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民币结算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2 04:32:15

人民币结算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

内容论文摘要:自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步入持续稳步升值的上升通道。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必然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以及对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带来显著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国际贸易结算问题、运用国际结算多元化策略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出口贸易 压力国际结算 多元化策略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根据弹性分析理论以及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罗列了人民币升值的四大弊端,位列首位的就是:商品的美元价格将随人民币升值而提高,许多国内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人民币升值以后,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用美元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可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从对我国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来看,2005年7月汇率改革至今,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步入窘境的趋势。在出口产业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一些工厂陆续倒闭。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前5个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数达11006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4强,亏损额增长了49.3%。此外,企业由于经营困顿骤然停业倒闭的案例开始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出现。 当然,人民币持续升值并非导致所有后果的全部原因,但无可否认,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带来沉重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趋势 所谓国际结算,就是指国际间清偿债权和债务的货币收付行为,它是以货币收付来清偿国与国之间因经济文化交流、政策性、事务性交流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在整个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结算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出口商进行债权债务核算的关键。所以,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同时必然对国际结算也带来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各国间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也经历着一次重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务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西方国家信用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及国际保理业务的逐渐流行,信用证方式在国际结算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不用信用证结算,而主要采用赊销等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 在我国,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银行服务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也开始采用各种灵活的国际结算业务,并利用多元化的国际结算方式开拓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随着贸易国别的多元化过程,使用贸易对象国本币结算的业务量逐渐增加。由于美元近几年来的不断贬值,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在与欧洲、日本以及澳洲买家谈判时有目的地使用欧元、日元、澳元等比较强势的货币结算,以此来规避汇率风险。信用证结算业务量在我国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出口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不愿开具信用证。我国很多出口商为了占领市场、争夺客户和订单,采用承兑交单或赊销等付款方式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国目前只有大约30%-4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结算,其余大都是基于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其中,赊销方式越来越普遍,而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国的国际结算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还是比较信赖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摊机制,许多企业宁肯牺牲一定利润,也不愿承担结算方式上的额外风险。国际结算多元化的过程显得十分缓慢。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币对美元不断稳步升值,商品的美元价格也随人民币升值而不断提高,这不仅蚕食掉我国企业仅有的一点利润,还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的价格上的竞争力被逐渐削弱。在这种难以继续进行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向进口方提供有利的结算方式就成为出口竞争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同时,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中,很多出口企业发现,国际结算多元化确 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所以,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国际结算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的成为国际结算多元化选择的催化剂。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实施国际结算多元化策略的对策 (一)推行新型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1.大力推行国际保理业务。国际保理是国际保付的简称,是18世纪中后期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过程中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根据国际保理联合会颁布的《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的解释,国际保理是一项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国际结算、代办会计处理、账务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主要与国际贸易中赊销和承兑交单商业信用付款方式的发展有关。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商间的竞争逐步由品质、价格的竞争转为销售条件方面的综合竞争,许多出口商不得不接受承兑交单和赊销的结算方式。但是,由于出口商对海外进口商的资信缺乏了解,对其经营状况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上当受骗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保理由于其迎合了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承兑交单、赊销等国际结算方式的需要,迅速被众多的进出口商所接受。 对出口商而言,国际保理的优势首先是保理商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承担100%的坏账担保,因此无论在承兑交单还是在赊销的结算方式下,进口商破产或拒付货款等的风险均转由保理商承担,有效地保护了出口商的利益。同时,国际保理业务能够使出口商发货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加速资金流转,能有效解决出口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融资是保理这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服务项目之一,保理商通过承购应收账款向出口企业提供出口合同金额80%的融资额。相对银行货款来说,保理更容易给企业特别是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通过保理业务,还可以马上办理结汇和提前核销退税,这点对于规避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汇率波动风险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国际保理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商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另外,由于保理商往往还同时提供客户资信调查、帐户管理、会计处理等服务,有利于出口商获取国外客户信息,控制销售风险,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有助于消除与不同国家进口商之间的语言、文化和法律障碍,便于出口商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和销售。 国际保理对进口商的益处更是显而易见:进口商纯粹因其良好的信誉而使保理商愿意为其担保付款,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同时,由于进口商是通过保理商延期付款,相当于取得了出口商信用贷款,能够利用有限的资金迅速扩大经营额,加快了资金和进口货物的流动周转;此外,相比较信用证等传统支付方式,进口商无需提供开立信用证的保证金或用财产抵押,支付的费用比较低廉,手续也大大简化。所有这些,都带给进口商巨大的吸引力。 对保理商来说,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最大的益处当然是取得由融资利息和保理手续费用所组成的收益。此外,保理商还可以就所提供的其他服务(如资信调查等)收取额外手续费用。除了直接的收益以外,开展保理业务还有利于保理商与进出口商建立其他的业务往来。 2.对于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结算项目要采用福费廷结算方式。所谓“福费廷”, 又称包买票据,也是一种特殊的应收账款让售,即包买商(Forfaiter,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从本国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买断经过外国进口商银行承兑或担保的中长期汇票、本票或其它应收债权凭证的金融交易。因为包买商买断的汇票、本票、或其它应收债权都有银行独立性保函/备用信用证担保,风险比较小,而福费廷业务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坏账风险,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及时收回了资金,转嫁了汇率风险,并可以提前办理核销和退税手续,改善了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同时,它还可以为国外买方提供延期付款的条件,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福费廷业务主要针对大型设备和BOT项目的出口,因为收款周期长,金额较大。