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2 15:14:35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其他各种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来设计具体的方案,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笔者赴韩国考察发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朝鲜罗津-先峰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作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巩固,尽而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第三种,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分析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主席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建立行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这项规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法规,将消除周边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五)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出现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以实际经济、贸易为基础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反映。笔者认为,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设计最佳方案,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建议在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的边境毗邻地区,逐步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使其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笔者认为,在一些边境地区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有利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出口收汇、出口核销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行为的遏制,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结算,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建议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兑换、跨境流动、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状况。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第四,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一是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在条件成熟时,中国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中可主动使用人民币。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对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外商,在价格等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消极影响可控的资本项目挑选出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五,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可以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把人民币的使用从边境贸易推广到一般贸易和政府债券的交易,而且还可以改进境外居民只能用外汇才能对我国进行投资的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终究要走向可兑换,还将走向国际化,这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人民币必将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丁剑平、戴国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2004

2.张蕴岭、孙士海亚太地区发展报告[M]

3.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潜行[J]-环球视线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2)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区域化建议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小视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然而,要做为世界强国,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在理论上,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而且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能力也要强,具体地说,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货币变成国际性的货币,那么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一项做的还远远不够。“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该原本的“强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好处。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不仅美元在境外流通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而且美国还凭借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大肆向外国借钱,而其它国家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美国政府到时候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大量逃避其欠下的公私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承担风险而获得收益,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处于弱势的一方要么承担着汇率波动的冲击,要么付出极大的经济资源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货币弱势,不管实行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美多次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历史证明:“强国”必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及其前提条件

1.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目前,对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学术界对此各执一词,但笔者认为,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从货币的职能和货币购买力的表面看,国际货币是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商品,是承担国际结算中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的货币,这里强调“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这是因为有些国际货币只承担货币的部分职能;从货币投资力的层面看,国际货币不仅是能够在一国范围内进行投资的货币,而且是能够在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投资的货币。

2.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判断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国际货币发行国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内要高度的统一;

(3)国际货币发行国要使该国货币本身能够自由兑换,以使该国货币在国际间能够广泛的自由流通;

(4)严守货币纪律,不能够乱发钞票(这是永久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条件)。

二、世界主要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比较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居于特殊的核心国际货币地位,在许多环节,美元替代黄金而行使国际本位货币的职能;但美元毕竟仅是一种代表着国家的信用货币,这给现行体系带来了诸多缺陷。现行体系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美元与黄金相比并不能胜任国际价值标准的角色,而且,美国的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这使得现行的国际流动性提供机制总体上表现出“美元总是过多”的基本特征。在这些缺陷的共同作用下,主要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许多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证明:美国没有好好地把遵从“严守货币纪律,不能乱发钞票”这一条件,结果自毁长城美元贬值,从而导致国际上要求重建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呼声不断。

随着欧元区的诞生和良好运转,以及美洲和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势不可挡。从欧元本身来看,它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它不是由一个中央政府支持的货币,而是由多个国家通过协议(《马约》)确定的货币,它的政治基础先天性不足;其次,欧元区或欧盟还没有形成政治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包括政治安排以及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法律和法规。未来的欧元能否最终成为欧盟的统一货币,能否长期维持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一方面要看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和实力;另一方面要看欧盟外部其他国家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货币发展。

始于2007年2月的次贷危机将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负面的影响,“弱势美元”目前更符合美国基本面的改善,这也是美国政府理性和无奈的选择。美元的持续贬值带来美元国际地位的逐渐丧失,同时也为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战略机遇。然而,人民币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不仅要解决自由兑换的问题,还要设法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支付结算货币,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区域化”

近年来,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逐渐作为对外贸易的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调查表明,在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普遍接受;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与人民币有关的部分业务开始陆续出现;尤其是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硬通货,其中柬埔寨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广西中越边境出口贸易约有90%以上以人民币结算。

