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职教育探究

高职教育探究

时间:2022-12-06 17:26:36
高职教育探究

高职教育探究1

一、引言

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但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在于:一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每个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都致力于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目的是想通过制度和机制规范人们的言行,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在建立各种制度和机制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作用于人的,否则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的必然。虽然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但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服务等脱节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学习的自主性、言行的自控能力、事物的分辨能力等还需要加强和提高,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教育和管理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成长和成才。三是完成党和国家教育使命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有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机制,在于有没有把政治思想可靠、政治信念坚定、政治觉悟和政治品德高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主观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也会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因为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自身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自觉地去学习、去实践、去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益,进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富有实效性和操作性。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原则。

2.坚持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总结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着眼于新时代、新情况、新特征,以积极进取和大胆改革的精神,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教师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管理运行机制上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共性,但各地各校并不相同,这与各地的教育基础、文化底蕴与传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既可能来自于本地,也可能来自于五湖四海。因此,从大教育和客观的角度,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共性,但对每个学校、每个学生来讲,在主观上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时,既要考虑共性和普遍性,又要考虑个性和特殊性,以彰显学校自然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魅力。

4.坚持用于当前利在长远的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和建设各项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结合好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前瞻性及战略性的思维,分析和预测今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机制和制度才有延续性,才可能被广大教育者科学、准确、系统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体运行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以学校党委为中心,成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统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和不定期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讨论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坚持用生动的课堂教育人、用坚实的党团组织凝聚人、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人、用鲜明的主题教育引导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熏陶人、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人、用优良的班风学风带动人、用先进的典型人物激励人;同时要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合力,努力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论教学机制:以学校教务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为主体和责任单位,负责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学工作的统筹安排;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指导,树立课程思政和大思政思想,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实践教学机制:学生处(团委)、院系总支、学管办、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统筹学校、系部和班级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日常劳动、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军训与国防教育、勤工助学等);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检查和考核,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档案,确保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负责建立校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参访、实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保障运行机制

组织保障机制:要把党支部设到专业、设到班级,努力做到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队伍保障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数量上有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周学时一般控制在16~20课时,班主任按自然班配置,辅导员按200人1名配置。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行院内外培训、考察、调研、交流等制度,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班主任、辅导员实行院内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引进高学历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现有教师提高学历等措施,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健全合理流动机制,把优秀人才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经费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因为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必需的活动场所,学生心理咨询场所,学生群体活动场所,思想政治实验实训活动基地需要经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所以,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制度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有序化,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机构各负其责、协调统一地完成工作。通过完善政策、制定制度、规范管理,科学配置教育要素,形成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有效机制。

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评价运行机制

社会评价机制:一年级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课教师配合,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日记和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二年级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配合,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日记和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三年级由班主任负责,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配合,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日记和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和企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校评价机制:学校评价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学习、班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方式是平时分散评估与定期集中评估相结合、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家庭评价机制:家庭评价表的送达与回收工作由班主任负责,每学期往返一次;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家庭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要求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立德树人根本的大事,是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成长和成才为中心展开工作,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因所在。

作者:徐珂璠 张曦堃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职教育探究2

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得到了国内研究学者的重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对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决定着他们的成才与成长。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有诸多因素都冲击着大学生,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所受的冲击更大一些,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学校层次、自我认知、社会观念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既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阻碍高职教育培养工作的进行,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的是心理治疗,因重视治疗还经常忽视预防。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上,以此为目标,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在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少,并且职业教育中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就难以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不足

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的资源和办学空间有限,所以还没有完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中心,但是仍由学生处或团委代管其工作,工作内容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当前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利用单一的教育形式,这已经影响到相关工作的推进。因此,为了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需要继续调整改进[1]。

(三)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基础十分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对职业教育教师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后,对心理教育这一重要任务才能更好地胜任。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欠缺专业师资,只能由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进去,可见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不重视。还有的高职院校因投入不足,所以心理教育相关工作开展中,不仅难以请到心理学专业人士,更没有对本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一些机构对精神卫生教育工作只配置全职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教育缺少针对性,其出发点并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从教师的素质上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掌握的心理学教育知识不足,他们并不专业,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无法做正确疏导,长此以往,就影响了教育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新情况出现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都是“00后”,这些学生喜欢追求自由,有着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通常他们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就是朋辈、网络媒体等,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还不够系统。加之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责任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健康水平也不高。当他们到高职院校开始学习后,往往会由于自我认知错误以及管理严格等原因而出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焦虑、偏执、恐惧,严重的可能还会抑郁。因此,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整体提升,最终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五)针对教育对象没有进行客观的分析

高职院校主要开展的是职业教育,为未来储备更多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情况,一个成熟的且心理健康的个体一定是专业技能非常强的,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必要,能够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另外,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度还需要提升,这无疑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对这方面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重视“资源青年”“人本青年”群体形象的确立

