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专业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8 19:23:29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专业教学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新闻教育

21世纪的高等新闻教育,虽然已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但各学科和专业建设仍停留在以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使得现代新闻教育处境尴尬,用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的话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现在毕业的学生很难到对口的媒体单位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无法提供。这种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思考:教育如何与行业进行无缝对接?本科毕业生如何能够适应并快速融入社会?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是符合行业、学校、学生三方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实践教学所应用的原理、方法所引发的思考为叙述思路,逐层剖析新闻实践教学的原理、意义、构建方法等问题。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获得高水平的实践指导途径,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等,以期对我们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新闻实践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实践教学辨析

目前教育界存有在高校里注重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把本科生按照一个技工的要求进行培养,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最终我们社会的所谓精英教育也将荡然无存。先不论“精英教育”的真实含义,单就“实践”这一要义的理解就存有极大的偏差,伽达默尔说过:实践并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技术性操作活动,不是仅仅在认识论支配下的机械重复,而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它是实践智慧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的学习也是一种实践。

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实践教学,那是因为中国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过于“重道轻器”,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是与社会脱节的人,也就我们常说的不是“社会人”。为了调和过去的“包办式”教育,改变现有的“学院式”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应时、应事之需。因此,正确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的把两者对立,把实践看作是角色的动作,乐谱的演奏或计划的实施,是粗暴、简单的。布迪厄认为就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而言,理论是基础,是提升,实践是过程,是目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开展实践教学,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立起来。实践教学也绝不是只授以学生技术,而是遵循实践的逻辑。一种避免强行向实践索取某种不连贯性,或把一种牵强的连贯性强加给实践的逻辑。

新闻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特点,这一点体现在新闻领域尤是如此。如新闻写作,新闻解说,新闻采访等课程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局限于课堂书本。因此,在校期间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使实践教学成为创新的动态过程,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行业,适应社会,既是本学科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内容

如果说课内学习是一种规定性学习,那么课外学习就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规定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仅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加以说明。

1、实验室课堂教学

(1)新媒体媒介课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的教育对此做出快速调整,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院先后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原理与制作等适应新媒体发展课程。在多思考、多动手的“操练式”课堂上,学生不断感受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新思维,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并掌握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编辑特点、要求等。

(2)多媒体视听课件:借助多种电脑设计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新闻媒介创意教学所独具的视听感受等要素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如PhotoshopCS4,IllutratorCS4,Flash,Powerpoint等软件都可拿来为课堂所用,利用多种视听软件制成具有“活效果”的课件。

(3)大课堂:新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广阔的天地中才能不断增长见识,才能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千锤百炼,才能炼就“火眼金睛”,看到常人所不能体察之处,才能不断发掘独家新闻。如鼓励学生采风,田野调查,与被采访对象展开互动,走到印刷厂去亲身体会印刷的流水作业,排版要求,裁切等制作工艺;参加不同形式的新闻业态论坛、讲座;观摩、参加各类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观看形式多样的文化展览等。

2、虚拟实训项目

引入商业项目进课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有时商业项目的商业性与教学目标很难契合,因此合理的虚拟实训项目设计十分必要。

虚拟实训项目分为两种:一是短期如课后作业:一是长期,一个学期安排一次。短期的虚拟实训通常安排在每一章节的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的知识要点,结合实例重新整理;长期的实训项目安排在每个学期过半的时候,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挖掘,最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完成。好处在于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向包含进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校内媒体实习基地

对于新闻学生来说,校园媒体是非常合适的“新兵演练场”。目前我院的《绿瓦学子》、《追求》、《弄潮》等校内刊物的编制均由新闻系学生轮流负责,从采稿、编稿、写稿、校订到版面编排、发放,均由学生负责。校报的每期版面虽然不多,但参与每月一期的报纸实践,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会根据彼此的特点进行分组操作,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但不论何种职责都可以获得具体、真实的经验。如策划主题、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看待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采访组同学可以培养通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谈技巧,采访表达技巧,社会调查能力;编稿、写稿的学生运用各类软件进行选片、图片处理、排版,同时还可以获得网络获取素材、信息、评论等能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媒体实习基地不但使学生了解了报刊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把课堂上所不能传授到的实践经验及业务能力都包括进来。