2009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了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笔者注意到,这是继与韩国香港地区之后短短两个月之内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度出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而不久前,中国还与俄罗斯等周边八国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对此,笔者认为,由于在此前国际贸易当中是惯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结算的,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而这会造成其他国家之间的汇兑损失,而如果使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来结算,将会大大降低结算风险。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震荡也对人民币在区域货币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1)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直接投资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鼓励中国企业在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主要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以便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人民币能够作为投资货币是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重要渠道。这需要中国调整目前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鼓励企业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

(2)人民币可用于外援与借贷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增,中国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种类的对外援助与借贷,这对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领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3)可以适当增发以人民币标价的政府债券

由于受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全球各大央行机构势必减持美元储备,此时市场投资者比较青睐于更具信用担保的政府债券为理想的投资选择。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和银行可以借用四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需要大量长期资金为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国家债券。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

到1995年6月为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发达国际均已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尽管中国目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我国政府正逐步放松资本管制、逐步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这对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即FDI),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并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在资本流出方面,可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3.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将会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扩大。所以,在该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相当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不是人民币汇率不动,而是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4.逐渐加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人民币在境外的借贷,相当于欧洲货币业务,即人民币的离岸业务。因此,境外也发生了人民币的存款创造机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上,与香港的金融合作非常重要。同时,中国与亚洲的金融合作也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各方合作的目标和内容越来越明朗。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

5.尽快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强境外持有者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如果人民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回流到中国,那么流出的人民币很有可能大部分是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内地,造成地下钱庄和货币走私活跃,这不仅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金融安全,而且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区域储备货币。为此,中国政府除了扩大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考虑向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承诺他们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商品、政府债券,也可以用人民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6.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发展短期国债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等。从近期来看,最紧迫、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我国的短期国债市场。中央银行可以凭借国债市场迅速有效地调控货币流通量和影响物价水平,而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币国际化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莉: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8(5):50~55

[2]石齐平.人民币的强币之路应当怎样走

[3]方福前欧元:从现在看未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50~52

[4]高洁:人民币国际化.厦门大学,2007(4):47~50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货币整合

21世纪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适当路径,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政策建议和总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

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

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4)

1.人民币境外流通量估计基本思路。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可以通过人民币供给总量减去人民币境内流通量得到。假设在某一时点后才产生人民币境外流通,那么该时点前的人民币供给总量与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相等,将其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则可得出人民币境内需求方程。如果能够检验出该方程具有长期稳定性,则可利用该方程估计这个时点后某时段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再用该时段实际人民币供给量减去相应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即两者的缺口值,则可得到该时段人民币境外需求量,这种方法称为缺口估计法。2.变量选取及货币需求方程建立。本文选择以1997年为时间切点,用1978-1996年的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预测1997-2011年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再采用缺口估计法,大致估计出1997-2011年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人民币境内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国内经济总量、利率、货币化程度和物价水平。本文选择四个解释变量衡量上述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利率R、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比例U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货币化程度是从1978年开始,而截至于1992年。本文将用1978-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3-2011年将同1992年的数据。物价水平由各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对于人民币境内需求的衡量选择货币供应量M2做被解释变量。在数据处理上,为了对时间序列数据间消除异方差性以及得到平滑数据,对M2和GDP都取自然对数。最后得到的境内货币需求方程为:3.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估算。对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观察各变量P值和R2值,之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引入变量,观察整体方程是否变优,最终将R和CPI剔除。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具体形式为:再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通过ADF协整检验,可用该模型进行估计。把1997年到2012年的两个解释变量数据带入模型中,可以得到对1997-2012年估计出的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做差,即可得到人民币境外流通估计量。

