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2 15:34:35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1)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9-0068-02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是农业大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坚实的载体。

一、美丽乡村厚德载物,是人生存发展的摇篮,须努力发展和壮大生态产业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农村的生动铨释。[1]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3年,以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要求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建设好10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2]2013年10月,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2003年以来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湖南永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恒久的动力,推动永州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的发展。一是在“绿”字上做文章,发展规模农业。永州粮食、柑橘、蔬菜等在全省均占一定的位置,柑橘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产量居全省第五,蔬菜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进入全省四甲。还盛产香柚、香芋、香菇、红瓜子、红衣葱、道州灰鹅、江华苦茶、蓝山黑湖酒、永州薄荷、双牌竹根鼠、东安花猪、湘南黄牛、零陵麻鸭等农副土特产品,风格各异,弛名中外;二是在“土”字上费心思,发展特色养殖。养殖以“土”为主,杜绝激素养猪、化肥养鱼等现象,形成以富家桥、朝阳、石山脚、黄田铺、珠山等乡镇为主的生猪、水产养殖带;三是在“大”字上下功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熙可罐头”“天龙米业”“银光粮油”“福田茶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四是在“休闲”上寻出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古迹众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众多。从江永谢沐河畔的千年古村上甘棠,到新田大观岭下的龙家大院;从零陵贤水河畔的周家大院,到祁阳象牙山下的李家大院。据统计,永州有古村落31个,古民居26栋,在我国古村落古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美丽乡村由生态文明塑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须饱含现代的文化气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3]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的祖先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注重生态平衡,并逐步演变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文明观首先见诸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了一些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这些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已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部署,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深刻表明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五新”,即在总体布局中有新定位、在自然观上有新理念、在战略目标上有新部署、在历史责任上有新使命、在具体方法上有新举措。同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了“四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像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因此,当前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理念,重新为乡村塑性,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并贯穿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乡村社会现代化提供自然和人文载体。

同时,还应为乡村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注重用现代文化来提升乡村品质,特别是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近年来,永州市不断打造舜文化、孝文化、儒文化和瑶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创建一大批“书画镇村”、“书香镇村”、“产业镇村”等文化特色村镇;进一步建设好红色教育基地等提升永州城市品位。不但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要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内聚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美丽乡村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须净化我们的环境和心灵

在我们的理想中,美丽乡村,应该天人合一,美奂美轮。但是,目前举目四望,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笔者下乡进村调研,总会被一个刺眼的反差触动:一方面,乡亲生活水平提高了,“农家别墅”越建越多越建越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生活环境却变差了,房前屋后垃圾乱丢,池塘水沟污水横流,田间地头农药滥用。这些现象,都背离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和人文要求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乡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注入了新的动力。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才能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乡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美丽乡村,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因此,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5]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通过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财政部、环保部于2010年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8个省区列入第一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美丽乡村”,2014年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第九届村长论坛,隆重公布了“中国十大名村”。这些乡村不仅清洁了污染,美化了家园、水源和田园,更重要的是荡涤了农民落后的环保和生态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工程。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要趁势而上,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努力提升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要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作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和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农村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各级政府率先做出榜样,切实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作为首要标志纳入干部的实际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中,以期真正达到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改革创新,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保留生态空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1]乡村:月光下的理想国[N].中国教育报,2012.

[2]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N].浙江日报,201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3)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4)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是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而来的新兴旅游方式。党的十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多种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增长、美化环境、保留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等。所以近年来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其管理上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比如说乡村旅游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建筑古迹遭到破坏、配套设施滞后等诸多问题。那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微观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延续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把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旅游研究,以福建永春县的典型示范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进行深度解读。试图通过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利益目标之间的分析,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所呈现的若干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关系与过程思维等试图从“社会―技术”互构的视角解释技术发展问题。ANT是一套繁杂的理论体系,包括异质网络、铭写、转移、强行通行点、非可逆性、稳定性等诸多概念。其理论内核包括:(一)广义对称原则(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二)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三)问题转译(problem translation)是构建行动者网络的基本途径。每一类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被重新界定、安排、赋予。其理论具有如下特点:对等认识人类与非人类因素原则。完全对称的处理自然社会与社会世界、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等这些二分事物。消除人与非人的界限,将行动者的概念延伸到自然领域。跨越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现实的研究对象总是介于自然与社会两极之间,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杂交物”,是融合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行动者,在一定意义上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体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它存在自然―社会的联系体中。构建行动者网络,形成自然与社会重整。行动者网络就是异质行动者建立的网络,发展网络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研究地调查

