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5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1)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制决定了管理采取的措施和方案,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才能有助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果采用的是比较陈旧的管理体制,必然会阻碍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所以,做好电气力气管理创新工作,也就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两者相互集合相互影响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两者不能被单独分开,电力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而管理创新对于市场信息化和技术信息化具有整合的作用,从而,电力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变革管理模式。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效结合,促进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力企业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还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需要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一)重新树立管理者观念

更新管理者观念,处理官僚作风。电力企业一般历史都比较悠久,管理者也是传统企业具有一定经验的资深领导。但是,现阶段,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一些管理模式和思想,已经不是很适合现在企业的管理。所以,应该让管理者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摒弃掉官僚作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二)结合实际构建信息化管理新体系

根据需求分析,有效设计适合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案。需求分析是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第一步,可以采用原型法,让使用者更清楚的知道使用内容。或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核心业务需求重点考虑在内,边缘化的问题可以进行弱化出来,避免时间和投资的浪费。

(三)引进新思想新人才

新人才、新思想,是现阶段科技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没有人才的注入,就不能带来企业的勃勃生机。电气企业需要不断有新人才的参与,它需要一个卓越有成绩的团队,团队的各成员需要具备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素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迅速收集和分析信息,从而成功解决问题。新思想,也是电力企业非常需要的,电力企业应该放远眼光,将企业的长远效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对信息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将先进思想,比如CIMS、ERP等整合运用到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中去。从而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卓有成效的开展。

(四)引进第三方服务体系

借助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建立科学而全面的管理体系。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也是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改进,自然有它本身的优势。每个行业或者领域已经出现了专业的策划公司,也是为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策划人、监督人、评估师等,在被委托中承担了咨询服务工作。能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工作。

(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电力企业的运作系统很大,往往涉及到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多,存在着一个相互交错的信息网。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型的电力企业都缺乏一个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之间各部门的沟通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这很大程度上行增加了企业的内耗和损伤。要想彻底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要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思路加以改革,结合企业自身的部门特点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的交流利用,使部门的管理能够井然有序。

三、总结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 企业管理 创新工作 特点 措施

1、电力企业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企业管理的定义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中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企业行为的总称。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金、设备与工艺、生产管理、政策与政府资源等诸多因素。

1.2 电力企业管理的定义

电力企业管理主要是指电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实行组织、协调和控制,是电力企业的活动围绕企业营销的关键环节,促进人力、资金和材料的合理组织和流动,满足社会对电能的不断需求,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电力企业管理的创新

电力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利益和有效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创新是不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是企业提升经营理念、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效益及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

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特点

2.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要突出创新性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基于电力行业的特点,要针对电力事业发展的趋势和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其次,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应优于管理工作其他项目的方案或方法,在实践中有明显的创新内容或元素可以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最后,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起点高,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应达到或超过国内或地区的先进水平。

2.2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应具有科学性

电力企业管理应该建立管理学和其他科学的基础上,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更要符合管理和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置于可检验、可预测和可揭示的客观规律下,方便对创新工作合理地控制。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还可以丰富企业管理的经验,很多管理创新基于管理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在通过科学的总结和提升后,提出的管理的创新,指导电力企业的现实工作。

2.3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应具有规范性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要反映电力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又要符合国家对电力行业施行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并具备实施的客观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2.4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应具有经济性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应该立足于电力企业的运营,要努力提高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施工等各方面的管理效益,提高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经济性。

3、做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体系

首先,建立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并设立具体企业创新工作部门或由专业部门行使其职责,从企业领导到具体责任人,都要把创新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其次,建立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工作规范,通过制度和规范保证管理创新工作的质量,设立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计划、组织、申报、评审、奖励和推广应用工作制度;最后,明确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通过责权一致的方法,强化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质量。

3.2 提高电力企业创新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必须从企业管理的工作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应用各种工作方法,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付诸于实际;其三,管理者必须加强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学会企业管理中基本的理论方法,运用现代企业科学的管理理论,寻找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切入点;其四,管理者在管理实际中要善于激发群众创造力,开展群众性创新管理活动;最后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应用新方法、新措施的能力,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施工、经营、管理等方面管理效率的提高,进而推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及各领域专业工作的逐步提高。

