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2:39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

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1.1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

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市(区)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院士、长江学者、入选者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制定贵阳市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贵阳市中小企业人才库,档案由贵阳市人才市场免费保管,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贵阳市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考生须重新择业。

1.2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

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或自主创业。②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服务计划。在保障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获得相应待遇的同时,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要求取得贵阳市人才绿卡的高级人才必须到中小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或管理指导工作,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其评职和晋级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配合贵州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1.3借助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

借助市属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申报贵阳市SIYB创业培训基地,既可将市属高校学生纳入GYB、SYB培训范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SYB培训。

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2.1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地方债券发行及管理条例,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地方债券。设立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贵阳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

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2.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

在贵阳市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1深化产学研合作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3.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孵化器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部级综合孵化器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部级行业孵化器贵阳火炬软件园、省级综合孵化器贵阳科技大厦、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3.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011、061、083三大民基地优势,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4.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4.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5.1强化政府的执行力,服务科技创新

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在部门网站上公布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不要等企业来索要政策,而是政府送政策到企业。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多,发文部门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部门科技创新经费分散,有些政策企业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落实。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明确部门职责,协调部门关系,构建和谐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5.2充分发挥科技协会、民间商会的作用

定期举办科技服务活动。通过法律咨询、科技成果展、科技产品促销会,为企业提供交流和宣传产品的平台;组织专家顾问团,举行咨询或座谈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计划,服务中小企业。

二总结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2)

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代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甚至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瓶颈期。本文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为出发点,聚焦其今后的科技创新改革与提升策略,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1.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2.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3.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4.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5.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6.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与意义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或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现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具备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与大型私企、国企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导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大型私企、国企。

1.创新灵活。中小企业人数较少,规模小,但机制灵活。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性,由于中小企业员工多身兼数职,导致员工具备灵活的岗位流动性。中小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结构,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2.便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关事例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能利用技术转移,更适合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据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在科技创新中,不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收益有40%,而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科技创新中,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提升60%。所以,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够更好的利用技术转移。

3.科技??新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更高。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活跃的角色,是我国科技创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占据80%比重科技创新份额。对于大企业而言,大企业主要考虑如何稳定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所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效率更高。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例如,手机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小米手机,无人机行业佼佼者大疆无人机,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关注,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因此,国家一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创新是国家在国际中突显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能有效进行。向银行申请贷款是中小企业应对资金短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足,比如,资产规模小,经营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据资料表明,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等方面,都达不到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在向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确认企业能力信息时,企业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认证,从而影响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很多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的资产少,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

(二)政府政策以及法律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为了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可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得相对较晚,某些法律还不完善,这只能够在一定形式上起到推动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对科技方面的法律保护略显薄弱,只是在行政方面对科技保护进行规定,但规定的约束力有限,依然不能给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决定性改变。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资金有限,各方政府与银行趋向于扶持那些大型的企业,而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就相对较少,只能靠自身慢慢地发展,从而无法实现科技创新。

(三)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

人才在企业中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高速发展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人才量还不足,并且由于企业的各种因素,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吸引。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处于一种无从下手的阶段,并且出于薪酬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控制人才的流失。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一些人才在面对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一些其他岗位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企业的背景以及区域性改革进展不同,导致人才在思想上出现了固化现象。并且,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的发展状况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导致人才的浪费,加上管理不善,让很多人才难以长久稳定地工作,这就造就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掌握不足

在现今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信息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做到科技创新,就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信息获取的速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信息获取的速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当今,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掌握缺乏重视,甚至一些企业属于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在相关的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更是忽略对信息途径的组建。由于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够充足,致使中小企业减慢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使科技创新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局面。中小企业若想从这种状况中脱困,就要仔细把握市场脉搏,构建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开展科技创新。

(五)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风险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层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弱、缺乏资金的帮助,只能够担负起单一技术的创新,而且不能够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创新研究,致使一旦这种单一的创新技术出现纰漏,会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而使企业失去信心,创新的动力因此下降。与此相比,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与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过于单一的缺点。

