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5 05:31:39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1)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主管单位: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企业联合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市企业管理培训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3475

国内刊号:12-1034/F

邮发代号:6-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2)

英文名称:C-Enterprise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人民邮电报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526X

国内刊号:11-4813/F

邮发代号:80-34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通信企业管理》――26年来一直致力于通信行业内经营管理领域和重大焦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政府决策机构和运营商管理层的必读刊物。

《通信企业管理》――作为通信行业内发行量最多的期刊之一,是企业进行宣传的最佳选择,也是通信企事业单位组织宣传和活动策划的最佳支撑平台。

《通信企业管理》原名为《邮电企业管理》,创刊于1981年,是由信息产业部主管、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业内权威的大型

综合经济管理理论刊物,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3)

关键词:刊型内资;出版;思考

分析刊型内资的出版现状,依然存在办刊定位不明确,编排质量、文字质量不高,未在明显位置完整地印出《准印证》编号,以及在社会上征订、刊登广告,擅自更改核准项目等问题。

办好企业刊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必须准确把握办刊定位,了解其与简报等信息资料的区别,了解其与公开发行杂志的区别,分析自身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强化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推进管理优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拓展发展空g。

一、明确办刊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1]。同样,刊型内资出版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保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本企业的相关制度。必须持有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有效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服从上级集团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从企业刊型内资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企刊姓企”的原则,杜绝以“争鸣”为由,妄议企业已经决定的大政方针,片面夸大存在不足,引导滋长负面情绪,阻碍企业改革发展的推进。要成为传递企业正能量的平台,传达企业管理思想的喉舌,塑造核心价值的桥梁,通过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不断适应新常态要求,鼓励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加强管理,促进发展,提高效益发挥作用,不断提高影响力、渗透力,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二、优化栏目策划,实现有效互动交融

相对于报纸、简报等信息载体具有的及时性、灵活性,刊型内资应挖掘自身的优势,在深度上做文章,在质量上下功夫,以“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营造氛围、经验交流”为工作定位,每年年初,结合本企业年度工作重点,布置征稿工作,征稿对象既要面向管理层,又要面向基层一线,既要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全局工作的思考,也要通过采集来自基层的鲜活事例,形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互动。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基层通讯员制度,加强交流互动,建立信息直通车,及时反映企业政策、管理措施在基层的落地情况。如通过“特稿”栏目,传达企业年度重点;通过“探索与实践”栏目,对企业重大决策作理论探索;通过“工作研究”栏目,对专项工作展开深度研讨;通过“工作交流”栏目,反映基层工作实践和特色工作;通过“他山之石”栏目,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采用专题研讨、优秀论文评选等形式,培育关注企业管理的作者队伍,打造完善体制机制、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共享管理实践体会的行动学习团队,形成正常化的活动机制,为推进重点管理工作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完善理论基础,使企业高层管理思想和基层工作实践实现无缝对接,使企业刊型内资成为“理论学习的论坛,实践应用的园地,营造氛围的平台,经验交流的窗口”。

三、创新编辑方式,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纸媒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企业刊型内资来说,形势更为严峻。刊型内资既具有杂志的相关属性,存在出版周期长,信息及时性不够等不足。同时,由于出版成本、编辑人员的制约,刊发内容的局限,以及非盈利性等特点,使刊型内资在编辑形式、排版形式等方面又较为简约,在画面的观赏性、内容的可读性、编辑排版的规范性等方面,无法与公开发行的杂志相媲美。此外,与企业内部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相比,其及时性、灵活性存在明显不足。

企业刊型内资要在新媒体时代求取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须把握定位,另辟蹊径,围绕主体功能的发挥,深度透视重点工作,前瞻布局发展路径,引领打造特色文化,发挥好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管理理论水平的平台作用。同时,要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用好信息平台作用,与新媒体进行互动分享,提高知晓度和影响力。要学习杂志的编辑排版方式,适度引入彩页、图片等内容,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消除阅读疲劳感,改善读者阅读感受。如封面设计要朴实简洁,反映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在封二、封三,可以采用较为轻松的主题,展现员工文化活动、大自然美景等,缓冲主题的严肃感;刊发随文照反映文章内涵等多种形式,适度提高刊型内资的可读性。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通过企业主页上传、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扩大刊型内资的读者群和影响力。