永春,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隶属于泉州,国务院首批的开放县之一,是著名的芦柑之乡,织纸画发源地,茗茶之乡,全国生态县。永春县在国务院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全省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2012年,永春县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3年的建设,永春县培育了30个县级示范村、131个乡镇级示范村,打造了中部、东部、南部3个示范片区,培育形成了“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产业带动型”等类型的美丽乡村。比较有名有利用地域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村的北溪村,还有利用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名村的大羽村和利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观山村。

三、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早在2005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社会空间系的范・德・杜一穆(Van derduim)就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旅游景观》中首次提到行动者网络理论。同年,台湾学者李嘉诚又在《行动者网络应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发展为例》中,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内生和外生模式加以区分乡村旅游行动者简单的划分为两类: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这里的人类行动者可以指村民、游客、政府人员、参与村落改造的技术人员等个人。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旅游产品、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如表所述:

这些行动者的网络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永春县乡村的发展受到国家乡村发展政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影响。尽管永春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随着党的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口号,个地方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积极的政策对于永春县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是强而有利的保证。(二)游客和村民是行动者网络的主体。村民想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带来经济收益,游客想通过乡村旅游等形式达到精神及身心的放松。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存在着断裂、矛盾和冲突。(三)知识和技术是乡村旅游改造和开发的载体,村民拥有祖上传下来的建筑和文物等。但明显缺乏维修保护的观念和技术。其中,如何把这种物质资源保护和使利用使之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是关键。(四)村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承担者。(五)政府机构、村委会、管理部门在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该网络的不断扩大,并寻找恰当的强制通行点(0PP)。

四、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在确定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的主要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根据ANT的理论:“:问题化、利益赋予、招募以及动员四个环节。”如何被“转译”并以核心行动者设定的行动者网络系统展开研究每个行动者。

(一)问题化,谁是核心行动者

如前所述,核心行动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确定共同目标;2、对可能纳入行动者网络者的利益诉求进行界定;3、有协调管理该网络行动者中成员的能力;4、能够提出不同行动者认可的OPP方案。从目前永春县乡村旅游网络的行动者网络来看,核心行动者应该是村委会,只有村委会才有协调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开发商想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赚取利润,村民想通过旅游开发项目改善生活,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倒是不发生矛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如资金如何分配,村容整治、排污如何处理等这些问题都是要靠村委会发挥核心行动者的作用。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方案。比如说,永春县浦头村,有一部分民居资源非常珍贵,但是在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知识的限制,以至于维修后更改了本来的面貌。那么,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核心行动者在开展工作中可以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急于求成。选出一部分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本地人。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在拆迁前和修建前进行短期培训。他们有了一定文物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会更有利于后面的拆迁和修葺工作。

(二)招募吸纳更多的行动者参与

征召是行动者网络中每一个行动者被赋予的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北溪村在改造环境、排污处理等项目过程中,进行村企合作。还有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对村里的经济进行调整,让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成为森林农家,农家乐等。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还有,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不仅现定于特定的企业和人群。还可以进行村校合作。村委会可以组织人员到学校去招聘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薪资报酬规范,才能调动者的积极性。

