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1:54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1)

【关键词】 临床教学;医学生;质量;儿科

医学是一门不断地将医学知识的创新及创造性应用于各领域的医学服务学科。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2]。而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规范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医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因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近年来我们对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出对策,加大对儿科学习的管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意识,提高了儿科教学质量。

1 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若干因素

1.1 对儿科特殊性的了解未达成共识 综合医院的儿科是一个小科室,许多人都觉得儿科只是成人的缩影,很简单,加上儿科又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而患儿病情瞬息万变,解释工作稍做不到位,就会产生医疗纠纷,故从事儿科3工作风险大,加上收入低于成人科室,实习生也常不重视儿科实习,同时儿科医生所面对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或难以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的患儿,因而要求儿科医生应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采集病史技巧与语言沟通技巧,这些在传统的儿科学教材中并未涉及。其实,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不同年龄患儿之间也是不尽相同,往往同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在患儿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天数都是不相同的,危重患儿的液体疗法更是复杂多变,每天一个样,天天不一样,用药量与中毒量的接近等,这些都是成人科室无法相比的。只有了解儿科的特殊性,才会重视儿科。带教老师应注意强调儿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医学生对儿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求知之乐。

1.2 医院对儿科临床教学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认识和重视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医院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重医疗、轻教学的做法;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注重经济效益好的或手术科室,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往往忙于医疗卫生开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未能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中心工作的位置;在设备引进方面,要收回成本,医院对儿科倾斜不够,造成儿科设备陈旧,年轻医生和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新知识,故大多学生对儿科实习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1.3 儿科教师带教意识淡薄 儿科临床带教老师同样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由于儿科工作繁杂,治疗一个患儿常需付出几倍于成人的时间,但收入在综合医院儿科永远是居后,他们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带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医教矛盾的困扰,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更直观,社会作用更突出,加上目前职称评定强调外语水平、科研、论文量化指标,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从而导致临床教学意识淡薄,甚至认为参加教学是一种负担。

1.4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生自主择业及考研对临床教学存在一定的冲击。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不得不忙于应聘,参加省、市人才交流会,忙于写自荐书,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实习精力,有的明知择业无望,也还是到处奔波,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用人单位对应聘学历的高移,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导致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数大增,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考研的复习准备上。据我校近年统计,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而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仅占报考人数的10%左右,真正录取的只占5%,多数榜上无名,他们忙于各种考研辅导班,大部分临床实习时间付诸东流,加上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打算搞经济效益较差的儿科,从而使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 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坚持重教强医、科学办院的方针 针对上述诸多不利因素,我院采取了相应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明确教学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除了具有救死扶伤的共性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办院思想。使领导及教师都明白,教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医疗单独发展,必须以医疗为依托,以科研为先导,做到教、医、研3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重教强医、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

2.2 为加强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校每年定期召开教学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使临床教师认识到,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医院必须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认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制定了《临床教师考核条件》、《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决定》、《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多写教学论文,把教学质量作为年度考核及晋升晋级的重要标准,儿科每年90%以上课程由讲师以上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还加强教学查房,坚持一病一课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强化儿科特点与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严格学生出科考试-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正确理解《执业医师法》的法规,既不能因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不遵循法规,也不能因为医学生没有行医执照而忽视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儿科,患儿家长大多要求高,学生动手机会少,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唤起学生求知之乐。针对毕业生求职、择业形势严峻,带教时向学生宣传有关就业政策与规定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按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改变过去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无序状态,有计划地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保证正常临床教学秩序。为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使他们明确全面系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综合医学技能、如儿科与妇产科、小儿外科、内科、耳鼻喉科等边缘学科的关联,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向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从而调动了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实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2)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手段;现实问题

