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21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1)

日前,亚马逊中国在京启动贯穿全年的亚马逊挚爱阅读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包括发布《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推出亚马逊挚爱阅读月活动和新锐作家评选以及人生必读的100本书推选等。

而作为亚马逊挚爱阅读系列活动的另一核心部分,2015年挚爱阅读月活动包含名家谈阅读、亚马逊阅读创意空间等。其中,亚马逊阅读创意空间是一种仅为阅读而设的沉浸式体验,由马岩松、吕永中等7位国内顶尖设计师,在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6座城市的最美书店中设计不同风格的阅读空间。此外,5月底亚马逊将启动关注年轻作家的新锐作家评选活动,持续推广新锐作家作品,并于年底依据亚马逊中国真实销售数据评选出年度前十新锐作家。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2)

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分社从筹备到授牌成立历时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共同领导。该分社是湖南人民出版社授权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分支机构,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设立的异地出版分社。

韶山分社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湘潭,遵循着力打造红色图书品牌的总体经营战略和发展思路,以政治理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为出书范围,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上海市民阅读报告

逾三成受访者每天读书超半小时

2012年8月13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这是上海连续第二年就市民阅读状况组织专门调查并权威报告。报告显示,在网络阅读比例显著上升的情况下,上海市民依然对传统纸质阅读情有独钟。

报告称,86.63%的受访上海市民认同阅读“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越来越重要”。而在首选阅读方式方面,56.69%的上海市民依然青睐“传统(纸质)阅读”。与此同时,32.06%的上海市民首选“网络阅读”,首选“电子终端阅读”的占10.66%。

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主要与阅读的质量和要求相关。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超过三成的受访者每天读书超过半小时。与此同时,47.96%的上海市民每天上网时长超过一个小时,网络阅读以其博采信息、搜索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本次调查自2011年11月启动,采用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1月开始在上海全市17个区县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数千份,基本覆盖各个阶层和年龄段。

——《光明日报》

全国少先队启动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

全国少先队“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启动仪式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活动旨在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便捷的文化服务,引导红领巾们在阅读中吸取优秀文化成果。

“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青岛出版集团主办,《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和青岛出版集团少儿期刊中心承办。本次活动希望通过“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的实施,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5000所红领巾阅读活动示范学校,让阅读这一终生学习能力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最好礼物。

据了解,主办单位将整合各方面资源,向基层少先队组织捐赠红领巾图书角;并组织少先队辅导员、教育工作者、少年儿童工作者等相关人士,开展儿童阅读推广、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性阅读推广活动。

——新华网

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签约七重点项目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哈尔滨)青少年动漫周期间,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成功签约7个重点产业合作项目,签约项目总金额达3350万元。

这7个重点合作项目为“三角和他的朋友们项目”制作与发行,IDC服务器托管合作项目,云存储、云科技服务项目,手机阅读业务项目,动画片《甜甜圈宝贝》合作播放项目,《鸿门Q宴》游戏研发、升级与运营项目,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合作项目。

——《中国文化报》

《农民画说新疆巨变》出版发行

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迎接党的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农民画说新疆巨变》, 日前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以维、汉、哈三种文字出版发行。

这套丛书是阿瓦提县的100多名农民,将身边的变化和在广播、电视里听到和看到的新疆变化,以及自己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画成一幅幅油画和水彩画。阿瓦提县文化馆征集了几百幅农民画举办了画展,并得到了前来阿瓦提县调研的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肯定。张春贤评价道:这是出自农民之手、发自农民心声、反映农民心愿、农民最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阿瓦提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对这些农民画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派出专家指导农民画家对画作进行修改和创作,历时10个月终于出版了这套由维吾尔族农民集体创作的《农民画说新疆巨变》丛书。

——《新疆日报》

湖北公布五大违禁侵权案

收缴出版物450余万册

近日,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公布上半年该省查处的五大违禁、侵权案件。

上半年,湖北省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50余万册,检查出版物市场、店档摊点1.6万余次,检查印刷复制企业7913家次,取缔关闭无证无照经营门店225个,查办案件176件,其中违禁出版物案件2件,色情23件,侵权盗版105件。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女性阅读