四、严格出版规范,打造精品内刊

刊型内资从出版形式来看,虽无杂志之名,却有杂志之形。刊型内资虽不得使用“××刊”或“××杂志”等字样,严格限定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交流,且必须符合国家有关保密法规和企业有关保密规定,但从编辑形式上看,仍具有杂志的大部分特征。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出版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规定,严格汉字、法定计量单位、科技名词、标点符号等使用规范,不使刊型内资成为汉语文字规范化的盲区,媒体健康发展的法外之地。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4)

市场细分与“第三次销售”的新机遇

在新闻出版界,人们习惯上把期刊内容本身的销售,即杂志的订阅称为“第一次销售”;把以期刊读者群为受众的广告刊登,即一定规格的版面销售称为“第二次销售”;把发挥期刊影响力和品牌资源优势来实现期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市场行为称为“第三次销售”。

期刊第三次销售的核心是挖掘期刊品牌的市场价值,形成可以有效延伸的市场价值链。

我国不少财经期刊的第三次销售已经取得相当成效,广告、发行之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日渐增大,一些期刊通过办展会、论坛、年会等已经收入不菲,一些期刊还把内容转化成图书、音像制品,甚至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出售数据库,尝试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深度服务,创造了财经期刊新的盈利模式。

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网站经营已经成为第三次销售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内多数财经期刊纷纷开设网络版,线上线下结合,推动网上订阅。同时,手机短信也成为财经期刊第三次销售的新手段。随着3G技术的普及,有线、通信、因特网三网合一的实现,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其媒体功能将更加强大。

我国财经报刊的兴起是媒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细分的结果,大多是从社科类报刊逐渐分离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服务市场,财经期刊还有待进一步细分与定位。在国内,财经媒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所有财经、金融、商业、管理等报刊的总称。国外则划分得更细、更准,比如把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称为财经报刊,主要内容是经济、金融、投资等;而把《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等称为商业管理期刊,主要内容是企业、经营、管理。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财经期刊这个大类还有待进一步细分出管理类期刊,管理类期刊还可以细分出如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门类期刊,目前在这方面定位准确、做得好的期刊还不多。过去管理类期刊的主要读者群是传统企业,尤以制造业为众,但近些年美国三大管理期刊对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商业周刊》更加前瞻、前沿、新锐。我国的管理期刊大多以企业和行业问题为内容定位,具有明显的B2B期刊特征。这类期刊的读者针对性更强,产品需求更独特,因而市场更细分、问题更专业,媒体的服务价值也更高。

如2001年创刊的《理财周刊》,是国内第一本实用型个人投资理财专业杂志,作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投资理财类专业期刊,其第三次销售的成功运作极具代表性。《理财周刊》不仅拥有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平台、教育培训、会展服务、手机无线服务在内的专业、立体的传媒资源,还通过主办展会、兴办学校、评选理财明星等活动,真正实现了一、二、三次销售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冲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侵袭,给国内传媒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传统一、二次销售的快速下滑,包括一些名刊、大刊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如《中国企业家》杂志依靠品牌影响力建立了全国理事会等战略联盟,实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因此传统业务的下滑并没有对其产生太大影响;《财经》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及时出版了中英文网络版,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了大量的网上订阅,使读者市场十分稳定;《销售与市场》则充分利用自己在营销界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成功地开拓了管理咨询业务,管理咨询和培训业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杂志社找到了新的盈利补充。

通过对国内传媒业多年的悉心观察,特别是结合自身期刊在市场化道路上的成功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财经媒体极有必要针对自己的媒体特性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重新思考自己的服务对象,确定和稳定期刊的主流读者群。笼统地向读者进行定位诉求,企图 “一网打尽”更多读者的想法只会导致自身竞争能力的丧失,只有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做精、做深,才有可能在媒体市场上做强、做大。

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及其新挑战

2008年以来,一场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使国内外多家新闻报纸和期刊深受其害。金融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终于成为压垮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被迫放弃了纸质日报出版,转而制作网络报。与此同时,美国几大著名期刊也深受影响。《福布斯》创刊于1917年,《商业周刊》创刊于1929年,《财富》创刊于1930年,它们都是现代杂志业的先锋和美国期刊界引以为荣的成功典范。今年5月,美国著名分析师道格拉斯麦金泰尔(Douglas McIntyre)发表文章称,《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等三大主流商业杂志受广告日益下滑的冲击,正在走下坡路。分析引证5月11日即将发行的《财富》杂志证明了以上三大主流商业杂志几十年来的历程,该期杂志的打印内容和封面共有92页,付费广告只有21页,远远少于20年前100多页的付费广告,同时三大商业杂志第一季度均出现亏损。

