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6 16:11:03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1)

以高校为主体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是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高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我省高校在积极培育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首先要立足河南,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高地的优势,整合学科、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联合各方面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然后,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我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级协同创新计划是在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会议上提出来的,是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并行提出的,并把“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我省的协同创新计划也是在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具体颁布实施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协同创新计划,通过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近十年,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整体战略,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实现科技强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之一就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旨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这都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而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中心,研发标志性成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近年,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都在持续增加,生均经费拨款也在增加,而高校对社会的实质性贡献还不是很明显,高校的科技成果多半还停留在纸上,停留在论文和专利证书上,很多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正如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讲的,科技与经济还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实施协同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经营公司、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使科技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起到对产业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河南有丰富的中华“根文化”资源和华夏文明资源,有开封、洛阳、安阳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有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等大量佛教文化场所,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高校为主体、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产业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发掘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中原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振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有积极意义。

准确把握实施协同创新的几个关键环节

各类协同创新体的建设过程都涉及前期培育、专家评审和计划实施3个关键环节,要在充分进行前期培育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并由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专家评审,最后择优实施。

前期培育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校市(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合作,这为探索以高校为主体,开展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以及与地方政府、行业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有明显的不同,要体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标准,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优势,会聚社会多方资源。因此,前期培育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结合高校自身队伍、学科、科研能力等优势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二是根据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选择切合实际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计划类型;三是广泛吸纳省内外的有协同创新意愿的力量,确定协同创新的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协同创新体;四是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协同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转变创新发展方式,体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专家评审是协同创新计划的质量保证。对前期培育效果明显、基础扎实的创新计划由牵头高校负责申报,创新计划的评审由省“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主要有4个环节: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二是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三是由省协同创新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第三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审议;四是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由牵头高校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承诺书和建设任务合同书。专家评审是确保协同创新计划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是避免行政干预及其他干扰的重要措施,体现了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评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遴选,必须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省内具有较高威望的著名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省内外专业领域的专家。专家评审采取会议评审和现场核查的方式,最终形成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与依据、支持方式以及建议等。

计划实施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计划实施涉及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的各个方面,如中心的组织管理、协同各方的权责关系、资金的使用、人才聘用机制、绩效评估、政策保障等,也是保证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所在。其一,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协同管理机制,由协同各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并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协同创新体的管理与运行。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负责学术把关、发展方向、人员遴选等,积极营造学术为先的环境氛围。其二,在资金使用上要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参与各方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及各方责任,完善考核标准;要合理评价各协同单位人员的贡献,自主确定人员待遇,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合理分配经费数额,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其三,要建立人员合理流动的聘用机制,做到创业环境留人、待遇情感留人,吸引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本科生参与到协同创新中来,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优秀人才。其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4年为一个运行周期,实行期中检查和期末验收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主要考查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质性贡献。同时,建立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运行良好、贡献较大的中心予以奖励并在后期计划中予以倾斜支持,对质量较差的中心将取消其资格。

认真破解协同创新涉及的有关问题

协同创新是一个新事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特色,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质性贡献为最终目的,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工作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实施协同创新要认真破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协同创新计划的性质。协同创新计划既与近年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不同,也与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大不相同。它是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将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现实的科技发展问题为目的,共同营造创新环境,来建造一个“平台和特区”的计划。所以在前期培育中,主要是确定协同方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建一个研究基地或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最后形成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都是一个组织形态或宏观的组织框架,各协同单位人员在这个组织框架下分工协作,并不要求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单独的实验室等。创新计划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由牵头高校按项目方式申报,但绝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分钱的项目,避免联合申请、分灶吃饭的情况发生。

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的科研工作也要支撑人才培养,不能为科研而科研,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不能割裂,这是其一。其二,高校科研成果要为社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能仅仅是发论文、申请专利证书,从而评职称上台阶。我国现在论文数量已是全球第一、专利数量全球第五,但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比率很低,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不对。所以,实施协同创新必须改进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把科研工作引导到促进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从而调动教师实施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切实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说:“‘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一个改革性计划。”他指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关键,同时更是实施操作的难点。与传统科研合作不同,协同创新重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匹配、不适应以及封闭、孤立、分散的问题,这是对高校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因此,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围绕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目标,协同各方都要以改革的思路谋划各项工作,政府部门要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牵头高校要以改革的心态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在科技界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工作者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科协工作,通过科协把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科技界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科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重视科协工作,使科协工作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加快我县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协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施“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发挥好科协在推动全县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3、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巴东的现实需要。建设创新型巴东,提高全县人民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主创新先锋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巴东的客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创新型巴东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科协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支持科协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科协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科学普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创新型巴东作出新的贡献。