目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全民阅读率持续下降,但是女性阅读率却持上升势态。男女阅读比率是11 :12,女性中有过半人数,每周阅读时间平均8小时以上。2009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对英、美两国男女阅读状况做的调查结果:英国男女阅读比例1:2;美国男女阅读比例1:1.5,可见将来的阅读世界里女性是主角了。

一、社会各界对女性阅读的关注

早在唐宋我国就出现了女性阅读现象。而今,我国关于女性阅读方面的研究与关注,只处于少年时期,正待发展壮大。这种关注的必有途径主要是来自于传统出版界、图书馆界、网络媒体。

(一)传统出版界

2004年《光明日报》曾经过的《女性阅读习惯调查报告》中: 多半女性喜欢阅读积极向上的题材,不喜欢阅读低格调的题材。女性阅读的关键是女性正在阅读和将要更多地阅读,阅读什么是次要的,关注阅读、倡导阅读才是首要的。2009年3月10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推出“女性阅读”专题:《女性阅读调查报告》,包括从网络媒体、女性读物策划人看女性阅读风貌;女性群体阅读和购买调查;女作家眼中的女人与阅读。[1] (P.27-29)对女性阅读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与研究。2009年《出版广角》第11期“女性图书与女性阅读”专题报告,界定出女性阅读的涵义及范围,并对女性阅读能力也进行了精辟阐述。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读书疗法:女性生活各阶段的读书指南》,一书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女性在人生各个阶段所读的书,旨在为女性读者提供处理问题或困惑的文学“处方”。2009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阅读的女人》,从世界各地的馆藏中搜集上百幅展现女性阅读的美术作品,言简意赅地解说了13至21世纪女性的阅读史,使女性读者赏心悦目。

(二)图书馆界

2006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第4期发表了《女性阅读与女性小说之兴起》一文,自此图书馆界对女性阅读便有了关注的开端。2007年《图书馆建设》第5期《女性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一文,通过对哈尔滨市女性到馆阅读情况分析,了解了女性读者的基本构成情况和阅读习惯。2007年《山东图书馆季刊》第4期《关于女性阅读的调查与思考》一文阐明女性是当前读者主流,已进入女性阅读时代。女性阅读不仅仅是追求高雅的品位,更具有复杂的心理需求。2009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第1期《明清女性阅读活动探析》一文表述:古代女性阅读活跃高峰是明清两代。明清时期阅读的特征为:内容多元性、阅读传承家族性、阅读的自主性、阅读主体地域性等。2009年4月23日,厦门市举行了以“都市女性阅读季”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此活动的目的是为倡导更多女性读书。

(三)网络媒体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男女比是53.3:46.7。1999年,“中文女性阅读第一品牌”的红袖添香网站成立,这个网站现在拥有300万部作品原创书库,为超过300万用户提供涵盖多种体裁的创作与阅读服务。2003年,号称 “全球最大女性文学基地”的晋江原创网成立,它拥有在线作品50万部,作品类型多种多样应有尽有。目前红袖添香和晋江原创的网民男女性别比例是1:9。2008年,“女人馆”新浪读书频道上线,其宗旨是根据现实女性内心的需求,多方面甄选优质书籍,为女性群体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为女性群体打造了优质阅读平台。

二、图书馆服务关注女性阅读的必要性

“女性阅读直接关涉民族未来”。著名作家李东华很有远见性的提出这样的说法,确是如此。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将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因此整个阅读体系也将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细分需求。作为现代化的图书馆服务都亟待细分书刊类型和读者类型。这是阅读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换个角度说,促进和推广女性阅读是图书馆服务细分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4)

本研究选择重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六所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涉及综合、文、理、工、财经、政法、外语等学科。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确定居住楼,再按门牌奇数排列抽样确定的方式,共完成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数据统计与分析

1.报纸获取情况

高校教师报纸获取主要通过订阅和零售两种途径,其中58.2%的教师选择订阅,24.8%的教师通过零售获取报纸,还有少数教师通过图书馆和单位订阅获取。

购买和订阅报纸时,被调查者主要看重报纸的内容和品牌,其中选择内容的为89.4%,选择品牌的8.4%,可见“内容为王”仍是报业发展应重视的重要理念。

在订阅报纸方面,64.5%的教师经常订阅,订阅1~2份报纸的教师占58.1%;但也有22.7%的教师以前订阅,现在不订阅;11.8%教师从未订阅过。同时,在订阅报纸的类别中,都市报、故事性文摘报纸占67.4%,党报党刊只占14.7%。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群体仍是报纸的积极订阅者。

