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服饰与文化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9 09:57:31

服饰与文化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变异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60-04

白马藏族是生活在甘、川两省交界处的少数族群,俗称白马人,总数过万。在特定的条件下,白马人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服饰文化,并代代相传,留存至今。然而,在传统服饰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白马人所处的环境产生变化,其服饰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文通过对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穿戴情况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探讨白马传统服饰及功能的传承与变异现象,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白马人传统服饰现状

(一)在节庆活动中传承的传统服饰

目前文县白马人传统服饰穿戴人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场合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各项欢庆活动中。根据穿着者身份的不同,白马藏族服饰主要分为普通大众服饰和宗教仪式服饰。

普通大众服饰中男装较为简单,以“沙尕帽”为主要标志。该帽为插有白色鸡翎的圆顶荷叶边白色小毡帽。相比之下女性服装较为复杂。老年妇女大都头包黑色布帕,身穿青黑色长衫,脚穿绣花布鞋,并佩戴手工绣制的荷包。青年女性节庆时多穿五彩百褶衣。这种衣服颜色艳丽,上下连体,下端百褶,领口、袖口及背部有花边或者绣花图案装饰,是白马人较有特色的服装。年轻女性们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穿戴黑、红底花边马甲,头戴沙尕帽或者鱼骨牌。中年女性服饰则介于老人和年轻人之间。

宗教仪式服饰主要指白马人春节期间跳面具舞时的穿戴,以“池哥昼”和“麻昼”服饰为代表。这些装扮一部分与围观群众所穿戴的传统服饰类似。甚至保留了大众服饰在传承中逐渐衰亡的某些服饰元素。同时,还有一些与大众服饰完全不同的衣服样式。

“池哥昼”队伍一般由四位池哥、两位池母和2—5个知玛组成。池哥代表男性形象,头戴插有锦鸡尾翎与彩色折纸的面具,身穿白色羊皮袄,腰系毛织腰带,其间挂有一串铜铃,身后戴山羊皮卷尾,脚上穿牛皮作底、绣着米字花纹的番鞋,扎绣花绑腿。左手持剑,右手拿牦牛尾,威风凛凛;池母头戴插五彩纸花的面具,身穿花边衣,脚穿牛皮与麻布制作而成的番鞋。知玛的性别有男有女(表演者皆为男性),是“池哥昼”中逗乐的丑角,其装扮以丑化为目的,男女皆不戴面具,脸抹锅底灰。通常男者头戴旧草帽,身穿麻布长衫(有些地方知玛身披旧床单、旧毛毯),手持破扇与拐杖,脚着旧草鞋。而女性知玛则头戴青黑色帕子,其上用萝卜皮做成仿鱼骨牌,手拿犏牛尾,脚穿破凉鞋。

现在薛堡寨人每年正月十五还有跳“麻昼”的习俗。“麻昼”也称“十二相”,表演时由两个池哥在前领路,两个小鬼紧跟其后,最后面是六个生肖面具。薛堡寨“麻昼”中的池哥的服饰与“池哥昼”中池哥的服饰基本相同:小鬼头戴面具,面具相貌与池哥类似,面部表情狰狞。跳舞时小鬼身穿白衬衣,外套黑色花边马甲,腰系红色毛织腰带,腰间系带穗长条状荷包,腿上绑“白缠子”(即缠在脚踝到膝盖的白色绑腿)。头戴猪、鸡、龙、虎、牛、狮面具的生肖所穿服装颇似戏曲服装,上衣为红、绿、蓝、黑等色的绣花锦缎,下裙为红、黄、蓝、绿、粉、紫等色的一色裙子,左右手中各拿一条红绿黄三色布条叠加而成的彩带。

在传承中,知玛和小鬼的衣着还保留有一些大众服饰中几乎消亡的元素。为了丑化知玛,白马人总会给他们穿着一些“过时”的服装。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女性都不戴头帕了,其传承正日趋弱化,而女性小知玛头戴布帕无疑是对这一传统习惯传承方式的补充。再如以前白马男子日常服饰之一的麻布长衫,现在即使是在节庆期间,也很少有人穿戴。而某些村寨的男性知玛却穿着麻布长衫走家串户。虽然穿在知玛身上的麻布长衫略显破旧,但从服饰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却弥足珍贵。此外,白马人以前穿番鞋,并在小腿上裹棉、麻或毛缠绑腿,现在即使在春节期间人们也多穿球鞋、胶鞋与皮鞋。而番鞋、绑腿却被“麻昼”中的小鬼传承下来了。

