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1 14:22:47

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篇(1)

摄影剪辑实训心得体会

在实训过程中,有苦有甜。甜的是又认识了很多朋友,经过进一步探讨,聊天,从中了解了很多有关摄影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也对今后玩摄影这一专业有了很大的帮助。苦的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徒步中,面对的并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曲折的山区甚至山脚、山腰、山顶。我们在15天的实践学习中,曾获得的心得总是少不了一个字“累”。不过累中总是有一份甘甜存在。

还记得第一天我们从学校兴奋而又期待的坐上去往安阳林州实训大巴车,一路歌唱,对大山生活以及风景颇有期待,实习报告《摄影写生实训报告》。在路上我们不停地狂谈着林州的神奇之处,也聆听着老师曾经的经历、经验。听起来都是那么的美。

当车接近林州山景时,我们彻底惊讶了,或许我们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山美景,或许我们见过的只是不堪雄伟的山景。我们不敢再妄谈,而是一声声中吐露出惊讶的赞美之语。有的伙伴儿却已经情不自禁的拿起相机沉入拍摄大山美景之中。一次次的逼近,一步步的深入,我们终归在惊讶的话语中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卸下了自己携带大山生活所需的包袱,走进山中农家小院,对小院住处多了好多的疑问以及顾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华丽弹簧,而是简陋又简洁的山中素雅间。

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天堂,并不是玩耍的地方,对我们现在的身份来讲,这次实训就是地狱之中的折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有准备的前提之下体会度过近半月的林中写生,其实我们将会在这些天中,爱上这个地狱之窟,第一次接受这样素雅的大自然生活,其实颇有一般享受在其中。第一天待定生活结束,紧接着就是正规步入第二天的徒步爬山中,紧张而又活跃的我们在老师的带动下,不停地拍照、玩乐,很快乐,但又很累。当我们回到住处,彻底泄气了,浑身的疼痛不得不让我们啰嗦再啰嗦。没有人能够聆听自己的废话,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感受,开饭时当我们摇摇晃晃拿着自己的饭碗时,我们才体会到社会的难之又难,承认生活需要付出,才能得之回报。有一名言叫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得彩虹?我现在想改一下:不真正进入社会,怎能了解社会呢?

实训在近半月的生活中,落下尾声。我们一个个依依不舍的眼神最终还是远离了大山,十五天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十五天,而是我们从未经历的短途艰辛实践生活。俗话说:越让我们做难以启齿的事我们记得越深刻。或许就是这样,但这并不难以启齿而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转折财富。我们从中不仅得到了锻炼,学习了我们从未学到过的一样东西---毅力、坚持。

摄影剪辑实训心得体会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摄影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摄影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摄影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摄影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摄影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摄影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摄影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摄影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

完成摄影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摄影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摄影心得体会篇(2)

其实无论给纪实摄影做怎样的定义,毫无疑问它都是摄影家以此观照生命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纪实摄影,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于是,我们选择了几位纪实摄影家,通过网络参加我们的讨论,以其自身的实践感受,谈谈纪实摄影的诸多话题。

参加本次讨论的是:于德水、李洁军、居扬、赵铁林,颜长江。在此对各位的参与表示感谢!

纪实摄影的价值

纪实摄影的价值体现在当下,应该首先是被认可并能够在媒体中广泛传播,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市场的需要。那么目前纪实摄影的市场有多大?

有人认为纪实摄影的价值是留给未来的,是不是可以说纪实摄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更大的价值?

于德水:中国的纪实摄影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远没有起到对社会生活所应有的独特的作用,这当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无论是作者还是它的读者,也可以说“市场”,都是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近年来,应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并且是显著的变化,但总体上我依然有一个暗暗的担心,制约中国纪实摄影发展的因素之一,恐怕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稀薄!但愿这是一个错误的忧虑。

目前,中国的纪实摄影的市场是有限的。前一时期,社会传媒在这一领域的需求关系对纪实摄影所产生的推动已经有所下降,不是社会不再需要,而是缺乏高水准的、有力度的作品。市场也是需要好的产品来培育的。

从事纪实摄影从某种程度上更需要作者的文化良知、社会责任和敬业的献身精神。目前的社会环境对产生这个领域的优秀分子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我把纪实摄影市场的扩大与增长冀望于中国的纪实摄影家们责任的增强和水平的提升。《读书》杂志的主编汪晖先生称侯登科是用摄影关注中国农民生活的先行者。我想,当《麦客》和侯登科在中国的摄影界不止是个例的时候,那么,中国纪实摄影的局面将会是令人欣喜的。

赵铁林: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平面视觉阅读仍占有一席之地,纪实摄影也好,新闻摄影也好,说到底就是向公众传达一种信息。信息的流通要受制约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又有什么文件下达了,又有什么电话通知强调了,某某问题不许登载,某某问题涉嫌炒作,不利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这只无形的手,无论是摄影者、编辑还是总编,都是时时刻刻需要注意的,所以谈到市场,谈到题材,就变得不那么纯粹。