儿科学临床教学是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专门研究小儿发育过程、预防婴幼儿疫病、促进婴幼儿宝宝健康成长的专业学科。当前我国人口数量下降,国家重视病人、重视儿童,儿科医师面临较大的压力,处处存在医患风险,大大打击了广大师生选择儿科专业的决心。儿科临床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还存在社会歧视现象,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學习儿科,即使选择了儿科学也处于得过且过或者有意更换专业的想法,这些严重影响了儿科学临床教学效果。本人在儿科临床教学工作的几年,对儿科临床教学有深入的感想,希望通过实践中的总结,提出几点粗略的看法,以期达到改进儿科临床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儿科学临床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国家顺势实施了二孩放开政策,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医生会越来越紧缺,越来越被重视。为此,国家教育部重新恢复了于1998年停止的儿科系本科教育招生,开始鼓励医科院校招收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的学生,为培养儿科专门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尽管如此,医学生报考儿科学专业的积极性仍不很高,且招生数量非常有限。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儿科医师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多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儿科临床。部分学生虽然选择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但也多是出于就业的无奈。随着出生人口的不断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而儿科临床专业人员短时间很难得到补给,造成供需矛盾。

我国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中,临床医学是基础和主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从事临床工作或继续深造。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儿科学专业,培养专门的儿科医师,但数量非常有限。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医学生毕业后,即使从事儿科临床也愿意留在大城市三级医院工作。而盟市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务人员普遍缺乏,求贤若渴。因工作环境及待遇等诸多因素,即便为了就业也会选择其他专科,而不愿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医学生在谋划个人未来时,受社会择业和各种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轻儿科学重临床医学”的学习误区,认为只要学好临床医学,将来便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至少包括儿科风险高、待遇低,服务对象复杂等原因。因此,医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对儿科产生距离感。加之儿科学理论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1]。学生在实践中感觉较难理解,加剧了学生对儿科学的抵触情绪,难免产生应付心理,被动听课学习成为自然现象,缺乏儿科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儿科学临床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2.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丰富

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儿童疾病的细菌类型不断变异,原有的教材以及教学原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儿科教学的要求,传统的编制周期长、使用不灵活、内容不能随意更动的教学大纲已经落后。而现在大学中,儿科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更偏重于讲授儿科学专业知识,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社交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尽管,近两年也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互联网+教学”,但深层次的推广和应用却无法做到。

2.2儿科专业学生沟通能力有限,学习信心不足

儿科将来的工作对象都是较小的婴幼儿,家长过分关爱,对儿科医师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而现实中很多儿科学生过于自卑,沟通能力不高,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进一步加剧儿科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儿科临床实践,严重影响了儿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3儿科生热衷于学历提升,无心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经呈现出“没有高学历就找不到工作”的趋势。而小医院不愿去,大医院门槛高是不争的事实。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部分医学生走上了继续深造之路。医学生考研蔚然成风,而临床实习期间也正值复习考研的重要时期。同时,医学生还面临毕业考试、就业分配等诸多事宜,势必分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临床实习流于形式,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对临床实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改进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构建灵活完善的课程体系,扩大知识面

根据儿童疾病谱的变化,结合专科诊治进展,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儿童心理学等教学内容,使医学生获得更多实用儿科临床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临床医学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医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2]。

3.2加强学生管理,增强责任感

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并在教学中侧重医德医风教育。教学中采取正面引导教育、定期专项检查等措施,提高学生对儿科临床教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真抓好学生的入科教育,集中对新入科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培训,并提出具体临床见习要求。包括尽快熟悉科室环境,了解病区作息时间,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儿科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此同时,每位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教授儿科临床经验和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始终“以患儿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言传身教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取得病人及家长的理解和配合[3]。学生主动问,教师主动教,形成互动,共同促进。

3.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临床能力

在制定儿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应考虑临床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要求,既要保证教学重点突出,又要结合临床疾病谱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在强化“三基三严”训练的同时,通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教学,重点加强儿科实践技能操作训练。积极组织教师对专科新技术新进展进行学习研讨,开拓视野,夯实理论基础。既传承儿科教学的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理论体系,提高驾驭儿科教学的能力。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适应新形势下医学生教育培养的需要,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从病史采集、儿童体格查体、医疗文书书写,到静脉采血、放置导尿管、腰椎穿刺等各项操作,都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严格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带教老师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临床的机会,如在例行查房时,管床学生必需事先查看患儿,详细了解病情演变及诊治经过。对新入院病儿及危重病人主动汇报病史及拟定诊疗计划,增强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儿科临床能力[4]。

