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30 14:29:32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篇(1)

第三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启动会在京举行。佳能EOS单反相机代言人国际巨星成龙先生、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先生等嘉宾莜临现场,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小泽秀树、副总裁吉冈达生、佳能照相机事业本部事业部长新堀谦一等也出席了此次会。会上公布了关爱希望小学毕业生留影计划,并隆重推出限最版佳能EOS 550D数码单反相机。

比赛规则调整改进轻松参赛分享感动

本届摄影大赛作品征集将从5月5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并将在评选出最终获奖作品之后举行颁奖典礼。无论是EOS用户,还是博秀PowerShot和伊克萨斯lXUS的用户,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均可以参赛。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参与到比赛中来,今年的大赛不论是赛程设置、奖项评选、还是参与机制都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参赛者除了可以利用大赛官网上传照片,还可以通过腾讯,人人网等多种途径参加比赛,此外,佳能将在全国举办多场著名摄影师主持的摄影讲座及外拍活动,可以帮助参赛影友更好地提升拍摄技术。本届大赛在规则上做了较大改进:首先是丰富了参赛组别设置。除了以往既有的专业组达人组、大众组、青少年组之外,新增了高校组,照片打印组。其中,青少年组和高校组拍摄题材不做限制,让参赛者自由发挥。考虑到有些影友习惯将照片打印出来,本届大赛新增设了打印组,参赛者可以使用打印的纸质作品投稿参赛。其次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组别参赛对象的界定。专业组面向专业摄影师,达人组以使用单反相机摄影爱好者为参赛对象,大众组面向Dc的广大用户,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三是按组别确立了不同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方式:专业组和达人组的照片将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等三家专业组织和佳能联合进行甄选,最后再由著名摄影家组成的专业评审团评定。而大众组是以网络投票评选产生入围作品,再由专业评委进行评审。

摄影毕业总结篇(2)

传统电影是指和微电影相对的有投资方、出版方和发行商,最终在电影院这类传统平台上映发行的电影。传统电影的优势在于高回报,有成熟的工作流程,明确的分工合作,以及更加成熟的平台。传统电影的劣势在于不够灵活,成本难以控制,而且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剧本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核审批等环节,很多优秀的创意可能由于这些不得不被遗憾的舍弃掉。

拍摄微电影不需要投资商,一台摄像机甚至手机,一群好哥们,一台装有后期软件的电脑,有了这些工具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就是微电影的最大的优势:成本易控制、灵活性高。再加上新媒体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播出环境,配合移动互联网,结合碎片化时间,突破了观看场所的限制,几乎可以在任何平台上播放。而且目前微电影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收益方面也是可观的。

2校园微电影的现状

校园微电影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校园为主要背景或题材拍摄的微电影,一种是指代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第二种。校园微电影一直是大学生的最爱。有大量优秀的作品诞生,同样有更多质量不足的作品。不专业是校园微电影最明显的特点。演员演技浮夸,剪辑方面跟不上节奏,常常切换到错误的机位,经常呈现出让人不舒服的错误的构图,对光线的运用较差,等等,都是校园微电影的常见问题,可以总结为不专业。

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创作也具有着很多优势,拍摄者从来不需要去考虑市场商业需求,或者是支付拍摄团队的工资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创作,纯粹的创作,更多的结合着导演自己的思想,去自由的拍摄,拥有一个相对于社会来说单纯得多的环境。

校园微电影的题材往往比较扎堆,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小插曲,情节往往是男女主角相恋,男主追求女主遇到坎坷,而且都会有一群好哥们相助等,创新意识在校园微电影中体现的很差。

3校园微电影拍摄的实践经验以及经验总结

把微电影拍摄和传统电影的拍摄经验结合起来,代入到成熟的工作流程中,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制作效率以及成品质量,这是笔者对这次微电影拍摄活动的总结。

微电影《Time》是学校工作室为毕业生制作的一年一度的毕业季电影,因为个人比较熟悉电影的制作流程,也掌握了一些前期拍摄以及后期特效的技术,所以就由笔者担当起了导演、编剧以及后期的职位。

时长只有6min,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微电影的制作参考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流程以保证效率及质量。电影在开拍前经过了7d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不仅画出了详细的分镜头表,甚至还为电影创作了动画预览( Pre-Visualization)作为参考,根据演员的时间定制了详细拍摄计划。拍摄7d,余下的时间都在进行后期制作。

