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14:04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1)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2)

[关键词] 资本结构 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 家用电器行业

一、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概述

一般来说,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部分资本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以及各部资本占资本总额的关系。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对上市公司的盈利、市场价值、绩效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合理安排企业资本结构有利于平衡融资成本、融资收益、融资风险、税收方面的关系,进而影响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

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收益能否得到保障。

自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著名的MM不相关理论以来,公司资本结构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关于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分成两派。一种结论是倾向于适当提高的资本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即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绩效越差。另一种结论是两者为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绩效越差;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绩效越好。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也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可获得的数据,对我国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基于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设计

1.指标的选取

资本结构通常由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通常由债务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比例,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来表示。

自19世纪以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思路是由单一财务指标向综合财务指标发展。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通常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净利率等。正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盈利能力指标,对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制定多层次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体系方面,陈莉萍和李智全(2005)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体系中,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盈利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基于数据的代表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净额×100%)、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2.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家用电器行业2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我国家用电器行业是竞争激烈的典型成熟行业,上市公司总量较大,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样本。为尽可能地克服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制度改变等宏观因素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对其2006-2008年度的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行业分类标准参考金融界网站(省略)上面的信息。5个盈利能力指标的数值来自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5个盈利能力指标值和1个资产结构指标值取2006-2008年三年的平均值。(表略)

3.实证分析

(1)提取主成分

由于选取的5个盈利能力指标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信息的重叠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5个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分析与提取。主成分提取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

将5个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别记为X1、X2、 X3、X4、 X5,运用SPSS软件Analyze菜单的Factor选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输出结果。由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略)看出,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都较高,几个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由KMO和Bartlett检验表(表略)知:KMO=0.516>0.5,表明所选取的指标适于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三个主成分,已经能够很好地代表原有指标(见表1)。

提取的三个因子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能够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5.634%,足以反映绝大部分信息,且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有利于统计分析。

(2)建立各主成分表达式,计算盈利能力综合分值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2),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3)回归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以资产负债率Y作为自变量,F综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即F综= k*Y + c +ε。其中,k为斜率,c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运用Analyze菜单中的Linear选项进行线性回归过程,利用Bivariate选项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得到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在小于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常数c与斜率k的最终值分别为49.448和 -0.734。即回归方程为F综= -0.734Y + 49.448 +ε。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Pearson相关系数为-0.407,说明资产负债率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

4.结论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企业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然后运用线性回归与相关性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家用电器行业的24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有中度负相关关系。

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即将企业自身的储蓄,包括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企业自身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家用电器业这样竞争白热化、行业平均利润偏低的行业,内部融资较为困难,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外部融资又可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根据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过多依赖债务融资会降低家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家电企业应当综合权衡融资成本、融资收益、盈利能力、公司成长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比例,实现公司绩效最优。

参考文献:

[1]N Khanna, S Tice: Strategic responses of incumbents to new entry: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capital structure, and focus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0

[2]陈丽萍 李智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初探[J].商业研究,2002,(7)

[3]莫生红 李明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7,(1)

[4]李宝仁 王振蓉: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5]王红红: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 金融与经济,2005,(5)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3)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盈利能力;标准化系数

一、引言

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同时将短期应付款作为一种财务融资政策(Deloof 2003)。因此,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运用(被定义为营运资本管理)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Malmi 2003)。作为日常经营所必需的周转资金,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因而如何加强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已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与长期投资、筹资管理类似,营运资本管理虽属于短期财务管理范畴,但也需要科学而规范的政策作指导。营运资本管理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体现;既要保持企业流动性,同时又要提高企业收益性(袁卫秋2012)。然一般而论,学术上更为关注的是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决策,对短期财务政策涉及较少,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空白点(汪平等2007)。鉴于此,本文以07—1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丰富营运资本管理实证研究成果,又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基于研究目的,本文分别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

就流动资产而言,Deloof(2003)等发现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其它的研究也为这些结论提供了额外的证据(Wohrmann et al.2012)。这些实证结论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提高盈利能力,但Gill、Biger等(2010)却发现,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应付账款而言,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从理论角度分析,应付账款增加,那么营运资本就会减少(Enqvist et al.2012)。由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孔宁宁等2009),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应当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Wohrmann et al.2013)。换言之,如果推迟付款将能使企业更具盈利性。但令人不解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或不显著的关系(Garcia-Teruel 2007)。仅有Lararidis和Tryfonidis (2006)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正向关系。这些矛盾的研究结论表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与盈利能力

通常认为营运资本政策包括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Weinraub和Visscher (1998)以及Nazir和Afza (2008)。Weinraub和Visscher (1998)通过研究1984-1993年间美国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发现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且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与Weinraub和Visscher研究结果类似,Nazir和Afza (2008)也发现了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但与Weinraub和Visscher (1998)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他们发现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越保守,企业业绩越好,即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激进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关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刘运国等(2001)和汪平等(2007)。刘运国等(2001)研究发现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企业盈利能力受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影响。汪平等(2007)以流动资产/总资产、流动负债/总负债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研究了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在回归中均不显著,表明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然该文研究由于没有进行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也没有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使得研究结论存在瑕疵。此外,袁卫秋(2012)实证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数据选择

由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并且制造业涉及销各个方面、选取制造行业分析有利于消除行业差异。因而本文选取07-12年沪深B股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出于研究需要,对初始样本进行适当筛选:(1)剔除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2个);(3)剔除数据异常的公司(2个)。最终得到年有效样本52个,6年共计312个面板数据、2184个观测值。所需数据源于CSMAR数据库。

