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摄影教学

摄影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30 13:13:30

摄影教学

摄影教学篇(1)

关键词:影视摄影教学;大摄影观;文学;美学;哲学

近十年来,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影视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对于工业链条中的人才缺口需求巨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国内影视传媒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影视”“传媒”或“传播”的院系和相关专业。相比早些年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两家独大的局面,今天的影视传媒教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影视工业标准

我们注意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多数是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也是在传统的二级学科———诸如新闻、传播、美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学科内核还是以史论、方法论、赏析为主的课程,与时下影视工业体系相距甚远。还有一部分就是单纯的技术类课程———以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为主要教学框架体系,因缺少行业实践的检验,所以存在体系陈旧、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影视摄影教学的范围影视摄影教学是影视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将摄影、导演、录音和剪辑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画面制作”和“声音制作”为基本教学目标,以具有编导思维和意识、编导能力和技能的影视创作与制作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一专多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影视前期的拍摄技术和后期的制作技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影视摄影教学中缺失的是一种“大摄影”观———将文化底蕴素养和学科交互融合作为教学培养的方针,以制作技术为基石,以制片管理为重要保障,将工业标准作为参照准则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框架体系。

(二)新形势下对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公众号平台曾公布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方案。其中,初试需要考文化素养基础,考试科目为文学、历史、哲学。这条消息无疑是很多人艺考之路上的一个重磅炸弹,使艺术类高考再也不能成为许多人上大学走捷径的一个跳板,但却是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的重要改革举措。笔者认为,这种举措的背后,折射出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培养的一个“顽疾”———学生无法创作出优质的作品,过度关注外在的条件与设备而忽略了从作品中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的本质。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文学、美学、哲学素养方面的缺失,没有创作的根基,所拍摄的作品逻辑混乱,缺乏深度,没有情感。“大摄影”观正是要针对这些短板,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创作和影视工业体系的革新。

二、大摄影观中的基石作用

(一)文学对影视摄影创作的影响文学一直是最古老的讲述故事的载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文学为载体流传至今。作为影视行业,影视文学就是整个创作体系的基础。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多数的剧本改编自小说。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文学在影视中的作用非常大,文学的审美是电影审美的一个基础。简洁明了的叙事———逻辑清晰、语言简练、修辞得当,对于影视相关专业的同学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文学不仅对剧本有影响,其修辞的手法同样影响着摄影镜头的创作。一个镜头的意境与韵味,是否含有隐喻的修辞,这都是由文学发展而来。影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审美语言———景深、透视、构图的黄金分割、光影对画面的切割等。当摄影机的焦点随被拍摄主体来回切换的时候,当我们所看到的人物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前后景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差距巨大的时候,这种文学中所出现的排比、对比、夸张、隐喻都在镜头的运用中有所体现。

(二)立意的哲学借鉴讲好故事、拍好镜头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也就是说,你想表达的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就是在以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思想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很多电影流派中的无序性,成为了另外一种电影的表达方式。无论在拍摄阶段还是剪辑层面,他们通过对哲学思考的借鉴和转化,深深地影响了摄影技术潮流的革新,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深度。比如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其中的手持拍摄与剪辑的跳切处理,直接植根于现代主义思潮之下,能够更有效地揭示出人们精神层面的状态和深层次的内心活动,比如《四百击》《筋疲力尽》。同一时间的新浪潮电影大都有着哲学上的借鉴和思考。美国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借鉴了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洞穴理论,电影中多次出现了隐喻,以“伊”为主的女儿代表了思想的开放,她很想逃出洞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代表了先进、乐观、积极、勇敢;而以“瓜”为主的爸爸角色代表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他否决一切离开洞穴的想法。“瓜”在故事中出现了多次的自我思想抗争,在改变与停留之间苦苦挣扎,甚至发疯。但是到了最后,“瓜”还是选择放下自己愚昧无知固执的一面,并开始自我学习和创新,最后拯救了一家人,还救活了自己,全家团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三)美学表达纵观摄影的发展史,与绘画是紧密相连的,其构图、光影都是源自于西方美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画作,开创了空气透视、三角构图等全新的绘画技术手段,直到现在都是重要的摄影镜头语言;著名的伦勃朗光,就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在画作中创立的光影表达方式,至今被用作摄影最重要的灯光造型手段之一。很多影视摄影专业的同学没有绘画基础,或者不了解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在讨论构图、光线等问题的时候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在创作上是一大不足。