颜长江:纪实摄影是摄影的一种形式。摄影本身只是手段,我们不能把它“神化”。影人追求的不应是摄影本身,而是高于摄影或摄影之外的人心、人性的美好方面。对我而言,形式与技巧乃至市场、影响等是次要的,一定程度上达到即可,让我倾力而为的是思考与表达。比如在路上,摄影只相当于一个记日记的方式,可能更关注的是这一片地域的文化问题、人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比获得摄影成就更重要。如果人有此志,则其摄影作品也不会差到哪里。所谓取法乎上, “功夫在诗外”,摄影亦然。摄影的成功取决于比摄影更高的东西,比如侯登科所说的“神灵”,比如上帝,甚或某些反叛摄影师的“自我”、“自己”。在那些伟大的目的之下,纪实摄影同艺术摄影乃至诗歌小说戏曲电影,都只是一堆工具而已。

纪实摄影的内容

如何看待纪实摄影,往往被人理解为“对苦难的记录”?纪实摄影在“情感诉求”、“精神关怀”等方面有哪些见解?纪实摄影涉及的内容还应该有哪些?

赵铁林:先说题材问题。为什么苦难题材读者比较感兴趣?也可以分成两点:一点在国外,就纪实摄影的发生、发展,都是针对苦难人群的报道。这是国外有社会良知的摄影师向社会中产阶级进行布道,以引起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尽管有人说这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另一点是国内。目前国内的各媒体有意无意地制造文化泡沫,有严肃的纪实摄影问世,群众哪有不欢迎的道理。我们目前的摄影师都师之于外,而就职于内,沾染一些人道主义的思想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所谓苦难题材还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但苦也要苦得有分寸,这个“度”的把握此时尤显重要,好在我们现在也提倡“以人为本”了。在这种大环境下,从理论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拍的,不是也有些引人发噱的图片冲斥于各类画报之上吗?

题材的选择取决于摄影师的素质,所以好的摄影师必须具备两种语言,一种是摄影语言,还有就是文字语言。尤其强调的是文字语言,这和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有关系的,方块字本身就是图片,望文生义者颇多,看图也能生义,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两者不可偏废。目前不是纪实摄影萎缩了,而是好的摄影作品太少了。

于德水:纪实摄影应该是参与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在最大限度上体现了“摄影”的本体功能。换一种说法它是人类观照自身行为的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状态:或丑陋、或美好、或苦难、或欢乐。很多情况下它是人类矫正自身行为的佐证和记载社会演进历程的视觉档案。回顾摄影史,纪实摄影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参与作用是彰显的。甚至有着很多撼人心魄的事例成为经典。

颜长江:纪实摄影,是一个不能给予太多限定的名词,如果只限在“苦难的纪录”之类,无异于自杀,自己减少了自己的市场。我认为,凡是纪录现实的影像都是纪实摄影,包括写实甚或写心,不虚构即可。手法也不要局限于史密斯时代的模式,可以经典,也可以反经典。写心且反经典的纪实,曾忆城《我们从未一起牵手走过》是个好例子。我认为他这组作品给纪实摄影以新的方向,适合年轻人,适合未来。当然,这里的前提是真诚,否则易以“假象”骗人。居扬: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深度摄影报道是我平时喜欢钻研和琢磨的。在我看来,这种报道应是就某一事件展开深入调查和采访,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事实的纵深报道。是读者想知而未知、带有思辨性的、广泛社会性、深层次的焦点视觉作品。或许,这也可以进入纪实摄影之列吧。

摄影师的角色定位

怎样理解纪实摄影涉及到的“摄影伦理道德”问题?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是否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如何建立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

于德水:摄影师与被摄者的关系往往是作品道德指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不能接受拿相机的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面对被摄者。当读者被作品所感动时,首先是其中流露的饱含人性的道德情感。纪实摄影所蕴含的本质内核就是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许许多多的摄影师忘我地投入其中的推动力量。

颜长江:摄影伦理道德问题方面,国内影人最要注意的是功利之心,这会导致摆拍等制假现象,也导致摄影师与对象之间的不平等。我们注意到有种巧取豪夺的拍摄方法,施压于对象,不顾对象的感受,一上去就大拍特拍。对那些下手够狠的摄影师,我们已有了足够的警惕,拒绝发表他们的作品。我们认为,在未取得心理上的平等地位之前,最好别按下快门。生活和尊严远比摄影重要。

李洁军: 我以为摄影者无论在任何题材的把握上,都应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影象记录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决不能干涉被摄者的生活,更不能用带有侵略性的大广角镜头抵近被摄者,对弱势者以夸张甚至变形影象。当然“度”的把握主要看摄影者的素质修养和道德自律,比如,曾璜的专题《我的江湖》中有一个场景是一群流浪的孩子突然拔出一把锋利的尖刀准备刺向对方,一直在旁边拍摄的曾璜立即冲上前去将尖刀夺下,避免了一场的发生,我们试想如果曾璜不夺下那把刀,很可能他的镜头里记录下的是一场血淋淋的争斗,甚至影像非常精彩,但是曾璜没有让这场悲剧发生。摄影者与被摄影者的交流至关重要,摄影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被摄者的情节中才有可能产生更深层面的拍摄意义。

不违背事实的,客观的记录拍摄是每一个报道摄影师的准则,对于违背伦理道德,违背事实本身,违反生活规律的作品本人是无法理解,我以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摄影师应该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起码你拍摄的作品应该能看到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文如其人,摄影作品亦如是。