二、充分发挥科协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充分发挥科协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科协的智囊团作用,支持科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科技咨询和论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支持科协及学会按照建设创新型巴东的要求,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巴东又好又快发展”,开展学术交流,创新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繁荣、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支持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对外科技交流与交往;支持科协深入企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在立项、经费、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各级科协要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开展“金桥工程”、“厂会协作”、“讲理想、比贡献”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计划”,组织经常性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民培训转移,提高广大农民掌握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充分发挥科协在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各级科协要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普工作集成到《纲要》框架内,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普资源,搭建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推动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夯实科普工作基础。继续牵头组织开展好“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参与“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和科普理论研究,编写出版高质量的科普读物和广播、影视作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要求,建立科普工作表彰奖励制度,表彰奖励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县政府建立巴东县科普奖励资金,每3年表彰20名科普先进工作者。

6、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各级科协要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按照“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各级党委、政府之间建立起畅通、和谐的沟通渠道。认真做好科技工作者权益维护工作和专家联络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发现、培养、推荐和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协精神。

三、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

7、把科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由分管县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分管科协工作,政府由联系群团和分管科技的领导联系科协工作。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科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协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应要求科协负责人参加或列席。县、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应当考虑符合条件的科协党员主要负责人。科协作为人民团体,其专职负责人一般应参加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科协负责人的任免,由同级党委提名,按照科协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8、切实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配好、配强各级科协领导班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在民营企业、新经济组织中积极探索组建科协的基层组织形式,并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各乡镇科协主席、秘书长、成员及村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换届中变动缺位的,应迅速调整到位,并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9、进一步加强学会建设。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学会建设,按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在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深化学会改革,建立和完善学会的自主、自强和自律机制。政府社团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学会的服务,为学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全县专业技术人员10人以上的行政、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学会组织。学会的挂靠单位要重视学会工作,支持学会依法按章独立开展工作与活动,并落实工作经费,帮助解决学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发挥学会人才荟萃、地位超脱的优势,将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科技成果鉴定、重大项目论证、技术标准制定和专业资质认证等职能转移或委托学会承担。县科协作为全县科技类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学会加强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10、为科协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细则》和鄂发[2007]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从2007年起,县、乡镇政府对本级科协日常科普经费的投入应在本行政区域总人口人平不低于O.30元的基数上,以不低于10%的幅度递增;按辖区总人口人平0.1元的标准预算本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将县科协主管的县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并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11、切实加强科普活动场馆等科普设施建设。把科技馆、中小学校科普设施、科普画廊(橱窗)、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和乡村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信息员(“一站、一栏、一员”)等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财政、科技、教育、计划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科普设施建设。在城区建立科普画廊。将村级“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内容。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3)

主要职能:

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的综合协调、重要会议的组织、重大问题调研与政务信息、文电处理、秘书事务、重要文件起草、科技宣传、档案管理、工作、局机关人事劳动、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和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负责机关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负责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文明机关建设等工作,负责机关部门管理。

组织拟订科技发展的战略与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实施科教兴区的有关战略、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对策和科技进步的年度工作目标,并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会同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指导、协调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考核以及各镇街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协调工作;承担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办公室、环境条件处、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高新计划科

主要职能:

负责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培育和产业化工作;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科技创新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产业化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带课题进修计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组织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和转化工作,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承担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业园区等创新基地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的认定,以及省工业科技攻关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研究、青年科技基金等计划项目和软件企业、软件产品的管理工作;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联系和管理工作;

负责科技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落实工作,负责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制订,会同有关部门开辟科技经费渠道,筹措科技资金,负责科技三项费用、各项科技发展基金、科技专项经费及科研机构事业费等经费,使用进行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

贯彻执行促进农村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制订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兴农工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协助管理星火计划项目,促进农村科技产业化发展;组织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扶持创汇农业;负责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协助管理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和社会发展科技试点、示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织、审核、申报并协调实施重要科技合作交流项目;负责科技计划统计年报及科技统计分析评价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处、科技计划处、农村处,负责区科技创业园的管理工作。

三、科技成果科

主要职能:

负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监督实施,拟订科技成果管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组织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归口管理科技成果鉴定,负责科技成果的登记、划密、推广及评审奖励等管理工作;归口管理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事项;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归口管理科技保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宏观管理科技第三产业,研究拟订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归口负责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组织项目引进和科技合作工作;组织和管理技术贸易活动;审批、认定、管理技术贸易机构和民办科技型非企业机构;归口管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发放技术贸易许可证;调处技术合同纠纷和科技成果纠纷。归口负责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人才培养选送、表彰等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科技成果处。负责区“科技超市的管理”工作。

四、知识产权科(挂区信息中心牌子)

主要职能:

负责区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的日常工作。归口管理专利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专利工作发展规划及计划;协调、指导专利、咨询、中介、开发等服务机构,协助依法调查处理专利纠纷和冒充专利的行为;组织指导专利技术实施及专利技术贸易工作;开展国际专利合作与交流。

负责指导和协调各镇街、各单位的专利申报工作;依法调处专利纠纷和查处冒充专利行为;组织专利技术转化工作,组织实施重点专利实施及专利申请资助计划;组织开展国际专利合作与交流。

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组织编制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及计划,并组织实施;

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科技信息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协调解决计算机网络建设、互联及国际互联网的运行和安全等重大问题。负责科技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和管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组织、协调和指导科技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工作;承担区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知识产权处、市科技信息中心。

五、科普科

主要职能: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科技工作思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突破,切实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创建国家级科普示范市”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全力推进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

结合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规划,围绕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深入企业调研,把脉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理念,积极服务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重点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市步伐,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团支部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全面达标。到2011年底: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800万元;争取省级重大成果5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评选市级科技奖25项;农技110用户稳定在4万户;组织科技活动周1次,科普宣传日1次,送科技下乡10次,新增乡镇科技宣传栏6个;专利申请完成170件。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争取领导重视,促进部门联动

⑴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科技创新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

⑵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财政、税务、工商、教育、人事、农业、金融等部门科技工作的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系,营造有利于我市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2、开展企业科技调查,摸清企业创新资源家底

以“三区三园”为重点,开展企业科技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定好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不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引导和科技服务。

3、大力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工作

⑴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计划。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1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个:国家重点火炬项目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个,省级研发项目1个,特色基地3个。力争启动大学产业园工作,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引进转化10项专利成果,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0次。

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在全市建设6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构建优势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重点支持9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完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扶持2家农技协或专业合作社,并进一步扩大农技110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确保每星期1-2条外呼信息。

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计划。编制设计重点培育企业成长路线图,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辅导体系和孵化抚育体系,力争完成中小企业路线图计划企业4家以上。全面落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市级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程序,力争有2家企业承担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家企业承担省、市创新基金项目,培育1家上市企业和1-2家上市后备企业。

⑷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加强知识产权专利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新增创新型企业3家,推广科技成果及使用新技术达到15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

⑸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计划。建立科技投融资的统筹协调机制,探索采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跟进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企业技术创新后补助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向科技型企业聚集。力争引进各类科技投融资机构1-2家,吸引科技投融资资金4000万元,实现银行科技信贷4亿元。其中,引进风投、创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⑴启动高新区建设。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⑵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企业创业园。落实入孵企业20家,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力争建成1家省级孵化器。

⑶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整合科源公司和小龙虾生产力促进中心,力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后补助项目。

5、争取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

⑴争取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增加。

⑵贯彻落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创新基金。

⑶制定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⑴切实发挥“化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开展2次“化工专家行”的对接活动。

⑵争取省政府及省科技厅支持,促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积极服务我市企业。

⑶围绕特色和重点产业,有针对性的引进科技人才。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挖掘一批有创业冲动的年青人才。

7、以创建工作为推动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⑴拓展科普影响力,抓好常规科普工作,做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⑵提高科普重视度。一是强化部门的职责,把实施“十二五”科技规划作为科普工作的龙头,开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抓好科普设施建设。有步骤地开展“站-栏-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做好城区电子科普宣传等设施的配备工作。三是加强社区科普建设。四是争取国家、省级科协项目支持。

⑶抓好科普服务农村建设。一是抓好10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加强农技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围绕支柱产业,为广大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等项目投入,更好的服务“三农”。

8、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坚持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5)

一、大力加强党建工作,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科技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龙头性工作,作为全局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作为局党组副书记,我全力协助局党组书记抓好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做好科技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度,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核心。严格遵循党组议事规则,接受局党组领导,维护党组权威,计划经费安排、人事等重要工作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认真参加组织生活,注重征询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不独断专行。带头维护团结,全力支持其他领导同志开展工作,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核心。