近年来,受互联网媒体快速成长的冲击,一方面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的读者正被大幅分流,广告收入随之锐减;另一方面,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低迷、需求下降,企业因销售减少、生产萎缩而大大缩减营销支出,致使众多媒体挣扎在亏损边缘。由于经营环境恶化,媒体常规的经营手段越来越难以凑效,于是,许多媒体逐渐将经营导向放到重要位置,就财经期刊的经营情况来看,其第三次销售的探索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动向。

与报纸和电视媒体相比,期刊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更加敏感,因为企业一旦遇到市场寒流就会减少媒体的费用支出,而首先考虑的可能就是杂志。市场低迷、需求萎缩的直接表现就是广告减少,同时还会导致广告关注度降低、效果不佳。然而,不少期刊广告主发现,常规的硬广告效果在降低,以文字形式,也就是媒体广告界所说的软文形式刊登的广告,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并保证一定的效果。对一些具有较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来说,过去因十分注重期刊形象而极少牵就市场,也很少刊登软文广告,如今偶然刊登软文,效果很受企业认可。于是,企业就可能会得寸进尺,牵着媒体的鼻子走,而媒体处于经营考虑往往只好就范。软文可以巧妙地将广告意图藏于文章之间,而不会像硬广告那样容易引起读者反感。软文的效果在于若隐若现、似有非有,在不知不觉中将广告意图悄悄传递出去,心无旁骛的读者往往被广告击中而浑然不知。当前,在传统业务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期刊的经营模式也正在悄悄转移,许多媒体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渡过经营难关,多多少少都在尝试这一新的经营方式。

从总体上看,前些年这种现象在主流期刊界并不突出,然而,随着近几年媒体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广告经营环境的变化,一些主流期刊急于应对市场挑战,其经营模式也出现了新的趋向。对于主流期刊来说,这种经营模式的尝试或者说第三次销售的偏离只是局部现象,也许短期内并不会制约期刊的发展。但是,随着金钱这头怪兽一点一点不断地蚕食,期刊自身的品牌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媒介形象迟早要受到连累。

显然,由于媒体的分化、读者的分流以及经营环境的恶化,不仅给期刊界,也给整个传播媒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前财经期刊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经营手段的转移趋势,以及偏离第三次销售核心理念的种种现象,必将对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媒企战略合作模式及其新危机

当前,新的市场环境正在推动着期刊向新的经营模式转型。一些期刊除了不约而同地将硬广告逐渐变成软文广告刊登之外,另外一种典型的做法就是策划各种品牌活动,诸如评奖、排名、理事会、战略联盟等。当然,这种做法与直接刊登软文具有本质的不同,它是杂志品牌资源的挖掘及其媒介影响力的销售,是期刊经营第三次销售的重要形式。

在国外,期刊第三次销售具有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完整的运作体系,是知名期刊社进行业务延伸及品牌经营的重要举措,其在工商业界和社会所引起的反响非同寻常。几乎所有的名刊大刊都在通过实施第三次销售来强化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比如美国名刊《财富》的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年度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年度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等;《商业周刊》的年度全球企业1000 强、年度全球品牌100强、年度《商业周刊》50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25家公司、年度最佳经理人、年度最差经理人等;《福布斯》的全球企业2000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特别是其独创的福布斯中国榜单:如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等活动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我国财经期刊的经营模式,总体上还处在以一次销售和二次销售为主的阶段,靠的是杂志的销售和广告的刊登来赢利,第三次销售尚处在实践和尝试阶段。就目前我国财经期刊而言,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即要在一、二次销售成功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次销售的成功。第三次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发挥期刊的市场号召力和品牌优势,因此,很多杂志社都急于在读者心目中建立期刊的品牌形象,但是,杂志社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不同,期刊的做法也就各异。包括利用自身品牌资源和影响力策划各种排行榜及颁奖活动,我国一些知名的财经期刊并不甘示弱。比如《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年度25位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年度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销售与市场》杂志的年度中国营销盛典、年度中国金销奖、金鼎奖;《经理人》杂志的年度最佳MBA排行榜、EMBA排行榜等。

