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诗歌散文精选

诗歌散文精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2 16:00:10

诗歌散文精选

诗歌散文精选篇(1)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妈妈您说声:妈妈节日快乐!愿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今天是母亲节,愿你永远健康,美丽;一切事情都顺心,如意。没有鲜花,没有礼物,只有我深深的祝福!

妈妈,我会永远爱您!

妈妈!您生我、养我、育我……在这个节日里,儿子向您问好,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希望能在这样节日里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儿子在有生之年,会孝顺你老的,母亲节快乐!!!

妈妈:祝您健康长寿!永远年轻!天天快乐!

妈妈,你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没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送上我特别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妈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妈妈!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母亲节快乐!

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母亲节快乐

亲爱的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为您遮挡风雨。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健康快乐!

从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予我的,在母亲节到来时,我想说“辛苦你了我亲爱的妈妈”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没有你就没有我,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母亲节快乐!

妈:为了我您的黑发变白,费尽心血。今天是您的节日。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儿会尽我所能报答您我最亲的妈妈!

走过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妈妈。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妈,您脸上的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最美的。

吃遍天下盐最好,走遍天下娘最亲。世界上能够让我献出生命的只有您,我的妈妈。我将爱您一生!

诗歌散文精选篇(2)

陈奕纯是当代中国文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散文新星。他的散文作品大都是以语言自然清新,诗话凝炼,视角开阔独特,笔锋犀利入木,行文酣畅淋漓,语气荡气回肠,洒脱飘逸地扑入读者的视野。这都源于他渊博精湛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修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每次读陈奕纯的散文都有赏心悦目的新发现,新感受。陈奕纯的散文属于历史文化,属于他精湛书画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生命的深刻体验和超众感受。在中国社会新的转型历史时期,他总是以一个卓尔不凡的艺术家高屋建瓴的姿态,在博大精深的书、画、散文的艺术创作领域,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他,时常不断地自我施压,自觉肩负起历史和社会赋予的各种重任。无论是他的篇篇获奖散文,还是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处的几十幅卓立千古的字画,都无不打上鲜明生动的时代精神烙印,而振奋自己,打动读者的。通过各类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也多层次有力地证明了他:火热的现实生活与深邃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高度交融凝炼,并注入诗意灵动的时代精髓,是一切艺术创作永保青春活力的主张。

散文是人生阅历,思想发展,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述。《笔走汀泗桥》忠实地记录了当地政府为了恢复历史名镇古迹,请他题写‘汀泗桥’名的过程。在文中,陈奕纯无所顾忌的诚挚袒露着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对创作中细微的思想活动,跳跃跌宕的情感,艺不精人死不休的反复临习,苦行僧般的艺术追求,都毫无保留的全盘托出。

博览孕胸竹。我们顺着陈奕纯犀利流畅的笔触仰视,一幅气势磅礴,历尽沧桑的汀泗桥的壮美历史画卷,缓缓铺开,跃入眼帘。桥兴人旺,桥废人亡。这大概就是汀泗桥人今天修桥的理由吧。并不熟悉汀泗桥历史的陈奕纯,一个资深的历史文化学博士教授始终以空杯心态,把自己全封闭起来,一头扎入汀泗桥八百多年浩如烟海的人文历史中,进行深入通透的学习研究。历尽人世沧桑的汀泗桥的古今往事,他都件件揣胸,烂熟于心。

陈奕纯熟知,汀泗桥人是怎样用金戈铁马之印痕,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戈印;辛亥革命志士的足迹;北伐将士攻打汀泗桥的弹痕;日本鬼子蹂躏的铁蹄,谋求民族独立的仁人志士的血印的厚重历史,都清晰地忆刻在桥墩上。可见,给这样一座历尽沧桑、璀璨辉煌的南鄂小桥题名确实是一件不同寻常的艰巨任务。

挥翰落玉珠。博览了汀泗桥的厚重历史后,成竹在胸的陈奕纯立刻进入了高古的书法艺术创研。“一笔擎天”,意态高扬,气象万千,独领的书法艺术,令他所景仰。康有为独具特色的跳越、恣肆、洞达、奇逸、宽博、生辣的书法艺术令他崇拜。

陈奕纯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建立在“天然”与“工夫”之上,当“道”与“技”二者高度融合,化为书法家所要表达事物的灵魂,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大道自然”、自成风格。这些个论,在他应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题写“感恩亭”等过程中,都得到了宽泛的印证和有力的体现。