特效作为本片的亮点,有着大量的特效镜头,包括5个三维的CG镜头,20个遮片绘景(Matte Painting) , 以及55个镜头的调色。使用Premiere剪辑,After Effect制作合成特效,Mooch。追踪,ads Max三维建模,Photoshop制作Matte Painting以及模型贴图处理,Vary渲染CG镜头,最后通过Magic Bullet调色,然后回到Premiere中进行最后的输出。

微电影从开始到最终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成本更是控制在了200元以内。达到如此高的效率无不得益于前期详尽的准备,以及对于传统电影工作流程的融入。

微电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在公布的当天,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宣传,同时也将在贴吧、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大学生流行的社交媒体上宣传。在前期精心准备,后期辛苦制作和最后的推广宣传后,吸引了很多点击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摄影毕业总结篇(3)

《金陵旧事》是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品,受近两年毕业季南京大学学生新意迭出的民国风毕业照启发而拍摄的一部跨越民国时期与现代、展现南京大学文化风貌与南大学子青春、情感的电影短片。是一本南大毕业生的纪念相册、一张南京大学的时尚名片。

导演:刘栩嘉

制作时间:2013年7月

作品类型:剧情片

前期设备:SONY A99、珂玛 CM-LED5500K

后期软件:Adobe Premiere CS6+AE CS6+PS CS6

选题缘起

很多时候,好的取材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就是最简单的。拍摄时值毕业季,大批毕业生,当然也包括我,都在乐此不疲地拍摄各种服装风格和感情基调的毕业照,很快我们就想到了拍摄毕业照这种活动本身就十分符合我们PhotoVideo从动到静的画内外动作特征。PhotoVideo从媒介特性上兼容了图片与活动影像,动静结合将活动影像的讲故事能力与照片的纪念意义有机结合,简直是为毕业季的学生量身打造!

导演构思

选定“主题毕业照”的大方向之后,我们确定以“学生、服装、校园取景”为表现重点,做单元剧情,时空从民国跨越到现代,顺时线性链接结构全片。具体来说,剧本构思按剧情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民国期间的一堂美术课。北大楼前,有人做模特,有人在广场上作画;男女老师从中指点,休息期间讨论学术问题。通过外景与人的和谐关系展现师生情谊和治学氛围。扮演老师的演员就是我们学院的老师,两位老师零度表演,学养丰富、书卷气浓厚,行动与表情的节奏沉稳和缓,从外形到综合气质都比较适合本段落的情节设置。

第二部分讲述一男两女三个民国学生之间的故事。展现民国女学生之间的闺蜜情和男女学生之间懵懂青涩的恋情。本片段落式结构,总长度也不过5分多钟,每段故事的银幕叙事时间则更短,在这么短的时间讲故事,人物容易立不住,所以直接套用了《西厢记》的人物关系结构,赋予时代性的新的故事发展走向和结局。

第三部分描绘出战争年代国民士兵和军官与爱侣分别奔赴战场的惜别景象。剧本创作和实际执行对接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意外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本片的其他段落都是先创作好故事情节后选择演员、确定分镜方案,而这个部分则是先确定大概故事风格,选定演员,再“量身定做剧情”。这个部分的演员是整体素质最强的一组,特别是杨疏影和黎邦志属于我们主动联系的演员,是当我确定剧情走向之后立即从脑海里蹦出来的人物。本段在整体统一的送别征战主题内又细化为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分别化用了秀禾和耀辉(《橘子红了》)、以及蔡锷与小凤仙这四个人物形象,一方面确定演员表演方案,另一方面也使得故事性更强,演员表演更有信念感。两个小故事通过军统女兵串联起来,产生了联系,又通过军统女兵和耀辉的关系散射出画外的遐想空间。

第四部分是一组(两个)并列的故事。这种并列关系首先体现在时空关系上:新思潮运动时期和当代;其次体现在人物对应关系上:地下抗战戏宣传小组和摇滚乐队、旗袍女和芭蕾女;再次体现在人物活动的对应关系上:戏剧与摇滚(戏剧和摇滚是大学生最具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性社团活动,具有自由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旗袍女的冷艳封闭和芭蕾女的热情互动(时代基调的象征);除此之外,场面调度、镜头、人物构图、人物动作、速度等方面都在为这种对应关系的主题服务。