二是从社会与市场的层面看,在中小企业走向真正成功的道路中,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其本身的创新技术研究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获得经济利益,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还需要经得起市场环境磨砺,这个过程对中小企业来讲也是相对困难一些的。并且,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成功,还需要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中小企业对于技术保护能力缺乏,这点是不能够跟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的。现今,中小企业的科研成功没有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而研发的科技人员很难从技术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科技人员对于创新也不够积极。

中小企业在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够,也没有时间对专利申请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一旦流失,就会出现核心技术转移的现象。并且,如果企业中的核心科技成果被窃,中小企业在产品维权上的投入力度就??不足,会直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扼杀在摇篮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企业需要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

四、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科技创新氛围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要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的创新,实施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加强企业自身文化的树立。要引导员工以及企业的整体创新,要建立敢于创新的信念,让企业与员工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搞搞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它是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全身心投入技术开发创新的基础所在。

为了创建和谐的创新氛围,也为了鼓励技术员工的科技创新,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技术股份制度,对于那些在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并取得成果的技术员工,企业实行股份奖励措施。企业也要时刻关注员工的身心变化,对于那些受到心灵困扰的员工,要及时交流沟通,让每一个员工时刻都感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关怀员工,加强其对企业的信赖,从而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并且增进企业的和谐气氛,从而使科技创新更加顺利。

(二)加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案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是为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中保驾护航的一种手段。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程,因为要在已有的技术上探究更大的发展,是需要充足的毅力和勇气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常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担负很大的风险,如果对技术创新失败了,企业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问题。并且由于现在信息流通特别的快,创新技术与产品一旦步入市场就会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仿制品,甚至有的企业通过“移花接木”,使企业辛苦研发的技术成为了他人的嫁衣。由此可见,负责技术开发的企业或人员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或产品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那么,其所收获的利益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的现状。

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于创新的欲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个公平平台,它的责任就在于保护每一个原创者的利益与地位。所以,加强对企业核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为企业创新人员利益的保护,只有相对应的回报,才能调动企业创新人员工作的激情,同样的,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企业的资金与人员进一步稳定,从而使整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相关机构的开发

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建立传播途径,是社会企业走向商业化道路不可忽视的步骤之一。据我国相关政策,要鼓励科研相关机构转变为中介结构,中介服务机构要服务于企业的科技人员。创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全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或科技发展中心的开发,通过搭建科学技术的共享中心,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人才培养、信息获取,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各地区的政府也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专区,在各个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建立起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群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当今的经济形势来看,国家若想在这种形势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审视整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此之中,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在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上,要以当今科技水平为蓝图,大力发展科技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一定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中都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中的科研力量,重点培育科研院校的人才,使中小企业整个群体的科技创新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完善发展。

(五)加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中小企业可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技术合作的方式,实现开发上与资金上的互补,并且根据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利润。金融系统更应该加强与民间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作,从多方面的投资中,降低企业风险,为中小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资金与技术的基础。在政策上,对于风险投资的力度与改革,要更加清晰明了,确保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顺利的进行,同时企业的成功也能为投资方面、城市?l展方面带来更大的助力。

国家政策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在财政方面,要着重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大高技术领域、高风险项目的优惠力度,使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降低税收,来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在中小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时,国家要给予大力支持,有选择性的为一些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帮助其向银行申请贷款。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开放式创新 策略

