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24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1)

高标准,全面覆盖每个行政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知识、渴望读书的热情在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农民读书难问题?如何在全民阅读中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开始试点建设,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作为一项务实的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被列为国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倡导全民阅读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全民阅读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而且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阅读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一方面要发扬中国耕读文化传统,营造新时期农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抓住新农村建设为农民阅读带来的好机遇,同时还要多为农民阅读提供丰富的出版产品和优质服务。要建设好服务农民阅读的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农家书屋要建在村上,为最基层的农民群众提供便利的阅读服务。农家书屋要为农民提供健康、实用的阅读产品,要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下工夫。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的使用方式、管理形式和经营模式,为形成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创造经验。

作为解决农村缺书少报问题的农家书屋,建在每一个行政村上,书屋至少要能够陈列一些书、报刊,能供30人左右阅读。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每个农家书屋必备1500册图书、100种音像制品和30种报刊,同时还要有一些装备,如放映设备、电脑等,主要是给农民提供一个免费看书、学习的场所。每个农家书屋的配置标准为2万元,有的地方达到了2.5万元。中央财政分别给予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50%的补助资金。对于东部地区,中央财政也给了一部分奖励费用,对做得好的地区以奖代补。

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发起和牵头单位,始终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号召举全行业之力实施好这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先后安排试点建设、颁布实施意见、制订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评定推荐书目、落实专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宣传报道、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各地新闻出版部门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民生工程。大部分省(区、市)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建设,推动了工程顺利实施,并在选书、配书、管书、用书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做法和经验。

为落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中央财政2007年和2008年共拨付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6.228亿元,2009年度农家书屋专项资金13.95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各地也已投入资金数亿元,社会各界也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的设立,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表示愿意参与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来。

严要求,每个书屋不落入虚设

据悉,为了出好书,配好书,让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制定了两批农家书屋推荐书目,2008年底制定了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形成了种类齐全、品种丰富的书目体系,能够较好地满足各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对出版物选配的基本要求。各地也在总署制定的出版物目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图书目录,较好地满足了工程建设需要。一些地区还组织有关专家、出版社编辑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群众需求,策划更多切合农村实际的出版物选题。

为了管好书,用好书,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随工程进度免费发放给全国已建成的农家书屋,以指导管理员做好书屋的管理和服务。各地也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出版物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一些地方还制定了考核制度,并且做到制度上墙,接受村民的监督。目前,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基本都配备了出版物登记本、借阅登记本和图书需求登记本,对图书保存、流转和需求情况进行记录,确保了农家书屋规范运行。不少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专门组织培训,向农家书屋管理员讲授图书分类、登记、借阅、保管等知识,组织管理员参观示范点,从而提高管理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帮助管理员更好地管理农家书屋。此外,各地还利用农家书屋积极开展新型农民读书征文、知识讲座、学习辅导、科技培训、普法宣传等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建立起换书、添书机制,利用现有资源让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动起来,使农家书屋常有新书借,常有新书看,扩大农民读书、用书的品种,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阅读需要。

如何使书屋建成后不虚设,真正起到作用?管理好书屋是重中之重。在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各地新闻出版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并发动大学生村干部、农村青年到农村去宣讲。北京大兴一个大学生村官张晶晶,每晚8~10点,给农民读经典,摘抄实用的科技信息,深受当地农民拥护。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谭汶深情地说,这项事业要怀着对农村的热爱去做,充满感情去做。64万个农家书屋,如果能从一个书屋里走出一个有志青年,那就是64万个,能走出一个科学家,那就是64万个,国家投入的钱,值啊!

为更好地督查农家书屋的建设,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多次深入地方进行督查。在2010年农家书屋工程验收督查工作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在会上指出,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用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验收督查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质量。此次验收的重点是出版物的配备,检查新书是否达到总署规定的品种、数量和选配比例,是否按照总署推荐目录执行,决不能使农家书屋成为消化出版界不良资产的渠道,决不能让劣质书、库存书流入农家书屋。此外,针对本版书过多、图书复本过多、捐赠图书把关不严、农家书屋“挂锁”等问题也将进行督查。验收督查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全署16个司(厅、办)分别对口1~4个省(区、市)进行。总署各司(厅、办)将由司级领导带队,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验收督查,验收督查工作将于10月30日前完成。

