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技术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09:50:05

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技术培训篇(1)

自从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全国各地都在为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而出谋划策。从2008年年末开始,江西、湖北、四川等农民工密集地区都出现了由政府组织的面向农民工的网络招聘和免费学电脑现象。

虽然从短期来看,这对帮助农民工再就业所能起到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毕竟迈出了象征性的一大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工群体就业、培训的意义不言而喻:从短期来说,关系到这次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农村产业升级,以及我国农村改革的成败。

细看如今的教育信息化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公共教育以外的面向青少年和中高端职业群体的教育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术在这其中的应用也非常普及;但与此同时,真正需要信息技术来产业化的领域,也就是面对农民工、城市基层劳动者、下岗职工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却相对冷淡得多。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指出,我国农民工信息化问题涉及的人口可达到5亿,但目前采用网络形式“上网找工作”的农民工仅仅占到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可以想象这是多大庞大的一个信息技术消费群体,其中等待挖掘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为什么现实的需求与市场的发育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诚然,包括农民工人群在内的基层劳动者缺乏支付力是最关键性的因素,他们买不起电脑,也花不起学费。缺乏消费能力,就很难吸引网络招聘、培训机构的注意,整个农民工信息技术职业培训市场就很难产业化。

因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谁应该为农民工的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买单?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类似一些以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网站。比如,“西陆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这样一家基于电视媒体、电话和互联网手段搭建的中介平台,主要提供提供就业信息与劳务转移服务。到2008年10月底,该平台累计收到了30万个农民工的求职需求,为农民工们提供就业指导,成功为3.5万个找工作困难的农民工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但这只是一个个案。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学电脑现象,依然是由政府或者政府下面的官办机构(教育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等部委)牵头组织为主,用人企业或其他力量很少参与进来。

政府当然应该在这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只靠政府力量是不行的,农民工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要真正形成大规模,还需要市场的推动,形成产业化,才能有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虽然过去对“教育产业化”充溢批评之声,但事实上相比其他教育领域,农民工的信息技术培训才是真正需要产业化的。

农民技术培训篇(2)

一、培训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7―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圆满完成了3期295名果树类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学员包括各乡镇果树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生产大户以及果农协会或合作社的社员等。通过跟踪调查,已经有7名学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6000多名,其中1个被评为“省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获得葫芦岛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称号,1个荣获“葫芦岛市示范农业专业合作社”。三道沟果业合作社生产的SOD精品水果荣获2009年辽宁省苹果评比金奖,1名学员荣获2009年“葫芦岛市果蚕花药科技明星户”称号。

(二)增强了果农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通过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学员在培训中得到实惠,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眼界宽了,胆子也大了,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氛围。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实践相结合模式

针对学员实际情况,我们灵活调整培训方案,压缩集中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践授课学时,将原来制定的4个月培训计划分成若干培训段,错开果农的繁忙时期,在相对清闲的时间组织上课。将之前采用的“请上来”培训方式改为“走下去”,由果树所组织专家和业务骨干到基层去开展培训,减轻了农民负担,让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提升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以产区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培训模式

果农协会与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的需求具有主动性、自愿性等特点,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果树专业合作社或果树技术协会为单位,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为主要切入点,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班,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果业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和合作社骨干成员。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在合作社或协会里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以科技特派团作为其技术依托,以果农合作组织为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和推广桥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分地域分树种分特色产业和果农实际需要开展务实高效培训

由于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格局在一些地区已初步形成,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主要生产、经营的树种和品种存在很大差异,对培训具体内容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根据不同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以及果农的生产实际需要,精炼内容,简化技术,强调实用,注重实效,及时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传送给农民,同时要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科技培训下乡进村入户,务实高效解决学员与果农反映迫切的生产实际难题,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四)采用科技特派团+农民技术员+基地+产业的农技推广模式

通过探索建立新型的“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民技术员)+果农+产业”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密切与果农协会、合作社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技术服务与技术扩散的畅通;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技术员和经纪人队伍培训,成立特派团“嫡系部队”,为产区留下了不走的技术员;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实现了果农和专家、技术与产业间的无缝连接。通过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镇、村屯,以技术扶植的方式在果农中间建立明星示范户、示范园,从而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的示范园,让果农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赢。

