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42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1)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应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宽度;深度;精度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涌现了洪战辉、徐本禹等优秀大学生,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深度,细化精度,着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

2.1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有效的文本(教材)或课堂教学囿于篇目、时间,未能道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背诵古诗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学而生厌,其结果收效甚微。鉴于此,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学校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再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一场活动牵涉到这么多领域,从各个领域的角度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宽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他们明白这一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使教育具有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的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它的魅力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兴起的传统文化解读热不正是教育良机么?于丹教授讲解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种文化有否魅力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青少年,传统文化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2.2.3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更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实践活动。文本传授变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中秋赏月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育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3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孝文化 思想教育 敬养父母 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它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孝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家庭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的平稳发展。当前,我国积极的弘扬和谐社会的构建,青少年作为学生群体,对传统孝文化的吸收具有现实意义,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植入我国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开始重视孝文化,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能践行孝文化的精髓,共同推进我国孝文化的构建,保证孝文化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相辅相成。

1、学校应该把孝文化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品格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被阻断了半世纪之久,所以当前学校很难寻找到相应的母体来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长远的发展,保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此,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德育的普及。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特性转变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讲解一些孝义人士的具体事例、开设主题班会、播放影片、以歌唱比赛的形式演唱孝义歌曲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德育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传统的孝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其二,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来加强学生的孝道。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并潜移默化的净化学生的心灵,其中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就能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孝道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根本要求,所以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应加强“感恩”的宣传。总之,通过学校的途径来增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提升青少年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格。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精神来引导青少年意志的形成,反映了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让青少年懂得热爱生活和敬畏生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树立奋斗目标。

2、家庭中应该把孝文化融入到日常言行中,有利于培养子女的敬养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应仅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女子的品德教育,因为只有平品德高尚的个体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能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身上具有敬养父母的责任,增强青少年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父母应该主动的和子女解决代沟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家庭中,“代沟”成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最令人手足无措的问题,父母为了子女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但得到的却是不尽人意。探究其根源,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子女对孝道的认知,只有让青少年知道自己应该对父母尽孝道,尊敬父母才能让他们主动的去亲近父母。但当前很多青少年学生都严重缺失孝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伦理观念薄弱,缺乏责任感,这样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行为意识上较为自私自利;其二,父母可以定期带子女去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子女吸收孝文化的精髓。因为我国有很多古老的名胜古迹上都有宣传“孝义”的内容,还有一些地方还保留了孝子的庙观、碑林等,这些深厚的文化古迹都能作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实现德育的目的。另外,父母还可以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去参观博物馆等,表达自己对先人的缅怀和憧憬之情,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敬养意识。

3、社会应该大力提倡习俗文化弘扬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道德观念;人文;艺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往来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日韩元素成为青少年追逐的对象。从新文化运动坎坷走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理性。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世界上逐渐处于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这也正是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的大好时机,但现在学校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道德观念的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国人的“大节”,在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中都可以进行。 “精忠报国”的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无不给人一种正义感和令人敬仰的民族气节,这都是极好的素材。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内容上,应加以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浩然正气,并让这种感觉能长时间的留驻学生内心,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2.和谐理念教育

通过古圣先贤的社会追求方面思想的熏陶,给学生心中留下一丝美好的理想,对学生的将来也许会有积极地影响。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并不以对外扩张为目的,即使在最强大的时候,也能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不以强凌弱。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肩负起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3.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伦理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不仅是学生将来立人,立业的根本,也是建设良好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更会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应进行必要的诚信宣传,给以实例,结合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诚信正面及负面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可以尝试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约束其在学习中或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如独立完成作业,考试建立诚信考场,无老师监考等,让其自我约束,互相监督,这些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加强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人文文化的教育

中国自古是重人文教育的,历代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人文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文文化,尤其是非物质的,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当这些思想留在学生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渐渐体会理解到其价值的时候,一定会开启他们丰富的人生。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课堂是主阵地。但是,除了课堂之外,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诗文。不以背诵为目的,只是反复地读,经常地读。文以载道,诵读得多了,当这些优秀的文化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学生的生命,自然就能形成一定的人文文化底蕴。

