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06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1)

【关键词】摄影课程 教学改革 综合性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8-01

摄影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既对专业技术有较大的依赖,又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中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综合性与专业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图形图像或动画艺术设计中,均要借助摄影技术及艺术手段、方法,获取素材,设置背景,组合内容,取舍片断,要运用取景、构图、景别、色调、影调、用光等要素来表现主题、结构作品,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要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服务,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与摄影专业相比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更强调其综合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摄影师”,不强调纯粹的艺术摄影创作。“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摄影课程目的是:为创作收集各种素材”。在艺术设计中,摄影作品往往不是作为一件独立的作品而存在,而是作为设计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摄影教学应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别、分析、欣赏、取舍、选用、重组的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评价的能力。

与公共摄影课相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更强调其专业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不是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课程,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摄影审美欣赏能力,而需要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运用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技术手段的能力,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关注发展趋势,突出现代数码摄影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迅速发展,使摄影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码摄影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数码摄影充分体现了学习性实验性摄影的便捷性,通过对胶片的节约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能对摄影效果加以及时反馈,无需扫描转换便可方便进入后期制作,且具有较大的后期制作自由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摄影作为“遗憾的艺术”的历史。

数字化环境对摄影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提高摄影课教学效果。一个影像工作者,只有将各种摄影方式都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够充分领会摄影技艺的真谛。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将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两者的同异,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得心应手地做好设计工作。

三、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有机统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的重点在于对视觉表达方式的运用,而不强调摄影家个人主观精神的张扬和个人审美情趣的表现,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应更重视摄影技术的理性内涵,强调其表达可能性的探索。诸如怎样才能拍摄出纹理高度清晰、毫发毕现的绝佳效果,如何利用大光圈拍出背景模糊而焦点清晰的创意照片,如何控制光线拍出合适的影调,都需要深入学习摄影的基本操作技术,所以在摄影教学中技能强化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摄影教学的任务绝非仅限于此。精湛的摄影技术只是掌握摄影创作工具的基本要求,摄影艺术要表现“人人眼中有、人人镜中无”的画面,就必须要加强创意训练,从普通的人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去发现、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美。“摄影艺术创作应该是摄影的艺术构思与摄影的技术技巧‘比翼双飞’”。拍摄别人拍摄过、表现过的东西,必须要有独特的角度和独特的手法,才能产生新意,具有独创意义。在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把握这种“新的方式和规则”,培养学生观察世界、选取画面的能力,使其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去选取对象、调整角度、巧用光线、结构画面,拍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即使是服从于并服务于艺术设计总体目标的摄影教学也理应如此。

四、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课一般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时间,为学生打好摄影的理论及技能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拍摄、评价和欣赏的知识,同时结合课外学习,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多实践,课内外紧密结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效。

加强课外练习是提高学生摄影水平的最好途径。拍摄实践受时间、天气、光线的限制,往往在课内练习中无法完全达到训练目的,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外加强练习。鼓励学生自备相机,培养学生的抓拍意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留心周围事物,捕捉有意义的画面。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下达课外拍摄创作的任务,提出拍摄技巧和艺术构思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每练一次都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摄影展览和竞赛,提高其摄影水平,从而对课内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作用。

五、创作实践与赏析实践深度融合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教学中,创作实践与赏析实践是并行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创作实践和赏析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创作实践训练。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思维与表现能力,加强对摄影基本技能与摄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通过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的甘苦,验证拍摄的技能技巧,为欣赏作品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赏析实践的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教学中,赏析实践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欣赏别人作品的时候,多研究别人表达什么?如何表达?采用了哪些表现形式和技巧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一定学到了很多东西,创新的脚步就是在别人的起点上前进然后不断超越;在拍摄中多吸收别人的经验。而学生赏析实践能力的提高,又为进一步提高创作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81

[2]王楠.数码摄影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2)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不同照相仪器和各种快速感光材料也越来越多,摄影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同时,也慢慢发展变成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对于一件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其最触动人心的实际上是摄影者在整个审美时间中凭灵感创造获得的,既可以反映人类客观生命活动的一种影像,也可以将摄影作品看作摄影者自身审美实践的最终产物,其中包括摄影者情感体验、直觉表现及个性表现等,可以将美学蕴意有效呈现出来。

1现代摄影艺术概述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以将客观现实表现出来作为目的,也不应该仅仅简单记录相应的摄影作品,而是应该涉及人类存在的主观世界,对新表达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代摄影艺术比较重视摄影主体自身主观情感,主要表现的是主体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理解[1]。

2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2.1科学性

艺术发展历史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当今数字摄影时代,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对于一部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创作一定要基于摄影器材、摄影者自身摄影技术条件下进行。

2.2稍纵即逝性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处于变动状态,摄影艺术一般只可以将事物发展的某一片段拍摄出来,也可以是一个瞬间,具有稍纵即逝性,拍摄瞬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摄影人员自身敏感性非常重要,摄影人员应该具备敏锐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应该具备发现并且掌控突发状况的能力,善于运用合适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标准。