福费廷业务的缺点是:必须进口商同意并能找到高资信担保人时;出口商必须确保债权凭证的有效性和银行担保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免除包买商的追索权;福费廷业务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福费廷业务的缺点是相当明显的。 3.应推广银行保函在我国国际结算多元化过程中的运用。保函,又称保证书,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个人(即保证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 面保证凭证,保证对申请人的债务或应履行的义务承担赔偿责任。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除了汇款、托收、信用证作为主要结算方式以外,国际保理和银行保函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承包工程结算中,特别是银行保函以其信用程度高,运用范围广泛,针对性强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金融、贸易、劳务和经济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使国际结算手段更灵活,资金划拨更快捷,安全更有保障。 4.对于美国市场的结算业务争取使用备用信用证替代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又称担保信用证,指不以清偿商品交易的价款为目的,而以贷款融资或担保债务偿还为目的所开立的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即由开证行付款。如果开证申请人履行了约定的义务,该信用证则不必使用。 备用信用证最早流行于美国,因美国法律不允许银行开立保函,故银行采用备用信用证来代替保函,后来其逐渐发展成为为国际性合同提供履约担保的信用工具,其用途十分广泛,如国际承包工程的投标、国际租赁、预付货款、赊销业务以及国际融资等业务。 (二)注重国际结算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一笔交易的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通常如此),也可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或有利于促成交易,或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或有利于妥善处理付汇。常见的不同结算方式结合使用的形式有:信用证与汇付结合、信用证与托收结合、汇付与银行保函或信用证结合。此外,还有汇付与托收结合、托收与备用信用证或银行保函结合、以及汇款、托收、信用证三种方式结合,等等。通过多种结算方式的结合就可以避免单个结算方式的劣势,从而使买卖双方的利益均衡,进行公平的外贸交易。在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时,究竟选择那一种结合形式,可酌情而定。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出口企业要尽量采取收汇比较及时的结算方式组合,以规避汇率风险。 (三)有选择地采用国际结算与出口保险的综合运用 无论采用哪种国际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险都是规避风险的一项“终极”选择,即出口企业专门就进口方的坏账风险向专业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出现坏账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始于1989年,虽已有十余年的历程,但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只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左右,规模远远低于世界平均12%的水平。这两个数字反映了我国出口企业国际贸易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出口信用保险逐渐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认识,它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抵御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保障企业广泛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增强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作用日益显现。 应该指出,国际结算方式与出口信用保险的综合运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进口方的坏账损失,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赔付是在坏帐发生后才进行的,并不能在整体上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国际拖欠损失;根据保险公司风险分担的原则,企业并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赔付,自己一般仍需承担20%左右的损失;有些商品的保险费用较高,赔付期长,手续繁杂,这使企业仍要间接地遭受一定的损失。这种情况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到保险公司投保。 此外,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市场也需要一款具有针对性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保险品种。例如,日本通过贸易保险法,建立了多种出口保险制度,包括海外投资保险和汇率变动保险等,以降低汇率风险,同时还在制度上给予其他保险不能给予的保证。而德国企业则通过投保汇率保险实行汇率平衡战略。这种汇率保险本质上是期货交易的一种方式,出口商可根据业务期限的长短来选择保险产品的期限,而保险人所交的保费则根据汇率的走向而定。不过,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类似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很少,所以还没有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的保险品种出现。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展开,我国应出台一定的政策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发汇率风险避险产品。 (四)充分利用结算货币多元化策略分散汇率风险 在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出口企业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放弃使用美元结算, 而把结算货币的目光放到其他强势的非美元货币上,以期在避免汇兑损失的同时减少与国外客户不断议价的苦恼。 据统计,2005年汇改以来截至2008年4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最大已经超过13%。与此同时,很多其他非美货币对美元也有了相当的升值幅度。如果采用了欧元(同期对美元升值28.51%)、澳元(同期对美元升值23.07%)等强势货币结算,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了损失,甚至还能产生汇兑收益。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还是多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仅有少部分出口日本以及欧盟等地的企业采用日元或欧元等货币结算。而根据央行相关调查显示,在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我国江苏、福建、辽宁、广东、浙江等地采用非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逐渐增多。对于采用贸易对象国的本币结算,绝大多数的出口企业非常认同,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这是因为,我方要回避风险,对方也会权衡利弊,采用何种货币结算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但是,通过积极的合同谈判,在其他合同条款中给予进口方一定的优惠条件,还是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 改变以美元为主的结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要真正消除这一影响,根本办法还是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巴曙松曾经建议,外贸出口企业对我国周边地区的贸易就可以渐渐地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以求从根本上彻底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目前,尼泊尔、越南、俄罗斯、蒙古和巴基斯坦等国已先后批准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此外,人民币在俄罗斯、越南、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已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 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其他国际结算手段 作为进出口企业内部可以充分利用进口付汇与出口收汇对冲的优势,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例如,预期一个月后出口收汇100万美元,如果届时进口正好需要付汇,就可以采用美元收汇暂不结汇的手法,直接进行付汇。这样,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还可以节省美元买卖的银行费用。 选择人民币远期结汇结算方式。出口企业可以选择人民币远期结汇结算方式,即由银行和企业充当远期外汇买卖的双方,使出口企业将汇率预先固定下来,以确知并稳定未来的收支金额。对于一些出口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待出口日期确定后,就应立即向银行申请价位锁定,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这样在约定期限内,不管人民币是升是降,对于企业来说所赚的利润是不变的。 利用外币期权合同。出口贸易合同一经订立,企业就可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相应外汇的看跌期权,约定可以在未来的收款期以商定的价格把美元转换成人民币。由于期权合同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称性,使得出口企业的损失最多也就是签订合同时所缴纳的期权费。 利用外币期货合同。出口贸易合同一经订立,企业就可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期货,约定期货的交割日期正好是预期收到外汇付款的日期。这样,就避免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转贷美元。其实,早在人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时,转贷美元就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企业向银行借美元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美元贷款利率要低于人民币;其二,人民币升值使美元贷款出现汇兑收益。 由于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所以通过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策略仅仅是局部的、战术层面的。我国还需要对其他环节,其他层面进行更多地研究、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结算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有效分析,可以知道,国际贸易的货币结算在选择的时候会因为出口商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算货币交易成本,相应的,国际贸易的货币结算选择还受到出口国的市场份额和经济体的实力、出口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在现阶段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想要有效地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工作,就必须在做好技术性工作的同时,有效的对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产品质量进行提升,进而保证对国内金融市场建设的有效加强。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结算概述

