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心理辅导

青少年心理辅导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7 15:06:26

青少年心理辅导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 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 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性行为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2)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技术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优势 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现实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应用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 评述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引导“问题少年”方面的应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 沙盘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疗效分析 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个性化训练理论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浅析心理训练在青少年运动竞赛中赛前的应用 论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著.成长中的家庭(第三版)[M].高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高刘宝慈,等.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第一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 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6]樊富珉.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团体心理咨询(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7]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 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26).

[9]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0(25).

[10]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28).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长桥街道;校外教育;辅导站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长桥街道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青少年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充分利用青少年的校外活动时间,大力推行类型多样、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主题教育和特长延伸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长桥街道的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我区教育的新亮点,为其他地区探索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一、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强化中心辅导站建设

长桥校外辅导站的建设,受到了街道和各社区领导的重视,政协主席分管校外辅导站工作,街道关工委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推进会,为中心辅导站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组织带头作用。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评迎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之风吹进长桥街道,长桥街道总站把握机遇,对各社区的辅导站网络进行了重新规范和完善,大幅度提高了软硬设备配置水平,同时辖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新设少年宫,节假日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街道的范蠡公园、文体教育服务中心、吴中区气象局、长桥中心小学天文台等也都成为重要的青少年科普基地,大幅度推进了中心辅导站建设的完善性。2012年增设了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并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任职,从而实现了中心辅导站的规范性、全面性,确保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为科学细致的教育。

二、围绕主题,注重实效,彰显中心辅导站的长桥街道特色

纵观国内外中心站建设实践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中心辅导站建设除了积极建设外部环境中的软硬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活动的开展上做好文章。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了富有长桥街道特色的中心辅导站建设。

1.发挥优势,加大和分站的沟通交流

长桥街道中心辅导站规模较大,条件较好,设备齐全,是身边分站的典型,在软硬件设备上、辅导员队伍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因而应承担起本区内各分站的协调和指导功能,致力于分站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应发挥指导功能,定期开展辅导站互动,并下发到各个辅导奋战,从而指导各分站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寒暑假时可以和其他分站联合,定期开展社区青少年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其次是组织辅导培训。每个季度应该召开至少一次的中心站和分站辅导员回忆,对于各站的经验体会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的辅导计划。各分站遇到困难时,应积极联系相关领导干部,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分站遇到环境布置上的困难时,可以帮助解决。

2.开展特色教育

校外辅导站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致力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兴趣的多方面培养,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开展以下特色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在辅导站大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电影《七七事变》,启动了长桥街道红进校园的活动,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林园进行扫墓,定期开展法律知识的培训,从而树立起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良好思想素质。

(2)文化课培养。辅导站中大部分都是退休教师或者在职的知名教师,在青少年文化辅导上都具有较强的功底,除了辅导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外,还积极地因材施教,对有英语、写作、数学等特长或兴趣的学生因材施教,致力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对于部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还积极组织他们参与到假日辅导活动中来,提高了文化课培养的覆盖范围。

(3)开展才艺技能传授。辅导站充分利用了丰富齐全的设施,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强化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致力于学生才艺技能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象棋教学不负众望,到目前已有188人次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得名次,其中董毓男、林蓉小朋友集区、市、省、全国冠军于一身,被晋升为“地方棋协大师”。2012年7月3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小行星通报第79912号”文件将陈韬先生发现的永久编号为172315的小行星命名为“长桥小学”星。同年获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辅导分站称号。

(4)强化安全教育。校外辅导站开展活动时,尤其是暑期中一些规模加大、参与人群较多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枢纽,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长桥街道校外辅导站自建成以来,以心理辅导、活动诱导、思想指导等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了对青少年的辅导,充分发挥了校外辅导站所具有的社会效能,成为青少年校外学习和互动的乐园,也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受益的重要教育阵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洪霞.课外补习与家庭辅导:校外教育形式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4)

一、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德育中的心理阻抗是以个体已有的主观认知为基础,通过对客观现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来说,影响青少年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的个人生活史归因

1.青少年原有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在一些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中,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被看作有胆量;与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对着干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有偏差的道德认知,会让青少年形成一种消极的对德育的态度定势,即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否定、厌恶甚至排斥的内心倾向性。同时在“高考一卷定终身”的诱导下,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使德育流于形式,“学习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在青少年头脑中形成“德育无用”的认知定势,很多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上,形成了对德育的漠视。