今天给“汀泗桥”提名,陈奕纯认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一段非常特殊、复杂、厚重的历史,不是任何一种书体都能随意担当得起的。他要笔墨情趣随题材内容而变化,下决心要打破自己以往固有的书法模式。我们知道一种书风的形成,要有一个漫长艰难的进化过程。陈奕纯紧紧抓住了书法创作形式基点、技术品位、创作意识的三要素。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从事书法创作研究40多年的艺术家,驾轻就熟地写几个无山林气的小字给人拿去放大完事,而是对自己提出严格苛刻的要求,把自己全封闭起来,在前人碑帖墨迹的海洋里纵情傲游,挥动着各种酣畅的毛笔,不厌其烦的昼夜翻阅临习,经过炼狱般的煎熬,最后终于在仿古宣粗涩的背面上找到了“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的最佳书写效果。于是,“汀泗桥”的题名在重笔疾挫、气酣墨畅中瓜熟蒂落。

陈奕纯就是这样以虔诚严谨的创作心态,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真挚追逐,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用一颗永不泯灭的艺术良心,呕心沥血,泼洒自己的墨宝,向汀泗桥人民交了一份完美合格上乘的答卷。每当我们看到这块气贯长虹的牌匾,仿佛就看到了它向过往这桥的人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汀泗桥辉煌而悠长的光荣历史。

常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对于诗歌而言,“傲骨”更是诗歌形成精气神的内在支柱,一旦失去这根“支柱”的支撑,诗歌对世人向上的激励作用便打了折扣甚至消失。读香奴的诗就时常让人感觉到一根傲骨向上的牵引力,无论言志、抒情还是哲理诗莫不如是,很显然,在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掩藏的是作者一颗孤标傲世的执着心。比如,《完好如初》中,作者在爱情面前永远固守着一腔纯洁高贵的圣女情怀,在真正的“王子”出现之前,她永远都是白璧无瑕的纹丝不动的。而在《我只是蓝的情人》中,作者更是以大海、蓝天的情人自居,显然这个世界上只有最高远、最浩瀚、最纯洁的蓝天大海才配得上她的爱,当然这个“情人”也不就是局限在狭隘的男欢女爱上,也可理解为诗人对自然、对艺术的广博之爱。

毫无疑问,香奴是值得再三品味的内倾型诗人,只要打开了她的“基因密码”,自然寻获一颗包裹在真爱中的七窍玲珑心。

诗歌散文精选篇(3)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我们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忻州第一、跻身全省十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原平”的发展方向,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精心组织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文艺活动,进一步展示我市人民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证明:文联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1、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1月份,由市文联精心组织书法家协会的老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翰墨飘香,春意融融,一副副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的春联把美好的新年祝福及和谐之声送进寻常百姓之家。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展示了我市书法家现场作业的高端技艺。

2、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结合文联实际,坚持以深化“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讨论为载体,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活动中,文联全体人员在学习研讨了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摘要、讨论以及长远意义,提升了自身素质。

3、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文联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进行创作,这更是时代立场、生活态度及其创作取向,是“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真正得以实施的创作源泉和创新动力。

4、原平市地方特色文化诗歌创作迈上新台阶。

5、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成功举(协)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览赛事。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6、成功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打造本土艺术精品

7、各书法、美术协(学)会积极参与各展览、赛事及创作活动,成绩突出。

二、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文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从文联工作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促进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紧紧围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焕发文联组织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抓文学刊物

针对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良好的发展状况,市文联主办的机关刊物《梨花》杂志,克服了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困难,今年全新改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爱下,新改版的《梨花》以丰富多彩的栏目版块和文艺形式,展示了原平纯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第五期特设“纪念国庆六十周年”专栏,记录和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原平又好又快发展的辉煌成就,力图展现魅力原平、和谐原平的崭新面貌。受到广大文艺爱好者及全市人民的好评,为我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创建了必须、必要的刊物平台,起到了与全省、全国优秀作家、作者交流的预期效果。另外,市文联与范亭中学合办校报《范亭园》,长期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评,迄今已出版发行了70多期。我们将一如继往地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抓文学创作

今年市文联推出了近10部文学作品集,其中包括: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呈现诗丛》套装,含雷霆《大地歌谣》、韩玉光《一九七零年的月亮》、赵泽汀和麻小燕合著《与一只蝴蝶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增祥诗词赋》。长征出版社出版的贾良田游记《旅途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天涯丛书系列》之《神水扬波》等优秀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屡屡发表我市文学作品。

二月份:《梨花》杂志影响版“2010中国诗歌档案”出刊。《北京写作》发表丁页的组诗作品。《山西文学》第二期发表刘小雨诗歌作品。《诗刊》上半月二月号发表刘小雨组诗作品。