二、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利用上述人民币境外估计量的结果,再加入上文提到的几个主要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影响因素,可以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被解释变量由人民币境外流通量MF衡量,解释变量中贸易总量由进出口总额T衡量;异质化商品比例用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T21=T2/T1衡量,其中T2表示工业制成品数量、T1表示初级产品数量;汇率波动风险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E衡量;通货膨胀率由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R表示;市场份额由历年中国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MS表示;而上文没有提到的国内经济实力也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其涉猎其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由此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形式如下:2.实证分析.2.1方程的建立.本文运用Eviews7操作向后筛选法,即将解释变量不断被剔出回归方程的变量筛选方法,依次剔出最不显著的变量,直到再也没有可剔除的变量为止。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得出,经过变量筛选得到的最优方程包括GDP、T、E和IR。从结果中初步判断GDP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正相关关系;贸易总量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这与经济意义相悖,所以将T剔除;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通胀率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方程为:2.2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分析.各变量不是平稳序列,但是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存在协整关系,即方程体系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建立内生变量为MF、GDP、IR和E,外生变量为C的VAR模型,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3。在滞后3阶下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三期中,GDP和IR是MF的格兰杰原因,而E不是MF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币国际化有较强影响,低通货膨胀率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样有较强影响,但是汇率的变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不强。同时,几个变量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GDP是IR的格兰杰原因,E是GDP的格兰杰原因,IR也是E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在滞后3阶对通货膨胀率有较大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多的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有较大影响。三者呈现循环解释关系,也就是说三个变量关系十分密切。

三、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5)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自由兑换;金融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诉求,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应该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赖程度逐渐下降,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依赖美元的巨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8年底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六个新兴经济体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金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后,中、日、韩三国财长在印尼就筹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份额达成共识,人民币由周边化继而区域化的进程得以加快。可以认为,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界定

货币国际化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理解。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一国货币作为完全的、充分的和高度自由兑换的货币被各国政府用作国际储备货币、被世界各国居民持有、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媒介作用;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允许和政策目标的指导下,一国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交易和兑换,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借贷和国际储备方面成为国际记账单位、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主观和客观的经济过程,属于国际货币运动的范畴。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动态运动的结果,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形态是形成国际货币。因此,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汇率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贸易额及与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结算,同时中国以债券形式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进程,自2008年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举措频出:

1.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提高人民币国际公信力

众所周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先后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多亿人民币,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汇率风险。

实施货币互换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在消除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另外,通过货币互换创新,还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备功能,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2.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实行人民币跨境交易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将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工具,与中国有贸易来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将可以持有人民币,人民币不再仅是中国的“通货”,而变成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在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实现贸易双方互利共赢、保障长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国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另外,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银行结算、清算收入增长和中间业务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

3.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开启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

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启动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也是我国政府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自2007年以来,已有中国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近10家机构发行了近30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券。但此次发债与之前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从整体的战略意义和市场影响来看都显著不同。首先,这是中国充分利用香港作为海外人民币境外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向整个市场,包括境内境外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就是中国正在积极地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阻力

一般来说,货币的国际化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出国境,在边贸以及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第二层次是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和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第三层次是能够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货币。目前人民币只能说是在国际货币的第一层次上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即在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而且仅仅处于该层次的起步或初级阶段。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和障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低

货币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一国政治、经济总体综合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与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见表2)。据2008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欧盟、美国、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4.2%、18.3%、6.2%,中国仅为5.4%。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总额34002.8亿美元尚存较大的差距。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7%,成为世上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是,中国整体的贸易竞争力还不高,其影响世界贸格局的能力相对较弱。

相对于国际贸易,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更显得落后和迟缓。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4.69亿美元,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1%,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8.9%;至200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58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存量的0.6%,占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4.2%。

可以看出,我国在GDP总量、对外贸易以及对外投资的规模上,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均有较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

2.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

人民币已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也就是说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国家严格的监管,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尚没有时间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我国于2002年推出QFH制度,2006年推出QDII制度,QFII和QDII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人民币自由流通仍存在诸多障碍。

王健君(2007)认为,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这样的狭小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

3.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体制较落后

我国从1996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十多年努力,虽然有一定进展,但是任务还很艰巨。第一是货币市场分割不能形成基准利率和统一完备的收益率曲线,第二是存款准备金的高利率干扰了整个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第三是贷款利率虽然浮动范围已经再一次扩大,但依然有下限管制,第四是除协议存款外,其他存款利率还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中,第五是信贷市场的分割使得信贷市场利率不能统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但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仍无法做到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现行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定价机制制约了相关衍生产品的发展,使得许多基础金融产品事实上成为难以避险的单边交易,这反过来制约了交易活跃程度的提高。总体上,我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造成人民币流动性总体仍然较差,由此构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四、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以历史的、战略的视角审时度势,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力增强经济实力