摄影心得体会篇(3)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摄影图片不再是纸媒的专利,已有愈来愈多的新闻摄影图片在网络以及手机等终端进行广泛的传播。在摄影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新闻摄影图片的失真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对当前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为新闻摄影在新闻领域中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二、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现状和问题

(一)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包含着诸多的内容,有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的行为,以及照片公开之后当事人和家属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影响,还有是新闻图片获得的方式诸多层面。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新闻摄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的问题也比较频发,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愈来愈严重。从新闻摄影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伦理道德的标准并非是统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问题必然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处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发展时代,新闻摄影在新闻领域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在相关联的各个要素间也愈来愈紧密。当前的新闻摄影和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还比较严重,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行动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寻求有效途径。

(二)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分析

从当前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来看,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摄影图片的失真问题比较突出。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在新闻行业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摄影过程中,图片的失真问题却愈来愈严重。这一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层面,图片的摆拍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新闻摄影人员为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新闻点,就人为的制造新闻场景。其次是空头的摄影照片,也就是在对新闻的报道过程中,选用的新闻照片和事件人物关系没有有效的连接,是通过库存图片进行选用的,进而来充当新闻图片。再次就是对新闻图片进行恶意篡改,通过修图软件对图片实施修改,违背新闻的客观事实。

新闻摄影当中的图片有的是和社会公德相违背的。社会公德是人类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要求社会公民要能对社会义务进行旅行,在公众利益的活动当中要在道德准则方面能够加以遵循。社会公德虽然不具有法律性,但是对社会公共秩序进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当前的新闻摄影的情况来看,常常会出现摄影图片和社会公德是相违背的,缺少人文的关怀。有个别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的媒体,为能够博得公众的眼球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新闻摄影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摄影中的身体恐怖以及霸权主义作风泛滥等。

另外,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失范的问题还体现在隐私方面。在新闻伦理学当中的隐私问题是最为敏感的。尤其是对于新闻摄影工作来说,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大规模的伦理混乱,对整个职业可信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新闻摄影当中的隐私伦理来看主要有强拍和偷拍,照片或影像没有经过被摄影者的许可就进行了发表。在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更多地会涉及法律的问题,如新闻摄影的偷拍,这就有着一定的限度。对于这些和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从业者一定要加强重视,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注重,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防范原则和策略

(一)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防范原则

新闻摄影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健康发展。首先就是要能在公正的原则方面得以充分重视,这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为重要的伦理原则。一个人最伤心的事莫过于良心的死灭,而一个社会最为伤心的现象莫过于正义的沦亡。一切的社会行为都是交换的行为,而交换最为重要的规则就是等利交换。追求公正是新闻摄影的道德指向。

再者,新闻摄影要能遵循人道主义的原则。要能在新闻摄影过程中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并将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最高的价值。人道主义是种信念,也是对神圣高贵生命的无限和无条件的敬畏。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摄影报道中,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就会造成人本身的灾难。

除此之外,新闻摄影伦理道德还要在真实的原则方面加以重视。摄影真实是新闻摄影工作人员最为基本的道德规则,受其他的伦理原则所支配。所以,只有充分重视这些原则,才能助力新闻摄影健康发展。

(二)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优化策略

第一,加强对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构建新型的新闻摄影价值观。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的人格必须能经受住考验,面对当前的转型发展时期,在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新闻摄影人员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一重要阶段,就要能充分的重视新闻摄影价值观的良好构建,将新闻摄影人员的高尚品德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严格地遵循道德伦理规范。

第二,要能对媒体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合理的手段加以促进。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将新闻摄影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化。在当前网络信息的发展环境下,媒体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一些媒体为获得新闻首发权,出现了恶性竞争的现象,在新闻摄影中没有尊重客观新闻事件,从而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对此,要过相应的机制,来保障新闻机构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良好树立,达到媒体间的良性竞争,这才有利于新闻摄影的良性发展。

第三,加强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建立。新闻行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于新闻摄影的道德伦理失范的问题,必须要能够从法律上进行规范化,通过完善的法律对新闻摄影针对性的加强规范。新闻摄影的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是新闻摄影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完善和加强新闻摄影的图片监督管理制度,从监督制度的落实上来保障新闻摄影的正常发展,可通过广大受众进行监督。此外,还要在图片的编辑把关上要严格。

第四,对新闻摄影的道德伦理的规范化,还要从新闻摄影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进行加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要充分具备新闻摄影的责任感。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培训,并提高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政治敏锐性以及鉴别能力。另外,还要严格地遵循相关的法规纪律。只有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才能使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摄影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色彩;人物摄影;情感;色彩表现;光线;色彩美

人物摄影是对光影的运用,是摄影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摄影中充满了无限丰富和不断变化的色彩,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很多方面。而摄影色彩的准备表达就是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感悟的表达手段。在人像摄影中,为了表现人的姿态、性格和个人特点,色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强调照片中的色彩与光效,利用色彩的形式力度烘托人物,是拍摄时尚写真片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照片的色彩基调、环境色彩的气氛、人物主体的色彩造型、色光色片的配合以及不同光线的处理方式,都能够对照片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