三月份:《人民文学》“瘦西湖杯”风物扬州全国征文大赛中刘小雨获优秀奖。《黄河》双月刊第二期发表王海英散文《酒事随笔》。《华夏散文》发表王海英散文作品《凤凰》。在《山西文学》发表《一个人和他的城》。《诗刊》上半月三月当代中国女诗人专号发表我市诗人丛林、麻小燕作品。

四月份:《诗刊》上半月四月号“每月诗星”重点推出诗人雷霆诗歌作品及评论。韩玉光获选2012年度中国十佳诗人。赵泽汀、韩玉光主编的《超超主义诗选》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诗歌月刊》举办的“桃园杯”全国诗歌大赛中刘小雨获二等奖。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宁波四明山红枫诗会。《诗选刊》下半月第四期发表诗人刘小雨诗歌作品。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五月份:在第二届国际红叶节“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中刘小雨获诗歌一等奖。《诗选刊》下半月第五期“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陕西诗歌专号”发表刘小雨诗作。《黄河》双月刊第三期发表王海英诗歌作品。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二届太行山诗人节暨中国现代诗歌峰会。韩玉光、帅树森赴西安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屈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中韩玉光获二等奖。雷霆、刘小雨诗作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

六月份:《读者》第六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诗选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诗人雷霆、帅树森诗歌作品。《诗歌月刊》下半月第六期发表韩玉光诗歌作品。《五台山》发表张爱凤散文作品《云中谁寄锦书来》。由山西文学院与《诗选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韩玉光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七月份:《五台山》第七期诗歌专号收录我市诗人雷霆、赵泽汀、麻小燕、王海英、田长水、尚文才、丛林、刘小雨、帅树森、韩玉光作品。《诗选刊》下半月第七期“五台山诗群”发表我市诗人苏志刚、杨妙川诗歌作品。

八月份:《读者》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温暖的棉被》。《华夏散文》第8期发表郑建芳散文作品《醋乡的日子》。《五台山》发表了王海英的散文《夏天记忆》。《星星诗刊》上半月8月号文本内外头条发表诗人雷霆诗作及创作谈。

十一月份:《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发表诗人雷霆诗作。诗人麻小燕赴湖南株洲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大型诗歌刊物《诗人村》在我市出刊。

十二月份:诗人刘小雨应邀参加第三届国际红叶节暨“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颁奖仪式。《五台山》第十二期发表韩玉光小说《苏州往事》。《诗刊》青春诗会专刊发表麻小燕诗歌作品《祖国之书》。

3、抓艺术精品

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推出的很多优秀作品,经由市文联选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在“鱼水情”全国第二届双拥书画作品展中,李卯生的书画作品《紫气东来》荣获优秀奖。在山西省双拥书画作品展中,刘开源的国画获一等奖、李海屿的国画获三等奖,李卯生、郭建扬、弓权的国画获优秀奖,李膺昭、杨满才、孙志刚的书法获优秀奖。

影家协会樊乐园的一幅作品,在省级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优秀奖。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张存堂、张舒文、王喜宽、郑亮分别在省级书画大赛中获奖。

农民书画研究会的郑田红、陈高楼在“国庆60周年山西省农民书画展”中获奖。

石莲印社荣获五月份山西省举办的“首届印社联展”优秀组织奖。

在忻州市第一届电视书画大赛中,张存堂、郭建扬荣获一等奖,兰岩山、杨霁、刘永青荣获二等奖,武九在、张晓凤、王紫殿荣获三等奖,聂存贵、丁页、李文光、郑田红荣获优秀奖。

4、抓文艺队伍

截止目前,市文联发展了摄影、书法、美术、石莲印社、墨友社、民俗研究、青年诗词学、诗词联研究、老年书画、青年书法、农民书画共11个文艺家协(学)会。各文艺协会积极向上级协会推荐会员。今年,王海英、贾良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金所明、茹建堂、赵泽汀、麻小燕、付春林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有十余人申报加入省书协,1人申报加入省美协,为文学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文艺创作队伍体系。文艺人才的大量涌现储备,已成为全市文艺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和一大亮点。

三、立足实际搞好基层文艺建设,扎实有效拓展文艺工作

一是主观能动性强。全市11个文艺家协(学)会,立足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各协会围绕今年的主题活动,配合开展了各类采风创作、展演活动。二是职能发挥较好。各文艺家协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参与,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书法、美术、农民书画协会为进一步活跃全市农民书画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太平街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书画摄影展”和“农民书画协会大库狄分会”的成立,拉开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事实证明,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文联工作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绩