2.3真实性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就是纪实性;同时,该特性也是其和造型艺术之间的最大区别。摄影艺术一定要通过现金科技采可以将客观对象真实记录和呈现出来;同时,形成事实及物象之间的物证,即图像作品,这样就可以将现实生活里面的客观人物、周围环境和出现的时间反映出来。

2.4现场性

只有拍摄现场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条件,才可以对摄影艺术进行创作。摄影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观察、对比、挑选、加工及提炼拍摄现场存在的特定事物及环境。拍摄现场情况一直处于变动中,摄影人员应该善于利用现场所有条件,同时勇于突破条件存在的局限以及带来的制约,具备清晰分析能力以及冷静判断能力,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

3美学表现形式

3.1利用寓意或者是意境的表现形式

摄影属于视觉思维的具体艺术形式,既应该再现客观事物以及形式,让观赏者的视觉感官获得满足;同时,应该发掘人类生活本质,让作品摆脱有限表象形式所具有深邃寓意内涵。另外,摄影作品包含着一个创作者本身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态度以及评价,也就是意境。对于摄影作品而言,意境美主要指利用作品里面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基于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一般意境美和摄影人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通过摄影艺术相关表现手段创作出情及景的极度契合,让观赏者可以触景生情。

3.2造型语言形式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其本身属于视觉造型艺术、音乐、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形式相同,具备独特艺术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的组成元素主要有影调、线条、光线及色调等。通过该造型语言,摄影者能够构筑出各种艺术美感,让观赏人员得到美的体验以及感受。造型语言可以让艺术作品产生一种形式美感,包括节奏感、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感等,这样摄影作品就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艺术性。

3.3否定和逆反形式

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生存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显著改变,特别是散文化速食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现实进程反思以及批判,渴望获得真正精神家园以及灵魂家园,起哄艺术审美突破本质就成了人们反抗现实的一种方式,达到精神回归的目的。美学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否定注意,艺术及美学创作具体理论以及时间均表现出一种反艺术思想和反美学思想。

4结语

在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摄影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摄影艺术和别的艺术形式相同,均是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里面的一种主观反映;同时,也是摄影人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满足审美需求的有效创造。所以,对现代摄影艺术进程研究时,应该站在美学视角上,这样可以将摄影作品真实审美意蕴及审美追求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3)

(一)隐型文化的内涵

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体现,需要有着极为复杂的艺术构思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创造力。摄影艺术属于人类掌握大千世界的精髓,通过艺术审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摄影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理性的思索、艺术的构思形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形式构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视觉艺术思维方式始终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同时也有别于逻辑认知的抽象思维方式。摄影艺术家如果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意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需要感性直观的现实材料、鲜明生动的视觉影像元素、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刻画实现。摄影要求创作人员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审美意识,具备高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丰富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发现平淡的大千世界中别人所无法发现的细微差别以及特殊规律,才能挖掘出具有特殊意境的艺术题材。摄影艺术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完美结合,也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一种超越。一件具有价值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要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它处处透漏着平常生活中朴实的气息同时又蕴含 着闪烁着哲学思维之光。观看着艺术作品、感悟常人的心理,不同的人会发出不同的感叹。摄影艺术是对事物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事物能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本质属性,其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以概念、逻辑、范畴作为运思工具的过程。摄影艺术始终离不开感性具体形象的直观和把握,由感性具体而达于本质规律的显现。大多数摄影艺术是原型是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客观生活,但是又高于客观生活,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客观生活的机械临摹,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生活的高度认知和概括,揭示客观生活中奥秘与真谛、内在本质规律。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具有规律性、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有普遍性。黑格尔说过“因为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与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它就要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这种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它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摄影艺术是把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通过摄影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将意识形态重新还原和刻画,最终拍摄成照片形成作品。在刻画过程中需要具有高超的摄影技术水平,这一过程也是将隐型进行显型的过程。把对生活的意识信息通过感知、处理、加工、最后在还原成常态这一主体过程也是将隐型文化进行显型认知的过程。

(二)摄影艺术的隐型文化特征

摄影艺术是对事物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事物能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本质属性,其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以概念、逻辑、范畴作为运思工具的过程。摄影艺术始终离不开感性具体形象的直观和把握,由感性具体而达于本质规律的显现。大多数摄影艺术的原型是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客观生活,但是又高于客观生活,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客观生活的机械临摹,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生活的高度认知和概括,揭示客观生活中的奥秘与真谛、内在本质规律。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具有规律性、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有普遍性。黑格尔说过:“因为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与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它就要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这种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它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摄影艺术是把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通过摄影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将意识形态重新还原和刻画,最终拍摄成照片形成作品。在刻画过程中需要具有高超的摄影技术水平,这一过程也是将隐型进行显型的过程。把对生活的意识信息通过感知、处理、加工、最后在还原成常态这一主体过程也是将隐型文化进行显型认知的过程。

(三)文化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关系

人文对摄影创作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摄影创作就是在创作者在叩动快门的一瞬间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学修养、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等有直接关系,这也能直观地代表摄影者的文化底蕴。我们说到创作摄影艺术作品,不能不提到摄影大师卡尔•布列松,很多人为他的绝妙光影搭配、天才式的构图方式而赞叹,他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深刻地揭示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人类文明等,他将绘画与摄影再度融合,用自己深邃的政治眼光与明锐的政治思考镶嵌在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的方式为后人称赞。我们今天说到摄影艺术包括各种艺术创作在内,都需要我们在娴熟驾驭的基础上,增加美学、哲学、声韵等的点缀,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去研究分析。因而也为摄影艺术的创作增添新的无穷魅力,我们通过摄影提升文学内涵、参悟万物、净化心灵。