(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比如,剧本构思困难,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习层面,很多剧本创作除了有专业的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学生,这方面肯定是欠缺的。但是可以借助于别的方法与方式来弥补,比如说去做调研、借助别人的生活经验、提取大数据样本做改编等,但往往同学们在这一步就止步了,随便提交了一个本子,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品。还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是同学们参与拍摄还是参与项目实践,面临的创作层面之外的问题往往会很多,这其中包括物料、人员沟通、突发事件的解决、备选方案的准备等。我们经常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自己搭建的剧组,往往无法坚持到最后,中间因为人员问题、资金问题、剧本修改问题、物料问题而草草收场的案例层出不穷。根本的症结在于实践少,缺乏对于错误问题的积累,应变能力差。这都需要同学们加强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综合应变能力,使好的创意想法不被这些问题所拖累。

摄影教学篇(2)

【关键词】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教学研究

1动画专业摄影摄像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摄影摄像》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艺术专业课。本课程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主要讲授数码摄影方面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相机、镜头、摄影摄像的用光和曝光、透视与构图、后期基础等相关知识的系统把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摄影摄像的器材、使用技巧和创作等有关知识有一个精确的掌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摄影摄像创作打下基础。了解掌握数码摄影摄像的基本原理与数码单反相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获取图片来源、应用数码摄影和摄像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动画创作中的拍摄技术问题,同时也能提高镜头语言的艺术素养。通过专业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影像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拓展在数码摄影摄像、图片编辑与视频编辑、数码影像的后期合成、渲染等方面的就业渠道,遵循目前高等艺术院校所提倡的一专多能,宽口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专业学习平台,并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画面理解力、提升学生探索创新镜头语言的精神。

2摄影摄像课程的描述

《摄影摄像》课是动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与摄影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电视摄像在技术与艺术上的各种技巧,主要从影视画面造型的各个艺术手段着手,讲授各艺术手段的造型特征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本课程在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课,与已经学过的素描、色彩等课程在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基本素养方面有较强的联系,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延续,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手段。“源头活水”、厚积薄发,自如运用数码相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必有效果。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照相机与镜头(二)摄影曝光(三)景深控制(四)取景构图(五)数字摄影(六)摄像基础知识(七)光学镜头及其运用(八)电视画面基础(九)电视摄像造型元素(十)固定摄像(十一)运动摄像(十二)电视场面调度(十三)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的方法:摄影摄像课程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课后要求学生平时多观摩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内容:课堂上给所有学生配备了摄影摄像兼顾的佳能550D单反相机、三脚架、反光板等拍摄工具以及学生自带电脑进行后期制作,配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训练。在实际项目训练中,学生要运用摄影摄像器材与影像后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操控的经验。摄影摄像教学理论讲授与课程实践的授课时间比例为1:2。课程的资源有:一是教材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为了挑选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教材,课题组查阅了很多书籍,发现已出版的摄影摄像教材繁多,其中“十二五”普通高校专业规划教材就有多本。课程教学中,课题组老师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又综合了多本教材,还有网络教程内容,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编写符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实践案例教程,辅助教学使用,并配有实际项目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团队老师一直坚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摄影摄像课程一直在专业多媒体教室上课,不但有多媒体教学,而且每位学生都配有摄影摄像器材,便于教学案例示范讲解。三是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非常重要,在课程基本内容中,适当引导学生如何查阅网络资源,如何借鉴网络中的有用的信息,并且告诫学生注重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学团队也在动画系部网站建立课程教学交流的网络平台,可以上传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内容。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课下自主学习,平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平台等方式与教师互动,交流学习。