第三次销售是以品牌资源为核心的延伸服务,它以期刊品牌为前提,只有期刊创出品牌,第三次销售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现阶段我国财经期刊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从财经期刊的大类中重新为自己的媒介精准定位和市场细分,通过专业化的产品生产和媒介营销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打造放到首要位置,才是媒体在第三次销售上闯出新路的战略选择。

就我国目前期刊界第三次销售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次销售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杂志社与市场所建立的长期关系,特别是媒体与企业之间的某种战略联盟。这种战联盟的实质在于:媒体和企业双方的战略利益需要建立在互尊、互信、互赢的基础之上,媒企之间还需要达成一种默契,即媒体从舆论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不小心捅了篓子,媒体便通过舆论引导,设法保护合作企业的利益,而合作企业当然是需要为媒体的支持而埋单的。一般来说,合作双方多是在年底年初签订一份战略合作框架,也会在框架中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约定企业对媒体投放广告及活动支出的具体数额。对媒体来说,服务读者、支持企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自己的职责;对企业来说,媒体也要生存发展,服务是有价值的,版面是有成本的,而且企业也需要通过媒体的支持来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或者促进自己的产品销售。看起来双方的合作理由冠冕堂皇,而且也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利益双赢的原则。

然而,2004年以来,随着媒体经营环境的不断恶化,媒体在市场操作方面的实际尺度和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不同,人们对媒体舆论监督的不满也时有发生,甚至社会上把媒体的话语权戏称为“话语霸权”。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媒体保护了一些企业的利益,也就有可能会损害另一些企业的利益。这种现象说明,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传播媒介,其权威性正在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甚至一些媒体的办刊导向正在遭到社会的质疑。因此,在当前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正确地把握媒企之间的战略合作,如何在坚持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之下来实现媒企双赢?这是财经期刊,也是整个传播媒介应该思考的问题。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5)

企业内刊的由来与发展

企业内刊是我国近年来的热点现象,但在清朝末年最早的企业报――《张裕报》即已面世,而民营企业天津碱厂也早在1928 年就创办了《海王》旬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创办企业报。这些报纸发展到今天, 不少已出日报, 如《首钢日报》、《宝钢日报》、《胜利日报》等。(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多元化推进,民营企业呈现高速成长态势,作为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举措,以1986年《四通人》的创办为标志,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内刊开始“出炉”,目前在业界较负盛名的有《万科》、《联想》、《soho小报》、《华安月刊》……在吸取前人办(报)刊经验的基础上,企业内刊在更高的起点上出发,无论是在定位、选题上,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日臻成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性又有相应的可读性,引起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企业外部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外部媒体关注的企业传媒。无可否认,企业内刊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被形象地称之为“企业文化新军”。

企业内刊的组织传播特征

一般认为,组织是“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一个社会集合体。一个社会集合体是否属于组织,关键看它是否拥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凡是具备一个规范而严密的管理系统的集合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3)传播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血液,没有传播的组织是难以想象的。台湾大学陈昭郎先生指出,“传播是组织的最重要要素,它是维系组织运作的原动力,没有它,即没有组织。任何形态,每一阶层的组织功能之运行都必须讲求传播技术。无论是社会的、政府的,或企业的组织,其竞争力之达成均需仰赖有效的传播” 。而所谓组织传播,是指某个组织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活动中可采用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等方式。内刊以企业组织传播正式渠道中的一种主导性媒介的面目出现,并维持日常运转。

由于“身份问题”(介于正规媒体与企业之间)和媒介生存环境的迥异,企业内刊在运作流程中表现出了异乎一般大众传播媒介的浓郁组织传播特色,主要表现为:

第一,内刊是企业发展的产物,其生存、发展与壮大与企业组织息息相关。组织传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必须凭借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作为一种内部出版物,企业内刊的人力、场地、资金来源等都由组织分配和供养。作为一份没有创收手段的内部资料型报刊(国家明文规定绝对不允许企业内刊出现广告),如果失去企业的“皇粮”,它会马上消亡。而大众传播媒体则可以凭借媒介产品的双重销售实现广告创收,维持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由此可以看出,简单套用大众传媒的研究方式来研究企业内刊是行不通的。

