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0 23:59:56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 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

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师欢迎。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业务实践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进行实际的体育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能力都将是成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成效显著,运用领域正从理工科不断向各个学科拓展。而通过笔者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运用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能够较好的契合新闻媒体的业务模式,给予学生新闻实战经历。因此,不但能结合职业教育趋势,也能紧扣新闻行业运行格局,势必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虽然文字功底不高,但是思维活跃,胆子大,并有吃苦精神。在笔者3年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通常喜欢操作,对理论却“懒得学”,教师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常常会不耐烦,甚至厌学,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项目,改变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再学”,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项目设计中,首先要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体现“背包记者”的培养方案。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内容,既有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又增加平面设计和网络新闻的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分学期配备不同专长的教师,将能促使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更胜任当今媒介融合的形势。如表1:

表1 课程项目种类列表

序号 教学项目(各章)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项目2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3

项目3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4

总 计 90

设计思路的其次,就是引入新闻行业模式,建立起生产新闻的“作坊”,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及“先学采访后学写作”的模式,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新闻业务工作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实践新闻业务流程。具体思路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项目既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业务,它与媒体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并能最终“生产新闻”。如表2:

表2 课程项目设计举例

序号 教学项目名称 项目步骤 媒体相应业务流程 教学时数 理论知识点 技能知识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1-1 布置任务、确定分组 分工 4 1.新闻敏感;

2.新闻点。 会观察、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 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1-2制定采访计划 策划 4 信源与采访。 能制定新闻采访计划。 头脑风暴法 、分组讨论法

1-3完善采访计划 2 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会做采访准备。

1-4实施采写 采写 10 1.新闻写作要领;2.新闻稿件结构。 能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 现场教学法

1-5报纸编辑 编辑与审稿 4 新闻选稿与编辑。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编辑。 情景模拟教学法

1-6报纸排版 排版与

出版 4 报纸的排版。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排版。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1-7作品评估验收 稿件

评分 4 1.稿件评判原则;

2.纸媒新闻采写要点。 能评判各类新闻的优劣。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最后,为了符合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思路还要体现体育特色。尤其在项目设计中,要以体育为中心,既体现校内体育新闻,又有校外体育大事。如表2举例的课程项目“办《南宁体育观察报》”中,笔者将报纸分为4个版块,分别是体育要闻版、体育教育版、赛事热点版和体育培训与活动版。鼓励学生多与在区直体育管理部门挂职的教师,及挂靠学校的省级体育机构、学校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多到校内校外观察,积极寻找体育新闻线索,从心理上转化成一名体育记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途径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但项目要仿真,程序也要仿真。实践项目时,学生必须分工合作,以真实感受新闻媒体中的“采写分工”模式。如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中,笔者实施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报纸媒体中的“跑线”原则,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线”,专做这条线的新闻,并根据“线”所在的版面来分组。如表3:

表3 分配模式举例

序号 跑线分配 小组

1 自治区体育局、学校宣传部等 体育要闻版小组

2 学校教务处、各系等 体育教育版小组

3 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区社体中心等 赛事热点版小组

4 广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广西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站等校内各级各类挂靠机构 体育培训与活动版小组

在项目实践中,将学生按跑线分组,不但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体育行业记者,还能让学生了解媒体中记者的工作模式,并能提高学生报道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步骤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来上。笔者将课程具体安排如表4:

表4 教学安排与时数分配表

序号 教学项目(内容)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1 体育新闻采写基本知识学习 10 1

2 进行校运会新闻采写 6

3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4 体育行业新闻报道采写知识及练习(1.体育人物专访2.体育会议新闻) 12 3

5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6 体育新闻特稿采写知识及练习 10 4

7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总 计 128

从表4可知,新闻采写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将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从第二学期开始,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引入项目教学法后,依然要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回顾,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资料查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安排上,具体分为7个步骤进行,分别是:布置任务、确定分组、制定计划、完善计划、现场采写、制作出版、总结评价。

还是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举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布置任务。展示相关案例,介绍任务情况及重要知识点,并布置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等作业。

第二步:确定分组。根据教师所给版面,学生按“跑线”点进行自行选择,由教师进行调剂,确保每个版面均有2、3名学生。每个版面是一个小组,设1名小组长。

第三步:制定计划。各小组召开新闻策划会,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报道主题和任务分工,并开始寻找新闻线索,制定采访方案。

第四步:完善计划。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召开报题会。教师听取各小组组长报告新闻线索、采访计划和分工情况,并对各组提出建议与意见。各组完善计划,并做好采访前准备。

