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防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2 23:30:53

国防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篇(1)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巨大社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性教育。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拒绝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伊拉克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做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是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不断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国民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国防教育任务决非一朝~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持久地开展,常抓不懈。因此,国防教育不仅要在组织形式和法规制度上予以保障,更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特别应在国防教育赖以进行的国防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套教材,使国防理论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危。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教育的实效上,坚决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不良倾向。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着跟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注意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搞好各种教学保障。

2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形式看,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经常教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国防教育节目、栏目,以及结合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所进行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增强人们的国防观点。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重大的国家和国防纪念活动、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所进行的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集中教育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提高。

二要把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对象看,国防教育可以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种类型。普及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普遍教育,主要是进行国防建设和战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国防法教育、“三防”知识教育等。重点教育是对重点团体、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的教育对象进行较系统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门理论知识及技能教育。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是个有机整体。普及教育是基础教育、共性教育、长期教育,是全体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没有普及教育,国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就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重点教育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教育,不抓好重点教育,那些担负特殊任务的团体和人员,那些作为国家和社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就不能胜任自己所负担的建没国防、保卫祖国的任务。

三要把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就教育内容和方法看,国防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知识等教育;行为教育包括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教育、参军参战和支前教育、爱护和保护围防设施教育以及军事训练,实际操作、战备演习等教育。理沦教育和行为教育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国防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

3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途径

国防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取得最优教育效果,必须有一套优良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对象,涵盖了全国党政军民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员。其中,武装力量是国防教育的主体对象,各级干部是围防教育的关键对象,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国防教育内容则包括理论、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国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国防教育的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这是国防教育过程优化的关键。

一是学校课堂教育。可在各级党校、军队院校、地方大专院校和高级中等学校开没国防教育课,对国防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使这些受洲者成为国防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举办一些国防教育讲座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介绍世界军事形势和有关热点问题,国防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知识,或邀请老将军和军队离休干部作有关国防的传统教育等。

三是组织各种参观。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参观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队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军事演习、外出驻训、阅兵仪式等)时,可以邀请群众观摩;部队还需经常地有意识地与地方联合搞一些展示我军形象的军事活动。

四是增强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创作有关国防教育的影视作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对全社会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慰问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开展关心退伍军人活动,参加保护军事设施和支援国防建设活动,举办军民联谊活动,宣传并表彰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单位。

此外,开展国防教育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学校课堂教育、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参观等各种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国防教育广泛、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

国防教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国防忧患意识国防教育活动

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还有古训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数的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

要发挥好国防教育研究人员的作用,一方面要让他们及时研究大学生关注现实的国防热点,另一方面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讲座内容,发挥直接的感化和引导作用。一场好的国防讲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防形势和热点,让学生热血沸腾,由衷的产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可以引导学生自觉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

二、充分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越直观的教育就是越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越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类国防教育场所开展教育。

1、运用各类历史遗址、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参观活动。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这其中有坚强的华夏子孙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史迹遗址,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址,有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证现场,如圆明园遗址、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这些直观的参观活动,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很好的增强了国防忧患意识。

2、组织学生去武器馆、军事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观摩。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国防历史上先辈们取得的辉煌业绩,了解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直观感受某些历史时期屈辱的国防历史和国防科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

3、组织学生开展军营一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营房,参观最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官兵座谈,通过军营浓郁的氛围感染大学生。

三、让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要利用国防社团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许多时候要比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同时情绪具有弥散性,通过周边同学的相互感染,可以更好的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具有国防忧患意识。高校要能够给予国防社团以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最好要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引导要让各类国防教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茁壮成长。