3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由于《摄影摄像》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所以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进行理论前导,还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来提高学生在影像欣赏上的审美品位。教学团队在近年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提高摄影摄像的能力和水平,在课余组织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实践,以便把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同时已成功在展厅与网站上举办多次课程优秀作品展,发表多篇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解决的问题:目前同时从动画专业特殊性上看,多数学生对于动画职业要求不清楚,软硬件实践环节薄弱,眼高手低,综合能力差等问题暴露出来。从以上情况,分析摄影摄像解决的问题总结如下:一是学生对摄影摄像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缺乏与摄影摄像相关的职业导向相联系,与产业需求脱轨。针对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细化摄影摄像流程的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演练。二是学生对软件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相关的项目实际训练,对拍摄的图片与视频的后期处理能力欠佳,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强软件教学与美学理论知识结合。在项目训练中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是课程中应再细化课程教学结构,根据商业实践需要,分类模块教学,使学生兴趣点和实践方向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摄影教学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摄像;摄影;用光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55

摄影与摄像两种技术在用光方面存在很多异同之处,只有对光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熟练掌握与了解,并在这些理论、概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不同采光环境下摄影与摄像的用光技巧,创作出理想的艺术品。

1 摄像与摄影采光的实验教学方法

摄像与摄影用光主要涉及到采光、布光两方面。采光指的是直射阳光、非直射阳光两种思冉光。其中直射阳光拍摄环境为室外晴天或云层较薄的天气,在大部分情况下阳光能够直射物体,光线明亮、光感较硬,投影较为明显,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使用以下采光方法:

1.1 自然光

(1)直射阳光的采光。 一天24h内阳光直射情况不同,其照明强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进行拍摄实践时要指导学生依据阳光对物体的入射角来选择适合的机位和拍摄角度,在选择拍摄角度时要注意避免主体出现长投影、逆光、畸形光影现象等,同时摄像机镜头和阳光直射照相机镜头不能被太阳直射。在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要依照太阳光的运动规律,合理选择实验时机与时间,从而使显色性、照度、色温等处于最佳状态。若主体局部形体处于不佳光影状态或暗影状态,可局部辅助灯光或者采用反光板进行补救,从而缩小光比差。④当光线过强时,可使用摄像机灰镜或者遮挡光线入射角的方式来缩小光比差,减少光斑的出现。

(2)非直射阳光的采光。导致非直射阳光的原因主要有阴、雪、雨、雾或者大面积阴影等,非直射阳光照射基本为散射光,与直射眼光比较,明暗反差较小、光感柔和同时投影不确定,在采光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进行处理。阴天,阴天时候云层较厚,因此到达地面的光线不强,同时光线无明显的时间变化与方向性,此时摄影与摄像呈现的效果较为黯淡,画面整体偏灰,景物层次感较弱,因此在阴天实验教学时尽量选择明度差别较大、有固有色相的景物拍进行拍摄,为了更好的突出空间效果,可以采用运动镜头、技巧镜头或小场景等进行辅助拍摄,若条件允许则可以打光以辅助。雪天或露天,此时受到雪或者地面水汽影响,地面反光明显,亮度较高,雪覆盖与未覆盖的景物之间有较大的明暗反差,因此要尽可能的采用侧逆光角度或者侧光角度来突出物体层次。雾天,雾反光率极高,此时影像受到雾气影响不清晰,然而景象的亮度较好;人体皮肤反光率低于雾的反光率,因此在雾中拍摄时人物面部会比较暗,因此在人物拍摄时要使用辅助光[1]。

2 感光原理及特殊效果

2.1 感光原理

摄像是景物以照相机的镜头为媒介,在卤化银胶片上感光、成像,摄像与摄影在光的敏感程度、感光材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用光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由于黑白胶片中的卤化银对蓝光、紫光敏感性较高,因此在黑白照片中较为明亮,而对绿光、红光敏感性低,因此在照片上则显得较为灰暗。在彩色摄影中,胶片的感蓝层下有一层黄绿色层,因此紫光、蓝光无法到达赶驴、感红层,在拍摄时无需使用滤镜[2]。