一、人像摄影师研究色彩的重要性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像摄影成为了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成为大众展现自我风貌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而色彩作为人像摄影画面中的因素也显的尤为重要。人物摄影中的色彩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既是视觉认知的一个重要客观物象,也是人们通过它来传达信息和情绪含义的客观存在,色彩只有准确的表达了情绪和心灵感觉,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人像摄影师对画面色彩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美感,在人物摄影中我们看到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照片色彩感觉很美,而一般摄影师拍出的照片色彩感觉有时并不是很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专业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进行过研究。研究过色彩的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未来画面的色彩都要进行构思,根据构思对被摄者的服装、饰物、道具、背景等的固有色进行选择调整,特别是现代影楼人像摄影中较多的运用平光,这就使画面色调的构成与固有色彩的选择显得更加重要。[1]如果人像摄影师不研究色彩搭配规律,拍摄前没有色彩设计观念,是很难拍出理想的人像摄影作品的。者的形体与背景就容易融合在一起,使体形较胖的特征得以掩饰。

二、色彩的情感与象征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应用

在人像摄影创作中,摄影师是主宰和控制色彩以达到感情激发与传播的主体,而观者则受到摄影师所设计的色彩与营造的色调的艺术氛围的感染,产生出一系列的心理情绪活动。无论是摄影者还是摄影作品的观赏者,在感觉到客观的色彩时,就会自然地产生联想、记忆和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在整个色彩体系里,有暖色系、中性色、冷色系和消色四个类别的常用色。不同的色彩会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感情情绪,所以我们在设计画面的色彩构成时就要参照和考虑色彩所具有的某些象征性的情感含义。

冷色系色彩的联想、感觉与象征对画面色彩构成的影响冷色是指那些给人寒冷、凉爽、深远等感觉的色彩,画面的色彩可以运用不同明度、不同饱和度的蓝色来构成画面,它也可以与其它的消色搭配使用。所以要表现这样的画面主题时可以运用青色来构成画面,但要注意在色彩的三要素上进行变化,这样可以避免画面用色单一。色彩的暖色系的联想、感觉与象征对画面色彩构成的影响在色相环中。在人像创作中红色是我们使用的比较多的,给人一种热烈、热情的感觉。主要利用了色彩的明暗来突出了橙色的明亮,体现了温和、灿烂、光明的感觉。

三、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及数码相机对人物摄影中的影响

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对画面色彩的选择和设计一般都是从被摄者的化妆造型、服装颜色、背景颜色等控制开始的,这就是对固有色的选择。服装、背景等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这些物体的固有色是指在白光线下我们看到的颜色。当物体受到光的照射,吸收了投射光的一部分光线成份,反射出部分光线成份,反射出的光线成份就是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

固有色在人像摄影中的表现

1、不同性质投射光下的固有色在画面色彩中的表现。在直射光(硬光)照射下,被摄体会形成受光面和阴影面,受光面的固有色会被强烈的直射阳光冲淡,暗面的阴影也会由于阳光太硬而显得过深,缺乏丰富的明暗过渡,被摄者面部接受的光线太硬,脸部缺乏亮的层次,在散射光(软光)照射之下被摄体的颜色显得饱和。所以为了能真实地再现还原画面的颜色在选择照明光线时,应尽量使用散射光线。如果要使用硬光拍摄就要合理的控制光比和合理得补光。

2、不同强度投射光下的固有色在画面色彩中的表现。在不同强度投射光下的固有色是有不同的变化的,若照明光线太强,被摄体亮面的固有色会被光线冲淡;假若照明光线太弱,被摄体的颜色又会变深显得黯淡,影响画面色彩的再现。所以,为了我们在拍摄时要想使画面的色彩表现得好,投射光的强度要适当,既不可以太强也不可以太弱。

(1)环境色在人像摄影中表现。人像摄影中的人物主体往往会安排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周围环境的颜色,特别是纯度高、面积大的环境色对人物主体阴影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如果环境色的光照比较明亮且距离人物较近时,对被摄主体的影响更大,这也是我们在拍摄中导致照片色彩 构成偏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会给后期电脑校色带来难度。

(2)光源色在人像摄影中的表现。光源色彩的变化通常有客观和人为的两种情况,客观的变化是指发光体色温的变化产生的光色对画面色彩构成产生的影响,光源的色温高,人物及环境的固有色就会被改变,会偏冷色,如偏向蓝色或带有蓝色成分的颜色,这样就会导致画面的色彩偏冷色调。同样,光源色温低,人物及环境的固有色也会被改变,会偏暖色,如偏向带有橙色或黄色成分的颜色,这样就会导致画面的色彩偏暖色调。

四、结语

在人像摄影中,色彩具有非常大的魅力,成功的色彩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何把握色彩,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色彩修养。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清澈,最有视觉冲击的视觉语言,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画面先声夺人,并处处彰显设计师的个人魅力,色彩还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建筑、摄影、产品包装、服装等等,并在各种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数字人像摄影更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表现,这也促使色彩理念不断地渗透到人像摄影中它们的结合,使人像摄影更加精彩。对于摄影师而言,相机只是一个工具,犹如猎人手中的武器。捕捉色彩的美丽瞬间,却要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1]向诚.人像摄影色彩教程[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0:32.