剧本构思完成之后,本片的特殊主题与特别形式决定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做好:美术。美术的实现角度有很多:选景、化服道、灯光、后期等。我们主打的美术元素是服装和选景。服装增强视觉美感和主题性,场景选择美化环境视效,展现南大风情。因为剧组预算和物资、人力所限,现在的初剪成片可以看出在化妆方面略显粗糙,这个是拍摄阶段的遗憾无法弥补,在我构思之初有过结合动画的想法,也因为技术水平限制作罢,现在我觉得在初剪的基础上,后期调色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希望能够更加凸显影片的形式特点,为主题的鲜明性、故事性和视觉体验更好地服务。灯光照明和造型方面在目前条件之内做得比较好,我们特意设置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的第一部分为夜景戏,除了满足照明方面的需求,也给了灯光造型很大的创作空间,强化环境、强调动作、营造特殊氛围(比如第四个故事第一部分的舞台构图及调度效果,通过舞台三点光的照明方式得以实现)。

拍摄感受

摄影毕业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一、我国新闻传播新闻专业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截止2011年新增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现已有十几所高校设有博士点,近百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开设在各类学校的本科点近千个,每年超过3万毕业生。这是招生规模扩大和该专业属性所得结果。



传媒业作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多媒体、影视公司都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源。而在我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供质量,增进效益”的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传统报刊媒体的停办,电台媒体等对人员队伍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其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得知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后者更是毕业生能够敲开单位大门的重要砝码。但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背后的事实,却是大批高校在实际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时身上最大的“硬伤”。回顾十几年前,很多学校在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设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势必造成基本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以实践动手能力著称,但是传媒行业是一个大包容的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才人加入,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毕业生在忧虑新闻传播类专业质量不佳的同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背景较好的毕业生。这使得虽然部分实践能力较好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增加,而那些因实践课少,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更加无立足之地。



总之,在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等多方面影响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令人堪忧。



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立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有6届毕业生,将近300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方面,设有传媒教研室,专任教师8人,其士教授2人,在读博士2人,副教授1人,共有两个非编实验室。2009年成立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闻周报》、《文传新闻》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视频节目近70多期,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实践的理想平台。



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虽然就业率高,但专业对口的不多。现列举2012届毕业生58人就业去向:在报社、电视台、网站等传媒行业就业的24人,占毕业生人数约41.4%;升学2人,考取公务员、社区党建组织员和村官6人,教师(含特岗)5人,其余则在企事业从事文秘相关工作。这是我院历届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最高比例,不足一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在这不足一半的数据中,能够在岗位上坚持至今,不到三分之二。高就业率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就业能力颇强,但低专业对口率,却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分析低就业专业对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调整策略,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专业能力不够突出



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毕业生想在就业之争中取胜,过硬的专业能力是重要法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一项基本专业能力,如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拍摄,用非线性编辑设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等各个环节,大部分毕业生能独立完成这些专业技能,但还需加强。在此基础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主持、播音、摄影、写作等特殊就业能力。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感兴趣,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二)就业期待值过高



作为地方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之一。因此,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区内外基层单位就业。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因专业背景缘故,较多毕业生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就业,以便专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一是自身专业能力欠缺,二是地方就业机会较多,竞争较小。如2011年,到我院招聘的各县市广播电视局不下十家,招聘人数近20人,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因地域因素或其他因素放弃机会。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够谨慎,甚至部分考生只看专业名称即填报,完全不顾其他。



入学后,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接触,逐渐对其感兴趣。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仍无法增加专业兴趣,则根据所处的学院的其他专业,如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或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方向)选择了教师或秘书等岗位。实际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竞争秘书等岗位时,其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吸引了用人单位,而该专业毕业生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也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在文案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就业途径多样化的表现。



三、解决广电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毕业生自身、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团队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鼓励自主创业四条策略,以提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运用团队教学法