2.2 特殊要求的画面拍摄

灯光型胶卷照片在日光下使用,会呈现出蓝色,而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使用时,照片会发红,因此在不同环境下拍摄照片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对玻璃器皿、冰雪世界等进行拍摄时,需要表现其凉意与寒冷,此时可采用灯光型胶卷在日光下拍摄,从而使照片泛出蓝色调。在一些比较喜庆的节日或者婚礼现场进行摄影时,则可以采用日光型胶卷在灯光环境下拍摄,从而使画面呈现出偏红的暖色调,更好的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或者采用加滤光镜的办法来达到这一效果。电视摄影现场主要为彩色摄像,若需要黑白摄像可以通过后期技术来改变。由于光源、色温不同,因此在拍摄时可以加装白平衡电路或滤光片在摄像机上,从而更加准确的拍出不同气氛需要的画面的色调,并使电视画面的色彩最为逼真的还原。若需要对电视画面的色彩进行处理,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使用有色卡来调节白平衡,从而达到色调效果的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滤光片,从而使画面颜色偏调,得到预期的画面效果。

3 静态布光与动态布光

布光指人工布光,方法较多,主要有主光、辅光、背景光、场景光、轮廓光、效果光、装饰光等,布光主要用于室内摄影与摄像,光型不同,则光照效果不同。依照创作主题、思想的要求来综合运用不同光型就是布光。摄像用光主要为动态布光,而摄影用光则主要为静态布光。

3.1 静态布光

主光:在摄影造型中主光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对于摄影物体的立体感、明暗反差、|感等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主光光位时尽量依照拍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辅光又叫“补光”、“副光”,主要是为了使摄影物体暗部的亮度能够提高,进而缩小光比,使画面的明暗反差得到改善。辅光的强度不能超过主光,并且在主光之后布置。背景光是针对背景进行照明,能够使背景亮度提高,使主体与背景间光比缩小,从而突出环境特点。场景光又叫底光,作用于整个场景,光照面积大。轮廓光多放在拍摄物体的侧后方或后方,效果光和装饰光是用于修饰整体布光效果。

3.2 动态布光

与静态布光比较,动态布光难度脚多大,要使照明效果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动态布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整体布光,即保证摄影机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处于明亮光线内。分区布光主要是要求影调、光效与重点区域吻合。连续布光主要是通过三点布光布置,使人物在运动时,主光、辅光等相对位置固定,从而得到同一光线造型效果。

4 结束语

在摄影与摄像的具体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光的基本特性,并对两种拍摄的感光原理进行分析,观察二者本质的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自然光的效果与情调,从而培养对光的感觉。在布光时,可使学生有意识的对不同类型照明下,质感、气氛与立体效果等差异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从摄像的整体效果来考虑,充分利用不同布光优势,创造出好的摄像、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摄影教学篇(4)

摄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摄影师的要求很高。社会的进步致使人们的审美视角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摄影技术的要求更高,像婚纱摄影、电影制作、电视剧制作等,画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传统的流畅转为高清,再转为超清。因此,必须提高摄影水平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对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得大学生的摄影专业成绩并不理想,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重要选择[1]。项目教学法的出现,与摄影专业存在共同点,都注重实践,同时也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摄影能力指日可待。项目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幻化为课堂的主人,可提升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利于激发学生的摄影潜能,对摄影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教学法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摄影项目小组

构建摄影项目小组是项目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将项目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完美结合[2]。教师要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层次多元化。同时,要从小组中各选出一名项目组组长,来组织和管理小组后续的任务,是小组的核心人物。教师在分组时,应秉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质量和效率。

2.设计摄影项目课题

对于摄影项目而言,对摄影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应当选择大学生活中的场景和元素,学生可以寻找到更多的素材,从中获取灵感。例如,以“校园一角”为例,植物、建筑、人物等都可作为拍摄元素,但是根据拍摄时间和拍摄角度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曝光率、背景以及白平衡等拍摄参数的控制。在拍摄之前,教师应对拍摄项目予以说明和讲解,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叮嘱学生拍摄技巧,尤其是对光的捕捉和角度的选择。

3.实现小组活动探究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技巧的灌输,让学生以此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探究,对每个小组都制定不同的项目课题,有利于后期对项目拍摄技巧的总结和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把握摄影技巧,根据项目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拍摄计划,并根据教师教授的相关技巧和查阅摄影的相关书籍,让小组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其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课堂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

4.完善摄影项目作品

待到学生拍完摄影作品后,为增强作品的美观性和视觉效果,可利用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来优化作品的质量,以弥补照片中的瑕疵。然后,学生通过视频软件将图文进行设计,将图文格式转化为视频格式,来完善摄影项目作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可增强学生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摄影技巧的积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共同为集体荣誉而努力。