国际贸易简单的说指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生育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在2009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总额达到了22047.36亿美元,相比于2008年,同比下降了12.9%。

国际贸易结算则指的是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贷款外结算的情况出现,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买卖双方之间的债券关系进行结清。国际贸易结算主要是建立在商品交易货物与外汇两清的基础上进行结算,国际贸易结算又可以称之为有形贸易结算。在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主要的依据就是票据,并以单据作为条件,以银行作为交易中枢,进而实现结算与融资进行结合。

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

1.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当前很长的时期内,美元的结算方式还是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结算货币,而人民币跨境结算现在还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元作为现阶段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结算货币,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发展中,美国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人们选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还可以有效的保证对经济风险和外汇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设置可以获得用美元进行第三国贸易的外部溢出效应。以上这些优势的存在,都保证了美元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优势。

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2008年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甚至已经达到了26500多亿美元,这也表示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同时也预示了人民币想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人民币想要在短时期内取代美元作为跨境结算货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阶段美国还处于全球的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因此,想要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目标,我国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2.从技术上来说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还处于发展时期,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以保证对障碍的有效清除,进而推经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技术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现在人民币的结算试点来说,试点银行和贸易对象相对还很少,所覆盖的对象范围也不够广泛,所以,随着我国结算业务的不断增加,就需要对结算企业、银行以及贸易对象等进行进一步的范围扩大。第二,针对进行人民币结算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些海外买家进行人民币信用证的开具,也就是说,在进行人民币结算之后还需要进行结算银行人民币账户的开设,进而进行人民币之间的结算。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试点银行较少,特别是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试点银行的数量甚至还在不断减少,这就造成境外企业很难获得人民币。所以,就需要在海外银行中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海外的人民币融资业务和结算业务,并增加经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外资银行。

3.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保障

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非常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即:第一,人民币的输出渠道不够畅通;第二,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够进行自由的兑换。对于以上问题来说,想要实现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进行跨境结算,就需要保证人民币在国际结算货币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第一,要保证人民币能够有效的解决结算过程中,人民币盈余状态下境外投资者的保值需求;第二,就是需要保证对人民币有效的进行引导与控制,以保证人民币盈余状态下有效地得到增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际贸易货币选择理论的相关阐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谈论可以知道,推进人民币结算除了需要做好技术性工作外,还需要对出口产品的差异性以及质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勇.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4):14-1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结算 外汇储备 影响

一、研究背景

自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到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序进行,企业和银行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需求不断增长。此次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另一方面也对我国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奉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至今已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外储缩水的风险,我们需要调整储备货币的结构以使其分散化。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储备货币,那么在外汇储备管理中就能进一步减少汇率风险了。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和增长额如表1、图1所示。

二、影响分析

从外汇储备的来源说,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和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差额。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而且仍在以每年3000亿~4000亿美元的速度急剧膨胀,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汇储备压力。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大量发行美元,我国承受了大量损失。用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减少,结汇量将减少。这将大大缓解外汇资金运用压力,减少外汇储备压力和损失。

从下面图表数据可以看出,自2009年我国试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后,我国外汇储备总量依然在增加,但是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国家外汇储备压力和损失。

从根本上说,外汇储备的变动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差额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与我国的外贸政策和资本开放程度联系紧密。由于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还为企业节省了汇兑成本、贸易融资的费用,从而降低财务成本,有利于促进出口。减少汇兑,也就减少了结算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资金的结算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更容易锁定利润空间。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出口企业来说,用人民币结算大致可以节约3%~5%左右的成本。同时,人民币结算还将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外贸企业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显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以此推算,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金额大概8000亿~9000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因购汇减少而令外汇储备多增加1230亿~1384亿美元。

我国的出口市场以欧美为主,要用人民币结算相对而言并非易事,原因有很多,包括客户没有人民币的来源、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客户不愿承担汇率风险、长期形成的结算习惯等,这些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适应。而出口的客户持有人民币头寸,目前情况下除了支付给中国的客户,只能拿在手上,流动性不是很高,所以客户也不愿持有人民币头寸。

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称,据估算有大约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净进口流出中国内地,在人民币一方面加快跨境贸易结算的国际化步伐、一方面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外部市场,甚至是投机主体的手中。在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些原本的外汇付汇业务转为以人民币汇往港澳地区后,再以比境内低很多的售汇价格购买为外汇再汇往其他地区,从中套取收益。不仅如此,这种套利行为还导致境内的外汇没有售出,最终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得更多。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客观数据显示,自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我们外汇储备增幅下降,增速也有下降。但是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进出口均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情况下会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压力和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测是由于金融危机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导致出口换回的美元减少。由于进出口商多年的交易习惯和议价能力,我国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部人民币流通、投资渠道不畅等原因,我国的人民币结算目前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出口采用比例还很低,造成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可能不降反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10月.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4)

【摘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下的货币政策研究并不多。本文建立了含有微观基础的随机的开放经济模型,比较了不同结算货币安排下的消费稳定性、物价稳定性以及消费水平,并由此得出结算货币选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还表明,一国即使在国际贸易价格主动权竞争中被打败,依然可以通过力争结算货币资格来维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货币政策;汇率

【作者简介】郑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

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战略步骤,我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自200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推动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22日《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再次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将结算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2012年2月3日的《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参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不再限于列入试点名单的企业,所有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

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是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第一年,当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贸易结算35.8亿元,2010年该数值上升为5063.4亿元,2011年该数值达到2.08万亿元。2012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 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8764.5亿元。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3万亿元, 实付1.57万亿元,净流出2691.7亿元, 收付比由2011 年的1∶1.7 上升至1∶1.2。2012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2840.2 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535.8亿元。截至2012 年年末,境内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592 个,账户余额2852亿元;境外企业在境内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6197 个,账户余额500.2 亿元。图1的数据表明了自2010年1月份以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势头。

目前,关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研究集中在实践上,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引发的清算问题研究等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并不多,目前能收集到的有关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如徐奇渊(2012) 对目前人民币主要的跨境流通渠道进行分解,研究各个渠道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货币需求的变化以及对均衡利率的影响。周先平(2012) 简述了人民币计价结算会放大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需求波动,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金艳平(2012) 从统计口径角度分析三种跨境人民币结算模式下资金的流动及其对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的影响。与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注重运用含有微观基础的开放经济的随机模型,运用严密的数理计算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的模型基础借鉴了Devereux和Engel(1999)发展的模型。Devereux和Engel运用模型来分析厂商不同的定价策略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他们不同的是,本文是从结算货币的选择角度来分析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基本模型

