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8 09:20:34

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完成“养活中国”的大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农业科技的推广人才、研究人才及实用人才等。在此结合工作,主要论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不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来创造出新成果,能够起到农业实践和科技理论之间的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

1.1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农林类高效、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科技人才的主体。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经过统计,全国的农林院校中,农业学生仅为全部人数的15%左右。对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农林高校来说,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但是,往往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仅能在领域内选择。所以,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比较多,但实际的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问题。

1.2农业推广艰苦行业中人才培养困境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过程中,体现出各个领域间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差距。同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标基本是分配的,这样就几乎没有自由度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而对于在职研究生的选择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一般技术性、专业性、传统农业领域的报考人数较少;而“软科学”范畴,则比较受到青睐,录取人数也比较多。

1.3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源职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经过分析,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相关的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比较多。同时,他们担任干部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涉及到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情况比较少。经过统计分析,当前科技人才的硕士研究生中,大约科技人员占到1/3,教师一般大都具有职业教育学院的背景,而真正来自于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情况却不多。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

2.1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受利益的驱动。对于相关的办学单位来说,往往存在着很松的入门要求,并没有涉及到专业科目的具体考试,一般要求培养单位完成内容考核即可。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低,不利于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存在着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学历、混文凭的情况,也出现了大量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情况,而没有涉及到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所以,应该要求国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能够实现正常培养的支出,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保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2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职人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进校不离岗”,这种情况下最大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往往基层农业人员很难找到必要的充足时间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来学习。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能够有效开展培养活动,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来制定中长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规划。可以根据条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下基层开展办班培训工作,采用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的方式,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培养。

2.3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

随着大学的扩展,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大量的农林高校合并进入综合大学。同时,没有改名的农林高校往往转向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早就远远超出了农业专业的范畴,造成农林高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农林高校招生难且就业难,在恶性循环下,人才引进也有一定的难度;②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应保证农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应充分利用好农林高校的发展机会。

2.4逐步丰富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

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表明,社会正在出现快速的行业分化现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前行业关联度越来越高的现状,能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进一步拓展空间,比如增设相关的畜牧硕士、专业化农业推广博士等学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需求,还能依托大学建立更好的农业推广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紧密联系生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产学研的快速推动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实现当代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岩,张正河.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9-21.

科技人才培养篇(2)

刑事科学技术是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案件中可能成为物证的各种材料,为案件的侦查与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学科,①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主要过程之一,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承担着现场勘查、物证提取与检验的重要任务。目前,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逐步推行,②公安机关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主要阵地,要重视和完善学科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之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和公安工作的需求。③作为高校教育最主要的两个职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④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⑤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导致了科研和教学失衡甚至对立的情况。这不仅会阻碍高校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并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急需的。基于此,针对公安工作及公安队伍建设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打造了具有公大特色的刑事科学技术“科教融合、协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探索创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提升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

(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由于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科研成果的刚性需求,许多高校教师更倾向于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完成教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其收益可能并不及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为其带来的利益与声望,也令许多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于科研工作而无心教学。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的科研产出,但高校教师在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时,势必无法顾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长此以往会导致授课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下降,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基础薄弱,无益于高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重教学,轻科研”现象“重教学,轻科研”作为另一种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部分高校本身科研基础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或是经费有限,加之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对高校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而未能在科研活动中投入充足的经费。这些都使得部分高校难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只能侧重于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然而,没有科研,高校在人才选拔、重点学科评比、项目申报和经费申请等方面将不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只注重课本知识教学而不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科教融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增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一理念最初由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在19世纪提出。⑥根据洪堡的理念,即“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教学与科研应同时在现代大学内进行,科研与教学应融合成为一体。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德国教育的近现代化,也影响了世界各国高校的教育理念。⑦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了“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可体现为:将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实践中,而科研中的项目成果和经验也均能作为教学的素材。通过增进科研与教学这两大体系的互动与结合,提升科研创新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高校整体创新能力。