2.青少年之早年成长记忆的负效应。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其行为能与社会、集体要求保持和谐一致,处处维护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家庭爱的缺失而造成一些令他难以忘记的负面的成长记忆,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事情,或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态度。

3.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行为倾向让他们相互间很容易形成认同感,也最能达到相互转化与感染。因此,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最突出。如果同辈群体中存在着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行为和观念,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之对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认同,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大众传媒由于在信息的选择上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考虑,一些信息进入青少年的视线,对是非观念模糊而模仿力又强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诱使青少年犯罪。一旦青少年接受这些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内容相悖的信息后,就会对德育产生抗拒心理。

(二)青少年个体的个性心理归因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意识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要求独立,行为上要求自主,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的德育中,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强调个人的权威性,使学生处在被管制的不平等低地位,在这样不民主的德育环境中,青少年的成人感无法得到满足,必然会对德育产生心理阻抗。其次,青少年出现心理上的闭锁性。闭锁性是一种心理防御,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中一旦出现闭锁性,会让德育工作者发现不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德育工作者也无从下手,德育工作无法展开。第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2](P244)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思想上认为德育大而空;行为上会做出与德育相悖的事情。当德育工作者对其不良的行为进行劝说和引导时,他们认为是对其的“管、卡、压”,不愿意接受,甚至是公然的反抗。

2.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倾向。首先,不良价值观。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个体性。因此在价值观上一部分青少年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弱化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所以在这种功利性、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德育对他们来说就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次要,忙起来就不要”。其次,道德信仰危机。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现为道德失范”。[3]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的麻木、道德观念混乱和道德行为失范,它使青少年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形成了对德育抗拒的心理。

3.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摆脱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寻求独立和平等。但是由于其意志性格处在形成过程中,所以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偏激和逆反心理。而且由于自控能力的薄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迁移,反映在对德育要求的漠视,甚至是抗拒,因而产生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三)学校德育视角的多维归因

首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地位的低下和流于形式的过程让很多青少年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德育“无用论”,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德育的漠视,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其次,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一方面会使青少年因理想德育目标的高不可攀而失去追求的勇气;另一方面又因现实中缺少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之中。

第三,德育过程中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忽视。在德育过程中,忽视青少年个体需要,使青少年个体无法实现道德的内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青少年对德育工作者的抵触情绪,继而造成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第四,德育内容失恰与方式、方法失当和对德育对象评价中尊重与关怀的缺失也是造成青少年对德育产生阻抗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疏导和矫治

(一)通过日常交流增进与青少年的互纳

1.增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工作中一要树立学识威信,做一个知识渊博、专业理论功底深厚、有水平又令人信服的德育专家;二是要树立品德威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是树立情感威信,融入青少年群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亲切感,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者通过对个人学识、品德和情感的修养与提升,不断地增进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心理共融,才能消除心理阻抗,自觉地接受德育。

2.注重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关怀,用理解和尊重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打开师生间的心结,然后用关怀和关爱感化受教育者,消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阻抗。

3.以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并接纳阻抗。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产生都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德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和抱怨,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用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接纳阻抗,才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化解阻抗。

(二)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过程

1.根据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内容的适恰性。“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德育材料只有沟通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集知识、趣味、思想于一身,才能使学生欣然接受。”[4]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满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2.针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增进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首先,德育方法的选择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变“单向灌输”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其次,注重体验式德育,通过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利用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通过社区组织和学校课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网络”,[4]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转化。

3.通过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实现“以情育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情通则理达。德育工作者用情感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人,并激发青少年将这种情感投入到对自我的道德教育中,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从而有效克服心理阻抗。

4.以欣赏性评价促进青少年对心理阻抗的自我克服。道德评价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与激励动能。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的欣赏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找回自尊和自信,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从而克服不良的道德行为,使其道德品德修养得以提升,有效地克服心理阻抗。

(三)借助心理咨询、辅导进行心理阻抗的矫治

存在心理阻抗的青少年由于其行为常常危害他人而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甚至是惩罚,常感到四面受敌,进而对周围的人产生厌烦、敌意和偏见。同时又由于他们身上存在缺点与不足,内心敏感,一旦受到不友好对待,就会感觉自尊心受挫,对自己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是自卑。所以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下,青少年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烦恼,不仅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难以消除阻抗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阻抗情绪的疏导和行为的矫治。