3.3 加强借鉴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检验工作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已经探索了先进经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的管理创新方法。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企业技术和经济条件,研究对创新成果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其更切合本企业的实际。

3.4 着眼于基础工作做好电力企业管理的创新

确立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要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逐步培养一批管理创新工作的骨干力量,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做好计划立项、方案试行、成果申报评审、交流、业务培训等工作,并加强优秀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避免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管理成果,却只是纸面文章而流于形式。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不仅是电力企业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电力企业强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电力事业改革与发展,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实际需求,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电力企业管理环境,不断的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管理方式和方法,早已成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振华.追求卓越 开创电力企业管理新篇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1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3)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的一致目标,对电信企业更有重要意义。不到10年间,电信企业经历了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移动剥离、南北电信拆分等多次变革调整,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频繁,导致各通信运营商之间关系紧张,各电信企业内部新旧观念冲突、利益关系冲突增加,为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电信企业更应该倡导和谐管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建设和谐型企业。

和谐管理的理论内涵

和谐理论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上,认为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以“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优化设计”和“人的能力作用”的则互动耦合机制为原理,采取各种措施将企业这个系统在要素、构成、组织、精神、内外协调和总体结构等等方面存在的不和谐状况消除,使整个系统趋于和谐,实现效率和精神满足的过程。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内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三者行为取向一致;其次是企业内部技术和谐,即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包括组织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第三是企业外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兼容程度;第四是企业外部技术和谐,即企业有效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能力。

加强和谐管理的作用

从电信企业管理实践意义上讲,加强和谐管理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能够消除改革创新带来的企业内各种人际关系冲突,营造和谐氛围,共谋发展。随着电信体制改革和电信企业内部制度改革的深化,企业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过程中,内部人际关系管理状况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问题。加强和谐管理,有利于了解员工需求,破除传统守旧观念,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业缘关系,即志同道合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确保改革创新顺利进行。

加强和谐管理,也有助于协调电信企业与周围环境关系,包括企业与社会关系、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同业竞争者关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关系等等,为企业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摩擦,从而专心致志地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和谐管理,更有助于将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社会财富,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和聚集尽可能多的“和谐”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电信企业的做法

加强电信企业的和谐管理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运用和谐管理基本理论,通过主题(即问题导向)、优化设计、人的能动作用三者共同作用互动耦合,实现对人、企业、企业发展环境乃至整个系统的和谐管理控制,以和谐稳定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变革发展。

引入“和谐主题”概念

目前,在战略转型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电信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引入“和谐主题”概念,对本企业进行SWOT分析,包括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机会分析、行业竞争威胁的“五力模型”(五力:即行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分析、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等,认真总结阻碍企业转型、创新变革顺利进行的主要环节、重要因素,认真分析企业转型、创新变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项解决,或者在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纠偏,达到在企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目的。

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在和谐管理理论里称为“谐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相关事物的确定性规律,按任务要求设计出人们所必须遵循的确定性的流程、结构或制度,使任务或问题得到更为经济有效的完成和解决。在电信企业里,这种理性的优化设计包括确立创新和谐发展的经营战略、学习型企业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再造、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开发和薪酬激励机制等等。

必须要提的是“优化设计”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确立和谐共赢的思维,确立创新和谐发展的经营战略。在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财富论坛”的第六届信息港论坛背景报告峰会上,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信总工韦乐平认为,融合将是电信业乃至信息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具体表现为:各电信运营商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实现互联互通,业务方面趋向“全业务+全IP化”,移动和固定、窄带和宽带也都趋向融合。从整个信息通信产业的角度看,电信业、广电业、互联网业也将趋向融合,包括市场、监管、商务模式等,最终都有可能趋向融合。因此,电信企业在确立经营发展战略时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审慎的思考,而不能一味地陷入恶性竞争的死角。