三、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

作者:何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党的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成为新时代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全方位推动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出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曾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等精辟论述,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整体规划。其中,《意见》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青少年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多元,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核心内容和行为模式造成较为强烈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在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成长,受到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如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如今面临怎样的困境?新时代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亟须青少年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本文在近5年来国内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当前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状况,分析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促进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开展了不少调查研究。从近5年来国内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一)态度上普遍认同,但缺乏深入理解

当前,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绝大部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但是,调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有限,缺乏深入理解。例如,2016年一项对全国35所高校的3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95.6%的大学生“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91.1%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新辉煌”,89.6%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明显不足。57.8%的大学生未完整读过“四书”中的任何一本,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比例分别为12.8%、9.6%、38.3%和12.5%[1]。与此相似,在另一项对云南省3所高校的24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9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77.7%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或较大贡献,93.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中华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大作用,85.2%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但是,当问到大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时,只有近四成(36.3%)的大学生自认为“非常了解”和“较为了解”,近六成(56.1%)大学生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7.6%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2]。一项对青岛8所大学的调查也支持这样的结论:在312名受访者中,阅读传统经典原著超过5本的只有27.7%,54.3%的大学生认为阅读传统经典原著“比较吃力”[3]。大学生是接受了完整基础教育且学业较为优秀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文化尚且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和影响非常有限。

(二)学习意愿浓厚,但实际践行有限

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国学热”“汉服运动”“诗词大会”等文化现象的不断推动,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愿不断提升。中国青年报社2017年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但是,尽管有学习的意愿,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并不占有很高比重。只有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还有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4]。在另一项对福建几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喜欢看传统戏曲演出的人数比例只有16%,过半数(55%)学生选择了“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近三成(28%)学生更是直接表示“不喜欢”。而对看传统戏曲演出的原因,84%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陪大人去看”,出于喜欢而去看戏的学生只占12%[5]。2014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对上海3000名14-35岁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从不去看传统文化文艺表演的受访者所占百分比最高,为43.3%,去过一两次的为33.7%,偶尔去看的占18.9%,经常去看的仅占全体受访者的4.2%[6]。这说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践行实际非常有限。

(三)学习方式多元,更青睐参与体验

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也向多元化发展。一项对安徽某高校4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4.9%的学生通过广播、互联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媒体来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和阅读书籍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分别只占11.3%、4.7%[7]。在另一项对广东省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中,日常习俗学习(67.2%)、观看纪录片和影视(63%)、参观历史遗迹或博物馆(45.9%)等都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8]。2014年,对上海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还发现,过去传统文化枯燥灌输式的传播方式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青少年认为,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看不懂”的占25.5%,“学习形式单一”的占23.2%,“缺乏有效的学习渠道”的占20.4%,“认为不重要”的占19.2%,“宣传不够”的占11.7%。而他们乐于接受“旅游、探访文物古迹”与“参加民俗活动”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7.4%和25.1%[9]。一项对山东某高校的900名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参与体验式学习传统文化更受学生青睐。64.4%的学生认为应到敬老院、福利院参加社会关爱活动,53.5%的学生认为应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日行一善”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44.3%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或讲座[10]。这说明,新生代的青少年并非刻意排斥传统文化内容,而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当下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无法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接轨,无法让青少年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正向体验感,进而难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缺乏对青少年学习、理解、践行传统文化的机制与环境。

(一)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明确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可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势在必行,但如何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即《意见》中所说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传统文化渗入学校教育的理想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对各学科教材的内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短期内较难实现;另一种方式则是开设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编制专门教材,配备专职教师讲授。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且可以较快推行,但这种方式容易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知识教育,甚至变成应试科目,不仅加重青少年学业负担,也未必能真正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可见,传统文化教育究竟采用何种方式进入学校教育,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在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新一代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点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现行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制度等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无法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于语文、历史等学科中的古代诗词、国学经典、历史故事等内容,由语文、历史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尽管中小学不乏优秀的语文、历史学科教师,但总体上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果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难在中小学层面顺利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有古文、诗、词、曲、赋,还包括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武术等,中小学中能够胜任这些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中,那种具有综合传统文化学养、有能力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非常少见。其次,过去几十年来的师范教育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机制。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和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不同,它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还要求其受过教育学的基本训练,才能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传统文化教育。目前,无论是在师范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都未将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师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第三,和城市中小学相比,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就更无从谈起。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家庭与社会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