[2]郑桂玉.色彩形态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9.

[3]布里奥 等.色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34.

摄影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摄影;色彩;情感

1839年,摄影的诞生是视觉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我们提供了记录客观世界的新手段。除此之外,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传达情感。”情感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很多条件,如凝练的主题、完美的构图、正确的曝光等,这些都凝聚着摄影师的审美认知和思想情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摄影者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色彩的运用。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色彩,不论是自然界中的红花绿草,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红墙黛瓦,色彩架构了人类世界的缤纷和完整。在摄影艺术领域中,色彩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俗话说“先看颜色后看花”,在色彩与形式构成的视觉世界中,色彩因其强烈的视感知力总是能够先声夺人。正是这种强大的吸引力,造就了色彩在营造场景、渲染气氛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尤其在表达情感方面,色彩更是首当其冲。色彩在摄影作品中起着烘托情感、深化印象、加强内涵的作用。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往往代表了摄影师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是摄影师表达和抒感的重要手段。

1色彩对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

摄影者的情感表达首先体现在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上,而在题材的表现上,色彩是为主题服务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对观者的视觉和内心冲击上,色彩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色彩也被赋予了表达情感、抒绪、指代信息的功能。正如心理学家罗索・福斯坦第格所说:“色彩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它是一种包含各种含义的浓缩了的信息。”因此,摄影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研究色彩与人们心理活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出色彩的情感作用。色彩本身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它们与人类的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和注目性都很高。它容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热血、花卉等事物,给人以温暖、喜悦、幸福等积极向上的感受,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但有时也被赋予是暴力、危险的含义。橙色使人联想起霞光、灯光、水果等物象,是温暖、甜蜜的色彩,给人以华丽、辉煌、温情的感受,但也有疑惑、嫉妒等消极倾向的象征。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最高的色彩,具有光明、希望、富丽堂皇的印象,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在户外尤其是夜晚黄色是极易被发现的色彩。绿色在大自然中是占有面积最大的色彩,树木、花草等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给人以生命、青春、和平、生机勃勃的感受。蓝色给人以理智、博大、忧郁的感觉。紫色具有高贵、奢华、幽雅的气质,有时也会带给人孤独、消极的情感。黑色往往给人沉静、神秘、庄重的感觉,但也易让人产生哀伤、恐怖、压抑等消极心理。白色给人干净、纯洁、洁白等印象,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艳丽、明朗。但运用过多,白色可能会产生平淡、空虚、单调之感。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含蓄、稳重、朴素,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非常理想。

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色彩单独表现的机会很少,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搭配而成的。因而在搭配色彩的过程中,为了改进整体画面单调、平淡的状况,增强律动、活力的感受,摄影师对色彩的运用要做到有所取舍,要善于对颜色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使色彩对摄影作品有表情达意、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色调对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

色彩明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般在摄影作品中,不同的明度分为三类色调:明度较高的称之为高调、明度较低的称之为低调、明度一般的称之为中间调。不同色调的摄影作品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高调摄影作品能给人纯洁、优雅、明快的感受。其特点是画面基本是以白色和淡灰色调为主,黑灰色调很少,整个画面看起来简洁、明朗、清晰。高调摄影作品一般多使用顺光,对光线要求柔和、匀称,这样可以获得明度反差较小、色调相对平淡的效果。在拍摄人像作品的时候除了注意光的选择,还应注意模特的穿着以及背景的选择,都要以白色或淡灰色为主,同时在曝光上应该比正常曝光略微增加,以保证能得到调子高一点的摄影作品。

低调摄影作品能给人神秘、肃穆、忧郁、稳重等情感。其特点是画面看上去大部分是以深灰、黑灰等重色为主,浅色调占据的面积很小,整个画面色调比较浓重、深沉。拍摄这种作品的时候应选择使用侧光或逆光。拍摄入像作品时,人物的服装应选择色调比较深的;拍摄自然风景时也要选择深色调的景物,同时陪衬物体的色调也要相对深沉,与主体的低调相协调。现在很多摄影作品,特别是古典风格的人像和一些高档商品的广告,为了渲染气氛,表达忧郁、神秘等情感都会采用低调拍摄。

中间调的摄影作品也有其特有的魅力,中间调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其基调明暗反差相对较小,但运用得当可得到画面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的摄影作品。中间调一般采用多方向光源组合配置而成,适于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也比较宽泛,易给观者真实、亲切的感觉。用中间调表现大自然的景观是比较理想的,它善于模糊物体的轮廓,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的美感。

3准确把握色彩与摄影作品情感表达的关系

摄影心得体会篇(6)

当秦晴听说我要采访她,她连忙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

我说,我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你这个“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梦想成为摄影记者

2000年夏天,新华社云南分社向社会公开招聘摄影记者,秦晴来应聘—那是我初次见到秦晴。

她梳着两条长辫子,个子刚到一米六,拿着一摞学生时代的摄影习作,走进云南分社位于昆明弥勒寺的院子,接受副社长李承祖、副总编李银等人的面试。据说,面试时分社的老摄影记者陈海宁进来,看见秦晴那个淳朴劲儿,还以为是谁带来的乡下亲戚。

