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5 03:12:21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28-02

说课是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教学同仁及专家系統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同仁及专家点评,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2]。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多次说课比赛,收获颇丰,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专业课程——儿科学为例,剖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儿科学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构思,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等基础上来学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儿科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处理和转诊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基层医疗岗位输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1.3课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应多元化,整个考核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课前提问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考试(题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占20%;实践考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试(理论闭卷)占总评成绩的40%。

2教学内容

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劳为本,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实用”为原则,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等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的学习。

2.2教材的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由黄华、崔明辰主编。该教材针对临床专业编写,紧贴临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内容的新颖性,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以儿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重难点;疾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本课程熟悉的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预防为了解的内容。针对重难点,我们采用微课、游戏、图片、结合生活案例等进行讲解。

2.4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为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申昆玲主编的儿科学等教辅教材。建设儿科学合格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常见儿科病案整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更新完善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料。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他们经过高考磨砺后,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为00后,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游戏,喜欢创新冒险,但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性差,自我控制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佳,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灵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

4.1组织教学

课前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及情绪。

4.2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4.3讲授新课

采用讲述法、多媒体辅助、幽默风趣的故事进行讲解。

4.4巩固新课和归纳总结

以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形式,就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将重难点采用联想记忆法、口诀法、对比法等进行梳理记忆。

4.5布置作业

作业为宣传画制作、超星学习通单元检测题、拍视频等。

5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师资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为中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形式,即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参加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专职教师需要到医院参加临床锻炼,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出现。

5.2教师考核

教师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评级、督导评价、专家评价、进修培训考核、学生评价、岗位锻炼考核等,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

5.3教学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室,学院附属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提供教学设施,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见习、实习,充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方面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洁,王翠,宋飞飞,等.《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9,48(04):178-180.

[2] 杜鹃,李艳.《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医学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实际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进入儿科实习前先入为主,觉得儿科不好学,而且临床工作繁忙,风险高,经济回报低,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实习生决定将来自己不做儿科医生,加上找工作、考研的压力,对儿科临床实习工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得过且过,难以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笔者科室在临床本科生实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儿科临床实习的成效。

1多种措施提高实习质量

1.1加强入科宣教

实习学生入科后需进行入科宣教,向其讲解本科室概况(其中包括诊疗新技术和新项目),介绍儿科疾病的诊断特点,掌握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初步使学生认识到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影,每个年龄阶段均有自身的特点,有年龄段高发病、常见病,年龄越小与成人差异越大。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完全需通过儿科医师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能来判断患儿的病情,且儿科疾病涉及范围广,横跨内外科,儿童疾病有来势凶猛、起病快、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年龄幼小,患儿不能详细描述不适,不能配合医护诊疗工作,要靠医师全面查体及详细问诊、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强调问病史、体检在儿科的重要性;其次,要强调科室纪律,查房制度,儿科轮转时间及出科考试时间,考核的形式;最后要强调医德医风,使学生认识到儿科与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就算以后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儿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获得其对儿科实习的重视。

1.2加强参与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实习是每名医学生学习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理论走向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阶段,是踏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对医学生的影响较大。儿科教师在指导实习学生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即结合各项检查指标和患儿临床表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快速对患者进行诊治的思维过程。对于每位实习学生入科后积极鼓励其参与儿科临床实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学生入科后给予分配床位,每个学生管床2~3张,病人入科后随带教老师一起问诊病史、查体后带教老师可先给予讲解患儿疾病特点、鉴别诊断、注意事项、诊疗常规;(2)目前我院已实行电子医嘱,医嘱修改方便,处理医嘱时可由带教老师制定治疗方案后由学生先行开具医嘱,当医嘱出现错误时带教老师及时给予纠正,并说明错误原因;(3)在儿科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及时肯定实习学生的成绩,使其获得成就感,引起其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4)在工作制度方面,要求实习学生入科后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先行查房,在正式查房时由实习学生行病情汇报,带教老师进行查房后点评、讲解,同学对老师查房内容进行对比,明确自己不足,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改正;(5)加强儿科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培养,改变实习学生被动抄写病例开检查单的习惯,带教老师应带领学生多深入病房,并指导学生参加操作,为学生多创造动手机会,加强基本功训练,科室应定期利用多媒体开展远程教育学习,弥补儿科危重病例、典型病例不足的缺点,提高儿科实习的带教质量,指导学生掌握临床诊治要领[1]。以上方法避免了以往带教过程中实习同学入科后跟着带教老师往往干一些写病历、送化验单跑腿等任务,使其丧失儿科实习兴趣,避免得过且过,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1.3重视教学查房