“90后”“00后”青少年的成长嵌入在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移动智能终端等渠道获取信息,网络游戏、欧美大片、日韩时尚、西式快餐等也已成为这一代人驾轻就熟的生活方式。相形之下,社会为青少年提供的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则少之又少。在家庭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往往没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只加强对学生统考科目的辅导,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更有甚者扼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值得欣慰的是,前述多项调查表明,造成青少年远离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正是家庭、社会缺乏相应的环境氛围,而非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纷纷推出“传统戏曲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俗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都在青少年中广受欢迎。“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国家宝藏”等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在青少年群体中收获了大批拥趸。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一时的活动、节目来实现,必须形成可持续的、常态化的、生活化的环境和氛围,而这正是当前的家庭与社会所缺乏的。

三、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以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营造整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组织编制《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2014年教育部印发《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但由于《纲要》未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专门必修课程,各地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零散,缺乏专门、深入和持久的安排。对此,建议教育部组织编制《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纳入考试科目。

二是组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教材。建议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牵头,会同传统文化专家、教育科研机构、优秀一线教师、专业出版机构,在评估、借鉴民国以来以及全球“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教材的基础上,编撰出一套分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小学低、中年级段,选取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内容,同时辅以传统节日、节气、民间艺术等。在小学高年级段,选取四书等儒家文化经典,并辅以书法、国画等。在初中阶段,选取诸子百家思想,并辅以戏曲、民乐等。高中阶段则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着重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更为深入地学习经典文献。在编排方式上,尽量以历史文化发展为线索,选取不同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经典之作,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演进与文明的传承。

三是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教育素养。建议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国学院或传统文化本科专业,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后备人才。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基本修养和学养的教师,组织传统文化专家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探索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解决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不足的难题。

四是在全国大中小学设立“传统文化周”,以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所处的星期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可包括民俗文化学习、中华诗词诵读、传统礼仪讲座、传统曲艺演出、汉服唐装表演,邀请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等等,以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

(二)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大力推动家庭参与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在国家层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家庭教育立法。立法的主要功能是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义务,规范健全家庭教育服务与支持系统。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风、家训、家规、礼仪传承下去。

二是建设社区书院,打造贴近青少年和家长的传统文化普及平台。中央文明办等职能部门可出台有关鼓励创办社区书院的政策,支持民间机构和社区自主建设社区书院。目前,各地已有不少优秀的现代书院活跃在社区之中,如上海的江东书院,以家教家风课堂、国学讲堂、琴棋书画课程、文化体验活动、游学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课程和活动为载体,不只让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亦要让家长学习传统文化,让每个家庭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同时,推动社区书院与学校的互动,在社区书院中建立青少年学习基地,形成社区、学校和家庭的整体合力。

三是创建仁爱社区,培养青少年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社区党组织以开展公益活动的形式,把仁爱社区的建设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让社区形成仁爱文化氛围。通过仁爱社区的创建,让传统文化的精神走近家庭、走近青少年。

(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面向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要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立完善面向青少年的长效教育机制。资助市级以上场馆实现展现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展示传播。要求博物馆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加强与青少年的互动,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手机应用,让用户以现代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生活,广受青少年喜爱。建设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各地中小学将学生定期参观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场馆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计划。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场馆,努力实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均等化、便利化和全覆盖。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5)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6)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7)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当今社会“世界的”越来越多,而“民族的”几乎消弭殆尽。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孩子们对身边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于是,我中心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从幼儿生活、教育、环境等各方面有效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幼儿教育中。

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十分有益。我园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中,图书室里四大名著的儿童读物,美术室里京剧脸谱的墙饰、素描、简笔画、国画的作品,走廊里的宣传语,等都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方法。2020年重阳节我中心在“共度重阳节关爱贫困儿童、主力脱贫攻坚公益活动文艺演出”中原创的舞蹈《礼敬夕阳》以敬老爱幼为主题又以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优美的舞姿展现出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又表现出孩子们尊敬老人的优良品质,小演员表演得投入,老人们看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