目前,新的创新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产品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加大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个性化。环境的动态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等让创新活动变得错综复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独自创新的困难增多,创新压力增大,需要更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和帮助。Chesbrough教授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之后不少学者对其研究,有了深入地了解。本文依据Chesbrough等多位学者观点,将开放式创新界定为充分运用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做到充分利用多种商业化渠道来实现增值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和竞争优势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 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技术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偏弱是事实,但长期内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若是缺乏技术发展作支撑,各类创新活动成效就无法长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学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起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学会多从外部知识源汲取各种所需的知识营养成分,在外部创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创新主体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三)积极搭建并完善创新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己构建或者由第三方搭建创新平台,将平台思维与开放式创新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来的平台生态圈能够黏合多方群体,激励多边互动,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减小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力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重点关注引导顾客和外部创新知识源来为公司的创新服务;要保证充足的创新知识来源,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文化层面、团队层面到具体的奖励机制上制订完善的创新保障机制;在使用开放式创新成果上需要摒弃传统的为我独享的观念,允许尝试通过外包、出售和许可零售等手段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实行开发往往更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元,梅强,顾桂芳.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5-8.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5)

关键词: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保证。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仅依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便利和完善的外部融资体系来支持。本文试图根据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但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得到金融支持而成长,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企业也要获得合理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2011]178号)明确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应该符合几个特征:首先,企业已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和学历构成符合一定的条件;第二,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等。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有四“高”的特点:第一,企业研发投入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研究与发展)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第二,企业发展速率高。科技产品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诀窍、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高,企业将进入超常规的跳跃式成长期。第三,企业经营风险高。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闻名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约有5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其成活率很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生存超过5年的只有不到500家,超过8年的企业不到150家,在数年内稳定扩张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第四,投资回报收益高。一旦开发成功并且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就会高速成长,而且投资收益率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之一,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曾经在中国完成30多个投资项目平均回报率高达55%,而同期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回报率分别为45%和35%。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20世纪70年代,Weston &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提出企业在创立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企业在成长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金融机构长期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比例逐渐增长;企业在成熟期,融资模式选择涵盖所有可能获得的融资品种。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也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阶段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据不同的企业特征和组织结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种子期:种子期是指处于研发阶段,对未来收益有较大不确定性,研发风险非常高。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商业目标不明确,项目开发成功率较低。企业往往是在迭代研发,不断试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最终将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并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来反馈其产品投放市场的份额和增长潜力。

2、创建期:创建期是指企业处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阶段,此时企业容易受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产品扼杀在摇篮中的可能性较大,不确定性风险相当高。企业逐步完善了生成线,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是企业仍有亏损,需要增加固定设备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并继续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层面、市场潜力和投资收益。

3、成长期:成长期是指处于商业化阶段,老产品已经占领了广泛的市场且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新产品已经研发成功投入市场开始逐渐替代老产品。销售产品实现的利润增长很快,收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降低到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普遍接受的范围。

4、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不但具备适度的生产规模而且具备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财务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状况良好。企业已经取得了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企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融资模式的需求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其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的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融资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阶段以某种融资模式为主,有的是多种融资模式共用。

(1)种子期:处于种子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基本处于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往往具有“团队不完善、项目缺乏细节规划,管理高度集权、财务混乱”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的缺点,导致经营风险大,而且企业基本无有价值的抵押物,企业难以获得通过银行信贷审核从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企业的自有资金、政府投资、财政贴息、天使投资等。

(2)创业期: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往往处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初级阶段,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较大,资金需求量也较种子期增长。此时企业由于仍然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金需求较为困难。因此,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风险投资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模式。

(3)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又希望扩大生产与销售的规模,对于融资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此时,企业规模、资产、资金流和信誉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融资渠道有所拓宽,银行贷款、风险投资都可能成为其融资模式。

(4)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已经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此时风险投资等开始考虑退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自主的选择融资模式,既能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又能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融资。

三、我国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我国从完善法律制度、鼓励金融创新等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建设,给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模式选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模式种类丰富

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种类分布如下,见表1。

(二)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

我国2003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科技部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拓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且如表1所列,名义上也确实有较为丰富的融资渠道。但是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2009年1月1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上演讲时指出这4万亿投资,实际上分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很少。根据有关统计,估计仅有5%的资金是投向了中小企业。可见广大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要面临融资难的状况。