(五)强化管理,为学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切实加强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提供师资、教材、培训场地、餐饮、住宿等全方位的保障服务,积极为学员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断在贴心、用心、细心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真正使服务保障工作上档次、有品位、出品牌,体现现代后勤科学管理的水平。

(六)实施跟踪服务,建立学员反馈机制

通过定期走访、设立热线电话、建立专门电子信箱、建立QQ群、信函调查、意见反馈等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解决技术疑难,组织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典型,找出在农民技术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为学员们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民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不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2.农民技术员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技术员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3.由于我所属于科研单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学员的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与兄弟办学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吸取他们好的教学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弥补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做好今后的教学工作。

4. 缺乏浅显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应当做好培训教材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编写出适合于农民技术员阅读和参考,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材料。

(二)建议

1.应当建立和完善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形成农民接受培训的内在动力,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学习,做到一切从农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个人意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或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 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应当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践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变“灌输式”教学为“订单式(或菜单式)”教学,根据学员实际需求选择内容与调整教学,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式多样的灵活培训。在教材选择上,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以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技术员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技术员在业余时间可以自学。

3. 资金不足,培训要求高,时间长,工作量大,教材及辅导材料需求量大,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农民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农民技术培训;乡村精英;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 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 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 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 吕卫东 朱宏斌 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 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

2、刘德忠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3、李军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j].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6(4)

农民技术培训篇(4)

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实验区之一,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的共同推进下,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建设目标,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的融合,是未来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数据共享、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学内容,同时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善,农民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结合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的有利条件,天津市农广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手段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切入模式,探讨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方法,在构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下,实验探索并得出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中央农广校承建的“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提供物联网应用方面的一些参考,最终达到顺应数字时展,提升农广校体系教育培训能力的目的。

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特点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受调查486位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48人,占10%;高中或中专123人,占25%;初中248人,占51%;小学53人,占1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有14人,占3%。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

(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所提高

受调查农民对种养业生产过程中“知道”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合理使用的分别占92%、88%、87%和89%。

(三)农民对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意愿在逐渐增强

受调查农民中,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占37%。全部调查样本中,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6.9天,而参加了协会和有关合作组织的180户农民平均参加培训的时间为9.6天。

(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受调查农民全部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型手机的农民占81%;121人拥有计算机,占样本总数的25%;有87人开通了宽带上网,占样本总数的18%;有112人具备上网检索信息的能力,占样本农户总数的23%。

(五)农民最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是本村和基地

受调查农民中,有83%的农民选择了“本村”;有76%的农民选择了“基地”;有52%的农民选择了“乡镇”,选择“市、区县”等其他的占10%。说明农民愿意就近参加培训。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依然是种养实用技术

农民对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都有强烈的需求。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占76%;蔬菜生产技术占50%;选择水果、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的分别占27%、13%、6%,说明粮食生产技术、蔬菜实用技术培训需求依然强劲,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式生产及苗木花卉技术培训需求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技术的达到39%,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19%、养牛11%、养鸭6%、特种养殖6%。实用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运输和财会,分别占11%、11%和10%。

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情况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和天津市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建设机制。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核心试验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视频接入。在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应用工程上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同时,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已在50个乡镇和156个基地建立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建设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上扶持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应用试点农业企业;组织百余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与12家电商企业开展了首届网农对接活动。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制定了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组织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

三、实验探索研究

一是针对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相关配套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利用。开发、撰写《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等培训教材。一方面, 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优化重组,在日常教育培训中不仅要做到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还要做到对农民接受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反馈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改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是对农广校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及合理利用。目前天津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1个天津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12个区县分校及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农广校系统教学条件。建有天津市农广校移动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和多功能演播室及计算机培训教室,并建有图书音像资料中心,藏图书音像资料近3万套;建有独立域名的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站,丰富了网上视频教学和文字教学。12个区县分校全部建有多媒体培训教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双向卫星接收小站及专业教学设备。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全部建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每天能收看农广校系统4套卫星教育培训节目。

三是在服务模式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普适模式开展高效服务,可以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目前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中的网上视频教学部分已经嵌入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内,供农民免费使用,而且市服务平台和区县服务平台是互联互通的。