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作用”在和谐管理理论里称为“和则”,是指企业通过设计对人的能力、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制度、契约或环境机制(包括企业文化等)来影响员工的行为选择,使其倾向于企业期望的行为。“和则”就是环境诱导下的自主演化过程,主要是通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加强电信企业的和谐管理,有助于电信企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以企业内外部的广泛和谐为坚强后盾,不断促进电信企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和谐文化解读

和谐文化又称“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可以为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电信企业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和衷共济

古人讲和衷共济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电信企业的和衷共济则强调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通过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创造一个企业与员工同心协力、共享荣辱的企业文化氛围。

和而不同

讲和谐不能误解为又要搞平衡和平均主义,而是求同存异。电信企业是以创新进取为主要特点的企业,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仍然是鼓励创新,只是强调在服务、业务、技术与管理创新求发展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团结合作,以和为贵,以和谐文化为企业的改革创新保驾护航。

天人合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4)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

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不是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用人、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电力企业在职工招收、录用、培养、考核等方面还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和体系。人员能进不能出、“进了企业的门,就是国家的人”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观念和模式没有得到真正根本性的转变。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手段存在缺陷

由于传统的管理思想、手段依然存在,而传统人事管理强调“听从安排”,因此,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和照章执行上级制度的盲目性普遍存在。电力企业的人事部门手工劳动 普遍存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未真正深入开发、进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1.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电力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第一要务”的新人才观。

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电力企业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制度的创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企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人才的开发使用机制;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人事考核制度。

3.推行职业生涯管理

当今时代,企业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动和转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电力企业内部要推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等方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再设计,帮助员工实现转岗、换岗,使员工在流动中调整自我、发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要为人才提供创造和革新的工作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对人才进行充分的授权,让他们独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技术或产品信息,鼓励他们制定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同时为他们提供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物质以及人才资源等。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面层出不穷。电力企业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决定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电力企业应认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工作并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怎样通过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整合企业员工的行为,以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如果不能整合员工的价值观念,则企业就形成不了一股合力。因此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要制定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并维护企业政策、制度的习惯和气氛。关心员工,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要实施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和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而且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会产生许多新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张彩庆:电力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祁丁: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经济论坛, 2006,(8)

郭耀文朱宏霞: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中的战略管理[J].科技与经济, 2006,(1)

李宁: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党建管理;实践探析

引言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电力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给电力企业带来新活力,是电力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强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落实电力企业资源整合、多家分办的改革措施。

1 电力企业党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管理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员工的管理,只重视经济效益,不管员工的精神状况,管理模式处于守旧状态,管理层观念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党建思想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普遍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传统观念,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存在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的现象,党建工作的重视与否,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党建关系到员工的思想面貌,企业党建做得好,员工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乐观工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不重视党建管理,不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分不清主次,管理组织就会做不到位,

1.2 党建工作方法落后

党建管理方式落后,与企业高效快捷的发展模式格格不入。企业管理方式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矛盾日益突出。党组织内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更是缺乏时代感,很难调动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一些活动更是走形式主义路线,没有实际意义。活动内容更是与实际生活不符,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真正需要。党建工作没有做到服务大众的目的,与其意图相悖。电力企业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缺乏积极主动性,更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力度不到位。

1.3 党建管理不完善

电力企业党建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健全,造成党建工作不规范,缺乏制度化管理,党建组织工作缺乏针对性,工作上缺乏执行力。党建管理组织性差,员工和领导都是依靠自己习惯工作,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如果企业没有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甚至一些企业,党员管理上,

1.4 领导者自身问题

管理者陈旧迂腐的观念在电力企业党建工作阻碍企业发展,管理模式需要更新,需要不断变化,顺应时代潮流。管理者往往忽视这一点。还有政工人数逐渐变少,而且往往去与老龄化,管理层人员思想禁锢,缺乏创新意识。领导者认识不到党建的重要性,坚持以传统管理模式领导企业,对企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从长远发展看,企业需要年轻人员大胆创新,改革管理模式。

2 电力企业党建管理强化的意义

党建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科学态度,党建以企业生产和发展为中心,创新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强化企业党建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改善党组织的精神面貌。加强党建工作,规范市场价值规律,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破除陈旧思想,增强企业员工改革开放意识。加强党建工作,能够责任落实到岗,明确责任和义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党建工作,可以全党上下做好统一协调发展,规范市场经济,提高自觉性。