(二)利用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反哺教学,是利用科研有效地辅助教学,通过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知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更新。⑧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将科研成果、科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案例以及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此外,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理念、实际案例和优秀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就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科研反哺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动结合,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共同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全方位利用实验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开放,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创新平台。通过开设实验类课程以及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转化科研项目,形成浓郁的校园科研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导师和研究生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系统性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从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或论文撰写的流程。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创新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同各地公安机关和基层实战单位开展合作。一方面,定期派遣学生前往各地基层公安单位进行实地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为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讲解。借此,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应如何运用于实际办案,锻炼学生们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二是强化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帮助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聘请国际高水平学者来校授课,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其应用,让师生及时了解国际法庭科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其他高校组织的公开课程和学术讲座,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对跨学科领域有所涉猎,以此来完善并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教融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一)创建教学管理新理念立足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转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把“科教融合,协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体系。从未来建设全局出发,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此外,在政策、人员等多个方面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使科研和教学二者相互配合以发挥更大功效。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授课时注重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交叉联系,优化课程体系,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先进理念、优秀科研成果、成功案例以及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扩展专业视野。通过展示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更深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引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不仅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更新和整合,也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其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搭建专业能力训练平台,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战能力训练,进行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让学生参与课题、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培养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活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以多样化的科研成果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成果促进创新,充分运用“科教相融,教研相长”,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科教有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开拓国内外合作交流空间从国内专业教育、双语课程教学、学科建设论坛、学术交流会议,到国际研讨、“引智计划”、“双千计划”等项目的实施,逐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开展国际法庭科学前沿、警察科学发展、警察培训、技术教育等的对接交流,从范围上、层次上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科技人才培养篇(3)

一个科技产品的完成需要不同的工作类型的人员的协作和配合。高科技人才他们年龄相仿,知识技能上互补,在工作创意上总是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进行知识和智慧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产品。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代我国的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如何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对高科技人才的了解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所限,对高科技人才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各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时间不久,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公平的协调的管理机制。大多的管理机制还是建立在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人员的主观判断之上,但是主管部门人员的评价多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而且也带有自己本身的局限性。这样的管理机制容易给管理的人员带来心理的不满和埋怨,而且不能形成合理的薪酬管理策略和员工激励政策,这样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现在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政策还多停留在物质激励的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想要持续发展的上升空间的需求。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系统

企业员工的管理大多分为两个部分:部门管理和小组管理。由于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合理的组织发展策略,员工在部门管理和小组管理中的工作存在着交叉的部门,也存在着空白的领域,但是由于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矛盾很难平衡和解决。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人才筛选、培训、绩效考核、激励政策、发展晋升这几个主要的方面,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不仅会带来企业利益的影响,也对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忠诚度带来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不具体

大多数企业都具有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文化和规章制度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空泛和书面的,很难具体实施到日常的工作之中。新晋的员工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具体的指导,工作较久的员工得不到很好的薪酬提升,资历深厚的员工不能找到有效地晋升渠道,这些实施上的不具体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上的不具体主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职能还是定位不清,而且部门的员工也是鱼龙混杂,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对部门的职责不清,很难做到业务精通,具体工作实施到位,因而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

三、企业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培养策略

1.建立人力资源多维创新的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管理好企业员工的精髓所在。员工的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激励。心理学上。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所以,对员工的激励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最大成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得到良好的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收益。因此,一个较为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是采取多方面的,多维度的绩效激励措施,满足高科技人才的需要。这需要管理部门对员工的需求充分了解。对家庭困难的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激励;对于精神需求较高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表扬,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对于希望能够自我提高的员工给予合理有效的晋升提高空间,满足他们自己实现的需要。做到满足不同类型员工的不同需求,则会很大成都的鼓舞和激励员工的工作势头,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也能激发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2.建立人力资源灵活参与的任务运作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阿瑟(Arthur)对30家美国钢铁企业的研究表明,与“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有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离职率。总之,来自不同行业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有效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能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或其他好的结果。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要从控制的角度出发,让高科技人才感受到组织条例和规范对他们的束缚,而是要放开控制,给予高科技人才承诺和保障,提高高科技人才的安全观和组织温暖感,更能够激发出高科技人才的工作能力。灵活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表现在多种方面,对不同工作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培训方案,对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工作绩效的考核,对于不同需求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休假制度等等。

3.建立人力资源协作开放的工作环境

年轻化的高科技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更加开放自由协作的工作环境。科技工作是一系列合作智慧碰撞下的产物,单单依靠某一两个科技工作人员的智慧很难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建立协作开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才能发挥。开放的工作环境还包括对于某些具体的工作,企业的管理可以适当的放开,例如,有些高科技员工习惯于夜晚的工作,这有利于激发出他们的创作的灵感,企业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适时的放开定点上下班的管理措施。

