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30 10:09:12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1)

[关键词]现代物流概论;职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4-02

1 前 言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

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业务领域,是一个综合应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物流管理也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这门课程。《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一般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在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物流理论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我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情况分析,结合对学生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我校《现代物流概论》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课时约60个学时,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要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②课程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对专业缺乏有效的认知,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特别是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理解和把握。③在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上,怎样既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又与后续专业课程《采购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合理衔接,授课教师也存在困惑。④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如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和困惑,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就业导向,我们认为可以将职业导向作为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切入点。

3.1 高职就业指导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重视全程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尤其有效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的发展,促进人的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的现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高职高专新生遇到了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 “缺乏学习动力”,其次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如何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目标,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学校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目前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多对于学生来说显得较为宏观,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支撑,相关教师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把握,因而也就无法从个体特征与专业、爱好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等关系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另外,对专业课程价值及专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等各方面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仍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也就无从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走向,未来职业胜任力更无从了解。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习,其效率高低可想而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构想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开设在第一学期的《现代物流概论》还是非常地关注,带着对专业的好奇和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希望借此了解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桥梁,我们考虑将职业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

(1)利用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在进行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2)引导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近期目标,进而接受客观环境,主动适应环境,缩短大学适应期,从而为整个大学时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当职业方向确定了之后,也清楚了职业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学,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来适应理想的职业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职业活动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资格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并且具有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功能,我们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3.3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的具体实施

(1)课程性质定位为“专业概论(物流管理)”

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解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为大学生涯规划提供帮助,为就业规划提供帮助,为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物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内外贸易和工程建筑企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在物流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职业特色,物流管理能力素质培养与物流专业特色,物流学科特色与学习方法,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专业定向性,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等,即不仅要有高职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中,首先根据专业整体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作业(职能)管理与物流综合管理三大模块。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按生产物流、采购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运输物流、包装与装卸搬运、国际物流,物流企业运营等物流业的主要岗位群和工作范围来划分学习模块。

这样《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保证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与岗位联系在一起,还要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需要。不同类型岗位群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从单一学校教学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实施“双师资”(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双环境”(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的交互进行。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座谈或讲座,增加学生对不同岗位的了解和认知;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企业人才需求与要求等;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物流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不同类型企业参观,了解物流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等,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其他如现场调研、专家访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他如视频观看、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模块化;国际物流;化工品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training mode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for our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broad and at home. It conclud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errace & module established by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at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terrace; modularizatio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hemical products logistics

1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物流业正如火如荼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红红火火的物流实践相比之下,物流理论研究十分滞后,零星散乱,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作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物流学”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因此,建立和发展物流学科体系是致力于物流业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从1978年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物流业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在管理和工程门类下新设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已经为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物流学科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国外设置物流专业的也不多,国外同类教育也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次,可供借鉴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也很少。因此,探索和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尤其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物流学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创、中外运的鼎力相助、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的环境、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的有利时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在建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建构并实践了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

2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制订“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推广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于2000年开设,属于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物流专业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服务于上海物流市场为目标,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定位力求贴近社会、产学合作、错位发展、特色求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专业基本属性,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尊重中外运意见,提出了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2.1.1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在对物流市场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的专业特性,首先考虑物流中共性的东西,提出物流应该以“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该流程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回收”,同时包含了作为综合性流程建构的“供应链管理”。

2.1.2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由于物流的实际运作与实际的物的特性必须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的物,其运作流程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以更好的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鉴于对上海物流人才市场、学校师资、专业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已“开设了国际物流”和“危险品物流”摸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上海的物流市场而言,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码头、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决定了上海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货运中心,其对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该校在2000年就开设了国际物流方向,构建了“国际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危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危险品的物流有其特性和要求,在2006年又开设了危险品物流方向,构建了“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本科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第三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目的在于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第四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物流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对于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的领导下,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主组织编制订成了以“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线索的《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被批准建设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6年、2007年,该校以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物流专业建设会议,该套“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同和借鉴。

2007年4月~2007年10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承接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该项目以物流的“流程”为基点进行构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结题并得以在上海市其他高校的物流专业推广应用。

2.2组建了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2.2.1校内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本专业坚持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集教学服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实验的仿真性,实验项目、实验软件和数据直接来源于先进企业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战性。同时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训基地。学校投入本专业建设启动资金10万元;中外运投入180万元资助建设发展,其中,100万元建成“国际物流实务仿真实验室”(另赠送15万元数据库管理软件),80万元设中外运奖教学金;教育高地建设经费共350万元。同时在建“全球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物流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和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开拓物流学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等整体能力和素质上大大提高。以 “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契机,以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联合创办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基本框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其中“国际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上海环众物流公司、上海海通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危险品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