(一) 消费者

典型的国内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其中效用函数由下面的(1) 式和(2) 式所定义,其中的消费指数由(3) 式给出。假设本国人口为n,外国人口为1-n,其中0<n<1,分别是对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的消费指数, 分别由(4) 式和(5) 式所代表。

在同一国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假设λ > 1 。在国外产品和国内产品组合之间的替代性为1。实际货币进入到效用函数中,因为货币的存在减少了交易成本。本国的物价指数为其中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组合的物价指数分别由(6) 式和(7) 式所给出,最优的跨期消费选择意味着典型个人对国内个别产品以及对国外个别产品的需求, 分别如(8) 式和(9) 式所表达。由消费指数可以得到对本国产品组合的消费指数以及对外国产品组合的消费指数分别满足(10) 式和(11) 式。

假设两国居民可以对实质证券进行无风险交易,并定义rt 为实际利率,则本国居民的预算约束可见(12) 式。其中, Bt + 1 代表t 期末持有的实际债券, Tt 代表来自政府的货币转移。假设政府通过直接转移来调整货币供给,那么政府的预算约束就是(13) 式,而且Yt(z)代表产品在两国销售而得以本币计值的名义收入。

PtCt + Mt + Pt Bt + 1 = Yt(z) +Mt - 1 + Pt Bt(1 + r ) t + Tt(12)

Mt = Mt - 1 + Tt (13)

(二) 厂商

假设每个人都有特殊技术,能够生产特殊的产品,这些厂商之间是垄断竞争关系,本国的生产函数为(14) 式,外国的各个指标用*表示,两国的效用函数相同,两国的生产函数略有不同,假设外国的生产函数为(15) 式。

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销往海外的产品用何种货币结算,他们有各自的偏好。目前,关于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厂商在选择贸易品的计价货币时,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市场销售收入,还包括汇率风险、结算成本。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厂商自然会首先本币计价和结算,然而,当产品的差异程度并不高、厂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厂商往往被动地接受以销售地货币计价和结算的事实。另外,当一国货币的价值稳定并且存在着较为活跃的自由的多品种海外流通市场和投资市场时,那么该货币被接受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厂商对国外销售的产品的货币结算策略选择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国外产品用本国货币结算,此时,外国消费者所面临的价格是厂商的本币价格经汇率折算以后的外币价格。第二种是国外产品用外国货币结算,此时本国厂商在计算损益时需要把消费者所面临的外币价格经汇率折算为本币。第三种是国外产品用第三方货币结算,本国厂商在计算损益时需要把消费者所面临的第三方货币价格折算成本币。为方便起见,我们用我国和外国分别代表两国,这样两种货币就是人民币和外国货币,我们可以分析表1中所给出的几种结算货币组合。其中最后一种情况为固定汇率情况,其余四种情况都假设为浮动汇率。在固定汇率下,由于汇率始终保持一致,因此不论是哪国货币其结算效果是相同的。

三、厂商的定价计算

(一)情况1下的定价

此时在最优策略下,本国厂商对产品的定价由(16) 式给出,外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价格需要经过(17) 式的汇率折算。外国厂商对产品的定价由(18) 式给出,同样,本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定价需要经过(19) 式的汇率折算。

(二)情况2下的定价

本国厂商对本国销售的产品的定价依然是(16) 式,但是对于在外国销售的产品定价却为(20) 式。外国厂商在本国销售的产品定价的依然是(18) 式,但是本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价格却是(21) 式。

(三)情况3下的定价

本国厂商对产品的本币定价是(22) 式,外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价格需要经过(17)式的汇率折算。外国厂商在其本国的定价依然是(18) 式,但是对于本国消费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该产品的价格却是(21) 式。

(四)情况4下的定价

本国厂商对在本国销售的产品的定价依然是(16) 式,而外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价格是(20) 式。外国厂商对产品的外币定价由(23) 式给出,本国消费者所面临的该产品的定价需要经过(19) 式的汇率折算。

(五)情况5下的定价

此时,因为汇率永远固定,所以不存在汇率风险,因此对于两种货币其计价效果都是一样的。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名义汇率St保持在1的水平上,这样可以得到两国的一切物价都是一样的。具体讲,两国消费者面临的本国产品的定价都是(16) 式,两国消费者面临的外国产品的定价都是(18) 式。

以上5种情况下厂商定价的具体式子见表2。

四、货币政策的选择

(一) 稳定消费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情况下的本国消费和外国消费的稳定性,见表3。此外我们也可以计算出每种情况下本国消费和外国消费受两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程度,见表4。

从外国货币冲击对本国消费的稳定性影响看,我们很容易比较出不同的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一,相对于固定汇率而言,浮动汇率是本国更优的选择。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外国货币转换为本国消费冲击是最大的,为而在浮动汇率下,本国消费冲击最大的是情况1 和情况4,即在生产地定价以及贸易结算用外国货币的情况,对消费的影响为第二,如果本国货币成为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外国货币供给并不能影响本国消费。此时的效果就如同情况2,即本国消费者在价格主导权的竞争中胜过了外国厂商。第三,相反,如果在对结算货币的竞争中本国货币输给了外国货币,那么,本国消费者不得不承受外国货币供给对本国消费的影响,其效果就相当于情况2,即在价格主导权的竞争中本国的消费者输给了外国的厂商。

(二) 稳定物价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物价和两国货币供给的协方差关系,如表5。从对表5 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对于物价稳定性固定汇率更优的结论。依据我们对生产商的定价假设而言,定价都是根据期望来定价,因此该价格是稳定的,故就整体消费者所面对的价格而言,引起价格变动的是汇率,此时若能降低汇率波动,就能成功地减少物价的波动。同时我们也的确发现,当我国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结算货币资格,对消费者而言是个利好因素,因为此时物价就不再受外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相反,如果我国的货币在贸易结算货币的角逐中失去了优势,那么本国的消费者就不得不承受因外国货币供给引发的物价波动。