随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经济、政治、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深入,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成为了必要。除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外,更需要团队教学法。目前使用较多的团队教学模式有团队合作模式、联合学习社区、共同研究模式和团队分散型四种。这些模式既可以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又可以发掘和锻炼学生的兴趣特长。从点、线、面三维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就能增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既可以训练和加强就业基本能力,也能强化特殊就业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高校电视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学;二是通过与校外媒体进行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实习锻炼;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园平台如电视台、校报、记者团等,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媒体从业是否合格的标准的形势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如摄像机操作和后期编辑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技能。我院传媒教研室运用视频新闻中心这一平台,把教学课程与实践平台挂钩,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并通过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的创新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在任务驱动方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栏目制作,并让学生负责校内公开课程、讲座、国培、会议等重大教学活动的摄像工作。此外,选送能力较强学生到市内各大传媒机构实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院近三年来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形式上,低年级集中授课,高年级以讲座、座谈等方式。在低年级集中授课中,按照培养方案学时,由就业指导师和学科专业教师授课。在高年级讲座或座谈形式中,主要邀请传媒行业相关人士或刚毕业校友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求职和就业情况。这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另外,我院配以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新生入学后,经过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谈话,建立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记录表中有几项重要的信息,如兴趣、特长、专业潜质、目标、缺点等,并每个学期进行更新。这些表格将由各任课教师使用,并进行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目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形成了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职业导师,每个老师均进行着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学科专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服务团队,既能在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均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眼光向下”,以基层锻炼来求得发展。



(四)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下,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使毕业生谋求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地市级地方摄影摄像公司尚未形成产业,而且高水平不多,但是需求量大,因此市场环境较好。毕业生可以利用以掌握的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创业。我院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涉及各年级学生的创业团队,除了包揽校园各种摄影摄像业务外,以开始面向社会。该创业项目成立至今,已开始盈利,这是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摄影毕业总结篇(5)

本期评委:

韩伟方 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主任

秦大唐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栏目主持:

作品要求

1 提交作品文件大小在150KB~256KB之间。

2 作品形式单张、组照均可,每位提交作品总数量以5幅为限。

3 参赛作品需注明所用器材和拍摄数据。

4 作品不得加入水纹、签名等修饰,否则将被视为弃权。

5 参赛作品可以起一个适当的名称,字数不超过10个汉字。

6 作品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严禁低俗、黄色等内容。

7 由作者自行解决参赛作品涉及的肖像权等法律问题,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获奖作品有使用权(商业用途除外),不再付稿酬。

8 参赛作品所有元素均需原创。

9 作品文责自负。

截稿时间

每月5日

・获奖成员名单及作品将刊登在FOTO社区及2011年12月份《数码摄影》杂志上;

・本项活动解释权归《数码摄影》杂志社所有。

投稿方式

请先登陆省略,注册为FOTO社区会员,在“FOTO月赛”专区里面提交作品。提交作品时,所有参赛会员需填写真实用户信息。请参赛会员保留原始大图备用。

也可通过中国摄影在线中国摄影在线上传照片:。

若遇上传困难,可直接将作品发至邮箱yuesai@chip.n。

金士顿科技公司独家赞助

2011年10月奖项

一等奖(4名):金士顿CF/16GB 600X存储卡

二等奖(8名):金士顿FCR-ML62+SD4/8GB读卡器套装

优秀奖(12名):《数码摄影》当期杂志一本

金士顿所有存储卡均是终身保固,即插即用,自动休眠模式延长系统电池使用寿命。

更多信息可查询省略/china

或致电免费技术支持热线800-810-1972和正品维权热线800-820-7655。

创意一等奖:《巢》

周庆(贵州都匀)摄

巢为乌的家,当人类不停砍伐树林建造自己温暖家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要摧毁多少个鸟类的家园才能成就自己的家?

本作品用一只孤独的小鸟站在仅剩的树桩上遥望远处正在大肆兴建的巨型建筑为线索,用暗沉的色调为主色调,充分体现了鸟儿在失去家园的凄凉心情:黑暗的天空一小束强烈的亮光照射正在兴建的建筑群上代表着无知的人类自私愚昧的狭隘心理,亮光以生硬的放射形式笼罩属于人类的地盘给人一种我行我素的艺术形态:而建筑物周围荒凉的杂草令环绕的死水,暗示着如果人类持续的一意孤行不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形式,导致地球失去生态平衡,最终将会自掘坟墓导致世界失去绚丽的色彩,一步步走向毁灭!