第五步:现场采写。各组进行现场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师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作品。

第六步:制作出版。召开排版会,各组组长向教师和全体与会人员推介本组采写出来的稿件。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确定使用哪些稿件,如何修改、如何排版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第七步:评估验收。以评稿会的形式,邀请学校新闻行业的外聘教师1名,校内新闻专业专任教师1名,与任课教师及各组组长一起,评选出优稿,并总结各稿件撰写及报纸排版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步骤,并结合分版跑线、报题会、排版会、评稿会等新闻行业中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他们不但自主选择,还自主完成、自主评价,不但能通过“做”领悟“学”,还有职业归属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展望

(一)要建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要独立完成项目,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且完成项目的学时较长,时间较久。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期监控体系和后期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且无论是监控还是评价,都应该尽量仿真真实媒体的操作模式,让整个项目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二)要加快建设校园媒介

引入项目教学法,就需要有载体――媒介。在笔者的学校中,就受到了载体限制:一是载体种类少。虽然有较为完备的新闻采编实训室,但仅有校园网站和广播站两种载体,学生能够实战的邻域少,展示机会少。二是载体层次低,稿件质量及管理流程与真实媒介相去甚远。因此,加快建设校园媒介的步伐,对更好的引入项目教学法十分重要。

(三)呼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为了能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新闻工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但是,受“学历本位”风气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学生很难进入主流媒体见习或顶岗实习。为此,呼吁社会媒体对大学生一视同仁,确保专科生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就是将新闻作坊带入了课堂,这将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主编、制作人和编辑、记者,大家围绕项目,权责清晰,各司其责,这势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的研究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7页)应以项目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将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 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韦弘,唐锋. 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2)

[3]高常,胡忠青. “三段式”模式下项目教学法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印兴娣.“项目教学”在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周珂.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2012(7)

[6]蔡雯.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J].采编写,2005(5)

[7]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微玉. 项目教学法综论[J].广西教育,2008(9C)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一般B类项目(2013JGB294)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2)

从笔者的研究和教学经历来看,新闻学教育所面临的困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某些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强调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新闻教育在学理上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新闻实践则强调现实主义,两者的“语境”并不完全一致。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就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必然要求有相对独立的学术品味和价值体系,但新闻实践部门要么经常被“宣传计划”牵着鼻子走,要么在资本的渗透下成为利益追逐的工具,新闻教育所追求的“专业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完全体现。因此,在强调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考虑而实践中遭遇与他们的学历不相匹配的困惑甚至挫折,而业界对新闻学教育的质疑也由此产生。

要在新闻理论教育环节解决这个问题可从多方面进行尝试,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则可从教学模式创新上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新闻理论课堂上引入“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经典理论的同时又能认识现实运作和实际情况,在新闻理论教学中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1“案例工作坊”——一种并非全新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工作坊”(workshop)并非全新事物,其起源于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该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以“技术与艺术并重”为教育理念,提出学习过程仿佛“工厂学徒制”,学生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担任技术制作课程的导师则负责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教学实践需要特定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1]。

工作坊的教育模式被教育者引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后,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和讨论模式。这种“案例工作坊”模式是指,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20~3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围绕某个话题或案例进行活动和讨论。由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和参与者的互动学习,因此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通过普通讲课无法获得的思考和成长体验,“案例工作坊”便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各专业领域中[2]。

工由于新闻学与传统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是一门现实性,操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新闻理论教育仅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可能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知识、理念与技能并重,提高新闻实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把实践意识贯穿于新闻教育的全过程。尽管绝大部分新闻院系已经强调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学和教案则依然围绕“教师、教材”为中心展开,其核心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却不利于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新闻学科本身的性质来看,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工作坊”引入新闻理论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吸收,更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现实元素,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实战能力。

2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从国内新闻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已有部分高校以“案例工作坊”作为新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也开始以“案例工作坊”为突破口对理论教学过程进行探索。下面将以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价值”为例,简单介绍“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运作。

第一,由指导教师全面制定与掌握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明确“新闻价值”专题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明确学习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全面贯彻该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计划以“新闻价值”的概念、“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之讨论、“新闻价值”要素的要点和内容,以及“新闻价值”要素的变迁作为学习目标。其中,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等媒介环境变化的需要,课程设计将以“新闻价值”要素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变迁作为讨论和分析的重点,也计划通过“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在当前我国新闻环境下,有关新闻价值的把握和判断标准的转变问题。

