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3 15:39:23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

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课程作为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提高他们的保健能力以及健康水平,充分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又必须坦然接受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呈现下行趋势,其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日益递减,锻炼意识也逐渐弱化。为进一步扭转这一不利局势,高校应完善体育教学功能,积极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有着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一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了解自己向往的、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若能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学生们就可以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掌握目标知识,亲身体验各种体育项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环节,进而形成轻松而热闹的教学氛围。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二)有利于革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组织及指导作用。所以说,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持有科学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恰恰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学质量。加之,在此模式下,体育教师还可以直观地察觉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最新学习动态,并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余实践活动进行好紧密地结合,从而起到强化教学的效果。此外,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还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推行新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拓宽课堂学习内容,改善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高校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

高校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其只有积极地推行改革,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深化教学发展,才能使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高校可提高体育教学改革宣传深度和广度,加大改革资金的投入使用,健全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从而为实施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奠定基石,同时也推动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必须加强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与关注。

(二)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

相比较于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则更具优势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弥补教学资源或素材的不足。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体育场地狭窄、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势必可避免体育运动过度集中现象,而且也有效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其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高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摆脱自然教学模式的阴影,多多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最后,还可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不仅有利于高难度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三)制定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不单单是为获得好成绩,而应更注重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现实却总是无情的、残酷的:学生期盼这样,可教师及家长们又怎能完全放开让学生快乐学习,不施加压力,忽略他们的学习成绩呢?保持成绩稳定和优秀,是每一位教师及家长开展快乐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倘若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那么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继而越发消极。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确保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取得公平、优秀的体育成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四)明确体育教育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终身锻炼意识。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必须改变传统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传授很多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健康技巧;第二,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而非当作一份沉重的负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有体育锻炼意识,不愿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第三,结合课内外体育学习情况,革新以往的考核体系,不断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体考核中的比例,促进先进生、后进生的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措施,切不可仅重形式而轻内容,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行,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姚春清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2)

[关键词]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人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

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

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

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

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只有注重校园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实现良好改革。精品课程为实现良好开发,一方面应从实际考虑,另一方面把健康始终摆在最重要位置,并力求实现终身体育。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从健身方面充分考虑,同时促进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外实现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也应实现创新,注重加强引进。课程方面应不断改革,注重加强娱乐课程不断开发。只有这样,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高校,需重点突出体育方面自身特色。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扮演主体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积极注重引导。一体化教学为充分贯彻落实,应切实考虑其价值取向。基于社会需要等角度,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3)

摘 要 教育,是伴随时展的重要行业,特别是在目前,教育相对以往已经有较大提升,而且逐步步入正规化及科学化,而俱乐部教学,也是目前很多院校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也由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空间的局限,引发较多的教学问题,进而导致教学难见成效。而“课内外一体化”也是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能够从本质上调整学生的锻炼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也与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呼应,同时还能有效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让体育教育真正能够达到教学与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 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教学 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

一、引言

就目前体育教学来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教育的实践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学过程则存在单一性,特别是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体育俱乐部教学则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和正规化,特别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提出,让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覆盖范围更广,教学灵活性更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职院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中的学生或俱乐部会员,研究目标主要是各大高职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同时总结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且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构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优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人员访谈以及行动研究四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

(一)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同方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网站,由研究者自行筛选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献,并且主动查询与教学模式或体育俱乐部关联的书籍或者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参考与借鉴,以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1]。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个高校抽选一定比例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最后统计调查结果。

(三)专题访谈法

基于以上调查完成后,整合访谈提纲,同样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各大高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教师)、理论研究学生以及体育管理者参与访谈,访谈话题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属于课内教学,如何拓展到课外开展”,访谈完成后整合访谈记录与相关结果,并且进行讨论[2]。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简单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体育馆为教学场所的,贯彻健康思想与锻炼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一类新型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结合各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条件下,又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能拓展出体育锻炼、团体竞赛以及课外训练的各个流程。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构成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包含五个方面,即教学指导理念、实施流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评估。详细分类如下:

1.教学指导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教学指导理念主要基于两类主流思想,即健康思想与终身体育,首先健康思想的起源主要是在上个世纪末期,世界相关卫生机构已经把健康列为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方面的一种良好状态表现,而其主要含义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强壮或者无疾病。即如与政府都曾经强调过健康的重要性,后者甚至将其作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渐渐沿用至今;而终身体育的主要理念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主要的观念在于让学生终身不忘体育学校及锻炼,同时了解体育的文化及方法[3]。