多举措,激活全民阅读热情

在郑州市“全民阅读示范点”――惠济区贾河村农家书屋,70岁的村民范国安说,到农家书屋看书,帮他解决了许多蔬菜种植上的难题。农家书屋让农民得到的好处实实在在,而把农家书屋建到村上,把全民阅读扩大到农村,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则是卓有成效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推进,农民阅读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的书博会,更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大力倡导推动全民阅读。作为书博会的重头戏,中国出版高层论坛2008年4月27日在郑州举行,专家学者们围绕“全民阅读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决农村缺书少报现象,引导农民重知识、重文化,农家书屋成了当下的必走之路,那么如何使用好农家书屋?

新闻出版总署下一步将推动各地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体部署,探索建立农家书屋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机构、健全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工作机制、完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各项制度;并将在书屋管理上进一步下工夫,建立全国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将每个农家书屋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纳入数据库,便于查询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员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利用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把农家书屋与全民阅读计划、农村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要防止书屋建设流于形式、形成摆设,就要保持书屋活起来。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通过各地更新出版物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将农民读书与当地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结合开展、利用农闲假日吸引农民看书等方式推动书屋盘“活”。2010年以来,河南省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全民阅读结合起来,收效明显。2~5月,开展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全省18个省辖市踊跃响应并积极参加,此次阅读讲演活动的开展,有效调动了农民看书读书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

甘肃省是全国最早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省份,自2005年以来,农家书屋已覆盖全省2/3的行政村。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不仅实施进度快,在农家书屋形式、形态、管理制度、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甘肃省农家书屋办公室为全省所有书屋及其管理员建电子档案、白银市让建好的农家书屋在市电视台一一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以及依托农家书屋成立“农民读书协会”等举措更是符合农村实际、推动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许多农家书屋已成为返乡农民工抚慰心灵、丰富知识的好去处。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platform of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for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 Xinya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of Xinyang city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ingqiao model", an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rough government lea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social autonomy and other form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随着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民阅读的基础平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升到文化兴国的战略高度。图书馆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公共文化实施,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阵地和场所。图书馆是一种较为昂贵的事业,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时候,图书馆职业不得不考虑结束各自为政的状况,走资源共享之路,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域阶差等非均等化问题,为公共阅读资源的供给提供公平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使地域、城乡获得同等的待遇。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制定阅读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时,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谋划布局,做到规划同步、设施同建、人员同组。建设重心下移、眼光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体现大众情怀,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扶持农村公共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地域、城乡公共阅读资源共享,通过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实现城市阅读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和延伸;建立对农村的阅读服务体系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公共阅读活动志愿者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搞好城乡、区域互动。在公共阅读服务领域,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比如以“三级投入、一级管理”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嘉兴模式”[2];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形式的“苏州模式”[3];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创立的“图书馆之城”模式、广州市创立的由政府主导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东莞图书馆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佛山市禅城区创立的“联合图书馆”模式五种构成的“岭南模式”[4]等,在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制度和技术支撑。

1. 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现状

1.1政府主导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2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99个、镇78个、街道办事处25个),共有村民委员会3042个,居民委员会278个[5]。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以信阳市新图书馆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为标志,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进行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信阳市新图书馆从2010年9月8日起免费开放,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和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6]。信阳市平桥区高标准新建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完善区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图书馆试点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互联一体、辐射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3年10月,信阳市平桥区《关爱留守儿童: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创建项目被文化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视角的独特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7]。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6个,农家书屋22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市,建成10个县级中心和3010个村级站点[8]。目前,信阳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1.2信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阅读空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也承担了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成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图书馆事业实现全覆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支撑和平台依据。以信阳市图书馆和平桥区图书馆公共阅读活动开展引领的信阳市城乡公共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