说句玩笑话,那时候秦晴还没有个摄影包重,个头超不过三脚架—这么说似乎有点夸张,但用这两样东西比喻她,也可见其人之娇小。可偏偏秦晴在面试中层层过关,考试成绩也很理想—于是她被录取了。

当分社将秦晴的个人简历报给总社摄影部时,当时的摄影部主任担心:“云南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找个小姑娘干摄影,岂不是自讨苦吃,能行吗?”作为业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与云南分社采编室沟通,看看能否让秦晴作文字记者。得到的答复却出人意料:秦晴非常热爱摄影,坚持要作摄影记者。秦晴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父亲的工厂办公室买了部海鸥相机,秦晴当时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大学时参加了学生摄影协会,认识了一批热爱摄影的老师和同学,也正式接触了比较专业的摄影知识。秦晴说,当年有一套丛书《黑镜头》,对自己影响非常大,让她对新闻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师都对她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布勒松、卡帕、尤金·史密斯……

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秦晴毕业前一年的深秋,云南大学校园内的银杏大道金光流彩,非常漂亮。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秦晴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在银杏大道给同学拍照留念。就在她忘情投入之际,突然,一个个子高高的帅哥迎着阳光,进入了她的镜头……更让秦晴惊叹的是这位帅哥竟然挎着一部Nikon F5相机,配着长镜头,无比拉风。秦晴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后来经同学介绍,才知道这位帅哥是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王长山。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使秦晴对新华社摄影记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听了这些故事,那就让她“试试看”吧。当时我觉得,女孩子的心里有些浪漫,特别是一些文艺青年,认为摄影属于艺术、时尚范畴,脖子上挂着个照相机,特有范儿。殊不知摄影是男人的行当,尤其搞新闻摄影,披星戴月,肩扛相机到处跑,风雨无阻,遇到突发事件更要冲在前面。一个文弱女孩,将来要结婚生子,职业寿命太短,只凭一时兴趣,新鲜劲过了会后悔的。

很多人都认为云南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美女如云,是个风景如画的“理想国”,却不知对摄影记者来说,这里却是山高水险、狼虫遍地,采访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背包,跋涉在山水之间,其中的苦处、难处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果不其然,2000年9月,秦晴入社后第一次外出去寻甸县采访退耕还林,就因为水土不服,半夜开始上吐下泻,只好送进医院,打了一天吊瓶。我当时在想,秦晴到底能否一往无前地在摄影记者这条路上走下去呢?

有苦有甜的摄影之路

秦晴认为,用心拍摄是摄影的唯一标准。她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便参加一个小活动,都会不断询问自己,能不能找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照片?而在个人创作时,就放松心态,更随性,发现什么记录什么,充分运用摄影语言,享受摄影的乐趣。

秦晴说,每逢突发事件,必须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必须忘记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所有的同行、和男人们拼抢、竞争。工作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苦,背多沉的包,爬多高的山,走多远的路都不觉得累,也不会计较,总觉得有一股劲儿支撑着自己,会很忘我地投入到采访、拍摄中。不过,一旦完成任务后歇下来,就会有丝丝疲惫涌上心头;但是每次看到自己的稿子能够第一时间被播发,被其它媒体采用,心中的甘甜是无法言喻的。

在摄影这条路上,秦晴经历的苦乐实在不少。她说,自己是苦乐相随,辛苦、艰苦,甚至是苦难之后,总会伴随着甘甜。

秦晴虽然在一线历练多年,但也有过“成长的烦恼”。“我流的泪水比汗水还多。”秦晴说。

一次体育报道中,秦晴因一时的疏忽,将一张错误的照片发给编辑部,最终还是被编辑发现,没有发稿。这样的错误,在新华社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仅扣当月奖金,记者还要做出深刻检查,错误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工作。为此,我专门把秦晴叫到北京来,狠狠批评了她。新华社历史上有过记者因为稿件出错而被迫离开岗位的教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担心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前途,总希望自己严厉一些,让他们记住,永远不再发生这种错误。秦晴在我心中是块摄影记者的好料,我希望她能够在事业上顺利发展。

经过多年的积累,最近5年,秦晴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图片故事《父爱如山》(图02)、《艰辛背水路》(图04/05)、《两会时辰中国梦》分别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还有多条稿件获得新华社部级好稿和云南省好新闻奖。

此外,秦晴的作品《一天到晚不游泳的鱼》(图03)获2010年度全球摄影师大赛中国赛区动植物类金奖,及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环境类二等奖;三幅抗旱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曾获邀参加文化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温暖边疆,辉煌历程—祖国边疆建设成就摄影展”。这些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无言的鞭策和激励。

秦晴说,浅水嬉鱼虾,深水游蛟龙,还是要往高处走。

毋庸讳言,摄影给秦晴带来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一个被人尊重的职业身份,还带给她无穷的生活乐趣。摄影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工作。秦晴一直认为,个人爱好与工作的完美结合是人生的幸福,而她正在朝着幸福的方向努力。

体验式拍摄报道旱情

2010年2月份以来,云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情持续加重,新华社云南分社投入了空前的报道力量,及时将旱情、抗旱救灾的情况向全国报道。