首先,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建立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与德育工作者相比,心理辅导老师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能更快地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辅导来帮助心理存在阻抗的学生克服阻抗,健康成长;同时,德育工作者也能在与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预防学生心理阻抗现象的出现。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少先队 大队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中学大队辅导员是共青团依靠的重要力量,承载着少先队与共青团有效衔接的使命,是辅导员队伍中主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指导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从目前各个学校来看,中学专职大队辅导员少之又少,有的是任课教师兼职,有的甚至没有这样的岗位,中学少先队活动难以展开。没有活动就等于没有少先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实践是我们少先队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如何育人也就成为当今中学大队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大队辅导员,更应该走向专业化。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少先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只有加快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做好党、团、队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适应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发挥团队组织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功能。

一、当前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素养现状的思考

我在团委兼职三年,担任大队辅导员一年多。面对忙碌繁杂的班队事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总会感到无奈和无力。 由于自己的专业素养还不够扎实、对待工作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探索与思考。我认为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素养还存在以下不足:

1. 专业知识缺乏。中学大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基础知识及常规工作程序不熟悉,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到少先队工作效果。

2. 教务工作繁重。大多数中学大队辅导员角色多,任务重。我担任初高中音乐教师,每周20多节课,音乐组工作繁多、细小,形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面性,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3. 科研意识不强。辅导员任务繁多,要致力于研究少先队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青少年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没有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新形势下中学大队辅导员的定位

首先,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指导者,是合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少先队员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中学少先队员由于心理呈半成熟状态,所以辅导员更应该及时准确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少先队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让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辅导员同时还应该是少先队员生活的益友,真诚地为少先队员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中学大队辅导员还应该秉公办事,为少先队员树立榜样。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要公正无私,不可感情用事。队员犯了错,辅导员必须给他指出来,并加以分析,使其明白是非,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纠纷,辅导员应把事情原委调查清楚,站在公正立场进行裁决,不可有所偏袒。

再次,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民主平等型”“表扬激励型”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使队员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必备手段;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少先队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做、所为,要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工作中以表扬激励为手段,使每个少先队员都能素质全面、人格完善轻松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需要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本领。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对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集中式培训、加强自身学习,用理论支撑起专业化建设的框架

集中式培训可以让辅导员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少先队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各省市区多开展关于少先队基础理论,少先队政治理论、少先队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训、少先队工作项目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培训,培训过程中可以聘请优秀辅导员对“新”辅导员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2013年7月我市在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学校组织了全市大队辅导员培训,在培训中不仅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很多实践性的技能。例如国旗班应该如何护旗、升旗手应该如何叠旗,鼓号队基础知识与编排。这些内容正是像我一样的“新”辅导员渴望学习的。所以,作为新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相关的培训。用理论支撑起专业化建设的框架。除集中培训之外,加强自身学习。

2.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搭建“借鉴学习交流”平台

校际交流可以有效地学习优秀辅导员的工作心得及观摩成功的活动案例。校际交流活动,为辅导员搭建了 “借鉴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际交流活动,辅导员之间交流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学习前沿的信息,在教研氛围中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同时,校际交流也是青少年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我校曾开展与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土默特中学及北京一零一中学、日本玉琦县立不动冈中学等众多知名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兄弟学校的育人模式,通过学习引发自己的思考,借鉴成功案例。与此同时,少先队员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团队精神。例如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我校学生有四个案例入围,分别是《慈善公益新模式――“火箭”计划》《流浪动物救助站》《书香青城》《温暖校车》,学生们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与答辩,赢得了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也懂得了作为当代青少年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我校组织的与日本玉琦县立不动冈中学的师生联谊植树活动中,中日小伙伴共植一棵树,自己挖树坑、抬树苗、栽树、浇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让其懂得劳动的快乐了解绿化家园、和平友好的意愿。