2.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基于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五个假设:

H1: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应收账款属于企业资金占用,如果能加速收款,则有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形成更多的价值增值,使盈利能力提升。

H2: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存货周转期=365*存货/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及存货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存货周转期上升,则销售成本下降,那么产品毛利率上升,公司盈利能力增加。

H3:应付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如文献回顾所言,已有研究表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而应付账款周转期又与现金周转期负相关,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增加,则盈利能力增强。

H4: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衡量的是流动资产的保有量,营运资本政策越激进,则风险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强(风险-收益权衡原则,下同)。

H5:营运资本筹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反映的是短期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的存量状况。营运资本筹资政策越激进,则企业短期偿债风险越高,那么盈利能力也就越强。

(2)多元回归模型。为了验证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及管理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Mod1 ROAit=β0+β1DSOit+β2DSIit +β3CATit+β4LNSIZEit+β5ALit+ξ0

Mod2 ROAit=β0+β1DPOit+β2CALit+β4LNSIZEit+β5ALit+ξ0

(3)变量说明。DSO=365*应收账款/销售收入,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DSI=365*存货/销售成本,表示存货周转期;CAT=流动资产/总资产,表示营运资本投资政策;DPO=365*应付账款/销售成本,表示应付账款周转期;CAL=流动负债/总负债,表示营运资本筹资政策;LNSIZE=LN(总资产),控制规模效应;AL=总负债/总资产,控制财务风险;β代表回归系数;ξ代表残差,E(ξ)=0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回归分析之前,为了检验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单位根以及判定模型的协整性,分别进行了Person相关系数检验、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性检验。结果见表一、二。

表一列示了变量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盈利能力指标与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同假设预期一致,表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毛利率能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而应付账款周转期相关系数统计并不显著。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CAT、CAL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从总体来看,各自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弱,只有LNSIZE和AL之间的相关性为较高值0.4914。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在之后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加以考虑。

表二列示了Mod1、Mod2回归模型的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性检验结果。由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T值及P值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不存在单位根,即排除了回归分析为伪回归的可能;回归模型Mod1、Mod2协整性检验ADF统计量的T值及P值表明回归模型平稳性良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三列示了混合最小二乘法的多元回归结果。根据表三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的P值均为0(未列示的F统计量分别为19.3546和13.8199),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模型整体显著;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24.03%和15.26%,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此外,从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及P值看,DSO及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CAT、LNSIZE和C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SI在10%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PO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但统计结果不显著。即除假设三没有得到验证外,其它假设均通过了实证检验。可能性解释为: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所隐含的机会成本对盈利能力产生了抵消效应并且长期拖延付款有损企业信誉,不利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展,最终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给出了两种回归系数。表三中第一组是标准化系数,第二组是非标准化系数。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是标准化回归系数,还是非标准化回归系数,都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从实证角度说明了企业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2)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CAT、CAL的系数可知,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而从实证角度为“零营运资本”概念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了经验支持。(3)由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变量—营运资本投资政策(CAT)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CAL)系数可知,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甚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时应更加关注流动资产的持有量,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获利性更强的长期资产。(4)控制变量LNSIZE系数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应越强,从而企业盈利能力也越强,因此扩大规模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AL系数说明,随着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将受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还应当把握好对财务杠杆的运用。

五、结论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状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营运资本管理活动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2)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表现为:政策越激进,公司获利性越强;(3)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强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基于研究结果,管理层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着力制定最优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选择最优支付时机和支付方式、引入零营运资本管理理念等措施,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营运资本高速有效周转,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Deloff, M. 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0, 573-587.2003

[2]Enqvist et al. The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firm profitability in different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from Finland. Working Paper. 2012.

[3]Wohrmann et al.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firm profitability. J Manag Control 24:77-87.2013

[4]Gill. A,Biger, N. And Mathu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United States. 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 Vol. 2010, pp.l-9

[5]孔宁宁等.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第12卷, 2009

[6]袁卫秋.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研究:基于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金融研究.第4期.2012

[7]刘运国等.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10.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4)

【关键词】 制造业; 盈利能力; 因子分析法; 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78-06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运用其拥有的资本和资产进行经营,从而创造出现金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与公司股东取得的回报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表明判断一个上市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与盈利能力息息相关。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客观公允地判断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经济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在信息的获取上,投资者与经营者、管理者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投资者所能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可见对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真伪判别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只有深入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才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认识。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绩效评价思想也就随之产生,而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主的绩效评价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伴随着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背景,以美国、英国为主要代表,大致分为了观察性、统计性、财务性、战略性评价四个阶段。20世纪之初,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两权分离,利益相关者也就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文化的发展。

1903年,在美国学者Pierre Dupont的主持下,杜邦公司首次把净资产收益率分解成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这也是公认的经典业绩评价方法――杜邦分析法的产生。美国学者Alexander Wole(1928)在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首次提出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主要将其用于评价公司的信用水平。Michael Kesneer(1939)首先研究了美国经理人的报酬和公司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在对公司绩效评价中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Edward(1971)分析了30家美国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价系统,指出投资报酬率(ROI)是被公司使用最多的评价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1991年,美国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价值分析工具和业绩评价指标――经济增加值(EVA),从资本价值增值角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Prowse(1992)以净利润作为因变量,通过分析1979―198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各个因素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我国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迟缓,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财政部于1999年6月颁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奠定了我国绩效评价的基础。其中规定评价的主要内容表现在资产运营、财务效益、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2002年3月,财政部又修订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将原有的指标进行了删减,较大地改进了其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