(四)摄影艺术在文化中的呈现方式

1.摄影艺术是视觉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通过人眼向人类传递不同的视觉符号。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字是语言的核心。摄影是通过色彩、光线、形状等文字媒介,组成一张张内容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文化,使人在视觉形象的感性认识下,接受摄影带来的艺术信息。摄影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特殊符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摄影艺术具有视觉延伸性。媒介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视觉媒介、听觉媒介等多种类型,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照片就是人类视觉的外延。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旅行中拍到的地球画面,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了太空,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延伸。摄影艺术正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为处于特定时空的观众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图像世界。虽然摄影艺术能延伸我们的视觉,但要通过这种延伸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仍需要观众积极、深入的思考,这在我们面对内含丰富、寓意深刻的摄影艺术作品时尤为重要。一幅生动的摄影艺术作品融汇了各种符号元素,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语言。其次,摄影艺术具有视觉瞬间直觉性。摄影将现实生活中某一精彩瞬间的画面通过摄像技术定格下来形成图画。人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人可以保留时间的脚步。摄影就是保留时间经过的一种方式。摄影不同于摄像,但是摄影将时间印记更加凝练升华。如果说时间像风一样,让人难以捕捉,那么摄像将气态的风液化成了水,而摄影是将气态的风直接凝华成了冰,这更是一种质的超越。

2.摄影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视觉途经

对于文化来说,传承至关重要。人类有了文明之后,迫切地将文明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古代祖先将文明刻在石头上,作为时间印记的传承,这也是最原始摄影艺术的原型,也是视觉语言的最至关的表现方式。到了现代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摄影技术将历史与文明记录下来,传承和发扬下去。就像贝尔纳的说法,希腊并不是自己发展或者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而是从别人那里“发现”和“拿来”了文明。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人类研究文化和文明离不开对传播的分析,同样,研究传播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考察。摄影也是伴随着这种需求的时代产物,起到了传播文化的社会资源。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文化传播提供发展契机和生机活力。中国摄影作品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绝大部分内容突出中国特色,另一个则是极少的作品在后期制作上采取的技法和手段。我们强调的是中国摄影在作品的物态化形式上难以继承传统文化,那是因为摄影用它特有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承载着摄影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我们在摄影作品物化以外的思想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正派文人的高雅情操,同时继承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求新求异的变革精神。此时,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而非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只是反映了作者集成的现象和事实。

二、摄影艺术在显隐型文化呈现中的应用初探

(一)对应用实例的分析隐型文化

不能用语言、文字、图片直接表现出来,它处于深妙精微的自我意识当中,它缺乏传播的普遍性,只能悟道,不能习得。在控制论中将隐型文化比作“黑箱”,它具有某种功能,但其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测和分析的系统。在摄影作品创作上摄影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审美方式等创造出优美亦或深邃的题材作品,在传情表物上主要把握光线、色调、构图,我们说隐型文化的显性在摄影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创作者的情感赋予事物的呈现上,它的呈现过程需要创作者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对光线、色调、构图的把握上。因此我们讨论的在摄影中的隐型文化呈现就是一种作者对事物表现上的应用技巧。

1“.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呈现在摄影过程中,常说“摄影是用光来绘画”,还有的说“光线可以改变作品的效果”,都说明光线在摄影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摄影须借助光线才能完成作品;须根据光线的照射方向确定构图;要结合光线强弱安排曝光组合,因此摄影对光线的要求如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理想的摄影作品是建立在把握光的性质、特征及其在摄影作品中作用的基础上,加之我们的创作理念才能最终获得理想的摄影作品。为实现光在摄影作品中的呈现意境,我们须知光的类别、照射角度(强度)以及色温指标等,通过有效地控制光线,找出用光的方法,达到拍摄出光与影的佳作。光线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主要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摄影创作用经常运到光线的投射,大体上有顺光、侧光、前(斜)侧光、后(逆)侧光、逆光、顶光等。

2“.色调”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呈现

色彩的基调称为色调。色彩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反射的光线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色彩诱惑力在于能够强刺激人的视觉,带来无法抗拒的冲击力。但我们也知道单纯的色彩给人在生理、心理反应外,常常无法激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把特定色彩与具体的物体或氛围组合在一起时,换言之即事物的突出特性注入到色彩之中时,它自然地让人有所联想和情感共享。优异的色彩架构促进作品的感官冲击力,色彩的运用在摄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对色调的运用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够从多个角度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合理运用色彩,能使摄影艺术作品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首先不同的色别能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红色有热情、兴奋之感,绿色有宁静、平和之感等;其次,不同的色调也能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一般来说,冷色调的画面给人清朗、安静的感觉,暖色调的画面则显得活泼、热烈;浓调类画面刺激、醒目,淡调类画面体现安详、温馨。