3.4改革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传统的学生毕业考试方式虽然有较久的历史,在一定时期有其积极的考核价值。但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国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住院医师逻辑思维与临床综合能力,快速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客观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考核考试已在许多医科院校实践开展,并取得了实效。因此,应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实践,努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加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内的出科考试管理,试题命制應侧重对学生临床实践的考查,考核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临床教学质量关,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3)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国内外权威的统计资料:大部分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全国有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儿童疾病有患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患疾病的种类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中表现为相同临床症状的病因亦不相同;而且儿童自我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不适症状,患病后就诊时因精神紧张而经常哭闹不安,尤其是有打针体验的儿童,看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时感到紧张甚至恐惧,查体不能配合,干扰医生诊断治疗疾病。有些家长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孩子患病就诊时为引起医生的重视,有时甚至会夸大病情,还有个别家长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医护人员百般挑剔。由于儿科临床中存在这些特殊性,从而导致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在儿科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及需求,及时处理病变、缓解疾病痛苦,预防医疗纠纷的产生。实习生处于医疗工作的一线,直接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应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源自书本,但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到成人内科学的各个系统疾病,也涉及神经、精神心理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等各门学科,临床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很多医学生的儿科理论知识不扎实,并且缺乏临床经验,与患儿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时,尤其是遇到家长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解答能力时,回答往往不能令家长满意,从而缺乏进一步与其进行沟通的勇气,失去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拉大了与患儿的距离。此外,由于实习生临床技能不足,缺乏沟通经验,在儿科实习中,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自己痛苦的婴幼儿和非常疼爱孩子的家长,都会产生紧张及胆怯的心理,不知怎样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交流。在当今医疗纠纷不断的情况下,实习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学生害怕面对患儿家长,很难自觉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以了解患儿病情,获得患儿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的机会几乎为零,严重影响了儿科实习教学的开展。临床带教方面。我国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几乎都是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累积而来,这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传统的临床带教,往往是重点地把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输给实习生,带教过程往往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患者的生理康复,而忽视病人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形下,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保证医疗质量,多数情况下带教老师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多数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特别是在儿科,患儿依从性较差以及家长过分疼爱,教师更是不敢让实习生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减少了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导致当今大部分实习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障碍。患儿及家长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上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提高,维权意识增强,医学临床教学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与困难。儿科临床实践和其他科有所不同,往往得不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患儿顺从性低,愿意配合的病人仅占20%[4]。在我国,患儿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比较任性,加上家长太过溺爱和迁就,往往一见到医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哭大闹不愿配合,家长也不愿自己的小孩成为教学“道具”,处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也会拒绝实习生的临床实践,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家长都希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自己的小孩诊治,对年轻而且没有多少经验的实习生会有怀疑、不信任,存在排斥心理,大部分家长仅会给学生讲述病史而拒绝实习生给患儿体格检查,少数家长甚至不愿向学生讲述病史,导致实习生与患儿及家属程度的交流困难。

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教导医学生调整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儿科学专业素养。在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实习之前,具有“儿科工作难”的思想准备。我国国情导致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度紧张,都希望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给孩子诊治,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存在一定的排斥、不信任态度。因此,临床实习生要有思想准备,不应出现消极畏惧的抵抗心理,更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对峙,而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自己的热情、真诚去感化患儿及家属,为患儿提供细心而耐心的服务,多与患儿及监护人沟通交流,赢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尊重和认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赖感,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做好儿科实习要求医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提高儿科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水平(如骨穿、腰穿等),使实习生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实习生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及家长对相关疾病的各种询问时清楚准确的做出回答,不会因为知识缺乏导致答非所问,进而增强了与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自信,也加强了他们对实习医生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注重儿科专业理念,才能在儿科临床实习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加沟通亲切感和知识性。临床医学所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并患疾病的人,临床医疗不仅是一个疾病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儿科实习中,儿童住院一般都有家属陪伴,实习生与家属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实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5]。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4)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I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重要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课相联系的桥梁课。在中医儿科的教学中,虽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医案分析,突出临床技能培养,回归经典研习,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经典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临床诊治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服务于中医儿科临床,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夯实基础