在通过零售渠道购买报纸的教师中,每天都买报的为19.4%,2~3天买一次报的占19.8%,这样的频率是比较低的。

当前,报纸零售已成为主要的发行渠道。一项针对全国读者的调查显示,读者更愿意通过零售的方式获得报纸,而据北京地区读者报纸阅读情况调查,普通读者报纸获取订阅占41.6%,零售占56.6%。①与此相比可以看出,教师群体仍保持较高的订阅比例,虽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较普通读者而言,对报纸的依赖性更强,忠实度更高。在报纸的类别选择中,和普通读者一样,报纸内容是高校教师群体主要考虑的因素。

2.报纸阅读情况

报纸仍是教师接触十分频繁的媒体,79.3%的教师选择了经常看报,15.1%的教师选择偶尔看报,只有5%的教师选择很少看报。从读报时间来看,每天读报时间20分钟以内的占23.6%,20~30分钟的占35%,读报1小时的只有19.4%,高校教师读报时间在不断缩短。对这两项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报纸阅读较少的以年轻教师居多,老教师则保持着很高的报纸阅读比例,读报时间也远远超过年轻教师。

在经常阅读的报纸中,54.1%的教师选择了都市报,阅读党报、党刊的占26.2%。

读报时,61.1%的教师只挑感兴趣的内容阅读,26.1%的教师大致浏览,只有8.4%的教师选择全部细读。

在对报纸内容的选择与偏好中,国内时事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民生新闻选择率最高,读报目的也体现在了解国家政策、增长见闻两个方面,但也有11.5%的被调查对象看报是为了研究学术(见表1、2)。

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教师报纸阅读情况与报纸的普通读者阅读情况相比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充分反映出报业发展的现状。首先,报纸仍是重要的传统媒体,但也是读者流失最严重的传统媒体之一。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的大型数据库CNRS显示,五年来(2001~2005年)受众与传统媒体的日接触时间明显减少,其中对报纸的日接触时间减少了20分钟,而对网络媒体的日接触时间则足足增长了1.7倍,增加了88分钟。③对高校教师读者群的调查,同样反映了报纸读者流失、读者年龄老化的迹象。

其次,报纸类别选择与阅读方式方面,由于生活的多元化、快节奏、碎片化,和普通读者一样,都市报以其内容丰富性成为高校教师主要的选择对象,高校教师的读报方式也由精读转向快速和有选择的阅读。在内容偏好和目的方面,高校教师多关注新闻,了解国家政策,这些内容也是普通读者最关注的。这说明,高校教师作为报纸读者时,其阅读兴趣并没有显现出特殊的身份差异。但11.5%的高校教师选择看报做学术研究,这反映了他们的职业意识,也是相对于普通读者的个性所在。

3.对报纸优缺点的认知

对于当前报纸的缺点而言,选择报纸同质化、低俗化、过度商品化的占53.2%,选择报道不真实、公信力差、舆论监督力度弱的占27.3%;在“对报纸发展建议”的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建议报纸应改变广告泛滥问题;提高各类报道、广告的真实性;加强报道的及时性、权威性;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多做深度报道,增强报纸的多样化,避免同质化;做到雅俗共赏,避免低俗化等方面。这些意见,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报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与电视、网络相比,55.7%的高校教师认为报纸的优点是阅读方便,便于收藏,这和报纸的传统优势评判相吻合。

4.报纸、电视、网络接触情况对比

通过对问卷统计,高校教师平均每天看电视2~3小时的占45.1%,4小时以上的占9.43%;上网1~2小时的占21.5%,2~3小时的为35.2%,4小时以上的11.3%;而高校教师读报1小时的只有19.4%。从接触时间上看,电视、网络已经超过了报纸。从获取信息的习惯方面来看,最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为40.5%,最愿意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为33.4%,最愿意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为25.3%。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电视次之。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全国受众调查表明,公众接触电视比例最高,占95.62%,报纸以79.02%的比例居第二位,相对于网络新闻(43.56%)、广播(34.18%)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④这表明,教师由于学历比较高以及职业特点,受互联网的影响比一般公众深,报纸接触习惯改变较大。