四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探索研究的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坐落在武清,是武清区农业物联网20个应用点位之一。这些点位采集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武清区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平台分为咨询接待区、专家坐席和指挥调度大厅三个区域。咨询接待区主要是针对农民上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接待和解答;专家坐席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指挥调度大厅通过在全区设立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对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同时,还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培训等综合支撑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短彩信、移动互联网、语音、IPTV五种信息服务通道,为农民群众提供权威、及时、便捷、低廉的涉农信息服务,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保障手段。

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对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区内、园区外对照性农民教育培训班,进行了教育培训效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判定课题实验的效果。

对园区内外12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其中,园区内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85%、达到良的占15%、差评无;园区外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65%、达到良的占35%、差评无。对培训内容最大收获方面(多选),园区内农民88%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81%选择了培训及时、8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园区外农民80%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78%选择了培训及时、7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农民学员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农民学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针对性培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学员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现在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对20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学习比以前的培训班学习更有针对性,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现在要注意和马上要做的内容,回去后能及时按照老师讲的知识开展实际操作,这样知识记得牢固了,自己的收成也有了保障,相比以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愿意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

从调查问卷、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强服务整个领域农业信息、数据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农业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数据采集的优势,缩短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时间,高效精准地获取当地农业各方面信息、数据),帮助广大农民把学到的知识按照适时的农业信息和数据,准确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当下较便捷、高效、易操作的模式。

通过对农广校现有资源中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载体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农广校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进修,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模式图中我们对现有中央农广校开发的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中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提出了按知识点分解制作农民教育培训微课程的模块,课题组认为此模块的开发和重组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农业物联网利用各类传感设备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传输,使大量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资源按时间、区域、类别实现共享,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传统的大面积普及性培训变为更高效的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对农民开展精准培训一方面需要教师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开展面授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时性较强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我们现在开发的绝大部分教育培训资源都是完整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这样的教育培训资源更适合普及性培训,不能适应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发一些“一事一培”的知识点型的微课程,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检索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开发,同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推送,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的目标。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在制作各类网络微课程,也做了不少农业方面的微课,但是也只停留在制作、网络共享的层面,因此农广校体系应该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此模块内容,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农民教育培训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惠及农民,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

(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说只强调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应用。我们是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对于我们农广校教师来说,我们要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训水平。

我们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智能信息网络方面研究,定位在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升级,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基础教学和关键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从各种先进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手段。

(三)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撰写相关论文的教师多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实践,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四)培养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

经过课题研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唤醒了农民的现代意识,激发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率、要收入,充分调动了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利用各种途径的学习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要与农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农民的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能力,引导农民在实践中学习,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

农民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农民培训;技术基础;支持服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近年来现代远程培训成为当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手段,但是其实际应用过程中来看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其它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方式。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技术、WAP技术、3G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推广,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依据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学习应用的研究,结合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民接受培训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实施,笔者提出移动学习可与农民教育培训相结合,移动学习模式可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一、农村手机上网空间的拓展为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学习终端手机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移动学习终端手机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同时,移动学习终端手机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极强,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能够进行多媒体传播,具有信息的私密性与整合性,传播的同步与异步的统一,传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等优势。手机应用于农民移动上网学习,接受相关知识教育培训,既符合农民“随时、随地、随身”与“短、平、快”进行学习的需求,即学习不再受桌子、电脑以及网线的限制,又符合移动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价格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很多农民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且多数农民所持高档手机均可以支持浏览器浏览,这为移动学习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中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学习工具。

(一)当前农村手机上网率较高,营造了农民移动学习环境氛围

根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分析,中国农村上网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其净增长率将超过20%。这清楚的表明了对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增长、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对信息的渴求等多方面原因促使了他们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作为互联网信息浏览的一种新方式--手机上网,也成为中国农村广大农民上网的一种方式,借助手机可以构建一种移动学习环境,获取有用信息。有关数据表明农村手机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程度较深,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7.0小时,半年内增长了2.8小时,均高于农村非手机网民的使用程度。这些都有力地表明了在农民群体中实施移动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移动学习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中的应用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农村社会发展。