打下扎实的中医儿科学理论功底,是临床实践的基石,是灵活掌握中医儿科学疾病的根本要求。理论课的教学,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舍繁从简,对于病名、病因病机可以简单带过,以学生自学为主,从疾病的临床表现人手,重点讲解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学习知识的过程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一个个疾病的讲授过程,就像一个个患者诊治的过程。形象生动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知识的提取,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的理解记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更扎实深刻,更有效的联系临床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其特色优势和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故中医儿科教学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及现阶段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疾病与证候性质,明确病名、证名,确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指导患者生活调养全过程的思维活动I中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对院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保证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学生中医药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我们中医儿科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活泼生动,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临床,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自学、医案讲解、临床见习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教授,使学习更加形象和具体。把启发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案教学模拟临床实际,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知和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临床上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病案录像播放给学生,开展医案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训练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使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适时医案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中医学之诊疗技巧和临证时灵活机动的思辨能力,可补教科书所不及141。反复的临证模拟刺激学生将头脑中以前学过的孤立的、分离的知识,激活和重新整合,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唤起记忆,组织长期记忆,使知识得到有效的保持和迁移,这既符合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也符合教育心理学原理。

3实践回归经典

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汲取精华气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国医大师周仲瑛也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尤其是张仲景的著作更要熟读牢记,正如岳美中教授所云,熟读伤寒金匮,方能在临床应用时“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中医经典著作,其辨证论治理论及经典方剂对中医儿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中医儿科学教学的根基。在中医儿科教学中注重中医经典的研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中医儿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中医思维,领悟和模仿仲景等古代名医大家临床辨治思路、经验,提高学生临床辨治能力。引导学生将中医儿科理论、临床、经典融会贯通主动地构成网络,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倡导学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体现传统中医的魅力。

中医儿科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领悟深意。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的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叭在课堂中引入名老中医运用经典治疗小儿疾病的医案,训练中医辨证思维,拓展学生中医的思维层面。激发了学生传承中医、创新中医的信念和志向。

    4关注学科前沿发展 扩展教学内容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5)

当今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融合了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999年6月9日,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不仅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等专业内容,还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和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人文方面的内容。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立体而全方位的,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应把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法,转变为着眼于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的育人体系上来,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然而仅依靠专业教育难以完成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意向的全面发展,难以完成社会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任务。目前由于专业教育的学时有限,医学生大多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作为社会要求,人才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其次才是医学专家。我们所培养的医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者,更应该是患者疾苦的社会支持者和健康生存的维护者,完整的医学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载体,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如何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进行集能力培养和人文精神陶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培养适应2l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医学人文学在本质上作为一种理念,它倡导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它倡导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提升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医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

儿科病人是医院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尚未成熟,躯体及情志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许多儿科的病人在生活上都不能自理,患儿需要家长的看护,也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医护人员在为他们提供及时、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时,应该保证患儿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治疗环境,而人文关怀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使患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更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在儿科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平时带医学生主管病人、查房、值班、小讲课、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拓展医学生学习的空间,突破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既强化医学生对儿科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在临床课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病人诊治过程的实际应用,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的技巧,在实践中进行综合素质体验,锻炼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交流的技巧,促进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儿科的病人有着与成人极为不同的特点,患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认知的能力差。同时大多数患儿家属由于孩子生病而带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科的患者主诉能力也极其有限,病史往往是由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而且患儿都需要家属的照护,不论是与患儿接触,或是与家属沟通和交流,作为医护人员都需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在患儿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还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责任心。从医学生进入儿科学习的阶段,就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医学生能通过临床工作更多地与患儿及其家长接触,使他们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临床医生的体验,而要更多了解儿科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感受和需求,能够换位思考,从情感上接受患儿,全心为患儿所想,一切从患儿的利益出发,自觉地关心、关爱和照顾患儿,给予患儿及家属深切的同情之心,敞开心扉,用心去感受、体会患儿及家属的心理世界,从而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儿科通过不同方式的临床教学活动,使医学生进入到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在直接面对患儿及其家长时,能很好地应用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不至于束手无策,难以交流。儿科患儿不论是机体还是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动态变化的阶段,患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殊需求。儿科病人的治疗也与成人有很大差别,患儿的器官功能都处于发育阶段,儿科药物的应用不仅要考虑患儿的病情,还要考虑患儿机体的功能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家长的经济条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很强的沟通能力,懂得以恰当的交流方式和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同时具有以人为本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儿科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从接触儿科临床开始,就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培养,树立严谨的学风。医乃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让医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在儿科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善于在教学中发掘和传递人文意识,努力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关怀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在儿科的临床学习过程,让医学生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需求,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选择和习惯。善于与患儿沟通,使患儿及家长能配合治疗。这些人文素质的教育点点滴滴贯穿于儿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示范和点拨,提供临床交流的技巧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使医学生掌握与儿科患者交流的技巧,有助于早日培养医学生的关怀照护意识,为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迈出第一步,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自觉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纳玉辉 戴梅 刘春明 段晶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6)

