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诗歌朗诵视频

诗歌朗诵视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0 23:28:58

诗歌朗诵视频

诗歌朗诵视频篇(1)

【关键词】 诗歌;融媒体;文学欣赏节目;碎片化欣赏

综艺节目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长盛不衰,但其中的文学欣赏节目、特别是诗歌朗诵却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需要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体育类及娱乐类等节目满足了休闲娱乐与释放压力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受众将视线从文学欣赏节目转移到经济类、体育类及娱乐类等节目上。文学欣赏类节目进入低谷,在大家慨叹文学已死的时候,以融媒体为媒介的诗歌朗诵赏析节目借助全新的传播手段却异军突起、逆势而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由于“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整合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优势,使其功能、手段及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受众的认可度也极大提高。

文学艺术欣赏节目的宗旨是健康、高雅,特别要注重处理好雅俗共赏的关系,节目更侧重提高普通受众的文学欣赏水平。作为我国重要的舆论宣传机构,央视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从2005年起举办《新年诗会》。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正式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假日,诗言志、歌咏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诗歌文化传统的国度,诗歌朗诵在这些传统重大节日中起到抒感,彰显精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央视也举办了三场节日主题诗会。精美的节目编排制作和高水平的朗诵,唤起广大受众对诗歌朗诵的热情和渴望。但是一期水准精良的诗歌朗诵节目需要较长时间的编辑制作,对朗诵者的诵读技巧和文学修养要求也很高,这样的节目更新周期长,投入大,在快节奏的今天,很难满足广大受众的收看、收听需求。另一方面,文艺欣赏节目中缺乏互动,也是很难吸引受众的一个因素。目前,很多受众更习惯于利用乘车、排队、用餐等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欣赏短小的文学作品,而融媒体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首先,融媒体的无限空间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体接收空间的障碍,受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欣赏诗歌节目,甚至可以上传自己朗诵的作品,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和互动。这种形式更加接地气,更利于调动普通受众接受、参与高雅文化节目的积极性,满足大众对于高雅艺术的需求。现阶段在互动时,受众参与诗歌诵读节目普遍还处在欣赏音质、纠正发声、字音的初级阶段,深层次的文学表达仍有欠缺。他们对提高诗歌的表达有着更高的需求,融媒体不受空间限制的互动方式更大程度的满足了受众接受专业指导的愿望。同时使节目更迅速、广泛的传播,提高节目的收听收视率,获得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融媒体有无限时间,这一显著优势使受众收听节目不再受播出时间的影响。传统有声媒体制播的节目受到播出编排时间的限制,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条件下,诗歌爱好者无法保证按时收看、收听,严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融媒体突破这一技术壁垒,受众在自己的任意碎片时间里都可以从容的欣赏诗歌作品,短则三五分钟,长不过十几分钟,极大地满足大家的文学欣赏需求。

第三,融媒体有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的特点使其吸纳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诗歌的朗诵和创作中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诗歌朗诵这种高雅、易与观众情绪沟通的形式被很多会展主办方接受。今年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专门举办了《国风・雅韵》长安诗歌周活动,陕西的广播、电视媒体、各朗诵艺术团体、大专院校、诗歌网站等共同参与,既有高水准的演出,也有英汉双语朗诵,还有学生广场朗诵会,在诗歌的故乡,通过诗歌,中外诗人相聚交流,诗歌的形式继承、发展,诗歌诵读活动提升了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由于无限时间与无限作者的相互作用,使诗歌诵读的创作者大大增加,无形中延长了制播人员的创作时间,有利于打造精品节目,使节目进入创优的良性循环。

第四,融媒体使文学欣赏节目更好实现了利益共融。在市场经济下,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由于诗歌欣赏节目人员及制作时间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很多地方媒体在节目设置中将其取消。融媒体为诗歌诵读节目的回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5年,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开办的大型人文公益节目《诗意西安》,每个整点在播放,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以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进行推送,以专业诵读带动广大有兴趣的听众参与,一年多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16年上半年,陕西戏曲广播开办了一小时的《诵读长安》节目,每周六、周日播出,同样在微信公众号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推送。虽然播出的频次没有西安广播电视台的播出频次高,但是在微信群中主创人员积极组织诵读专家和爱好者进行互动,在线下已成功举办几次线下沙龙,吸引了固定的听众群,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以融媒体为媒介的文学欣赏节目,利用新的传播形式,整合资源,吸引扩大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激发诗歌的创作热情,使得文学欣赏类节目重获新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吸引了社会资金关注,为节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古老与新生的完美结合还需时间进一步打磨,融媒体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更自由、更迅速,应该利用平台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优势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引导提高大众文学欣赏能力。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的血脉中,在融媒体的助力下,这顶文学艺术的皇冠必将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诗歌朗诵视频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多媒体运用