固始县图书馆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少儿读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读书心得演讲比赛[9]。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手拉手心理健康辅导、精品动漫连连看、儿童才艺展示比拼、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特色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尽情享受家的温暖[10]。光山县文广新局斛山赛区联合中心学校举行了读书朗诵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来自斛山乡的10个农家书屋。斛山乡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举办了中小学生农家书屋夏令营、主题阅览、“我的书屋・我的梦”演讲、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全民阅读活动等,动员组织群众和学生走进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学习文化科技知识,赏读名人名篇,涌现了一大批读书用书和喜爱朗诵的读者[11]。光山县槐店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和暑假还乡的大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围绕县里每年举办的读书朗诵大赛确定的主题,15个农家书屋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 [12]。光山县文广新局协同乡镇党委、政府把组织留守儿童到农家书屋读书消夏作为掀起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抓手,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儿童读书工作。派出7个辅导小组,组织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410人次,深入书屋辅导指导借阅活动[13]。

1.3公共阅读服务呈现区域间不平衡

普遍均等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价值诉求,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生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前途的[14]。信阳市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信阳市公共阅读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书香引领社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开展公共阅读活动的重点。但是,信阳市是革命老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缓慢、基础薄弱,图书馆事业建设起点低、欠账多,不仅在实施建设、运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的相对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各县区之间也由于服务对象、财政保障、基础建设等外在条件,以及服务理念、管理手段、技术应用等内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阅读活动开展不均衡现象。比如信阳市的平桥区和负忧,同样处于市辖区,平桥区已经形成了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负忧图书馆处于中心城区的老馆由于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于2013年11月搬迁到琵琶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据信阳市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信阳市县级图书馆(新县图书馆正在拆建)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共阅读活动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平桥区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乡镇图书馆不能替代文化站,还不能称之为“平桥模式”。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该负责人对“一体化”提出质疑,图书馆与文化馆功能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政府投入渠道不同,管理运行方式和手段不同,评比标准不一致,怎么可能实现一体化呢?政府每年都在增加投入,乡村两级主要是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目前正在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上网问题,一批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即将配送到网络无法覆盖的农村,保证所有的农村地区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但是,由于村级组织的空壳化问题,政府投入的网络资源设备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经济落后,不能进行配套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能发挥太大效益。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文化职能部门的资源,以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为原则,构建运转协调、经济高效的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普遍均等化发展。

2.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模式构建类型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两级,由于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仍然停留在有阵地无经费,有图书无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目前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运作最好的平桥区,依然遭遇发展的经费短缺和专业力量薄弱的困难。2014年10月8日,为更好地推动平桥区承担的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平桥区政府在平桥区会展中心召开了全区综合文化站站长及主管领导、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大会,集中讲解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目标考核要求。在随后召开的部分乡镇图书馆管理员与文化站长的座谈会上,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长普遍反映了经费短缺的困难,几个乡镇图书馆的附属设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没有维修经费,农家书屋管理员经费没有来源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不同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16]。

公共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应当由政府主导建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转变过程中,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法人治理试点为契机,认真总结平桥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经验和不足,按照总分馆体系的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型、行业指导型、社会自治型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1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行做法,该类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苏州、嘉兴、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县、乡三级政府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投入,从而形成较好的服务效益,好的服务效益能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发展态势激励政府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投入的力度加大,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邱冠华馆长对于苏州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经历的两次建设过程感慨颇多,第一个分馆―沧浪少年宫图书馆是他历时半年才寻找到的合作伙伴,由于运用了“动态资产权”、“孵化式培训”、扁平管理等方式,直接由总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保证了分馆正常开放、资源适用、服务专业、活动统一,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读者盈门,后来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到市图书馆,到2011年底,苏州市已有36个分馆[17]。

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制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原则,统一建设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街道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18]。“平桥模式”是政府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供给体系的前提下,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主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乡镇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19]。目前,平桥区图书馆正在积极创建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以留守儿童特色服务为抓手,带动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促进平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经过文化示范项目的创建,平桥区将以5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和阅读活动的开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流动图书服务方式作为补充手段,积极与乡村学校图书室进行融合互补,形成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齐全、阅读活动常态化、阅读服务人员培训专业化、阅读服务制度规范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2行业指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建设,而且需要阅读专业团体的指导,尤其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很少或是没有开展的县区,行业指导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公共阅读服务实践领域,完全依赖政府主导建设而最终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出现的万册乡镇图书和千村书库都遭遇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总结上述现象的发生,于良芝教授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品质的塑造,同时指出,十二五时期兴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如果不能完成专业化品质的塑造,依然逃不出昙花宿命的结局[20]。