由于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特殊性,所以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多,竞争日渐激烈,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个群体都有着活跃的思维,而且充满朝气,但是经常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会无法自制;他们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容易有偏激行为;内心封闭却又对交友有极大的渴望,心理冲突严重。由于大学生缺少经验,也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在个体和集体、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矛盾及冲突,这无疑给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增加了工作难度。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将加强“资源青年”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换而言之,就是加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就要以国际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培养一批心理素质强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去培养“人本青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一些心理状况,与社会认同感有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高,所以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目前,为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采用了防范型和补救型这两种教育模式,比如,开展压力情绪管理、心理调适、常见心理问题疏通、恋爱心理解读等具有指导性的活动,使心理课程的针对性有所增强。要做到“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放在首位。在高职大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同时,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顺利构建,从而对学生的精神价值更加关注,尊重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摆脱防范型、补救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

(二)建立明确的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不仅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失衡,而且采用的还是非常单一的操作方法,这些问题就导致方式方法上有一些失误,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对教育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们反映自己的心理问题。不仅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完善和提升,从而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达到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这一目标[3]。

(三)构建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实现规范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制度保障是其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前提,确保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并保证各项职责的明确性,形成方方面面都有人管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科学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各级组织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制度。

2.师资保障

拥有一支有较强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他们能在高职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方面,负责教学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通过两种方式组建来的,一是内部培养,二是外部引入,但是师资短缺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那些专任心理健康教师比较而言,他们与学生的生活是更加贴近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辅导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心理学专业背景是他们不具备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为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得到保障,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4]。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系统

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保障系统,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这两部分都要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里。要摒弃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更要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家长准备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引导他们参与子女的成长,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或者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构建“家—校”沟通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可以一起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就能得到各个家庭的重视。另外,社会教育也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当前已经有了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健全的贫困生奖励制度、更多社会实践机会等,帮助高职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4.大力推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作为一道重要防线,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最后一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作用,由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全面普查,普查结束后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样就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哪些学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向学生管理负责人上交这些学生的名单,利用预约访谈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面谈,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排查,这样系部在做出决策时就有了可以参考的依据。心理普查是一个必要环节,而建立周汇报制度也是尤为重要的,必须定期进行排查,以此来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5]。

三、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的重要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加强预防工作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而不是等发生问题再去想办法治疗。需要预防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就业等方面有关。除此之外,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找到真正的原因,将其解决,并且还要将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发展性咨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属于障碍性咨询。因此,这也给高职院校带来启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相关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6]。主要工作内容为: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入学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这将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要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以不少于1∶5000的师生比例去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心理专责教师的实际数量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面对这一事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得不由全体教师来参与,以此来满足工作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渗透到自己的学科中,再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经验,将更多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给学生。除了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外,管理岗位的教师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满意,保证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结束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当前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有些高职院校没有透彻地了解心理健康体系的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综合起来,建立明确的目标,并且坚持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及创新,从而构建出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钱玉婷 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探究3

在教育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愈发提升。在工匠精神中,创新和敬业精神可以作为其重要元素。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不但可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迎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随着我国在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亦在不断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当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品德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通过运用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来作为树立学生价值观念的制动力,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来形成国家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工匠精神可作为个人在道德层面的追求,具体表现为持续表现出求知的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在专业层面追求更高的目标,在个人价值方面不骄傲满足,对名利追求淡薄。因此社会核心价值与工匠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促进学生形成对岗位和职业的敬畏之情,热爱并刻苦钻研行业知识,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个人价值,通过遵守职业操守来促使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高职思政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培养工作,可通过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从而达到岗位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此外教师还需侧重引导学生在校园氛围和学生的互助下,形成更为乐观的心态,实现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德育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高职期间是学生形成坚定思想的重要时期,而开展思政教育也是高职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规范引导,对建设其善良、纯真的品质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代高职学生形成工匠精神也需要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让学生对生活和工作形成积极的信念,从而建立起坚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将个人的价值与集体和国家的发展相融合。因此高职学生在对精神文化进行学习和汲取期间,教师可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来渗透工匠精神,在适当的时期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价值

(一)推动教学改革

在新时期,机械制造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符合岗位需求,为促进我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提供支持。高职院校便需以课改为背景,加强对实践型和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在此期间渗透工匠精神,从而对学生的精神形成潜在的影响。因此将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实施,便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革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可对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应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深入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此外,将二者融合实施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革新提供新的动力。