一是加强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改进作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上下大力气;坚持团结协作,努力形成推动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做好监督防范工作。把反腐倡廉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到实处。三是组织文联全体人员引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原平市“两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加强单位档案、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特殊作用。六是加强机关建设。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注重创新文联体制机制,机关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改进了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组织作风,加大了联络协调服务力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着力为文艺家分忧解难,使文联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更多关于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的文章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通过以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使文联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创了2012年的新局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市的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诗歌散文精选篇(4)

详细阐明了新诗选修教材的重要意义,继而由此来彰显语文教材改革的深远宏旨。

关键词:选修;新诗;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5-01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改理念,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最见精彩处就是选修课本涉及到古代原典、写作学、古代文化及按照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电影等体裁精选的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厚重而又系统性的给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简略线路图。因为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受高考指挥棒的拘囿,加之教师对此的教学探索还远远不够,选修课的璀璨星空被大大地压缩了,所以,在这里我借助于新诗教学再谈一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新诗的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口耳相传,诗的血脉流淌至今。古典诗歌和散文成了文学史上的两座奇俊的高峰。由于历史的悠长,长达两千余年的古典诗歌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而发轫于1917年《新青年》上的新诗就有点相形见绌了。新诗主要的贡献一是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一是以形式的自由代替了格律。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国家正临多事之秋,新诗的发展在贵族化与平民化的夹缝中,在纯诗话与大众化的罅隙里,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的纠葛和斗争下艰难前行。历史虽短,而命运多舛,经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诗人和《现代》诗人的拓展,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的伸延和七八十年代《今天》诗人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续,新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简单地说新诗传统的关键词就是现代、自我、情绪和自由。

但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原因有很多: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倍感压力,自是远离了文学,小说由于其特有的故事性受到一定的钟爱,相对而言,新诗就疏离的多了。还有,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和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能说清楚新诗的历史和独有艺术特征的读者数目寥寥。更何况新诗使用的诸如悖谬、并置、反讽、转喻等写作技巧让很多读者不明所以,并由此带来了对新诗的误读和误解。此外,诗歌的自身问题如身体修辞等也遭致了大众新诗低俗化的讥评。回顾历史正是为了面对现在。在高中阶段,能借助于一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给新诗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并通过其中精选的诗篇给学生以诗美的感悟和启示,善莫大焉。这本选修课本中,编者以社会、亲情、爱情、土地和苦难为主题将新诗分为五个单元,这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考量的,也因为这些是中学生所经常接触的题材类别,不至于造成隔膜,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所选诗歌皆为精品,易于朗诵和记忆。每个单元后面附有一些基础的诗歌知识,如新诗的表达、新诗的意象、新诗的语言特征等,使中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应该说,这本教材的编排和架构有深意存焉。它不以新诗历史的简括为目的,而借对新诗的阅读和鉴赏感受新诗独特的美学特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二、新诗的意义

说起新诗的美学意义,需从诗歌说起,方能正本清源。诗是什么?里尔克说诗是一种经验,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还有人说诗是一种发现,诗是一种情绪。古今中外,对诗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众说纷纭。其实,诗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

1、诗是情感的隐秘表达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有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潜在要求,忌讳情绪的直接宣泄和无节制表达,古诗多讲究情绪的含蓄蕴藉、婉转曲致并以此为其美学特征之一。新诗坛虽有郭沫若等人《女神》式的狂飙突进和殷夫等人为无产阶级诗歌所作的大声疾呼,但从新诗的艺术性上来看,诗歌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诗歌重视的是暗示和象征,这需要读者能破解这种语言的遮蔽,达到与诗人情感的高度相契。

现代主义诗歌由于暗示与象征的运用,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就需要一定诗歌知识的积累,否者就云山雾罩,无从着手。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诗、赏诗的过程。这也正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读诗就变成了一个美的寻找旅程。

2、诗是一种对时代生活的敏锐发言 诗歌被认为是时代的灵魂。在西方,诗人被认为是通灵者,是上帝的代言人。诗歌的地位较散文、小说、戏剧为高,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诗歌承担着对这个时代的敏锐感受和表达,而诗歌的篇幅又不很长,在有限的容量里做一深刻的思考,殊为不易。诗歌为这个时言,这个发言并不一定是直接的。诗人的感受是敏锐的,他们往往受着内心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但伟大的诗人都是内心情感的忠实记录者。他记录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反映和真实思考,拒绝伪饰,不与历史合谋。

不管诗歌的抒情主体是小我还是大我,他们都抒发的是自己所生活时代的真实感知。小我书写的是时代血管的躁动,大我书写的是时代的风潮。诗歌与时代联姻,但由于其思考的普遍性和哲理性,故又能超越这个时代,发出诗性的神光。