3.以团带队,做好队与团的有效衔接

少先队员是共青团的后备力量,作为初高中一体学校,结合我校特点,开展“以团带队”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团委、大队部都会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少先队员们重新找到自己的组织,感受“家”的温馨。少先队大队成立后,由高一年级的共青团员在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引导初中各个中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科技艺术节、读书节、新年合唱节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高一年级共青团员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积极地为少先队员们作出表率,初中少先队员也向往着加入光荣的共青团。每年五月四日、十二月九日我校都举行优秀少先队员入团仪式,在入团仪式上,新团员庄严宣誓,使命感油然而生。同时高一年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社员也在发挥共青团员的作用,带领并指导初中少先队员参加社团活动,使得人人有岗位、个个都参与实践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参与活动时不仅学到了广泛的知识,个人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与精神生活。以团带队,体现在团队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团队的有效衔接,是中学大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结合个人特长,做有“魅力”的中学大队辅导员

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到了中学阶段,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不良习气、不利因素,使得学生们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小伙伴不喜欢和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我以特长,力争做有“魅力”的中学大队辅导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展示”是大队辅导员与少先队员相互信任、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课上让队员聆听一些经典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陶冶情操。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一个队员都有闪光点,有的会唱歌、会跳舞、有的队员会乐器,我利用自身特长和少先队员们融合在一起,共同载歌载舞,寓教于乐,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每一个队员都沉浸在融合、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慢慢地辅导员就和每一位“小伙伴”很和谐、自然地在一起,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5.课题式研究,让中学大队辅导员走向专业化

中学大队辅导员应积极申报课题,根据初中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辅导员个人的兴趣,结合自身工作及校园文化,确定研究子课题。辅导员要深入实际,将日常组织的活动及时形成课题阶段总结,并深入思考,注意材料的及时积累和总结,并把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多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把课题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加快中学大队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进程。

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的职业群体。贯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要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作用,探索其专业化发展之路,提升广大中学大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中学大队辅导员工作有信心,管理有方法,发展有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使辅导员工作真正实现专业化,最终实现少先队事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6)

10月27目至28日,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活动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辅导教师和青少年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东莞徐记食品公司独家冠名赞助支持。

1O月27日,与会的青少年代表利用参观中国科技馆的机会进行多媒体制作比赛,在短短1天时间内现场拍摄、制作出了32部多媒体作品。

10月28日下午,本届科学影像节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馆l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以及青少年和辅导教师代表、各省区市活动负责人等300多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任林担任本届科学影像节评委会主任,她在评审报告中介绍本届科学影像节其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申报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897项,经专家评审团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598项。其中青少年作品532项、科技教师作品65项。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影像作品拍摄、剪辑与制作方面的技能,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优秀作品展映播放了青少年现场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认识“流体阻力”》、《“身不由己”的碰撞》,还播放了两部优秀青少年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成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王延祜,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殷皓,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孙天珍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青少年、辅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颁奖。

《坚固的糯米灰浆》、《路灯“黄多白少”之谜》、《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等4项作品获得本届科学影像节最佳作品奖;《弧形消波堤》、《是什么阻止了水果的氧化》等6项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单项奖;《隔夜茶能喝吗?》、《手机辐射,你真的了解吗?》等7项作品获得“熊博士科研之星奖”,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中学郑茂军等10名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员教师奖,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等12家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奖,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等30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下优秀组织单位奖。

李晓亮主任在讲话中表示,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举办3年来已然成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序列中一个新的活动品牌,今后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活动规模,并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科学影像节活动,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的蓬勃发展,让科学影像之花开遍祖国各地。

(河南省科技活动中心 段春明)

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

11月12日,为期2天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教育新探索”.旨在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论坛期间,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各省、区、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及科技教师代表约150人围绕科学教育领域相关问题和成果进行了研讨。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陈赛娟院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校外教育处处长张东燕和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分别致辞,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致欢迎辞。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主持开幕式。

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科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新框架、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经验以及科学教育中学习效果的测评及运用。

在主旨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任友群教授的演讲“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上海PISA成绩的背后”,美国史密森学会政策与研究总监卡罗尔·内维斯博士的“跨学科融合——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等演讲可谓精彩纷呈。而在专题论坛期间,演讲者与参会代表围绕科学教育的各项议题互动频繁,各分论坛反响热烈。

论坛共邀请发言人21名,其中大会主旨报告人6名、引导发言及案例发言人15名。大会论文集共收录大会发言摘要22篇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评选的优秀论史摘要20篇。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7)