第二,企业内刊的传播运作突出组织本位。同大众传播一样,在组织传播流程中,传受双方构成了其中的两极。虽然随着企业办(报)刊理念的调整,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目标受众(组织内外的特定受众群,包括企业内部职工、客户、供应商、相关部门等)的信息需求,追求可读性和贴近性成为一种潮流,但在受众本位与传者本位的博弈中,企业组织作为传播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最终掌握传播的主动权。2004年5月,北京零点研究集团对京津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 2. 4%的企业内刊由总裁主管,3 3.3%的企业内刊由副总裁主管。该调查的结论是,大部分企业内刊的命运掌握在企业老总手中。这种状况的好处是,企业传媒能够按照企业最高领导的意图,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4)这是内刊组织本位的一种有力的管理机制保证。

企业内刊目前可划分企业内部传看、专给外部客户阅读和内外兼顾等三种类型,然而无论重于对外宣传还是着眼对内“教化”,企业内刊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为企业组织服务――藉此稳定密切组织成员关系,发展组织的生命力,还包括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变化等功用。目前来看,这种组织本位的理念在企业内刊的具体传播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执行和体现。

由于内刊具备一般媒体的特性,具有新闻、舆论的独特功能,其成为企业组织中除行政指令、经济调节之外所不能替代的另一种管理和协调方式。以联想集团的内刊为例,每月一期的杂志会侧重公司重大事件、战略、理念的深度报道;另外还有每两周一次的《联想人》报纸,侧重及时性,做最快的信息通报,从而加强了企业沟通、运作的效率;(5)至于各企业报年年开展的“先进人物写真”、“英模小传”等系列报道,采写的都是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但其用意和寓意显而易见,褒扬先进、激励斗志。

其实就多数组织而言,传播活动乃是一种手段――借助传播来实现组织自身任务。作为企业主办的一种特殊传媒,除企业的报道外,其通常还肩负上情下达、扬言达意、弘扬企业文化、企业舆论导向、产品推介、改革先声等重任,甚至被企业当做“不见面的指挥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刊的功能越发综合化、多样化,许多时候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比如,广州创美时美容化妆品有限公司办有专门针对消费者和会员的内刊《品味女人》。主要目的在于让产品真正深入人心,培养稳定的忠诚消费者,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进行品牌渗透。(6)龙大集团的业务员每次拜访大客户都不忘把最新的《今日龙大》带给客户,而许多团购客户正是通过这小小的企业内刊认可了龙大和龙大花生油。(7)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组织传播的既定框架下,企业内刊基本遵循组织本位的办(报)刊理念(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突出了组织本位,受众处于一种相对次要的地位),是一种带有权威色彩,较为封闭和自足的传播系统,这一点与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形成分野。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观已然从被动的“靶子”完成了向“市场的受众”和权利主体的受众的演进和转化,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的历程中,当前受众凭借自身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正逐渐占据传播格局中更为有利的地位,受众本位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张扬。

企业内刊的传播结构

作为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形式,企业内刊又表现出多元传播和内外整合的态势。具体而言,企业内刊传播面向开始多元化,可清晰地划分出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两种渠道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又有所联系和交错,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传播结构。

相对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受传者总是特定、有限和有界的。但其传播往往是以组织系统的运行为基础,由于组织系统的运行自身存在不同方向(除了本组织内部的沟通和管理,还包括组织外的联系和交流)。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只立足于组织传播的内向型内刊越来越少,而纷纷从“内向型”转向“内外兼顾型”,在传播走向上表现为多元化态势,形成一种内外整合的特点。

组织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也有的学者把这种功能称为组织内同化。企业内刊在组织内部作为规定性的正式传播渠道上下左右传递信息,发挥其媒体的独特影响力和营造舆论场的作用,较好地承载起这一功能。若对其传播活动进一步细分,在传播方向上又有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之分化,两种传播方式同时又交错并进,形成独特的品字形的传播结构。

纵向传播是企业内刊一直采用的一种传播方式,即从企业的最高层一直报道到企业的最低层,充当层次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和纽带,(8)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北京市华兆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内刊为例,实践证明企业内刊在承上启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华润置地的子公司,企业员工和集团的接触是个断层,通过内刊形式可以解决这一困难,另外通过内刊大家可以了解华润的企业文化,理念,还有公司新制度、管理动态、意见建议、专业交流的经验、客服等方面的情况。(9)