此外,我们的调查表明,认为网络对报纸订阅习惯没有影响的占52.1%,有一定影响的占27.4%,选择完全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不再订阅报纸的为11.3%;选择上网查看报纸电子版的人为31.2%,选择从不看报纸电子版的为64.1%。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网络的出现虽然尚未彻底危及教师订阅报纸的习惯,但其负面影响确已开始显现。

5.对报纸是否会“消亡”的看法

在报纸是否会被其他媒体取代的问题上,9.28%的教师认为报纸会被取代,78%的教师认为报纸不会被取代,12.2%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由此可见,教师对报纸的发展有一定的担忧,但总体上仍认同报纸的生命力。

对“报业消亡论”的反思从我们的教师报纸阅读调查以及其他的种种调查和分析表明,当前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繁荣对报纸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报业的发展。报纸面临着读者减少、阅读率下降、广告收入下滑的发展困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报纸就会从此一蹶不振而走向衰亡呢?

从我们的调查看,相对于普通市民,高校教师对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利用率更高,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保持着报纸阅读习惯,仍然是报纸媒体的忠实读者,对报纸媒体的未来仍充满信心。这说明,阅读方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怀旧情结总会使许多人难以放弃报纸。

从调查中读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事实上,报业最大的挑战者是报业自己。报业的困境更多的是在经营环境改变后报业发展所出现的经营理念误区。读者意见强烈的报纸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公信力下降等问题,才是报业消亡的真正杀手。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关注民生的舆论监督、观点深入的新闻评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高品位的文化娱乐,这些都是公众普遍欢迎的报纸内容,我们的报纸是否提供?我们的报纸是否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我们报纸的品牌经营、读者服务意识是否到位?这些问题不解决,报纸就难有长久的竞争力。由此,我们认为,在报业发展处于困境的背景下,片面争论报纸是否消亡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新的报业环境下的报人,我们必须从报纸的特点、新闻规律、经营理念、内容变革、读者调查等角度进行反思,寻求应对报业发展拐点之道,那就是以包括教师群体在内的读者为核心,充分考虑受众细分和生活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现实,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体制模式,寻求成熟的报纸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内容为王”,走深度有品位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报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①沈颖、邓世勇:《近三年中国报业读者市场发展回顾》,《中国报业》2007年第5期;喻国明:《市场的细分与报业的行动空间──北京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抽样调查的研究分析报告》(二),academic.省略

②雷龙云、吕会:《报纸读者流失状况分析》,省略

③姚林:《传媒变革与媒体经营》,《中国报业》2006第8期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5)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6)

自2006年《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11个部门联合发出以来,全民阅读活动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阶段:2011年被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2012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了“开展全民阅读;201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社会共识。

一、我国全民阅读现状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于2016年4月18日在京公布。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81个,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有效样本量为45911个,其中成年人样本为34344个,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为11567个;有效采集城镇样本34465个。本次调查可推及我国人口12.56亿,其中城镇居民占51.3%,农村居民占48.7%。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国民对阅读的需求日益旺盛,对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需求均不断提高,全民阅读活动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

1.国民阅读率缓慢平稳增长

国民阅读率(包括综合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呈全面上升趋势,全民阅读受到广泛重视,得到全面发展。

2.数字阅读增长迅速,移动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增加了28.39分钟。

3.未成年人阅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更需要图书馆与家长及学校的共同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阅读量及阅读率逐年攀升,说明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契机,重视少儿阅读推广服务,吸引更多的小读者走进少儿阅览室,伴随阅读快乐成长。

二、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服务优势

作为推动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公共图书馆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全面、系统、与时俱进的阅读保障。

1.公共开放的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基本服务全部免费。从省到市再到县,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经实现全覆盖,满足着全国各地不同群众的阅读需求,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了获取信息知识的平等机会,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完备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具有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可以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覆盖了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无论大众消遣性阅读,或者全面系统的学习型阅读,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目前没有任何社会机构可以提供图书馆一样的文献资源服务。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图书馆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图书馆收藏的数据库对于研究学者来说是最基本的学术资源,而普通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免费获取到丰富实用的数字阅读资源。因此,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社会阅读的主体,更是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

3.严谨有序的文献检索系统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经过采购、到馆验收、前期加工、图书分类、信息著录这些专业化整理,确保了严谨有序的文献检索系统的形成。在任何有网络存在的地方,有各种阅读需求的读者都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快速获取图书馆所藏文献的馆藏地点、馆藏状况等信息,进而找到自己所需图书。