第二,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论帮助和宏观指导。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基于工作坊模式的课堂教育以讨论、实践为核心,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学习不可或缺,因此教师需要在讨论实践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具体办法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教材、专著和论文,并要求学生在媒体实例中进行印证和思考,为“案例工作坊”的讨论做准备。

导师除了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媒体案例进行学习外,还布置学生准备讨论2010年初在各大媒体风行一时的“犀利哥”报道。2010年3月,一个在宁波流浪了十余年的乞丐从网络红人一跃成为大众传媒竞相报道的明星——“犀利哥”。各地媒体亲自到宁波追踪他的生活状况,以大篇幅报道此人的身世之谜,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并护送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更为有趣的是,境外媒体也加入了追捧这位网络红人的队伍,香港《苹果日报》在3月6日的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本报宁波直击,犀利哥身世大曝光》的报道,英国《独立报》内页的世界新闻版面以头条报道犀利哥,将其照片与著名时装品牌D&G最新时装照放在一起,并称他为“中国最酷的男人”。导师提前向学生介绍上述案例背景,要求学生查看有关报道,并提出“新闻价值”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教师模拟情境向学生提出争议性问题。导师在课堂上模拟编辑部和学术讨论会两个相对独立的情境,向学生提出实践性和学理性的两类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使理论与实际在讨论中得到结合。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分析讨论并非盲目地进行,而是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

一方面,导师首先为学生模拟一个媒体编辑部的情景并向学生提出实践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媒体编辑和记者的角度思考面对“犀利哥”这样一位网络红人,新闻媒体是否应该报道、怎样报道,并由此思考在媒体实践层面“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和受影响因素等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导师再模拟一个学术讨论会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学理性问题。根据传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像“犀利哥”这样的“小人物”并不具备多大的报道价值,甚至难以登上大众传媒的“大雅之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是社会底层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以致出现了不少用传统的新闻理论难以圆满解释的现象。因此,导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列更为深入的理论问题,如:从当前出现的媒体现象来看,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受到怎样的挑战;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新闻价值的标准判断;同时,在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和新挑战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分组展开充分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是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学生也可根据讨论中遇到的困惑向指导教师提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不是讲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启发。

针对“犀利哥”报道的案例,指导教师可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提示学生可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价值要素的判断呈现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认知的不断积淀,新闻媒体在价值取向上也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致使新闻价值要素判断上的侧重点发生转移,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2]。在引导的过程中,导师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观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相关结论,这样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判断能力。

第五,总结、评估与反思。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工作坊”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最后,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其作用主要是反思在工作坊中获取的经验感受,并使其把这种专业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结语

有鉴于当前媒介环境急速变化的现实需要,“案例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新闻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传统的新闻理论课程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案例工作坊”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并不完全遵循新闻理论的逻辑来设计,而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以新闻业务、新闻研究的不同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设置内容,突出课程对学生现实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新闻专业素质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和学习理念,把课堂上的体验内化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行为态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制,并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所遭遇的知识和心理落差。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90%的学生对“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效果表现满意,并认为从中获得很大收获。

参考文献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习;模式;模拟性;实战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4-03

一、新闻实习对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全面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实习是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实习,专业实习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责任,并使学生得到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专业实习一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在实习前,校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和执行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实习;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结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当然,具体新闻业务的指导主要依靠媒体指导教师。媒体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培养新闻实习生。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最好能在不同时间相继在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在相关记者、编辑的具体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各类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既训练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的能力,也培养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的技能,并学习如何为网站提供稿件。通过专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各类不同性质媒体的采访、写作、评论、编辑、摄影、摄像和制作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新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天策.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李金铨.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展望[M].台北:时代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3]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4)

1、围绕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一是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开辟“学习贯彻十八精神”专栏,运用动态消息,深度报道、新闻综述、短评等形式,拓展宣传内容,确保十精神宣传持续不断、热度不减。据统计,今年来共播出相关新闻报道50多条/次,时长约100多分钟。二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依托“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行动”等新闻专栏,多形式、多视角、全方位深入广泛开展宣传,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播发相关报道150多条。同时,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设计制作贴近生活、新颖美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每天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的显著位置持续播放时长不低于30分钟,形成广泛社会影响。三是推动“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跟踪报道各级各部门学习讨论、调查研究,引导党员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快人一拍、先行一步”的状态推进__新一轮发展。同时,策划推出《__发展经验系列报道》,以他山之石启发__发展思路。四是聚焦党员干部“四下基层”活动。开辟“四下基层”专栏,及时发现、总结并报道推进“四下基层”的先进经验、典型和成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今年来播出《领导下基层办实事促发展》等相关报道40多条/次,时长约80多分钟。