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大家自我对照、自我领悟、自我调适、自我提高。北京用友政务软件有限公司的《用友政务时空》每两月一期,十分重视员工之间新的服务经验和管理心得的交流分享,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培训基地和精神家园。(10)

企业内刊除了是企业信息上通下达的沟通渠道和舆论宣传阵地,同时也是推广和优化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针对组织外的传播中更是得到了充分运用,成为企业另一张生动的“名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内刊甚至直接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形成密切的互动。比如企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员工的形象、精神面貌甚至公司的建筑物等,都携带并输出丰富的信息。

注释:

(1)肖明超,《企业内刊:刊小作用大》,《中国统计》2006年第2期

(2)叶世忠,《企业报是新闻界一支重要方面军》,《新闻三昧》2005 年第10期

(3)陈信凌,《江西苏区标语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4期

(4)王宏铭,《企业传媒的生存状态及其地位与作用》,《今传媒》2006年第2期,第41页

(5)(6)杜国清等,《2003一2004企业内刊发展趋势报告》,《市场观察》2004年第6期

(7)王宏铭,《企业传媒的生存状态及其地位与作用》,《今传媒》2006年第2期

(8)刘永瑞,《整合资源 创新报道 多向传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报工作的思考》,《新闻界》2002年第3期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6)

最稳妥的方法是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首页>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期刊/期刊社查询,输入期刊名称,从“媒体名录查询详细”能看到期刊详情,包括媒体名称、单位地址、刊号、类别、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语种等详细信息,从主办单位判断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国家级期刊同时又入选了核心期刊目录,比如《商业时代》,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连续六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如果能发表在此类入选了核心目录的国家级期刊上,更能体现作者的学术能力,但发表难度比较大,如果论文的创新点不够新颖,论证方法不严密的话,是很难录用的。

二、常见问题

提防假冒的国家级期刊

有的非国家级期刊在征稿启事中声称是国家级期刊,并煞有介事的在期刊封面中印有国家级期刊的字样,对此,作者们一定要注意,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各省的新闻出版局、中国记者网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上查询该刊物的准确资料。

三、个别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好区分

举个例子,《文理导航》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乍一看以为是国家级,但仔细一看,其主管单位是内蒙古科学联合会,而内蒙古科学联合会显然不可能主管着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只有一种可能,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是一个省级机构,所以《文理导航》是省级期刊。

四、国家级期刊目录

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博览群书》、《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建筑类国家级期刊

《中华建设》、《工程建设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城市建设》、《建筑遗产》、《铁道建筑技术》。

医学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实用医药》、《健康大视野》、《中国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工程》、《当代医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卫生产业》、《中外医疗》、《中国保健营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华眼科医学杂志》、《亚太传统医药》、《中国医学创新》。

生物技术类国家级期刊

《生物技术世界》

经济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贸》、《现代商业》、《中国集体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财经界》、《商场现代化》、《中国连锁》、《中国外资》、《房地产导刊》、《中国科技投资》、《科技创业家》、《经济视野》、《消费导刊》。

物流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市场》

会计类国家期刊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交通财会》、《国际商务财会》、《商业会计》、《中国总会计师》。

旅游类国家级期刊

《旅游纵览》

质量、监督类国家级期刊

《商品与质量》、《轻工标准与质量》。

管理类国家期刊

《管理观察》、《管理学家》。

计算机类国家级期刊

《信息安全与技术》、《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农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农资》、《中国果菜》、《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园艺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农业与技术》。

林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林业》

交通类国家级期刊

《交通世界》、《交通标准化》、《公路交通科技》、《交通建设与管理》。

图书档案类国家级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中国传媒科技》。

电子类国家级期刊

《电子制作》、《电子世界》、《消费电子》、《中国电子商务》。

机械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机械》。

综合类国家级期刊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与企业》、《今日科苑》、《中国科技纵横》、《中国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社会科学类类国家级期刊

《今日中国论坛》、《祖国》、《神州》。

艺术类国家级期刊

《艺术与设计》、《中国艺术》。

水利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水运》、《水利技术监督》、《水利规划与设计》。

化工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中国化工贸易》、《化工管理》。

思想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现代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中国职工教育》、《政工学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类国家级期刊

