

3. 机会分析。

(1)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建筑市场上过剩的先进人才和技术为

综上所述,为满足国情及区域宏观环境需要,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并结合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的初步分析如下。

①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保持产值和企业数的稳定发展;控制从业人数规模,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契机,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②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提高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专业承包企业要注重业务转型;遵循产业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③st战略(发挥优势抵御威胁):改变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筑业企业要抓住区域发展的时机;发挥区域和规模优势,提升相对指标。

④wt战略(直面劣势和威胁):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建设方式;大型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升品牌。

二、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ahp分析指标计算

将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作为目标层,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为准则层,各项具体条件作为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四个指标的权重相等,指标层的权重运用9级标度专家打分进行两两矩阵式比较和特征值分析得出。然后对各单项指标进行评分处理,每一项指标按照9级标度(-4~4)打分。在综合考虑了指标权重和指标评分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各单项指标的强度值,再结合准则层的相应权重计算出准则层的强度值,最后汇总得到目标强度值,如表1所示。

三、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略定位

1. 发展战略基本评价。对前文所计算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指标强度进行准则层战略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中促进效应最强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值优势,其次为国内和亚非国家基础设施工程的增多、区域优势等;而构成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和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协调,其次为可持续建筑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合理。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综合评价得分0.113,正向的促进效应和负向的阻碍效应大致相抵,说明尽管江苏省建筑业率先达到了万亿产值,但其目前发展的阻力还较大,预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江苏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实施,万亿产值的积极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

2. 构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指标变量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上分别找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强度t的对应点s0、o0、w0、t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四点即可得到战略四边形s0o0w0t0,如图3所示。

3. 计算战略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根据以上所绘的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可以确定战略类型,其中p(x,y)=(?撞xi/4,?撞yi/4)=(-0.122,0.235),即落在图3所示的战略四边形坐标体系的第二象限。

从而,战略方位角θ=arctan(y/x)(0≤θ≤2π)=0.652π∈[π/2,3π/4],战略方位角与战略类型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除外,还需要确定战略强度,正强度为u=o0·s0,负强度为v=t0·w0,为了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定义战略强度系数ρ=u/(u+v)(ρ∈[0,1]),一般以0.5作为临界点,当ρ>0.5时,采取积极开拓式战略;当ρ<0.5时,采取消极保守式战略。这里ρ=0.537>0.5,因此需要采用相对积极强度的战略。

由上述战略定位的计算可知,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位于争取型战略区域中,且应采取进取型战略,并在强度上采用积极地开拓式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所以,在当前万亿产值的背景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充分利用外在的机遇,遵循产业政策和结构转型调整政策,提高本省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注重本省专业承包企业的业务转型,加强全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四、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术措施建议

1. 发展目标及路径。“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首先应完全完成建筑强省的构建,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 654.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 423.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95倍和4.13倍,提前实现翻两番,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在建筑业总产值已提前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路径如下:

(1)保持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采取措施提高建筑业增加值;(3)相对指标赶超其它建筑大省;(4)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和创新突破接近全国先进和国际趋势。

2. 行业发展措施建议。(下转第74页)

(1)增加建筑产业中的服务经营比重。进行省内的产业结构重组,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工程咨询等经营性行业的准入比例,进行产业价值链重构。

(2)增加绿色和节能型建筑的比例。政府可以制定低碳建筑建设标准和规范,颁布相应政策条文。

(3)增加区域空间的差别化拓展。如华南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华北地区区别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化市场资源,东北地区的工业投资建设资源,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和通信建设资源,中部地区的重要原材料、高技术产业和物流建设资源。

(4)增加私人资本的参与量。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建筑业的工程建设。

(5)注重大规模产业工人的高素质培养,增加对底层劳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教育。

3. 企业发展措施建议。建筑业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战略定位,尽量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存在,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1)大型承包企业积极开拓价值链上高附加值项目,并稳步开拓国际市场从事总承包服务和部分经营性服务。如在亚洲市场不断拓展自己的价值链上业务范围,在非洲市场巩固其优势承包地位,在中东市场谨慎开拓,在欧美市场极力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2)专业承包企业应牢固树立自身在国内外的企业品牌。在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业务构成比例。

(3)注重产品、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4)注重企业文化的制定,不论是大型承包企业还是小型施工企业均要形成自身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彦璐,纪讯,邹金林,李波,李启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环境分析.建筑经济,2010,(10):23-27.

2. 杨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建筑产业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57-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