除上述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还包括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媒体人员来校讲座、交流,担任客座教授等。这种“以作为学”式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学生赢得了“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美誉。

三、实践教学方法

宋代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有成,师舍则无以数,弟子舍则无以学。”恰当的教学方法犹如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神钥。所谓实践教学方法,就是要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新闻环境中,让他们用所学的媒介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1、体验式教学

学生主动实践,教师适时指导,把学生放在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缺失等特征,据此拟定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实验室教学的体验实践方式、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2、实训教学

有层次、多时段地在练习中纳入真实新闻采编、排版等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业务技能比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让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激情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建构

目前从全国来看,各高校还都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是一种零乱、试验性质而存在的教学方法。在众人皆谈“实践教学”的今天,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教学在新闻教学体系中的位置,重视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科学性、系统性。

1、建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旧有的培养方案不应是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奉行的唯一标准,应该建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过程化、动态化的多层次评价代替单一的结果评价(如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构建“三股力量”的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新闻教育缺少实践场所,或远未达到对实践场所需求的标准。学校在积极筹办校内的各类实践场所的同时,应积极向外拓展,把企业力量、社会力量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教学对实践的需求,使专业设置与新闻产业发展对接,以此反哺实践教育。

3、建构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实践教师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对于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极大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实践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实践课堂上表现出的实践热情,带领、引导学生自由的穿越于思维与实践,让学生领略到实践的满足与创造的魅力,达到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与创造结构,满足以上条件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新闻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模式引进,更要作为一种体系固定下来,一种实践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开展实践教育,才能更好地从中体味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可预料成果。注重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实践环境,才能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 著,蒋梓骅 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②潘志贤、朱世欣、袁瑞清,《新闻教育本科膨胀、研究生“扎堆”》,《中国青年报》,2005-10-27

③[德]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④袁维忠:《设计要素点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新闻专业教学篇(2)

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内涵

研究型教学理论的基石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研究或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研究型教学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设计、引导、组织和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养成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接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中探究和建构新的知识技能,并促进个性发展。

二、研究型教学在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贯特点,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加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成为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研究型教学理论和方法获得了我国高等院校的高度认同,并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研究型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为新闻教学改革思路,探索研究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获得多向互动、观点开放、结论多元的教学新感受。

一方面,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对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新的调整,能够更加满足学生学习新闻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需求,培养适应媒体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另一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新闻专业课程,尤其是新闻理论和实务类课程中的运用,是教师新闻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学生。学生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探讨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科和文化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新闻职业素养。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设计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从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这一目标表明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是实践与操作层面,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媒体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闻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新闻专业课程目标设置个性不突出,与媒体需求脱离等问题,在全面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媒体方向模块,即在新闻学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平面媒体模块、广电媒体模块和新媒体模块三个目标方向。模块教学课程设置具有完整性和较明确的方向性,如广播电视模块专门面对那些对广电媒体有浓厚兴趣,有志于到广播电视媒体就业的学生开设,所有模块课程都是为锻炼和提高广电媒体记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服务的。如此进行目标定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与真实媒体情景一致或相似的体验,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形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整合效应。

(二)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案例模式

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新闻评论》课为例,案例模式通常以下面三种形式实施:一是以优秀新闻评论作品为蓝本提供学生欣赏文本案例,在阅读分析新闻评论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新闻评论的重要价值、文体特点、写作要求等,在研究品鉴媒体新闻评论过程中提升新闻品味,培养新闻评论的必备素养;二是以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或热门话题作为评论训练案例,让学生运用新闻评论理论知识,自己选取新闻评论角度,进行新闻评析或评论写作;三是提供新闻评论媒体现象或媒体评论学术领域的前沿选题作为课题研究案例,训练学生对新闻评论理论性、学术性问题进行透视,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对新闻事件的连续过程及其深层因果关系进行解析,了解学术动态,对当今传媒评论的发展趋势、评论方式有所把握,并由教师引导学生作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的分析和探讨,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达到较高的理论层次。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情景模式