(二)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变异现象

服饰在传承过程中,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的转变等原因而发生变异。早在清代,白马人的服饰就曾发生过变异。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曾记载文县番民“近亦多有效民间服饰者”,而光绪版《文县志》也说白马人“富者衣服与汉同”。寥寥数字,却透漏出白马人服饰变异的诸多信息:至少在《皇清职贡图》成稿的乾隆二十八年,白马人服饰就开始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产生变异。但是这种变异只存在于白马人中为数不多的“富者”群体当中,规模较小,属于“萌芽”状态。大部分白马人服饰则依然保持传统,即男性头戴沙尕帽,佩戴短刀与弓矢。女性穿镶边大领褐衫,系八寸宽腰带,结辫并佩戴“珊瑚玛瑙”等头饰以及“重两许”的大银耳环。

当代社会,白马人服饰发生了剧变,日常生活中白马人多选择穿戴现代服饰。而其传统服饰的传承则是通过在节日庆典中穿戴完成的。而在传承过程中,传统服饰仍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变异。

目前,每逢重大场合,很多白马男子,要么直接穿西装或便服,要么选择穿戴简单的藏装。这种藏装通常为常见的藏舞演出服,据当地文化局白马人班某讲,男性穿此类服装的情况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衣服多为外出打工的白马人从甘南、四川等地购买而来。至于传统服饰中的长衫、番鞋、麻鞋等服装以及烟袋、牛皮沙袋和药葫芦等配饰已经很少有人佩戴了。

女性服饰的变异现象更为复杂。《皇清职贡图》和光绪版《文县志》都曾记载白马女性有佩戴珊瑚、玛瑙等昂贵装饰品的习惯。然而,当代白马女性节庆期间则喜欢佩戴鱼骨牌与沙尕帽。白马女性用红线将7-9枚圆形鱼骨牌串接后固定在辫好的发辫上,并将带有鱼骨牌的整条辫子盘在头上,鱼骨牌恰好绕额一周,而辫稍处珠串等物垂在右耳侧。由于佩戴简便,现在更多年轻女子穿戴传统服饰时喜欢佩戴沙尕帽,并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加以各色装饰,使得白马女性头饰丰富多彩。

与头饰多样化相反,白马女性耳饰和服装在传承中则日趋简化,某些服饰甚至已经衰亡了。光绪版《文县志》中有白马女性戴大耳环的习俗。而当代白马妇女依据个人喜好选择佩戴耳饰,很多人甚至没有佩戴耳饰,传统白马人饰品中的大银耳环已经在传承中衰亡了。鱼骨肚兜是未见于清代文献的传统白马女性服饰之一,目前在民间还有个别人家保存着老人留下来的这种周边绣花、中间缀有方形鱼骨牌的肚兜。但是春节期间几乎所有女性都不佩戴鱼骨肚兜,可以说鱼骨肚兜在传承过程中也走向了衰亡。以前,成套的白马女装包括上衣、下裙、外罩大褂,以及短衫、马甲等,目前很多青年女性在节庆期间仅穿一件百褶衣。此外,百褶衣本身也经历着日趋简化的渐变过程。旧制的百褶衣上边缘处及背部精美的绣花图案已逐渐被几何拼布纹样、机制花边等逐渐代替。总之,白马人传统服饰在现代环境下传承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二、白马人传统服饰功能嬗变

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服饰作为白马人文化的产物与载体,具备满足白马人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实用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白马人传统服饰具有身份象征、强化规范、信息承载、伦理教化、族徽象征等社会文化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传承过程中白马人传统服饰的这些功能亦随之产生变异,根据变异的程度可以分为消亡、弱化、保持、增强四种类型。