秦晴在连续采访中,萌生出想法:深入到旱情较重的村子,实地跟踪拍摄一组村民因严重缺水,需要背水度日的图片故事,用体验式的报道手法讲述老百姓面对干旱的艰辛。以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3月初,分社常务副总编李自良带队,一行人前往云南旱情最严重的会泽县马路乡岔河村。岔河村位于海拔1800米,年降水量580毫米。2009年秋季以来,连续三季干旱,全村60多个水窖全部干涸,140亩小春作物绝收。全村40多户人家,每天要往返5公里,到山下的江边背水。

3月7日清早,秦晴随采访组到达马路乡,看见不少村民背着水桶、水壶,赶着牲口已经开始下山,秦晴决定跟着村民上路。途中已有村民背水回来,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未入学的孩子,背着各式各样的盛水器具,在一条几乎不能称之为路、坡度60度左右的羊肠小道上缓慢行走。秦晴跟着背水队伍,手握相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情感,去体会、感受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她尽量捕捉一个个瞬间,在那些瞬间的图片中,既有她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也有对人毅力的赞叹。她跟着队伍五个小时,跑前跑后忙着拍照,等返回村子,小腿已经哆哆嗦嗦地发抖,手脚也多处被尖石划伤。

经过一整天拍摄,一组反映岔河村抗旱故事的图片报道《艰辛背水路》诞生了。这组照片一经,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新华网当晚就放在首页头条图片长时间滚动,全国各大网站、论坛纷纷转载,当晚点击量就超过几十万次。不少读者留言,通过这组照片,了解到云南一个干旱小村庄的艰苦和坚强,被深深震撼和打动。其中两幅照片被中央档案馆选入西南抗旱纪实图片大型展览,并永久收藏。

经过媒体的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赠汇集到该县乡达200多万元,特困家庭更是得到了关爱;前往岔河村的山路也得以拓宽修通;每天有车送水到村头,解决生活饮用水问题。年底,这组稿件获得2010年新华社一等好稿奖。

第一次跑“两会”

秦晴第一次正式采访“两会”是在2013年。尽管秦晴事先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第一天到了现场还是摸不着头脑,如同身陷云雾中。

秦晴第一天采访全国政协开幕式,领到的任务是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拍摄委员们抵达的场景,主要负责拍摄少数民族委员。下午一点左右,她到了天安门广场,一看现场的阵势就被吓到了,成百上千的记者聚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

秦晴说:“我是边远分社的记者,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光是这架势就把节奏打乱了。虽然心情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等到委员们陆续抵达,我完全不知道该拍什么,只能看到哪里有一堆记者开始围成一堆,就拔腿冲过去……”

结果当然非常悲惨,在人高马大的男摄影摄像记者中,秦晴完全挤不进去,更拍不到任何画面,心情相当沮丧。当时,经验老道的王颂给她支了个招:只要有人围成一堆,千万别往里挤,最好是跑到队伍的前方,远远地用长镜头拍摄。有了经验,秦晴在采访中心情也慢慢放松,找回自己平时采访的节奏和方法,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后来,秦晴事先策划的《两会时辰》组稿最终形成了一组很有特色,风格清新的时政图片故事报道,赢得同事、领导的肯定和媒体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2013年上半年社级好稿的荣誉称号。

梦想成为生态环保摄影师

秦晴比较关注的题材有两类,一类是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性格中又有好动、热情的一面,突发事件尤其考验记者的突破能力和表现能力,使秦晴随时有创作的激情;另一类题材则是生态方面,环保和野生动物。

2006年,秦晴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环保领域的报道,致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探究,拍摄作品有《全球气候变暖—丽江玉龙雪山冰川消融》、《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否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等,获得了不错的采用和口碑。

秦晴还曾几次参加由中国环保部和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举办的“气候酷派媒体研修班”,曾受邀赴英国伦敦,实地考察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通过难得的机会与国内外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了不少专业知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记者,是秦晴今后主攻的业务领域和方向。

秦晴希望能持久深入拍摄自己关注的几个专题,积累出一批自己的作品,最好能参与些摄影策展活动,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表达出去。秦晴心目中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三方面价值:新闻价值、影像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在真实与时效的基础上引入五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反常性;影像价值则是从新闻图片的美学构图、拍摄技术、技巧等方面来评判。

摄影心得体会篇(7)

佳能EOS-1D系列

“让我最满意的是佳能EOS-1D系列可以在对焦上大大提高成功率。”——刘宇

刘宇拍摄奥运曾用佳能机型EOS-1D MarkⅡ

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使用佳能 EOS-1相机,随着这一系列相机的陆续更新换代,后续的佳能专业相机几乎都用过。

我采访过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北京四届奥运会。在采访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各国摄影师包括新华社记者仍然以拍摄胶片为主,当时整个新华社报道组只有一台数码相机,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使用胶片的摄影师已经凤毛麟角。

雅典奥运会我用的是两台佳能EOS-1D MarkⅡ,有效像素达到820万,感觉已经和早年用的D2000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奥运会我使用的是佳能EOS-1D Mark Ⅲ,使用中,除了感觉在低感光度下拍摄噪点有些高外,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缺点,况且奥运会上场馆亮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我个人基本没有遇到使用ISO 1600以上感光度的情况。