而在西方诸多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对于盈利能力的研究起点相对比较高,从目前国内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是针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基本指标的讨论,以及提出各类修正评价体系的指标。尤其是近年来,对于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更多的学者利用各类数理分析方法,并结合修正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何有世(2003)将现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进行改进,结合十几家企业进行了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张俊瑞(2004)以国内外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5年的财务会计信息,应用因子分析法,发现评价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并不全面。张红(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计量指标,利用2000―2007年的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因素,最终确定综合计量指标,并结合相关指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王吉恒(2013)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设置各盈利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盈利能力评价模型,并对万科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唐建民(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2011年家电行业板块27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国家电行业经营业绩两极分化严重,多数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表现欠佳。宋光辉(2015)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角度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我国零部件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参考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模型进行了构建。

三、研究设计

(一)盈利能力指标的确定

要进行模型分析,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常见的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如表1。

指标的分析和选择过程如下:

1.由于股票市值不稳定,变动性大,通过借鉴胡志勇(2004)在《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中的观点,认为效绩评价值较每股收益和净资产而言,它与股票市值的价值相关性较低,难以发现其与增量价值的相关性,所以本文在指标选取中,剔除了与股票市值有关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个指标。

2.本文运用聚类分析中的层次聚类分析将各财务指标变量分类,层次聚类就是将距离相近的指标分为一类,本文将表1列示的除市盈率与市净率之外的11个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运用SPSS 13.0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系统将上述11个指标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包括了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收现率;第二大类包括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股利;第三大类包括收益质量利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盈利现金比率。在每个大类中结合指标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情况选取两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3.第一大类中选取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率,这两个指标在现实会计工作中经常使用。每股收益指可供分配净利润除以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所得到的比率,反映每只普通股当年创造的净利润。总资产净利率排除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反映每一元总资产创造的净利润,总资产净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4.第二大类中选取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表示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与其成本费用之间可以“挤”出来的净利润。该比率代表盈利能力的强弱。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每单位股东权益所赚取的净利润,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其综合性较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业绩。

5.第三大类中选取收益质量利率与每股现金净流量。收益质量比率表明每单位净利润中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中的变现水平。由于企业操纵利润一般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所以该指标可以有效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避免给投资者带来信息误导。每股现金净流量反映单位流通股平均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反映的是公司分派股利的最大能力。

综上所述,选择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和每股现金净流量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二)盈利能力指标样本数据的搜集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是:首先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搜集所有深、沪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代码,在剔除其他制造行业类公司和ST公司后,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剩余的1 60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运用Excel软件随机抽取50家公司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公司;然后分别搜集这50家上市公司2012年、2013年、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经过Excel整理得出各上市公司的六个财务指标,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发现2012和2014年的KMO值分别为0.65、0.67,只有2013年数据的KMO统计量的数值在0.7以上,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选择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经过整理计算后形成5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样本。

四、盈利能力分析模型构建

得到样本数据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模型分析运用的软件是SPSS 13.0。按照以下正确步骤对数据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一)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是判断收集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于因子分析的变量必须具有相关性)。本文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其中,Bartlett球度检验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若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则各变量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因子分析。而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的取值一般在0―1,统计量的取值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则越强,因子的分析效果就越好。一般来说,KMO值在0.7以上时,就认为因子分析效果较好;低于0.5以下时,则认为因子分析效果就较差。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到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211.394,其Sig值接近于0,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表明六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KMO统计量为0.764,大于0.7,说明该六个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4是给出的共同度量表,由表4可知,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量均在7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提取出来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好的。

(二)因子提取

因子提取是从原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因子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而实现降维的方法。因子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本文选择的是主成分法。因子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决定了因子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的因子,就可以确定为最后的公因子。

从表5可以得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表中第2列是“特征根”,它反映的是引入该主成分后,可以用于解释的原始变量的信息。第3列是“方差贡献率”,是某个特征根占特征根总和的比例。第4列是“累计方差贡献率”,是进行主成分个数选择的依据。一般来说,选择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的前几个作为主成分。表5中因子1能解释盈利能力的权重为58.728%,因子2能解释盈利能力的权重为21.431%,因子1解释原变量的程度高于因子2,表中前两个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80.159%,表明这两个因子能够对原始指标能够进行较好的解释。

(三)因子命名和解释

因为通过因子分析所确定的因子的含义是较模糊的,需要进行重新命名,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解释。当因子含义模糊不清时,即需要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表6是采用Varimax法得到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中第一个因子与总资产净利率(X2)、销售净利率(X3)、净资产收益率(X4)和每股收益(X1)这四个变量的荷载系数较大,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看这几个变量主要反映了与会计利润相关的指标,故将因子1命名为“会计利润”因子。而第二个因子与收益质量率(X5)和每股现金净流量(X6)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85和0.774,相对其他变量较大,主要用于解释这两个变量,从实际来看,这两个变量也是与现金流量相关的变量,因此命名因子2为“现金流量”因子。

(四)因子得分的计算

因子得分,从便于理解的角度来讲就是各因子在各样本的具体取值,是各变量的线性组合。表7是由SPSS软件按照回归法估计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中第1列数据表示的是因子1中各个财务指标变量的系数,表中第2列数据表示的是因子2中各个财务指标变量的系数。