2、实施精品战略,力推节目创优。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节目品质。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撤办《体育__》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中,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__》、《侨乡房地产》。二是着力节目创优,打造新闻精品。在20__年度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我局参评电视新闻评奖11件,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广播新闻节目有9件作品获奖。非新闻类作品取得明显进步,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有4件获泉州电视文艺作品奖,并有1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参评泉州电视文艺及少儿节目奖6件,获奖5件;其中有2件作品获文艺一等奖,1件获省电视文艺三等奖。今年电台首次参与了全国对台__广播节目创优评析会,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这是电台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向上通联,荣获“20__年度全省供稿工作十强县级台”称号。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

我局将争取在20__年上半年完成__传媒大厦的方案设计和开工建设,下半年完成地下工程建设。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5)

新闻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一)

前言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只有认真、合理地规划未来,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不至于大学四年茫然虚度,才能认真学习到真本领,从而在四年以后的求职道路上畅通无阻,而不至于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上无立锥之地。这学期选修了周老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颇多。现在我尽力地尝试着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瞭望一下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如今人才济济的竞争社会,想要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就必须给自己做好计划,像我这样的大学生更应该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好好做个职业规划。因此,我给自己拟订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认真设计一下自己的未来.

一、自我分析

(一) 气质分析

1.类型:一般的多血质气质

2.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

3.适合职业: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演员、市场调查员、监督员、管理工作、外交工作、驾驶员、服装纺织业、餐饮服务业、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军人

(二) 性格分析

1.类型: ISFJ型

2.特点: ISFJ型的人忠减、有奉献精神和同情心。他们意志清醒而有责任心,乐于为人所需,并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ISFJ型的人十分务实,他们喜欢平和谦逊的人,他们喜欢利用大量的事实情况,对于细节则有很强的记忆力。他们耐心地对待任务的整个阶段,喜欢事情能够清晰明确。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所以他们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真正有用时,会对需要完成之事承担责任。他们准确系统地完成任务。他们具有传统的价值观,十分保守。他们利用符合实际的判断标准做决定,通过出色的注重实际的态度增加了稳定性。

ISFJ型的人平和谦虚、勤奋严肃。他们温和、圆通,支持朋友和同伴。他们乐于协助别人,喜欢实际可行地帮助他人。他们利用个人热情与人交往,在困难中与他人和睦相处。ISFJ型的人不喜欢表达个人情感,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情况和事件都具有强烈的个人反应。他们关心保护朋友,愿意为朋友付出,他们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愿意完成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3.适合职业:健康护理部分、社会服务部门/教育部门、秘书、人事管理人员、创造性/技术性

(三) 能力分析

敏锐的观察力,对实事讯息的出色记忆力;明白该做什么的能力,和现实地对待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发动和促进项目时的愉快;精力充沛;喜欢在工作中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工作有趣和兴奋的能力;参加团队工作的乐趣;实际、现实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常识;逐步上升的方式,在工作中创造的生动有趣的气氛;适应力,愿意冒险和尝试新事物;愿意接受不同和“跟随潮流”的能力。

(四) 职业价值观

1.类型:自尊型、家庭中心型

2.特点:这种类型的人受人尊重的欲望很强,追求虚荣,优越感也很强。他们渴望能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常常受到众人尊敬。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由于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很自卑。这种类型的人过着十分平凡但又安定的生活,重视同家人的团聚。为人踏实,生活态度保守,不敢冒险才能型

3.适合职业:公务员、银行出纳、工商税务人员、会计、农民、工程师、飞机机械师、机械工、司机等

(五) 职业兴趣分析

1.类型:探索型

2.特点:

1)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很感兴趣,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有热情,喜欢同“观念”而不是同人或事物打交道;

2)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但一般不愿动手;

3)有学识才能,但一般不善于领导他人。

3.适合职业:人类学家 宇航学家 化学家 病理学家 物理学家 经济学家 数学家/统计学家 市场调查分析

二、环境分析

(一)微观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就经济方面来说,我的家庭算中等收入家庭,同时,我父母的思想都比较开放,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的帮助多于决定,他们不会过多的干预我的未来,他们会尊重我的选择,同时告诉我,无论选择什么,都要一路走下去,不许回头,不许后悔,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庆幸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爱着我,这种方式叫做尊重。同时,家庭给我性格上的影响,会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的家庭和家人赋予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环境分析