3 强化电力企业党建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党建思想意识

加强管理者的党建思想意识。思想建设主要是完善思想体系,使党组织提高战斗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组织性。思想建设始终是党建工作的灵魂,所以在长期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党建工作奠定思想基础。以理念为先导,为党建工作带来新动力。破除旧思想,树立新理念。破除无为的落后思想,树立自主理念,党组织要敢于创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党组织要敢于解放思想,转换陈旧的工作模式。党组织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创新思路,服务企业发展。电力企业员工要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要勇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电力企业党组织要发挥主动性,忠于职守,自觉履行职能。

3.2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电力企业的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保证完成工作绩效的前提下,拓展党建的工作形式。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要在电力企业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党组织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探讨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建工作既能激励员工,同时也能带来企业生产更有效生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党建工作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如建立网络党校、组建公司交流群、开设论坛等。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的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能够拓宽党建工作的领域。党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必将给企业带来新活力。

3.3 绩效管理引入党建管理工作中

所谓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制定出绩效考核评比、绩效计划、辅助沟通等制度,以对员工工作绩效综合考核、评比,给于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实行绩效管理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能够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企业了解员工工作能力,人力资源得到优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绩效管理使企业掌握员工的情况,把员工管理安排在党建工作中去。绩效管理与考核是党建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创新,其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期达到整体效果的提高。积极有效的的绩效管理,可以促进党建工作的优化转变。

3.4 加强领导者自身管理水平

党建科学化是指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来推进党建设的发展。党建工作应该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制定出一定制度,以制度管理企业,以此来推动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开展针对党务工作人员的培训课,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开设培训班是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手段。开设培训班可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也可以使提高党建工作认识的重要性。

4 结语

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党建管理工作,适应新时展,迎接新挑战,传新思想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管理质量。强化党建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有作用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强化党建管理,才能促进电力企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中,李琰君.益智玩具的分类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12).

[2]李晓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2011(4).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6)

1.中美高等院校医药方向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2.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

3.美国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浅析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取向——从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谈开去

5.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硕士(电力MBA)项目介绍

6.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报考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7.国际医药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顺利通过评审  

8.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记工业企业管理硕士魏长霖

9.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

10.食品与涉农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11.企业管理硕士点

12.内蒙古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13.美国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4.企业管理方法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5.农业综合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浅析  

16.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17.浅谈现金流量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8.企业管理质量的评价模式研究 

19.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20.中国企业发展与职能战略创新研究——第三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观点综述

21.将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2.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 

23.我国民族企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4.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家族企业为例

25.IT企业管理职能部门成熟度研究

26.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变迁 

27.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28.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29.对企业管理沟通定律及其创新应用之研究 

30.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32.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 

33.中外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4.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35.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36.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  

37.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38.论企业管理中沟通不畅的改善策略 

39.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40.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41.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42.论企业管理创新 

43.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考 

44.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45.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46.集团公司企业管理人员薪酬问题探析——以中信集团为例 

47.企业家个体特征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据

48.价值驱动: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实现的重要方法

49.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0.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1.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52.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53.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  

54.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55.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分析模型 

56.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讨 

57.大数据时代 企业管理决策的发展探究 

58.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9.SWOT与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方法 

60.试论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6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62.企业管理的道德选择 

63.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体系构建

64.未来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和主要趋势 

65.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6.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7.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8.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 

69.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与决策合法化的思考

70.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 

7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72.浅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73.民营企业党建与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兼对温州民营企业党建实践的思考 

74.浅析创新高速公路企业管理 

75.论企业管理标准化 

76.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技巧 

77.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78.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79.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80.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究 

81.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82.依托内部控制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 

83.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与创新空间的建构 

84.中德企业管理文化对比 

85.微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86.企业管理制度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 

87.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88.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89.基于CSSCI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脉络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90.中小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选择 

91.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 

92.中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93.谈企业管理创新  

9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  

95.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 

96.论十年建设时期薄一波的企业管理思想 

97.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98.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