根据表7可得因子1与因子2上的得分函数:

F1=0.273X1+0.233X2+0.286X3+0.28X4-0.126X5+0.028X6 (式1)F2=-0.113X1+0.089X2-0.033X3-0.056X4+0.655X5+0.549X6 (式2)

上式中的X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根据上式就可以确定每个上市公司因子1和因子2的数值,也被称为因子得分。有了因子得分的函数,便能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模型。

(五)盈利能力模型的确定

盈利能力模型的公式为:F=λ1/(λ1+λ2)F1+λ2/(λ1+λ2)F2 (式3)

式中的λ为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表5的结果可知λ1=58.728,λ2=21.431。将λ1,λ2带入式3中,因此有了综合盈利能力得分方程:

F=0.733F1+0.267F2 (式4)

其中F1,F2分别为因子1得分与因子2得分,结合因子得分函数式1与式2通过计算整理就可以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模型,如式5:

综合盈利能力=0.17X1+0.19X2+0.2X3+0.19X4+0.08X5

+0.17X6 (式5)

式5中Xi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1为每股收益、X2为总资产净利率、X3为销售净利率、X4为净资产收益率、X5为收益质量率、X6为每股现金净流量。由上可以看出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由会计利润因子与现金流量因子得分共同构成、互为弥补。其中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8.728%,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1.431%,可见因子1,即会计利润因子在盈利能力评价时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故会计利润指标在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摒弃传统的会计利润,一味强调现金流量指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就盈利能力模型来说,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以及每股现金流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差不大,都在0.17―0.2之间徘徊,销售净利率是影响最大的,占0.2的比重,然而要指出的是收益质量率这个指标变量对综合盈利能力的影响力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较低,只有0.08。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一个制造业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可以重点关注销售净利率。按照上述盈利能力模型就可以计算出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并以此进行排名。

特别要注意的是,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为负值并不代表盈利为绝对的亏损或者盈利能力为负,综合得分为负值只表明该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由于因子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综合得分的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仅作为一个判断该企业在同行中所处位置的依据。利用盈利模型计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指数,把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进行了融合,科学地分配了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利润指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单纯用会计利润指标,或过多强调现金流量指标重要性的缺点,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更为精确、客观公允的参考依据,选择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公司进行投资,从而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五、盈利能力分析模型的应用

将得到的综合盈利能力模型运用于实际投资决策当中,随机选择两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进行盈利能力的比较。作为投资者,现有两个投资方案:方案一是投资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方案二是投资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选择这两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原因是,将因子分析得出的排名与传统的杜邦分析得出的排名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这两家公司的排名差异大,并且都属于精密构件与精密模具加工和制造公司。假设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是盈利能力,不考虑其他因素。接下来用传统方法与盈利能力模型对其盈利能力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其2013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数据资料得出各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基本资料如表8。

从传统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来看,表8中会计利润指标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指数越高代表盈利能力越好,可以直观地得知在会计利润指标下,斯莱克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劲胜精密,从会计利润的角度看应选择斯莱克公司作为投资对象。但是,从现金流量指标来看,劲胜精密公司现金流量又都优于斯莱克,应该选择劲胜精密。如此一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两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导致投资者很难作出投资选择。

从综合盈利能力得分模型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将模型中所需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这六个变量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后的六指标带入综合盈利得分模型中,可以得出斯莱克因子1得分为1.63,因子2得分为-0.25,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1.68,劲胜精密因子1得分为0.17,因子2得分为1.53,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1.38。由因子1与因子2的得分差异可以看出,斯莱克的会计利润因子得分虽高于劲胜精密,但是现金流量因子得分为负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收现能力差,存在着财务风险。综合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斯莱克的综合盈利能力大于劲胜精密的综合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确定斯莱克公司作为投资的选择。

从以上案例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传统盈利能力分析单个指标的比较无法判定投资选择,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本文的盈利模型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该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样本数据本身,运用层次聚类法将初选的11个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分成三大类,然后结合各个财务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在每个大类里选出两个合适的指标,最后形成了六个合适的指标变量作为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样本指标,分别是: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和每股现金净流量。这组指标的确立弥补了会计利润指标或现金流量单一指标基础的缺陷,并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必然是将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融合。本文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模型公式。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会计利润”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盈利能力,其在盈利能力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盈利能力分析中摒弃传统的会计利润分析指标与过分强调现金流量指标都是不可取的。从得出的综合盈利能力计算公式的分析中可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格外关注会计利润指标中的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净利率以及现金流量指标中的收益质量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方程,克服了传统单一指标对公司盈利能力比较的缺点,能更系统、客观、全面地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对比,二者具有互补性。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决策投资制造业上市公司较好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R W. Evidence on the Selective Reporting of Financial adios[J].Accounting Review,2002(1): 22-26.

[2] ALTMAN, E.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1971(9):29-32.

[3] PROWSE S 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in Japan[J].Journal of Finance,1992 (3):1121-1140.

[4] 何有世,徐文芹.因子分析法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1):19-22.

[5] 张俊瑞,贾宗武,孙玉梅.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4(6):53-59.

[6] 张红,林荫,刘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70-473.

[7] 唐建民,王娟.基于因子分析的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3(2):75-79.