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上层次、上水平、建特色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和尊重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管理创新和办学资源多元化为保障,以加快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大连,面向辽宁,服务全国,努力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专业环境分析

现今,大多高等学校均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能够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以及摄影、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专门人才。无论是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还是整个学习氛围,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性培养都非常有益,对学生发展具有较好较大影响力。

(二)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编导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或者一个精致的新闻专题片,除了摄像、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编导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过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编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因此在各工作环节上容易出问题,而且制作时间比较长。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以编导中心制为主,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一体化的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更显必要。

2.社会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的不断兴起,以及其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方面人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如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编导这一职业,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接受系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

3.行业分析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4.职业环境分析

该专业就业方向包括七个模块,包括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方向。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 , 个别能力极强的兼之台前。

三、职业生涯目标

具体就业途径:

1 、各种行业公司影视制作效果设计师;

2 、电视台栏目策划、编导、记者;

3 、各种影视广告公司编导及制片;

4 、广告影视公司后期制作员。

四、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自身优势

思维敏捷,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

通常活泼,愉快、健谈,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

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自我批判意识,这将有利于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作出反应

思想和心态非常开放,对新观念和新经验往往有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你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各种新的挑战

对变革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当公司需要拓展新业务,或进行重大改革时,常常能够积极支持或挑起重任

(二)自身劣势

你的性格中的不足为:

从事一些例行琐碎的工作时,往往容易感到厌烦,而不能认真对待

有时可能会由于表现的过于活泼或冲动,而给人以轻浮之感

对工作和生活中细节有时关注不够

忧虑抑郁,烦恼自扰,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不宜从事压力巨大和高危险性的工作

有时候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过于偏激,而造成思想与实际有所脱离

五、具体计划

在进校后一年之内主要学习公共课同时涉及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开始了解文艺活动的基本内容,学会根据自己的设想编写活动策划,开始策划自己的台晚会或是活动;二年级开始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开始各种文艺活动的实施举办或电视文学作品的制作;三年级学生到各自的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回校后学校有目的的安排专业指导与补充。

六.结束语

对未来做好了一个规划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它转为现实。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喜欢这样的一句话“青春的含义就在于不管我们选择了什么,成功与否,都不后悔。”的确是如此,人生也许很长,但只有大学这几年是可以让人充分,自由学习的时期,过了这个阶段,也许就很难再找到了。所以,为何不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的更充实更丰富多姿一些呢?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回味起大学这样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们会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无愧于每一天。虽然也许以后的道路会很艰辛,我只想告诉自己:

盛开在荆棘里的花

越是流泪越仰望

爱是一步一步坚强

奋不顾身地绽放

新闻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二)

一、自我盘点

1、自我兴趣爱好大盘点:体育健身、养花、跆拳道、拍照等

心中的偶像:邓小平 。

2、自己的优势盘点:

有理想,有追求,对待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在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中,我努力用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因为我相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乐于交友,希望能朋友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3、自己的劣势盘点: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做事有点毛躁,抗压能力不强,对某些事物过于敏感。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

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

目前我遇到的失败就是在一次工作中我没有很好的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起来,导致我没有很好的完成那份工作。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能慌张,要沉稳、深思熟虑才能做好没意见事。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1、社会环境:

有报道说:2006年5月21日,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在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研讨会指出,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毕业生供大于求。

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2004年,5年期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67个;2006年,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两年新增了202个,平均每年增加101。而事实上,3-5年内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以目前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每个每年招收50人的保守估算,本科四年招收200人,661×200=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

2、新闻学业特殊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希望新闻院校能为他们多培养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人才。但建国以来,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的是记者和编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被长期忽视。

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对60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大多数新闻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能从事一般记者和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并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新闻媒体需要新闻院校培养既懂新闻业务知识,又能掌握另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新闻院校无法满足此需求时,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

三、未来职业规划

《一》确定职业通路 职业类型:记者,

典型特征:白领,编辑领导

树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影楼,为自己以后的蓝图努力奋斗,终开办全国影楼连锁店。

主要职业领域:报社,电视台、影楼

《二》未来人生职业总规划

根据可能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未来五到十年作初步规划,如下:

1、2009年—2012年

获得大学本科文凭,英语过四六级,获得高级摄影师资格证。

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了以后拍摄时长途跋涉做好准备。未婚但是已有女朋友。

2、2012年—2013年

在一家比较知名的报社实习,积累书本中中学不到的知识

3、2013年以后:自己刚开始要在报社上班几年,然后成熟后转为自己为自己打工开一家影楼,然后为自己的梦想(全国影楼连锁店)奋斗。

进入一家比较好的报社或影楼,处理好人际关系。三年后做到中层干部,成为公司骨干。十年以后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财富和人际关系,为成立自己的团队打下软硬方面的基础。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6)