(一)消亡了的身份象征功能与强化规范功能

传统白马服饰的身份象征、强化规范等功能已随着白马人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逐渐消亡。传统的白马人社会是一个贫富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白马人这种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在其传统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光绪版《文县志》记载白马人“富者衣服与汉同。余则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笠如盖,以鸡翎插之”,可见清末白马人传统服饰具有很强的身份象征功能。而通常穿戴五色衣服、戴沙尕帽的多为白马人中的普通大众。而在大众群体中,传统服饰的一些部件同样具有这种区分贫富的身份象征功能。张映全曾多次撰文,提及以前能够系上长达三米多的羊毛腰带者为白马人中的富裕户。

白马人传统服饰不仅能够体现贫富差别,还能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白马人赋予男性某些穿戴特权上。以前沙尕帽只有男性可以佩戴,而在“池哥昼”、“麻昼”等各类面具舞中,也只有代表男性形象的池哥面具能插锦鸡尾翎。白马人借女性穿戴禁忌来强化白马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这使得其传统服饰因而具有强化规范的社会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乎所有白马人的日常服饰已完全现代化,无论贫富,皆“与汉同”。伴随生活水品的提高,毛织腰带不再是富裕户的象征,所有白马女性只要选择穿戴百褶衣,都会系上红毛腰带。此外,节日期间女性佩沙尕帽的情况在白马人中已习以为常。白马人传统服饰身份象征、强化规范的功能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已消亡殆尽。

(二)日益弱化的信息承栽功能

传统白马人服饰有很强的信息承载功能,透过服饰可以了解到白马人的及其与周邻其他民族之间的关联。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白马人传统服饰的信息承载功能正在随着服装工艺的简化以及穿戴人群的缩小而日趋弱化。

如前文所述,早期白马妇女会在百褶衣、鞋垫等衣物之上绣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包括日月星辰、动物花草等内容,反映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制服装对这些纹样的简化,传统服饰对于白马人的承载功能已有所弱化。

目前,白马人中老年人还有包头帕、穿长衫、裹绑腿、穿绣花鞋的习惯。与藏彝走廊其他民族的服饰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体现出白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共享的特质。然而,中青年人已经很少穿戴上述服饰,受众群体范围的缩小使得传统白马人服饰承载多元文化的功能日益弱化。

(三)保持不变的伦理教化功能

传统的白马人服饰具有伦理教化功能。池哥与池母是白马人心中的神,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形象,而知玛相传为白马女性与外族通婚所生的后裔。在“池哥昼”仪式中,知玛服饰的丑陋与池哥服饰的威严、池母服饰的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白马人正是通过池哥、池母与知玛服饰的差异告诫族人,血统纯正的白马人男性会如池哥一般英武雄健,女性则像池母一样华美优雅,而一旦与外族通婚,生下的孩子则会像知玛一样衣着破烂、丑态百出。因此千万不可与外族通婚。

白马人之所以如此排斥族际通婚,主要是由于白马人长期以来在人口数量上相对藏彝走廊边缘地带的其他族群来说一直处于劣势,一旦与外族通婚,则白马人固有的文化,甚至白马人将融合于其他族群当中。正因为如此,在白马人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排斥族际通婚。目前,大部分白马人依旧实行内部通婚,白马人传统服饰的伦理教化功能仍旧没有改变,是传统服饰诸多功能之中最为稳定的一大功能。

(四)增强了的族徽标识功能

沙尕帽向来是白马人的标志,具有族徽标识功能。《皇清职贡图》中称白马人“男帽插鸡翎”,而光绪版《文县志》也有白马男子“带毡笠如盖,以鸡翎插之”的记载。目前在白马人传统服饰整体呈现现代化的趋势下,沙尕帽的族徽标识功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增强了。

每逢重大场合,例如春节期间举寨欢庆表演“池哥昼”、“麻昼”,跳圆圆舞、迎接火把时,参加青年男女婚礼时,以及出席各重要会议时,白马男子不管是穿戴普通藏装还是现代服装,都喜欢佩戴沙尕帽,以显示其白马人的族群身份;而在男女平等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穿戴传统服饰时选择佩戴沙尕帽,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沙尕帽具有的族徽标识功能。沙尕帽从过去仅能被白马男性佩戴到今天成为所有白马人族群身份的主要标志,其族徽标识功能比起以往则大大增强了。