4.建立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成长规划

科技人才培养篇(4)

摘要在核电及基础核科学快速发展过程中核电科技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我国能源战略思想的调整及世界竞争的日渐激烈,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国际挑战,我国十分关注核电科技人才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国家核电科技人才培养实践,旨在为核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核电科技人才培养实践

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工业中核科学及技术均处于关键地位,为了促进我国核技术发展,保证国家安全,因此,我国十分关注核电科技人才培养,此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创新、探索及实践能力,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应侧重科技力训练,并辅以自主选学,通过约束与激励,以此增强培训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但目前,我国核电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因核科学专业调整,使得人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从而制约了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为了扭转此局面,本文提出了几点改进性的建议,以此指导培养实践。

一、我国核电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十分关注自然科学研究,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如:人员、设备与资金等,从而推动了人才培养,但从整体角度出发,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科技人才缺少创新性,仅利用国内外既有的研究,展开重复性研究。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创新型人才。另外,在国家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环境下,能源问题愈加突出,我国积极开展核电建设,既有在运行及在建设的核电站达十几座,但缺少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人员难以参与到生产实践。因此,日后培养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核电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保证培养效果。

此外,核电科技人才培养缺少完善的体系、制度与规划,使得人才培养缺少规范性与系统性,难以调动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我国核电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正积极开展着现代化建设,核电领域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因此,发展过程中应关注人才培养,积极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此打造中国核电自主品牌,为核电强国提供丰富的人才战略资源。具体措施如下:

(一)关注人才的创新与探索能力

在培养核电科技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为其提供必要的试验器械与设备,在实验室中,学习者可借助有关设备,开展实验锻炼,以便于巩固其所需知识。同时,学者者应结合核物理知识,主动设计与开发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经过多次实践中,不仅可培养其思维、逻辑能力,还可增强其实践与探索能力,此外还可掌握其科研技能、操作能力等状况,从而指导了下一步培养计划。另外,我国大型核物理实验室与各高等院校均要保持紧密交流,并积极合作,以便于每名学习者了解大型核仪器,并逐步提高其工作能力,通过核电科技人员的交流,各种先进的思想不断碰撞,随之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再者,核电科技人员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转变培训意识,更新学习理念,通过高水准的交流活动,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利于其探寻、发现及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核电科技人才应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有关人员应积极参与生产,将自身所学的核科学等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通过对反应堆分析、核探测等研究,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反应堆工程、大亚湾中微子工程等,其对核电科技人员的要求较高,可选派优秀的人员参与,通过实践,以此提高其试验技能,完善其基础知识。

(二)构建职业发展体系,借助专业技术发展途径

我国核电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制约因素便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因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发展通道狭窄,导致人才集中关注经营管理职位,随之出现了“当官热”现象。为了有效培养核电科技人才,我国应改变既有人才发展体系,基于基层员工,创新人才发展通道,使其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特点。

我国有关学者应分析员工、企业的关系,坚持整体、部分统筹原则,国家核电建立经营管理、操作技能及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其中涵盖的岗位有经营、管理、操作、设计、研发等,各个人员均可结合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取适合的发展路径,从而利于发挥其优势。同时,新的职业发展体系应充分考虑每个人员的特点、业务需求及岗位性质等,以此适应核电科技人才的发展需要,满足有关企业发展需求。另外,企业应优化岗位体系及薪酬体系,尽量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借助专家制度,为高端核电科技人才提供绿色发展通道,待其做出技术贡献后,便给予其相应的待遇、尊重与地位,如:福利、医疗、住房等,将优势资源倾向于此类人才。

(三)完善人才选拔、评价及激励机制

核电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石为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各企业均应积极聘请核电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企业专家团队,负责解决各环节存在的技术难题,并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各企业均应注重人才选拔,丰富引入渠道,完善聘任制度,同时对既有人员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确保其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能够适应课题需求,还具备核心能力。此外,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联合运用外部引进与内部选拔两种方式,大胆启用创新型人才,使其担任重要职责,为了激发其工作热情,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薪酬体系,其应以价值为导向,对科技人才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应增设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论著奖以及荣誉称号等,以此提高人才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再者,企业各保障制度均应积极落实各项待遇,如:住房、医疗、教育等。