(二)优化思政教学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实施机械制造专业的思政教学工作时,其模式较为单一,且方式枯燥。学生在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只能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难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内化,这样便导致学生在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水平不够理想,难以体现出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之相比,高职院校如果将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结合实施,则能够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工匠精神作为着手点,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引导学生在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时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工作目标。此外将二者结合实施还可提升思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价值。(三)提升人才效益在高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时,需将人才的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从而迎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提升经济水平,保证人才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此外还需侧重培养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可见,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工匠精神存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可作为开展思政教学的着手点,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教学,能够明显提高人才的效益,尽量迎合社会需求,提升高职教学的侧重性,为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基于工匠精神构建校园文化

在对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进行融合教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着手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依据机械制造专业中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在景观、文化长廊等位置进行科学设计,重点运用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素材,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更为浓郁的氛围。由此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潜在的教育和影响,促使其形成工匠精神,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规范行为的指导。在此期间,高职院校可通过利用微信、QQ及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资源传播机械制造行业的名人事迹,此外还可把握“工匠进校园”的机会与宣传部门共同完成宣传任务。如可邀请行业知名的工匠来校讲座,将工作的案例和事迹与学生进行分享,或者开展向工匠学习和致敬等主题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具有浓郁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前提保障。可广泛应用不同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目标,保障学生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二)结合工匠精神创设思政体系

一般来讲,高职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程进行落实,从而实现对思政意识的宣传和推广。为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将其深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便需侧重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保证工匠精神能够落到实处。首先,教育部门需在专业教材中重点突出工匠精神,这样便可为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提供渠道。其次,可依据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来对工匠精神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同时依据具体情况对高职的教学标准进行细化完善,提高条理性。最后,教师在进行备课、讲课及评价等工作时,还需将工匠精神进行有机渗透,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教学工作,对思政教育的主体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其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备课时,教师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合的案例类型,从而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实现对案例内涵的深度挖掘。这样便可明显提升思政内容的直观性,降低理解的难度,避免由于教学内容乏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提高思政与工匠精神结合的紧密度,深入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通过创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政体系,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利于全面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思政体系研究与建设过程,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前提,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培养工匠型专业人才方面建立统一的目标和标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并设置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其能力和意识的养成,构建更为完整的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三)依据工匠精神塑造师资队伍

在高职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多数教师均承担较为重要的历史重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积极引导。首先,教师需主动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化学习和内化工匠精神,此后将其落实在学习和工作中。即在对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的背景下,教师需先深化理解其本质内涵,将其内化到思想中,体现到行为中。其次,教师需从职业和专业的角度来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高职院校需为专业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深造机会,让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如教师可通过深造或者组成科研小组等方式来开展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为优化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动力。此外教师还可发挥自身的沟通作用,在企业和院校之间进行协调,建立新型的师徒教学机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产生更为积极的引导。最后,院校中的新教师需加强交流互动,对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讲,新教师的思想更具创新性特征,能够对老教师思想固化的问题进行调节,而老教师可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新教师进行分享,促使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效果。

(四)根据工匠精神打造实践项目

高职在对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进行融合期间,不能将工作停留在表面,而需深化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促使学生真正提高实践技能,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便于对工匠精神形成情感层面的体验,从而深化思政教育的意义。如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依据社会和企业的具体需求构建校内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实践渠道。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可在完成既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后,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同时还可促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尽量优化思政教学的效果。此时需注意,教师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时,需尽量将思政和工匠精神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教学方向发生偏离。这样学生经过长期的培养便可明显提高综合技能,准确把握时机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使其在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引导下,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获得上述教学结果除了可体现出二者融合教学的价值,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职责的体现。通过进一步分析工匠精神内涵,有效的构建实践项目机制,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利于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思政教育。

(五)借助校企合作构建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若想在思政教学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便需构建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平台,侧重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内容统一实施。首先,高职院校需紧随时展,侧重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实施,形成职业的实践情境,综合开展校内培训、技能和创新竞赛等互动,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其次,高职院校还需主动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内,真实体验工匠精神,通过一对一的带动和传承来塑造更高水平的职业精神和素养。最后,高职院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工艺制作和岗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工作内容来体验工匠精神,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工匠精神的熏陶。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加强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在思政教育过程,通过科学的将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教学体系中,激发了学生实践热情,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利于培养更加专业性并且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构建工匠精神实践平台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创新校企合作形式,进一步为学生工匠精神形成奠定基础。四、结束语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不仅要将工匠精神这一重心融入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而且还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培养出高尚道德情操与职业素养的学生,以培养出未来优秀的企业工匠。

参考文献:

[1]李晓婷.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46,48.

[2]沈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途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18):240,267.

[3]张俊婷.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285-286.

[4]杨金辉.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6):68-69.

[5]杨静.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探讨[J].环球市场,2021(2):281.

[6]赵美凤.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性途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7):105-107.

[7]孙春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J].读与写,2021,18(7):8.

作者:黄佳怡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