诗歌散文精选篇(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舒婷犹如一只报春的燕子,用其满蓄女性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对骚动的灵魂给以展示,用朦胧诗来映照客观世界,成为八十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当时还是灯泡厂的女工,一首《致橡树》传达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火花。

美丽的滋养

1980年期间,就像有个蒙面客突然闯入一个和谐的家庭一样,一批令文学界惊骇万状的“谁也读不懂的”朦胧诗登上了中国诗坛。舒婷是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她的诗对爱情的表现温馨而柔婉,对友情的吟咏真挚而睿智,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深沉而浓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一派。

1969年舒婷初中未毕业就下乡“插队落户”。1972年返城,在建筑公司做临时工,她还曾做过宣传员、统计员、泥水匠、织布厂女工、灯泡厂焊工。1977年她写下了在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致橡树》,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那个年代,舒婷的诗给了人们许多诗意的馈赠和温柔美丽的滋养。八十年代。她的诗歌一进入人们的眼帘,便魔法般弥漫到人们的整个心灵,许多喜爱舒婷诗歌的人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那种存在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存在,仿佛是融进了人心灵的一种汁液或者气息。

舒婷可能是中国最低产的诗人,平均每年写不到六首。事实上,从《双桅船》、《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到《致橡树》,舒婷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

人淡如菊

诗歌的风潮随着经济大潮的到来渐渐散去。这些年来,舒婷很少再写诗,她在厦门鼓浪屿的一座老洋房里,过着平淡而充实的日子。

年轻时,诗歌是舒婷的生命,成家之后,舒婷把家庭放在了第一位,“我更重视家庭,我是一个普通女人,渴望过宁静正常的家庭生活。我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女人。我更在意丈夫、孩子、家。为呵护我的儿子,我有四五年没有提笔写诗。”

舒婷现在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时间在家,偶尔去外地或出国参加各种笔会、诗歌节,但从不参加企业及政界活动,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舒婷深信诗人不是明星,她一直拒绝采访,拒绝在电视上露面。去年,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三场“舒婷诗歌作品朗诵会”,舒婷低调地坐在最普通的座位上,没有鲜花,没有“谢幕”。

许多人都读过那首著名的《致橡树》。总会问到舒婷身边的那棵“橡树”,舒婷总笑着回答,她的橡树既不高大,也不伟岸,却是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

舒婷的先生义是厦门城市大学的教授,也是福建颇有名气的评论家。对诗歌理论研究颇有造诣。他们曾开玩笑说:“我们家庭的组成,是一个缺少情人记录的丈夫,和一个没有外遇前科的妻子,夹着怪招迭出的新潮儿子,在现代婚姻悬崖上营筑着一泥土小巢,居然风雨无恙。”说此话,舒婷是一脸的幸福。

如今的生活中舒婷基本不谈诗,也不评论诗,她说诗歌以外的东西,论理啊,流派啊,斗争啊她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她只想住在鼓浪屿的家里,安静地做一个女人。

曾经的印记

学者基甫在《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舒婷批判》里这样写道:“如果说,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舒婷的诗尚且具有对政治化的革命诗歌的对抗功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精神先锋的话,那么,自八十年代中期起,这种精神先锋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了,舒婷式的抒情性已然演化为八十年代中期的主流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尽管有可能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大约自1985年之后舒婷就鲜有新作,偶有所得,也全无新意……”

舒婷现在以写散文、随笔为主,她说,“如果我说我的散文比诗歌写得好,很多人一定不相信。其实我在插队的时候就开始写散文,但是诗歌总是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在八十年代诗歌是有号召力的,大家都在读诗。我写诗非常追求唯美,如果自我感觉诗里一个字和另一字搭配在一起不好听或者读不通顺我就一定要改掉。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字字珠玑’,所以很多的人都说我的诗比较适合朗诵,琅琅上口。但是写散文就不一样,我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亲切自然,我想得更多的是与读者的交流和贴近,在散文里我更追求一种口语的表达。但无论写什么我都很真实。我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

诗歌散文精选篇(6)

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该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

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异趋,故不能绝对以西方“诗学”为标准整理中国“文论”传统。郁达夫早就指出,古人重文轻诗,“六经”除《诗经》外全为散文,多数“文人”(非“诗人”)编他们自己的书,或“文人”的后人编先人的集子,皆先文而后诗。此议极精彩,惜乎会者寥寥,一般昏人还在高谈“中国是诗的国度”,谬矣。