三、白马人传统服饰传承与变异的特点

传承与变异是服饰文化的两大特点。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服饰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变异,而面对不断发生变异的服饰,人们仍旧尽量保持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白马人的传统服饰在传承与变异当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服装制作现代化与服饰商品化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下,白马人用自制的织机将麻线、羊毛线纺织成衣料,并手工缝制衣服、腰带、绑腿等服装。而在商品经济下,白马人大都直接购置衣物,会使用传统织布机的人越来越少。新制的传统服装的衣料和裁剪过程都体现出现代化特色。据文县文化局白马人班某介绍,现在缝制传统服装的衣料大都是市场上购得的成品,而缝制时也都依靠缝纫机提高生产效率。以前纯手工缝制一件衣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机器一次可以做好几件衣服,用不了几天就能完工。

伴随着服饰生产与加工的现代化,白马人的传统服饰的商品性质也日益增强。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白马女性会在农闲时节缝衣绣花,供自家亲朋好友穿戴。这种服饰是凝结每位女性智慧的劳动产品,不具备商品性质。目前文县的白马村寨中,大体上一个村庄只有3-4个人会缝制传统服装,会刺绣的妇女人数略多一些。白马人如果需要准备传统服饰,则需要出钱请这些能够缝制传统服饰的人帮忙制作。通常一件机器制作、手工绣花的服装在两千元左右,而一顶普通的沙尕帽则在两百元左右。传统服饰从原料购置到加工缝制再到成品产出的各个环节,都有流通与交换,并且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商品化特征已非常明显。

(二)传统服饰礼服化

基于现代服装的诸多优点,多数当代白马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穿戴现代服装。而每当举行婚礼仪式、参加民族传统活动、欢庆传统节日时,白马人又纷纷穿上传统服饰,以前的日常服饰因而转化为节庆礼服。

在日常服饰向节庆礼服的转化过程中,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而文化象征功能却增强了。当传统服饰被作为日常服饰使用时,它的主要功能为御寒保暖、辅助生产等实用功能。而当这些实用功能被性能更加卓越的现代服饰代替时,白马人传统服饰的文化象征功能则凸显出来。作为社会文化的外在表象,人们穿戴传统服饰可以最为直接地表达自己族群所代表的文化。白马人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穿戴具有自己群体特色的传统服饰,不仅能够在视觉上渲染喜庆的气氛,使得自身与本部落传统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意识地穿戴传统服饰,白马人将自己特有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外界、传递给下一代,实现文化上的交流与传承。

(三)男性服饰变异大于女性

白马人传统服饰,不分男女,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从整个白马人服饰文化变迁的过程来看,男性服饰变异的程度远远超过女性服饰。从人口比例上来看,目前节日期间选择穿戴传统服饰的女性人口要多于男性。而从传统服饰的穿戴状况来看,男性除了头戴沙尕帽之外,很少穿着其他的传统服饰。不仅如此,一些白马男子还穿上了从甘南、四川等地购置的藏袍,男性传统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白马人传统女性服饰在传承时则产生相对较小的变异。虽然服饰整体日趋简化、面料日益现代化,但传统白马人服饰的核心特点,即不同于其他族群服饰的形象特征未曾改变。

造成男性服饰的变异性大于女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白马人传统服饰的演变方式的差异。女性服饰的变异,多属于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能动性变异。女性服饰在制作过程中选择现代化原料以及工具和工艺都是对原有传统服饰的一种主动改进:在对外交流中,来自外界的强势文化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对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影响是导致男性服饰彻底变革的主要原因。在对外交往中,白马人不得不通过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习俗来适应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传统服饰也随之产生变异。由于男性承担相对较多的对外交往活动,男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要远大于女性,因而白马人男性服饰的变异要远大于女性。