2.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加强了支部建设,根据机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调整交流情况的变化,及时增补6名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完善了“一岗双责制”;省科技情报所机关党支部和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党支部,作为基层党建示范点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二是完善了“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局领导依据行政业务工作职责分工,分别编入各个党支部。三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举办了科技局直属机关专兼职党务干部培训班,完成了省委党校和省直工委党校下达的培训学习任务。四是开展了“一先两优”评选活动,表彰了30名优秀党员、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通过树立典型,促进了党建工作,本年度新发展4名同志为预备党员。五是对局直单位的党员思想状况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深入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六是积极发挥机关工会和团委、青工委的作用,将广大职工和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3.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执政能力。一是积极主动地挤出时间和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学习,认真做好自学和参加中心组学习,重点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制定下发《2009年理论学习要点》,部署安排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等八个专题的理论学习。三是把的学习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求各支部进行专题学习,查找差距,改进不足。四是组织开展了“红船杯”学知识问答和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展览等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4.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一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深入各市、企业、科研院所等基层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科技需求,主动服务,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注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做好与局内各处室和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形成发展合力。二是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纪委六次全会等精神,认真参加局“五个一”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牢牢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遵守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监督和检查,自觉按规章制度办事和按程序办事。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学习《公务员法》等法律知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制定了局政务公开管理办法,形成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进一步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科技立项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网上申报、专家评审、公开招投标等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和文明机关建设。组织开展“保持先进性,服务在基层”的主题实践活动,确定了23件省委、省政府所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基层和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受到广泛赞誉和好评,多项工作被省目标办评为最佳实事。积极开展“文明机关、文明处室”的创建活动,有五个处室被评为文明处室,被评为“政风行风先进单位”。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显著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因工作成绩显著,2009年科技局被评为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这是多年来首次被评上。

二、突出工作重点,促进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经过改革脱困和持续调整改造,现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新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加强从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推进科技工作,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1.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加强宏观谋划和指导。一是牢固树立“大科技”思想。为了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配置全省科技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在科技项目的遴选上采取了与省发改委、省经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共同征集;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请各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推荐;组织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地考察;召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座谈会等方式,初步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遴选项目新机制。二是认真做好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历经两年的时间,组织协调省直39个有关部门、30多个大学、科研单位和近100家企业,300多名专家编制完成了《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我局被评为规划制定工作的先进集体,获得了省政府表彰。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组织开展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协同省发改委制定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导各市和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我们抢抓机遇,通过大力协调和积极争取,2009年省本级科技预算较上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我们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投入经费3.1亿元用于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共拉动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77.9亿元。

2.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一是全省科技计划提速下达。2009年的科技计划,在经过大量调研、考察、评估、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于7月份下达,较上年又提前4个月,实现“提速”下达的目标。二是科技计划大幅度地向企业倾斜。将科技经费投入的重点和方向转向企业,使企业成为重大项目的承担主体,确保科技计划立项符合市场需求,并以项目为纽带促进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2009年,支持企业的科技经费占省本级科技计划总量的64%,依托企业实施的重大重点项目近300项。三是集中资源办大事、重点项目重点投入。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集中经费3亿元,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科技专项,占资金总额的70%。其中,重大项目10项,经费均在300万元以上,最高达1000万元,重点项目中近百项经费在100万元以上。四是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定并试行了科技重大重点项目任务的合同制度和结题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3.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助推我省科技发展。积极主动地向科技部汇报、沟通、推介重大项目,申请支持。据初步统计,经过全局共同努力,我省共获得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主要科技计划项目281项,经费2.86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经费1.29亿元,项目401项。

4.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组织开展创新资金计划培训工作。承办了2009年国家创新基金东北片培训会议,我省近百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为实施创新资金计划奠定基础。二是组织实施创新资金计划。安排经费5000万元,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通过省创新资金的前期培育,已在国家创新基金计划中立项74项,争取经费2720万元。三是进一步完善创新资金工作体系。目前我省已建立起了由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国家和省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资金工作体系,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5.加大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力度,积极营造依靠科技实现辽宁振兴的浓厚氛围。精心策划组织新闻媒体对科技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围绕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等会议的召开,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宣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中央及省级主要媒体刊(播)新闻稿件350余篇,其中,新华社60余篇、《科技日报》77篇、《辽宁日报》82篇,全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初步形成。健全完善了信息报送网络体系,建立了激励机制和通报制度,一年来,共向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报送信息200余条次,被采用信息150余条次,信息工作跻身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先进行列,被评为先进单位。