信阳市图书馆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较少的县区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为平台,通过完善信阳市图书馆协会,将阅读指导与推广的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方式,构建行业指导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管理体系。比如负忧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由于负忧图书馆的拆迁导致无法正常开放,现有的15名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面临退休、病休等原因,只有5个能够正常上班,并且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不可能将公共阅读服务向乡村延伸。负忧图书馆王建东馆长也希望能够像平桥区图书馆一样将公共阅读服务延伸到乡村,负忧图书馆的受众群体有许多是居住在工区路的工人、学校的学生、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读者到图书馆反映说:“图书馆的藏书还没有自己家里的书多,信阳市的交通、绿化都那么好,政府为什么不把图书馆建好呢?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而且表现在居民的思想和修养上,没有公共阅读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明城市。”

对于读者的质疑和抱怨,王馆长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图书馆专业人才招聘计划虽然已经批准,但是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办法需要按照公务员考试的程序进行公开考试聘用,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每年10万除去水电费也所剩不多,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有20多万册,大部分都是时期的旧书,搬家的时候仍然放在市中心的老馆旧址处,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价值,没有持续的文献资源更新,就无法吸引读者产生服务效益。因此,负忧图书馆目前的境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必须依靠当地的图书馆协会的专业指导。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负忧政府能够将国家下拨的条块不同渠道的资金进行整合,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经费,与市图书馆签订委托协议,成为市图书馆的分馆,借助市图书馆的专业化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在负忧图书馆做大做强之后,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进行功能和经费整合,实现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共享,让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优惠。

2.3社会自治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阅读难问题,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提供政策、资金、专业技术的支持,力争让阅读成为农民的一种习惯,从要农民读书转变为农民自己需要读书。当各种途径搭建的平台让农民阅读成为可能之后,农民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致富信息交流会、娱乐健身交谈会等将成为社会自治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然,为乡村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和技术能手等社会自治力量的重要源泉流向城市,农村逐渐演变成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386199部队,农村社会自治资源匮乏导致村级组织虚化和空壳化。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机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到知识工程的农家书屋建设,从文化服务中心到综合文化站的达标建设,每一项工程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农民、关注农村、关怀农业的惠民情结,但是当我们深入农村之后才发现,上面的千条线到下面却找不到描绘农村发展蓝图的穿线人。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3)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进一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全体公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把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国家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让人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受快乐,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认真普及不同阶段的活动主题,及时推荐各类优秀读物,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广泛宣传出版发行单位和图书馆、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在解决群众看书难、买书难问题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和先进典型,特别要广泛宣传各行各业向边远农村群众、国家贫困县学校、边疆哨卡、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捐赠助读的好做法好形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制作和播发推动全民阅读的公益性广告。通过宣传,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多读书、读好书,踊跃捐赠、共享阅读的舆论氛围。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使全民阅读活动取得切实效果。提高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和文明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既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又要根据每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取得阶段性成效上下功夫。2008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三大主题。一是春节期间,以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过文明祥和佳节”活动为主题,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以开展“北京奥运知多少”主题阅读活动为主题,普及奥运知识,增强爱国热情,展示良好风貌。三是国庆节前后,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组织开展“我与改革开放30年”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各地各部门可参照上述三个阶段三大主题,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全民阅读活动。今后每年,、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同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总政宣传部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制定并全民阅读活动行动计划,推动指导活动开展。

四、大力倡导开展捐赠助读活动,努力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开展捐赠助读,是现阶段缓解部分困难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要创新公共出版服务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扩大受益范围,提高捐赠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当前,要把捐赠助读的重点放在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上,积极实行政府采购、企业赞助、社会赞助等方式开展捐赠,继续实施“送书下乡”等便民措施,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4)

三千封来信提议将读书活动命名为“振兴中华”

上海读书活动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发生发展的。1982年3月,上海市总工会、解放日报社、团市委、市出版局共同酝酿发起读书活动,并在解放日报上征集题名,三千封来信提议命名为“振兴中华”。4月30日正式定名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1982年5月,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读书活动一开始就以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为核心,以读“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为重点,当年就有80万职工踊跃参加,广大群众还创造了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和心得征文“三大武器”。1983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总党组《关于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报告》,中共中央为全总党组就某一项工会组织活动的报告,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作出批复,这在中国工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共中央的批复高度肯定了上海读书活动,职工读书活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了。