《我爱这土地》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用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艾青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形式简洁,寓意深厚,情深意长,不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更是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这是一首新诗,学习本诗,意在体验诗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课堂教学实施中,多媒体在这节课中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课前播放音乐、视频朗读、欣赏大量图片等,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声音、色彩、图像,化抽象为形象,生动有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容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对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上课前,我反复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高亢、激昂、深情的音乐回荡在教室,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熟悉这首歌曲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音乐让同学们产生联想: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伟大祖国,坚贞不屈、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一幅幅画面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一腔热血在同学们心中奔涌。音乐营造了一个动人的课堂氛围,同学们激动、兴奋、情绪昂扬、心潮澎湃。

二、欣赏朗诵视频,整体感知诗歌

诵读是诗歌欣赏入门的一关,在此环节中示范诵读很重要,我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知诗歌意象,诵读的美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紧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从感情基调、声音、感情、节奏、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视频画面和朗诵家对诗歌的理解的有声语言的传递,感受到了朗诵艺术的巨大魅力,不仅对诗歌有了进一步感知,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还对朗诵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积极朗读,争先表现。

三、丰富的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只有短短的147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借助小鸟对土地表达至死不渝的感情,形象表达了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学生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只凭借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讲解中,我运用大量图片资料,扩大知识的容量,丰富内容,增强了直观性。

(1)理解意象,体味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作者赋予了土地、河流、黎明、小鸟等意象深刻的含义。在品味赏析时,我运用图片展示“嘶哑喉咙歌唱的一只鸟,被暴风雨打击的一片狼藉的土地,汹涌奔腾不息的河流,激怒吹刮着的猛烈的风,还有充满阳光、宁静的树林”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正确、有条理的语言说出这首诗描述了什么?通过这个过程,把静态变成动态,把无声变成有声,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形象,让学生来体会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

(2)品味赏析,提炼主旨。本诗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如何让学生理解“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以及作者的献身精神”呢,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多组图片展示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饱受的,以及在外族列强的入侵下,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为反对列强,进行的风起云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学生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

诗歌朗诵视频篇(3)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讲述东汉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书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挽救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唐朝的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课文中选录的大部分古诗文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教者可将意蕴深长、优美生动的诗句转换成一个个动人心腑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故事的感染下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怀,感悟作者灵魂所系,从而提升古诗文诵读的层次和境界。

2 文本对照思读

在教学中,若把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申到白朴的《天净沙・秋》。并由教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行细腻的比较和诵读,读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出它们各自悠远深长的韵味,再以诵读形式进行表达,真正读出诗情。在文本中,诵读很容易满足于肤浅的表层理解,这会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诵读《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识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在对照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从而更好地去诵读文本。

3 创设情境吟诵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教者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在教读《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先行诵读,结果学生们都读得慷慨激昂,并且觉得自己读得相当不错。在这时,我播放了一段大自然中倔强成长的生命的苦难历程的视频。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那种历经风霜的平静、痛苦与不屈,才真正明白了文本的意境。接着学生再次诵读,这次颂读的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慷慨激昂变得深沉厚重了许多。

4 配以音乐吟唱

音乐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能很好地把文本氛围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教学《乡愁》一文,就可以把抽象的乡愁,通过形象的月亮,海峡,游船等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乡愁。与此同时,诗歌还具有音韵性,古代诗歌大都可以配乐歌唱,所以还可以通过朗诵,音乐等形式来为诗歌传神。如指导朗读古诗《水调歌头》,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思念家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5 多层次诵读

对文本的诵读不可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地诵读,由表及里,由淡入浓,有如竹笋剥壳,直指文本的灵魂深处。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每读一次都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之“味”;唯有这样,才能牢牢握住作者之“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体之“悟”。比如我在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现代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诗歌朗诵视频篇(4)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引导、分析、示范朗读

四、学生学法:朗读、倾听

五、晨诵准备

选诗、制作多媒体PPT、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开启诗

师:明媚的阳光擦亮了新的一天

让我们全体起立,调整好呼吸,互相道声早安吧!

