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1:58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1)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现代社会,父母不能一味的对子女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父母与子女间应当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加强心灵的沟通;少一些溺爱,多一点磨练。现代的青少年遭遇的痛苦和挫折都比较少,所以应当适当增加一些痛苦的体验,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孩子们一味的受苦,而是让他们增强抗痛苦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应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

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

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3个层次: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具体包括:加强青少年智能训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教会青少年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训练,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品质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另外还应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第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2)

关键词 体育教育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本文从不同风格体育锻炼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不同作用出发,剖析不同风格运动的功能价值,希望从中发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的因素,从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来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本论文所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3.1.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据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3.1.2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2 不同风格的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2.1东方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太极拳被认为是对人体心理和生理最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的运动。(1)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和谐自然,能够从身心两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是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锻炼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3.2.2西方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决定了其所应具有的以下功能:(1)塑造性格,从事各种体育运动都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反过来,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对于性格的培养和完善也具有较大的作用。(2)培养竞争,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显得无处不在。而竞技体育就是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3)抵抗挫折,在竞技体育领域,胜利属于少数人,失败则属于多数人。而这些人必须要勇于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才能站在最高峰。

3.2.3休闲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休闲活动的方式之一。如今休闲体育正以它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休闲体育生活,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休闲体育是青少年紧张学习后暂时放松的需要: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后,通过轻松、娱乐的体育可以使其忘却心理压力,充分享受体力带来的快乐。(2)休闲体育是青少年友好交往的契机:爱好运动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聚在一起单纯为了喜欢运动,这是交朋择友的最佳契机。

4结论

以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性效应。不同风格、内容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有效做到激发体育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3)

Abstract: Young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physique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exuberant vitality of a nation,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but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strength, the impact of young people’s physical health is far beyond the young individuals themselves. Although the factors impacting youth physical decline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sociologist's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mpacting the decline in youth physical, mainly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home, soci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life style and young people’s physical.

关键词: 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住宅;社会意识;生活方式

Key words: young people;physical health;family home;social consciousness;wa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328-02

0引言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无论在增进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还是在优化身心健康以及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客观上由于“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的重压,使得学校教育的抓手不得不倾向于智育而忽视体育,由此引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尤为凸显。据2005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1],已隐在地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倍受关注。为此,2007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广泛的社会动员――力求解决或改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历史地看,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此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实乃学校体育之幸――即为造富于青少年体质健康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际遇。尽管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水平与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现实地讲,就青少年个体而言,体质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健康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与社会环境的某种状态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基础性联系,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言,“……这种解释的实质在于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本文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它与社会环境的部分因果关系,旨在解释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检测持续下降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并为营造一个有益于青少年体魄强健、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体质健康概念的再认识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获得的在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与体育活动能力、人体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在当前的体质研究中,大多是以研究对象的测试成绩即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握力、立定跳远等来体现其体质健康水平,当数据显示出被测对象的上述指标呈现下降或减退趋势时,研究者便会得出测试者体质下降的结论。

从概念上讲,这一结论有其合理的成份,因为体质的五个部分即“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其主干要素也就是易操作、可量化的部分在前三项。因而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在与历史的比较中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种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追问社会文明进程与青少年体质非同步化的诘验(验证),也就是说,现在的青少年(界定在80、90后两代),他们的生活环境、膳食富足与社会的文明进程是同步的,其体质主干指标的优化理应是同步的,但相对而言并非所愿。从人的生活层面上来讲,诚然体质健康概念中的后两个部分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十分重要(因心理不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使青少年个体频频失足),但它毕竟在体质健康的验证中难以操作和量化,因此落脚于易操作、可量化的前三项指标形成的结论性监测也就具有了合理性。所以笔者以为,认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概念问题,客观上界定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较为可取,尽管“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健康与否共同构成了体质健康的概念,但说到底它归属于心理学范畴,因而正如我们看到的――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性研究中并没有哪一位学者立意于体质健康之中。

2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2.1 家庭住宅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微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本身就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人的社会化的最初阶段是在家庭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话语模式、价值观念等受家庭及其成员的影响最大[3]。青少年是生活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点上,可以说在青少年体质下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文化了,其中家庭的住宅因素尤为凸显。在我国现阶段,80、90后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家庭住房条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预测的那样“家庭住宅不再只是一个能吃上饭、睡上觉的‘窝’,它正在演进、升格为人生自我满足的宫殿”。然而,当人们以无比欣喜的心情迎接家庭居住条件“飞跃”改善的同时,却又以无可奈何的心情面对居住条件改善后所引发的新的家庭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此种环境中所出现的限制。