(四)地域象征性服饰衰落,族群象征性服饰复兴

白马人传统服饰有很强的符号象征性,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地域象征性服饰与族群象征性服饰两类。在白马人传统服饰体系中,头帕、绑腿、刺绣等服饰,与周边其他民族服饰习惯极其类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而鱼骨牌、沙尕帽则是白马人特有的服饰,是区别于白马人和其他群体的重要标记之一,具有很强的族群象征性。目前,在节日期间,大部分人只穿西裤和新式皮鞋,仅有“麻昼”的小鬼保留绑腿的习俗:在白马女性中,包头帕者多为老年人,而鱼骨牌和沙尕帽则是实际穿戴和广泛宣传中白马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服饰整体趋向现代化、传统服饰文化象征功能增强的情况下,代表地域特征的服饰部件正在随着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的降低而逐渐衰落,而代表族群特色的传统服饰则伴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受到白马人的高度重视。

四、白马人传统服饰变异与传承原因分析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教育;广西;少数民族;保护与传承

面对现代化经济的冲击,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从政府到专家学者,以及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下来。作为地处广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利用地域优势,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教育纳入其中。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将民族服饰研究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特点,不断强化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1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现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遭受现代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大部分已经逐步不为穿用,仅仅用作博物馆的展品以及用来吸引外地游客,之所以面临目前的状况,与现代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不同于以往封闭的生活,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密切,许多民俗一代一代的淡漠下去,作为本民族的一些特色也在相互交流中被同化,更有一些逐渐被遗忘。另外,随着工业化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面料在市场上能够轻易买到,而且面料品种繁多,穿着舒适易洗,大家都会选用市场上的面料,这样就更加强化了民族服饰的同化性。一些古老的工艺濒临失传,在少数民族旅游区,以前每家每户的织机也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再者,民族服饰的结构已不适宜目前的生活条件。民族服饰的构造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比如坳瑶的短裤,之所以及膝,就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而裙装又不适宜翻山越岭,但是在山林中行走,又不可避免地被蚊虫叮咬,为了保护腿部,就产生了绑腿。在当代生活中,这些恶劣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就没必要再进行繁琐的服装制作了,物品一旦没有市场,就开始逐渐的淡化,如果不加以保存,就会逐渐消亡。

然而,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随着我国服装业的转型,中国制造已经逐渐的淡化,本土品牌开始发展,民族服饰开始复兴,大学教育中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不停地探索,在教学设计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理论教学设计

在理论教学方面,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这门课程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的接触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任课老师为我校多年从事民族服饰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师,教材也是我校老师多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编写而成。通过该门课程,学生将掌握广西少数民族的种类以及分布,重点学习民族服饰的文化和工艺结构。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创作。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学期开设,是因为学生该阶段已经具备完善的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款式设计、服饰配件制作等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民族服饰进行复制和创作,同时也把结构制图及款式绘制等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如图1,是学生复制白裤瑶男上装的结构图,图2最终成品图。民族服饰工艺文化在上课时会请一些民族工艺传承人来校授课,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现场学习。图3为学生在金秀观摩盘瑶的织锦过程。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进行复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进入大四以后,民族服饰与创新是大学期间所学的最后一门民族服饰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选择某个民族,首先进行复制创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为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准备,如图4为学生利用瑶族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我校服装专业除了专门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以外,还与科研相结合,比如在大三上学期所开设的“壮欢研究(服饰)”,就是在全院“非遗”研究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旨在培育学生“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些民族服饰做出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学生的民族服饰传承意识,同时融合结构、工艺、设计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服饰的同时也加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2.2 实践教学设计

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考察学习。首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看到大量的民族服饰文化,老师得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我院每个学期针对教师都设有少数民族采风环节,寒暑假也鼓励老师深入三江、融水、柳城、金秀等富含“非遗”的村落进行田野考察,因此,专业教师都掌握着丰富的一手教学资源,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路线。比如在大二广西少数民族课程结束时,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调研,加深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除了服饰调研,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四年下来,服装专业的师生已经掌握了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在课外,更是鼓励学生能够将民族服饰设计元素发扬光大。比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去,鼓励学生申报相关项目,开展工作室等,并且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广西少服饰设计传播开来,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作为2015年全国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民族衣缘――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设”,是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民族服饰设计制作为主题的项目,该项目拟建立一产品独特、时尚、服务高效、运营成本低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为广大爱好民族风的消费者提供民族服装、配饰等各方面的资源,并通过这个平台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 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作为地处广西柳州的服装专业,应该运用地域优势,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办学特色,为当地培养弘扬发展民族服饰的专业人才。从我校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将民族服饰文化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有一定效果和作用的,毕业后留在广西从事民族服饰设计工作的学生,在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民族服饰文化在我校的应用教育,乃至整个广西有服装专业的高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不够多样化、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专业精品课程以及地方民族特色服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等。[1]