2.实施流程

就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主要流程可以包含项目选择、对外宣传、学生抉择、反馈建议四个方面。首先是项目选择方面,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步骤,因为当前很多高校俱乐部的项目选择多是沿用传统的有球类、游泳、健身、越野、散打、武术、跆拳道、毽球、健美操、舞蹈等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通过了长时间的考证和演化,所以较为成熟,所以新的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三点:1、新的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目前阶段开展;2、新的项目选择是否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3、新的项目选择是否属于民族传统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再者是对外宣传宣传方面,如果单纯对俱乐部宣传,学生的关注度往往不高,不过却能让给学生俱乐部抉择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对俱乐部宣传过程中,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一般选择学生在抉择俱乐部的时候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然后是学生的抉择,影响学生抉择俱乐部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各种内因与外因,即如自身喜好、特长、授课教师印象、自身日常锻炼时间与强度等等,不过他们的抉择过程是自由的;最后是反馈建议,因为传统教学的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是分开的,课内教学只是简单的体育文化和理论普及,而课外则包含了比赛竞技等体育技术指导,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要将两者进行整合,不过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差异,首先对于课内的教学过程,由于要满足教学计划,所以教师应当要主导教学过程,而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学习及锻炼,而到了课外教学,自由性则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点制定锻炼过程,而教师则是对学生的锻炼方式进行指正和建议。此外,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并且进行及时答疑与解惑,从而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3.教学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牵涉到社会方面的内容有:体育精神、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行为等等,而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合适的体育观念,深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另外,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则配合知识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诀窍。

4.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过程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且科学的评估还能给教师提供学生的信息,以便于让教师考虑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或者采取鼓舞手段。而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评估过程更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评估过程。而评估方法可以包含多种。例如:日常课堂表现、学生自我评估、其他学生评估、身体能力及专业技术测试、理论测试以及小组评价等等。而且教学评估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由于评估属于综合评估,所以方式也需要与传统评估存在一定差异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构建目标,更需要考虑课外与课内教学流程的整合,包含教学的整合以及评估的整合,而且完成构建后还需要根据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反馈意见进行相应改进,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难度依然较大,特别是一些潜在的问题方面,即如俱乐部开设的项目面临创新和拓展,但是新的的项目也会引发适用性与价值性的矛盾问题;另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并不是统一的,也需要根据教学的时期进行区分。所以要抱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则需要考虑很多这类创新教学方式产生的一些潜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盛俊林,朱宝峰,王剑虹等.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6(06):65-68.

[2] 罗明飞,高俊兰,贺春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对未来社区体育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5(05):107-109.

[3] 李波,朱琳琳,岗川晓. 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4(04):74-76.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细节上,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体育项目,并且针对学生的专业、整体身体素质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项目制定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外体育通常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课堂知识的机会。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外活动上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很多时候可以将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前学会了,这样就更加优化了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在体育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得高分,与之相反则得低分的现象,同时将多学校的教学视角从少数“体育特长生”转向所有学生,深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完善课外教学活动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多个类型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辅导的教学点,类似英语角一样的性质,学生可以在其中交流沟通,同时提升个人的体育能力;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常见短板问题: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对其进行练习学习,如果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运动的效果自然就差,从而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学生的个人兴趣被激发后,所学的体育内容就不是被迫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去学,那么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自然而然就有所保证。让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对其身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一定程度上对其社交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另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知识架构的更新频率和教学水平。当设立了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方面与类型自然就变得更多了,教师在其中占据着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项目一定要有所了解,信息面要广是一方面,同时还要对项目具有一定的深度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体育项目知识库,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一相对自由的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更贴近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快速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的探索

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体育课程从简单的课堂教学延伸至丰富多样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的同时,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通过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架构,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体能训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比如护理专业,建立“基础课+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堂项目,由于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而体育课的时间明显偏少,可以将课程压缩处理,在保证学生的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指导学生练习为主,经常为学生组织课外的一些体育项目队或单位进行比赛交流,可以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实战,体育项目技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组织学生参加与众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进行在指导,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在考核方面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标准,由于地高职高专进行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立,所以考核标准也都不尽相同;但具有的共同点是注重质量、过程,最后才是效果;另外要注重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人文价值等因素。

三、结语

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更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良好;加强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多。高职高专在体育课程上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符合了我国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歆.德州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5)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建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具体表述如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性的发挥。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理论研究,这类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高校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意义、依据、现状、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研究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论述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师资配备、场馆、器材情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的,其主要结果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涉及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领域极少,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规律。

第一,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还延用前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需求。第二,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的剧增,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第三,受到高职教育突出的职业能力影响,体育课时量明显缩水,同时加上高职院校实训课这一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第四,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第五,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以及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等。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检索法。通过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等检索相关资源,收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二是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是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和实验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论证。

四是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指对文献资料以及调查、访谈等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综合,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是按照《纲要》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固有模式。以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路将体育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并以此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结构模式。

二是实行学生“三自主”制度,即学生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时间、自主选教师,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

三是授课形式改革。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体育俱乐部协调委员会,体育部(教研室)设体育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初级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以体育教师负责教学管理,高一级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担任项目技术指导;学校运动会由体育部(教研室)主办,体育节、健身周、单项比赛由各俱乐部主办。初级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突出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中级和高级阶段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外体现。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根据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从来不听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有17%的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选项。二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五、结论与建议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就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第一、二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安排。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写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打破系、班的界限。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转化。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完善教学体系。要在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馆,补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2]郑允勇,张英.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6)