30年来,上海读书活动共举行全市性的各类演讲活动、读书征文、知识竞赛、读书联谊、理论研讨、成果、培训讲座、读书节等大型活动250多次,直接参与人次达600万,在读书活动中获奖的人数达30万人次。

自1995年以来,为了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上海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读书节。尤其是最近五年,上海读书节的主题从“有一种希望叫读书”、“读书,将希望变成现实”、“读书,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延续到“人生,因读书而精彩”、“读书,让生活更美好”,紧密结合形势,满足群众文化的需要,所设主要大型项目超过150项,内容琳琅满目:其中既有夯实学习型企业和组织“创建”活动的,也有真切关注在职职工、少年儿童、农民工、“新上海人”、残疾人、社区老年人、郊区农民,甚至监狱服刑人员读书需求的;既有“读书明理知荣辱”诗歌朗诵等比赛,也有上海职工“迎世博,学双语”等系列活动,成为提升市民素养、传承城市文明、共迎世博盛会的一个巨大交流平台。

读书成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

在时尚青年徜徉的徐家汇港汇广场,出现了上海文化的新景观,团员青年们创办的“书香人生”流动书吧,有三大柜崭新的书籍供路人免费阅读。购物的姑娘,坐下来歇歇脚,陶冶情操;逛累了的情侣在这里读一读席慕蓉和舒婷;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感受书香的氛围……

“同在阳光下”为农民工送文化系列活动,维护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2006―2008年,市总工会和市文明办为农民工送书15万余册,成立农民工业余学校100余所,发放农民工网络学习卡15000张,演出文艺节目近250余场,还赠送一批电脑、电视机、DVD、投影机和数字电影放映机,一次次活动,一场场演出,凸显着新上海城市的人文关怀,显示出读书活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蓬勃生机。

楼组读书活动是静安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静安区图书馆积极倡导,社会各界支持,居民广泛参与,读书楼组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个,参加读书活动的居民从几十人次发展到万余人次,活动覆盖全区五个街道七十八个居委会。现在楼组读书活动已经在全市蓬勃开展,书香弥漫在家庭,文明常驻在楼组,和谐的阳光荡漾在社区。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5)

农家书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湖南省自2006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以来,到目前全省所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共建农家书屋43835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湖南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把农家书屋工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经过6年的发展,农家书屋扎根三湘大地,真正服务于农家。

在“鱼米之乡”湖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课堂、农村的文化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

《农家书屋》:请您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实施过程等方面,谈谈湖南省是如何推动并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

朱三平:湖南省在2006年试点建设200家农家书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评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主体,量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考核标准,实行月调度、年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我们坚持立足农村实际,综合考虑行政村分布状况及经济、文化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把农家书屋建在村部、村级活动中心、村小学、祠堂或农家商店、农民文化户等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国家要求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上,省市各级还分别给予资金支持。采取村支两委推荐、县市区批准、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的做法,选配了一大批有一定文化层次、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热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为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各地对先进书屋和优秀管理员实行奖励,通过新闻媒体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的宣传。

《农家书屋》 :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是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的?

朱三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全省相继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相关制度;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出版物借阅意见反馈制度,为出版物的采购和更新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我们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农家书屋阅读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知识讲座、读书征文、新型农民培训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有一技之长或有较高威望而乐于行事的农户为中心,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地制宜,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作家和文艺单位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了《书香满农家》、《我们的老公都变乖了》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在当地巡回演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农家书屋》:湖南省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形成哪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模式?

朱三平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投资总额大,而且后续运行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我省坚持在投入上不搞 “一刀切”,在确立前期建设配套投入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设立农家书屋维护管理经费、出版物更新经费和工作经费,并与配套专项经费一起列入财政预算”,确立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为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后续建设和管理服务,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引导和鼓励农家书屋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各地积极发展了一大批与商业活动相融相生的农家书屋,带旺了人气,带火了生意;有的村以其它方式适当补偿农家书屋运行经费及管理员报酬,鼓励农家书屋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图书馆”,鼓励管理员成为“文化专业户”,并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继续投入书屋建设,既解决了后续投入问题,又破解了管理员的报酬难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捐助投入办法,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共建农家书屋,政府投入型、企业捐助型、部门帮扶型、上级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各种类型并存,形成了长效扶持机制,有效解决了维护管理、图书更新等问题,增强了农家书屋活力。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6)