(二)农村手机上网潜在价值大,孕育了农民移动学习发展空间

随着手机传播媒体、网络媒体、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手机的用户认知度和认可度、用户数量在农村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手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承载的各种媒体信息更加趋于完善和多样化,更加促使了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农村已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有26.3%的用户表示未来会使用3G手机上网,有34.0%的人对手机上网持观望态度,表示不确定未来是否使用。在未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17.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可能使用手机上网,这一比例高于网民总体中收集上网潜在用户的比例,而在这部分人中,又有49.5%表示会使用3G手机上网。因此,农村3G未来市场容量存在较大弹性,随着家电下乡的展开、3G应用的推广,农村3G应用的能量将逐步得到释放,未来或将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结合农村手机网民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意向,CNNIC认为中国农村手机上网用户是农村网民中价值较高的用户群体,是未来农村互联网市场的价值用户,但目前这种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实现,应该针对该部分人群对农村手机上网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农村手机上网空间的日趋扩大,促进了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部门的强烈竞争,诸多通信厂商为争夺农村市场创新技术,并将其作为一个主要阵地,这为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在的迅速发展下,宽带的迅速普及和农民朋友对信息的渴望,各类宽带业务也在农村展开和逐步普及,这又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及技术支持服务和移动学习结合的又一前提条件。移动通信宽带业务的提供和介入、3G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一)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将有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集成在一起的网络,随着它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互联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将农民需求信息共享于网络中,让农民能够方便获得真实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也可了解市场信息,同时也可通过自己的手机或其他终端将信息到网络中。通过移动互联网,农民和市场的距离拉近了,用户和商家的距离也缩短了,真正的实现了便民惠民,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

农民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农技培训;种植业;畜牧业;新民乡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雷昌林(1967―),男,贵州盘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 S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43-02

1 引 言

新民乡以提高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在全乡全面推广农牧实用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乡一特”的局面,使农业向着优质、高产、高效、集约、低耗的方向发展。针对全乡农民技术文化培训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技术人员把传授农牧实用技术,变成“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全体技术人员的艰辛努力和踏实工作,全乡农民技术文化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了较好效果。

2 农技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

2.1 让每户有位科技“明白人”

为提高农民技术文化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烟办等为成员单位的技术培训工作小组,常抓此项工作。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畜牧站抽调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3名农艺师和1名畜牧兽医师,专门负责全乡范围内的农民技术文化培训工作,并针对各村实际,认真编写培训计划,拟订培训教案,经领导小组审阅后方可上培训课。同时还根据各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开办农民技术文化课,结合各种现场培训会,通过办高质量、高标准的科技示范样板点,制作流动科技宣传栏,播放《21世纪农民致富科技导航系列VCD》光盘,利用星期二、星期四在集贸市场上广泛宣传农牧实用技术,做到实施项目范围内受益农户基本知晓相关技术要点,每一户至少有一位科技“明白人”。

2.2 农技培训的具体内容

2.2.1 种植业

分别在白鱼、大坑、雨那等村开展《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旱地分带轮作技术》的培训。在上乍勒、旧屯、俄项井、三官营、林家田等村开展《水稻两段育秧、拉绳宽窄行栽插技术》、《稻田免耕、稻草全层覆盖》、《栽培脱毒马铃薯技术》的培训,在小石桥、马坪地、扒嘎、白鱼、雨那等村开展《稻茬杂交油菜育苗免耕栽培技术》、《旱地杂交油菜育苗移栽技术》等培训。

2.2.2 畜牧业

分别在雨那片进行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如《黄牛的品种改良及饲养管理》、《瘦牛短期育肥技术》、《圈舍改造技术》等培训,在白马片进行《母猪的饲养和管理》、《仔猪的饲养和管理》、《快速育肥猪的饲养技术》等培训,在新民片进行《黄牛常见病及防治技术》、《猪常见病预防及防治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对常见传染病进行讲解和培训。

2.3 农技培训的具体做法

根据季节特点,通过举办培训班,先让村组干部和党、团员、科技示范户先培训学习,再召开现场培训会,现场操作、临田测产观摩、开办农民技术文化学校,结合扫盲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通过农业、畜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农民技术文化培训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