5.开展项目最终评价

每个小组的摄影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应对各自的想法和收获进行说明,对自己的作品予以解说,并总结一些自己作品最为突出的摄影技巧,在总结的过程中,如出现总结不当或不正确的问题,教师要予以更正。学生总结完之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摄影课题汇总起来,向学生讲解每种课题的摄影技巧和重点内容,实现了观点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摄影知识。最后,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予以鼓励,增强大学生对摄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大学生摄影技术的提高,使得摄影课堂得到了优化和升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值得在摄影课堂中应用。

结语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共同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倡“以学生为本”,在摄影项目的实践与操作中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摄影项目小组、设计项目课题、加强项目探究与制作,最终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可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对摄影教学具有关键性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摄影教学篇(5)

1.1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皮肤性病的诊断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对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体格检查,应特别注重皮损的检查,把握皮损的特点。在学生示教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将学生容易误诊或漏诊的皮损进行备案,选取典型皮损拍照,拍照内容涵盖了皮疹的颜色、界限、形状、表面、基底、部位、分布等。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让学生自己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皮疹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中的照片是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1.2制作教学课件的必备资料

教师可将拍照的数码图片组建教学图库,以光盘或移动磁盘存储等形式保存下来。这些教学影像资料调用、复制和存储都很方便,及时更新教学PPrI’课件,或为教学VCR课件提供资料。我教研室根据儿童皮肤病的特点,将收集的影像学资料编辑成总论、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四个部分的视听教材,受到学生的好评。

1.3病情追踪随访的辅助工具

对于临床医师而言,照片可以用作对比治疗前后疗效观察、积累诊断经验的辅助工具。就某一病种或病例来看,长期追踪观察,及时补进或更新资料、拍照。完整的照片资料有助于系统地观察和分析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进而提出新的防治方法和经验。

2医学摄影在皮肤病学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教育的进步。其中,医学摄影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医学素材更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的发挥这项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2.1熟悉操作相机的拍摄模式

拍摄前认真仔细阅读照相机的说明书,熟悉相机的操作以及拍摄模式。依据题材的特点,拍摄时使用手动档控制曝光,若使用自动曝光,则要采取曝光补偿加以矫正,才能拍出合适的照片。

2.2选择合理的光源

皮疹拍照时,光线应充足,最好在自然光下进行,以获取最接近真实的皮损信息。自然光具有光照范围大、照明均匀等特点,在诊室内靠近窗户取光时,以45度侧光拍摄,突出表现皮肤表面的凹凸特征。在拍摄颜面部的病变时,若表现轮廓外形,则可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可得到独特的表现效果。光源不足时,可使用闪光灯。使用单只闪光灯拍摄时易在背景上产生明显黑影,为了消除黑影,可考虑选择深色背景,也可将闪光灯的灯头调节角度,改变其照射方向,照向屋顶或墙壁,利用均匀的反射闪光,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拍摄效果,。

2.3突出对比,把握病变的拍摄范围

在拍摄时,构图画面的比例及所需范围,都是根据病变区域的位置来决定,灵活运用各种构图因素,使拍摄的画面更具吸引力及美感。运用对比法,明确显示其所在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四周的相互关系。对比法包括了虚实对比、影调对比、比例对比、自身对比等J。病变皮损需与对侧对应部位一起拍摄,这样突出显示病变部位皮损的形态学特征。同时,还可以借助刻度尺度一起拍摄来做可信的依据。治疗前后对比照片,必须在拍摄部位、范围、角度、投光亮度等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治疗前后的照片得到正确的辨认与评价。

摄影教学篇(6)

关键词 新闻摄影 专业素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媒体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摄影成了时代的宠儿。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闻摄影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新闻摄影记者的能力要求,以夯实技术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寓创新教育于新闻摄影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摄影专业人才。

1 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读图时代要求新闻摄影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新闻摄影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创建一种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环境,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明确新闻摄影不只是传授理论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新闻专业理念、新闻意识素养和新闻敏感,贯彻落实新闻摄影“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指导思想,将摄影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