(三) 两国消费水平比较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国消费者水平的差异分析,见表6。外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当外国货币当局追求扩大自己国家的消费时,此时外国货币供给方差会相对较大。在情况2 和情况4 下,如果产品的替代弹性大于2,那么外国货币当局的积极行动无疑不利于本国。在情况3 下,只有当0<n<0.5,并且产品的替代弹性满足 时,外国当局的积极行动才会不利于本国的消费者。只要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本国消费者从外国的货币供给中得到的好处就比外国消费者更多。从这里也的确看见,当本国货币取得结算货币资格的时候,本国的消费者的利益能得到更多的保证。

当ρ > 2 时,在情况2和情况3下,无疑确保货币供给稳定会更有利于本国消费者。在情况4下,如果n>0.5,并且本国货币供给较适合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而当n>0.5,并且或者当0<n<0.5时,本国货币政策更适合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由此可见,当本国货币失去了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时,本国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适合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而只能想方设法地稳定货币供给,本国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五、结论

从对上述模型所给出的分析计算中,我们再次发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贸易结算益处多多。本文所给出的理论分析,表明本国货币的结算货币资格的竞争相当于价格主导权的竞争。哪怕我们在价格主导权竞争中败于外国,我们也应当努力在结算货币资格中来取胜,以此为本国消费者争取利益。一方面,本国货币成为结算货币,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少受外国货币供给的作用。另一方面,本国货币成为结算货币,本国物价也会更独立于外国货币供给的作用。而且,本国货币成为结算货币,本国消费者从外国积极的货币政策中受益的可能性就大,同时也为本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赢得更多的作用空间。

另外,本文的分析表明,如果要以稳定消费为目标,那么选择浮动汇率一定会胜出固定汇率,而且如果在浮动汇率下能够成功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则会进一步有利于本国消费的稳定。如果以稳定物价为目标,厂商价格制定具有强烈粘性,固定汇率会更有优势。然而,当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整体贸易中的比例不断得以提高时,固定汇率稳定物价的优势就不再明显。

参考文献

[1]金艳平,王家辉. 跨境人民币结算对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统计的影响[J].新金融,2012,(7),10-13.

[2]徐奇渊. 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人民币跨境结算渠道的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12,(4), 29-37.

[3]周先平. 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5),34-37.

[4]Devereux Michael B., Charles Engel. The Optimal Choice ofExchange-Rate Regime: Price-Setting Rules and InternationalizedProduction[Z]. NBER Working Papers 6992, 1999.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 Inc.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币 国际化 利弊 实证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日渐暴露出不足和问题,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为人民币国际化寻求理论和实证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一)理论分析

1.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和计价结算等金融性收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获得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收入在国内是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利润归国家所有,是央行发行货币的利益。国际铸币税的来源与分配因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而有异。二是计价及结算等金融性收益。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为国外的央行持有成为境外储备资产,且主要以存款形式和国债形式存在。这意味着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必须向境外央行支付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这部分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和政府提供了巨额资金来源。

2.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更多的外资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会不断进入我国金融领域,这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和应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必须在资金、业务范围、服务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的要求及加快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国际金融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我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而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

5.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我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促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二)实证分析

当前文献对人民币国际化收益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能具体量化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收益,本文将货币国际化的收益粗略地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收益,包括国际铸币税收入和计价及结算等金融性收益;二是不能量化的经济收益以及其他收益。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着重考察一国货币国际化所能带来的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本文认为2011-2020年人民币将实现区域化,2021-2030年人民币将实现国际化。因此,分两个部分计算国际铸币税收入。

1.2011-2020年人民币区域化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已经使用人民币的21个国家和地区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经济体是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鉴于香港特区从内地的进口中相当部分为转口贸易,因此暂且估计其贸易额中仅需5%的人民币作为储备保证。

第二类经济体是指在边境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已经在全境或局部通用的经济体。由于此类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对我国的依附较大,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相对较大,可用相当于双边贸易额的20%来估计此类经济体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

第三类经济体是指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或在将来10年有希望接受人民币的经济体。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来自于边境贸易、旅游、投资等多方面,对我国的依存度相对较小,因此可以用相当于双边贸易额的10%来估计此类经济体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

第二步,估算两类国家和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年均递增率,这个数据可以用前五年进口的平均递增率替代。

第三步,根据前两个步骤得出的数据,计算出未来某年两类国家和地区所需持有的美元储备总额,并折算成人民币储备需求。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这些境外储备资产的净收益。即得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计量的收益。

本文进一步预测一下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可产生的经济利益。

假设:人民币于2010年在上述两类地区正式担当起区域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其官方储备货币之一;2008年以后上述各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增长率等于其2004-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人民币存贷款年利率取2004-2008的平均年利率,存款年利率为3.15%,贷款年利率为6.68%;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7元人民币/美元的水平。

2001年以来,我国对三类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逐年递增,2004-2008年间,我国对三类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67%、39.01%和33.8%。至2008年底我国可获得的铸币税收入约为471亿美元,按照汇率折的增长率各自等于其2004-2008年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则2010年这三类国家的人民币储备额将达到5995亿元。若2010年实现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则十年间(2011-2020年)我国可获得的人民币国际铸币税收入大致为12.5万亿元人民币。

2.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性净收益(2011-2020年)。我国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进行投资的净收益等于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收益和成本之差。成本(C)主要由需要对外支付的存款利息(C1)和国债利息(C2)构成,投资收益(R)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理论上,要计算运用境外储备进行投资的净收益,必须了解每一笔存款和国债的期限和利率。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为了计算的方便,用年利率来代替不同期限、不同品种利率的加权值。假设存款年利率为r1,国债年利率为r2,贷款年利率为r3,则成本等于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和,即:

C=C1+C2=r1×D+r2×T (4)