在研究型教学中,规定新闻情境或模拟新闻事件,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新闻专业技能。这利于学生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

新闻专业教学篇(3)

关键词 融媒体 新闻学 专业教学

“融媒体”时代即媒介融合形态的社会时代。“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催生的“融合新闻”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以信息海量、双向互动性、共享性、全时性等优势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综合表现方式,受众群体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占据网络高地,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综合性,形成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样的媒介发展趋势之下,高校的新闻学以及相关的传媒类专业教学应当及时地进行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新闻专业教学较之于传媒业界往往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更要求同时作为新闻学研究者和传授者的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在不断更新的传媒业发展面前处于优势领先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提出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教学新思路,首先要先了解“融媒体”。

一、“融媒体”的特点

1 新闻业务整合中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突破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www.lw881.com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群体分类将新闻内容加工为文字、音像等形式,制成不同文本风格的新闻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受众。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

这一特点的完美体现来自媒介整合的先锋——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它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集中起来运行。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管理协调三种媒介传播渠道的信息分流工作。大楼内部设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和新闻业务的协调性。

2 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呈现边缘淡化、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传播终端数字化,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

有研究者认为,“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专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大媒体产业的形成打造了统一协调的技术基础和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竞争力,推进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进程。

3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

“融媒体”时代首先摒弃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flash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

二、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给我国媒体行业带来的全面改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界限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以传统报业教学为主,缺乏对新媒体介入后的当前报业新状况的介绍;面对以网络为核心的各种新型传播技术,无力进行这些新技术的教学;过分强调专业细分,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进行割裂培养,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出现的跨媒体集团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新型新闻人才等等问题。笔者认为,在首先解放思想的大前提下,回归到新闻教学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基本问题在当前的创新结合来进行突破改革,接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1 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宽

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在中国新闻教育长期发展的历史下形成的,课程设置的核心部分是新闻传播业务和新闻理论的根基。但是。由于长期以往的新闻教学介质形态的分割致使新闻学教学只传授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专业知识,新闻类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媒介技术的需求上,同时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未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学界探索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程度性的制约。社会进步要求新闻教学应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各学科知识渗透拓宽。

首先,要在通识教育层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识教育应该涉及文化、历史研究、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平台,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去思考、认知社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新闻素质。

其次,“融媒体”时代的新兴领域需要大量的具备媒体融合理念与操作技术才能的人才。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带来的急需媒体融合人才去设计精准定位的产品内容。新课题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注重传媒学和经济学科的渗透,培养新型的传媒市场经济管理人才、市场观察人才等等。

2 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培养

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媒体需要大量兼具平面媒体、网络和广电等多种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国内多数媒体集团已经开始了部分融合。如报社纷纷办网站,广电集团办报办刊等。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媒体集团在品牌融合、管理融合、组织融合和营销融合上寻求突破点。然而,这些从事所谓的媒体融合探索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既能采用文字报道。又能进行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高校新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毕业前“粗放式”的实习的学习形式,而是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专业的实习机会,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兼容共举。比如学校可以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学校可以与电视联合建设专业平台,将学生融入可播出的时政性、新闻性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着手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注重打造一个“融合性平台”系统,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和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为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教学改革的新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全能型”复合型传媒人才。

3 强调从传媒制作者的角度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融合新闻是各类型专业媒介新闻传播业务的融合,也是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媒介参与新闻传播的一种“共享式”的新闻实践活动。当媒介组织之外的个人成为新闻传播者的时候,新闻媒体不仅更将“公众化”,而且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公众的观点与信息传播与职业新闻人同样平等传播,信息传播的限制壁垒无体化。信息大爆炸引发的信息信度缺失,使专业的媒介传播系统也陷入了真伪难辨的困局。一系列的问题给每一个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遵纪守法、提高媒介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会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新闻制作者的媒介素养之一则应是培养社会大众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因此,对于公民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新闻从业者的义务,对于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来讲,培养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他们的基本素质之一,这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新闻专业学生(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水平高起来了,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才会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4 加强对新闻学教师的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建构