总之,地处民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努力探索,办出特色。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4)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700)

摘要:服饰,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审美倾向、美学思想,同时沟通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信息,服饰的变迁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日益丰富,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从保暖、驱寒更多的转向为:审美,自由,修养。[1]而教师,更是直观的展现出社会对服饰的影响。通过对国内教师服饰的研究,为现代小学语文老师的穿着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内;小学语文教师;服饰

“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就说明服饰的重要性。教师的服饰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态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展乃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专家学者进行相应的调查,从小学开始,就有学生关注并背后议论教师的服饰,而初中生中,议论和关注教师服饰的多大59%,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会关注教师的服饰,在高中,这个比例则会上升到86%。恰当的服饰能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积极的诱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渊博,而且与教师服饰所衬托而出的教师的外在影响呈明显的相关。

一、古代教师服饰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的悠久,或许在两个原始人传授打猎采摘之事,那种与生俱来的必然要求成就了教师这一沉重的职业,它身兼传承生活知识,递接人类历史。教孔子授生存技能多职。那时的服饰或许仅仅是保暖的功能,但是这个保暖的功能,也是教师所教授的!

(一)儒家服饰。秉殷之辂,服周之冕,从大周纷争以南迁后至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以此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儒家的:尊师重道,和谐的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而教师的服饰犹为直观。儒者,为师也,师者,君子也,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即必须要按照礼法的准则来规定穿戴。即不僭上,又不逼下,意为中庸。以此为系列,形成了一系列儒家学者服饰的规范,也就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师者服饰的典范。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服饰变迁

1.第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在汉初,一方面,经过秦汉征战,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朝廷倡导道家“无为而治”,恢复民力。而君子服饰亦受其影响,讲究:寡素,能够尽力的与民中庸。

2.第二次大规模的服饰变迁是在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华和复苏,经济生产力和 科学技术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所以君子之饰也开始缤纷起来,颜色和款式都有了更新,种类也多起来了。

3.第三次大规模的变革是在清初时期,随着清军入关,满清为了防止汉人王朝复辟,大肆破坏汉族传统文化相关产物,儒家的君子之服也深受其害,转入低下。

(三)民国时期的教师服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教师服饰也逐渐变的多样化开来,不再局限于受儒家的形象,变得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符合实用性和现代审美观,也对学生的启蒙和学习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现代教师服饰现状

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较为重视素质教育,追求内在的内涵成长,而忽视外在、外表的影响因素,仅仅把服饰作为一种穿着,没有在乎服饰上的精神。

现在教师对服饰的忽视往往体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显得“不在意”,教师穿着多以轻松、合适为主,仅仅把服饰当作一种工具,使用的是服装的基本属性,没有将其进行文化内涵的传统的延伸,也没有显现出教师服饰所代表的历史传承和礼仪的传承[2]。

三、影响教师服饰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教师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在其流传期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历史的因素影响,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统治阶级的掌控下所呈现出来的服饰展示也各有不同,有的较为豪放,有的较为严谨,历史因素是影响教师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教师服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由于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较为容易受到思想学派、文化的影响,当儒学盛行的时候往往教师服饰所代表的是“尊师重道”,而道学思想开拓之时往往更多的是“天人合一”,不同的文化因素都会对教师服饰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地区因素。地区对服饰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气候、生态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首先要有一个最基础的功能,也是服饰本身所自带的属性:保暖。保暖是服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服饰再多样化,不保暖,不实用,那么注定其发展会受到局限性,发展不起来。所以地区因素不得不承认是影响教师服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个人因素。教师服饰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是受使用者本身的观念所影响,使用者是教师服饰的主体和客体,教师服饰是注定为了教师服饰的,教师个人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服饰的因素之一,有的教师较为喜欢宽松,或许就会引领一股“宽松式”教师服饰的风潮,有的教师较为喜欢“飘逸”,也有可能意料之外的引出一阵“飘逸”之风,属于一定量的不可预测,受当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较大。