“五四”时期,刘半农倡“文学的散文”,以别于非文学的“文字的散文”,说理欠周,终未流行,但毕竟宣告了中国传统以一“文”字混同众体之局面的结束。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正式将文学性散文小品与小说、诗歌、戏剧对举,古代的“文”、“文章”遂一变而为现代具有特殊体裁规定的“散文”(而非只与“韵文”相对的“散行之文”)。古代的“文”无所不包,现代的“散文”则降为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它于古代的“文”别择极严,至少在周作人看来,只有像明代那些善于抒写性灵的小品方可归入现代散文范畴。

尽管如此,古今之文在外延上仍有可以互包乃至互补之处:现代作家虽然有把散文自觉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刻意经营的,但也有人(如鲁迅)“不管文体”,在散文创作上坚持类似古代“文”、“文章”之巨大包容与弹性,而并不承认有一种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散文”。但这后一种“文”的观念也并未被普遍认可。

“五四”以后,新诗、戏剧与小说迅速上升为新文学主要体裁,“文”或“散文”的位置益趋微妙。三十年代中期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广邀名家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当时普遍认为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成就最高,因其既经古文沾丐,又得西方(主要是英国)随笔散文之助,作者蜂起,佳作如林,不过,看几部后出的《现代文学史》,依然是小说、戏剧、诗歌一统天下(鲁迅杂文除外),散文明显边缘化了。

二十世纪以来,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看法,似乎散文写得漂亮并不稀奇,就譬如身为中国人,中国话说得流利理所当然一样。散文真是太平常了,但许多人也因此而忘记了它所以平常,无非由于几千年无量数的作者殚指竭虑,基本无水平线以下的创作,这便使人误以为散文容易做而不知宝爱。现代小说、戏剧、诗歌则不同,一来是新文学主体形式,二来是新兴文体,工巧为难,故格外受到重视。结果,大家的力气都放在诗歌、小说、戏剧上,散文则随便写写,这就导致了后来散文水平的逐渐下降。

其实现代散文也是新兴文体,它是古文的延续,也是古文的革新。比起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散文不仅更适宜于传达个性,甚至也能够更大容量地接纳新的社会信息与人生经验,更便捷地介入人生实际,作者境界的高下,在散文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

郁达夫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妄评一二”,等级就颇森严:“二周”端居首

位,茅盾叨陪末座。郁氏明言他所以选茅盾散文(仅两篇),只是看他比较能在散文中谈社

会问题,聊备一格而已,至于就“散文的心”来说,则并不出色。所谓“散文的心”,郁氏

主要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即“个人性”(inpiduality)和“人格”(personality)的统一,可见其选文标准之严。

但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人的文学”、“个性的文学”这些“五四”时代的话头已觉不新鲜,人们更渴望看到超越“个性”乃至“人性”之上的强有力的集体主义的行动的文学(这也有点像今天的“新左派”鄙弃他们心造的所谓“纯文学”),散文既贴近“智识阶级”(文

人)并不可爱、在某些人看来甚至已经泛滥成灾的“个性”,在无数未脱鲁迅所谓“客观梦

幻之世界”的人们看来,不仅与理想中的文学沾不上边,甚至简直就陈腐反动得可以,其被

冷落,遭轻视,原在情理之中。

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相对宽松,散文一度兴盛,然而不久,敢于谈问题、“舒愤懑”的作者纷纷落马,“杂文”彻底成为畏途,散文从此也更加趋于偏至。狭义的杂文自不能核准散文,但排斥杂文,犹如抽掉散文的骨头,这就只好由赋得山水、仰望“人民”的柔媚无骨可有可无的歌德派散文来跋扈了,虽“名家”、“大家”辈出,实则不足为训,证据是:“新时期文学”一来,便立即烟消云散了。

散文地位的根本改观,是在八十年代末,先是戏剧、诗歌“边缘化”,继之文学(其实就是小说)“失去轰动效应”,填补这空白的,就只有各种形式的散文。

好像也真该散文出头,学者散文、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文化(历史)大散文乃至小女人散文接踵而至,确实出了不少可以一观的作者,但毕竟忽视太久,内伤太重,奋力振拔的迹象,仍未之见也。

“学者散文”本是八十年代末最受欢迎的一种,其学识之淹通,眼界之开阔,趣味之醇正,皆非一般浅近者所可望及,以至对小说诗歌戏剧失望的人,翻开杂志,往往略过主打栏目,直奔后面由学者专家挂帅的散文随笔。然而不久便难以为继:老辈如金克木先生等纷纷作古或搁笔,暂不肯搁笔的张中行先生又太嗦寡淡而少新意,余者或学问有余,文思不足,或既无学问,亦乏文思,只是顶着学者的峨冠,写出来的便自然被奉为“学者散文”,如何能好?这一路的作品比较老实的是复归于清一色的“学术小品”、“思想随笔”——通俗的读