(四)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在核电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十分重要,各个企业均应注重培训教育,将其视为基础性工作。为了执行学习战略,我国成立了国核大学,实践中借助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即:个人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并发挥了激烈约束机制的作用,与绩效管理紧密联系,从而挖掘了个人学习潜力,使其学习更加积极与主动,进而其核心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保证了工作效率与质量。根据培养实践可知,每个员工均拥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学分制度,保证了全员均参与培训,并促进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国家核电科技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高校、企业等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相信,在各个培养措施落实后,核电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钟雄辉.国家核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2.09.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郑景华.XX核电公司人才现状、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科技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现代职业教育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又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面对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中国的工业企业更需要走知识化道路,对科技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促进应用性人才培养,就要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创建企业全称接入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重点科技应用,而并非是学术研究,以避免所培养的人才由于过度教育而导致步入社会后,学非所用。

一、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缓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应用科技大学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充分地把握教育客观规律,对人才培养策略不断地探索,以确保应用科技大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中共党的十召开,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要实施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根据十的指导思想,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应用科技人才需求,就要适应时代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缓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局面。

(二)为高校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展创造全新的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实施了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其中的实训是重要的环节。通常而言,教师都是根据经验自行设计项目,请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开展科技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学科研究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应用型项目的实际操作性,并与知识理论建立密切的联系,从企业项目的角度实现科技学科应用性研究的创新。在项目研究中,将研究现场由学校转移到企业,企业的技术研究员和工程师但是辅导老师。让学生接受来自企业现象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在专业领域的自我认同感,并用自己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训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学校可以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学科的实验教学中,以促进实训教学的展开。如果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可以企业企业合作创设高端实验室,由企业负责引进各种实验设备。比如,电信部门有通信实验室,各种实验设备俱全。华为向电信部门投入的商用设备所构成的实验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航空服务专业,可以建立“模拟客舱训练室”,动画专业可以建立“动作捕捉实验室”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科技大学迎合了社会发展需要

应用科技型大学在教育模式上主要走的是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仅适应了服务实体性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创造了社会价值。相比较于综合性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技术性,而且会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一)应用科技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应用科技大学在教学模式上,主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在科技大学的创办理念上,就要以当地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创建办学条件,实现校企合作的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关于应用性大学的兴起,源自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欧洲的德国、英国等国家创办了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技术学院。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法相发展,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了对技术性学院实施系统化管理,开始按照地区合并,形成了多所应用科技大学。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技术学院被整合为应用科技大学,可以实施规范化管理,并给予制度性保障,获得法律法规的支持。在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法律地位上,与学术性大学等同。

(二)高校办学定位更为适应时展

科技领域成功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高校教育目标具有明确定位的基础之上的。根据社会科技人才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的科技活动与实训相结合,促进科技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明确的定位,在教学理念上也要开展深入研究。一些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了“名师工程”,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科技专业人才前来从教,打开建设思路。从吸引人才到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并不断地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整。

以某科技大学的学科技教学为例。大学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聘请了外销的名师参与教学。这些教师已经习惯了从基础理论开始教学,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但是应用性科技大学的教学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为主,这就需要在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调整加血思路,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科技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技术创造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要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用科技大学突出了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和专业应用性,因此,所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从学科的专业设置上,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式似乎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所雷同,但是在教育性质以及教育目标上却存在着差异性。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提供科学教育,为社会培养职业实践性人才。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角度而言,实际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开发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经过了基础理论教育之后,还要获得必要的职业训练,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行的独立活动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并以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具有显著的职业特色,并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需求“量身定做”专业性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培养适应能力强而有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而且还会是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根据社会人才导向以及企业俄科技人才需求不断地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作为职业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延伸,应用科技大学将学生的学习地点设在企业,并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成果作为大学期间学习效果评估的重点。

三、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操作性

(一)应用科技大学要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201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应用科技大学各项改革措施,并在不同的地区,本着高校发展特色设立了职业教育园区,积极地开展了战略性研究工作。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有效整合,要促进应用科技大学的合理布局,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就要推进应用科技大学上的教育改革创新,并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转型发展,在促进学术与产业结合的同时,还要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推动应用科技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区,并系统创新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应用科技大学的路径