99.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100.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101.混沌理论对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10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103.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 

104.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

105.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 

106.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

107.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108.浅谈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109.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10.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比率分析及运用

111.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112.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 

113.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114.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工程管理;电力建设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01―02

电力建设企业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指发电、输配电、供用电设备设施的建设及安装企业。电力建设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程序化程度高、操作规范严密、安全第一和牵涉国计民生等诸多特点。因此,必然要求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懂技术、善于管理等素质。显然,建设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高的高质量的电力发供电企业,没有大批既懂建设安装知识,又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电力生产建设知识的人才,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的。这就给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电力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1.1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电力建设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专业性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新建电厂或企业的自备电厂,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多数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仍然是理论知识胜于实际能力。从工程院校的角度看,缺乏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缺乏开放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而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核心管理骨干,难度就更大。因此,工程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环境,政府、社会要给予政策机制的支持与鼓励。

1.2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拓展性”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电力建设企业管理人才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因为对一些新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电力企业往往快于高校。因此毕业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投资,进行必要的培训。而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一般无力做到。因此面向电力建设企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应以面向电力建设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依托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学院秉承“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的学科体系,围绕能源和电力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充分依托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人才的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具体说,以面向电力建设工程领域为主,涵盖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按照“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较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体系,适用对口、技术含量高的方向”的基本思路,确定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结构框架。

二是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以为指导,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培养目标与国家注册师接轨,积极寻求并培养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增强方案的实用性。

三是突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要求接轨,开设其它监理、咨询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从业喜好选择考取监理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四是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由于我院电力行业的背景,与电力行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领域。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培养符合电力建设行业需求的电力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特色优势,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五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建立,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重新规划。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和了解实际用人单位的职业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电力建设企业、其他单位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构建依托电力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贯彻“以工程科学为基础,以实践性、综合性教学内容为主干,以电力建设行业需求为依据”的原则,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此,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过去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相应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建立“按学科大类统一基础、按专业模块分流”的教学体系。

二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轻素质培养的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案。

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所有课程按照学分制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

四是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在此基础上,学院在构建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3.1全面修订完善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口径要宽、工程科学基础知识要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强、综合素质要高的要求,采用上下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全面修订了培养计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加强基础、强化实践、面向行业”的思路,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合理衔接,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突出了重点骨干课程,增添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课程。经过调整,专业理论教学时数控制在2100学时、180学分以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不超过30周提高到40多周,增加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

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取消升留级制度,实行重修重考、滚动淘汰、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多种适合学生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事故档案等制度,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采取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开展校际联合与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推动教学工作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导师制”,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因材施教,参与老师的科研、教研等工作,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从决策、可行性研究、施工到项目竣工后评价整个工程管理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

二是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模块课,按照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能力培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验室里,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学生到施工一线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结合具体工作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安排到建筑工地实习,以熟悉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是模块课程。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设备实训等课程。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使课程具有针对性。按照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安排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以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四是能力培养。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增加专业课门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进一步推进适应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辅修等事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老师的教研、科研。

对于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通过案例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两名或更多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这些教师本身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并各有所长,因而能给学生更实际、更丰富的知识。

此外,针对某些课程,我们还取消了传统的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建立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

3.3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力企业为重点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1)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注重把自身融入电力建设行业和企业之中,把电力建设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开门办学,培育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与电力企业联系,建设了辽宁省电力公司第一电建公司等十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2)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1年左右的生产性实训。邀请电力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体现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着力点。我们适度调整课堂教学的学分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活动时间,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包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论文(设计)、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年贯通不断线。同时,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践,提高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注重实习前的教育和实习后的总结,突出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4结语

总结几年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面向电力建设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遵从以下三个要求:

打牢“基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能胜任一般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这样才能有较大的专业发展空间。

强调“实务”。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交叉工程学科,既强调理论研究,更重视工程建设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建设实施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以综合素质见长,同时又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否则,专业没有生命力。

重视“拓展”。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除立足于电力工程建设服务领域外,还要兼顾相邻领域业务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