【关键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使不同类型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在内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设定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任何一个独立的教育环节是不能最优化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课更多的强调了学生的技术学习,而身体训练时间相对不够,开展课内外“ 一体化”教学,可以将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起来,互相弥补不足,因而能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可以通过俱乐部选项课、各种体育竞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横向联系,可以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形成一个体育教学体系纽带。

二、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意识有待加强

体育意识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它是发展学生体育行为的先决条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也不深,很多学生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多学校的体育锻炼只注重形式,缺乏长效机制,致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遭遇诸多瓶颈问题。

(二)教学层次有待开发

不同的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区别对待。但是体育课教学通常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因此身体素质不同、运动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因而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阻碍了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此外,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存在层次变化不明显、锻炼缺乏个体针对性的问题,因为绝大部分的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级分化现象,很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三)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物质保证,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载体。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之一。许多学校对体育投入严重不足,也没有将场馆建设、器材设施添置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致使场地器材短缺,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四)课外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学校将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体育成绩的评定范围,在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率,但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学习环境更为轻松和自由,往往形成参与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的局面,这给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教师疲于统计锻炼考勤,很难认真组织实施课外锻炼内容,更妄谈合理评价锻炼效果,造成教师、学生共同应付完成上级任务的消极思想。

三、构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组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是将体育课程与社团活动有效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体育选修课与体育社团具有相同的特点,将体育社团与选修课相结合,作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基础,是选修课的初级课程。经过初级课程的学习,具有潜力的可以被选拔为校一般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普通大学生的比赛,一般运动队的成员还有可能成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补充。单项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整合途径是将体育选修课程与体育社团有机结合为基础的,不仅使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同时还可以将教育经费、高水平运动队和社团的资源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可以很好的解决体育社团在资金、场地、人力等方面的资源缺乏的问题。

(二)优化与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加快体育课程建设

充足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另一方面,体育教学部门应在合理配置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如与社区的合作,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社区家庭体育活动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走进社会,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

许多学校在尝试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在尝试着一体化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有些学校很成功,而有些学校却失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相对的管理制度的建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将课外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但由于课外体育不同于体育课堂,课外体育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学生多、教师少,所以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上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一个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监督机构,再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骨干的多主体力量,只有多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参考文献

[1] 毛晓荣.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

[2] 葛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3] 高洁.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尝试[J].科学教育,2007(11).

[4] 金玉华,李小娟.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0(5).

[5] 许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9).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篇(7)

关键词:课外体育;园体育文化;高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这种以课程为中心的高校体育体系模式却使课外体育发展严重滞后,出现了课程与课外体育发展的不协调性,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整体效益。目前各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较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于落实,高校体育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益。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

体育课是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大纲》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学时与教学内容等计划,致使教师与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教与学,并围绕着达标、考试而进行练习,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体育教学呈被动局面。从大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兴趣、爱好日趋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成熟,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体育课,而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锻炼形式——课外体育。课外体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充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锻炼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高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力,培养自我锻炼习惯。然而,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仅90—100分钟,无论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次数来说,都难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而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还是内容上以及实效性上均优于体育课,课外体育时间多、空间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同时,课外体育有许多都是大学生自行筹划的,这又为其提供了锻炼的条件,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完成高校体育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目标,课外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

1.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如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收益的过程。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绝非每周两课的体育课所能达到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如同一个人学习外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一样,必须形成一个赖以养成的空间和环境,即称之为“体育文化氛围”。所谓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理解为: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具有普遍性、经常性、群众性等特征,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体育课是“强制性体育”的话,那么课外体育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建立一种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新模式:扩大教材领域,对教材时间弹性化,课内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自觉参加,逐渐养成习惯,体育不再是一种“苦差”,而在这种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与享受,收益的不仅是体质的增强,而是通过运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习惯,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了个性特征的升华。相信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定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

2.课外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支点

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理解为: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项目为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课外体育做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始终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它对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课外体育有助于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动丰富性,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最富有朝气和活力,他们不仅需要课堂学习,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课外体育活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勃勃生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校园体育文化也因此而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2)课外体育有助于冲破校园体育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封闭式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不出具有现代思想和现代能力的现代人,只能造就出一批无法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书呆子”。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可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眼界。其次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往往可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显示其雄厚的实力。

(3)课外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课外体育为学生的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运动的特长和爱好。“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缺少体育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是跛足的、不健全的。课外体育依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与创新,日益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食粮,校园体育文化也在课外体育的发展与创新中、得到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最大效益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抓好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们应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改变观念,加强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构建课外体育的运行网络。使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意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三条线”的管理模式:一是体育部、体育教师的指挥和指导作用;二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三是院系、班级实施组织,参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