转贴于

2.3培养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培养师资队伍采取多种有效办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挂帅,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建立面向“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国际物流”、“危险品物流”的三支物流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教学和教改论文;同时成立面对具体企业的项目咨询小组,主导和参与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和评审。

(2)坚持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担任兼职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4)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访问工程师4位,专业资质 14人次 ,出国(境)访问 8人次 ,国内学术交流 20余人次。

2.4构建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

2.4.1优化课程设置,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本项目“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系统,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基础平台课程,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平台课、国际物流和化工品物流两个专业模块课,同时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市场营销能力训练。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4.2建设配套的“系列化”教学教材体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物流教育高地的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物流教材作为基本保证。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物流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建设一流物流管理学科,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进行“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组织提炼了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编并出版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3套共20多部教材,分别适应高职高专和本科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体系。如:《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英语》、《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中,《现代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与货运》、《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管理》四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应链管理》被列为甘肃省物流专业自考指定教材;黄中鼎老师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年内重印13次,总印数达75 000册,为全国50多所高校所采用。该“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安排新颖科学;适应物流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编写内容的知识性、应用性并重,着眼于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特色

2.4.3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顺应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共识,狠抓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学习,三年或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路完整、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暨执行方案,并创建了“实验室实验—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该实践体系紧紧围绕“平台+模块式”方向,创立模块实验内容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该实践体系注重更新观念—以“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模块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紧跟物流实践和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责任和教学辅导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拥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外运华东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接收250余名学生实习。2006年、2007年接纳3名教师挂职锻炼。专业实验基本编制出实验指导书,计划的5门专业课实验全部开出,3学年共有18周的专门实践教学。

3取得的成效和应用情况

(1)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得到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并将此方案定为全国的指导性方案。

(2)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采用,大部分书已经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印。该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于2004年上学期开始投入该校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承接完成的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在上海市建桥学院、上海市邦德学院、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4)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兄弟院校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3)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 that China's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ut of touch with social needs,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personnel logistics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l, and elaborates the contents, target, form and features of each innovation model.

关键词: 培养模式;物流人才;个性化

Key words: training mode;logistics personnel;personalize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53-02

0 引言

伴随着“物流热”的在我国的兴起,物流行业正式进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设立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300多所,在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大约有100万人,但是这个数字并不能够满足我国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导致可从事低端工作的毕业生大量存在,而具有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中高端人才却凤毛麟角。所以如何进一步确定差异化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物流学科的建设,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问题,使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各层次需求,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物流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 我国物流教育是自2003 年才开始普及的,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但是,从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许多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宽泛,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差异化的细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将来能够从事哪些工作,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论证,这就造成了培养出的学生不受市场欢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和跑道,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制约了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1.2 缺乏完善成熟的学科体系 较之国外先进成熟的物流学科体系相比,我国物流学科课程体系也处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进程中。许多学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了课程体系,但细究起来都缺乏建立物流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思路混乱,课程之间的关系结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在本科生阶段的教育良莠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物流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物流专业教师的缺少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结构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其他专业教师转行到物流专业的教师,还有从某些企业的物流相关部门转行进入教育行业的。此类教师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欠缺是致命伤,一些在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在实验课程中倒是会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二是近些年刚毕业的国内外的硕士、博士投身于高校教育中。此类老师虽有很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结构,但严重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投入资源,培养全能型的物流专业老师,有效的优化学校资源,增强师资力量,是未来发展物流专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1.4 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环节 物流专业区别于一些其他管理类专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要求很强,而我国高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还较为传统,教学中常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学生较少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这样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直观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当遇到到实际问题时,又不能灵活应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得理论教学活动难以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导致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要花很长时间去适应企业运作,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2 构建个性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明确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近些年,物流行业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当今各行业炙手可热的第三方服务商,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和各类科研机构,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这就使得各高校必须要针对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比如,可分为进修类,就业类,其中进修类又可分为国内考研和国外深造,就业类也可分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公务部分、自主创业等细分类别。针对不同学生的毕业方向选择,对社会各层次的需求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同时根据社会的真实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分层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一个大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积累,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好的为我国的物流业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而服务。