四、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都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同时效果又是非常显著和长远,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等军事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忧患意识教育。建国后,我国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化作品,有些作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近年的一些军事文化作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如《亮剑》当年风靡大学校园,主人公李云龙深入人心,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亮剑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再如《士兵突击》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热潮,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学生社团自发给自己的社团成员放映,并组织多次的专题讨论,”许三多”成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偶像。还有一些作品描述了国防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国防历史的直观感受,并能由古推今,如《甲午风云》、《走向共和》、《南京!南京!》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代表。因此国家要让文化部门、文化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鼓励他们创作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军事文化作品,国家也要能够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大力宣传表彰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和骄傲。高校可以请在国防建设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通过榜样的作用发挥感召作用。现阶段,可以邀请大学生入伍后又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士兵典型走进大学校园现身说法,可以缩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

国家在宣传表彰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要能给予英雄人物以物质上的优待和关心,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国家优待英雄人员,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果,更能激发大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热情。

六、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

军事体育运动包括军事射击、定向越野等。在高校中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强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就曾说过”年青人要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国防体育活动就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浓的氛围,也能可以以此为中心扩大国防教育效果。笔者在高校就参加过校定向越野队组织的定向越野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网络。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兵器知识和战史非常感兴趣,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出版优秀的报刊,如《舰船知识》、《军事史林》等杂志,牢牢的抓住大学生的心。要借助广播、电视平台,开辟一些优秀的国防教育栏目,对国内外国防时事热点进行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南军事论坛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国防教育论文篇(3)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方面相比,在育人总目标上,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要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军事训练和其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军事素质能力,养成军人作风的习惯”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军事素质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又要把国防教育“从纯理论作用和文化隔绝的状况中解脱出来,使它同智力、道德、艺术、社会和公民活动更紧密联系起来”(见《终身教育导论》第61页),进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确立,应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增强国防观念出发,通过提高学生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这一途径来进一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风貌,从而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确立,必然要求高校军事教师在具体实施教育目标时,首先要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需求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要通过对人的培育来为社会服务。高校国防教育,要求军事教师在具体实施育人总目标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住21世纪人才需求的标准,才能为目标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说,高校军事教师在育人方面,应该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即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减少以往知识传递的作用,加大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在锻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开发智力水准、提高军事素质上下功夫,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说,高校国防教育目标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在于军事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思维方式,这也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国防教育目标与教学质量水准高低的问题。

实施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主体是教师,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21世纪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看,关键在于军事教师必须确立“科学育人”的思想观念。因此,能否有一支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育人能力的高校军事师资队伍是关系到尽快提高我国高校军事教育水准的现实问题。

“科学育人”的内容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在高校国防教育方面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广义上讲,高校国防教育水准的提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个科技水准的提高发展问题;二是从狭义上讲,高校国防教育的贯彻落实,要求每一名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与实践。前者是个宏观把握的问题,后者则是个微观操作问题。这是说,科学育人的落实,从具体实施过程看,更加依赖于具有科学育人思维方式的军事教师的具体实践。因此,每一位军事教师都应当具有“科学育人”的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应当通过尽快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尽快提高现代意识、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具体实现“科学育人”的根本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科学育人”问题的重要一点是要提高广大军事教师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文化知识和修养,这是“科学育人”的必要基础。

然而目前仅从我国军事教师整体文化素质状况看,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差距很大。从学历层次比例来看,据调查统计的数字表明,吉林省高校现有军事教师100多名,其中学历层次基本上属于大专和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的为零,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博士生、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则为30-40%左右。这就告诉我们,尽快提高我国广大军事教师的文化层次,对于实施“科学育人”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防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防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开设的国防教育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旨在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而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旨在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融合课、实践活动为体系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丰富国防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用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以实现维护国家和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总目标。

一、历年普通高校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内容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非常重视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在过去的30多年间,普通高校军事训练主要是与国际、国内的形势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不断变化和发展。1985年以来,经过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阶段的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是以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