每周常规安排一次教学查房,由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教师主持,主要是针对各专业组收治的重点病例进行教学讨论,在每次教学查房前均提前两天通知学生所查病人及病种,发放病例资料,让每个学生自行查找和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或相关知识,认真准备。教学查房时,首先由管床学生或带教老师指定学生汇报病史、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分析病例特点,讨论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重要辅助检查的意义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根据病史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课前所查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由主持教师总结本病应掌握的内容,介绍本病最新进展、主要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对查房中学生的疑问进行点评,并提出思考。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师展示医学素养、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机会。在教学查房中,要让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教师要及时纠正其中不规范的项目,示范正确的方法,可给实习学生深刻印象,并可能对学生今后的行医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1.4鼓励提问,对共性、疑难问题开展专题讲座

在带教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带教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对儿科临床中的难点问题及学生的共性问题,可应用多媒体给予专题讲座,如大多数实习同学对小儿腹泻脱水补液及休克补液问题感到困惑,可结合临床病例给予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按正规医嘱方式给出补液方案,带教老师给予点评,争取让学生“理得清、记得住、用的出”。

2解决找工作、考研、实习矛盾的建议及对策

2.1问题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万人[2]。近年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综合性医院需要的是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本科生就业非常困难,压力越来越大[3]。很多学生不想到基层工作,认为考研是就业的唯一出路,对实习得过且过,把精力都投入到考研复习中,考研结束后又紧接着是投简历找工作,去单位面试等,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同学儿科实习结束时连问病史、书写病例都不会,动手操作能力更是一塌糊涂。2.2加强学前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实习、考研、就业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三者在时间上过于集中[4]。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医学专业的要求,必然是培养精英型、综合型人才,学历要求会越来越高,考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趋势,对未来医生的要求,必然是专业性和学术性双方面的。而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是靠学校的培养,二是靠实习医院的锻炼[2]。因此,对医学院校而言,在本科医学生入学时就应该向学生说明考研和实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尽早认识到考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实习是理论运用、培养临床思维、动手能力的必要过程,早早引起学生对实习的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有目的的侧重研究生考试学科的学习,争取在实习前就熟练掌握研究生理论考试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用实际病例促进理论内容的学习,查缺补漏,使实习、复习相互促进,减少实习占用时间对考研复习的影响。

2.3加强就业服务

拓宽就业渠道,院校负责就业的部门和人员应尽早联系各层次医院,对有用人意向的单位尽早向学生公布,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避免学生盲目乱投简历,解决其后顾之忧,将精力放到实习上来。

3重视考核,以考促学

在重视实习生思想教育、临床技能培养同时,给予定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并对每项考核内容给予量化,与出科理论试题结合,分值各占50%;在儿科实习过程中,分期进行2次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可以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效果进行检验,促进实习生加强业务学习,还可促进实习生积极主动锻炼个人动手能力,避免死读书现象的产生。每次针对实习学生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并在查房过程中有意进行复查,使学生考核后有意识进一步学习,改正自身不足。注意发掘其优点,并给予展示自己的机会,及时提出表扬,使实习生获得成就感,争取使每一个进入儿科实习的同学出科时均感到意犹未尽,为其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由于儿科工作任务繁重,儿科疾病范围广,提高儿科实习教学质量必须发挥医学院校和带教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有意加强实习生的参与,增加其对儿科实习的兴趣,使儿科临床带教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培养出合格的儿科学临床人才。