3“.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效果

呈现所谓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在同一场合,同一地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一位作者的文化修养、底蕴是不同的。镜头里的影像是客观事物在每位作者头脑中的映现。一幅好作品的诞生,除了摄影者构思、立意选取的角度和技巧的熟练程度之外,主要还在构图。摄影创作通常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绘画和透视学原理,选择主题与主体,把捕捉的景物及现代摄影技术的表现手法通过构图穿插在画面里,达到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即可。

(二)摄影艺术的创作启示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4)

一、重新认识数码摄影时代的像片及图片概念

在数码摄像技术快速发展起来的今天,怎样分辨出像片和图片成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区分数码摄影后期处理以及创意设计之间的关系。因此,重新定义当今时代的像片和图片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像片,应该从摄影艺术的工作或创作流程角度加以定义。摄影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出片两个互相关联的阶段,前期是照相机对原始场景的相对真实的记录。所以,像片可以说是对原始场景进行真实记载而不加处理的图片。此定义所强调的重点所在是“通过镜头记录”和“原始图像信息”,而不是经过一系列再加工后得到的图片。对于图片,可定义为:通过任意的图像创意设计手段获得并输出的图像,包括扫描、绘制、设计、处理,或者从图片库获取并再做加工处理后的图像信息。这种后期的加工处理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的造假成分在其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像片是一种图片但图片不一定是像片,因为它不一定满足像片的定义。在如今的数码时代,理解中的像片必须是对原场景的真实记录而不加有任何后期的处理制作。这也就是说,一旦对像片进行了相应的后期处理,使其不再真实反映原场景,浏览者也无法再识别出原场景的情况下,就只能叫做图片了。再严格一点,凡是“多底合成”类的“像片”都作为数码艺术图像或数码艺术创意图片对待,以便区分像片和图片,减少像片造假的困惑。

二、界定数码像片与数码艺术创意图片的必要性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摄影技术相关的设备成本迅速降低,高精度的胶片、图片扫描仪、绘图板、压感笔已成为行业内很普通的常用设备。而且,科技更新速度十分迅速,一些p图软件应运而生,这使得一些原来以为不可能实现的移花接木类的摄影技术变得十分简单而且普通。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需要进行摄影处理,而是通过一些p图软件就可以实现像片的高精美,而且十分“写实”。就目前这种摄影与设计、像片与图片混淆不清的状态,要想保留具有160多年发展历史的摄影艺术之特性,使之一直存在而不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使数码摄影和数码艺术图片创意设计能够共存和发展,真正辨别出数码像片和数码创意摄影作品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建立数码创意摄影或数码摄影画艺术门类的益处

长期以来,一些通过数码摄影技术以及后期处理技术得到的摄影作品一方面被人家所不接受,另一方面又通过比赛等途径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数码摄影技术有一定的存在理由,由唯物主义辩证法可知,它存在即是合理,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打压它,而要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使它很好的发展起来并为人们提供福利。因此,建议摄影界正式建立数码创意摄影或者数码摄影画这样一种艺术门类,或者艺术专题,专门应对后期二次创作的数码艺术创意图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在今后的综合摄影展中都设立这样一种专题或类别,使这类图片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展台上。当然,就前文的相关定义以及概念可以知道这类摄影技术并不属于真正单纯的摄影的技术,因为它经过了一系列后期处理,包括合成、修改等,使它完全不具备了真实的图画效果。拍摄这种艺术照片,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可以充分使用各种成像技术,修改合成原有的拍摄照片从而得到新的艺术像片。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后期处理图片时可以毫无顾忌,还是需要保留原来像片的基本要素,不改变其真实的意图,否则只能是单纯的图片了。另外,而且,在提交作品时还需要附带有原始素材,避免过于虚构而脱离了实际。这种摄影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摄像,它将计算机合成处理与创意摄影相结合起来,使得摄像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摄影门类,丰富了摄像领域。这样在传承传统摄影技术的同时,还开辟了新的摄影领域。出现这样的新型摄影门类后,对于一些喜欢摄影的人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图片任由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创造出最新奇的摄影作品,使得合成的图片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以及人的价值体现。由于数码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的出现,给好不容易获得艺术地位的传统摄影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但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能使自己的摄影艺术品真正被人所理解并接受,这就需要摄影者将自己合成的艺术图片进行分门别类,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这无疑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其重要意义是将传统的纯胶片摄影、现代的纯数码摄影以及发展中的数码创意摄影看作是同一艺术形式下的三种艺术分支,从而可以清楚地界定像片与艺术创意图片的特点和差异,较好地解决摄影与设计、数码像片与数码艺术创意图片之间的关系与争议问题,使新老艺术都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当今的摄影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这也将带动科技领域又一次伟大革新,为人来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张文胜 单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参考文献

[1]戴幼芬,吴宁宁.小窗口大世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创意摄影选修课程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6):39-40.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5)

摄影艺术家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操作相机并且掌握“决定性瞬间”的人,在当代艺术中,摄影只是一种得到形象的手段,艺术家们将这种很大程度排除了艺术家介入的“理性影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和心灵,这种“自然影像”与真正的现实的差异恰恰是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的意象与情感。