从普通本科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向应用科技院校的转型,要明确转型路径。转型为应用科技大学的院校,包括工程技术类以及应用文科等等,都要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适应,制定出战略发展规划。对于文科为主的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等等,都要纳入到全面综合教育范畴,向文理学院转型。文理学院属于是本科教育,但是其开办的规模小,但是教学质量很高。我国的地方本科高校要打造经典院系或者经典学科,就要区别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学校教学,而是要依托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逐渐向文理学院转型。

(三)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导向性

组建应用科技大学,可以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就需要在入学制度上有所调整。首先生源上要确保中等教育的不同轨道都能够顺利地并入到科技大学中,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实现课程设置上的一体化、标准化,以不断地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此外,应用型社会人才涉及到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那么就要应用科技学科教学的时候,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

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实践导向性,这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基于应用科技大学的社会区域性特点,在应用性或者技术性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践导向性,从课题的设立、课程的安排以及研究项目与职业需求,都要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在校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要超过40%,要求不同的课题项目之间相互结合,并吸收企业的评价。

(四)应用科技大学要加强通识教育

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识教育被越来愈多的高校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科技大学在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更为注重通识教育,并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按照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往往是在低年级展开,学生进入到高年级阶段,就要专注于学习专业性课程。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同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专业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往往忽视了通识教育,而着重于专业课程的培养,导致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完全分离。专业课程虽然具有基础性特点,但是,要使其真正意义地实现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就要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于专业教育当中,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有助于专业教育的成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不同,主要突出应用科技的优势。目前,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方向,着力于应用型培养模式,做到产学研结合,教学与实践为一体。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主要是利用了其地域优势以及强有力的社会资源,就要根据社会科技人才的需要重新定位,以不断满足社会人才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 董变林,刘永焕.立体多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2).

[2] 任伟伟,郭峰.澳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述评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

[3] 毛智勇,杨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

[4] 荣,常云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5] 刘双兵,朱仁义.理工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03).

[6] 魏小英.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启示――赴德国研修培训报告[J].陕西教育・高教,2013(10).

[7] 张锦,梁海霞,杜海东.高等院校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06).

科技人才培养篇(6)

钱学森所说的“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就是解“钱学森之问”的技术层面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每位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学校教育,应尽早做起。所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不仅要在大学里推行,中学、小学也要推行。就是说,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科技创造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科技创造人才模式作为我国学校教育普遍推行的模式,至少应有以下要点:首先,应是真正解放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式。每位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与优势,也不免会有相对应的弱点,此模式应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模式。其次,应是充分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开启自性智慧的模式。科技创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一改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代之以启发式、激励式、点燃式教学方式,要着力开启学生的自性智慧,激活学生的内因动力,发掘出学生不竭的创新源泉。第三,应是德、智、体、美各项素质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全素质、全人格的教育模式。第四,应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化优势的模式。第五次产业革命和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要求现代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时代变化,就是说,科技创造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形成人与计算机合为一体的学习机制,能用最快捷的方式开展有效学习,使学生能从最优质的教育中汲取营养,能从最前沿的科学领域收集信息等等。可以说,运用自如地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应是科技创造人才必备的技能与素质。

培养科技创造人才,应以杰出的科技创造人才的共性特质为重点培养目标,此基本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五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并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导师制 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9-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明显特点是能在生产一线岗位群上 “会操作、能顶岗”,因此备受用人企业欢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高职模式培养的人才体现出了交叉学科融会贯通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应用知识不扎实的缺陷。如何在保持高职教育“拿来能用”的传统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合格一线技能人才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为企业产业升级培养“会操作、懂技术、能管理、善开发”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教育大事。本文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分析