(三)利益赋予:政府、村委会等权力机构发挥主要作用

利益赋予是核心行动者稳定其主体的手段,是在各异质行动者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协调机制。比如说永春县大羽村成立了“永春县大羽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 负责村子的旅游观光服务、农副产品包装产销和美丽乡村旅游开发。该合作社在旅游开发项目中采用了“走出去”的思路,与各大旅行社合作,由旅游社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有调查结果显示,和旅游社合作比之前没和旅游社合作,客流量较过去翻一番。那么,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还有永春县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利益赋予关系,任何一个行动者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游客认为乡村旅游人为元素过多,缺乏乡村本来面貌。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游客缺乏统一管理,秩序混乱,房屋建造缺乏美感,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之间又存在利益分配等问题。

此种情形下,村委会和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但必须要做到如下四点:

1、找准行动者的利益诉求点及其替代性;2、奖惩并行;3、奖惩的方式和力度;4、具有可实施性,和长远性。

(四)动员:

卡隆认为只有达到这个阶段,一个成功的行动者网络才算构建成功。例如:村委会能动员农户拆迁,修建景区,并引入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农民也会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受益。永春县街道办事处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教育等工作。

(五)异议

是指在乡村旅游网络行动者中各异质行动者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是行动者网络发展的障碍。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经组织起来的永春县旅游发展行动者网络中各个行动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异议也相应增加。如:在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上出现多种看法。游客认为产品开发缺乏特色,乡村改造过于认为化,农家游等低层次建设过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农家舍外观不规范,破坏景观;档次较低,娱乐服务设施不足等因素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户则认为,交通不便,景区老旧,规定太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与启示

在行动者网络构成上,存在着人类与非人类的行动者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非人类因素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强行通行点。当然,行动者网络中的非人类因素的价值的发挥固然离不开人类主体的规范。从永春县旅游开发行动者网络来看,农户虽然是该行动者的网络主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政府部门在规范农家乐的正常发展、物价的调控、环境的整治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巨大,在惠及“三农”,深刻改变农业、农村面貌的同时,许多地区天蓝、水清、草绿、虫鸣、鸟飞、牛走的传统农村景象渐渐远去。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部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徐徐拉开了帷幕。“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充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体系、政策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不断完善。各省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鲜活创建实践,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给各地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打造展示平台,提供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工作提供支撑。“美丽乡村”博览会于2015年1月24日-26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据了解,本次展览是“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首次集中亮相,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分为创建实践、科技支撑、传统文化三大篇章,系统梳理了两年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理念和脉络,重点展示各地的宝贵经验及取得的丰富成果,全面展示了支撑美丽乡村的农业科技创新集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同时展出的还有传统农耕文化里的精髓,试图从中寻找“美丽乡村”的历史根脉。

“美”在实践

2013年11月13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农办科[2013]64号)印发,在全国遴选确定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1100个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力争用3年时间把这些乡村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据介绍,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当前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举措,均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全国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各界热情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大量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如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的特色、浙江的品牌。北京市通过一系列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群众的活动,在全市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极大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当前,无论是在美丽富饶的北国,还是在风景迤逦的江南,无论是在引领改革风潮的东部沿海,还是在充满机遇的西部边陲,诸如贵州黔西南州、辽宁宽甸县、山东青州市、北京韩村河村、江苏永联村、河南平乐村等各级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正引领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大深度蓬勃发展。

2014年2月,农业部正式“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具体包含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和高效农业型模式。

记者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题字。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农民艺术家赵本山先生受邀担任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形象大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系统地报道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央视七套2013年推出了《美丽中国乡村行》节目,并每年评选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美丽乡村”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美”在科技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要回归原始,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精粹的同时集聚科技的力量,以科技为支撑,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把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保供增收”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上来,实现农业永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科学生产――用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如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科学生活――用科技产品和能力建设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包括生活节能、环境整治、农产品加工与物流等方面;三是科学发展――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

粮食“十一连增”、肉蛋奶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农村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介绍,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积极行动,加强科技创新,取得了超级稻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等重大成果。农业部加强重大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深松整地、绿色防控、农作物科学施肥与水肥高效利用、生态工程化池塘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率,推广了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同时,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程度,让科技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5.6%。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让美丽乡村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美”在文化