毕业旅行

大容量存储卡“裸游”最“给力”

毕业旅行永远是一个美好且充满趣味的话题。在学生时代,它是非常时髦并有纪念意义的项目。毕业旅行也伴随旅行的开始、体验和结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象征着学生时代划下句号的同时,也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体格,更让人认识到了责任等更加严肃的命题。

带着对毕业旅行的无限憧憬和对此行意义的思考,我和同学计划良久,既不打算伸手找父母要钱,又想全面体会旅行的乐趣,于是次节约花费、磨练意志、一览美景的“裸游”毕业之旅新鲜出炉,而这次“裸游”成功的关键,除了我们的精心策划,还少不了它――一张小小的CF卡。

超轻便携“裸游”最惬意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纳闷儿,“裸游”跟CF卡会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就要详细的解释一下了。“裸游”不同于自由行等,资金首先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学生,我们没资金来源,很多人依旧还得“啃老”,不想放弃年轻梦想的我们,想要毕业旅行,“裸游”最合适。

此外“裸游”伊始,打包上路,帐篷、牙刷、口杯,衣服、鞋子不堪重负,所以娱乐设备就应该本着精简的思路携带,而且如果在户外露营的话,考虑到既要环保节电,又要面临电子产品的充电应用等问题,也是非常麻烦的。数码相机又是必带设备之一,那么我们全部的娱乐就都寄托在这台相机身上,这时候一张大容量存储卡就“呼之欲出”,它几乎解决了便携、存储、传输和分享的所有环节,而且作为数码相机的“专业搭档”,其在价格上也相当宜人,绝对堪称“裸游”利器!

超大容量 美景无限拍

综合性价比、容量、速度、节电环保等问题,我们选择了16G金士顿133X cF卡,事实证明它的超大容量足以满足我们长时间的毕业旅行所需,同时卡片品质坚固,全程没有出现过任何意外的存储问题,让整个旅程都倍感安心,也为“裸游”存储了无数意义非凡的照片。

在和同学度过长达6天的“裸游”行程中,我们一共游走了2个城市近20个景点,拍下无数照片,风景、山水、各种美食、小物品、合影等不计其数,几乎每张高画质照片的大小都在10-13M左右,我们以10M大小的Raw照片计算,16G总共可以存储照片1500-1600多张,也就是平均每天拍上250张左右的高清照片,足够我们全程所需。事实上,全程下来,16G空间我们都还没有拍完,看来大容量确实很给力。比较特别的是,这张金土顿133X CF卡的自动休眠模式也帮上了大忙,为相机的系统节省了很多电力,也化解了频繁充电带来的烦恼。

超酷传输 欢乐齐分享

柏照之后就是上传,这里我也要分享一下这张金士顿133X CF卡的速度和传输优势。

在旅行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拍摄,我们的摄影技术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开始习惯利用连拍、抓拍来表现一些特殊的景象。这时候金士顿133X CF卡的速度优势就体现出来,25MB/sec读取和20MB/sec写入的超快表现,让连拍抓拍更完美,完全不会产生照片写入滞缓的情况。

不少同学知道我们毕业旅行的庞大计划之后,都纷纷“发来邀请”要求我们回去一定要发送照片分享旅行体验。因为大家毕业之后分别在不同的城市,为此我回家之后将照片上载到网络的虚拟存储空间中,以方便大家浏览。在传输过程中,这张卡片的速度就非常给力,不到10分钟,近16G的照片就传输完毕,好不惬意!随时随地的快速分享并让旅行的快乐传递在朋友们心中,这样花费最少、收获最多又轻松惬意的毕业旅行,让我们今生难忘。

在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下,存储卡的购买绝对要选择正规的渠道,这样才能避免买到假货,也能让旅途更加安心。京东等网上商城和各地的IT卖场都有金士顿授权经销,也可以到各地金士顿正品放心店及授权服务中心购买,(省略/china/support/zhengpin/zhengpin.htm),附上放心店地址,供大家参考。

人像一等奖:《爷孙俩》

刘莉(四川内江)摄

摄影毕业总结篇(6)