作者:陈永林 张惠荣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吴英杰,李霞,沈秋燕.儿科实习生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66-367

[2]张艳.医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矛盾及对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01):70-72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4)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5)

1资料与方法

    1.1教材蓝本本研究以汪受传主编,2007年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第2版)精编教材为 教材蓝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和 儿童保健,各论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 肾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新生儿疾病和其他疾病, 共计50个病种,是目前为止病种最多的《中医儿科学》 教材。

1.2 教学对象五年制中医专业本科生和中医专业骨伤 方向本科生。

1.3研究步骤

    1.3..1调查表设计收集近10年关于《中医儿科学》 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设计调查表。从中国知网和万方 期刊数据库共收集相关文献63篇,根据文献报道的教学 方法,分为教具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设计调查表,教具 选择了黑板、挂图、多媒体幻灯、CAI课件、视听教材5 种,教学方法选择了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 法、图表比较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互动 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指导自学法、基于问题的 (PBL)教学法9种。

1.3.2调查表填写分别请20位《中医儿科学》教师、 40名儿科研究生、40名儿科实习生、200名已经学习过 教学方法的选择人数。根据统计结果确定《中医儿科学》 每一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1〜2种。如果该部分内容 所有人均统一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有一种,该种方法 即可确定为该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如果该部分内 容有2种以上最佳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比率确定2〜3 种最佳的教学方法。

1.3.4教学效果对比对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每一节内容 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完成后立即进行小测验,确定 其短期教学效果,期末和下学期开始时进行两次测验, 确定其远期教学效果。根据测验成绩分析确定每一节内 容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比较连续进行2年, 每年1次,分别为2007级中医本科班和2008级中医本 科班、中医骨伤本科班。

1.3.5教学方法确定根据教学效果确定每一节内容最 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形成优化的《中医儿科学》课程 教学方法。

2 结果

    2.1教具对于教具的选择,除总论部分“生理病因病 理特点”外(本节内容多媒体居第2位),其他内容均以 多媒体选择率最高。说明现在多媒体在《中医儿科学》 甚至所有中医临床课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和接受。但对 于多媒体的使用,75%的人选择的最佳比例是在30%〜 70%,说明多数人均认为多媒体的使用仍需要有选择性。 选择人数居第2位的教具绝大部分内容均为黑板,仅总 论部分的“生长发育、诊法概要、儿童保健”三节内容 居第2位的教具为试听教材,说明传统的教具黑板仍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有丰富试听信息的内容,试 听教材也是有益的补充。挂图和CM课件的选择较少, —方面是由于挂图的制作和使用不方便,另外挂图的功 能完全可以被多媒体替代,CM课件由于教师自己制作 难度大,而现有的CM课件难以满足各位教师授课的需 求,因而未能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

2.2教学方法总论部分绝大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 法是讲授法,仅“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两节内容首 选图表比较归纳法,其次是讲授法,说明总论部分在 教学方法上多数学生和教师都仍青睐传统的讲授法, 这与本部分内容的属于基础理论是相适应的。“生理病 因病理特点、诊法概要、治法概要、儿童保健”四节 内容居于第2位的是案例教学法,各论部分内容绝大 多数均以案例教学法为最佳教学法,仅“寄生虫病、 脐部疾病、奶癣”以指导自学法为最佳教学方法。说 明学生们希望临床课授课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际案例穿 插,使其能够学到临床上能够实际见到、实际用到的 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 早接触临床知识,教师亦希望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丰 富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寄生虫病、脐部疾病 和奶癣”由于发病率低,课时有限,宜作为自学内容。 23考核结果经过不同班级的考核成绩比较,多媒体组 和黑板组无统计学差异(P>Q05),关键在于灵活和有 效的使用教具。案例教学法组在各论部分短期记忆和长期 记忆均优于传统的讲授法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图表比较归纳法较讲授法亦可增强记忆,提 高教学成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 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 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 于主导地位。因此,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 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形成《中医儿科学》课程内容教 学方法的最佳匹配体系。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具 选择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有利于青年教师 尽快掌握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同 时,对讲授本门课程的所有老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利于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6)