[8] 王吉恒,王天舒.基于企业层次分析法的盈利能力分析――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10.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5)

关键词 分析师 盈利预测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分析师行业的成熟和信息传播成本的降低,分析师预测逐渐成为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预期的代表。分析师将信息提供给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投资者作出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使得资本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同时,企业实际公布的盈利如果和分析师预测不同,企业股票价格也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目前,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盈利预测的准确度、分歧度、偏差度等盈利预测特征,以及公司特征和分析师特征如何影响盈利预测;二是分析师预测和股票的关系;三是直接把分析师盈利预测应用到价值评估模型中,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或系统风险。

二、国外研究

(一)企业特征与行为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

关于企业特征对预测的影响,主要研究的方面有公司规模、企业过去盈余的特点、行业因素、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状况、无形资产的确认等。

在公司规模方面,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分析师预测准确性越高,预测离散度越低。这显然和大企业受到的市场关注比较多,可利用信息也比较多有关。

在行业因素方面,稳定行业中的公司盈利更容易预测,Capstaff(2001)发现分析师对公共事业、医疗卫生行业的盈利预测比对交通和耐用消费品的盈利预测更加准确。

在企业过去盈余特点方面,同样适用情况越稳定,分析越准确的规则,Matolcsy and Wyatt (2006)利用公司规模、上市时间等来衡量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发现公司经营不确定性越高,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越低、盈利预测的分散性越大。

企业行为,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披露水平、企业并购等都会影响盈利预测特征。例如,在信息披露方面,在特殊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对分析师预测做出一个“负反馈”。Baik and Jiang (2006)研究认为,当企业认为当前分析师盈利预测过高时,因为担心实际盈利达不到预测盈利带来的负面后果,经理层会盈利预测,从而引导分析师调低预测。

(二)分析师自身因素盈利预测的影响

除了企业对预测的影响,分析师自身因素也受到关注。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能力、分析师经验、信息来源、分析师动机与关系的研究。

在分析师个人经验能力方面,国外早期研究发现随着分析师跟踪一个企业的时间越长,其预测的准确性也随之提升;之后Garcia-Meca et al (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此外,该研究还认为,分析师的经验包括其获得的私有信息。同时,国外关于私有信息以及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股票市场及分析师预测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分析师的私有信息对于预测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分析师的动机与各种关系等方面,分析师的信息来源、所属券商的规模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例如,Ranath et al (2008)认为,市场上拥有资金并持观望态度的潜在投资者明显多于真正投资股市的人,而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卖空交易成本过高时,分析师更倾向于乐观的信息以提高所在券商的交易量。

在其他方面,随着行为学的发展,研究者分析分析师行为发现,分析师的预测也受到“羊群效应”,对自身声誉的考量等因素的影响。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宏观环境方面,经济与股市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师的判断,且后者结果并不显著。Ole-kristian and Tony (2005)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高,分析精度越低。

三、国内研究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数据累计比较少,同时我国市场处在不断变动之中,数据可比性较差,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早期研究表明,国外分析师盈利预测活动对我国市场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于对国外公司的预测质量,国外分析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较大,而低质量的预测会为投资人利用分析师预测进行投资决策带来风险。同时,黄静和董秀良(2005)发现国内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误差要高于国外,主要原因是国内分析师无法准确掌握上市公司在公司层面的信息。

(一)企业特征与行为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

在透明度上,方军雄、洪剑峭(2007)发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多,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低,预测准确性越高。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分析师预测需要搜集除财务信息以外的私有信息,而公司透明度会影响分析师搜集必要的私有信息,同时也说明私有信息在我国分析师预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丹蒙(2007)发现公司的透明度越高,吸引的分析师也就越多,同时,公司盈余中非经常项目所占比例越高,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也就越大。

在企业不确定因素上,吴锡皓和胡国柳(2015)研究显示,一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会使预测误差和分歧度增大;另一方面,虽然会计稳健性总体上有助于降低不确定因素对盈利预测的不利影响,但只有“持续稳健”才会产生有效作用。

(二)分析师自身因素对盈利预测的影响

关于分析师自身特征与其社会关系对盈利预测的影响,李悦和王超(2011)研究了证券分析师的个人能力及所处工作环境与其盈利预测准确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分析师的相对预测准确度与其个人从业年数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分析的行业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券商规模没有显著关系。

此外,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分析师性别、分析师的承销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其中女性分析师向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这一点基本上与国外认为女性更有可能成为明星分析师的有关研究一致。媒体的关注程度也会通过对分析师乐观程度等的影响,从而对分析师预测造成影响。

(三)外部因素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方面,董小红、李哲和王放(2015)发现或有事项信息披露得越详细,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歧度越大,但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精确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在地理因素方面,王菊仙、王玉涛和鲁桂华(2016)研究发现,地理距离越远,证券分析师更新盈利预测的频率越低,预测准确度越低;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地理距离对证券分析师的负向影响减弱。说明我国分析师的预测也受到分析师私有信息较大的影响。

四、结语

从以上不难看出,总体上国外的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而我国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经济制度不同,我国的研究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与体系。

在研究影响盈利预测可靠性因素时,国内研究相较国外缺乏系统性。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对盈利预测有影响,但有些因素难以量化,所以无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尤其在分析师个人特征及行为对盈利预测的影响上,有些因素难以衡量,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6)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体会

入 学 年 月___2012春_____

姓 名______张妮_____

学 号__[1**********]__

专 业____会计学_____

联 系 方 式__[1**********]__

学 习 中 心山西运城学习中心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中。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因素;盈利质量