所以,对摄影作品的收藏并不是对艺术家的手工劳动或者某种材质的收藏,而更多的是对它特殊的审美意象和理念的收藏,这种审美价值更为抽象和单纯,对这样的作品的收藏显得更为纯粹。在这种意义上,摄影作品更多地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后出生的新一代收藏者的青睐,以此显示他们新颖的思想和领先潮流的品味。

娟子 当代著名摄影师

娟子是国内要价最高的时尚摄影师。十多年前,她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万元一天的身价,她说这样的定价没有标准,只是这样的回报才能使她乐于从事这一行而不会转行。

今天,没有人再质疑这个要价。能够与娟子合作,已被视作一种荣耀。

BIZMODE:时尚摄影在国内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娟子:时尚摄影在国内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但是发展很快。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不过,很多摄影师仍处于模仿阶段。因为时尚摄影很大部分都是展示物品的,所以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往往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没有挖掘内心的感受,所以很做作品常常拍得大同小异。可以满足使用,却沉淀不下来,这是时尚摄影里最普遍的问题。

BIZMODE:什么样的时尚摄影作品是优秀之作?

娟子:评判一件时尚摄影作品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有的作品是单纯从感官上愉悦眼睛,展现消费品特性的,它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有的作品除了视觉享受外,还能打动内心,这也是优秀的。

时尚摄影更新很快,有的作品在一段时间看上去很有个性,但是看得久了就会视觉疲劳;但是有的作品则是经典的――它不是很特别,但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除了时髦之外还有让人感动的东西。

BIZMODE:中国的时尚摄影作品是否具有被收藏的可能和机会?

娟子:时尚摄影确实是非常适合用于收藏欣赏,因为它的画面更有时尚意味和装饰感。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尚摄影师仍主要以受委托拍摄的为主。但是随着摄影在国内的发展,摄影作品的收藏是必然的趋势。

许宇 北京前波画廊总监

前波画廊(Chambers Fine Art)具有八年的历史,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中心艺术地段雀尔喜区。 前波画廊创始人及现任主管人是Christophe W. Mao(茅为清)。前波画廊从创立起便将摄影、录像和实验艺术作为发展的核心。其分支――北京前波画廊开幕后,更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将中国的艺术家向海外进行了成功推广。

BIZMODE:从前波画廊的经营来看,中国当代摄影作品在海外的表现如何?

许宇:自2000年以来,摄影市场红火了很多。我们的买家主要在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我们比较了解的美国,收藏家对中国的摄影作品非常感兴趣。早期拍摄行为艺术现场的文献性作品、数码合成和摆拍的观念性作品最受欢迎,还有一个比较小的份额是黑白纪实作品。

BIZMODE:国内外对中国当代摄影作品的喜好有何区别?

许宇:从内容来看,国外藏家希望收藏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某个典故、传统绘画以及中国文化理念的作品。那些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作品也受到关注。而国内市场更关注画面的美感。还有,比如数码合成的摄影作品,在国内比较容易被接受,而在国外则受到质疑。

BIZMODE:海外,尤其是美国,对国内的当代摄影评价如何?

许宇:他们希望看到风格和题材更多样的作品。除了上述在国外受欢迎的摄影作品其实也是国内摄影的主流,但在国外则有更多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类型,比如对于摄影技术的新尝试,反应青少年亚文化的题材、时尚摄影等等。这些在国内是发展滞后的。

BIZMODE:您认为国内摄影作品的滞后原因在哪里?

许宇:主要的原因在于摄影语汇运用得比较窄,缺乏多样性,创作理念也需要逐步成熟。这与摄影在国内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国内的摄影消费文化也刚刚起步,这也会摄影风格和题材的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国外,明信片、媒体都需要用大量的照片,很多普通人也会去购买照片作为家庭装饰,或者购买画册等。这些需求都会推动摄影创作的发展。

BIZMODE:你们通常如何评判一件摄影作品的价值?

许宇:主要是摄影语言的独特性、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展现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身份等等。作品的画幅有一定的影响,尺幅越大价格相应会更高,但是在成熟的市场上这种影响会小一些。

目前,一线摄影师的作品价格通常在1~5万美元,二线摄影师的作品价格一般在1万美元以内,新人的作品价格则多在500~1000美元。

在这个价格评判体系中,摄影师的声望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收藏家和投资者更愿意买入现时有保障、未来有增值的作品。而作品的题材、风格以及尺幅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则在其次。

海波 当代著名摄影艺术家

海波总是试图通过一种看似不变的、静止的视角去阐释变化。他的早期作品中,那些在不同的时间被定格的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场景,那种人是物非与物是人非的岁月流逝的痕迹在平静的、看似不经意的画面中拥有了尖利的锋刃,深深刺痛观看者的神经。

BIZMODE:您如何看待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

海波:中国的摄影特别注重观念性,这是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中都体现的内容。不过,观念艺术是西方的产物,东方艺术没有相应的发展基础,也很难做到像西方那么深入。所以,我认为,东方应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纪实摄影则是我的创作风格。我的工作方式是没有观念、没有计划,只是靠感受和偶然性。虽然这看上去很冒险,但是每次我都会有收获――不是作品上的就是工作方式上的,而且往往还是高效率的。

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文明、高速的经济发展带给中国人强烈的冲击,我们在不断适应这种冲击。这些也会反映在很多摄影作品中,表现时代变迁、岁月流逝中的记忆,给予观看者以心灵的慰藉。

此外,数码处理的摄影作品是存在很大争议,但又是发展趋势的一个部分。通常,年长的摄影师都不太接受这种创作方式,但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则习惯于运用电脑技术。随着发展,相信会有与这种技术相应的创作及评判体系出现。

BIZMODE:从艺术家的角度,您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摄影的艺术价值?