构建“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等任务的重要基地。现代新闻的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团队精神、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可以在这模拟职业化的环境中,通过较长时间的千锤百炼培养起来。如果缺少真实、综合的媒体环境,就很难进行新闻的养成教育。建立职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校内新闻实训基地较之于其他专业来说,有它的优势。根据新闻职业特点,实训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设备,只需有限的空间、较少的办公设备投入即能满足一般新闻岗位流程的模拟训练。但在设计上必须解决如何集各课程实践教学,各种岗位技能训练等任务于一身,以有限的实训空间和实训平台实现多元的实训课题的要求。

新闻学本科专业,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相戈教材等都从老牌新闻院校本科沿用而来,各院校本科新闻教学同质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业务课程就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其传授模式是割裂式的,而事实上采写编评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2006年进行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时,就认为新闻教学需要一门将其连接起来的课程。我们后来把这门课程定为《新闻实务训练》,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和实战能力为目标,并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这几门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对学生新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新闻实务训练》采用“模拟职业化训练”的办法,按照“成立《大学生周末》报社(校内实训基地上一召开新闻选题与策划会――寻找新闻线索――做好采访准备――写作消息或通讯――安排稿件――版面编排与设计――发排出版报纸――发行报纸”的流程,对学生进行实际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和编辑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周末》报作为校内新闻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课程实训,二是综合实训,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要在这个基地进行四个学期的采写编评发综合实训。《新闻实务训练》是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其教学任务主要在《大学生周末》报社完成。

合理使用新闻实训基地

新闻实训是为了熟练地掌握新闻业务的某种技能而在真实或模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新闻技能内化并巩固下来。而实训基地的构建就是为新闻教育搭建一个实训平台,使之既可以服务于实践教学,同时又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既做到了专业对口,又能做到技能接口。所以,实训基地的设计使用首先要能满足单门课程实训的需要,其次也能满足新闻业务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也可服务于按新闻岗位流程组织的模拟综合实训的需要。

实训基地在单门课程实训中的使用。一般来说。新闻业务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或示范,缺乏实训课,学生的角色感没有,如新闻采写课,老师尽管也布置作业,但学生采写的稿件没有发表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有实训基地办的大学生周末报纸作载体。学生可以根据报纸的定位,自行找选题并模拟实习记者f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为“正式”记者1进行新闻业务的采写,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部分优秀的稿件进行修改和点评,并推荐到大学生周末报发表。这种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新闻技能形成的心理原则,即先由感觉技能的认知,再到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最终是心智技能的形成。因实训基地有较浓厚的媒体职业氛围,对培养学生新闻职业意识、新闻职业操守和新闻职业情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绝大多数业务课程都可安排在实训基地中进行,课堂随时可进行理论的讲解和单项技能的示范,而实训基地的资源配置也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

实训基地在新闻岗位流程综合实训中的使用。在第三学年,新闻学的学生可以选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新闻实务训练》,即模拟岗位流程,进行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训。在新闻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学生周末报的出版任务。这些出版任务是教师按照新闻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方法以及职业规范而设计的,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模拟实际岗位群的综合技能操作训练。这些实际岗位群有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报纸排版、广告业务、报纸发行等。这些任务的完成,有的需要学生个体技能的充分发挥,有的又要学生能够发扬团队精神,相互配合,将平日各科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当然,这种模拟的任务设计,必须将涉及的各个学科的训练任务放在实训基地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工作流程”,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体验到真实的媒体职业氛围,这也有助于学生对将来新闻职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基于报社工作流程,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利用《大学生周末》报,搭建的实训教学平台由二、三年级的学生混合编成一个团队,高年级学生任主编、记者、编辑,低年级学生任主编助理、见习记者、见习编辑,由指导老师全程进行指导,不集中安排授课,重点抓好每期报纸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编辑校对等几个核心环节。

学生需要在《大学生周末》报不同的环节进行实训:一是学生做记者在采写环节实训,训练采访、写作能力:二是学生做编辑在编辑环节实训,重点训练选题策划、选稿组稿组版等编辑能力:三是学生做评论,训练新闻评论能力;四是学生做发行,训练沟通、营销能力。通过两年的模拟实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记者岗位”的综合实训为例。从申报新闻选题开始,经“新闻部主任”f指导教师)审核、签发,再经学生实地采访,然后写作新闻稿,进行稿件排版训练,完成新闻稿件的编辑工作。最后教师只需检查“新闻文体”和“标题”就能大概了解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如何。如此逼真的岗位流程式模拟实训,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闻采写的技能。