(三)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探析

出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原因不在于企业或银行等的某一方面,需要思考涵盖需求、供应、中介等多方面的融资服务体系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去探寻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中、美、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对比

在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前,首先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先进做法与我国的情况做一个对比,见表2。

2、国外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经验的启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方面虽然有很多各有特点的做法,但是有一些经验是共同的:

(1)有完备的法律依据

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支持和保障中小企业专门立法,并以此为依据,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保护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2)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

建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融资方面制定各种支持政策,缓解融资难状况。

(3)有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信用担保制度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形式,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担保和再担保的担保体系,增强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方便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积极发展适合科技创新实际发展需要的创业投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培训等服务机构。

(4)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首先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在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中发挥作用;其次是中小金融机构;第三是完备的资本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资本市场体系都非常完善,拥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3、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对照先进国家的经验,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为了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5月科技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但是,我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例如,我国在风险投资等方面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

(2)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统一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部分省建立了省一级的中小企业厅或局,其他多为地方政府成立的中小企业局。所以在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出现“政出多门,资金分散”等情况,同时也造成了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例如国外一般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承担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而目前我国担保行业资本来源多元化,包括各级财政、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诉求不一。实际操作中还有办理反担保物抵质押的登记机关,如国土、房产、工商、公证等部门,对担保机构不认可,对担保业务认知度不高,影响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到位的现象存在。

(3)融资体系不完善

首先,直接融资体系仍不成熟。如我国股市主要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市场,分别是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深市,2004年5月27日推出)、创业板(深市,2009年10月23日推出)、三板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的诞生为正在实业上苦苦摸索寻求资本雨露滋润的高成长性企业送来了融资的及时雨,但是我国的创业板还处于一个婴儿时期,相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显得很年轻。另外,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1946年出现在美国,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风险投资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兴起,70年代的低谷与调整,80年代的复兴和90年代的规范与蓬勃发展,造就了美国硅谷高科技的繁荣。相比之下,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等面向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关法规、人才、组织机构等都不完善。

其次,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我国目前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CM(25*2/3]托投资公司和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

构面临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建议

一个完善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应该是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首先,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应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负责融资体系的管理、运行、监督和改进。通过完善融资体系,支持和帮助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企业、资本有效对接,并防范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成立统一的全国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融资、法律、市场推广、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符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出台措施壮大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6)

论文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诞生了很多中小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有自己的创新特征,决定其有独特的创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科研能力上和大企业相差甚远。但它们的所有制形式、规模以及集群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由此也决定了中小科技企业与大企业不同的创新方法。

1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特征分析

1.1中小科技企业的民营特征与创新

从所有制看,中小科技企业绝大部分采用民营机制,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自)。这使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基本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率先走向市场。“四自”促使中小企业开展竞争的战略是创新。中小企业以“四自”为基本宗旨拥有了在重大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适应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以及按各种要素的贡献决定收入的分配权。

1.2中小科技企业的规模特征与创新

首先,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且有弹性,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其次,中小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创新激励大。由于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灵活,中小企业易于采取特定的激励机制以调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员的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再次,创新适应性强。大企业历史悠久,组织结构复杂,要实现技术轨道和技术积累的空问转换,往往是艰难、痛苦而且代价高昂。中小企业的历史一般很短,其技术积累和组织结构都较为简单,且具有相当的“柔性”,创新的阻力较小。最后,制度与文化方面对创新的约束较小,因为中小企业未形成大公司那样一套制度与文化架构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受到的约束自然最小。

1.3中小科技企业的集群特征与创新

产业群集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主要表现在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问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缔,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且集群能改善创新的条件,舢遮:率的成长。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对技术和外部襁性高,对信息反馈十分敏感,更需要通过群集来增强创新}毙力。群集促进了技术之间的互相模仿和学习,有利于技术进步。综观国外成功的各种开发区,不论是自发形成的,还是由政府规划建立的,都具有明显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如美国硅合因其半导体工业群集而闻名天下;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业园,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硬件加工基地。