新闻摄影教学要改变将图片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按图像学习的特点,研究图片的本意、寓意,让学生学会读图。课程的学习可不局限于课堂、教室,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直接走向社会去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并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更新观念的同时,教师也积极开展创新,引导带动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品质,开阔思维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把握新闻摄影的“新闻性”这个生命之源。

2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新闻摄影教学内容,主要是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少部分是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部分理论讲授多,实际操作训练少。笔者认为要适应读图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新闻摄影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新闻摄影人才出发,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摄影发展的新技术和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融入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形成掌握理论知识、培养新闻素养与训练实践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顺序。摄影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是新闻摄影的基础,放在前面讲授,选用的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盛希贵主编),摄影技术在后面。摄影技术部分,配合相应的实验与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练掌握照相机的操作,提高摄影技能,为后面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新闻摄影理论部分注重讲授视觉素养与新闻摄影的特性,教学中结合内容选择大量新闻图片,分析图片的拍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这一理念,防止危害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事情发生。新闻摄影实务部分以实践为主讲授新闻摄影采访、文字写作及图片编辑,培养学生新闻摄影的拍摄理念和新闻敏感,强化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用照相机对社会和时代去认识与思考,掌握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新闻事件中捕捉最有意义的“决定性瞬间”,用图片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同时与其他课程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摄像、图像制作等能力,掌握新闻从采集到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努力打造 “全能型摄影记者”。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新闻摄影是用图片准确传达信息,因此,教学中使用大量的视觉图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作品赏析、案例教学、作业点评、项目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引领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实验与实训,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生活,捕捉新闻信息,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有利于培养符合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

在讲授摄影技术部分照相机的结构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照相机的工作过程、光圈、快门的功能与作用,展示不同光圈、快门的摄影佳作,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拍摄,多种摄影元素的运用及作者巧妙的构思,增强学生对照相机的认识,加深对摄影作品的审美感受。通过实训操作拍摄,利用数码相机即拍即显,现场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强化各种摄影技术的运用,在拍摄中让学生去认识画面元素或符号对作品内涵的表达,拍摄位置、镜头焦距、角度定位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体会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景、背景对主题的表现与深化,色彩、影调对现场气氛、情感的表达等,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

在新闻摄影实训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实践教学活动带动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闻摄影采访如遇学校举办活动或大的节日(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或高考期间),教师确定开放性的新闻题材,学生分组策划、确定拍摄主题、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采访拍摄,到新闻现场感受、观察,注意选取与众不同的题材,拍摄富有创意的图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价值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摄影技巧能力,掌握新闻摄影采访中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在学生作品点评时采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方法,与同一事件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的新闻图片比较,启迪学生思维,独立思考、分析,从内容、形式方面评价图片的好坏,进而老师用摄影理论点评作品,抓住立意和构图两个关键问题分析,按照新闻图片的评判标准讨论记者是如何用摄影语言来表现新闻主题的,图片在构图、主题思想、摄影技巧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赏析一些感情传递生动、视觉效果独特、环境交待典型、摄影技巧运用准确、文字说明简要的新闻图片,激起情感共鸣,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鉴赏、驾驭、评判摄影作品的能力。对存在不足的学生作业,同样让学生观看,指出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如何改变拍摄角度,如何运用对比等方法使主题突出、构图恰当、主体明确。

4 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摄影课程,其教学内容只靠第一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延伸到新闻现场,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能力,练就在繁杂的新闻现场瞬间思维、瞬间构图、瞬间提炼拍摄的本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课外辅导及专业训练,按照学院专业技能达标测评规程确保人人参与并通过达标测评,通过竞赛或参加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达标过关与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施,激励了学生的训练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摄影兴趣。

依托学院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室,加强对社团的传媒协会、宣传部、记者团成员的指导,通过校内外新闻宣传报道活动提高学生新闻写作、图片拍摄、编辑排版等技能。与校内外媒体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5 改进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新闻摄影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强调实践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成绩考核采取过程管理,重视平时实践与实训,形成课堂考勤、实验成绩、作业作品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每项以不同的比例列入该课程总成绩。实验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平时操作与考核操作)、实验报告(含实验作品)几部分组成;作业作品成绩包括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图片新闻报道及其它作业。对被新闻媒体采用的作品或各类比赛获奖作品可另加分。多元化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新闻摄影课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面对读图时代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传媒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再.论中国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2上):70.