昔日,家庭受居住条件的限制,邻里的青少年们一起玩耍、结伴游戏,那种状态相对来说,有利于他们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发育。现在楼市生活环境,基本上家家关起门来互不往来,这种城市住宅生活,现实地制约了青少年户外运动的机会(事实上对放学回家的青少年们大部分家长采取的是“圈养”式)。面对家庭住房变大的青少年们,按理讲住宅空间大有利于他们身体活动,然而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想做一些身体活动的游戏却苦于无“伴”而割舍原本就属于他们“好动”的天性,如此户内、户外身体锻炼或运动的匮乏,不能不说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象与这种家庭住宅“圈养”式因素不无关系。

2.2 社会意识因素“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杨雄做过一次上海儿童和法国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法国儿童好动,向往成为板球运动员,运动健将的比比皆是,而上海儿童更喜欢静,爱好玩电子游戏、看电视、上网”[4]。这一青少年现状的中、西对比,说到底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5]的对比,看得出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首要的是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不以考试为中心,倡导愉快教育;相对于我国来说,因目前我们客观上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社会存在――因受传统文化的深度制约,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智轻体”内化为独具刚性化的社会意识已是不争的现实。那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看,生活在“普教阶段”的青少年们,无论是自己还是学校及家庭,都在为其能步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做着筹划与努力的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的是社会存在,而且青少年因此所付出的身心代价问题则又十分凸显地反作用于这种社会存在,例如,仅平均每天上课一项调查,市区中学达7节以上甚是普遍(国家规定5节);体育课经常被文化课挤占视为正当;回到家中仅有的自由时间就是吃饭;玩耍及体育运动被家长视为耽误学习;作业至深夜、双休日奔跑于多科类教师家中补课已是日常生活。等等司空见贯而不可避免地高压智育状态,如果说,为了能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这种社会意识对青少年学生的“空间控制”是一种外在的硬性控制,那么,青少年学生对自我“时间控制”已由外在转为内化,形成作用于自我意识(即不完成作业不能睡觉)的程式化状态,就成为这类未来新人当下的一种生活规范。

2004年新颁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是“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旨在通过制度性的规制以求达到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6]。这种教育制度的需要,既是社会意识对培养对象之体质健康的目标取向,也是学校主流文化在发挥“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作用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诚然,这种制度性安排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可能性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青少年学生在个体社会化中所接受到的行为规范,并不是社会化了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价值标准,而是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已有的“重智轻体”的社会意识在个体的继续社会化中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因此,尽管这种刚性化的社会意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效地推进着人才使用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社会意志,但它附着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疾病问题不仅使得中国的教育改革成为敏感而迫切的公众话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将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代价咎于“重智轻体”的社会意识所致,也就不无道理了。

2.3 生活方式因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消费、休闲等的巨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彻底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在恩宠过度的家庭生活中享受着富足的物质馈赠,拥有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和其父辈们根本没见过的东西,他们是一代不创造社会财富,依靠父母的经济来源,从容地体验和享受新的生活方式的社会人群,但同时也是头上笼罩着未来社会生存压力的一代社会群体。尤其是在这种因社会进步对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准提出高要求的社会现实中,他们所能回避的就是童心的天真烂漫,而不得不潜心习练迎接“学历社会”的生存竞争。至此,昔日那种学习之外的天真烂漫、快乐玩耍、充满童趣的课余生活方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求学技艺、温习功课、作业、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的生活方式。诚然,80、90后青少年群体中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拥有成人世界许可的电视、电脑、上网、游戏等工具性的玩具,但客观地说,80后之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爬山、抽铊锣、促迷藏、官兵捉土匪等游戏与80、90后青少年成长中的游戏生活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我们避开社会进步的必然不说,就粗看这种游戏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课余活动形式上的表现,只是一种表层的差异,但细看这种表层的差异实则已深化为一种体质的差异,因为前者的取向是运动的方式,而后者完全取向于静态的方式。难怪近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表明其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呢!由此,笔者认为,青少年目前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学习化的生活方式”还是“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均存有难以扬弃的弊端,如何构建全社会理想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无疑在这个路程中,社会需要艰苦的探索来走出困惑,而青少年群体更需要经历痛苦的反思来开拓出新的生活方式,亦显得尤为紧迫。

另外,就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中标明的“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来看,现实地说青少年尽管整体上因其学校教育的升学压力和父母高期望值的压力,形成了一种“学习化的生活方式”,但从生活观察中得知,也有相当部分的中、小学生在课余生活方式中并没有让其电视、电脑、游戏等工具性的玩具(尤其是电视)闲置,拥有并习惯于这种娱乐生活方式者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客观地讲也并非“无益”)。问题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这些少年儿童的活动量大大减少,并时不时会吃一些零食,这些零食大都营养低、热量高,如此过多地吃这些食物对没有活动量的他们自然会转化为体内脂肪。其次,现在的电视有太多的食物广告,孩子通过看电视,会购买更多他喜欢吃的或还没有吃到的食品,使之转向对食物的无节制兴趣,从而导致肥胖少儿更加肥胖。过多地看电视会导致少年儿童肥胖,这个道理并未被更多的家长所认识,这个结论性的问题尽管有点偏颇,但我们在生活体验中确有其感悟。为此,在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电视生活”行为,对这些已经肥胖的少儿来说亦是十分必要的措施之一。