电影《春蚕》剧照

左翼电影运动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但是当时电影本身的现状是武侠神怪泛滥,使得电影体裁的选择遇到了瓶颈时兴起的。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电影僵局、吸引观众,同时随着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涨,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势。人们希望电影的传播影响力能激起爱国热情。导演程步高拍摄了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春蚕》。在标志着左翼电影成熟的《春蚕》中也有读报、上新闻的特写镜头,可见当时的纸质媒介的传播力量和文化传播为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所作的努力。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作家联盟正式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它标志着左翼电影有了自己的思想阵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在《春蚕》的拍摄中,夏衍、程步高追求一种非戏剧化的纪录风格,特意摒弃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春蚕养殖的整个过程。程步高还受德国影片《日出》一个跟镜头的启发,与摄影师王士珍首次灵活地拍出了跟镜头。

《春蚕》整部影片时长97’48’’,以顺叙的方式将老通宝一家养殖春蚕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影片,是部音乐有声影片,片中的对白以字幕方式呈现。片头以翻开书的扉页开始,向观众展示出故事的真实性。大量的摇镜头将一个临河的小村落原生态地拍摄下来。从镜头角度来说,在当铺的机位安置中,当铺先生居高临下,而老百姓只能在低处仰视。当铺先生趾高气昂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缩影。在养蚕的小院里,导演没有按部就班地使用固定镜头,而是有意地采取主动的场面调度,将镜头摇到演员的位置,等待就位。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起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让演员的剧情来牵引观众。

村旁的小河边万物复苏的景象,两排细柳一汪涓涓小溪。摄影师在此用多种摄影方式来表现小河与人物关系。夜晚的小河旁,镜头先以固定方式拍摄水中倒影,继而缓缓地向上摇,主人公荷花入画。倒影中光线暗淡,让观众沉迷,而河岸边多种补光交织在一起,为主人公多多的倾心做好铺垫。随着情节的深入,当荷花因为偷窃第二次出现在河边时,她故意背对岸边,产生阴影,给观众直观的印象她做了亏心事。两次河边剧情的拍摄手法展现出人物的多面性与镜头语言的表达力。在对白为数不多的影片里能丰富的表达人物性格除了演员的面部表情就非镜头表现力莫属了。

《桃李劫》是著名导演袁牧之的编剧兼表演的银幕处女作,导演是应云为。《桃李劫》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对增强影片艺术表现力做出了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在环境音响的运用方面。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的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音响处理不再是割裂于主干之外的陪衬,而是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部电通公司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全片103’02’,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当时的字幕还是由左向右的顺序。演员的对白语速极其缓慢,部分过快的地方收音效果就不是很好。袁牧之在片中首先将裸的悲惨结局呈现,然后用虚化来过渡场景,将故事情节以倒叙的手法闪回到毕业典礼上。这时片中第一次插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它昂扬奋发的曲调极好地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将二十几岁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都凝结在歌曲中。而当《毕业歌》第二次响起时,主人公的脑边已响起枪声,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大学生毕业的梦想就要终结在囹圄中,还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与现实争斗的结果是枪决于公平正义的法律之下。这个大合唱的曲目仿佛是所有毕业生的共鸣,而主角的结局也成了这些梦想幻灭的缩影。如同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当中,时间的轮回让小和尚长大成人,然而下一代的性本恶又油然而生。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剪辑与切换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用白纸转场,中间用卷边向四周散开进入下一个场景,还有用对角线切换的方式来转场。主人公打电话时还采用了现如今韩剧中常用的手法画中画的方式,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两个场景。另外导演在镜头选取时还有着明显的隐含意义。在20’45’’时,灯光师在昏暗的楼梯中选取了主人公下楼梯的画面。下楼梯意味着这家人的下坡路的开始,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并没有在这里体现出来,这次的搬家成为了下坡路的转折点。接下来在影片的79’41’’时,妻子黎丽琳就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水洒了一地,预示着这个家庭的破裂。导演用长镜头将这个场景的情节一气呵成地记录下来,俯视的角度将这个原本是大学生身份的家庭抛到了社会底层。

最后在袁牧之饰演的大学生即将被枪决时,他手里的毕业照滑落在了地上,耳边又响起了那年斗志昂扬的《毕业歌》,镜头缓缓地推至那张一寸的照片,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随着这张相片陨落了。毕业典礼上那些慷慨激昂的发言或许在激励着新一批的毕业生,但是眼前这位大学生的命运却被现实给愚弄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摄影毕业总结篇(7)