三、全民阅读发展的策略研究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作为全民阅读的推进主体,公共图书馆应该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品质,增强社会影响。引导缺乏阅读意愿的人感受阅读魅力,享受阅读乐趣;帮助不善于阅读的人学会有计划有系统地多读书、读好书。

1.完善服务网络,将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送到读者身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推进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需建立多功能高效率的服务网络,让读者能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阅读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阵地作用。首先,通过总分馆制和图书流动站的方式,送书下农村、走基层、进学校,扩大阅读服务辐射圈。其次,以流动图书车为载体,延伸服务外延,将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带给不方便走进图书馆的人群,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全民阅读工作的覆盖面和受众面,提高社会影响力。

2.以开展重点主题活动为主线,全面开展阅读活动

首先,定期开展各种公益读者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和专题展览,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和文化服务职能。秦皇岛图书馆将“秦图讲座”和专题展览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声有色、相得益彰,让读者通过聆听讲座,对展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极大地发挥了活动的整体效益。再如“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服务宣传周送书下乡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其次,加强针对特殊人群的阅读推广工作。一是关注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培养,为小读者们推荐适龄读物,打造少儿阅读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寒暑假等阅读推广的黄金时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深化扶盲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主动将阅读内容送上门。秦皇岛图书馆始终坚持“一送二建三代四免”服务,定期开展无障碍电影进社区、让阅读走进特教学校、“让我为你读本书”等阅读推广活动,并于2015年成立了两个扶盲助残志愿者组织,专门建立志愿者微信服务平台和扶盲助残志愿者QQ群,可以直接与盲人读者联系上门服务,使沟通更便捷,服务更高效,深获广大盲人读者好评。

3.积极运用新媒体方式,丰富读者服务内涵,注重读者体验,让图书馆服务更接近读者

例如秦皇岛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绑定读者证即可在线查询个人借阅信息,了解更多新书资讯,获取活动通知,查询馆藏书目,聆听名师讲座,参与读者活动,并实现一键续借、在线阅读等服务,还建立了各种微信群,向读者提供主动服务;引入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开通手机阅读平台,针对手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给读者借阅图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加入秦皇岛市精神文明电视联播网,在一楼大厅设专用电子触摸屏,同时与秦皇岛旅游局合作,设立“智慧秦皇岛”电子触摸屏系统,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报业市场 读者市场 广告投放

从当前国内报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宁夏报业还处在中国报业竞争的最初级阶段,即仅仅局限于区内报业竞争和区域外部报纸的“抢占”之争。而首府城市银川是宁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区域外报业竞争的抢占之地。目前,宁夏报人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报纸如何在竞争的传播市场上抢滩占位、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结合2008年7月进行的《银川市城镇居民读报情况的问卷调查》中一系列相关调查数据,试图以廓清银川报业市场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以供业界认识参考。

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个地区内所集中的报纸种数是反映该地区报业竞争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现阶段银川人到底面对着多少张报纸的“争夺”?根据宁夏报刊音像发行局2009年编发的《报刊收订指南》的统计,目前在宁夏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报纸仅有19种,其中14种在银川,5种是各地市级党报及高校校报。而通过宁夏邮政报刊发行局从省外邮发的、发行量达到2000至3万份的报纸种数达156家,另据笔者对银川街头和车站等地30多个报刊电话亭的实地调查,共购得28种“上摊”报纸。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目前在“分割”和“抢占”宁夏报业市场的报纸种数已达100多种,使得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银川市在报业市场发展方面显得并不落后,这100多种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省外的报纸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向银川报业市场拓展,并对银川本地的报业开始构成严峻的威胁。

银川地区报业市场发展空间的判断

关于报业市场发展空间的考察,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一是与国际社会的一般标准加以比较;二是看本地区读者群规模的可扩充空间;三是看本地区广告投放的可扩充空间。①