海波:首先要具有原创性――作品创作的源头越少越好,因为这样才是有独创性的作品、原生的艺术。那些借鉴、抄袭、综合了别人已有创作的作品则不是很好。其次是创作的动机或者说是源泉,那些带有独特个人风格、体现艺术家思考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最后,要考虑作品呈现出的技术是否精良,只有观念而手法粗燥的作品也很难被称为是高水准的艺术品。

BIZMODE: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摄影的收藏现状?

海波:中国当代摄影作品大部分都被国外的收藏家收藏,国内刚刚起步。不过,我相信整个市场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收藏观念的转变是发展国内收藏市场的重要条件。

现在,国内的摄影作品收藏家非常少,而大部分人的收藏还处于投机阶段。真正喜欢摄影的人还比较少,为了投资目的或者赶时髦的人比较多。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任何艺术门类几乎都是市场发展滞后于艺术创作,市场和收藏家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

BIZMODE:您对摄影收藏者有何建议?

海波:一定要多向专业人士学习和请教,认识专业的朋友,与艺术家保持长期联系,和评论家多交流。

同时,可以尝试为自己确定一个收藏的方向,比如专门收集某一类照片,如果喜欢观念摄影,不妨暂时只收藏观念类作品;如果喜欢数码处理的,那就先瞄准这一类。这样可以在收藏的初期很快形成规模,并且很有条理,这样的收藏更具有研究和增值的价值。

张黎 著名策展人、三影堂画廊艺术总监

2007年6月开幕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以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当代艺术中心,由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荣荣与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女士创办。资深的中国当代摄影策展人张黎担任三影堂的艺术总监。

BIZMODE: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摄影市场?

张黎:从2006年以来,摄影作品就被认为是能够产生大幅度增值的艺术品。人们纷纷认为摄影作品的价格将会迎来一个同当代油画一样的飞跃式发展,收藏摄影作品被认为是艺术品投资领域最后的一次购入原始股的机会。

在国际上,摄影早已作为当代艺术一个极为重要的媒介而进入顶尖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国内的当代摄影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和演变,也相对成熟起来,并且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国内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整体处于上升期,加上国内经济的发展,这都使得人们有理由认为摄影市场和投资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BIZMODE:摄影作品的收藏有哪些特点?

张黎:摄影作品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蕴含的艺术特征,这是的摄影作品的收藏和市场表现区别于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

首先,摄影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作品并非只此一件。一般来讲,我们看到的摄影作品本身就是对艺术家拍摄的底片的复制,而底片只是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复制在数量上是没有限制的。

当代的摄影作品借鉴了版画制作中进行限量的做法,使其数量对市场和收藏来讲保持在一个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

当然也有特殊的例子,有的艺术家每张作品只制作一张,还有的艺术家对数量不加限制,但这些都是结合了该艺术家非常特殊的创作手法,形成了对他们本人非常自然和合理的作品推广方式。

另外有一种现象是同一作品有大小两种尺寸,甚至大中小三种尺寸,分别都有各自的限量编号,以适应不同的收藏需求,但从作品本身来看,艺术家应该确定何种尺寸能够将作品最好地呈现出来。

艺术家在作品上签署的完整的作品信息应该包括:作品题目,材质与技术,尺寸,创作年代,限量编号,作者签名。有的艺术家将这些内容在另外的纸张上签署,附加在作品上,也有相同的功效。

同时,由于材质的关系,摄影作品相对于珠宝、古玩等等给人们的那种实际拥有的感觉要少一些。所以,摄影作品的收藏某种程度上更为抽象,对于它的收藏和投资也更为理性。

IZMODE:中国当代摄影的总体创作水平如何?

张黎: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门类,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作者,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个人风格鲜明、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摄影从技巧到创作观念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今年我们启动了“三影堂摄影奖”活动,希望能够结合三影堂的积累,以开阔而具有深度的学术思想为基础,根据我们对当代摄影独立的认识和判断,发掘那些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和作品。

BIZMODE: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摄影作品有哪些类型?

张黎:从国内的摄影市场来看,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几种类型来进行分类:

一是拍摄于清末到民国的老照片,作者有可考证的国外摄影师,也有无法找到出处的国内摄影师和照相馆的照片。

第二种类型是19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摄影历史中的摄影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感,在当时某种程度上更多地是作为新闻纪录工作而拍摄的。

第三种类型是当代摄影家和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从摄影的基本元素出发,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用影像表达创作者的独特感受,形成个人化的影像;另一种是利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手段,使摄影成为一种有效的当代艺术的媒介形式,更多的运用摆拍和电脑特技,构成想象和超现实的空间和场面。此外,一些记录行为表演的照片也可以归为此类。

李朵 资深时尚摄影师

李朵学的是经济,从事过互联网工作,之后进入时尚圈,为多家时尚杂志拍摄作品,尤以人物摄影居多,业余亦有自由摄影创作。

BIZMODE:时尚摄影往往具有明确的使用性的要求,这是否会跟您的个人风格发生冲突?