2中小科技企业群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2.1区域创新与学习

20世纪30年代之前有学者认为,创新的主要源泉来自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在卜增加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在企业内部遵循“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试—生产一销售”的线性创新理沦模式。但近十年来,线性创新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首,尢,线性创新理论过于强调创新源泉的内源化,忽视tk’t,部知识的作用。创新不一定采用山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可能有不同的创新源。根据帕维持和希普尔的研究,创新源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用户在使用创新产品过程中也会积累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同样是创新源,在某些产、中,供应商、用户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作用。冈此,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不仪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学习和管理,同时也和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问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关。其次,线性创新模型将创新放在一个企业内部来孤立地考察,而忽视了企业所处环境对于刨新过程的影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任何一个企业都_尢法在所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中全面跟技术变革的步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掌握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的科技,而是根据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将自身的科研力量集中于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将产品价值链其他环节的科研活动留给其他企。此外,企业问的技术联系和相互依赖益密切,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之间趟越边界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对于大量的没有式研究歼发职能的中小企业,外部知识资源是其创新的主要源泉,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与各种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

因此,创新过程是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学习过程,它通过解决生产问题的非正式活动,通过满足特殊顾客的要求,通过克服各类“瓶颈”来学习如何使用、改进和生产,从而促进创新者不断调枢自己的决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最终实现创新目标。同时,创新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孤屯行为,业必须在创新过程中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它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丰体之间建学习关系。

2.2区域集群学习与区域创新优势

2.2.1集群学习

创新可以婵解为一种交互作用和学习的过程,而知识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以及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个业或其他行为主体简单合作的结果。因为学习需要积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连续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知i是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现盈余和积累的过程、学习是相互作用的。新知以从创造者的个体圳有转他人,需要双厅不断地相互作用、协同合作,从而导致了知识累积过的广集群学习的过往往义体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嗣内,而区域内创新技术、知识和思想的迅速扩散,仅靠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过程进远远不够。知识技术的转移扩散更多地依赖于企、之问的交流与合作,依赖区域人行为主体的集群学习。而h.在一定范内集聚的供商以及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文化等,使得企业之间嘶对而的交流以及在信任基础上二实现的非契约形式的合作,不但降低学习的社会成本,同时加速了难以复制的隐性知识的扩散与转移。集群学习是一定区域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2.2.2集群学习效用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三螺旋”理沦认为,支持区域创新系统模式有三股力量: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研究和学术机构。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业与大学这3种力量能否形成有效的相互交叉影响的“j螺旋”关系。其中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只是区域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它为创新主体完成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真正的区域创新主体是中小科技企业。集聚或网络化活动可以调动众多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提升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使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在某种程度}是一个区域的集体努力,小企业不用承担全部的创新费用和压力。南于创新区域中存在贸易网络、技术传播机构、商会、培训协会等组织形式,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区域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因此,学习犁区域中各区域主体在能动响应各种挑战和机遇过程中,形成具有柔性化的网络组织的区域。它强调区域是否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整体性快速与柔性反应的能力,以及区域内企业、市场、政府、公众以及其他主体之间是否具有互动与协同关系,更强调学习足学习型区域获取上述能力与关系的关键。学习还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此外,这些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是根植于参与具体生产过程的众多个体之中。由此可见,产业区域内部的集群学习效应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劳动力、企业家能力和市场拓展等完善的便利条件;二是南于处于学习曲线底部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迅速扩散,使大多数集群内企业规避了创新和磨合风险。