现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科教师基本源于新闻相关的本专业系列,大多“术业有专攻”,教纸质平面新闻的专心研究纸质平面,平时也只注意同报业界联系;教广播电视的只围绕广播电视的发展变化层面看传媒,通常也只将注意力放在广播电视行业;教传媒的往往把视角投放在网络传媒系统。这种术业只专攻的研究现象在融媒体时代已经呈现出新闻教学相对滞后与传媒人才需求的窘态。

新闻专业教学篇(4)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新闻专业教学篇(5)

关键词 新闻学 双语教育 思考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各高等院校纷纷加紧双语教学的进程;教高(2005)1号文件中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评估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美国传统词典(双解)解释为“①能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使用或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尤指同样或几乎同样流利地;②用两种语言的: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教学使用两种语言,不一定同时使用,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而是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两种语言。对于双语教育一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西格恩(Siguan )和麦凯( Mackey)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它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中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双语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②这样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双语教学的设计、评估及优化。双语教育英语为“bilingual education”,但国内几乎是将“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成“双语教学”,也就是说国内学术期刊中提到的“双语教学”其研究的就是“双语教育”,而不在是“Bilingual Teaching”。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润式(immersion)、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和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双语,还连带着使学生理解、认同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浸润式(immersion)是在实施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下,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相对比在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国外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少数民族及移民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融入其主流社会,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加强英语,提高英语习得的效率”为出发点的;②语言环境不同,国外双语教学都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或官方语言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我国双语教学基本和是在没有语言环境情景下进行的;③师资配备不同,以美国为例,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语(母语)的教师授课,而汉语均由讲汉语的华裔教师教授,华裔教师不仅能讲两种语言,更能同时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回顾我国的双语教学历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 层次性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差异性大,教育资源的配备、及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双语教学无论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及市场手段得以解决,但软件上(学生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要在吸收国外成功双语教育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英语渗透力度因所处地区,学校财力,教师水平,学生水平,使用教材,学科要求和应试权重的不同而异。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应当容许渗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我国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

2. 多样性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双语教学,其内涵应当是双语教育,实际上双语教育是更加广阔的一个概念。推行双语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恐怕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习得和人文底蕴的提高,双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应当贯穿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在课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大学毕业,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在双语教育中注意解决的东西。中国以往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主宰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论是什么模式的“双语教学”,能起到加强英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行。

3. 连续性

知识更新的加快,终生教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双语教学, 这使双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之中,双语教学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从大学英语到专业外语再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对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新闻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的新闻系,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优秀人才。在高校的实践起源于1983年,由、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到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由94年的66个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661个,双语教学也在各学校展开。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的双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的向的定位,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事实求实地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将双语教学做实、做好,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师生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外文教材选用中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要求、建设目标上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体现双语教学的层次性;③其次,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着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展开,办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新闻专业教学篇(6)

【关键词】新闻传媒专业;普通话教学;说话训练

一、加强规范语言观念

打造多方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开设新闻传媒专业的根本目标,大众传媒公司都要求从业人员有采集、编辑、主持三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普通传媒工作者和主持人的区分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学习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高要求的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学,或者是以幕后工作为主的广播电视编导,都必须要求有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贯彻正确的理念,加强学生对于规范语言观念的认识,对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普通话既是基础也是发展铺垫,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李咏为例,他们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本身所学的新闻传媒专业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普通话要主动,以极强的准则要求自己。

二、凸显传媒专业特色

思维敏捷、活跃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然而普通话作为实践比例较大的课程并不利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

1、增加课前说新闻实践环节

开展课前说新闻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课开始之前请五六个学生上讲台上播报一条新闻,教师针对学生的语音、语气、语法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教师的点评下明白自身普通话的不足之处,极大的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

2、充分利用广播、影视资料的相关素材

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各方面的规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普通话的要求是极高的,给学生分析主持人的语气和语态,为其提供极佳的例证。CCTV每年的新年新诗会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

3、邀请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等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实践功能,同时看到传媒从业人员极高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之一。