3结语

青少年的体魄强健,从宏观上讲,既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表征、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微观上来说,他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健康结构,一种精神气质。所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青少年个体本身。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在这个系统中重点分析了社会意识、家庭住宅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否的客观存在。尽管它们都有其独立的影响面,使得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更为复杂化,但说到底这些因素,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交织于一体,因而以求得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性发展,显然,为防止及消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因社会意识、生活方式过份智育化和潮流化而出现的反体质健康的现象,加强宏观调控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中央7号文件的政策干预)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2]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5-56.

[3]方青,孔文.社会学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28

[4]方青,孔文.社会学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31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4)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运动处方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研究,是针对目前青少年的体质素质下降而提出的,目前青少年速度耐力、近视率、肥胖率提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体质素质,是本课题探讨的问题。适宜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男女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利用不同的锻炼方法、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健康的生活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适应。根据青少年体质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对本题目加以研究,指导教学,通过适宜运动处方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学生体质素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 它不仅源自于社会、学校与家庭, 而且还源自于学生本身。要改变这一现象同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 从体育价值观与意识转变、增加体育保障措施等入手, 齐抓共管。体质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体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体质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体质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体质素质水平。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状况,就是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重视,并且采取适宜的运动处方,改善青少年体质素质。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另外,能够建立几套运动处方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是本论文提出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世界上发达同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有5个特点。政府性;如日本、美国,日本从19世纪初就开始对学生体质进行调查,1930年制定了《体质测定法》;美国1956年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总统委员会” 系统性;如日本系统地研究国民体质已有90余年的历史。科学性;体质监测指标除了简单可行、科学有效外,还必须结合国际体质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8项统一测试指标进行。社会性;除了政府的政令外,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效用性;要十分重视体质测试结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关注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并不断采取措施,

调查研究国民体质状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1979年,在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的共同领导下,组织了对全国16个省、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制定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3、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的概念可以将运动处方理解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测试等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合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运动内容、强度、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实事求是性原则;全面锻炼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健康的因素在增长,运动处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低支出,低风险,低副作用和令人愉快的治疗手段和教育手段,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在我国,人们在锻炼领域,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如何促进他们体质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活动多少来增进青少年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的研究较多,较少谈及运动处方给他们带来体质素质方面的影响。随着锻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频率、频度、项目、时间的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如有氧耐力锻炼,竞走、中长跑慢跑、跳绳等稍长时间的持续活动,脉搏在160次/分钟以下,从运动生理角度讲,这种活动能使心脏充分舒张和收缩,减少淤血,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肺组织的发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青少年体质素质。运动处方的采用注意走路、跑步的速度,投掷力量的大小,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和动作频率的快慢。

4、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资料法 先后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将资料搜集工作看作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本研究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研究思路的梳理、实证研究的开支以及论文的撰写都以此为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即使论文写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也难穷尽,疏忽在所难免。 专家访谈法 访谈有关运动处方专家、心理专家、教授、体育权威、为构建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打下基础。 问卷调查法 研究主要应用体质、健康、心理测量方法,遵循编制标准化健康、心理量表研究的程序和已有的相关标准化量表选择条目,建立初测量表,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十五中、长征街小学学生抽样测试,调查对象为3000余名,研制青少年体质健康评定量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量具。 测试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入学或升入上一个年级,就对其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结合课课练体育教学模式、适宜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在每学期的期末再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比较其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运动处方的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的数据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5、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验设计阶段,为了确保体质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体质素质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体质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体质健康的认知,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 组成因素。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体质健康、运动处方、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第二个阶段是计划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体验运动的感受,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热身,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质素质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第三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青少年的肥胖、近视、耐力素质下降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每次课都要精心策划,让学生节节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良好的身体智力,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时期。培养青少年的锻炼动机、引导其行为目标、从参与体育活动及言语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投入到运动中去,体验运动乐趣,每节课上让学生出出汗,排排毒。每节课,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损伤的处理、运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沉迷在网络中,有损于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到室外锻炼,也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教师给学生安排做什么运动,教师争取跟着做什么运动,每节课上教师和学生感到――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检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2003

[2] 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牛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学.1999,20(6):8―10.