1.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一国货币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本身的稳定性以及能否经受世界的冲击决定了其是否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建立稳定的经济增长机制,大力提高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大力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将产生直接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扭转经济不断下滑的局面,我国不仅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同时还应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稳定进出口贸易并适度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尽管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但我国毕竟至少还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较低,在国际上应该还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和国外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下降及资本缩水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从时间表上,今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金融中心规划中提出2020年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那么由此推算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在十年间完成。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既要借鉴世界各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资本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坚持风险可控、经济实需、先试后推的原则,合理安排资本项目流向、长短期限、交易主体和交易背景等开放的先后秩序。

1.从资本流向看,要实行逆向开放策略,加快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

在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之际,中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明显放松,以后要继续放松管制。国际上一般次序是正向开放策略,即:先开放资本流入,后开放资本流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次序,从正向开放转为逆向开放策略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阶段要优先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再考虑进一步放松资本流入管制。积极鼓励境内经济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到海外进行投资,以疏导资本流出,缓解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压力。

2.从资本长短期限看,先放松长期资本流动管制,后放松短期资本流动管制,特别是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一是放松长期资本流动管制政策,改进长期资本的流入结构;二是要适度放松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适度引导国际短期资本参与我国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三是特别要加快放开境内短期资本流出的限制。

3.从资本交易主体看,要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交易,先开放居民在国外的交易,后开放非居民在国内的交易。就居民而言,要区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交易,然后根据交易主体参与资本交易活动的内容,分别安排开放次序。如果是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应先开放金融机构的交易,后开放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交易。

4.从资本交易背景看,先开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后开放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资本项目下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活动、企业的国外借款、债券融资、股票发行,以及与贸易活动相关的贸易融资等,应优先放开。对于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包括在股市、汇市、债市等二级市场上进行的实盘交易,以及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的虚盘交易,对此类资本交易要加强风险控制,不能急于开放。

(三)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利率作为货币的使用价格也必须是由市场来决定,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1)要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金融市场的统一和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重资本市场而轻货币市场,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重同业拆借市场而轻票据贴现市场的问题比较突出。市场化利率的信号质量,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规模、运行的效率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等因素。因此只有建立统一健康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才能为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状况的及时传导和调整作用。

(2)要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积极进行银行经营业务的创新。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努力推进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降低银行利润对存贷利差的依靠性。另外,还要不断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制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3)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尽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得经济主体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只有企业真正市场化了,有自主发展和调整的权力,利率市场化才真正具有意义。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使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较好的经济主体环境。

(4)要不断完善中心银行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中心银行制度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健全中心银行的有关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提高中心银行的监管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他市场利率,从而有效地防止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或恶性竞争行为。

2.促进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不能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也不宜立刻转到浮动汇率制度,只能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之间进行调和、折衷,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只能是介于固定与浮动的汇率两者之间的“混合”体制。汇率目标区具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制度的优点,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情,可增强我国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近期中国汇率制度的一个较好选择。目前,应利用当前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稳健的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有利时机,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控制幅度,加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变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以一篮子货币的不同权重来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但实践表明汇率浮动范围过小,应围绕中心汇率,确定更大的汇率带状浮动区(即汇率目标区),逐步扩大浮动幅度至5%~10%。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6)

关键词:SDR;中国经济;文献综述对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22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也称为“纸黄金”(Paper Gold),用来作为记账单位和储备资产。当一国拥有了该权后,就可以在产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余会员国换取外汇,用来偿还国际收支逆差或基金组织的贷款,同时特别提款权还可以像黄金一样作为储备货币。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经投票表决,同意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是第一个拥有特别提款权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的加入使得SDR更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我国金融改革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有利于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1 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不仅为国内居民出国消费、投资增加了许多便利,而且促进跨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使用人民币交易的机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有利于中国逐渐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1.1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Cohen(1971)认为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能在世界市场上使用并被其认可的货币,二是能在某一范围或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货币。Hartmann(1998)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货币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提出国际货币是指一种能同时拥有交易,计价和储备三种职能的货币。