再以“新闻编辑”综合实训为例。新闻编辑包括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对报纸新闻的统筹决策――对读者、内容、层次及媒体风格进行定位:再次创作――既不改变原稿风格与作者原意,又提高质量,体现总体编辑意图:发表见解――评论,来信,监督,标题,版面等。新闻编辑任务的完成就要从制定计划(组织稿件)开始,到选择稿件(确认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评论(制作标题),最后安排版面(检查效果)。在这种模拟真实岗位的新闻综合实训中,新闻专业学生职业化的职业技能和修养等都构成训练要点。故在训练其编辑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其心智技能和职业化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一个新闻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总之,培养一个合格称职的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和“训”需要同步进行。教是指导实践的过程,训是职业熏陶中的潜移默化,而“教”与“训”都离不开职业化的实训基地。一个有效、有用、能用的新闻实训基地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在“教育和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实训基地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新闻专业水准且训练有素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微传播;新媒体;教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38-03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1]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主流传播方式。这些变革和变迁重塑传媒环境,挑战传统新闻教育,不少高校除在原有新闻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课程之外,还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内容、方法及实践体系等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新要求,为此,新媒体实务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新媒体实务教学的课程多是以“新媒体实务”或者“新媒体业务”统称,并未将“实务”以具体不同的课程划分,在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发展之初也未尝不可,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新媒体实务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操作中,新媒体实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运营等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产品策划、设计、内容编辑与制作、形式设计、推广、营销等工作,涉及新闻采编、页面制作、文案写作、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

(一)以“微传播”为主线,重新明确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

传统互联网浪潮下,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较早开设了网络新闻业务课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实务课也适时被众多新闻传播专业纳入到专业课程中,虽然内容有所优化完善,但大多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基础上,略增手机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总体内容设置基本一致。

据统计,当前关于新媒体实务方面的教材多达二十余种,出版日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部分教材在章节上增加了博客、微博运作的内容,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客户端等产品鲜有涉及。例如,近年来风靡业界的HTML5动态新闻,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业界发展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也难以在众多教材中觅得身影。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也需适时延伸、优化和调整。文华学院新闻系教师及时关注和搜集相关的业界动态,通过大量典型鲜活案例,深入解读新媒体实践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与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设计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服务号?HTML5新闻专题如何制作?数据新闻如何创新?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如何评价和提升?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效对接。

(二)以“小前言”贯通课程群,有效整合新媒体实务课程群

文华学院依据微传播背景下新媒体实际运营,对新媒体实务课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围绕新媒体的写作、策划与制作、运营与推广三大业务内容,开设对应主体课程,并辅以摄影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与编辑、数字录音技术、Flas制作、数据新闻制作等课程,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课程群以设置上的延续性和课程间的互动性,带动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革新。虽然在实际运营中,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很难真正分开,但从教学角度来划分,有必要对整个运营流程进行梳理并合理规划各部分内容。

为贯通新媒体写作、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三个主体课程,各课程需设置一个独立又联系的“理论小前言”辅助学习,实现主体课程联而不黏。

二、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不断拓展资源合作平台

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资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这些课程,了解业界动态,在整合课程群基础上,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立体化拓展资源合作平台,运用不同教学资源平台诠释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新媒体实务资源群包括以新媒体(融媒体)实验中心为基础的硬件资源、从校园到社会的新媒体资源、从“送出去”到“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等。

(一)以校内实验中心为基础,充分挖掘校内新媒体实验室资源

建设或整合已有的实验室,构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交互式新媒体实验室。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原有的实验室及网络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由微媒体+APP+户外屏+成果数据库构成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形成特色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体系。

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是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价值,功能涵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基地,有效整合校园新媒体(包括官方新媒体如网络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或者课程认知来说,这一步必不可少,也只有在校内媒体上才更容易实现。新媒体实务课程资源群建设以新媒体实验室为基础,从校内新媒体起步,逐步迈向校外新媒体。

(三)以拓展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为目标,努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与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与业界紧密相连,了解业界实际运作,还可以搭建起功能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新媒体资源平台。校外新媒体平台除了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践和实习外,还可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建。比如针对某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做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诊断,提出完善的运营方案。文华学院新闻系新媒体创新团队对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游襄阳”微信公众号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拿出整体方案,就项目合作达成意向。