其中,D为存款,T为国债,由于无法对未来人民币作为境外储备资产以存款形式和国债形式存在的比重做出具体的估计(即无法对D、T的数值做出具体的估计),进一步假设人民币的国债年利率等于存款年利率,即r1=r2,则式(4)可改写为:

C=C1+C2=r1×D+r1×T=r1×(D+T)=r1×M (5)

由此,式(2)可进一步写成:

FN=R-C=r3×M-r1×M=(r3-r1)×M (6)

即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性净收益等于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M)乘以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r3-r1)。由以上推算可知,至2020年,我国十年间可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大约为125414亿元,运用这些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所获得的金融性净收益约为16002亿元。根据公式,人民币亚洲区域化在十年间带给我国的可计量的经济收益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经济收益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3.2021-2030年人民币国际化后的国际铸币税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现假定在2030年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推算2030年我国获得国际铸币税前,要说明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人民币于2030年在世界各地区充当国际货币。

假设2:按国际金融公认的理论和通行的做法,一国官方必须储存占年进口额20%-30%的外汇储备以便应付支付需要。本文假设世界各地区按从中国进口额的20%保留人民币储备。

假设3:2008年以后世界各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2004-2008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假设4:人民币贷款年利率和存款年利率取2004-2008年的平均数据,分别为6.68%和3.15%。

假设5:203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

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人民币国际化后,在世界范围内征收的国际铸币税。通过计算,到2030年我国将向全世界征收的国际铸币税大约为347.3千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美元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地位使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8.4万亿美元,此数字是美国2007年GDP总额的1.31倍,而我国为其贡献了1/10。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了人民币应该实现国际化,这就从国际铸币税角度提醒我国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也能参与国际铸币税的分配。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一)汇率风险成本

人民币汇率风险。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其国内金融市场必定是自由开放的,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游资流出与流入畅通无阻,这会对本国货币供给造成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又会对汇率乃至整个国内经济造成影响,投机冲击成本也就在所难免。

(二)利率自由化成本

利率自由化后,国内大多数企业丧失了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的收益,在浮动利率情况下,一旦利率上升,国内企业和经营者成本上升,最终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增长。利率自由浮动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移动规模、速度扩大和提高,从而扩大交易成本,增加风险因素。

(三)调控成本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意味着其流通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巨增,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大打折扣,稳定汇率将不得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利率手段,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环境。

(四)信心成本

信心成本主要表现为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增强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维持持有信心的“承诺成本”。一国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一般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货币对外升值。对于货币发行国来说,持续地、大幅度地处于升值状态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首先是使对外贸易收支潜伏着失衡的可能,同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和取得国际货币地位后要维持国外货币待有者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国必然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调整政策使其服从于可兑换性的要求。

(五)政策偏离成本

货币国际化使得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溢出效应使得一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而国外的回馈效应又使得国外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甚至失效。

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要大于成本。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势所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其带来较小的经济成本为前提,不断地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条件,逐步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稻葵.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2.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08(10)

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2006(5)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6)

【论文摘要】通过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分析,得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受到出口商品的差异性、结算货币的交易成本、出口国的市场份额和经济体的实力、出口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除了要做好技术性的工作,还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质量,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

国际贸易结算采用哪种货币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事关汇率风险、交易成本和经济效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事关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影响力大小以及世界主要物资定价的话语权。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也标志着此种货币开始了国际化的历程。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综述

1.出口商品的差异性、市场地位决定结算货币。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1979)发现在选择何种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因为难以削减国际贸易合同的相关费用,出口商比进口商更愿意以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商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出口产品的价格支配能力等因素,影响出口国出口商品的谈判、交涉能力;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较进口商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以本币计价防止汇率风险。麦金农的这个观点被很多人引用,它是后来的很多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krugaman(1980)认为在确定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时,那些差异性不强,具有很强替代性的行业,出口商为避免汇率引起价格波动,倾向于与竞争者使用同种货币,并且愿意选取彼此熟悉的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某种货币一旦确立了在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就会具有惯性作用;国际贸易商品的同质性会造成凝聚效应,参与国际贸易各方所出口的商品越是具有同质性,在一物一价定律的作用下,就越是会采用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来充当结算手段。

giovannini(1988)在《汇率与交易商品定价》一文中指出,出口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厂商利润相对于汇率函数曲线的凹凸性,如果厂商在国外市场上具有垄断势力,即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不大,出口商更倾向于用本币计价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而当一个出口产业在某个国外市场有着多个竞争对手时,所有的出口商都会选择用同一种货币结算,在现实中常会用美元计价结算。

tavlas(1991)认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与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有关,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高,则国际贸易结算多采用出口国货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使用发达国家货币结算;而在那些大宗均值商品市场上,信息传递的经济性要求采用单一货币。

2.货币的交易成本决定结算货币。hartmann(1998)提出了‘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理论,他认为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这是由于货币交易也存在规模效应的缘故,而规模效应会导致人们所使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趋向一致。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元会在国际货币结算中居主导地位,欧元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美元成为主要结算货币。货币兑换交易成本大小一般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货币是否可以自由兑换;二是兑换价格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如果一个国家在资本项目存在货币兑换的管制,一般就很难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作为结算货币。另外,当被兑换的货币因为成交量的增加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时,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货币的兑换价格是内生的,从而是不适合充当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的。

3.出口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经济体实力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出口国的市场大小对于结算货币选择有很大影响。bacchetta(2002)认为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有利地位。当出口国的商品市场份额越大,经济体的实力越强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采用出口国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fukuda(2006)的研究表明,出国经济体越大,则出口商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越大,这将影响到进口商对于出口国货币的接受程度。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很多情况下受惯性因素和趋同性的影响,那些实力越大的经济体越倾向于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4.汇率制度类型、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上,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类型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对选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goldberg(2005)的研究表明,当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国汇率制度,很多国家货币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中,如果结算货币是本国货币钉住的货币,视同用本币进行结算。而如果多个国家汇率制度都是钉住同样的一种货币,则出口商品采用钉住的货币结算时避免了汇率波动造成的需求波动,在现实条件下,这个被钉住的货币多是美元。

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也会对本币能否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重要影响。一国货币要作为国际重要结算货币,必须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依托,有健全的远期市场为进出口商提供套期保值工具,有发达的银行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便于货币的运用与筹措等。可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必要条件。

通过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它和货币发行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及经济体的实力、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市场地位、货币的交易成本、金融市场的成熟与完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国际贸易货币结算理论对我国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

2009年7月6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人民币正式参与到国际贸易结算中。很多人对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寄予很高期望,但是试点工作几个月来,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火爆场面,人民币跨境结算‘‘遇冷”。如何看待我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呢?