2.2.3集群学习与区域集成创新效应

当前发达国家的公司的特征是融合创新,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而产生的创新。我国学者提集成创新,即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根据集群学习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将集群学习归并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参与的集群学习,比如总装企业和零配件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另一类是同一价值环节中的,如总装企业之问、零配件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一般来说,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是推动区域内纵向集成创新的有效机制。区域内前后向企业间的集群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比较常见的有互相派遣技术,提供技术咨询或接受技术培训、组建联合研究所进合作创新等。与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不同,同行企业间的集群学习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由于同行之间有着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区域内同类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区域内相关中介机构也必须随企业和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同行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有所提高,从而使所在价值环节得到优化。除了有意识的合作之外,同行之间非正式的知识共享也应该被考虑,其具体形式包括人员的流动及平时的交谈等。这些途径同样会使创新者的知识外溢到同行那里,与其已有的知识基础相结合,从而催化出新的创新。

3结论

3.1建立企业学习网络

通过组建企业学习网络,与众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企业问的相互影响,加速知识、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将外部的信息、知识内部化,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构建能力和组织竞争能力。而且长期稳定的企业学习网络,会使企业间、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一种信任和互惠关系,这种信任和互惠关系会强化学习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合作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同时通过企业联系与协作,使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创造出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区域文化氛围。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7)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 绩效评价 因子分析法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三板上市公司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代表,对其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成长。2013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这意味着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也进一步凸显了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根据数据收集特征,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以湖北省为例,从新三板上46家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挑选出26家符合数据要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着绩效指标的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分别从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等方面选择相应的11个评价指标:年总销售收入(X1)、科研人员素质比例(X2)、研发人员投入情况(X3)、研发资金投入强度(X4)、销售人员比重(X5)、营销渠道建设情况(X6)、销售力度(X7)、政府支持力度(X8)、年利润总额(X9)、专利开发数(X10)、与外部组织合作程度(X11)。

四、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运用SPSS得出相关矩阵后,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KMO值为0.532,根据统计学家给出的分析,基本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表明:Bartlett值=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其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该方法假设变量是因子的纯线性组合,第一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成分可解释的方差逐渐递减,计算出主成分特征根及其贡献率见表3。选前4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这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81,2.414,1.927,1.350,贡献率分别为27.102%,21.945%,

17.515%,12.268%,累计贡献率达到78.831%。

提取了4个主因子后,各因子分析的初始解见表4。从表4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变量共同度都在80%~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3、建立因子模型

由于后两个公因子在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所以就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得到表5。

表5显示了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相应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我们用4个公因子来代替其反映的创新能力。公因子F1替代了科研人员素质比例(X2)、研发人员投入情况(X3)、研发资金投入强度(X4),可以作为企业研发能力的体现;F2替代了销售人员比重(X5)、营销渠道建设情况(X6)、销售力度(X7),可以作为企业销售能力的体现;F3替代了年总销售收入(X1)、年利润总额(X9)、专利开发数(X10),可以作为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体现;F4替代了政府支持力度(X8)和与外部组织合作程度(X11),可以作为创新环境的体现。

4、企业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阵,求出各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从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企业各项因子的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进一步计算企业各因子的得分(见表6),公式如下:

F=(27.102F1+21.945F2+17.515F3+12.268F4)/78.831

5、因子分析结果解释

对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时代地智、亿通文教创新绩效明显高于其他公司,其综合得分分别是1.13、1.01,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在统计初始数据时,时代地智在研发资金投入上明显高于其他公司,亿通文教的专利开发数明显高于其他公司,两者在政府支持力度系数上都非常低,说明在研发投入上其非常主动,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比较依赖政府补贴,因此综合得分也高。

五、结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热门问题,其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与其创新绩效紧密相关,只有在研发上把握主动,更积极地投入研发资金,并创造好的研发环境、高效的营销体制,企业才能在未来走得更好更远。因子分析法从侧面客观地分析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因子得分揭示出每个企业的薄弱环节,从而促使企业对症下药,加以改正提升。但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创新绩效评价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体现在评价指标大多来自企业公布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这就对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了一定干扰。此外,定性评价指标在进行打分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也给比较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注:基金项目:1、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3012);2、2012年湖北省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GDA01802)。)

【参考文献】

[1] 裴潇:上市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