1现状

    1.1阵地服务

漯河市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通过不断加强阵地服务,漯河市图书馆近几年来每年接待的读者数量增长速度均保持在5%左右。目前,持证读者人数达12000人,.年流通总人次202119人次,借阅书、报、刊395967册次,检索课题跟踪服务20项,解答读者咨询5000余条。

1.2特色服务

1.2.1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市图书馆自搬人新馆以来,每年举办50次读者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学术讲座、猜谜、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图书宣传、有奖征文、影视播放、读书活动等多个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对象既有老人,也有儿童,更有部分视障人、聋哑人等残疾弱势群体,受到了读者的肯定与欢迎。

1.2.2为少年、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

少年、儿童服务工作现在已成为了各馆开展读者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6市图书馆在少儿阅览室开展了“准父母教育”“亲子读书乐园”“家教之窗讲座”“母子读书演讲会”“家长读书协会”“小读者俱乐部”等一系列活动,还广泛开展了“孩子与父母一同走进图书馆,共同读好书”的活动,使毎个家长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让每一个年轻的家庭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1.2.3为下岗职工提供服务

市图书馆利用本馆文献资源优势,免费为下岗人员办理借阅证,并举办了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班、知识系列讲座、免费电脑±音训活动(±削1丨地点为市馆电子阅览室)。另外,市馆又同劳动局等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下岗人员读书协会,以促进下岗人员的交流,使他们相互獅,努力学习知识技术,早日实现再就业。

    1.2.4为科技兴农服务

市图书馆针对农村的特点,对源汇区4个乡的各个自然村进行了详细调查,建立专业户档案48个,开展了“送书下乡”活动,定期送去农民急需的政策法律、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图书、报刊和市馆自己编印的《致富信息》《农村养殖技术》等10种农村实用科技二次文献。

1.2.5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援助

市图书馆从2008年起长年坚持帮扶漯河市区各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不仅主动送书到工地,摆流动书摊,为他们发放免费借书卡,还紧密跟踪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准确收集相关信息,编印二次文献《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问答》《漯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为农民工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医疗保障信息。

1.2.6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市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交流功能,坚持为潔河市三剑客奶业公司、漯河市鮮冶金和天翼公司长期无偿提供信息和咨湖陕,请有关专家,教断Mdk*管理,创新能力,雌知识,i憤机知识、信息技术培训和讲座活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3建立分支,扩大辐射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上阅读率不断增长,而图书馆读者群呈现出持续萎缩的趋势。面对这一挑战,市图书馆在以开展阵地服务创新为重点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以创办“全民图书馆”为突破口,带动全馆服务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3.1走进兄弟单位,建立“结合馆”

市图书馆位于沙遭河以南,为方便沙澧河以北的市民借阅,市馆在位于新行政区的漯河市会展中心综合部二楼建立了阅读站,使用面积超过2100m2,实行文献资源的集中调配、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保证该阅读站在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上达到一个小型图书馆的水平。该阅读站与主馆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真正方便了沙澧河以北的居民借阅书刊资料。新型的管理模式非常便捷,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1.3.2走进军营,建立“军队图书室”

市图书馆帮助驻漯某部建立了图书室,并经常更换书刊资料,深受官兵的欢迎。市图书馆根据部队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官兵的思想推荐读书书目,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心得展评等,让军民共建传统发扬光大,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1.3.3帮助特殊群体,建立“残疾人图书室”

市图书馆从1998年开始就致力于为特殊群体服务。2003年,市图书馆与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漯河市聋哑儿康复中心和漯河市福利院合作,分别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图书室,定期上门更换书刊资料,并为他们赠送了书架。

2问题与对策

    2.1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经费投人不足巳成了漯河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市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业务基础,但经费不足却导致业务工作的一系列恶性循环。书刊年人藏量不足影响了读者服务工作,尤其是总藏量严重不足、资源建设比较单一、数据库资源相对缺乏,制约了图书馆的深层服务。另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不到位,影响了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和资源服务工作。