2.2 基于供应链思想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授课体系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核心企业协调下,本着共赢原则、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为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特征表明,现代物流管理的实质与供应链管理趋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系统性、整体性、集成性、协同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供应链管理涵盖内容也极为接近,在流程上侧重需求分析—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在研究对象上强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益高效率流动。而供应链管理是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内在逻辑条理清晰,体系完善,因此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借鉴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与思路,优化整合授课内容,构建起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物流专业授课体系是可行且必要的。

此种课程设置体系的优点在于: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脉络清晰的课程体系利于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学习目标以及不同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由点及面,既有专业性深度,又有综合性高度,建立起物流与供应链的系统思维;其次对于教学单位与教师而言,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避免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冲突,教师发挥优势,各尽其材,使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后,对于物流管理学术研究而言,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授课体系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研究思路。

2.3 整合教师资源,实行个性化专业指导 个性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效果,就是要让大学生们能够正确地选择最合适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多学生们在面对选择时需要专业老师的建议,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任务是由辅导老师负责的,所以,高校可以尝试整合专业老师和辅导老师的资源,实行一系列的个性化关于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的指导和活动。既可以组织诸如座谈会、讲座、经验交流会等群体性的指导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立定期的答疑时间、一对一的指导、邮件、QQ等多种个体沟通方式建立一种学生与专业老师、辅导老师有效交流的平台。这种个性化指导的优点在于能够极大的发挥专业老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建议和指导,比如,研究生的专业和学校的选择、各类工商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层次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鞥。另外,此种方式应从大三,甚至大一就开始运作,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早做选择,早做准备,早做努力,更加充分的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厚积而薄发,满足市场各层次的需要。

2.4 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国外先进的一种工程项目设计思想,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系统实践能力等均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中相对综合性的课程(比如:国际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可以引入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并与管理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此种方法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是在课程各章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第二个部分是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就提出一个关于整个课程相关的项目设计的要求和背景,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整合课程所有知识点,结合之前所学科目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方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具有针对实际的物流项目,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设计应用能力等,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我国物流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2.5 加强物流实践基地建设 物流是一个要求实践性、应用型极高的产业,因此,高校的物流专业也格外的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两种途径:一是,各高校建立模拟实验室,诸如:第三方物流系统操作、ERP沙盘模拟、配送中心设计与规划软件、分拣系统沙盘、国际贸易软件、国际结算软件等软件和沙盘系统,此类课程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的物流功能模块的实务流程的实际操作,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发生的问题给予分析和解决,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社会资源,寻找合适的企业资源,建立长期的对口实训基地,这样,学生们既能够得到真实的体验,企业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各高校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我们可以加强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桂丽,李发宗.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143-145.

[2]吕玉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物流技术,2011(1):133-134.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4)

关键词:职业适应 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中等职业学校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实践着新的中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变革:一是教学的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学的目标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走向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三是教学的场所从以“课堂”为中心走向了以“实习工场、生产现场”为中心;四是教学的手段从以“讲授”为中心走向了以“多种媒体融合、自主学习”为中心,五是教学的内容从以“学科”为中心走向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一、职业适应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对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属性,即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学生,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谓职业适应性,即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体到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至少应包含四层含义:一是职业道德,即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安全文明的职业习惯、遵章守纪的职业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等从事物流活动所必备的职业思想;二是职业技能,就是要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会制订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能进行物流信息的处理和,能操作和使用常见的物流设备和设施;三是职业文化,即具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气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四是职业发展,即具有一定的三创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

2.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要求。中职物流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同时,职业适应性又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参与物流活动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完成这一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中,锻炼物流作业的各项实操技能,培养人际沟通、合作学习等职业文化,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守信、文明生产等职业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

3.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理论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强调:“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处于辅助地位;学习的内容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过程为依据,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以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方法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的手段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学业的评价要以检查和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最为贴近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表1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教学方法比较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演化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已都有体现,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因其特点的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由于内容的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从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而不是从课程结构出发,对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1.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不同,同一专业方向,不同地区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同,无法统一物流专业的课程开设,因此,只能以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的素质结构为例来说明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培养的素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公共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部分,公共素质是指该专业的各专业方向均需具备的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仓储与配送方向所应具备的专有素质,具体结构见表1。

2.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与涉及课程

不同的素质要求,开设的课程就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课程,培养的素质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具体分析和比较如下:

三、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必须重视的四个问题

1.能力本位,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割体,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也不再是单一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是某一行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学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就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2.过程导向,不断完善学业评价的方式。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讲授或是实践训练,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再是某一工件的加工制作,某一任务的筹划、实施,而是综合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以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个工件定成败,而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并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态度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实践主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的体系。不可否认,中职学校现有的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材,已不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各种视听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该类教学资源应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手段相吻合。因此,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是应用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4.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验实习的设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做学合一、工学结合”,要求仿真或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实施与职业岗位贴近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这就对学校的实训、实验条件、班级人数规模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实用性、先进性、仿真性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卢桂芬.任务驱动法在仓储与配送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6).