2014年3月25日,鲁昕副部长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开办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等级层次划分,如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明确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现代教育思潮趋于按职业划分,即鼓励及扶持职业教育。以后的专科学校可以办本科、本科学校也可以办专科,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2014年4月8日,广西教育厅发文指导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本的试点工作征集意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开办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本科,借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行业背景及60多年的路桥专业办学优势,借助桂林理工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办“6+1+1”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改革理念,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机制体制,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全面实施“校园工场”建设的项目过程化教学模式,通过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产业为发展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一的生产型教学平台,通过真实的生产任务,实施融教学与生产一体的现场教学,创新了“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形成 “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驻校园的成果,依托正高公司作为主体,使得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观摩学习工程检测、材料试验的方式方法,融汇到具体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中,实施“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参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具体生产任务,形成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合一,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内工程施工、设计、检测等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培养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三、“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依托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理事单位的支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开展与行业企业的调研活动,商讨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专业技术应用、岗位技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并多次请教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招就办、规划处及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人员、领导,借助桂林理工大学的优秀师资及成熟的四年学制教学,本着为企业升级提高更高、更好、更专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务实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新型的行之有效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即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合一、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要求合一、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合一;体现技术应用型本科在保障学生的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交叉学科学习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达到“用工有标准、在校即员工、拿来就能用、发展后劲足”的培养目标,更好为企业服务、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展开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行“611”的教学时段模式,即主要通过五个阶段8个学期进阶式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其中1~3阶段是各类学科知识学习培养,第四阶段在进入第七学期后,课程安排全部为专业选修考查课,旨在加强学生在检测、设计、材料开发等具体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入第十周即开展导师制专业综合实训。最后一个学期由导师推荐到设计院、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科研院所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后两个“1”的一年时间里基本是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学习状态,务实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的第一、第二学期主要以校内基础教育教师和专业基础教育教师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素质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应当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上务实创新的改革:依托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形成把企业搬到学校,建立“校中厂”,实现“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一致”;在道路材料试验课堂实训上,专职教师与正高的工程师一起参与实训指导,把正高公司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一致”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第三、第四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将来是做现场施工还是做勘测设计或是公路检测、桥梁加固或监测等等。这个时候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完善体制建设成果,请路桥分会下的“专家流动工作站”的行业专家到学校举行行业发展论坛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形成浓厚学术追求氛围。本年度人才培养创新点是依托 “校园工场”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的仿真路桥实训场地,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辅以理事单位广西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的工程人员及行业专家,通过专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3公里里程的公路设计任务,加强勘测、设计、概预算及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第二学年在已完成工程测量、工程制图、CAD、道路材料试验的课程后,以赛促学,开展4个专业技能大赛,并规定每个人必须报名参加其中一项技能大赛,请“专家流动工作站”的专家库成员做评委,以行业标准评定学生成果,加强职业技能锻炼及学生竞争意识,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实现 “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一致”。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的第五、第六学期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2年的学习中形成了对专业发展的各自见解,学术追求上形成新的困惑。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理事单位长效合作机制,继续加大力度促进高端专业学术交流,继续请行业专家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学,介绍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发展方向,开拓学生专业发展观。在教学上务实创新处: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与广西八桂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及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依托,拿出2家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通过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并由合作单位专家讲解在建项目的检测内容、仪器操作、检测方法、软件操作分析数据及现场检测的要点难点,在真实的试验检测现场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及执业资格考证的引导,依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广西唯一获得公路水运检测人员(检测师)继续教育资格单位的优势,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4位获得检测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并获得交通部授权的培训人员资格,在对全区检测人员及检测师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检测员考试认证资格,进行“双证认证”培养过程,切实全面地实施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证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阶段:第七学期会以校外专家为主,请“专家流动工作站”成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对施工安全、项目管理、公路养护管理与维护、竣工资料编制与整理、工程案例分析与质量防护等课程实训内容进行指导。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全部为选修性质,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教学进程上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引导性双向选择导师制专业综合训练人才培养阶段。好的师傅才能带出好的徒弟,进入第十周开展导师制选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行业背景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名路桥专业教师拥有或参与合作建立的勘测设计公司、检测工作室、工程咨询公司的优势,结合在理事单位获得交通土建类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流动工作站”专家组成一支懂生产、会设计、能教学、熟规范、知行情的行业专家导师团队。这个黄金团队的兼职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机制体制下不会是挂名指导,专家们会按照理事会合作章程招收徒弟并带到相关企业、工地、设计院所布置综合实训任务;校内教师也会让学生参与项目建设从而使得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做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阶段:第八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建立在第七学期专业综合训练中“导师制”已经形成的师徒关系,学生可以一直追随师傅加深对某个领域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在勘测设计、桥梁设计、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检测、施工监理、材料开发等领域重新到理事单位学习新的一门专业技术,这个灵活性及可行性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灵活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务实创新建立行之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推行“校企一体、任务驱动”为特色“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形成知、行合一保障措施,保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萧成勇.透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其价值观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24)

[2]顾晓春.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0)

[3]蔡广聪.CIPP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