“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延续和完善相关的方针政策,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集中体现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因此,美丽乡村注重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美,注重农业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据了解,“美丽乡村”的创建结合了传统农业中的智慧和营养。传统农业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理念,孕育出许多顺天应地、指导生产生活的方法技术。一是因时制宜,运用天文气候知识形成二十四节气的精辟认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至今日,依然指导人们安排传统农事日程,举办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二是因地制宜,保持地力合理开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从历史发展中,我们看到,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变化、发展、进步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人和自然是和谐共生关系,这一生态理念为中华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因事制宜,治水因势利导、村居因势而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水的忧患意识异常强烈,兴修了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农耕文化孕育着样式众多且风格独特的乡间村镇建设,或民族风情浓郁,或文化底蕴深厚,或村落形态独特,充满了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这些科学思想都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概言之,“美丽乡村”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在其中、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在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乡村情结持续升温、发酵,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奠定了“美丽乡村”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建设“美丽乡村”,其意义则远远超出了情结的范畴。

唐珂表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改造空心村、盘活和重组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创建“美丽乡村”也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让我们继续努力。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标志图案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圆形为主体造型,象征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月圆花好,蒸蒸日上。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6)

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乡贤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纽带。乡贤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涌现出一批批在当代乡村一些曾为官在外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返归乡里,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这些人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如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还有现代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传播者的作用;不仅可以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这些既具有传统乡贤特征,又有现在知识技能拥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又愿意回到乡村,服务乡村,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人被定义为“新乡贤”。

“新乡贤”这一概念是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丰顺定义的。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心。相较于普通群众,这一群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新乡贤”能够掌握或利用更丰富的资源,在传承乡村文化、资助乡村教育、带领脱贫致富、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新乡贤”区别于传统的“宗族家长”,具有民主作风,通过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协商,与村民共同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三是“新乡贤”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声望,能够赢得村民的广泛认同,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新乡贤培育

(一)积极探索四海求贤,把新乡贤“聚起来”。在寻找挖掘身边生活在乡村的贤达人士、文人学者、企业家、服务群众的优秀基层乡村干部、留在农村的各种“能人”以及坚守正道的道德模范基础上,积极联系在外地的贤能人士,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成功人士,把从乡村走出的各界精英再次请回农村,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技能技艺反哺桑梓,支援建设美丽乡村。基层组织要把“加强乡贤工作”当作探索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就如何广聚新乡贤作出积极探索。采取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立新乡贤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引导新乡贤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进一步关注、支持家乡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激励,以送牌匾、赠锦旗、项目冠名等形式,让真诚为家乡服务的新乡贤获得更多荣誉感,吸引和发现新乡贤,形成推动新乡贤团队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做好新乡贤摸底物色工作,通过党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动员品行好、有威望、有影响、有能力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家、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或文化精英,以及名望较高、群众基础扎实的贤达人士加入新乡贤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为家乡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