《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运动》

企业管理期刊论文篇(7)

改制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文苑报刊社(全称“内蒙古文苑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是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进程中,由内蒙古出版集团为整合《文苑》、《内蒙古教育》(汉文)、《向导》杂志资源于2011年9月投资组建的报刊出版单位,现每月出版期刊10种。按内蒙古出版集团要求,文苑报刊社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出版资源,优化报刊结构,对所属报刊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报刊出版。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文苑报刊社面向市场开展出版经营活动,逐步调整经营模式,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品牌期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营成果显著,发展速度加快。文苑报刊社2012年1月正式开始出版经营。两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经营成果显著,连续两年销售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13年全年销售收入867万元。这是一个对于传统大刊微不足道甚至足以忽略的数字,但对于在民族地区出版经营并面向全国发行的市场化期刊,这是其立足市场的有力证明。在全国传统期刊普遍低迷的形势下,《文苑》杂志月发行量突破20万份,并保持每月递增。

更新理念,转变机制,初显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轮廓。文苑报刊社在勾划发展蓝图、转变员工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机制,以市场化为目标,大力推行一整套的改革措施,在机构设置、人事、财务、薪酬、成本控制和出版质量、市场经营等环节上采取现代绩效考核办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立足转型,规划发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根据期刊种类及自身实际,文苑报刊社结合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契机,制订传统出版“4种期刊,2个市场”和数字化业务“1报2刊3网”的立体、多元化传媒发展架构,形成了清晰的集团化产品体系和战略发展规划。在结构调整上,一个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服务于教育领域的“引领青少年阅读时尚教育传媒集团”正在形成。其中,《文苑》为综合文摘期刊,以中学生课外阅读为主;《内蒙古教育》为内蒙古教育行业指导期刊;《作文向导》为学生作文指导素材来源期刊;2013年转入的蒙古文《科学》杂志为民族教育科学普及和学术期刊。

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生存发展空间逐步扩大。文苑报刊社在改制后完全自负盈亏,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积极开拓市场,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出版品种上,逐渐形成完整产品体系;在服务意识上,从被动出版向主动服务转变;在市场发展上,成功

走出去”,主动寻求发展机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文苑报刊社还开展了移动手机杂志、互联网出版、电子期刊等出版业务。

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体制机制、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不同,文苑报刊社在改制前后也面临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改制企业都要面临而且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员工思想整体稳定,但也有隐忧。保证员工思想稳定是改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制后,员工因劳动关系的变更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变化,会更进一步感受到生存危机和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员工思想上有失落感。有的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会莫名失落;有的原来在领导岗位上,现在成了环节干部甚至普通员工,也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二是部分员工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员工为企业生存和个人发展前景担忧,甚至有的员工原本就为捧“金饭碗”而投入原单位,现在转眼被推向市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还有尽管已经企业化,但负责人员仍然上级任命,因工作方法对员工产生潜在影响,加重员工对企业发展前途的担忧。三是薪酬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基本待遇“大锅饭”、绩效奖金“平均分”的思想在部分员工心里长期存在,不利于企业管理。四是心理失衡。部分员工攀比思想严重,随时关注社里的大小变动,随时拿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做横向对比而不考虑能力、贡献、成绩因素,对这部分员工来说,任何变动都会引起震动性后果。

员工整体能力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改制前部分员工属于安置性冗员,能力相对偏低。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氛围不浓,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同等岗位员工待遇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别,很难一时之间招聘到完全满意的称职员工,只能靠自己慢慢培养,这又造成了精神上的懈怠,员工对不能尽快达到岗位要求有了充分的理由,员工压力小,成长意识不强。改制后企业员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企业负担偏重。从人员结构上看,人员构成有三多三少现象:整体上行政编务人员多,发展经营人员少;具体工作上被动安排人员多,主动服务人员少;思想意识上安稳守成人员多,开拓创新人员少。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运转效率不高,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新产品、新选题策划能力差,报刊社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营业务发展前景黯淡。文苑报刊社现主营业务为期刊出版经营,其中发行收入占销售收入的86.5%,企业经营主要依赖期刊发行。但在传统期刊市场普遍低迷的形势下,依靠传统出版和发行增长存在极大风险。传统期刊出版在出版产业链中已经属于低端产业,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差。从行业发展看,信息化、数字化和提供数字服务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报刊社虽已形成完备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但因资金等原因,还处于摸索期,尚未形成可靠收入。