三、理论教学紧贴普通话测试,强化说话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言不需要以十分飘渺的形式存在,它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沟通所用的形式出现。”普通话教学对于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应该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说话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气、语态等方面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专业都要求学生在报考大学前进行普通话考试,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于中上层,流畅朗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大问题,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和缺乏一定量的说话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思路,无话可说,再次是说话形式在但是感情缺乏。

新闻专业教学篇(7)

[关键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测度指标;模块化;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117-04

一 现状梳理

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迅速膨胀,以安徽省为例,从2005年起,黄山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等11家地方本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为了突出新专业的技术性和应用型特征,这些院校新办的新闻学专业大多选择了网络新闻、广播电视等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传统院系及专业的转型。以上述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新办新闻学专业大都隶属于中文系,由于专业拓展、招生及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中文系的传统专业进行全面转型并进行了一些重大拓展,重大举措就是上马了新闻学等一批应用性突出的新专业;同时,许多院校的中文系也改名为文化与传媒系、文学与传播系等,以示转型。

其次,由于申办院校自身的在专业开设上软、硬件上的提升所致,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6月底,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了创纪录的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在全国有267个新闻学点的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大多数都是近六、七年时间内申办成功的。

第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最近几年在吸纳人才上普遍的高要求:211高校甚至985院校,有的甚至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这对新办新闻专业地方院校的本科学生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近几年,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却异军突起,对技术型、应用型、乃至全能型的新媒体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据专家估计,2010年新媒体产业链人才需求超过200万,并势必以每年高达82%的幅度递增。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媒介的融合趋势使得复合型或全能型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大多数新办新闻学专业发展方向都选择网络新闻、广播电视等方向;

最后,招生便利性及就业优势。新办新闻学专业,由于和社会人才需求上的紧密相连,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双重欢迎,所以各校目前的新闻学专业生源都比较好。

然而,各校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却遇到了两大共同难题: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因其独特专业性质及新兴的专业发展方向,各校非常重视其实验教学,实验学时设置也是较高,平均都超过了30%以上,却遇到两大难题。

一方面是软件问题,即师资力量的薄弱,尤其是具有新闻从业背景、懂技术、能进行实验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尤其缺乏;3-5个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支撑一个新专业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严酷的现实;

另一方面是硬件问题,即实验设备的严重匮乏,学生人均使用试验器材数、试验室占地过低、设备老套等诸多问题。以合肥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多功能实验室为例,目前总投资达100余万元,基本建成了新闻摄影摄像实验室、报纸与电视编辑实验室和模拟演播厅,也只能保证每届50位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 创新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设置创新:模块化设置

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征,专家认为现行老化的课程体系难以应对融合新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组织再造、重新定位、观念革新、队伍涅、课程重构。模块化教学是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教改经验结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和其有着许多相同的定位,比如地方性、应用型。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模块化教学的依据和体现,结合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经验及新办新闻学专业实际,拟定下述九大模块组,并设置对应的课程群组和能力培养目标组,目的是实现模块组下辖的课程组培养出对应的学生技能(能力组),具体设置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模块设置和能力培养目标成正比,其函数关系为Y=KX。

2 实践教学过程实施创新

(1)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教材选用

黄旦等在总结1956年复旦新闻系教材建设的意义时指出与其说为编几本教材,不如说是放眼世界,兼收并包,总结经验,从教材入手,以创建、推进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因此,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长期以来,新闻学教材建设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新闻事业及传媒产业明显滞后,现实大量鲜活案例没有及时融入到教材中去。因此,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教材不应盲从权威,而应实现教材选取的开放,注重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教材。

(2)“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在新办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因此,这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应用为上”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甚至是合作完成项目式,通过此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3)“全媒体型”专业技能实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传媒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技术规律、行业规律、市场规律和资本规律等内生力量。这同时,也将推动媒体用人标准的“技术化”、“市场化”、“专业化”及“复合型”。在此背景下,新办新闻学专业应围绕全媒体时代所需,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播、传等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审美、采写、设计、摄录播传、经营管理、策划创意及调查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使其成为能适应全媒体所需的新型人才。