如今,我使用的是最新出的佳能EOS-1D X系列相机,它结合了佳能EOS-1Ds系列的全画幅画质和佳能EOS-1D系列更快对焦和高速连拍优势,相信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奥运拍摄体验。

让我最满意的是佳能EOS-1D系列可以在对焦上大大提高成功率。在我使用了1D系列相机后,在拍摄竞技体育照片时,大都依赖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主管跳水拍摄。一般情况下,我会把相机设定在“多点对焦+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AI SERVO)”模式,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的全过程基本可以清晰记录下来。

刘宇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1991年~1992年任常驻伦敦分社摄影记者。1996年~1999年任常驻华盛顿分社摄影记者。曾任新华社摄影部采访室主任,现为新华社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高级记者。所拍照片曾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分别获得首届新华社十佳记者,第一、二、三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等称号。所拍摄的组照《因为爱 所以爱》获得2012年第八届“华赛”金奖。

佳能EOS-1D系列

“如今二者优势合一成就了佳能最新机型EOS-1D X,相信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可以让我更好地去发挥。”——费茂华

《让欢呼来得更猛烈些吧》

2008年8月14日,中国选手杨威在倾听观众的欢呼声。当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威以94.575分的成绩夺得冠军。我用佳能EOS-1D系列相机拍出不一样的“焦点”来。

《荣耀之路》

2008年8月23日,中国选手任成远在女子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中获得第五名。运动员沿着布满美丽光斑的赛道,奔向奥林匹克梦想。1D系列相机是我拍摄中实现创意的最佳“利器”。

《猎》

2008年8月16日,挪威选手布洛沃尔德在比赛中。当日,在北京奥运会射击男子飞碟双向比赛中,挪威选手布洛沃尔德获得银牌。1D系列相机高速连拍可以让我更专心于想法的实现。

费茂华拍摄奥运曾用佳能机型EOS-1D MarkⅢ

我最早从2003年开始使用佳能的产品,当时我还是个驻非洲的电视记者。2005年成为体育摄影编辑和记者后,开始使用佳能EOS-1D系列相机。

我对1D系列的相机感触颇深:在非洲刚开始使用相机时,有次去野生动物园看到只猎豹准备上树,可是等焦点锁住、快门按下的时候,猎豹已经跳下树了。更遗憾的事就是我当时不懂摄影,不了解自己的相机,结果去登乞力马扎罗顶峰拍雪山日出时,居然不知道感光度设成了ISO 800,拍出的照片极为粗糙,如果我用的是佳能EOS-1D X之前的顶级配置EOS-1D Mark Ⅳ相机,即使感光度设成更高,拍出来的照片也会非常细腻,不会给我的人生留下这么大的遗憾。

我拍过的重要赛事包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上海游泳世锦赛和两次体操世锦赛。本次伦敦奥运会,我拿到了佳能最新机型EOS-1D X,它兼备了佳能1Ds的全画幅特性和佳能1D系列的快速对焦、高速连拍的功能,如今优势二合一,功能更强大,奥运会上我可以更随心所欲地去发挥创意了。

费茂华

199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音像部,曾任非洲总分社视频记者,后调入摄影部。

曾先后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美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年度体育摄影师金奖、第51届“何赛”体育动作类组照银奖、新华社第五届十佳记者、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纪录类金奖、全国体育摄影精品展评选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人民摄影报“金镜头”评选体育类组照金奖、中国新闻摄影2009年度比赛非突发重大新闻类(组照)金奖和体育类(组照)金奖、全球摄影师大赛中国赛区运动类一等奖和人造景观类二等奖、广州亚运会“感动·广州”摄影大赛特等奖等奖项。

佳能EOS-1D系列

“现在已经拿到了佳能EOS-1D X,通过试用感觉拍摄各体育项目已经完全够用,拍摄今年奥运会完全没有问题。”——张晨

2008年8月17日,中国选手林丹在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中,战胜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夺得金牌。佳能EOS-1D系列相机让我记录下这难忘的感动。

2008年8月18日,韩国选手柳承敏在比赛中回球。当日,韩国队乒乓球男子团体战胜奥地利队,获得铜牌。1D系列相机的高速抓拍,让经典动作成为我们研究体育的另一乐趣。

我学的是外语、图片编辑专业,在新华社,周围"大师"环绕,耳濡目染,2004年我扛起了佳能的长枪短炮加入拍摄队伍。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国家摄影队最年轻的摄影师,我使用手中的佳能EOS-1D系列相机主要拍摄过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手球、艺术体操等项目。接到任务,感到光荣也有压力,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前方采访拍摄,而且有的项目现场只有我一人拍,怕一些关键性的时刻拿不下。当用了当时佳能的顶极器材EOS-1D Mark Ⅲ,感觉很多项目拍摄都很顺利。

我一开始便是用佳能相机,所以对佳能EOS-1D系列的操作很熟悉,感觉佳能EOS-1D系列操作性能好,操作键符合使用习惯。体育摄影报道,器材是基础,只有基础达到了,最终效果才能顺利实现,才会有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其他追求,当初使用佳能EOS-1D系列相机给了我加入体育摄影记者行列的信心和勇气。而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我拿到的是升机后的佳能最新机型EOS-1D X,通过试用,拍摄各体育项目已经完全够用,拍摄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