书札记、文史杂笔或课程讲义——再不敢冒散文之名。看来“学者散文”并没有让学者们讨

得太多便宜,但对散文倒不无裨益,它至少说明文学是一个整体,并非诗歌、小说、戏剧式

微了,就该散文——而且是独以学问取胜的散文——独擅胜场,果真那样,则散文的成功,

也真有点胜之不“文”了。

但“作家散文”实在不乏精彩,以诗才入文,以小说描写工夫入文,往往有单纯的散文作手所没有的廓大与自由。八、九十年代,老辈有孙犁、汪曾祺等,中年有王蒙等,青年有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李锐、余华等,皆文彩斐然,各标一格,可惜继之者乏人。散文毕竟不是诗歌,亦毕竟不是小说,它除了抒发描写之外,更讲究言辞的雅驯,思想的精湛,学识的淹通,许多作家,只是写不出小说、诗歌,以为仗着剩余的才气,还可以到散文园地来驰骋,所以很快就露出穷乏之相。

至于“文化(历史)大散文”,则不能不说是近年散文的一种跃进,篇幅骤然增大,容量骤然扩张,专就名胜古迹、文化遗址或历史公案著笔,作者们对历史文化的态度,是亦普及,亦提高,亦怀古,亦现代——有时简直是时髦——这些都是现代散文诸家未曾想见的。同样为现代散文诸家不曾想见的是,散文竟然在这样一种格式中迅速凝固起来,不管什么题目,都能写出感情差不多、篇幅差不多的妙文来,而不管什么所在,不管什么历史人物,只要洒家往那儿一站,只要“我”一翻他们的文集与行状,微言大义、精论妙语,就都滚滚而来,题材、立意、格式、腔调,大同小异,以至于批量生产,倚马可待,所以到了后来,虽爱之者也不免感到厌倦。盖一种文体,通行既久,染指渐多,终落习套,虽豪杰之士也难翻空出奇,更何况“文化(历史)大散文”的作者们。

现在散文的作者们都聪明,漂亮,得体,知道应该选择什么题目,摹习什么风格,回避什么话题,文章一律写得“整齐”,但因此也就没有奇气,没有鲁迅当年所期望的“强烈的独创的创作”,甚至连个人的文风,个人的感情,个人的身世(这一点尤其突出),都被一些专门的散文栏目或散文期刊谢绝了。

有所失,必有所得,散文作者一旦无须展示个性,自白其心,就很容易一夜之间变成学富五车善解人意的博雅君子,或指点江山,纵论古今中外,或悲天悯人,开示人生哲学,专拣好话、大话、空话说,“知识分子”呀,“道德理想”呀,“学问”呀,“沉默的大多数”呀,“人文精神”呀,“人道情怀”呀,“文化传统”呀,“铁肩道义”呀,“全球化”呀,“地方性”呀,“诗意地栖居”呀,“文化昆仑”呀,“拆下勒骨当火炬”呀,“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呀——一大堆门面语符咒般念个不休,读者久处荒寒,一见之下,如饮狂泉,叹为观止,于是乎胜券稳操,屡试不爽。殊不知这些按一定“配方”配在文章中的现成的市场欢迎的好东西,无非俞平伯先生所谓“大的高的正的”货色,而且也正如俞先生一针见血指出过的,“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只是我们的作者不自知,或假装不自知罢了。

散文热背后这种虚空,究其深因,还是“散文的心”没有摆正——现在“散文的心”究竟有没有也很可怀疑。作者往往本无某物,但为了显示其高超,拼命装出有某物,还要变着法子兜售这本来没有的某物,这就不仅容易趋于伪,也很容易流于滥。

鲁迅当年评论美国文学,说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过许多优秀作家,“这之后,惠特曼先就唱不出歌来,因为这以后,美国已成了产业主义的社会,个性都得熔在一个模子里,不再能主张自我了。如果主张,就要受迫害。这时的作家之所注意,已非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个性,而是怎样写去,才能有人读,卖掉原稿,得到声名”。我没有读过几篇美国人的文章,不知道鲁迅的评论是否属实,但不管怎样,他讲的道理——多么浅显的道理——是不错的,也很适合于今天的文坛,包括散文坛,——如果有这个坛存在的话。

周作人说散文的兴盛应该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其时思想大恐慌,也大解放;大虚空,也大无畏,作者尽可以各说各话,无所顾忌——因为无道可载,便只好各言其志,没有现成的标准,无须维护什么,贩卖什么,或证明什么,确立什么,标榜什么,只各个爱其所爱,恶其所恶,即使一切乌有,也不妨放笔直干,大胆写出无所有的空虚的悲哀与真诚的渴仰,凡所造作,皆欢喜时的大笑,悲伤时的哭歌,浑然不顾笑的姿态是否美好,叫的分寸是否得当,也不怕大笑之后的空虚或大叫之后更大的痛楚。