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之间进行,共10中。其中,第七学期安排毕业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做一部5至10分钟的DV短片,并进行DV短片展映,由专家考评打分。每人必须交一盘DV带和一碟光盘。第八学期毕业创作考试为DV短片,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和完整的拍摄策划书。近几年来,学院积极创设条件,一方面与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签订培养协议,每年向内地、疆内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以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电视台、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规范校园电视台体制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于2009年10月正式批文成立。经过前期筹备,2010年5月正式开播,先后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按社会媒体体制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下设电视台新闻部、总编室、节目部、编辑室、技术部,以影视戏剧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主体、结合播音主持艺术、舞美摄影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实践水平,既激发和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人员组成上,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校园电视台台长,影视戏剧系主任副台长,并设常任副台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要部室负责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校园电视台,熟悉专业设备,了解电视媒体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电视台常规运作流程。通过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新闻培训班、新闻采访班、播音主持班、体验式采访班的学习,使学生实习实践时间提前,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并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电视语言,接触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类型节目电视语言。在校园电视台运作中,注重发挥学生传帮带作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台理念。从电视管理的角度来讲,严格按照现有的正式媒体成立机构。要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习期间进行轮训,即在不同部门、岗位上进行体验,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校园电视台主力,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传帮带,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一人传授向学生多人传授转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电视语言的特性,提高电视语言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普及。由于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学习能力较强,领悟掌握知识能力较强。通过打造社会体制的电视台规格,学生提前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专业性质,专业意识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将教学与电视栏目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按电视语言规律进行组织、教学、管理,将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的栏目建设结合起来,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中,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实践技能课《摄像技术与创作》,将开设一学年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与《新艺新闻》结合起来。第一学期强化学生电视基本语言训练,强化固定镜头实验课、运动镜头实验课、综合镜头实验课,打牢“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等基本功,要求每周一个10分钟的拉片,拍摄一个5~10分钟的短片,切实加强学生镜头解构、拍摄手法运用能力。在实践作业中,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拍摄、采访、撰写、后期制作一条《新艺新闻》。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践的分数占该课程的30%。两年来学生制作完成《新艺新闻》50余期,近300条新闻采编。在第二学期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拍摄一部10~15分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训练。将学生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校园电视台打造的《优秀作品展播》栏目结合起来。在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题材来源方面,积极与社会建立合作渠道,通过自治区妇联、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提供的各类先进典型、专题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生每年拍摄制作纪录片将近60部。完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疆艺术教育》17集纪录片录制。将专业实习实践与毕业创作相结合,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创作拍摄的6集情景喜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新疆电视台《新疆羊肉串》节目播出。同时,让学生接触、尝试不同类型电视栏目。近几年来,由学生制作的天气预报、musicshow、校园文化宣传专题片、优秀教师、两个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综艺节目“西域七天乐”等节目,不仅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使学生了解熟悉不同的影视语言。

4.推广学生优秀作品,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现代知识观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多种视界的交融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传授、自我体验、相互交流的视界中,才能获得知识的主观生成和意义建构的过程。结合每年学校举办的“光影盛夏”DV、摄影大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教学展播评比,积极推选优秀学生作品参加全国比赛。从而让学生开拓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推向业界交流。近几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纪录片荣获部级奖项15部、省级以上46部。在第二、三届全国大学生DV大赛、自治区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DV作品先后多次荣获DV类一二三等奖。在2012年12月举办的“CCTV9青春中国纪录片比赛”中,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品《飞翔的十指》、《唐布拉人家》获“评委会特别奖”,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获“突出贡献奖”。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共同拍摄完成的反映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吐鲁番的冬天没有雪》荣获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承办的“十年发展点滴印记”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十年发展点滴印记”一等奖、“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最佳网络人气奖、最佳编剧奖、最美奖(最佳影片)优秀指导老师、金鸡百花奖微电影单元展播等奖项。通过专业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专业作品与各类比赛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展示,不仅得到学校师生认可,获得各类奖项,近几年学院毕业生还得到各基层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业界许多单位认为近几届毕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较强。

5.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