早安,孩子们

生:早安,老师,

师: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您,

师:怎样 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作 优美的朗诵,嚼出 书本的芬芳。

生:怎样 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化作粉笔的舞蹈,嚼出知识的果香。

师生齐读:晨诵,我们与黎明共舞,

晨诵,我们享受生命。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又来到了,露出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最动听的声音一起起来晨诵好吗?

(二)诵读新诗

青 春 万 岁

王蒙

A: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B: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A: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B: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是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合: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A: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B: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向前

A: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软弱,

B: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A:有一天,

B:擦完了枪,

A:擦完了机器,

B:擦完了汗,

合: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A:并且怀着骄傲,

合:注视你们!

(1)初读诗歌,读通诗文。

(2)观看视频,示范朗读

(3)助读说明: 本诗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写于1953年,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他走向了文学。该诗是这部小说情感的高度凝结和升华,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

因此,这首诗歌的教学应以朗读为抓手,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喷涌而出的激情,并激发学生对青春、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诵读诗歌,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产生对诗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1、自由练读,在朗读中理解、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高喊“青春万岁”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2、齐读诗歌。

3、男女分角色读。

4、师范读

5、小组朗读诗歌。

诗歌朗诵视频篇(5)

1.注重吟哦讽诵,驱遣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作为学生领会诗歌意境的教者,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悟出诗歌中蕴涵的道理,感知诗歌中潜藏的情感呢?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讽诵。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停顿的规则基础上,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奏,吟咏时发挥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和场面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进而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之美。在教学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句,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并感受孤山寺、贾亭、湖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荫、白沙堤等景物组成的画面,即在早春时节,诗人漫步西湖时所见到的明媚风光。然后让学生扣住“低、争、啄、迷、没、最爱”等词,驱遣想象,带着自己正在游览钱塘湖的假想,反复吟哦讽诵。把诗的语言化作有声的图画,直接付诸学生的听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精心铺垫情境,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感知的选择性告诉我们,学生孤立地感知诗歌是不行的,应该引导学生把和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感知诗歌相联系。学生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清楚,对诗歌的感知才会越清晰。因此,在教学时教者如果能先适当地介绍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所了解,学生在诵读时,就能把握住诗歌的基本情调,也就能为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内涵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学现代诗《 一个深沉的记忆 》时,我充满深情地朗诵道:“有这样一个诗人,他虽然长期遭遇不公正的待遇,饱受忧患,但是他的热情却并没有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为了表达他对黎明的期待,他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铺垫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写作背景之后逐步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学生听着我的朗读,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每个学生都从诗歌简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到了诗歌的内涵美。

3.巧借视频影像,强化感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李煜的《 相见欢 》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整首词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近词人,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我剪辑了《 李后主的最后岁月 》的视频片段编入课件,进行课前感情导入。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到李后主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沉溺于悲愁,然后我不失时机地点出,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煜写出了这首表现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的词。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李煜当时的遭遇,带着自己的感悟,跟随钢琴曲《 悲伤天使 》一起诵读这首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凄惨、悲凉的氛围中成功地走近了词人,走进了词人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词人抒发的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歌朗诵视频篇(6)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发展的积淀,更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里的瑰丽珍宝。现代诗歌在我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内容,为更好的促进诗歌的发展,彰显现代诗歌的独特文学价值,现代诗歌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和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1.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语文老师以及学生认为诗歌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对现代诗歌不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对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现代诗歌的内容往往简单的串一遍,只要求学生记住重要的句子,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忽视了现代诗歌的教学。除此以外,高中语文老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在讲述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时往往会先入为主,按照自己的理解的去为讲解现代诗歌,干预学生的自主理解力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创新

2.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中国是诗词歌赋的国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每一位高中学生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重视现代诗歌,用现代诗歌涵养自己的文学气质,增进文学情感。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利用课堂的边角时间,扩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2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现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的背景往往很容易被高中学生理解和知悉,从这一层面讲,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性,对于老师而言,采用何种的授课方式,如何的讲解现代诗歌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语文老师来说是明智的选择。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现代诗歌的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充分思考哪个部分重点讲,哪个部分可以粗略的讲,怎么样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戴望舒的《雨巷》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对《雨巷》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述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着重讲解作者的感情,更应该借现代诗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升华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3要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上,教师要积极的打破传统的漫灌式授课以及“一言一堂”的授课模式,注重课堂的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紧握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预习现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有个简单的理解和认识,并在讲述诗歌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互动,自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另外,教师还应该把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方式融入到教学中,让高中学生可以真正的独立自主的解读所学的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2.4加强对高中学生现代诗歌朗诵的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现代诗歌朗诵的训练,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创设朗诵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朗诵。例如在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配上合适的音乐,营造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的心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带动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难舍之情。第二、要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进行朗诵。文质兼美的诗歌能够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也更能达到朗诵训练的效果,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审美情趣。第三、要求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带着感情去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代诗歌的魅力。