目 录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3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3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3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3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5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5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8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9

(一)A公司的情况概述 …………………………………………9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10

五、结束语………………………………………………………………11 参考文献 ………………………………………………………………12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

(一)研究背景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不仅是核心指标而且影响着财务分析的其他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企业经营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则这个企业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发展前途必然广阔。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成熟,但同时也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分析,即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盈利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来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利能力情况的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盈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盈利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好。因此,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来源,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才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发生债务关系时,债权人只有在审查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偿债能力的强弱。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投资人来讲,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投资人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人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包括盈利的原因及过程。所以,我们利用有关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

业绩,又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司不仅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多地盈利,而且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最大化公司价值。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方的盈利能力分析大体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察性的盈利能力分析、统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19世纪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进而逐渐成为了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不大,主要是以观察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分析指标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采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后,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彼得·德鲁克等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能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方向发展。

2. 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放权让利式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更加注重效益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以利润为主向综合性分析过渡。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从单个的统计财务指标,到多个财务指标,再到综合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构建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

第一部分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不同要求,论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对合理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主要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每一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

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所实习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实例,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体现着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实现水平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成果的具体体现,预示着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利润率的高低对我们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从生产经营、资产、所有者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实现一定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含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营销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影响利润额。规模经济产生利润的来源可分为生产的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经济、储藏的规模经济、专业分工的效益四个方面。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需求的认可,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收入。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2.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企业要盈利,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也就是说,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只有资产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才能够吸收投资,获得长远发展。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投资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一个公司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这就要考虑净资产报酬是否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企业披露的数据与实际利润会存在差距,这就反映了盈利质量。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应结合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析可视为对盈利能力的补充分析,反映了盈利质量。同时,还要关注在连续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广义的盈利能力分析的一部分,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及企业现金保证程度。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会计利润表中的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它仅仅代表的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不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产的增加,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现金而不只是报表中账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之间购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销售额越大,涉及的赊销业务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注重收现能力的提高。现金周转不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认为,会计盈利的现金保证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盈利的质量也就越高。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的持续性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是营业利润,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盈利质量较高。

3.盈利的稳定性

盈利的稳定性是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影响盈利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与会计确认原则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评价具有关键作用。盈利结构是指收益组成项目的搭配及其排列、盈利的业务结构与盈利的地区结构。剖析公司的盈利结构,可以得知公司盈利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分析盈利质量如何,盈利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帮助公司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提高盈利质量,并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测。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销售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每一元营业收人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 表示营业收人的收益水平。净利润额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净利润额低。销售净利率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关系,营业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销售净利润提高,净利润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使销售净利率提高。总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3)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息税前利润是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的分子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销售净收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越强。息税前利润率这一指标会对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总额与该时期公司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评价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与公司前期的总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其他公司或先进公司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2)长期资本收益率

它是收益总额与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之比,可以说明公司运用长期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长期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该公式可以理

解为运用每百元长期资金可以赚取多少利润,体现了公司吸引未来资金提供者的能力。长期资本收益率是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投入角度,考察该部分资本的回报,以此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公式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表明公司股东权益投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既可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反之,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弱。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及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补充观察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

(2)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也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这一比率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是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在一般情况下,盈利现金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持续性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利润来源及其各自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往往能反映出企业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客观地公司的经营业绩,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性利润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高,公司利润的持续性就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反之,盈利质量就越低。

(2) 营业外收入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外收入净额比率=营业外收入净额/利润总额×100%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具有极大的暂时性和偶然性。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盈利持续性强。

3.盈利的稳定性

利润的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等稳定性。

(1)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说明企业的营业利润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发展良好。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越快,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

(2)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现金径流量总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自身经营实现现金能力越强,利润的稳定性较强、盈利质量较好。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A公司情况概述

下面案例是结合自己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盈利能力调查,采用真实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深入的分析。

A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资金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内一家较具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下面表格是近两年的一些基本数据: 表一: 基本数据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1.A公司财务因素分析 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销售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较上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营业收入与不同利润的关系。但最终都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增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周转率×息税前利润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有关,资产结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表,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变动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分析对象: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21.29%-12.47%=8.82%

因素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1.19-0.92)×13.55%=3.66% 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的影响=(17.89%-13.55%)×1.19=5.16%

分析表明,A公司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8.82%,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速度的加快和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加快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66%,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5.16%。总之。A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好,资产周转率较快,息税前利润率高,总资产收益率就高,公司盈利能力则比

较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100%=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5.79%增加至2012年的29.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9%。前面已经分析了总资产净利率,知道一是由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资产利用效果好于上年,该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效率提高了。二是由销售净利润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2012年的权益乘数较2011年有所降低,权益乘数小,则说明A公司负债程度低,偿还债务能力强,财务风险低,公司的盈利质量就高。

2.A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18%,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13.69%,表明该公司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相对降低。

而该公司2012年的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且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62.89%,可见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A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好,各项财务状况都有所增长,盈利能力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盈利质量还有待增强。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企业面临着信息、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指标的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孙银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62. [3]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34-36. [4]周晓燕.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155-156. [5]任小平 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会计,2006,04:37-38

[6]张冬梅.浅议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1,(80):238-240 [7]岳虹.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3-159

[8]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38-39. [9]曹春焕.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刍议[J].现代商业,2012,07:258-259. [10]宋冠东.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38. [12]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现代商业,2011,30:242+241. [13]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 中国总会计师,2009,06:88-89. [14]王婷.浅议盈利能力分析[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02. [15]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41-42. [16]王鑫淼.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篇(7)