【关键词】儿科;药品说明书;超说明书

1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

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在国内外频繁发生,儿科超说明用药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在对2016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门诊762张处方、在2015年9月-2016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儿科门诊1200张处方、在2015年9月-2016年8月苏州地区九家医院儿科门诊13200张处方的研究中发现,基本上每个医院的儿科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情况[2]。

1.1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主要类型

在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类型有“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给药剂量”、“给药频次”、“年龄”、“适应症”、“禁忌症”、“给药途径”等[3]。在所有处方中“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的比例最高,造成这类型的超说明书用药占比很高的原因是由于我国没有对儿童用药进行充分的研究,特别是临床上面的相关数据没有落实到位。在儿童用药说明书上存在试验数据缺失的现象,因此在描述此类药品的用药信息时难以充分完整地表达。“超适应症用药”也频繁出现,比如在面对儿科门诊黄疸患者中,常常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予以治疗,在面对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时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等。这些行为虽不符合药品说明书用药要求,但确实存在其治疗功效。“超给药剂量”、“超给药频次”、“超给药途径”这三种类型实则是不符合用法用量进行给药。由于医生护士在临床中不能保证每次给药都顺利,或者因为儿童自身原因而必须改变用法用量等不可控因素居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类型的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超龄”用药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医生导致的,医生在给药之前没有仔细核对药品说明书而仅凭经验给药,或者在权衡利弊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必须选择这种药物进行治疗。

1.2各年龄段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的比较

将年龄标准进行分段:新生儿期(0-28d);婴儿期(29d-12月);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1岁);青春期(12-18岁)。新生儿期是超说明书用药频率最高的,据2015年9月-2016年8月苏州地区九家医院儿科门诊处方显示,高达58.69%;幼儿期(45.94%)和学龄前期(47.45%)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他时期的发生率相对较少[4]。

1.3不同种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的比较

在上述的三所医院处方数据中,在2016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处方中各类药品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较高的为: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75.24%)与神经系统用药(63.41%),其余药物相对而言较低[2];在2015年9月-2016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儿科门诊处方里各类药品中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较高的为:抗变态反应用药(55.88%)、呼吸系统用药(47.11%)、营养保健药(34.86%)[5];苏州地区九家医院儿科门急诊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中的药物种类以中成药(38.62%)、抗菌药物(35.26%)、呼吸系统用药(34.12%)为主[6]。

1.4超说明书用药有利有弊

儿科超说明书用药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医生会以病人健康为中心,当某种症状无法用其他符合适应症的药品代替治疗,在面临只能超说明书用药且其益处大于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时,可以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并且对目前儿科药品审批制度起到补充的作用,也可以推动药物治疗学的发展进步[7]。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效果。药品用于临床治疗前都不可跳过临床试验这个门槛,超说明书用药无试验数据的支持,因此给医师带来了执业风险;儿童超说明书用药后可能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给儿童的安全带来威胁;医疗纠纷事件也必然增加。

2儿科超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因

2.1儿科药品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且专用药品少

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的临床试验要求严格。在试验中将涉及较多伦理的问题,因此缺少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儿童受试者,导致药品的临床实验数据不能详细全面地收集与分析,在数据上缺乏支撑药品安全与有效的证据,造成了缺乏儿童用药信息,药品安全信息和适应证不完整[8];用药信息不明确集中体现在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规定上,比如孟鲁斯特纳咀嚼片的说明书规定了2岁以上儿童的用法用量,但在“儿童用药”项下标示“已在6个月至14岁儿童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6个月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研究”。因此在6个月到2岁之间的儿童的用法用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成人用药占据了大部分药品市场,与之相比,专门用于儿童的药品数量较少。例如片剂、胶囊剂等其他不适合儿童服用的制剂一旦使用就会导致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发生,目前儿科专用药品在品种、规格和剂型上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2.2儿科药品说明书更新滞后