1.1.1 人民币加入SDR增大了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信心

林涛(2016)指出货币的国际化有很多种表现方式。而人民币加入SDR,增加了人民币成为交易货诺目赡苄浴R恢只醣乙成为交易货币的前提是先成为国际化货币,一旦成为交易货币后就表示这种货币可以进行各种交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吴晓芹(2011)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可增加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贸易交易量,减少对外汇的储备,避免外汇储备过多造成资金流出。

1.1.2 人民币加入SDR增加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的可能性

杨艳,刘敏(2016)从动态分析的框架上看,提出人民币加入SDR有实际和象征两种意义,且在不同的阶段上这两种意义可以相互转化。目前,尽管有很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加入SDR的象征意义要更大,但不能否认它有利于人民币充当记账单位,例如大宗商品也能以人民币计价,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也会受人民币波动的影响。随着以人民币结算的国家数量增多,在大宗商品定价时,中国企业参与的机会也逐渐增多。魏冬,田小辉(2016)认为目前在市场上,虽然多数商品仍以美元计价,但随着人民币的加入,货币篮子更具有代表性,同时降低了美元在其中的比重。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增加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定价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会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1.1.3 人民币加入SDR表明人民币向“储备货币”更进一步

肖立晟(2016)在改善国际储备货币供给政策的建议上提出了三点:第一,增加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第二,增加国际货币的供给,第三,积极发展可以和美元相抗衡的货币,通过这三种建议来弥补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主张建立多元货币体系,在制约美元地位的同时,努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赵冉冉(2013)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不同的外汇储备资产组合进行研究,发现包含了人民币的SDR储备资产组合拥有更好的抵制和防御风险的能力。

1.1.4 人民币加入SDR增加了我国的铸币收益

杨凡(2016)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后在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也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并扩大了其作为结算货币的范围,降低持有人民币的成本,除此之外,还能获得铸币收益,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融入国际金融的脚步。李稻葵(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给中国带来了三个主要的经济收益,其中一个就是铸币收益。陈雨露(2005)根据接受人民币程度的不同将考察的国家和地区分为A类地区和B类地区,并大致估计2010年至2020年不同地区的铸币收益,对于普遍接受人民币的A类地区其铸币收益大约是2779亿元,而对于开始接受人民币的B类地区其铸币收益大约是4353亿元。

人民币加入SDR只是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并不代表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在整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中,人民币加入SDR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邹海涛(2015)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并不能直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1.2 促进外贸的发展

1.2.1 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促进周边国家经济共同发展,而且也能带动欧洲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它兼顾了各方利益,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把各方的优势充分利用,优势互补。

涂宇翔,李根生(2016)从对外经济的溢出效应来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仅仅凭借现有的外汇储备是无法实现的。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使得沿线各国更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也给沿线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王晓亮(2015)认为人民币加入SDR能有效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采购成本的降低和交易的便利有助于推动双边经济贸易的往来,带动国内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人民币加入SDR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促进贸易的发展,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拓宽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或国际事务上有更多的话语权。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责任就更大,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汇率、利率的市场化,必然会使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到国内市场,国内经济也易受国外经济的影响,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就要求国内政府、企业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

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人民币加入SDR后对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及金融等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否真的如上述文献所说的那样大还有待探讨。综合大量的文献发现,鲜有文献在人民币未加入SDR之前,SDR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普及,人们也较少将SDR作为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在人民币加入SDR后是否能使SDR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性增强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也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Cohen,B.J.,The Further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M].Macmillan:London,1971.

[2]IMF.Review of the Method of The Valuation of the SDR-initial considerations[Z].2015.

[3]林涛.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冶金管理,2015,(12):16-18.