1963年颁布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民兵训练大纲(草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怎样突出政治、三八作风、人民战争;军事技能训练:基本射训练、战术训练、防空教育、投弹训练、野营训练。教学形式:融入部队进行学习、训练。教学时数:180学时。198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军事思想、我军宗旨、简史、革命传统、作风纪律和形势政策教育、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军事技能训练: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军兵种知识、条令、技术、战术训练。教学形式:一部分学校的学生到部队训练与在校训练,一部分学校的学生由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训练。教学时数:100学时。199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国防史、现代国防、世界军事形式、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军事技能训练:中国人民条令、优良传统、轻武器射击、战术、军兵种知识、综合拉练。教学形式:在高校采取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数:110学时。2007年与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军事技能训练: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教学形式:在高校采取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数:148学时。

比较各个年代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国际国内大形势的影响下,1963年颁布的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上的临战性,以“提高警惕,准备打仗”为基本内容的形势战备教育。教学形式全部以融入部队为主;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确立和国家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国防和国防与军队、国防观念与战备观念等同起来,把国家受到的威胁仅仅看作来自军事方面的威胁,缺乏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上理解国防实质的自觉性。教育内容仅限于国内军事理论教育与军事训练,教学形式也仅是一部分在部队,一部分在高校;三是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相互之间不仅依赖共存,而且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比较1994、2002和2007年颁布的军事课教学大纲,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站在了国际战略高度,以高技术、信息化、战略水平等为主要内容,也融入了国际大环境、大形势。但仔细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国防教育理念与层次仍然停留在防御或进攻的军事技术提高的“保家卫国”教育上,未能提到国防教育应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相结合这一高度上,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需求。教学形式是完全在高校内部进行,缺少学校与部队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和形式,没能保持原先教学训练在校园和军营相结合的原则。

二、目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高校在对国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起步早晚、力量投入等方面不尽相同,再加上我国现有的社会氛围,都使得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高校国防教育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各高校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贯彻实施参差不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能将军事理论课列为必修课,但在有些高校还只是选修课,个别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参差不齐,没有严格使用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都是选用各自的教材,课时安排上也差别较大;二是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军训内容比较陈旧,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仅仅就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每年都是队列、拉练、军体操等,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与国际国内大形势、大环境不能紧密结合,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联不大。而且国防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而缺乏持久深入的作用与影响。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国防教育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位置。高校的国防教育实际上仍然滞后于现代国防建设需求,特别是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高校国防教育水平与现代国防不匹配;三是许多学校把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唯一手段,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这种方式虽然在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上有显著作用,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军训因受课时限制,一旦军训结束,学生便很少有机会参加国防教育活动,这样学生的思想就容易出现滑坡,国防教育效果就事倍功半。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思考

1.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设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与国防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具有教育的共同特点。同时,国防教育又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是教育的终身性。部队教育,有服役期满的时候,学校教育有毕业的时候,而国防教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公民,一生中应该不断接受国防教育;二是教育的全民性。其他科学文化或专业知识的教育都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而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对象,而现代国防教育是全民性教育的社会工程,其教育对象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三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其他教育课程规定都很明确,内容比较单纯,而国防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和全面,凡是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有关的内容都是国防教育的内容;四是国防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国防教育不像学校教育、法制教育或其他专业技术教育那样,可以在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见效。国防教育总体效益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它的直接效益与其他教育相比是滞后的。国防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防教育的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为此,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又要遵循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程设置原则有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宜广不宜深的原则,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寓教于乐的原则,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课程二分法,教育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一是开设必修课,确保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内容在高校中的贯彻与实施,奠定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二是开设选修课,满足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三是开设专题讲座课,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军事专家来学校作世界军事形势和当前有关热点的讲座,时刻把握新形势下的军事动向和主流思想;四是开设融合课,与高校内任何课程相结合,进行国防教育内容渗透与融合;五是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国防教育领域,实现多样性与灵活性。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正在发生变化,国家安全的内容日益向非军事领域发展,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地位不断上升。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人类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明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单纯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侵略他国并占有其土地的行为在世界上难以实现的,但隐性的政治宣传、经济侵略、意识渗透等方面无时不在进行着。政治制度的颠覆、经济危机的爆发、意识形态的入侵,足可使一国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几十年。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走向一体化,但全球化并未使国家之间的界限模糊。全球化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挑战与隐患,也可以带来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的产生,必将使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变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国防教育。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目标不仅仅在于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与观念,加强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掌握,培养符合未来战争所必须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而且更要通过国防教育最终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国防力量是实现维护国家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依据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内容设置以掌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国国防、中国军事思想、中国战略与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二是内容设置以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和发展为主的课程:国防建设与绿色生活、军事思想与人类文明、国际战略环境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军事高技术与和谐社会、信息化战争与人类和平、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现代战争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条令条例教育和训练与个人生活习惯培养、战术与体育竞技比赛、军事地形学与图地对照训练、综合训练与定向越野、队列队形与团体操、军营生活体验、军事体育比赛、慰问驻地部队官兵、军民联谊联欢、文艺演出、军民体育比赛。三是内容设置以国防教育与人类和平和发展为主的课程:国防教育与人类和平、国防教育与人类发展。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强大国防力量,国防教育只有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才能在维护国家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必将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大形势大环境和战略格局的变化、人类思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及时丰富与变化。

