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新农村建设探究

新农村建设探究

时间:2022-12-06 19:48:13
新农村建设探究

新农村建设探究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利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通过组织、引导、协调,处理好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经济关系,构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业经济体系,以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再就业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牵涉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地方农业部门应当正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传统的经济体制局限了农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更加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缺少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管理工作,由于制度保障不足,不能科学、顺利的落实下去,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国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影响深重,不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不能很好的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对国家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围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多,执行力度也较差,具有创新和推广价值的意见、政策变成了形式化的存在,不能落实到实处中,相关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片面性的认为生产力是唯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忽略了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再次,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重视,相应的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跟上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和配置,对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农民以及民间组织应该合作,将自己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进行农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政府也必须认识到自己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重视和农民的交流和沟通,做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促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产量有更高的上升空间,帮助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产业结构不完整且单一

当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农村对农产品市场相关知识缺乏,农产品的种植产品结构单一。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较差,产能相对过剩,缺乏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低水平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单一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比较被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一些旧的管理机制仍然沿用至今,和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矛盾和冲突。而且管理机制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导致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缺乏制度保障,工作开展举步维艰。比如一些地方的农业部门缺少农业经济数据的审核机制,这就无法真实反映出农业生产涉及的相关数据,给制订精准的经济管理方案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另外,虽然各地方政府部门设置了农业经济管理机构,不过,在具体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对岗位职责内容认知模糊,甚至不清楚该承担哪一项具体工作,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然而,在政策落地中,有些地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进程中不够重视,缺乏执行力,小农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趋势下的大规模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管理文件和措施没有起到针对实际情况的作用,管理效果不明显。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部分管理人员依旧坚持传统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思想认识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创新意识和与新时代背景相匹配相适应的管理思考,面对农业科技领域的人才压力,不能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要紧跟时代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缺乏学习积极性,思想落伍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此时传统农业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利于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

(四)信息技术应用进程缓慢,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在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安家落户,农业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方向迈进。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在年龄结构、文化水平、职业素质方面参差不齐,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服务系统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资历老、年龄大的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力严重缺失,这不仅影响了工作进度,而且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绩效的提升。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健全发展机制,创新产业结构

作为政府部门需要推动制度建设的创新,科学合理地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新的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以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引导农民自行运作规范化市场,形成以龙头带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举措,也可以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让专业合作系统化、规模化运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管理者应该以多元化、全面化、体系化的发展目标作为参考,深入调节产业结构。应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不局限于当地市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扩大农业区域分工,实行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土资源优势,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型产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号召力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实体数量的逐年递增,市场竞争力日趋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地方农业部门应当针对本地的龙头企业,制订精准的技术扶持、资源扶持、政策扶持计划,帮助龙头企业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对当地企业产生深刻印象,进而树立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在市场竞争中,龙头企业注重长板优势,及时补充短板劣势,为市场以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以确定企业在消费者心里的坚实地位。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正向引领与带头作用,定期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农村创业者共同座谈,共同商讨,将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和与会人员分享。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也可以扮演龙头企业的顾问角色,及时吸取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及社交软件向外界宣传与讲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为当地企业的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三)完善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一流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涉及专业的农业技术以及经济学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但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处广阔的应用服务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与微观协调,通过数据库中的各项精准数据,能够精准判断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与趋势,进而编制出可行性高的管理执行方案。因此,地方农业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此外,针对现有的内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讨论、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与专业管理水平,打造一支一流的农业经济管理合作团队,为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聂斌 邸文峰 单位:河北省兽药饲料工作总站;北省农业农村厅机关服务中心

新农村建设探究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及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农村环境改善、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阻滞因素。据人民网2020年8月16日消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73%。虽然相对于上一年度而言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及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但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目标,遵循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作者:程霞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水土保持站