[4]涂宇翔,李根生.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路径及应对策略[J].皖西学院学报,2016,(6):73-79.

[5]杨艳,刘敏.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19.

[6]魏冬,田小辉.人民币加入SDR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6,(6):39-40.

[7]肖立晟.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及我国的未来行动策略[J].经济纵横,2016,(2):35-40.

[8]杨凡.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综合?贸易与经济,2016,(7):8-10.

[9]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08,(10):42-43.

[10]邹海涛.浅析加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J].财经论坛,2015,(31):124-125.

[11]雷婷.论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6,(23):22.

[12]陈思博.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货币时论,2016,(1):46-49.

[13]王晓亮.人民币加入SDR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J].财税金融.

[14]方维亮.论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6,(6):278-279.

[15]王庆颖.人民币加入SDR成为世界货币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6,(3):117-118.

[16]方大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指标的分析[J].南方金融,2015,(4):31-36.

[17]王国刚.人民币加入SDR的多重功能[J].视点,2015,(24):41-43.

[18]吴蕴S.人民币加入SDR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企业导报,2016,(5):14-16.

[19]易宪容.8?11人民币“新汇改”的走势[J].探索与争鸣,2016,(1):72-75.

[20]王信.改革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发挥SDR作用的前景分析[J].外交评论,2011,(3):33-43.

[21]涂永红,戴稳胜,李胜男.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2016,(7):51-55.

[22]魏佳璇.浅析人民币加入SDR后对汇率的影响[J].河北金融,2016,(6):28-30.

[23]张晶睿.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基于在岸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市场联动关系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6,(4),117-119.

[24]黄莹莹.人民币加入SDR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论坛,2015,(32):151-152.

[25]陆磊,李宏瑾.纳入SDR后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货币功能和储备货币供求的视角[J].国际经济评论,2016,(3):41-53.

[26]易宪容,张榉成.人民币纳入SDR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基于一般性的金融理论分析[J].江海学刊,2016,(2):94-100.

[27]特别关注.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6,(159):26-28.

[28]王欣芸.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9]吴君,潘英丽.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24-32.

[30]赵冉冉.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J].国际金融研究,2013,(3):49-57.

[31]史金跃.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6.

[32]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国际金融,2009,(7):8-9.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1)国际货币的含义。讨论货币国际化应首先对货币的基本职能进行讨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阐述了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国际化货币组织(IMF)按照与其他货币兑换的自由度,又将货币划分为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世界货币五个层次。(2)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目前对货币国际化的含义,学界各执一词,尚无统一的说法。胡江云(2010)所说的人民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没有指出人民币目前所处的层次。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所需的基本条件。首先,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条件。我国虽然人均GDP低,属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总量较大,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时展的需求。其次,发挥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作用,对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人民币周边流通日益扩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越来越成熟。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进入了新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前,国内学者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性条件及规律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与收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被提上日程,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问题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的讨论快速升温。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美国并非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世界经济若以美国为支撑,最终他人都必须替美国的错误买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尤其依赖于资金财富。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既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无论对我国国际地位的稳定和提升,或对我国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在我国目前的恢复信心阶段更具实际作用,且有利于国际投资对我国的关注与投入。(3)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的多元化发展。当前汇率不稳定一直是制约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人民币国际化恰能减小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还能促进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发生的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发展。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思考

(1)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厚实人民币国际化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经过近30多年的飞速发展,拥有了较高的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况且这种高速发展趋势仍在持续下去。(2)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作为已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以及高度专业且成熟的国际化金融机构,用以满足不同种类的外国政府、企业、个人对储备货币的保值增值需求。(3)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民币在更广区域内的自由兑换及流通。随着近年来持续增大的进口规模,人民币已周边国家小规模流通,并且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4)进一步加快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回流机制。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势必有大量人民币流出国外,如果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回流到中国,那么大量人民币极有可能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内地,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秩序,而且会动摇境外持有者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导致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区域储备货币。

参 考 文 献

[1]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64)

[2]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