参考文献:

[1]匡壁民.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15-16.

[2]张正明.章涵恺 从几个侧面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J].前沿理论,2008年3月第3期:12.

[3]台启权.高校国防教育历程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2006,3(下).

[4]石防震,朱兴同.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12期:74.

[5]马文婷,蒋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3月号上旬刊:34.

[6]杨晓平.关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67.

[7]问鸿滨.论全球化发展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高管参考,2007,6:4.

国防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 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 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 [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 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 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 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 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96—101.

国防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81-1

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它主要是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军事理论知识对大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培养我国高校大学生防卫观念和尚武精神,以此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利益的意识。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军事的新变革,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高校应该看到这些问题,主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国防教育能够在高校中顺利开展。

一、实施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1、激发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都是出生于经济日益繁荣的和平年代,从小就无忧无虑,对我国的革命历史和建设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1]。而我国高校进行国防教育,能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充分的了解新中国的历史,让他们充分了解到我国今天的安定和谐的局面是来的很不容易的,进而让他们养成强烈的民族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国防教育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

当代大学生通过高校开展的多形式的国防教育,能够充分的了解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有助于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全面提升;而且通过国防教育,大学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这种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了大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高校的国防教育是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

当前,我国高校都有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高校的国防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这种社会实践的锻炼,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顺利开展国防教育的对策

1、提高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平衡发展

我国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军事技能训练,另一个就是军事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还能提高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水平[2]。军事理论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同一个教学整体,如果只重视军事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军事理论教学,这就明显影响国防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军事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的成才效应,把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进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高校设置独立的国防教育机构

在我国大学国防教育体系中,大学武装部作为承担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工作机构,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武装部作为军地双重领导的部门,在学校和军事机关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设立高校武装部这个部门的数量不多,国防教育的职能逐步的在减弱。所以,高校和军事主管机构应该积极的重视这个问题,对承担国防教育的高校武装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给高校武装部确定一个准确的定位,以法律法规的效力来促进高校武装部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作用。

3、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学科体系,完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人员的管理体系,保证高校国防教育人员和高校普通教师有一样的福利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人才,才能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此来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

4、充分开发校园文化资源,推动高校国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宣传栏、报刊栏和计算机网络等宣传措施,所以,高校国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宣传栏,向大学生宣传我国外部形势和关于国防的法律;订阅《国防防卫报》、《国防教育报》、等刊物,使大学生以阅读杂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国防意识[4];高校还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网络手段作为进行国防教育的工具,加大对以爱国主义和时代主义为和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加深大学生对国家时事政治的了解。只有通过这些舆论宣传,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结束语: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加大在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的力度,以高校教育素质改革为客观要求,根据高校国防教学的自身特点,研究一套适合高校发展国防教育体系,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主义精神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等院校学生有更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国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蓝天.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13(03):10-11.

[2] 温路路.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理论.2011,10(14):1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