[2] 延婧.数码时代新闻摄影观念的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0.

[3] 熊国成,彭燕.关于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9(2):69.

[4] 谢白.新闻摄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摄影报,2005-7-5.

摄影教学篇(7)

关键词: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构图;教学方法

0 引言

对于摄影专业,《摄影基础》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照相机使用的技法,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作品的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沽学院摄影专业招生计划以文化课学生为主,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基础,美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构图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在强调摄影技术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构图的能力。因此以《摄影基础》课程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侧重通过加强学生构图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构图方面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摄影技术需掌握扎实,使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为今后广告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学生《摄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摄影基础》作为摄影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摄影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构图在摄影作品中的整体效果体现和表情达意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在进行《摄影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的表达意图和需要而选择相应的构图方式。通过与学生谈话,观察他们的拍摄过程以及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不能够合理的组织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缺乏美感;缺乏耐心,拍摄前不能够对被摄体反复观察、推敲;学生在拍摄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意图时而不能运用适当的构图方式。

2 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第一,针对学生生源的现状,合理分配课时。针对学生生源现状对授课的课时比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技术基础理论讲解占30%,主要包括照相机的构造及应用、镜头的性能与种类等内容,艺术基础理论讲解占40%,主要包括摄影图片造型、摄影构图等内容,摄影基础训练占30%。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构图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讲解。无论是表达思想、目的还是意图,都必须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和演示。为此笔者在保证所有学生照相机的使用方面都掌握扎实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在讲授理论基础构图时,由于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在详细讲解的同时,每一种构图方式还配了图片进行分析,增加了名作赏析,详细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构图方式,并针对课上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程的后期,每一次课留20分钟来分析学生拍摄的作品。

第二,培养学生的摄前意识。根据认知心理学,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要让摄影拍摄前的这项行动成为有意识的行为,最终表达方式的随意性就会变小。在摄影之前,首先要确定拍摄的目的然后再去追踪目标。课堂上列举了像解海龙、杨延康等一批著名摄影家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在拍摄《希望工程》、《藏传佛教》系列纪实摄影从前期的选题到图片的拍摄到后期产生的社会价值都作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摄前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拍摄前的目的性促使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必须对被摄对象加以选择和取舍,才能找到最佳的表达对象,采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增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要求他们拍摄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位公正廉洁,克己奉公而传统的领导:一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等等。[1]

第三,要求学生课下多看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些艺术类的书籍及作品,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伦理道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的学习,同时要求他们在摄影时以适当的构图方式加以体现,将对文化的理解迁移到以后的摄影作品中,从而达到文化物化于作品,作品体现文化的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能力。摄影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拍出好的作品是要付出努力的,比如袁毅平老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单幅作品《东方红》足以说明,因此要想拍出好的作品需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断尝试以新的手法来阐释图像的能力。例如拍摄一个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的拍摄来反映物和景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或者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拍摄秋景;以不同侧面去拍摄牛犊吃奶的过程,这样的拍摄就需要学生有仔细观察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忍耐性,小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从不同侧面拍摄到的镜头其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人和景物在不同时段所体现出来的表情、姿态、意象等均可从不同的方面来诠释它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物化在他们身上的文化内涵;登山拍秋景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一天中最佳光线的等待需要有耐心,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配合才能拍出绚丽的秋景;小牛吃奶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耐心等待才能拍到最佳的镜头,在拍摄之前先给学生们讲了摄影史上伟大的摄影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并看了他的作品,学生们对于耐心等待、瞬间的抓取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2]

3 效果的验证

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方法的强化训练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构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程结束之后,笔者和学生将这个学期的作品精心设计并装订成册,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满意度的测评中得知,学生的作品在构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很满意,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10多件作品在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这些成果的获得是对训练结果的一种肯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鼓舞了学生们的信心,增强了创作的激情。

4 对研究的反思

这次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学生在构图能力方面有了提高。然而,反思整个过程,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个性化指导,而自学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作品跟接受个性化指导的学生差异较大。这些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其他的研究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昌福,刘克勒.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J].数码前沿,200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