(五)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师服饰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其服饰的形式、内容等都刚有特点。教师服饰尽管出现的很早,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教师服饰的内容很简单,其发展变化十分缓慢,教师服饰变化范围很小,周期长。当今社会,随着服饰的多样化和流行话,教师服饰的表现也显得多种多样。

由此看来,教师服饰一方面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穿的服饰,更是承载着教师服饰所代表的寓意、内涵,它即有教育、辅导的作用,又有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的作用,合适的教师服饰能够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3]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服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服饰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适宜的教师服饰极为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的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教师服饰的关系,才能够在后来的教学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起来良好的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从教师服饰中学习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教会学生欣赏并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历史、对文化的认知力!教师服饰不仅仅只是服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历史的展现。

四、通过对服饰变迁的调查研究,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女性老师穿着不能太暴露,这样对小学生来说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二)不能打扮成男性风格,这样会给小学生造成性别模糊的概念;(三)小学语文男性老师不能不顾形象只穿一件背心上课,这样会损害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四)小学语文教师穿着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宣传现代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五)教师的服饰应具有多种风格,与实际教学相搭配[4]。

参考文献:

[1]龙宝新. 论教师服饰文化的变革[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

[2]朱昕. 教师礼仪――谈教师服饰礼仪[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5)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多种多样,如何借鉴民族服饰图案来增加服装设计的艺术感和价值,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拥有了较高的借鉴能力就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服装灵活地应用不同类型的民族服饰图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对借鉴这个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严禁直接将服饰图案应用到设计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服饰图案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创新,再加入现代的设计手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服饰图案的作用。

服装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借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谈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互动谈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少数民族背景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有效应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和前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服饰图案上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这些背景文化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结合在一起,增添服装的艺术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背景文化:首先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大致的了解,再展示国内知名设计师应用民族服饰图案的例子;其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到云南、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图案背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是增设理论课程,服装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魅力。

三、营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

学生要想真正灵活应用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时不刻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中,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对原本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学生首先收集各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设计思路,再利用变形、提炼等方式进行再创造,最后是将创新过后的服饰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创新、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借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加入到服装设计中,鼓励学生在原本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在平时的设计中加强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才能提高借鉴能力和设计能力。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132-02

摘要: 本文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服饰特征进行大致论述,来阐释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文中并举出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较为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画与剪纸加以论证说明。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结合与融合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疆土辽阔的国家,更是文化古国,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与发展,取得了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及各个阶级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与服饰风俗。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可参考对象,很多元素更是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如今的设计师对中国的服装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时刻怀揣一颗敢于探索与发现,敢于创新与实践的中国心。