以国际报业发展的一般水准来衡量,银川的报业发展空间仍有很大潜力。千人日报拥有量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末的最低限度突破的标准,即日报的千人拥有量是100份。与此相比,宁夏千人日报拥有量截止到2008年底仍不到70份。这也说明宁夏报业市场的前景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银川市城镇地区读者规模的理论值,银川市报业读者市场的开拓仍有广阔天地。从理论上讲,16岁以上的识字者就有可能成为报纸的读者。据银川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银川市2009年人口总数为158万多人,其中市区城镇人口近94万人,16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非文盲居民占银川市城镇人口总数的62%,即约58.2万人,这可以说是目前银川市读者群规模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银川市每日报纸读者群的实际规模周一至周五约为28万人,双休日则减至为20万人。这28万人仅占全部可能的读者总数的48%,还有52%的银川人可能成为报纸读者而目前尚未加入到读报者的大军中来。

从银川市场广告投放的角度看,银川市媒介市场的广告投放量还未达到“饱和”的程度。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衡量标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广告总额在GDP中所占比例是经济越发达,所占份额越大。国际通行的估算比例是广告营业额约占GDP的1.5%~2%。2009年银川市的GDP达到575亿元。②据此可以推断,银川市的广告投放总量理论上应该在7.65亿~10.2亿元。而一般情况下,报纸广告又占四大媒介广告总量的25%左右,据此判断,银川市报纸广告投放量理论上应该达到1.91亿~2.55亿元,而2009年银川市报纸广告的总量却仅有1.4亿元,还远没有达到银川报纸广告投放总量理论上的最低值。

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银川人可能成为报纸读者而实际上并未成为报纸读者呢?是什么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做大做强呢?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客观因素如下:

宁夏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宁夏的报业发展。传播学研究表明,媒介能否拥有受众,取决要素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否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大范围的社会性的信息需求是一种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生活资料”。③很显然,银川人没有养成天天读报的习惯,是因为人们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并不十分依赖。究其深层原因,是宁夏的经济发展总量太小,从而制约了银川人对本地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

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了银川的报业读者市场。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仅仅“识字”并不能“自动”地成为报纸的读者,能否成为报纸的现实读者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取决于报纸以外传媒的竞争,即在新闻内容的提供上谁更能让人感到“满足”以及在获得方式上谁更方便、省力。目前在银川,参与和报纸竞争的媒介除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外,还有网络及新兴手机媒体。尤其是年轻读者选择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获知新闻的比率上升,从而导致报纸读者流失现象严重。

银川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读者订报的阅读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份报纸的年定价占人们年收入的1/40~1/50在统计学意义上成为读者的临界点。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七报”为例,2009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七报”的全年订价共需1040元,按照以上比率计算,如果使“七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则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应在4万~5万元。但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77万元。显然,收入偏低的经济因素影响了银川市城镇居民对报纸的订阅需求。

此外,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主观因素有:

宁夏本土报纸进入家庭的情况较差,更多的职业人群在家庭以外的地方阅读报纸。调查发现,目前银川人自费订报或购买报纸的比例很低,在被问及“您一般在什么地方阅读报纸”时,只有19.1%的人表示自己在家里读报,而选择在工作单位和其他地方阅读报纸的读者分别占44.1%和24.7%。

除本市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没有成为银川城镇居民的首选报纸。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哪家报纸是您读报时的首选报纸”及“国内外发生重大新闻时,您最想选择阅读的报纸是哪家”时,结果令人遗憾,宁夏本土报纸都没有成为银川读者的首选,而居于榜首及第二位的分别是《参考消息》和《南方周末》,二者合起来占到银川读报市场的80.85%。

宁夏本土报纸仍然缺乏较好的市场定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除本市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在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新闻内容的好看、可读性方面没有达到满足受众的需求。再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宁夏本土报纸仍缺乏对全国受众的影响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传媒作为产业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对于其目标受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④因此除了固守本土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也不能忽视在全国的影响力。

对策性建议

针对银川市的读者市场和宁夏的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要继续为银川人提供具有地域性和社区亲和力的新闻及信息服务,这仍是当前宁夏报业占领银川市场,并走上受人青睐的必由之路;二是为银川人提供更多时事的主流趋向新闻和大量规模化的信息,不断提高报纸内容的吸引力,积极创办以“硬新闻”为主打的综合性报纸;三是运用全新的报纸定位和经营理念,尽量避免所有报纸定位不同但是内容同质的现象;四是积极做大做强有新闻延伸度的报纸,形成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进而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地区有全面、快速、及时反映本地区动态新闻的报纸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有一份在新闻深度和思想高度上强大的报纸,这样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区报业向前发展。

注 释:

①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张进海、陈通明:《宁夏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③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④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