[3] 史儒林.青海高原地区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徐元玉,翟芳,周烈.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68―71.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5-01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他对一个人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有莫大的影响。

根据心理普显查示,有20%的青少年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其中约5%还非常严重。心理问题会导致的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等状态,甚至会使青少年作出极端行为,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及处理心理问题, 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长期心理健康教学实践基础上,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观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一些新探索。

一、思想上重视, 组织上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项目,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周期较长, 效果不容易显现,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学校需要成立由领导、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评估检查等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1]。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位, 离不开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还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使自己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 能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种族、阶层人的各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校应该认真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培训班,为发展壮大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发挥积极的作用[2]。

三、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有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 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认为, 社会竞争增强, 教育已经一天天变成只让小孩子记住知识, 而忽视人的社会化训练的一种活动。于是一代代大学生、高中生更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舒服。在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 许多人不能正确对待, 出现了反常行为, 于是有了马加爵报复校园的极端例子[3]。

学校应以民主开放的风格,教师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要认识到此时期的青少年在对老师产生信赖的基础上,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解决心理的困扰或问题。

四、开展课余团队活动

学校除了继续开展原有的一些假期营队、军训活动、运动和才艺比赛外,心理健康教育单位需要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或咨询,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造力训练、情商课程等。招募学生参加时可以生动活泼的团体名称做宣传,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学校是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经验最好环境。例如多开展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班团会、班级干部轮换制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等特质或能力。

五、进行心理知识宣传

为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 将是一项非常重要与必要的工作。可从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学生进行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了心理协会,建立了心理协会网站,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 在院报、广播站开设心理信箱专栏, 对收集到的学生关心与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点评[4]。今后计划要更广泛地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板报、校园网络及办心理刊物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咨询活动,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宿舍区开展起来。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环境,青少年无论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对家庭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在青少年身心转变的时期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出发。家庭和谐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民主平等、以身作则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个体特质和能力的发展。

七、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顾虑

客观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早期教育中,在必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 而不是精神病患者;咨询效果因人因问题而异, 需要一定的周期;咨询目的不单是解决心理问题, 更主要是通过咨询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将来职业、事业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八、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青少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对他们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无误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打下基础,它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必要环节。对青少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同时将心理测查结果反馈给本人,并采用多种指导和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要保密,并妥善保管[5]。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上述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工作经验及体会,更多的方法与理论还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0-35.

[2]刘红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途径[J].理论观察,2007(1):131-132.

[3]何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91-92.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6)

摘 要 篮球运动作为我国基础运动项目之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对抗性等特点,同时篮球运动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人的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人们十分重视它的运动的价值,更是受到青少年们的青睐。此文根据篮球运动的特征和青少年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健康中国 篮球运动 青少年 身心健康 探究

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状调查分析

在我国青少年中大部分都属于身心健康者,但仍然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问卷中显示62%的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心理压力。其中有35%的青少年会选择篮球运动来放松身心。

(一)人际关系得不到协调发展,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封闭自己的内心并产生自卑自卑感、孤独感,最后导致造成不良的倾向。

(二)情绪上的影响,少部分青少年因学习基础不扎实而产生厌学、、逃学易怒等一系列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青春期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特征,青少年往往做事不考虑产生的后果,自我意识相当薄弱。例如,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等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在加强青少年增强身体素质、增加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能够真正健康、茁壮成长。

有32%的青少年会选择篮球来减压。篮球运动是一种增进人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通过篮球运动增加自身锻炼,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篮球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使人体机能得到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优良的性格、品德起到积极作用。在篮球运动中,能够充分提高篮球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使青少年通过篮球这项运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团体协作精神,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有自卑、自我轻视、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的现象,这主要是受父母、老师、同学以及身边朋友的影响。一场真正的篮球赛,它是以最终得分多少来作为赢输的界线,因此,每个球队的每个队员都会全力配合,力争不拖集体后腿,使得各队员自愿协同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同时青少年将学会怎样尊重、信任和关心身边的人,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人齐心协力,合作共事。不仅培养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而且增强了集体观念,促进了人际关系的转变,为以后学习、沟通、成长提供了空间,从而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显示35%的青少年喜爱篮球,其中男生占25%。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对篮球运动有极大的兴趣。

2.篮球运动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精神健康、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3.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特点和健身性特点使得对青少年身体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4.篮球运动还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建议

1.面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大幅下降,教育部门应采取措施,从兴趣爱好入手。

2.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不同类型的、广泛的活动小组,鼓励学生加入。

3.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并面临各种学习、考试压力,一时间无法找准方向,更没有自我调节能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尤为明显。所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抓住青少年时期这一特殊的阶段,大力开展篮球运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健康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2016.

[2] 夏云建,陈松娥.学校卫生学营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孙氏冶,孙玉林.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胡红梅.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校.2002.

[5] 成惜今,张锡庆.论培养和强化球队团队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报.1999.

[6]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7]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8]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0] 于基晓.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教科书的分析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11] 薛玉龙.篮球运动对兰州地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12] 林超.上海市街头篮球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w育学院.2014.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7)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