论文摘要:目的:为适应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儿科学教学实施专职教师负责制。实施3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成绩稳中有升,师生交流增多,教学效果明显,专职教师负责制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我校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逐步由成人教育向高职教育过渡,形成成人教育与高职教育并存现象。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此,临床课教学由以前的全部由外请临床医生承担变为引进部分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完成。我校于2001年开始在儿科学教学中采用专职教师负责制,实施3年多以来,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将实施情况作总结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专职教师负责制的实施背景

儿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防治疾病,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其内容涉及广泛,有些与内科学有交叉、重叠,但儿童决不简单是成人的缩影,他们是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中,因此,既要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又要避免与内科学内容上的重叠,在教学上有一定难度。我校以往儿科学授课全部由外请教师承担.所有的老师都是临床医生,每位教师每学期仅授课2~3次,且教学内容为自己熟悉的领域,缺乏系统性,再加上繁忙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他们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有限,甚至出现停课、漏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从2001年开始从外单位引进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并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儿科学教学中首先实施专职教师负责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科学的教学现状。

2专职教师的素质要求

2.1热爱教学,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1世纪医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是实用性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我校又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所以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引进的专职教师须经过一个试用阶段,然后经学校相关教研室及专家组综合考核认为“合格”后方才引进。

2.2要有全面扎实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预防工作的重视,使整个儿科疾病谱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授课时不仅要突出“三基”内容,还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修订和编写教学大纲,这就对以前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专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及跨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胜任专职教师,必须具备儿科学各系统知识,并对有关研究动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专职教师虽然来自临床一线,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临床专职教师必须保证一年中至少有1/3的时问从事临床工作,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2.3有一定的儿科学教学经验专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临床思维能力。有经验的老教师可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向专职教师传授经验,专职教师可以通过上公开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4因人施教的能力我校目前正向高职学院过渡,形成既有大专生又有本科生;既有脱产班又有业余班,由于学生来源、层次及培养目标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对脱产班的教学应侧重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业余班(包括本科班)、夜大班的教学,应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更新及介绍各系统疾病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技术在本学科应用的情况。

3专职教师负责制实施效果

3.1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比更重视学生的思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第一节课时就阐明学习儿科学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各科之问的密切关系,激发起学生“维护儿童健康”的使命,使学生认识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全面的医生,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儿科医生的使命感更神圣、责任感更大。

3.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专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较熟悉,在教学中可更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比,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外还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自己动手编排多媒体课件,例如在讲授液体疗法各种溶液的配置时,可通过插入表格及动态图形的方式使讲解的内容更直观化。由于专职教师要承担儿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更易做到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帮学生总结一些疾病的共性及规律。例如,营养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缺铁可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乏蛋白质和热卡可导致营养不良。这3种都是儿科最常见疾病,原来分别在不同的系统疾病里由不同的老师讲授,每一位老师都要重复讲授上述每一种物质缺乏的病因。其实,营养性疾病的病因有共性,不外乎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加、丢失过多这四种原因。专职教师在第1次上课时指出这一规律,以后在讲授其他营养性疾病时就可加以运用,既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3.3有利于教书育人,提高学习成绩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比,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生不仅可提出学习中的问题,甚至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比更加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及医德教育。每学期本学科结束时,专职教师可针对性地通过课堂答疑方式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做到巩固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考试组卷严谨,各种题型分值配比适宜,通过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回顾3年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稳中有升,不及格率及补考人次较过去明显下降。