儿科药品说明书反映的是现在或者过去对某种药品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然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将某种药品用来治疗与说明书用法不一致的病症,或在用法用量上加以改变等手段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过的研究规定范畴以外的给药途径比说明书规定范畴以内的疗效好。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儿童用药量少、商业回报率低等,药品生产企业对说明书更新不积极、不及时。儿科药品说明书很难做到与临床治疗方法相一致,药品说明书的更新滞后的现象在所难免。

2.3医师执业行为不规范且儿科用药监管不严

医师执业行为不规范是造成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师可能对超说明书用药的认知还不够完整,不能了解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其严峻之处。个别医师为了在药品的销售中获取利润,将药品推销员对药品作用的描述近似地当成药品说明书而引起超说明书用药。儿科用药监管不严也是导致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儿童用药现状就目前而言,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与法律规定,难以有效地对儿童用药起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3国外超说明书用药规制

目前,全球对药品的超说明书使用进行相关立法的国家有且仅有7个,分别是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新西兰、印度和日本。在这七个国家中,除印度禁止使用超出规格的药物外,美国、德国等六个国家均允许合理的超说明用药。在美国,法律允许超说明书用药,认为有时的超说明书用药是出自于对患者的最佳利益进行权衡选择的,如果禁止了医师超说明书用药就是剥夺了患者获得健康的权益。但对于超说明书用药的条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第一患者在面临生命威胁时;第二是没有更优的治疗手段时;第三是有比较权威的证据支撑超说明书药物具有疗效;第四是评估使用该超说明书的药物,患者获得的权益要远远大于风险。对于制药企业,美国虽然不允许制药企业向公众进行超说明书的宣传,但同意其向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发送其药物超说明书的新用途证明期刊,并提前向FDA提交一份同样的证明资料。如果超说明书的药物被美国官方认可,便会载入官方文件,就会被纳入医疗保险,医师在临床上就可以应用被载入官方文件的该超说明书药物。在英国,法律也是允许进行超说明书用药的。英国对于超说明书用药领域比较小心谨慎,不仅规定了特定人员具有开具超说明书处方的资格,如临床的医师和牙医,在特殊情况下,药师、护师、放射科医师也具有权限。对于给病人开具处方的医师或牙医,必须对患者负责到底,需要及时跟踪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对于超说明书用药的信息依据,英国也进行了限定,主要以《英国国家处方集》和《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卷)》为依据,这两部处方集不仅权威而且更新速度快,包含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在这两部《处方集》中,对于超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有详细的描述。

4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的措施

4.1出台政策,鼓励儿科药品研发

相应政策的制定能为药品研发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能帮助企业克服研发道路上的重重阻碍。我国需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研发儿童用药的企业,给予企业一定程度的补贴,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制剂。对于那些儿科超说明书用药次数频繁的药品,国家相应部门应敦促对应的药品生产企业来完善药品说明书。政策的制定要落到实处,加大监督执行的力度,严格执行要求,政策要根据当下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

4.2制定法律,对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实行分级管理

医疗机构可将儿科超说明书用药有可能给患儿带来的危害风险分为A、B、C三个级别。在判定级别过程中需要审方药师积极认真的工作。A级别: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在过往的临床治疗后没有出现过不良反应或者出现过程度很轻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远远大于危害程度,有医学循证、临床治疗共识、文献或其他权威资料的支持。比如可选择性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而皮肤科将该药单用或与H1受体拮抗药伍用,用于治疗荨麻疹。对于类似的治疗方法,医师需在处方上注明使用依据并得到科室主任的认同,在经过知情同意后不必列在不合理用药的范围之中。B级别: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在临床上使用较少,缺乏较权威资料和文献的支持。医师要谨慎处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确定没有其他治疗方案时根据治疗需要程度而采取这种方案。比如儿童在抢救过程中,情况危急又迫于治疗需要。对于此类情况,医师必须经过科室权威医师的批准,并在医嘱上写明详细的原因,要向患者的监护人准确地告知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才可超说明书用药且不属于不合理用药。医院应将此次用法备案,定期提交到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上讨论。C级别: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没有理论依据,药品的使用违反了禁忌症的规定,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益处。由于过去医药技术不发达,某个别药品未能检测出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在经过大量临床使用后发现其不良反应确实存在,有医师缺乏更新的药学知识,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审方药师对于类似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应不予通过,并且建议更改处方。