(二)引导推动,搭建平台,让新乡贤“动起来”。在发挥新乡贤服务农村工作上下功夫。发挥新乡贤队伍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广大新乡贤群体搭建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如各种公益平台等,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团结群众,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机制,将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新乡贤在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坚持民事民议、补位辅助、规范管理,积极履行职责,形成了凝聚新乡贤智慧,推进乡村治理的强大力量。一是做好村居建设的“智囊团”。借助新乡贤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的优势,对家乡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二是做好群众利益的“公道杯”。发挥新乡贤桥梁作用,更好地促进村“两委”与村民间的沟通联系。将新乡贤和村调解委员会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威望、经验等优势,为村民调解家庭纠纷、化解邻里冲突、排解群众心结、融洽干群关系,将成为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的有效载体。三是做好村政事务的“宣传员”。广大新乡贤充分利用回家探亲、节日走访等契机,协助村“两委”向群众宣传党的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村党组织的新决策,当好党和群众的“传声筒”“小广播”。四是做好公益事业的“助推器”。广大乡贤通过倾听工作汇报、征询干群意见等形式,了解家乡民生建设方面的迫切需要,聚集民资民力,积极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三)凝心聚力,德行乡里,使新乡贤“亮起来”。各地新乡贤凝心聚心,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信息和资金支撑,推动新乡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新乡贤也逐步成为了群众心目中“春风化雨”的代言人。积极创作反映新乡贤文化的文艺作品,鼓励基层编排小戏、小品、小曲、小故事,结合新乡贤诞辰或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民间重要节庆,组织多种形式的新乡贤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新乡贤文化。加强新闻宣传,多在新闻媒体推出新乡贤文化宣传专题专栏专页,讲述新乡贤故事,传播新乡贤文化,展示新乡贤精神。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拓展新乡贤文化传播平台。开展新乡贤公益广告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上做文章,推出特色品牌项目,使新乡贤文化建设成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农村文化广场中规范设置“文化长廊”、“乡贤榜”等展陈载体,展示新乡贤先进事迹。注意将新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公共建设、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各种形式体现新乡贤文化主题;要运用好村、社区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市民学校等载体,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讲好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乡贤故事,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引导居民见贤思齐;要将新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城乡档案馆、展览馆、名人馆、乡贤纪念馆以及乡贤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作用,面向中小学和广大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

(四)加强培训,提升技能,使新乡贤“强起来”。在提升新乡贤队伍素质上做文章。建立新乡贤队伍台账,稳定新乡贤队伍,将他们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建立新乡贤队伍定期培训机制,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解读讲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的思想行动跟上跟上时代步伐。并实施组织新乡贤队伍举办现场学习交流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对新乡贤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悉脱贫致富门路、美丽乡村建设步骤、解决问题办法、化解矛盾方法、提升能力水平,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对新乡贤队伍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多元参与作用。创新基层民主的管理方式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精英的代表。依靠新乡贤作为村两委班子的补充力量是创新乡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乡贤文化馆等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相关活动,新乡贤主要起到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协助联络和信息沟通等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新乡贤的选拔程序按照品行优良、德高望重、群众认可等标准,经群众推荐或个人申请后,交由支部审查,最后群众代表大会表决。新乡贤正是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脱颖而岀的,同时对选举出来的新乡贤做好登记,报所属乡镇备案,并经乡镇统一组织培训之后由村两委发放聘书和上岗证。较好地破解了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的乡村该如何治理,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该如何维护的现实问题。

(二)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示范作用。凝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乡贤志愿者依托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乡贤文化馆等载体,发挥自身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利用自身模范榜样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正能量,培育新时代下的文明乡风。通过建设并开放乡贤文化馆,宣传新乡贤自身的优秀事迹,号召村民学习新乡贤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新乡贤用自身的品质发挥示范功能,在凝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新乡贤的道德水平,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新乡贤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利用新乡贤的模范示范作用,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通过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使新乡贤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供智力信息资金支撑。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新乡贤在引导乡村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为村内事务出谋划策,打造乡村建设“智囊团”,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营造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乡贤在宣传发动、鼓励引导海内外新乡贤捐赠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中,成为新农村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动力”的重要助推力量,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保障。

三、新乡贤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一)充分认识新乡贤的核心内涵,推进新乡贤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展,是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原因在于新乡贤文化一方面学习、借鉴、传承了古代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它积极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的革新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演变、发展和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这方面,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说,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对于推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出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执政理念,不仅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也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毫无疑问,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方向,是促进乡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乡贤文化自古以来作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促进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新乡贤文化建设,尤其是要把新乡贤文化建设加快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用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作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高度重视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综合效用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乡贤群体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报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离不开新乡贤文化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文化遗忘、产业薄弱等诸多难题。搬开这些“路障”,疏通这些“梗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

新乡贤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口外流、人才紧缺问题的“输血车”。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演变为土地、技术、产业、文化等一系列空心化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穷困地区农村,这类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大力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激发和带动一大批新乡贤回归农村、反哺农村,可以有效缓解制约乡村发展“人”这个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牢固的人才保障。