李朵:时尚摄影很大部分都是受委托拍摄的,所以拍摄的时候要考虑它的用途。很多时候,时尚摄影师都是带着要求进行创作的。它的创作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需求突破,技术成熟的摄影师能够在商业要求和限制内,创作出具有相当艺术水准和个人风格的作品。这好比素描只用一种颜色、版画只能用刻的方式一样。归根到底,时尚摄影不是个人创作,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在这种创作中,合适的才是最美的。

BIZMODE:如何欣赏一件时尚摄影作品?

李朵:最直观的是画面的表现力,比如造型、化妆、服饰的配合和人物的表现。其次,东方的艺术强调传神,尽管摄影具有某种写实性,但是通过照片,仍可以了解人物内在的东西,或者体会到摄影师的某种感觉和情绪,这就是传神的东西。

另外,摄影师也应该是具有不断的创造力的。尤其是时尚摄影发展很快,很多摄影师的作品数量较多,这时个人化的风格如果确立并演变会很容易看到。如果在创新上有惰性就会被立刻发现。

BIZMODE:要收藏时尚摄影作品,需要做哪些功课?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6)

本届展览分主题类和非主题类。主题类为“女性”(只征集纪录类作品)。非主题类包括纪录类、艺术类和商业类。“女性”主题类评委由索久林、阿兰・萨亚格和于文国、冯建国、埃利・伯克曼担任。非主题的纪录类评委由王悦、徐步、原瑞伦、金世权(Kim Sea Kwon)和克罗迪奥・布鲁福勒(Claudio Brufola)担任。艺术类评委包括李学亮,鲍昆,彭邦,约翰・沃尔特(Johann Van Der Walt)和亨瑞・曾(Henry Zeng)。商业类评委由王达军、石志民、尼克拉斯・贝林吉尔(Nicolas Berlingieri)担任。

本届国际影展一改往届观看纸质照片的评选方式,实现完全电子化评选,评委们在电脑前即可完成评选工作。组委会特意为本届国际影展准备了一套评选系统软件。这套软件是在之前中国摄协举办的多个展览评选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本届国际影展的特点升级优化而成。

对于这种现代化评选方式,评委们一致评价“便捷、省时、省力”―省去了以往来回走动,观看摆在桌子上的纸质照片“长龙”,或者坐成一排“拉洋片”式的评选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保存了体力。而且,每一位评委都有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观看作品上。评委阿兰・萨亚格在谈到这次评选流程的时候说,他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效率”。评委原瑞伦认为,这次评选利用了现代化的图片库管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评选的公开、公正性。评委鲍昆认为,评选的程序严密、有序,大大减少评选结果的争议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公正性。采用电子征稿和评选的方式是顺应时展的结果,一方面方便了国外参评者投送作品参评,另一方面,针对本届国际影展来稿量大的特点,电子化评选比较方便,可以减轻评委体力消耗。也有评委指出,电子化评选不便于照片之间平衡比较,从而也对评委对照片的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由于来稿量多让评委工作量很大,但评委们依然表现出认真、敬业、包容、乐观的精神,在评选过程中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艺术观念碰撞。在评选总结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表示,本届国际影展评选工作进展顺利,结果让人欣慰。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举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吸引国际和国内摄影家参与最多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赛事和展览,自1981年经中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回顾历史数字可以看到,历届累计已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摄影家近36万幅参赛作品。本届比赛共收到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7189名摄影人投送的作品共计76398件(150559幅),数字再创新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余来,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摄影事业也不例外。198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正式加入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简称国际摄联,FIAP),此后参加了历届国际摄联大会。中国的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获得国际摄联支持的国际性赛事展览,其获奖和入选作品都可作为申请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和申请国际摄联荣衔的条件之一。多年来国际摄联所倡导的沙龙摄影风范、唯美摄影风格无疑是国际影展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

从本次影展的一些新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顺应时代变化,力求让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影展焕发出新的面貌。主题类和纪录类的设立,表明国际影展的大剧场中,正在接纳更丰富的摄影力量。组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充分肯定了本届国际影展的征稿结果,并向中外评委、嘉宾介绍了本届国际影展首次设立女性主题、举办国别展、短期培训交流课程和实行推荐人奖励制度等特点。第一,首次设立“女性”主题展,征集真实、全面、客观反映全球女性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纪实类作品,通过摄影唤起全球大众、政府和媒体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今后国际影展还会关注全球发展的不同问题,例如,水资源、儿童、教育、贫困、疾病等问题,希望通过影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第二,首次设立国别展,本届国别展设立国家为法国,因为摄影术发明于法国,明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本届国际影展希望把代表法国现当代摄影水平的展览带到中国来,带到丽水来。第三,首次设立推荐人制度,希望能更广泛、多渠道地征集优秀作品参赛。第四,首次设立国际影展大师班,为中国摄影师、尤其是青年摄影师,面对面与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创造条件。通过每届的继承与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