深圳小学生在下午4点半放学,目的是让孩子们早点回家休息。然而许多家长往往要下午5点半甚至6点之后才能下班回家,他们无暇顾及这些4点半放学的孩子,而这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弱,社区内也没有相对安全的环境和人员等免费配套设施。因此在这一两个小时的“真空时间”里,孩子的安危让家长顾虑重重。

在对学龄儿童及在校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儿童放学后大多数都是选择直接回家做作业。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方面课业辅导及兴趣活动的需求最大,学龄儿童对“课业辅导”和“兴趣活动”的需求最为明显,也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学业和个人特长培养的重视。学生群体逗留在社区的时间相对较长,社区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区服务应综合学生、学校、家庭的需要与资源,在社区开设“第二课堂”,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发展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同时,我们发现青少年群体成长发展中的需要是多样的,包括青少年对就业教育培训、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兴趣小组、青春期发育、保健知识辅导等多个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面临着学业(职业)、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对自我的寻求与认同、同辈群体的融合以及对未来的焦虑等等问题,社区是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寻求协助的最重要的途径。

“四点半学校” 经过在全市十二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形成了一个基础模式,也为接下来的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该项目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成绩和经验。

针对在校青少年儿童课业辅导及兴趣活动的需求,开设社区 “四点半课堂”服务,在正常上学期间每天4:30-7:00开放给社区青少年儿童享用,并组织社区内的义工队进行课业的辅导;在周末及寒暑假开展“周末影院”、举办社区绘画、合唱、手工制作、球类等培训班,丰富社区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拓宽视野,发掘潜能。

采取征募形式,依据自愿、就近、便利原则,按照功能需求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教学目的和形式将有别于学校的正常课程教育和

社会培训班,重在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性情。另外,社区“四点半学校”将遵循自愿原则接纳本社区中小学生,所有教学和服务均无偿提供。

二、服务目标

(1)为青少年提供课外作业或阅读的安全场所;

(2)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促进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挖掘青少年潜能,协助他们了解自我,提升他们处理困难及压力的能力;

(3)改善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及家庭关系;

(4)为处于不利环境或遇到成长困难的青少年提供个别辅导及支援;

(5)积极倡导在社区建立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环境;

(6)探索、总结出社区“四点半学校”的运作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衔接互动的长效机制。

三、服务地点

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新华社区绿景花园图书馆大厅

四、服务内容

社区“四点半学校托管服务”(一年级至六年级):提高青少年自我照顾的能力,在课余时间提供预防性与发展性的活动包括功课检查及辅导。利用社区互助支持系统,发动社区老年退休教师、干部以及有才华和爱心的人士组成一支专门的义工辅导员队伍,一方面可以给来四点半学校的青少年做功课辅导、书法美术课外学习,另一方面也对青少年起到了榜样模范的作用。

图书阅览及自修:图书角设有不同种类的图书、光碟供会员借阅,满足青少年儿童对阅读的需求,而自修室则提供学生一个宁静的温习环境。

心理辅导及情绪支持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抒发情绪和倾诉机会,通过疏导和指引,协助他们面对和解决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亲子服务:提供促进亲子关系的家庭活动,协助父母认识子女成长的特定和需要,了解及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为父母提供管教知识和技巧,帮助其建立

家庭外的照顾支援网络。

工作坊:透过小组或团体活动,如增强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正确合理的表达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通过实践和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关心社区公益,认识公民的责任和权利,加强青少年人社会责任感,等等。

历奇教育:通过开展一些适合青少年的康乐游戏,让青少年参与体验式的学习,实现寓教于乐,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最终建立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兴趣班:通过不同类型的兴趣学习班,提供青少年展示自己的平台,挖掘青少年个人潜能,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组建青少年义工队伍:激发和鼓励青少年奉献爱心,组建一支社区青少年义工小分队,发挥各自所长和优势去帮助同辈群体以及社区邻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促进他们提升执行能力。

社区公益活动:通过与社区有关人士的紧密合作,邀请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在社区开展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倡导和宣传关注青少年发展的各类需要,构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和谐社区。

五、组织架构

六、预计困难与应对策略

七、场地布置

1.图书角(用于青少年阅览图书、自习)

2.快乐营地(5点后开放,用于摆放玩具、游戏区)

3.小组室(用于开展小组活动、工作坊)

4.娱乐活动室(5点后开放,用于乒乓球运动类活动室)

5.走道两侧挂“会员制度”等挂牌、活动图片集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