关键词:理论 利益冲突 信息不对称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Contract),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在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中,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是最典型的一种契约。 委托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利益冲突(Interest Conflict)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和作为方的经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至于双方所追求的效用,投资者关注企业价值增值而经理人则侧重于能够得到的补偿问题,因此导致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问题。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信息强势的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有可能采取违背投资者的行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操控利润的行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提供人盈余管理的动机,信息不对称给人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及可能性。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两种,利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和利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Schipper, 1989)。这里所指的利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是指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整利润,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和经济活动的行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则通过改变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调整利润,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削减研发支出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等。对上述两种盈余管理模式学术界和实务之间稍有分歧,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应计项目的利润调整,而实践当中发现企业管理层不仅用应计项目,而且还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利润。学术界之所以侧重于研究应计利润的调整,原因归于以下方面:首先会计准则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做出职业判断,而对制约不当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整,监管力度也不足,提供更多利用应计项目调整利润的空间。但是随着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调整应计项目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少。Cohen等(2008)研究验证了这一事实,发现萨班斯(SOX)法案前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项目调整方式转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其次,实证会计研究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计量可操纵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的计量模型,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发展缓慢,等到Roychowdhury(2006)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得到验证之后,才开始研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委托关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前所述,企业管理当局可以选择应计项目或真实活动调整利润。相对于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可在全年度任何时间进行,风险较少,但是因其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进行操控,会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减少,比起应计项目调整,更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性大的时候,经理人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利润的动机及空间也越大,会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企业长期的价值。委托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无完美的计量方法,为此,本文利用高管持股比例衡量利益冲突,以证券分析师数量衡量信息不对称。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通过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费用来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越大,信息不对称越大,即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其管理当局的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行为更严重。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利用应计项目来计量盈余管理,引入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式,应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委托关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文献 根据会计理论,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张翔建等(2004)运用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探讨了盈余管理产生的本质原因,分析了“契约摩擦”与“沟通阻滞”共同造成盈余管理现象的内在机理。王新汉和王威(2005)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所引发的委托关系,指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是两个基本的委托问题,主张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盈余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至于问题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因企业的成本不容易测量,一般从减少成本的约束机制出发,认为好的治理结构或高的治理水平减少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实证结果均得出好的治理结构遏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Jensen, 1993;Dechow 等,1996;Beasley,1996等)。

(二)实证文献 实证会计研究上,有关盈余管理研究侧重在基于应计项目的调整,但是企业也可以用真实活动进行利润操纵。Schipper(1989)是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学者,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行为”,主张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基于应计项目的调整(Accrual 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Bruns和Merchant(1990)和 Graham等(200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利润。Dechow和Sloan(1991)、Bushee(1998)、Bens等(2002)研究表明,CEO任期、股权结构与股票期权均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有关。Bartov(1993)的研究表明,利润下降幅度大或负债比率高时,企业会适当的处置固定资产达到平滑利润或调整负债比率的目标。Zang(2005)发现企业管理者优先使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企业面临诉讼时,盈余管理手段由应计项目的调整转换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根据Dechow(1998)等的各项会计指标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的变化相关的主张,推导出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得出公司更有可能利用真实活动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结论。Cohen等(2008)根据 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研究了萨班斯(SOX)法案对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发现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项目调整方式转为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式。张俊瑞等(2008)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作了类似 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发现我国微盈上市公司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等真实活动来实现保盈目标。李彬和张俊瑞(2008)的研究发现进行生产操控的公司的后三期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非生产操控公司,得出生产操控盈余管理是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的结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理论,企业在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时会引发成本。首先,作为委托方的所有者和作为方的经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是效用最大化者,所有者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经理人追求个人报酬的最大化。因双方目标不一致,经理人不会总以所有者的最大利益而行动。这种利益冲突越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机会主义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动机就越大。其次,由于分工和高昂的监督成本,作为委托方的股东(或债权人)无法观察到方的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导致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一,因企业管理当局拥有外部投资者所不拥有的内部信息,而且企业外部人一般通过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或运作情况,管理当局有条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其二,企业的委托方(所有者)一般以盈利指标来衡量受托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给予相应补偿,因此管理当局必然会为了自身利益调整利润,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信息不对称提供盈余管理的机会。基于以上逻辑,当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大,信息不对称性大时,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可能性越大,管理当局会为自身利益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甚至牺牲投资者的利益,通过真实经营活动调整利润。借鉴Roychowdhury(2006),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从销售、生产和费用等三个方面解释:销售操控,是指为了增加利润适时地推行异常促销活动来提高利润。当边际收益仍然大于零时,降低商品价格或加大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会使企业的销售数量增加,总的利润也随之增加,而单位利润下降,发生坏账的概率也会增加,并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将会减少;生产操控,通过大量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当期销售成本也随之减少,而盲目的生产操控会带来以后年度存货的大量积压,增加以后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 费用操控,主要表现在削减研究开发支出、广告费用支出或日常的支出来提高当期的盈余,而此举会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综合上述分析,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在现金流量的减少,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可操控费用的减少等方面。根据上述逻辑,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经营现金流量越小