这样的“散文的心”是活人的无须掩饰无须作伪无须摆谱无须献媚无须热卖的真情实感,现在的散文则恰恰相反,其病就在缺乏真诚的“散文的心”,作者既无坚强有据的所信,亦无彷徨无计却不怕告人的不信,无不得不吐之冲动,有见猎心喜之侥幸,豪迈没来由,忧患没来由,愤怒没来由,宽厚没来由,优雅没来由,镇定没来由——就连自轻自贱也没来由,只一个虚构的“我”在那里表演口吐汉字的魔术。

诗歌散文精选篇(7)

【关键词】朗读 关键词语 想象 感情

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出色的朗读,曾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朗读能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形象,沿波讨源,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并丰富形象思维,产生浓厚的兴味或强烈的共鸣,以致获得作品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的深层感染。可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巧施朗读能够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可是,在今天朗读还是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呢?朗读还能不能称得上语文教学的生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这一部分有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朗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其次,不管语文教材如何更新换代,文学作品总会在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而文学作品的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了解作品的内蕴,欣赏作品的成就,学习作品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趋向高雅脱俗。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一定文学素养。

另外,朗读诗文等文学作品,能使读者陶醉,从美学的角度看,优美的朗读声调,也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更何况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使朗读这株老树开出耀眼的新花呢?下面就主要以诗歌教学为例来剖析如何使朗读继续成为诗歌教学的生命。

一、抓住诗眼和关键词语,读出诗歌的内涵美、形象美

优秀的诗歌讲究安插恰当的诗眼和关键词,所以朗读一首好诗首先要抓住它,反复朗读、咀嚼、品味,这样,就会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高度浓缩的形象。如朗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要抓住“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主旨句,再抓住“枯藤、老树、昏鸦……”等关键词,反复诵读,这样,“天涯游子之悲”的内涵就会凸显出来。

二、驱遣想象,读出诗歌的意境美,构思美

诗歌具有广阔的艺术空白,诗行与诗行之间,感情上大起大落,情节发展上跨越、跳跃;呈现出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整体风貌,诗歌具有广阔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构思美、意境美,就要在朗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朗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我们必须设想这样的情景:作者当时身处潼关,面对黄河,背依险峻的华山,遥望长安,禁不住思绪万千:昔日繁华的秦汉宫殿如今败土一堆。封建王朝的灭亡,战争频繁,百姓遭殃;封建王朝的兴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百姓也不得安宁。朗读时结合想象,就能认识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从而领会到诗歌奇特而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意境,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三、以情带声、生情并茂,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三美”:节奏、声感上的“音乐美”;感情、色彩上的“绘画美”;诗行排列上的“建筑美”。而要读出这三种美,就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要处理好重音、语调、停顿、语速、节奏等语音技巧。诗歌的基调不同,选用的朗读方式也不一样。或轻松愉快地朗读,或沉重忧伤的朗读,加之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等,就会读出诗歌的“三美”来。

总之,进行诗歌教学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并辅之以多变的朗读形式一定会使诗歌上的有声有色,学生定会从朗读中体味到诗歌的种种美好。

以上是朗读在诗歌教学上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举足轻重得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诗歌外,小说散文也非常需要使用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比如散文的语言非常灵活,可骈可散,精炼含蓄,这就需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揣摩散文作者精妙的构思,深刻领会散文深邃的意境。像教《背影》一课,可先让学生仔细听朗读录音或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后,自己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齐读,最后在深入讨论赏析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这样,学生自会领略到文中所蕴含的千丝万缕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也自会体味到朱自清先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行文运笔之妙。就是教法再革新,这类文章,除了朗读还有什么更好的教法呢?

再如散文诗的教学,由于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所以,它也得使用朗读方式进行教学。如高尔基的《海燕》,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富有阳刚之美。对这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其诗情、诗理、诗味都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深刻领会。在上课时,教师可配上激越高昂的音乐作示范朗读,这样创设一种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通过指导朗读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和内涵的理解。反之,这样的文章不通过高声朗读,海燕的战斗英姿如何能铭刻在众多读者的脑海之中?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适用朗读教学的又何止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就是实用文体的教学,在以前常常和朗读紧密相连。朗读要求多种器官的配合,又有助于记忆;朗读要求感情的投入,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朗读或背诵,可帮助积累词汇、句式,为作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