1.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个渐进的过程。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元还将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民币要想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作为重要的结算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元在当今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这种情况还将延续。这是因为美国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和生产者。人们用美元来进行贸易结算,不仅可以得到对冲宏观经济风险和降低外汇市场交易成本的好处,而且还可以获得用美元进行第三国贸易的外部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美元的保值工具和交易方式也要比其他货币多很多。这些条件都决定了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动摇。

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已有相当规模,2008年进出口总量高达25600多亿美元,其中对香港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量分别为2036亿和2311亿美元,这意味这人民币跨境结算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不可过于乐观,在短时间内人民币很难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产品的质量还需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议价能力较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全面开放,缺乏成熟的离岸清算中心和开放的金融产品市场。虽然在东南亚以及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很多采用人民币结算,也有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藏货币,但总体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声望也远远比不上美元、欧元等强势货币。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虽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形成,但其中美元仍然占有最大权重。这些因素都使得国际贸易结算中外商选择人民币的可能性不高。

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动日元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n2ooo年日本进出口贸易中,出口贸易日元结算的比例为36.1%,进口贸易日元结算的比例为23.5%。经过30年的努力,仍然难以撼动美元的主导地位。2001年正式启动的欧元几乎是重复了日元的历程,在欧元实际流通8年之后,并没有像当初设计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国际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结算货币。根据日元、欧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经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其中长期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需要循序渐进。

2.从技术层面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创造良好条件。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遇冷”,与预先设想的火爆相去甚远,既有深层次原因,也需要在技术层面创造条件,扫除障碍,推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从技术角度看,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现在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较少,试点银行和贸易对象覆盖范围较窄。比如广东省,欧美市场占其出口贸易的60%以上,此外与韩国、俄罗斯等国的贸易额也较大,而此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没有覆盖这些区域。当前广东省内只有300家企业可以参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其他有需求的企业还不能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所以,随着结算业务的开展,需要不断扩大结算企业、银行和贸易对象覆盖范围。第二,我国进出口市场遍及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之后,海外买家需要开具人民币信用证,相应的结算银行也都需要开设人民币账户,并进行人民币之间的结算但目前试点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数量较少,境外企业获得人民币的途径少之又少,所以今后还需要扩大金融机构海外的人民币融资业务、结算业务,增加经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外资银行。第三,人民币结算试点慢热的原因还有部门协调的问题,比如退税、报关、结算等,所以要加强税务、海关、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便利人民币跨境结算第四,加强试点银行相关的技术、流程方面的改造;完善现行国际结算系统,加大国际结算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投入,建立有效、完备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

3.提升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一个主要动因是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出口企业的根本问题,出口企业竞争力增强主要应该依靠产品的差异性以及质量提升,而这又能对促进人民币结算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人民币能否作为重要结算货币取决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指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小,更主要是指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与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在贸易谈判中,企业才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才能在贸易结算货币上居于主导地位。而当前中国的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企业的激烈竞争,议价能力处于劣势。进出口贸易时,进口方掌握话语权,决定结算的货币种类。

但是要提升我国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当前除了宏观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外,现阶段可以从那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大宗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着手,推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经过了3o年的发展,我国产品的异质性指数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一些优秀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

在促进本币结算方面,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日本在80年代推行日元结算时,日本的一些产业,如机械电子和汽车等,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et本充分利用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主导当地的产业分工体系,扩大产业内跨境贸易,通过掌握核心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出口垄断权,迫使当地企业采用日元进行贸易结算。我国可以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出口产业,切实提高出口产业的集群竞争力,以此为先导,推动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贸易率先进行人民币结算。

4.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障碍需要克服。一是人民币输出渠道不畅。开展跨境贸易,境外进口商必须能够获得人民币资金,融资是重要渠道。尽管央行已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但如何确保人民币从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流到当地企业手中仍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市场对人民币贸易融资有较大的潜在需求,需要逐步推进。人民币输出渠道不畅也影响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数据显示,香港目前人民币存款仅为559亿元左右,限制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无法更好地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资金保障。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只是在贸易项下可兑换,在资本项下不可兑换,兑换自由度受到限制。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手中的人民币保值增值的运作途径相对也较少,限制了资金的流动性。境外企业拿到的人民币,除了用以支付中国货款外,要用作他途就有不便。因此,人民币要想能够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它能否具有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所应具备的两大功能,一是能否解决结算过程中,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境外投资者的保值”需求;二是能否有效引导和控制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的‘增值”需求。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7)

[关键词]新疆;跨境贸易;结算币种选择;人民币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03-03

[作者简介]华默然(1991-),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研究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上开始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展开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

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1979)认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商因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因此可垄断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于要稳定本币计价结算的利润,出口商一般偏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此外在贸易活动中,出口商较进口商处于有利地位,为了防止汇率风险,出口商大都使用本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

Grass man(1973)通过对瑞典和丹麦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1968年两国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两国在贸易活动中都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即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国货币往往被用作计价结算货币。

美国经济学家Krugaman(1980)指出:一般而言,对于差异性不强且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出口商为了避免因汇率变动而引起价格波动,更倾向于与竞争者使用同种货币,并会采用行业中较为认可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同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某种货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一旦被确立,就会出现惯性,而贸易商品的同质性越强,就越会采用那些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Giovannini(1988)认为,贸易结算货币的确定取决于厂商利润对于汇率函数曲线的凹凸性,出口商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汇率的不确定性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如果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垄断势力,即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不大,则出口商会倾向于用本币计价以规避汇率风险。某个出口产业面对诸多竞争对手时,出口商倾向于使用同一种货币进行结算,在现实跨境贸易活动中通常会采用美元进行结算。