[2]孙牧晓.中职物流教学之行动导向法[N].现代物流报,2008-9-20.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地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专业要求不同。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实训教学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

为了解广西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明确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课题组自2004年开始跟踪调查广西历届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具体工作岗位,同时利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及寒暑假时间,坚持每年都对广西国际万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超大、运德、玉柴、防港物流、翁式八达、世纪物流、海尔广西物流等企业的主营业务展开调研、跟踪关键业务流程,获得了大量的物流工作岗位任务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上述企业物流业务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我们发现广西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趋势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的“桥头堡”,具有国际物流业务背景的物流企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国际采购等国际物流领域的知识,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操作性的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物流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对现代物流的运作熟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强,有较强外语基础,熟悉国际贸易中物流业的业务处理。

2 广西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是广西的软肋,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开放区的建设为广西物流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和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广西现代物流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占广西物流人才的大部分需求。这种人才的培养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培养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他们是集采购、生产制造、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这类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技能型、应用型的特点。

3 广西由于经济欠发达,物流网络还未形成,物流企业布局也不够合理,目前还有很多从传统运输业、仓储业等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还有众多新兴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起点较低,经营理念、经营思想比较落后,物流专业化程度很低,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落后,协作能力差,技术薄弱、信息化程度低,不能适用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但恰恰是这些企业最渴望我们的学生去实习、工作,因为他们不但需要各种层次的物流人才给予他们全面指导,更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充实他们的职工队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除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及一定的市场营销、开拓创新能力,高职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根据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1 重新设计培养目标。通过跟踪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我们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1)以培养物流企业第一线的物流技术应用、物流管理与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2)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3)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为重点;(4)学生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可以胜任基层物流管理岗位,通过三至五年的实践,绝大部分能够胜任中层的物流管理岗位。

2 根据培养目标细分专业方向。一是以国际货物运输、货运、报关与报捡为核心的国际物流专业方向;二是以运输管理(含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专业方向;三是以仓储与配送为核心的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方向。

三、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需要,构建“层次一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而且以能力培养为主,我们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课程组成:

1 核心层。核心层由“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组成,其内容是按照物流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核心技术课模块课程涵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这些课程包括《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货运》、《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营销》;职业技能课模块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如《办公自动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配送中心模拟实训》即属于此类课程。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2 支持层。针对职业所需,在对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们设计了“专业技术”“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等模块的支持层。

专业技术模块是指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如《物流法规》、《物流地理》、《物流概论》、《货物学》、《物流学》等。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驾驶证,助理物流师、货代、报关从业资格证等。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

在第三学期开始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如《国际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报关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越南语基础》等。

3 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数学》、《应用写作》、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4 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如《现代物流技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保险学》、《物流规划设计》、《连锁经营原理与实务》、《商品采购》等。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礼仪与公关》等三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味。选修课模块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层次一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了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围绕物流职业技术核心,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条件,围绕物流职业技术核心,我们在校内建立了仓储配送模拟实训中心、南宁海尔备件中心的同时,先后与海尔物流、防城港物流、万通国际物流、广西超大、运德等数十家企业共同构建实施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理论一实训一理论一顶岗一就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可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无缝链接。

五、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管理职业领域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应有的能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对核心技术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关键环节。以笔者负责的省级精品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课程内容以仓储、配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按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设计教学模块,按照具体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模块的过程中提高仓储、配送业务处理的能力。如针对配送中心的分拣岗位,设计的教学、实训流程见图2。

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到校企共建单位海尔南宁备件中心作业现场,让学生仔细观察配送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整个作业流程细节,细心体会不同作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然后回到课堂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列出理论知识在海尔南宁备件中心被运用的情况并描述海尔的分拣业务处理流程及操作要点。接下来要求学生针对模拟客户订单制定一份详细的分拣方案,最后将分拣方案在校内物流配送模拟实训室中通过岗位角色模拟,按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实训。类似的按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工作任务来认识和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体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学习的有用性。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关键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6