3.4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去因没有专职教师,儿科学近十年未开过见习课。为加强学生的动手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专职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在三甲医院安排了儿科见习课,让学生走进病房,接触患儿,亲自采集病史,做体格检查,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作出分析和判断,教师则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此举在教务处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上受到一致的好评。

4目前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篇(7)

以往儿童口腔专业本科教学课时为37学时,与国内同类院校差别不大;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大部分学时用于理论学习。我们凝练理论学习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60%);同时,模块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临床见习交替进行,大力开展“仿真头颅教学”和“病例PBL教学”,增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效率。针对儿童口腔疾病病种多和发展迅速等特点,以临床为背景,使学生“眼见为实”,增加印象,便于理解和吸收。

2建立临床前培训体系

2.1引入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模式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2]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童口腔科护师依据培训脚本模仿患儿家属,娃娃玩具模拟患儿,配合医学生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主要包括:与患儿及监护人交流过程中沟通技巧(动作及语言)的运用、诊疗行为控制能力(问诊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查体过程的爱伤观念(及操作手法)。而后再由指导老师与SP进行示范性的医患沟通演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性点评,锻炼学生关于“问与诊”的综合能力。

2.2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BL)建立临床诊疗思维[3]在学习过程中,以症状入手,以启示性教学为方法,让学生以症状和疾病的关系进行讨论,发掘具有相同症状的各种相关疾病中隐含、潜在的差异,在对疾病进行充分鉴别诊断的前提下,提出相关治疗问题,并对疾病的预后和预防提出前瞻性的意见。例如:以儿童“地包天”症状为出发点,引出乳牙反牙合的诊断,明确病因(不良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遗传因素);采集诊断依据(头影测量分析),进而诊断反牙合的类型(牙性、功能性、骨性);并深入探讨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不良习惯(咬唇、吮指、舌习惯、偏侧咀嚼等),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遗传病(唇腭裂、各类综合征等);对因和对症的治疗方法(哺乳喂养姿势宣教、功能矫治器纠正不良习惯、牵引器或颏兜辅助活动矫治器纠正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提出防止反牙合复发的措施和建议。学生通过相应训练后,逐步建立“以症状为中心、确定临床表现、鉴别而诊断、选择对因与对症治疗方案、术后医嘱及预后评估”的临床诊疗思维。

3完善本科生实习的临床培训模式

3.1临床规范化操作培训儿童口腔科临床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包括:了解科室诊疗环境,熟悉了解儿童牙科综合治疗台和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临床操作流程;树立医护人员形象,养成标准规范的操作姿势和,掌握与患儿交流语言艺术等。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定期开设临床教学讲座,对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诊疗,强化学生掌握相应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操作习惯,传承我院“无痛、无交叉感染、无远期碍害”的治疗理念,并指出种种非规范化诊疗行为的弊端和后果,加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3.2增强临床思维的训练我们把实习生定位为初级医生,让他们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并且利用我院就诊患儿多、病种多、挂号难的问题,让实习生参加门诊挂号导医,使之熟悉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和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此外有意识加强学员对临床问题的独立思考,改变学生传统的“临床见到一种疾病就增加一点知识”的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理念,加强对疾病之间的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对临床实践和医学决策强调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强学员综合诊疗能力、应变能力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门诊结束后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临床问题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小班学习,汇报典型病例或接诊情况,示范或重申重要环节或操作步骤,共享特殊病例,及时纠正接诊中存在的缺陷及不当操作,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研究生开题及答辩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口腔临床各领域间的关系,学习临床科研方法,掌握全面的临床思维方法和锻炼临床科研能力。实习生出科前,进行严格的临床能力考核,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项成绩。

3.3通过开放式办学拓展学生的临床视野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儿童口腔医学教授等来院为本科实习生进行临床指导和理论授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美国儿童牙科学会以及国际牙齿外伤协会的诊疗规范,掌握国际最新的儿童口腔医学诊疗理念和发展趋势。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科举办的全国儿童口腔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同时,开拓视野,接触适应临床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诊疗技术。

4建立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