6.加强科技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按时完成科技部布置的各项科技统计调查工作,完成年度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统计调查工作。编辑出版《辽宁科技统计》、《辽宁科技统计内参》等报告,为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

三、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保障机关工作顺利开展

围绕全局中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承担任务,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确保全省科技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成功召开。积极同科技部沟通争取,筹备召开了部省工作会商会议,在全局上下共同努力下,科技部批准辽宁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省”、对辽宁的园区建设、重大项目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筹备召开了省科技工作会议和省科技计划工作会议,对全省科技大会精神进行贯彻落实,强调省市联动、加强资源集成,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

认真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完成人大建议11件、政协提案27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科技局几年来连续被评为省政府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高度重视工作,办理好包案案件。加强对工作的指导,亲自到铁岭等包案地区深入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全年组织完成17件包案任务,办理其他案件60余件,保持了和谐稳定大局。

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加强了网络建设,根据今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技术联盟等计划,以及相关计划局内分工调整后的需求,组织修改和完善了计划远程申报系统,为相关工作提供平台保障。

不断加强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保密知识竞赛、收看保密教育案例等活动,开展了年度密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局内计算机网络信息保密进行了自查、检查。被评为省保密优秀档次和省档案管理优秀档次。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6)

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吴宗敏、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利刚分别就“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两个题目给全体中学生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的描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无处不在的应用价值,一个个身边的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参观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又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前沿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在“3D打印实验室”和“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研工作者向同学们介绍了先进的仪器并展示了奇妙壮观的实验过程,3D打印机的精确计算和数米高的龙卷火焰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中学生从小强化了科技强国、实业兴国的信念。论坛的最后一天,9位英才计划中学生代表将参加英才计划的培养成果向各位专家作了汇报。同学们借助电脑幻灯片,展示了自己一年以来数学学科的学习收获体会、读书报告和科研论文。经过与会专家问辩和评判,所有的报告代表都评估合格,获得了田刚亲笔签字的《论坛参与证书》。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论坛活动除了学到数学知识之外,更重要是感受到了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正如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的杨少萱同学在报告中说的:英才计划不是在选拔“解题机器”,而是在于培养那些具有创造力,对数学怀有真诚热爱,并愿意以好奇之心不断探索下去的人。它需要有一种热情,只有拥有这种热情,数学的学习才能历久弥新,才能时有收获。这是英才计划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最后,田刚应邀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为发现和培养我国基础学科科技创新人才,于201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开展的一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共同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田刚寄语所有热爱数学的青少年朋友:要时刻充满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数学、从事数学,将来成为数学大家族的一员。

政协委员辽宁调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7月23-25日,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带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主任齐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和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建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等政协委员一行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赴辽宁省进行专题调研。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延豪,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文志,教育部科技委、农业部科技司、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以及中国科协办公厅、科普部,辽宁省科协等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7月23日,调研组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全国政协科协界《科学素质纲要》调研工作座谈会,与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刘强,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上官炜星以及省纲要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认真听取了辽宁省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康捷,以及教育厅、科技厅、农委、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社科联所作的工作汇报,对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如何开展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及辽宁省当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秦大河说,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把社科联吸收为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作用,这一举措非常好。他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指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委员的提案和大会发言的重要题目。

齐让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辽宁省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很明显。就下一步辽宁省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的人均科普经费。三是进一步抓好辽宁省的科普电视栏目建设,提高科普电视栏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四是进一步抓好科普资源工作,提高科普内容的科学性。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篇(7)

摘?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16—04[HT〗??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大会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各行各业做科研,相互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尽管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凸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要解决以上问题,仅靠大学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亟待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新模式。放眼世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全新形态;不只是实现创新的路径,更是创造成果的基石。

一、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

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能力和实力作后盾。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交叉、人才荟萃、信息畅通的整体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也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2011计划”着眼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重大战略问题,以全局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科技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顶天立地”凝练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对分散于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加强整合力度,实现高校内外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家大平台上追求世界一流,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一流水平,是实施本计划的宗旨。

二、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

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突出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明显不够。为了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高校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加强需求牵引下的学科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以高校和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前提,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协同创新。注意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建设和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在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