(4)开放课程考核

以合肥学院采用“N+2”课程考核模式为例,其目的增加课程应用性含量,提高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重,并进而细化出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实验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所占的比重。例如,《新闻采访学》的“N+2”考核设计:

N,即平时成绩(50%),主要包括:期中考试(10%)+实验成绩(20%)+课程论文(10%)+出勤、提问、讨论等(10%):2包括:期末考试(40%)+课堂笔记(10%)

这一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平时积累,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于这种模式执行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该校便将N+2模式的N中的课程论文以及课程实验完成的次数、质量等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统计和监管,既调动了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和规范。

3 多类型、多层次实习体系建设

(1)建立多类型媒体实践教学基地

正如前述,实践硬件设施不足是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共性问题,最近几年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摸索出来的

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就是建立校外媒体实习基地,和地方媒体合作办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解决了院校自身软、硬件的短板;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此途径也选拔和培养了其后备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媒体合作办学的共赢。同时,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覆盖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广告等多类型媒体,并有配有专门人员进行相互规范化的管理。

(2)多层次专业实习设置

各大高校对新闻学专业实习都是非常重视,且模式多样,以“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为例,其模式是从二年级本科生与一年级研究生中挑选进行专门的新闻实践训练。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系列讲座;第二阶段是暑期实习。

因此,学校在实习时间安排应注重认识上的层次性,“初期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实习。大一为“初期实习”,主要在校园媒体锻炼,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模拟电视台等校内媒体资源,了解新闻的基本流程;“认知实习”由第4学期后的暑期构成。学生进入正式媒体,锻炼独立采、写、编、评、播等业务能力,真实体验媒体,加深专业认知;大四设置为期半年的毕业专业实习,通过最后的综合强化训练,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挂钩。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得以保证实施。实践教学队伍方面,许多地方本科学校按照学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构建自我“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聘请传媒资深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由于这些业界人士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素材及经验感受,在课堂上可以新闻现场情景再现,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新闻感觉,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新闻敏感;

其次,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实行校内教师和媒体记者的双重指导。实习期间,校内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媒体记者则最主要负责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训;

最后,选派新闻专业的青年教师轮流到合作媒体挂职锻炼或者技术部门进行系统的技术学习,以提升教师自身新闻业务能力和技术素养。

三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测度指标是对实践教学资源、潜力和结果的综合定量衡量,由于各个院校之间差异较大,因而相关测度指标的设立成为业界的难点。

下述指标体系是在结合了前述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实践教学整体流程进行提炼,重点关注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过程、实习体系、师资队伍等四大块。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本研究注意整个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关注到单个指标的独立性、动态性和代表性,力求能真实、全面、客观地衡量和评价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体系,详见表2。

2  评价方法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借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法比较研究,其方法原理如下:

首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这是因为各指标量纲不同,在对这些指标综合集成前,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其中,X1为标准化后的数值;X1为原始数据;X为原始数据均值;б为标准差。

其次,确定因子变量。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根据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

第三,进行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一个因子变量就能成为某几个变量的典型代表,因子的实际含义就更容易解释。一般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

第四,计算因子值。将因子变量表示为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据此计算因子值。有了因子值,后期的分析研究就可以不再针对原有变量,而以各因子值作为研究的基础,从而简化为对各因子变量的研究,起到降维的目的。

第五,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新办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得分。

使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得分,既可以进行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总体实力的比较,又可以在通过二、三级指标体系的得分发现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些和问题和规律,从而有助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四 结语

新闻学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新办专业,其软硬件的问题一定时期内仍较难克服。一方面,我们尝试着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又在这一体系之上建立一套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实现二者相互配套和校正,并最终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南长森.简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矛盾关系[J].现代传播,2010,(1):133

[2]王斌.2010年新媒体产业发展十大趋势[EB/OL]

[3]朱清河.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当代传播,2009,(6):102

[4]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5]黄旦,肖晶.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先声”――1956年的复旦大学新闻系[J].新闻大学,2009,(3):16

[6]童兵,黄奇萃.中国新闻教育创新的压力和动力[J].中国记者,2010,(9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