另一方面,激活“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目前,新媒体实务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沟通。新媒体实务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送出去”是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校园,到新媒体机构带职实习,参加新媒体的一系列流程实践业务;“请进来”是大量聘请业内人士或定期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随时带来最新的业内资讯和经验,此举给课堂注入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为了跟上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变化,跟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创新的脚步,新媒体专业的师资也要重新组合搭配。专任教师与业界兼职教师搭配、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就拥有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不断丰富师生实践载体

新媒体实务教学以实践为主,形式和层次单一的实践模式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因此需要构建形式多样和层次多元的实践群,以丰富的实践载体来保证教学效果。实践群设计围绕三个层次依次展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

(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很强的新媒体实务课来说,亦是如此。该部分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调研、策划、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实现对典型新媒体案例的系统研究分析,为学生后续项目参与和更高层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项目参与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是基于前期课堂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项目参与式实践模式是:项目导入,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根据项目展开过程进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体验学生形成与项目实施阶段相对应的方案以组为单位进行,将成果班级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完善方案教师单元总结与项目方反馈项目方案实施方案完善与实施。“项目参与式实践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项目引导和管理者身份出现,学生则以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这就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实践和职业体验一体化特征,有利于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2]137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微作品大赛、新媒体运营大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体验。以赛代练,既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和专业能力养成情况,又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实现日常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融合渗透。

(三)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下,新媒体实务教学中的初级内容比较容易付诸实践。但对于更高层面的实践,却难以通过纯粹的教学、校内实践以及项目实践完成,还需要到更高层级的校外新媒体单位去实践实战。以微信运营实务为例,从入门期(0粉丝)、起步期(0-1000粉丝)到发展期(1000-10000粉丝),可较好地在校内实践,并且大多是师生一手创办微信公众号,从策划、设计、内容都可以体验完成,从后台到前端运营者也比较熟悉。一旦要涉及到真刀实枪的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就需要到处于运营期(10000-50000粉丝)和商业期(50000以上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真正实现。由于校内载体和自办新媒体载体难以模拟复杂的传播环境,因此新媒体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实现方面的实务教学只有走到真正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战案例和经验积累,才能得到真知、实现提升。

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院校提出的CDIO最新教育模式,“以练代学”和“项目化教学”可以增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81文华学院新闻系不断探索和丰富新媒体实务课程群,大力推进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与专业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融合创新,以多元化的实践载体充实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四、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成果

新媒体实务教学与专业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是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和成果的重要支撑。

(一)开辟专业建设新路径。课程发展以专业发展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体现一个专业的进步和成熟。文华学院新闻系从2007年起着手进行以媒介融合为主旨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传播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初,本专业将专业定位从媒介融合再向前进一步――落实到新媒体实务技能培养上,从而为媒介融合的专业定位从行业理念着陆到具体的行业岗位上,找到新的专业特色生长点。

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微博、微信、APP制作和社交媒介运营管理,简单的新媒体课程增加和原有新闻专业改造已不能满足众多新媒体要求。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于此,文华学院新闻系积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快推进新媒体实务教学建设,并对全国新媒体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努力打造与同类院校新媒体专业的比较优势。

(二)实现师生团队教学相长。新媒体实务课程群的涵盖写作、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动画制作、数据挖掘等,涉及实务较广。目前的专业教师授课尚能从事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教师的软肋。为破解这个难题,文华学院在新媒体实务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上充分考虑课程需求,从中文、广告、计算机专业吸纳相关教师,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改进。

在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中,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学生团队作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坊和新视听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不是一时的团队组合,而是有梯队、有承接、有延续的。该工作坊坚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参与和校外实践为方式,积极承接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业务。2015年初,工作坊为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所做的策划运营方案,得到业界同仁的好评和采用。

(三)构建原创新媒体产品和案例库。除了注重专业建设和师生团队建设成果,原创新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一大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些新媒体产品将新媒体实务技能掌握情况运用实践的最直观表现。文华学院新闻系师生团队创建了“文华新闻”官方微信、微博以及37度人物微信公众号、枫华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正在建立学生作品库、课堂教学案例库等。这些原创新媒体实务教学成果,既锻炼了学生对新媒体产品的全程把控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新媒体类型,实现校内外实践资源和平台的共享。

“这是微传播时代的最新数据:微博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媒体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4]25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努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新媒体实务教学改革,推动专业教育创新,真正实现新媒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15].

http://.cn/.

[2]李艳平,王姗,周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5(5).

[3]耿延宏,张秀琴.CDIO 理念下研究生外语教学体系重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