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中国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文化符号从原始氏族的图腾、商周的象形文字、秦汉的印章到形形色色的民俗图形、吉祥纹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寻找体味本民族各种文化差别,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中不同,用现代的手段表现这种差异,用现代的技术体现这种个性。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多元化的设计日渐发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这些传统和特点无疑会在设计师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将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塑造独特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学习借鉴民族服饰文化应当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又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回眸中国悠久的服饰发展,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代和清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深刻意蕴。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承袭历代服饰发展的,都逃脱不了继承、延续、革新的紧密关系。不仅中国古代各朝服饰如此,中国现代的服饰也延续着这样的步伐。在现今世界文化如此频繁的相互影响下,中国的现代服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创新、个性化、商业化、强烈的民族风格等等成了如今服装的代言词。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从传统服饰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获得各种时期的配色、材质、图案以及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闪耀的巾式面料,艳丽的民族色彩,传统的凤凰、牡丹、祥龙等中国吉祥图案,精致的刺绣、滚边、盘扣,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运用在时装设计中,成为表现中国风情的重要手段。对于传统图案可以较自由地运用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新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例如香港设计师张天爱,在她的设计中选用了鲜艳的晚清时期龙案苏绣,这种元素与前卫极端的西方妆扮相融合,另类的诉说着现代生活对传统东方情调的怀念。在运用元素时,必须从整体考虑,服装的造型、材料、色彩、图案、细节、饰品以及人体形态、化妆都要在一种格调下统一起来。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推陈出新,把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服装。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服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剪纸刺绣等数不胜数,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若我们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用现代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借助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形象地表述,比如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水墨画。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中特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捷,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就很多了,在服装中留白的运用,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服装整体造型抑或图案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黑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这又为何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经典融合呢?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更是能为服装设计锦上添花的重要课题。剪纸艺术造型体现了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既有直观的图形,又有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它与服装设计水乳交融,是物化了的艺术符号,表达了一系列的社会意义,是民族的思维群体同化的艺术符号。我们面对如此丰厚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服装设计思想,而服装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服装作为一种不论是原始时期主要以遮羞保暖为主要功能或者现代人们所追求的个性化符号性等更高层次追求的体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中华五千多年文化做铺垫,放眼世界,无论从款式造型上吸取营养,还是在设计意识及设计形式上,我们应底气十足,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服装设计领域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论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与作用,《电影评介》2009年19期。

[2]论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上海工艺美术》2010年01期。

[3]关于中国元素概念的论述,《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服饰搭配;选修课;素质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R-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3-02

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对自身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服饰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我,展现自信,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1]。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单一方面的才能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因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艺术、美学方面的欠缺越来越凸显,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艺术和美学教育,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

一、《服饰搭配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传达的情感与信息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用[3]。现在有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姑且不去评论这句话的对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外在形象”的重要性。而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说明服饰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来已久。着装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展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3]。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写照。”因此,着装绝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着装者个人文化涵养和审美观的表达。这些都足以说明着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关注外在形象,掌握着装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搭配、服饰礼仪的基本知识。尽量做到衣着整洁合体,搭配得当,姿态端庄,彬彬有礼。在任何场合,穿着得体,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更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3]。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服饰形象,做到内外兼修。

二、“服饰搭配艺术”课堂教学特点

1.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服饰搭配艺术”是一门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面向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艺术教育类课程。本课程从服饰搭配的内容与形式、服饰搭配原理、搭配的美学法则切入,围绕服饰搭配中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具体教学内容为:服饰的发展和品牌建设、服饰的内涵、服饰搭配的要素、服饰搭配的美学原则、服饰的色彩搭配、服饰搭配中材质的选用与组合、体型与服饰款型的搭配技巧、改善体型局部不足的搭配方法、不同形象气质和不同服饰风格的搭配方案、个人服饰风格的建立以及配饰在搭配中的点睛作用等内容。课堂上会结合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搭配技巧,同时培养审美修养和衣着品位。服饰搭配艺术是融合视觉艺术、文化内涵、美学和实践技能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2.教学特点。(1)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服饰搭配艺术更多体现的是视觉艺术,因此课堂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媒体库,提供大量色彩图片、款式图片、各种体型图片等,同时增加案例鉴赏、讨论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采用轻松多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服饰的内涵之美;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堂上适当穿插各大时装周的走秀视频、时尚达人教穿搭等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服饰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大学生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是某种意义上的“博雅”教育,即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因此说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服饰搭配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搭配技巧,而更应该传播服饰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服饰的内涵以及服饰礼仪等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了解国内外著名服装设计师和他们的服装品牌,了解他们经久不衰的原因,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造型特点和服饰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3.服饰搭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搭配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塑造个人完美形象,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搭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服饰搭配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会实际的搭配应用。课堂上除围绕服饰搭配中的关键因素展开具体分析外,更要结合实际搭配案例讲授、讨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搭配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课堂上还可进行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搭配师和顾客,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测试工具测试顾客的色彩季型、款式风格特点,再通过体型分析,找到适合顾客的色彩群和服饰造型风格。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真正掌握搭配的要素,知道如何通过色彩搭配、造型款式搭配、材质选择以及穿着场合的匹配等,来打造一款完美的个性化造型。

三、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