Tavlas(1991)认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与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密切相关,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高,则国际贸易结算越倾向于采用出口国货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选择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而在那些大宗均值商品市场上,信息传递的经济性要求采用单一货币。

Hartmann(1998)认为,某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与其流通范围及接受他的交易者的多少有关。国际贸易结算的双方愿意接受某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是因为这种货币也被其他人用来作为支付工具,接受该种货币的人越多,该货币的媒介交换功能就越强,交易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进入到21世纪,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Goldberg(2005)认为,当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还因为很多国家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如果结算货币是本国货币钉住的货币,可视为用本币进行结算。

二、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结算币种选择情况

(一)一般贸易主要采用人民币结算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新疆一般贸易主要采用人民币结算。从2005年中哈两国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际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银行结算协议》开始,中国与中亚各国相继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同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周边部分国家也签订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世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中国需要向中亚进口大量石油,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用于原油进口支付业务,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0%以上。

(二)边境贸易主要采用美元结算

新疆的边境贸易对象主要为中亚各国,美元成为最常用的结算币种,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亚国家长期处于美元体系内,同时中亚各国外汇储备丰富,美元在其国内可自由兑换,所以中亚客商更倾向于使用美元进行结算;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的经济实力不强,在中亚市场影响力不大,同时缺少优质产品,在货币选择上缺乏话语权,这也间接导致美元成为新疆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迅速

新疆跨境人民币业务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新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为180亿元,2012年,实现550亿元,同比增长了近3倍,其中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额达4916亿元,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为584亿元,新疆货物贸易进出口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3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其中,货物贸易进口人民币结算额4669亿元,货物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额24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4倍和74倍。2012年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跃居西部十省区第一位。2013年,新疆辖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额为42526亿元,占同期涉外收支总额的28%,其中,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额37198亿元,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额5328亿元。截至2014年7月底,新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达144356亿元。

截至目前,新疆已经与哈萨克斯坦、美国等6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新疆积极与境外银行建立行关系,截至2013年10月底,周边及中亚4国的商业银行在新疆辖内银行开立12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人民币兑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实现现钞挂牌交易,成为全国继俄罗斯卢布之后,第二个实现现汇、现钞双挂牌的小币种货币。

三、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新疆本地企业缺乏对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Mckinnon指出,生产商因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垄断市场价格,同时为了稳定本币计价结算的利润,出口商一般偏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从新疆进出口贸易结构来看,新疆出口的多为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此类商品不具有差异性,更不具备垄断特性,削弱了新疆出口企业在结算货币选择上的话语权。同时美国经济学家Krugaman(1980)认为对于差异性不强且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出口商为了避免因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价格波动,更倾向于与竞争者使用同种货币,并会采用行业中较为认可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这个观点更能解释为什么新疆的出口厂商不具备选择结算货币的能力,新疆出口的产品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而在中亚各国,美元是被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货币,所以新疆出口的产品只能被动的与竞争厂商选择美元作为结算货币。

(二)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不强

Hartmann认为,某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与其流通范围及接受他的交易者的多少有关。国际贸易结算的双方愿意接受某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是因为这种货币也被其他人用作支付工具,该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结算大多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原因: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相比美元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目前还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虽然人民币也在向国际货币发力,但与美元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汇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人民币在中亚各国流通渠道有限,只能用于向中国进口结算,所以境外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不强,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流通范围小、接受程度不高,导致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结算时大多使用美元进行结算。一直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都是由政府间签订的双边本币协议,而民间组织对于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持谨慎态度。

(三)中亚国家汇率稳定性差

Giovannini认为,贸易结算货币的确定取决于厂商利润对于汇率函数曲线的凹凸性,出口商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汇率的不确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直以来,美元作为新疆与中亚各国贸易结算的主要币种,现在引进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有利于中国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但国外的企业会产生汇兑风险。虽然我国与中亚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但由于近年来新疆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自中亚国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由于中亚国家的货币与人民币没有基准汇率,而且大多为不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样就需利用美元进行套算,而这些国家的货币稳定性较差,进一步加大了汇率风险,所以双边企业更愿选择直接用美元结算。

(四)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习惯于美元结算

中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都是以出口能源为主,而在国际市场上,能源产品通常以美元结算,因此这些国家的美元储备比较充裕,以美元结算更为便捷,从而更加减少了对人民币的需求。Tavlas指出,在那些大宗均值商品市场上,信息传递的经济性要求采用单一货币。而能源类的商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习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虽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用于原油进口支付业务,但结算额远远低于美元结算额。

四、促进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优势的认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出口企业、边境客商和居民意识到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优势,在跨境贸易结算时乐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新疆边境贸易结算中间环节较多,每一环节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提高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认可度

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得相对顺利,其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很高,属于流通货币。而在中亚各国,对人民币的认可度较低。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新疆与中亚国家在边境贸易结算中常见的支付问题,并且可以减少双方对美元的依赖,降低汇兑等中间成本。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互利互信,提高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认可度,从而提升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例。

(三)提升新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的商品多是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而进口的多为国内刚性需求较大的资源类商品,这种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新疆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打造品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出口高附加值、具有品牌效益和知识产权的商品,而且积极主动地研发和生产中亚各国需求较高的商品,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结算币种选择权。

(四)完善商业银行清算体系

进一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按本外币分为两大系统,国际结算属于国际业务系统,不能做本币业务。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需要对现行的系统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还可以鼓励与境外银行建立关系,为人民币提供存放、结算服务机制和渠道,引导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参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高岩推动中亚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4(2):30-32

[2]高岩,张雯新疆与周边国家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14(2):87-88

[3]付华蓉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14(5):46-49

[4]董有德,王开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实证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17-21、34、87

[5]薛炜中国(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与跨境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2(2):109-116

[6]董有德,王开国际贸易结算币种内生选择机制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结算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64-68

[7]国家外汇管理局新疆分局课题组现钞收汇成为新疆对外贸易主要结算方式[J]新疆金融,2008(11):30-31

[8]陈青松推进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