假设1-2: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生产成本越大

假设1-3: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越大,可操控费用越小

假设2-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经营现金流量越小

假设2-2: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生产成本越大

假设2-3: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越大,可操控费用越小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03年至2007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企业,并进行了如下剔除:剔除金融、保险和银行业;剔除适用Roychowdhury的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时,行业年度样本企业数不足30个的企业;剔除从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中收集不到有关财务数据的企业。根据以上标准,2003年至2007年度各选取1069 个、1129 个、1181个、1305 个、1310 个,最终共选取5994个研究样本。本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是从国泰安信息研究所开发的GTA-CSMAR数据库,证券分析师数据是从权威性机构I/B/E/S(Institutional Brokers’Estimate System)数据库中获取的。

(三)研究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的计量方法。现代的公司制(Corporation)企业,尽管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但是有一部分所有者参与经营,企业管理层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或拥有一部分股权。根据Watts和Zimmerman(1986),经营者持股比例越小,越容易怠慢和谋取私人利益,这将引发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目标不一致,即利益冲突。因此,本文通过高管持股比例(MANAGER)来衡量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利益冲突程度。MANAGER=高管持股数/企业总股数。高管持股比例越小,利益冲突就越大。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对企业进行预测和分析的证券分析师越多,企业内部与外部共享的资源越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小。本文利用证券分析师数量(NUM)来计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证券分析师数量越小,信息不对称性越大。NUM= 对企业利润进行预测的证券分析师数量。(2)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本文将通过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三种真实盈余管理的代表值(Proxy)的推算过程如下:首先,利用以下回归方程,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分年度、行业作回归分析。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本研究的假设,即委托关系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用以下回归模型:

DEP=β0 +β1 MANAGER+β2NUM+β3SIZE+β4LEV+β5ROA+β6GROWTH+ε

其中,DEP为因变量,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MANAGER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NUM为对企业利润进行预测的证券分析师数量(NUM);SIZE为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为资产负债率,总负债/ 总资产;ROA为收益率,税后利润/总资产;GROWTH为成长率,税后利润变动额/总资产。上述模型选取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收益率(ROA)和成长率(GROWTH)为控制变量,因为Becker等(199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代表各种被省略的变量 (Omittedvariables);DeFond and Jiambalvo(1994),Ashbaugh等(2002)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也有显著负相关;Dechow等(1995)和McNichols(2000)发现企业的盈利水平及成长能力均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提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因推算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过程利用OLS方法,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可操控费用(ADE)平均值都为0。样本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最高值为13.439%,平均值和中位数为0.04%河0%,反映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较少,半数以上企业的高管人员不持有公司股份。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平均值为1.148,反映每个上市公司平均存在1名证券分析师对其进行分析。另外,企业规模的平均值为21.282,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相当于17亿人民币;资产负债率的中间值与平均值都超过0.5,说明负债融资比股份融资多。

(二)相关性分析 (表2)反映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样本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都与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呈正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APROD)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异常可操控费用(ADE)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反映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越大,证券分析师数量越多,即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及信息不对称性越小,其经营现金流量越多,生产成本越低,为企业长期发展投入的支出越大,与本文假设的方向一致。

(三)回归分析 (表3)表示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根据Panel A,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为因变量时,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回归系数各为正数和负数,但不显著。以异常生产成本(APROD)为因变量时,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并在10%有意水平显著,证券分析师数量(NUM)的回归系数也是负数,在1%有意水平显著,反映高管持股比例低,证券分析师少,即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大的企业,其异常生产投入越大,生产操控行为大(Panel B)。从Panel C的结果得知,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的回归系数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均为显著的正数,反映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越大的企业,为企业长期发展投入的支出越小。综上,本论文的假设1-2和假设2-2,假设1-3和假设2-3得到支持,企业投资者与管理当局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性大的企业,其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行为越严重;而假设1-1和2-1没得到有效的支持。回归结果反映,委托人和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信息不对称时,管理当局通过调整经营方针及经营决策来操纵利润,以谋求私人利益。但是,管理当局还会选择不改变正常经营活动的应计项目来调整利润。为此,本文以修正后的横截面Jones(1995)模型计算可操纵应计利润(DA)为因变量,分析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对应计利润操控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得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MANAGER)和证券分析师数量(NUM)对可操纵应计利润(DA)无显著影响见(表4)。问题严重的公司不选择用应计项目,而是通过改变真实经营活动来调整利润,这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

众所周知,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已不是会计术语,研究人员,会计实践者及投资者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防范公司利润操纵,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结构的提高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越大,信息不对称越大,即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其管理当局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行为更严重。通过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等真实经营活动操控利润,将会导致大量存货的积压和以后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由于削减广告费用支出和研发支出来提高利润,会削减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会减少企业价值,损害股东的利益。由此可见,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问题,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我国上市企业应加强对经理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资本市场。为此,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治理结构,适当实行经理人股份支付等奖励计划,缩小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及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李彬、张瑞俊:《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9期。

[2]张瑞俊、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第27期。

[3]张翔建、徐晋、郭岚:《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软科学》2004年第18期。

[4]王新汉、王威:《公司治理应该关注盈余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0期。

[5]Bartov, E. 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

[6]Bens, D.. V. Nagar, and M. H. Franco Wong. Real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 exerci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 2002.

[7]Bushee, B.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8.

[8]D.A. Cohen, A. Dey and Thomas. Z. L.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9]Dechow, P.M. and R. G. Sloan.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

[10]Dechow, P. M., S. P. Kothari, and R. L. Watt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11]Graham, J. R., C. R. Harvey, and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12]Jensen,M. C,and W. 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13]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2006.

[14]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