对此,市馆应加大非政府投人,以政府教育拨款、企业投资、私人捐助等为主要经费来源,调动各方的投资积极性,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为图书馆投资和捐赠,保证图书馆稳定的经费来源。

2.2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少

截至目前,市图书馆有在职员工26名。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有10人,占总职工人数的38%;大专学历员工14人,约占总职工人数的54%;中专学历员工2人,约占总职工人数的8%.高级职称3人,约占总职工人数的12%;中级职称9人,约占总职工人数的35%;初级职称10人,约占总职工人数的38%.因此,市图书馆要引进一些既懂文献信息专业,又懂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职工奋发向上的热情,建立一支高素质、精业务的职工队伍。

2.3深层次服务工作有待加强

漯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图书馆专题咨询、决策参考、情报检索等服务将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市图书馆应在开展一般性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深层次服务,充分利用新馆先进的技术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服务,并依托共享工程,努力为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为地方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民读书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素养教育

导言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觉醒与渴求程度,信息能力是识别、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信息设施和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就研究者们已做过的对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的信息需求非常旺盛[1,2],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意识很强。但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信息条件等的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却整体比较低,从而使得他们大量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在开展“农村书屋”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络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构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全部含义。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使用网络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

1影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因素

1.1自身原因

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经济收入是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两点,本世纪最初十年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研究者的调研得到印证。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3](下称文1)显示,51.1%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4](下称文2)显示,38.7%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素质较低都可能是没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无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关于经济原因,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同期,笔者参与的针对山西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也显示,有13%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被访的有效人群60%为纯农业家庭,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较大,约为65%。在最想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中有43%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脑网络,但最常用的方式中他们选择了电视。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很低,可用于信息消费的比例相应也低。经济原因是他们最想用和最常用的获取信息方式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到60%以上。但这部分人大部分在城镇务工,并未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真正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还是处在偏低的水平。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但农民的消费重点放在住房改善上,用于信息消费的很少。智能手机消费也是集中在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人员身上,传统的纯农业家庭在信息消费上的开支比例依然很低。

1.2外在原因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依信息条件而定。文1调查结果显示,35%的农村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文2调查结果更是显示,有近67%的人每天看电视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期对山西省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456名被访者中371人有手机,占到了80%强,电视和座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95.2%和50.88%的人分别选择电视和手机短信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说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最为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主要是电话和电视。而由于目前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网络的农村居民更少,被访的456户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不足被访总量的1/5。其中上网用户数只占到被访总量的1/4,只有不到1/3的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意识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息能力全面提高了,反而暴露出了更多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由于内在的文化与经济条件所限,迫切需要农村图书馆作为外力来促进与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但由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尚未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网体系中,所以,虽然农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白,但成果并不乐观。对山西省300余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1/10的村子设有图书馆。其图书来源主要依靠各种不定期无规律的捐赠,表现为没有针对农村居民需求捐赠,而是由捐赠者意愿决定的。所捐赠图书大部分是捐赠者将他们不需要的图书捐赠至农村图书馆。另一个表现是捐赠的无计划性,甚至完全依捐赠者的兴之所致。农村书屋建设规划性差、随意性大以及样子工程特点的缺陷,使信息能力薄弱的农村居民虽有信息需求,却一直处于无助的状态。

2农村居民信息素教育内容

2.1培养信息能力、兴趣和习惯

信息素养基本的含义是信息能力、兴趣与习惯。能力是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基础。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备一般的阅读能力基本之后,重点转移到培养他们的信息兴趣和习惯。培养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入手,逐步带动,慢慢培养他们的信息习惯。对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不能想当然地界定。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中,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中,“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信息高居第一、二位,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粮食市场”和“国家和地方农村经济政策”却位居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对“想通过图书馆读到哪方面的书”的调查结果中,有农业经济方面的,但最多的还是文学类的,尤其是小说、军事类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在具备一定上的阅读能力、养成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必备条件。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信息兴趣与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信息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尤其是信息识别能力差,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更谈不上。因此,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道德教育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完成。

2.2学习网络使用基本技能

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必然包括使用网络。培训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远程通信(电子邮件,QQ及微信等即时会话方式的使用,语音视频会议),应用多媒体(媒体简单制作与播放),查找网上信息,使用农业网站,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等等,而且依照一定的前后顺序来学习。