新乡贤是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空心、脱贫致富难题的“金钥匙”。俗话说,一旺百旺,只有产业兴旺起来,乡村才能同步兴旺美丽。产业兴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支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经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命题。新乡贤群体有思想、有作为,本身大多是各行业的精英人士,拥有资本、知识、信息、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新乡贤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的项目带回家乡、建设家乡,有助于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繁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新乡贤是承载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矛盾纠纷热点的“减压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效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水平。新乡贤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在调节纠纷,缓和矛盾,有效“减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乡村治理秩序,成为社会基层矛盾的缓冲地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

新乡贤是防止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凋零、乡风失调的“防护林”。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随着城镇化加快,当前在一些地方农村,传统乡村文化遭到忽视、破坏甚至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农村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乡风社情正在遭受危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凋零。新乡贤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也贯穿着文明、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群体身上蕴含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模范力量,无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优良家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注重发挥主导作用,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乡贤培育的温床

新乡贤既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一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文化彰显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新乡贤文化发展,既不能违背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扩展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的优势,充分培育好、利用好新乡贤这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的群体,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概况起来,重点要积极推进“四个工程”。

一是积极开展“回归工程”促发展。坚持把推动在外各类成功人士回归创业,作为推进新乡贤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乡贤“回归”政策体系,积极构建新乡贤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引导机制、履职激励机制、权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和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大力宣传回归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出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重点在居住、教育、医养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尤其是对有困难的新乡贤群体,实现扶危解困常态化,为新乡贤群体排除后顾之忧。

二是创新农村“人才工程”强筋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农村现状,重视培育本地本土精英人才,坚持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等作为新乡贤主体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宝贵资源,以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为基本标准,大力发动群众寻贤、举贤、评贤,把群众身边的“能人、好人、热心人”充分挖掘出来,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篇(7)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拓展,安吉生态博物馆在建馆的过程中本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理念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同时,安吉县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通过十年时间将187个行政村打造为“美丽乡村”,争创中国美丽乡村样板。美丽乡村的创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不谋而合。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当下随着安吉“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式格局的建立,生态理念得到了切实的拓展和贯彻。

本文就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的,其中的“生态”的含义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同时也包含着人文生态。其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中的真实性、原生性和完整性[1]。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安吉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生态博物馆群。

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概况

2.1地理、人文优势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这是唐朝诗人周朴对安吉的赞颂。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安吉”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吉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发展的孝文化;雷厉风行、不辱使命的邮驿文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竹业椅业文化。

2.2馆群介绍

安吉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根据浙江省委打造生态浙江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实际,在浙北安吉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创新实践。根据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和《安吉生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施方案》,安吉生态博物馆采取“中心馆+专题馆+村落馆”格局(见图一)。

中心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项目选址于安吉县城昌硕公园区块。中心馆总建筑面积15414㎡,主要建设集收藏、展示、研究、休闲一体的功能。中心馆建设满足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相一致的要求,是一座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功能的城市会客厅,使之成为研究南太湖、西苕溪历史文化和中国竹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心馆的设计理念为“城市方印——承呈吴越遗风,镌苕溪历史,神隽味永,浑穆古朴”和“章法自然——以绿为底,以水为墨,写就灵动山水”。

12个专题馆,包括①上墅生态农业博物馆②天荒坪生态能源博物馆③安吉竹文化生态博物馆 ④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⑤鄣吴竹扇生态博物馆⑥安吉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⑦安吉移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⑧郎村畲民生态博物馆⑨马村蚕桑生态博物馆⑩ 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⑪龙山古墓葬生态博物馆(在建)⑫安吉古军事防御生态博物馆(在建)馆。专题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安吉的茶文化、书画文化、蚕桑文化、扇文化、造纸文化等多种具有安吉地域特色的工艺、传统。