总言而之,现代诗歌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引起高中学生情感上共鸣。因此,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多种讲述手法,优化现代诗歌教学内容,让每一位高中学生都能够淋漓尽致的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每位高中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让高中学生吸收现代诗歌中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焕焕.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4)

诗歌朗诵视频篇(7)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会与思考?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会不会弱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外国现代诗的教学中,我试图把通过课堂的实践尤其是配乐朗诵来思考与寻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突破点:寻找合适的配乐

新诗教学中配乐朗诵之所以没有古典诗歌那么热闹,主要的瓶颈在于音乐的选择。与中国古典诗歌风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乐有着丰富的资源,古琴、洞箫、古筝、二胡等民族器乐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乐曲就是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如《春江花月夜》、《阳光三叠》等。而现当代诗歌的配乐却贫乏了许多,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古典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对外国诗歌不了解,对外国的音乐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乃至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就少之又少了。

外国诗歌与音乐的资源觉得不丰富,那只是假象。实质上是认知水平的限制,还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鲜明,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对诗歌的情感节奏的分析后,我从外国轻音乐中选择了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排箫曲《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这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以及风格特点非常接近。诗歌的感情变化是:孤寂迷茫――惊讶欣喜――沉寂恍惚――欢愉起舞,音乐的快慢高低起伏与之非常吻合,两者真是相得益彰。

2.吻合点:把握诗乐的节奏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论述了他对节奏的理解:“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音乐的情绪与诗的情绪表达,直接借助于节奏的变化。所以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完成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节奏。而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与诗歌的呼应配合,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诗歌与音乐的节奏特点,寻找音乐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相同的地方,明确从音乐的什么时候开始朗读,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达到最优的吻合。

上课之初,我先作了配乐朗诵,给学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赏体验,也是作了配乐朗诵的示范。从认知过程来说,我的朗诵还有配乐,都属声音。而声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潜认为:“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种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有的情绪。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在学生的一阵鼓掌声中,我并没有马上和学生讨论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而是引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讨论理解。我以为,总体说,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这之前我已经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成功的引导学生主动并且有兴致的深入地去品读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有必要适当地传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我首先从品读意象入手,来把握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要求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丰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学生有效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展示沿着湖湾边缘连成一大片金黄色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像,使学生的想像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一种心灵的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击,增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课堂的学习高潮。尤其是让学生在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之后,对诗人在孤寂迷茫中不经意望见这样长得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烂漫热烈的密密麻麻的水仙花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的震撼与惊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确切的把握和体悟。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情感。诗中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一对比凸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由此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

第三、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贴近诗歌的内涵。

所以,虽说声音、画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这种直观的感性认知也是浮于诗歌之上的。我们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声像,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诗歌,把握情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巧妙的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3.融合点:进入诗乐的世界

乐与诗歌有机融合,成为一体。既能丰富诗歌朗诵的听觉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借助音乐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借助诗歌品味音乐的优美旋律。语文学科尤其是诗歌类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特征给课堂提供了一个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平台。但要达到诗与音乐的融合,需要对诗歌情感内容节奏韵律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纯粹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缺少情感附着的对象,所以叵没有明显固定的内容支撑,那音乐的直接情绪影响往往是短暂化形式化的。而诗在声音节奏韵律之外尚有文字意义,而文字意义能够托出具体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基于诗歌文字表意基础上的朗诵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隽永的诗乐世界。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进行一系列的研习,通过“品读意象”、“借助对比”、“知人论世”、“联想想象”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把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完成了诗歌文本的学习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第二次配乐朗诵,不过主角换成了学生。在如丝绸般华美流畅的配乐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本文,走近了华兹华斯。呼吸的长短起伏、字音的缓促轻重、节奏的明快凝涩、情感的回旋往复,学生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以优美的朗诵全然呈献在课堂。

4.升华点:深味诗歌的情感

在学生创设与参与的诗乐世界体验环节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我在下一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诗《饮酒?摇之五》入手,用课件展示陶的这首诗,并有意识的用了一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匹配的极其朴素清雅的水墨画。通过相互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用教材”打开一扇中西比较文学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徜徉于知识的天空。同时,我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