2.3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数字环境下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其核心内容。网络是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环境,决定了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特点[5]。因此,培养农村网络信息用户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可帮助他们认识并避开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欺骗、信息污染,并从一开始使用网络就成为维护网络道德的卫士。

3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实现

3.1全面建设并发挥农村书屋作用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图书室、网络是基本的外部条件。图书室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阅读能力的最好场所。集中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读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农村书屋建设发展多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萎缩状态。农村书至的建设要实现突破,需要在资源建设多样性上有所改变。首先,在图书来源上要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发放,自外而内的捐赠这些被动方式。由村集体支出,自主购入适用图书,满足村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经济需要。同时,要将网络引入书屋建设,提供网络资源服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工具。电话光缆的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已经具备了上网条件,但正如文1、文2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像支持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样在电器下乡中对电脑下乡和网络费用方面给予农村居民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村集体可以将网络引入书屋,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有经济条件的可购置农业经济与娱乐类数字资源供村民使用;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可充分发挥村中大中专学生的作用,在网上选择合适的免费资源,并在假期对村民进行指导,教会他们使用免费资源。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有能力的村集体可以发挥智能手机作用,利用微信平台等免费推送服务到村民手机,作为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延伸。

3.2借鉴图书馆总分馆制思想保障农村书屋长期发展

囿于资金与人员的不稳定,依靠分散的单一村集体经济,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长期性可能会出现波动。如果能够至少以乡镇为牵头单位,做到一定范围内统一管理与规划,将有利于农村书屋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图书资源建设上实行统一采选加工,既能降低购置成本,又能统一加工标准,有利于图书在各书屋间的流动,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功效。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更能体现出总分馆制的优越性。在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上,总分馆制模式在农村书屋健康发展中起着更明显的作用。对于各农村书屋来说,图书规范加工人员与网络资源服务指导人员尤其缺乏。借鉴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乡镇一级配备图书资源专业人员,各书屋在业务上接受乡镇总馆指导。

3.3培训方式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意识较差,识别信息和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网络的利用能力都较低,要求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要采取有组织的形式。农村居民日常居住与劳动生活的特点为分散分布,劳动作息时间有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时间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即错开农时,集中培训[6]。在具体培训中,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及参差的现实,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具体可采用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一来是因为孩子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来是在家庭成员间开展学习对家长与孩子来说都是宽松的环境,避免家长怕被外人嘲笑的窘境,也有利于督促孩子学习。继之以后,可以采用带头人带动普通人的方式。带头人指在当地从事种养殖业、运输业等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一来比普通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好,另外有信息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也有能力投资电脑及网络,进行信息消费。而普通农村居民由于有了前期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也不忌惮与别人的交流学习,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培训方选择上,任务驱动法是值得推荐使用的好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需要出发做一个案例,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例,让学员学习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其中,制作适合的教案是这个方法的关键。在前期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使用现有市面教材进行。在后期的普通农村居民与带头人共同培训学习中,选择与当地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案例,选取与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进行示范性解决,非常直接而又感性地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信任,让他们体会到网络对自己实际的用处。有研究者提出了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的SPOC模式[7],也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与劳动特点而设计的。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学习模式,通过准入的限制,来保证接近水平的学员在一起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线学习作为一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容,只有在基础培训完成后,学员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才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它在后期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

3.4培训承担者

在目前我国的基层一级文化组织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服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前,国际上有一些志愿者组织从事信息援助工作。他们从国内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不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具有教学经验,组成为一支人才结构多元的团队。在援助活动中,他们多与被援助地的学校(或其他文化团体)合作,实现针对一地或一个领域的信息素养志愿服务。这种志愿者组织的工作系统性较强,从前期的调研到信息素养培训,再到项目结束的跟踪,从资金到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

4结束语

在农村信息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素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和消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这一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最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永健,赵艳涛.对山东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传播实务,2007(3):45-47.

[2]蒋子春,张振国,姬志刚,等.农民信息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34(28):5438,5440.

[3]方允璋,林敬,金美丽,等.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40-51.

[4]邬卫华,王龙,金美丽,等.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52-63.

[5]明冬艳.网络道德教育浅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7-39.

[6]原小玲.农村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135-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