村落馆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丰富美丽乡村内容,挖掘乡村文化记忆,反映乡村特色的多个乡村“民间博物馆”,如①安吉桥文化展示馆②大河皮影戏文化展示馆③安吉古驿文化展示馆④鹤鹿溪名人文化展示馆⑤黄杜白茶诗书文化展示馆⑥龙王山根雕文化展示馆⑦上墅龙王手工造纸文化展示馆⑧尚书垓尚书文化展示馆⑨杭垓竹帚产业展示馆⑩桐杭军事文化展示馆⑪孝丰孝文化展示馆⑫吟诗农耕文化展示馆⑬孝源孝文化展示馆⑭银坑影视文化展示馆⑮迂迢农民书画展示馆⑯中张畲民文化展示馆等。

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将县域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纳入展示范围,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较好地融合,以系统的观念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一:安吉生态博物馆馆群结构

2.3建馆意义

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先生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吉县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融于一体,将馆内宝贵的藏品与馆外原真、活态的陈列品紧密相连,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与环境之间、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物品之间、信息与实物之间的障碍,让全县人民成为博物馆管理的主人,是中国博物馆建设模式的重大创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上、原始中的活态的保护,将这种保护的到不断的延续和持续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魅力进行着优良的展示。

主入口透视图

3.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3.1文化景观原状态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将安吉原有的景观状态进行保护,将当地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很多方面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互动,在活动中融入自然景观,培养当当地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从而改善安吉居民的生活环境氛围以及自然景观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来满足安吉生态博物馆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不是将安吉的生态环境搬入到馆中,而是将一个自然环境保留在原生态地,以博物馆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这表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含义,才是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内涵,其所体现的才是正确的文化内涵。安吉生态博物馆在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承和普及中,一直是以当地的居民为首要的推动力,动员当地的居民通过应用本地区的资源、技术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

3.2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所倡导的是对整个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理念,保护的是安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对安吉生态博物馆和当地的民俗来看,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按照整体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来实施的,整体建设的思路是将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相融合,注重对安吉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自然和文化、传统和现代、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进行整体的保护。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所体现的是安吉居民在长期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成果,处处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极具当地的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作为包含着安吉的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技术,同时还包含着人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对其中的一项没有做到位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3.3文化景观的动态保护

博物馆一般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文化古迹,生态博物馆也不例外。安吉生态博物馆中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安吉居民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从安吉的文化特征来看,其生态环境极具多样性,这是安吉的地理特征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当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它们还会跟着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不可能说这些景观处于一个一直不变的过程,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活的姿态,它为大家所展示的是安吉的生产活动、人文活动,以及生活中相关的诸多因素,人们在视觉的享受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走进这个社会,在体验这份感受中就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以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从这些情况中就可以看出,对文化景观实施动态方向上的保护是非常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景观的保护[4]。

3.4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

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和茶文化的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这和当地的生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浅层次来说这就是当地景观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文化和茶文化都是安吉的老前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生产文化的传承都有一定的流程。就像茶叶的制作,不同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生态园中的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根据每个生态中景观不同的特性、生产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历史文化区和现代生态区,系统的划分形成独具安吉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对安吉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的工作。

3.5文化景观的居民自我保护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规划管理,但是生态资源却是当地的居民在不断的保护、不断的传承中所留存下来的,所以建馆的决策需要当地居民在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将居民的力量进行了凝聚,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实施和决策,这是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得以发展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在这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当地的居民通过对自己思想的传达和规划,体现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让当地的居民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的主人,这种主人公意识的培养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的交流使当地的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实景照片

4.结论

综上所述,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建设理念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的保护,在这个理念之中,安吉生态博物馆发挥了多方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安吉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的遗产都进行了保护,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一直以“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激励着全社会在生态意识上的培养,这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一份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博物馆管理资料索引(1—25卷)[J].中国博物馆.2010,(02):134.

[2] 单霁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3]胡骏.中国博物馆事业宏观管理中的一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9,(02):267.

[4] 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2011,(04):79-81.

[5]《《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