4.3规范医生和药师的执业行为

临床医师没有其他更优的治疗手段,无法避免使用超说明书的药物时,医师应该做到这些,首先医师在给患者选择药物时要出于对患者具体病情的考虑,以维护患者利益为目的,对超说明书的药物,医师也要具有充分的了解,确保使用该药物对患者的病情益处要远远大于风险;其次,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对于使用该超说明书的药物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要让患者充分了解到,并在获得患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建议根据支持使用说明书以外药物的证据水平,实施不同的知情同意。(1)有高质量证据支持处方外用药的,按照治疗同意程序进行,并实行知情同意;(2)无高质量证据支持的,执行书面知情同意。药品的潜在效益和风险应分开评估,并取得“特殊用途”的同意,即根据研究计划的进程,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4.4加强儿科超说明用药指导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总结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医儿科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85-03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旨在调整完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的逻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力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理论知识的质量、数量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系统。本研究将介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Pediatrics中医药教学的启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制本科生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四个班级共256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两个班级128人,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47人,平均年龄(21.9±1.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以建构主义理论引导,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结合临床专业学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资料。(1)教学情境方面,教师充分利用示教室、多媒体、音像资料及医学类互联网等手段创建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实景)。(2)协作共享方面,如中医儿科察指纹、外治法操作等内容,支持师生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整体投入,通过积极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和智慧在小组教学中分享,由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3)对话与沟通,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来临床跟教师见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全程处理病人,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并与组员共享,达到理论和临床共同提高的效果。(4)意义建构,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教学阶段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效转移,实现基于内容的认知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认识客观事物。通过上述设置,激发兴趣、合作、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评价。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库随机抽取理论考试题,学生统一进行考核,教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定。比较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在教学中对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4.统计学方法。将考核结果(90—100,80—90,70—80,60—70,0—60)进行统计学分析,标准偏差测量数据(+s)表示,根据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等级或不符合测量数据的正态分布的秩和检验。相关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针对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计算资料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H0:两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构成比相同

H1:两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构成比不同

α=0.05

X2检验如下:

X2=256(4×4/128×17+30×30/128×87…+2×2/128×7-1)=28.32

ν=(行数-1)(列数-1)=(2-1)×(5-1)=4

通过查阅X2界值表得P<0.005。按α=0.05的水准,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实验组学生的成绩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H0: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分布位置相同

H1:实验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α=0.05

令n1+n2=N,按如下公式計算u值:

本例取T=T1=19345,n1=128,n2=128,N=256

u=[(19345-128×(256+1)/2)]/√[128×128×(256+1)÷12×(1-1778988/16776960)]=5.1725

通过查询t界值表得单侧P<0.0005,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实验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三、讨论

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法,一方面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阶段自然学习能力培养的转变,是临床工作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应以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常见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参考资料,积极思考,系统分析,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临床诊室进行课堂模拟,把重点放在系统完成教学任务上。通过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思考—学习—再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我学习、协调合作的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结合中医儿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设计问题、安排课堂、控制教程,让学生在问题的一一解析中逐步掌握中医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结果表明,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验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方法克服了中医儿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采用建构主义教学具有有效性、必要性及现实可行性,可以优化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五年制中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可以切实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推动与导向作用,凸显新模式优势,得到“教”与“学”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作者:王岚等

参考文献: 

[1]王青,张延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科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