新农村建设探究3

随着农村一体化建设的加快,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其中,要着眼于现阶段我国农业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状,深入分析现有管理法规不完善、科技发展创新水平研究不足等问题,管理者职业素质普遍较差,缺乏对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支持,缺乏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和运行方式,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探索和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向现代化和科技管理方向深入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健康、持续、有效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定义及内涵

所谓农业经济管理,是以农业市场经济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为基本参考理论基础,通过对农业区域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合理组织和控制,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达到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的主要目的。在当前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在实施农业区域经济综合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加快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和增长,帮助农民就业获得更多的农村经济社会收入,推动农村局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农业区域经济综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当前阻碍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而且还能使农村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获得更加科学性的规划与合理安排,完成农村相关人力资源的正确科学合理分配,对利于实现农村农业区域整体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非常有利;还可以有效率地确定农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主导地位和具体发展路线,有助于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2创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工程。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也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帮助,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3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3.1管理体制发展不完善

管理体制作为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完善,对我国农业社会经济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将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社会经济体制制度发展不健全,少数贫困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经济体制以及农业经济行政管理并不能充分按照满足农业市场机制的中高标准经济需求,致使我国农业社会经济行政管理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快速健康发展脱节。此种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约束,农业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环境反应呈现出高度滞后的特点。因为经济管理体制制度发展不健全,无法充分按照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要求发展,致使社会产生各种矛盾并不断发展深化,利益协调关系缺乏科学性和可合理性,并同时存在严重的发展滞后性,致使我国农业社会经济行政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力,对我国农业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将会造成直接影响。

3.2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缓慢

农业实体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产业化,成为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实体经济发展管理效率、夯实我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取得成果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往往无法充分构成满足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法规标准制度需求,同时对农村产业化体系发展建设造成社会制约的不利影响;由于农业经济产业化与农村社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充分构成全面系统的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对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与农村产业化体系发展建设产生十分严重的社会制约与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与农村产业化相关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同时缺少相关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无法对农村信息技术资源采取较为综合全面的技术开发,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无法为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产业化体系发展建设提供可靠性的保障。

3.3缺乏专业优秀的管理队伍

目前,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与贯彻实施,农业领域经济问题成为社会政府部门十分关注与高度重视的经济问题,并对当前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工作具体制定出了相关农业政策。不过基于某种认识层面而言,政策具体规定并未真正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整体发展水平缓慢,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农业管理人员由于未能对当前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问题作出全面透彻的理解,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阶段制定政策力度明显不足,队伍经济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科学性的指导,致使当前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例如,管理农业队伍中的人员由于整体政治思想意识较为落后,无法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需要;整体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与人员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水平严重不足,未能对当前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的各个关键作用功能予以充分认识等,从而对当前农业领域经济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3]。

4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

4.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促进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关管理人员认为,我国现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基本情况,一些创新的制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体制的理论科学性和制度合理性。此外,有关企业管理者要积极鼓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种创新模式,调整和优化现有农村集体经济及其产业结构体系,促进我国现代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2实现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信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得非常迅速,信息化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促进农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继续增加对农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集体经济补贴的分配,加快农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向信息化模式转变。有关企业负责人组织应当建立农村企业信息化社会经济集体管理制度。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农村企业集体经济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不断采购相关的农业信息计算设备,还需要发展农业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还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农业信息知识培训,从而提高经济管理者的农业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计算基础知识,确保其企业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实体经济的现代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

4.3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管理

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实现不仅希望大大提高当地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希望能加快建立新的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为当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农业经济现代产业化的定位和管理,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项农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中,为了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各部门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和建立全国农业和农村合作伙伴关系。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条件。目前,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大力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逐步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农产品进口产业基地,实现进口农产品标准化研发生产企业和标准化生产加工,提高我国进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基本竞争力,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4]。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5.1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强化产销经营联合协调机制