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物流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现代学徒制”类培养模式的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这些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促进推动作用,但这些模式尚处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待于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

1.1物流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符

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营现状,开设了一些较新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论知识讲解层面,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1.2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人为系统性,课程分类过细、过窄等问题。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从实用性角度设置课程体系标准,但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探讨,导致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但综合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1.3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院校内属于小专业学科,招生规模较少,导致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对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训资源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生或应届研究生,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较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

1.4缺乏对“现代学徒”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类型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企业主管及学校教师对实习生的打分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受制于打分的主观性影响,此种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况,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较好体现,同时在学生对实习企业打分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粗略打分,企业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工作的时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处理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尤其是物流企业是否会在11.11、12.12等业务高峰期提前组织相应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讲课和培训。此外,企业师傅及学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压力分散、学生实习实训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这些过程性要素均应纳入考核体系。

2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企业访谈,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意愿、学生意向及学院管理可控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1顶岗实习企业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企业有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学徒岗位及配套机制。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源更新换代的问题。以安徽汇通有限公司为例,分拨中心的老员工习惯于手工填单,验收货物并记录出入库分拣量,而对于手持终端录入货物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平台及自动化分拨设备上线后,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安徽汇通公司需要大学生来提升自身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扩张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一些投入。虽然顶岗实习生实习后的毕业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愿意回来的实习生容易接受汇通的文化及业务流程,对企业忠诚度也较高。综合而言,顶岗实习企业出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方面意愿,愿意与学校共同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2.2高职院校具备“工学交替”类培养模式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完善了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考核与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物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顶层制度保障。学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动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与考核方法》,从而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全程可控。

2.3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由普高生与单招生组成。在大一下学期,物流专业教师会依据学生的报名意愿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大二到物流企业一线参加半年期顶岗实习,尽管工作强度远不及社会招聘的人员,但物流行业的特点是全年无休,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节假日,与学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学生在实习开始期间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双方努力,大多学生很好完成实习,毕业后对这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较相似,学生的认可度及适应性可以对比参考。

3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策略

3.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选择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合作基地,高职院校与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培养协议稳定合作关系,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学徒制招生岗位,同时邀请合作企业主管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高职物流专业可采用“1.5+1.5”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础知识传授;大二下及大三阶段依据学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业作为学徒制实习生;学徒制实习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订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3.2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却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项目任务来源自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一项岗位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依照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制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助理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更容易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3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学徒制教师队伍

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参照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实践经验,师资团队的构成比例大致为:企业方面师傅包含1/3的人资培训人员,主要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主管或骨干员工,主要负责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高职院校方面教师包含1/3的公共课教师,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等培训;2/3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对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企业选派的师傅实践技能较为丰富,具有物流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学习接受行业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易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使物流企业师傅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理论知识较好,但实践知识相对缺乏,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

3.4建立体现过程性的学徒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设计工作内容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并且参照学徒所在岗位的职业标准,规定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企业师傅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应植入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环节,还可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7)

关键词:宁夏高职 《物流管理基础》

1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技能、通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提高就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尽管全国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有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宁夏地区来说目前虽有5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由于起步较晚而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方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而这门课程又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对于刚进校门的新生来说,一进校门就要接受生涩难懂的专业课程,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能力偏弱,拓展知识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略差。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的情况,不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尽微薄之力。

2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和难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行业企业发展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出发,笔者认真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制定课程标准,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过程性教学。

2.1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改革 一是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论物流企业还是工商企业,也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就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因此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确定了以物流功能(要素)为依托构建《物流管理基础》的课程。二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按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理念,按工作过程设计课程,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用项目任务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交流。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并且已在4个教学班进行了实践,效果较好。三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总体设计中目标设计全面,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技能),课程知识目标明确,充分了体现“必需、够用”原则,突出知识为项目服务的宗旨,能力目标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具体可检验。

2.2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通过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情况、宁夏区内企业相应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其他学校教学情况、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同时在社会对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知程度调研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进行分析分解,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设计依据“课证结合”的主导思想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内容加进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提高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能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下表就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物流管理基础》教学内容设计中,总共设计了9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相应的子任务,并针对性的设计了9个实训,形成一一对应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 整合了《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育理念,《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中,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3.1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用物流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过程的复杂与细致,工作任务的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中,以教学项目为载体,学生分小组设计“项目报告”,教师根据项目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方案设计与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