摄影艺术的类别篇(7)

在西方国家,摄影是继油画、雕塑之外的第三大艺术形式,摄影艺术与市场表现都非常成熟,单幅作品拍到几百万是常见现象。比如,Richard Prince 的《牛仔》在纽约拍出124.8万美元,Edward Steichen 的《池塘月影》拍出292.8万美元,Andreas Gursky的《99美分II》与《莱茵河II》分别拍出334.456万美元、430万美元。

然而在中国,最高身价的艺术家作品也还停留在几十万元的级别。2011年华辰秋拍中,被视为民国影星中的代表人物周璇最完整影像记录的“周璇:影像中的人生(1957张)”专题以218.5 万元成交。这组照片是中国摄影作品至今的最高拍卖纪录。

业内人士介绍,西方摄影与中国摄影的艺术不在一个语境上。在西方国家,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并行,注重的是摄影的艺术价值。而在中国,引领的还是老照片和纪实类别的摄影,即1949年之前的老照片与当代纪实摄影,更注重作品的稀缺性与历史价值。

背景

中国摄影渐露尖尖角

从诞生至今,摄影技术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却成为记录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1971年,苏富比在伦敦举办首个摄影作品专场,开启了西方的影像拍卖市场。摄影市场在西方发展了几十年,成为仅次于油画、雕塑之后的第三类流通的艺术品,占整个艺术品交易比重的7%。

艺术品知名网站ART PIRCE的分析指出,从1990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泡沫以来,截止到2008年春,影像市场的成交额上涨了131%,成为所有艺术品类别中上涨最快的。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涨幅55%、排名第二的雕塑板块,摄影市场与收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拍卖市场第一次出现摄影作品,是在2003年嘉德春拍中,两张估值仅1000元的上海外滩景色长卷和英美舰船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以14.85万元成交。2006年,中国第一次影像拍卖专场由北京华辰拍卖推出。其中,2004年之前在北京的画廊展出时标价600美元的《希望工程-大眼睛》,拍出了30.8万元的高价。

自2006年华辰推出影像专场之后,嘉德、诚轩等大拍卖公司紧随其后,试图分一杯羮。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除了北京华辰还在坚持推出影像专场,其他拍卖公司已陆续退出该领域。从摄影类别来看,市场从老照片、当代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三分天下,到老照片、当代纪实摄影各占一半,再到影像专场几乎被老照片所占据。业内人士介绍,尚属起步阶段的影像收藏领域,将经过梳理和考证的原版老照片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摄影集,推为收藏热点。

长期致力于摄影收藏的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表示:“中国的影像市场或者中国的影像收藏,需要以老照片作为前期培育的秧苗:老照片更显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容易被看懂,且大都具有单张作品的稀缺性。这或许是中国影像收藏的一条必经之路。”

多年来旅居海外、收藏民国老照片的马先生告诉记者:“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每年都会举办摄影作品拍卖会,并逐步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的摄影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些国家,老照片的拍卖价格随随便便就超过百万美元,所以,很多国外藏家长年在中国搜罗有价值的老照片。而在中国,每年的拍卖成交总额也不过千万,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

画廊与拍卖日益成熟

影像作品的一级市场是画廊,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摄影画廊不超过20家。

2002年底,百年印象画廊创建,开始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纪实摄影家的作品,可视为中国摄影作品的一级市场正式启动了。当时,这些名家名作的入市价格均为600美元一张,约合5000元人民币,其中包括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这个价格成为了中国摄影收藏市场上一个标志性的价位,并影响着收藏市场的定价和价格走势。百年印象画廊的艺术总监陈光俊在2012年10月举办的上海国际摄影节影像艺术投资论坛上介绍:“这个价格是我考察了很多国外摄影画廊后,以略低于国际同类摄影大师的价格定出来。

同年的平遥摄影节,法国国家摄影中心收藏中国摄影名家的作品,给出的价格也不过是二三百美元一张。当时,中国没有摄影市场,摄影家更没有市场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美国学者采访著名纪实摄影家李晓斌后,希望购买一张摄影名作《上访者》,没想到李晓斌当场送了他一张,闹得那位美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

中国摄影画廊大多是从摄影专场拍卖出现之后成立的。大河画廊的老板翟东风就是在观看了华辰的一场影像拍卖后,毅然投资摄影画廊的。经过多年经营,大河画廊在国内已经成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成熟摄影画廊,其的艺术家作品也已进入欧美市场。

从影像艺术品的二级市场来看,近几年也一直保持稳定上涨的趋势。记者从华辰拍卖官网了解到,2009年秋,拍卖总额为238.5万元;2010年,全年拍卖总额为494.7万元;2011年,拍卖总额为950.8万元;2012年春,单季拍卖总额达到700.6万元。2012年,在艺术品成交额整体下滑的大势下,摄影市场显示出逆市上涨的趋势。而且,这几年的成交率也从50%左右上涨到65%以上,可以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