资金短缺,人才不足,刊号资源有限,影响长远布局。改制后,文苑报刊社为国有独资出版企业,出版集团一次性投入注册资金,报刊社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资金有限,传统期刊发行渠道均为代销,资金回笼迟缓,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量大,影响正常经营和新产品投入。在人才使用上,因体制原因,尚不能达到真正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影响整体管理和员工士气。因刊号资源有限,规划中的新产品、新业务迟迟不能启动,为新产品而吸纳、培养的人才逐渐融入其他期刊。上述各种因素层层累加,员工心理上和行动上逐渐“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因改制而凝聚的干劲和士气日渐消磨,严重影响长期发展和布局。

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文苑报刊社内部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如前文提到的用人机制问题,还有工作中的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差等;二是因改制后部分管理人员调整造成混乱,或中间环节协调不当造成效率低下。

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以及主管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市场大环境无法控制,但报刊社可在现有客户中创造条件,营造有利发展的环境,提高市场占有率。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间的管理在改制之后,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协调环节,理顺程序,争取对报刊社发展有利的机会。

对期刊改制与改制后生存发展的建议

期刊改制关系期刊存续、人员流动和企业兴衰,因此改制一定要在通盘考虑、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抉择,平稳发展。结合文苑报刊社两年来的发展实践,对期刊改制及改制后提出如下建议。

期刊改制需要顶层设计。根据要求,非时政类报刊转制目标中,转企改制仅是第一步。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转企改制也不是报刊改革的根本目的,转企是手段,全面促进报刊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因此,期刊改制不应为改革而转企,应按照期刊发展规律,从期刊品种、人才、资源等角度出发,进行周密、详细、全方位的总体论证,从全局角度建立清晰的战略构想,转企后再通过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运作,才符合期刊的运营规律。顶层设计既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也要确定个体期刊的发展思路和定位,明确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如此才能真正转变运营机制。

文苑报刊社在改制前,通过广泛调研和大量征求意见,最终将改制与发展相结合,将转企与市场化协调一致,让市场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并将各刊发展及其内在潜力充分关联后制订了统一的发展战略,才有了后期突破性的发展。

改制后更加需要管理与协调。改制企业重新注册后,管理机制、运营模式、发展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加需要上级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加强管理与协调,加强支持与呵护。一是新企业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二是改制后员工心态发生变化,思想负担比较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普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由企业内部解决,但环节干部和负责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上级部门协助。三是改制后,期刊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主管单位的进一步协调。四是改制后,期刊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抓住机遇、利用政策优势抢占市场空间上,更离不开管理和协调。

改制后要保持规模适度。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在增强报刊发展活力、优化出版资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也为部分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的报刊提供了整合报刊资源、扩大发展规模的机会,但规模化发展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规模适度,要与管理水平、经营水平相适应,还要考虑编辑出版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期刊品种数量要适度。目前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有实力的报刊向传媒集团方向发展,刊号也要向有实力的报刊出版单位流动,但从报刊发展规律和实践看,有刊号不一定就能够发展,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报刊处于亏损状态。报刊出版单位改制后吸纳刊号应量力而行,而不是多多益善。二是业务规模要适度。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然是未来报刊发展的趋势,但在报刊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现状下,规模化经营尚不具备成熟条件。小型报刊社具有组织成本低、便于沟通协调、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少等优势,且规模越小,经营机制越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也越强,因此,建议改制后的出版单位要保持适度业务规模。

市场化方向要坚持再坚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为使之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作为企业,就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无论在这条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应该迎难而上。现在坚持市场化发展,突破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是为报刊业将来发展积累经验,是为实现新闻出版业甚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

同时,改制后的出版单位也不可过度依靠优惠政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为加快报刊改革,促进新闻出版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改制企业应在用好用足扶持政策的同时,坚持市场化发展,向市场要效益。扶持是暂时的,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市场化是长久的,可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加速发展。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走入生活,技术正成为企业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洞察技术发展趋势,企业方能把握先机。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的下发,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已全面展开,数字化为报刊出版企业提供了重启的机会,把所有报刊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此过程中,若能把握数字化转型良机,必将令报刊出版企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加速其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