首先,我国加工企业在进一步发展加工特色农产品与加工农副产品的高附加值产品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宣传手段以提高其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管理人员方面还必须注意并且要始终有一种积极、主动地宣传行动,对其技术知识产品进行全面系统地宣传、介绍以及技术培训的推广,除此之外,还可以适时采取各种定期方式,组织专家讲座活动及涉农理论知识普及与宣传培训会,提升农业从业人员与农民的专业知识储备量。我国在农村及各个农产品行业基层政府部门中,还应强调要积极努力增强全国农业自身对特色农产品和深加工体系以及新农副产品生产链模式的有效构建,对农业现有产品和产业价值链构造与方式等进行有效改进、探索与机制再创新,继续努力促进全国农业经济更加健康、有效地发展;其次,建立并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结构,实现对工农兼销双方结合的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进行有效地协调、联动机制;最后,积极开发利用我国各地和现有市场存在着的各种天然绿色原料及天然无公害食品。对于市场者而言,一定要通过努力尽快将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或建设工作的全部重心集中放在纯天然食品资源处,并且还尽可能去创造好其他一切自然资源条件,使企业进一步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满足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食品营养及安全需要。

5.2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群体的经济综合技术素质

目前,因为对我国有关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培训普及,具有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储备的农业人才非常少,而且全国各地基层政府农业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专业能力还不强。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农业有关管理职能人员整体的管理专业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要大力提升政府管理人员对自身业务的整体综合知识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通过定期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含量,但是要想在短期内顺利、快速地开展其具体服务工作,一定要做到与不同地区乡镇企业的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紧紧结合在一起,选用其正确、适用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和对其实施有效的技能培训措施。在涉农管理人员流动性还是偏高的市场情况下,培训的用场时间分配要相对具备时间弹性,可以采取将部门轮流集中培训或者集中重点来培养人才的两种模式有效合理地进行融合,对农村管理人员本身的整体综合职业素质进行快速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与工作机制的知识更新与体制创新,提高国家新农村发展建设整体的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唤醒相关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工作热情。

5.3健全新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我国各级相关行业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为了切实加快地方农业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制定实施了各种相关配套的经济扶持引导政策,比如: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权承包主体制度实施能力更新评估与体制创新,各个省级基层政府农业部门要以本地区具体实际经济情况变化作为主要依据,对当地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发展能力展开更新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创建新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制度,配合我国新三农制度,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其次,要想建立一个科学、健全、规范的新型现代化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应该从土地有偿承包到户的新型档案基础来进行,在实践这一项目过程中,强调要着力增强地方各相关基层政府领导机关对土地档案基本管理规定的重视,有助于切实提升政府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增加地方相关管理人员对乡土档案基本管理制度理解与实务应用能力意识,并且要把这项重要工作内容逐步引入新农村建设程序中。

5.4注重新时期农业科技文化创新发展

新农村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面临大量的生产基础设备设施简陋和建设规划不完善,直接阻碍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及发展速度,因此,需要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经营者切实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生产设施的整体机械化生产能力和农民专业化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设施自动化。针对农村当前农业生产活动实践情况,结合农户各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特点、规律和需求情况,设计健全或完善农田水利设备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针对部分农村地区水利不完善、落后等问题,还需要根据农业现实情况,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以切实促进农村地区水资源总量的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实现及时有效地灌溉,长期保持农田水利稳定生产。此外,在全面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及技术创新与发展,推动全国机械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实际经济情况要求和市场发展变化需求,适时优化、调整、完善区域各类大型农机设备,针对各不同农业区域气候及其机械化生产作业特点,构建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并存的高效农业现代化生产运作模式,并要加强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的政策制度系统建设,保障日常监督管理,从而才能使农业机械生产作业要素的农业社会化配套服务及供给能力体系进一步得以加速形成。

6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已经与以往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制度存在较大差别,经济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应意识到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意义以及价值。因此,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汝龙.浅析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J].消费导刊,2020(13):129.

[2] 吴伟铁.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2):80,86.

[3] 王子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家参谋,2020(2):15-15.

[4] 高守葆.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5):203-203.

作者:侯泽林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