具体采取措施:一是组建科技讲师团,中心抽调技术人员组成三个科技讲师团,分片包乡镇,培训到村,把技术直接传授到户。二是开展专题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对县、乡技术干部和乡镇科技示范户进行集中师资培训。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分配技术人员入村到户,对所包扶的重点科技示范户进行全年技术培训与指导。四是按期开展电视专题技术讲座。五是编写《农业技术培训教材》,印制《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万寿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卡,结合培训发放到农民手中。六是利用科普大集、科技大蓬车等形式,开展现场咨询培训。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和灵活培训方法,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户指导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答疑相结合,培训与座谈研讨相结合。使广大农户通过培训真正掌握农业新技术。

3 农技培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累计在全乡17个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34次,培训达5260人(次);其中种植业培训22次,培训人数达3140人(次);养殖业培训12人(次),培训人数达2120人(次),共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基本达到预期的奋斗目标,确保全乡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体现在:

(1)“两杂”良种推广率大幅度提高,“两杂”良种推广一直是制约新民乡粮食增产的瓶颈。通过培训、“两杂”良种推广率由80%提高到95%,年均增产粮食达26万kg。

(2)两段育秧旱育稀植,宽窄行拉绳栽插由80%提高到100%,年增长粮食达10万kg。

(3)小麦分带轮作和玉米绿肥聚垄免耕,由推广种植面积不到3000亩提高到6000亩,年增长粮食达15万kg。

(4)稻田免耕稻草全层覆盖栽培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00亩增加到2000亩,有望成为新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

(5)油菜育苗移栽种植,由原来的零星传统点播,发展到今年在全乡大面积推广种植达4500亩,亩产达156kg以上,总产量70.2万kg,创产值达266.76万元,如果稳步发展,将成为新民乡继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为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增加全乡农民的经济收入,将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6)通过畜牧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饲养和管理水平,具备了一定的饲养技能,促进了防疫意识由“要你打,变为我要打”的思想转变,防疫密度由原来80%提高到90%以上,同时提高了全乡广大农民的种草养畜的积极性,累计种植优质牧草近1000亩,从而可提高饲养效率,缩短育肥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养殖业增收的潜力,对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培训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由于乡大面广,给农民技术文化培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再加上农民文化水平的差异,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还有一个从认识到接受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部分农民对当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存在观望的思想,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够强等。

4 农技培训努力方向

4.1 进一步提高培训认识

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克服困难,转变作风,理清培训思路,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开展培训。

4.2 培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技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农民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水平。

4.3 培训政策法律,增强法制观念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农民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4.4 培训现代农艺,掌握实用技术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政策环境基本合理和稳定的条件下,科技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动力。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现代农艺和实用技术也在一个不断更新和升级,因此,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

农民技术培训篇(7)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中央1号文件、各级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年农业生产任务、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春播春管,以农业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二、目标任务

全年组织实施送科技培训活动,培训300场7万人次,各乡镇农技中心培训3万人次,各二级单位、二级局培训4万人次。其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2名、培训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125名、新型职业农民10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名。印发技术资料7万份,编印《农业》12期12万份,开展农技“110”专家咨询、农业产销信息发送等服务,确保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

三、培训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和阳光工程提质增效,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开展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初加工等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2014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要以此为契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法规、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强化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培训形式

(一)集中办班。通过农业系统各单位专家和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在全市各乡镇、村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推广“划片办班,集中培训”、“农民点单,按需培训”等模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加强师生互动,采取趣味答题、有奖问答、培训游戏等有效办法,提高农民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利用媒体网络宣传。组织广大农民认真收看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开办的“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大讲堂”,认真学习农业远程教育网开辟的“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节目”,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广大农民进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三)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结合生产实际和重点推广普及的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编发制作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明白纸”、光盘等资料下发给农民,做到科技直接入户。

(四)专家现场田间指导。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农事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五)典型经验推介。总结宣传推广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产业的科技致富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致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五、任务安排

(一)早部署、早启动。2014年2月,市农业局在红花套镇南桥村举办2014年全市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现场启动仪式。

(二)科学分组、常年培训。按照各单位工作职能,组成科技培训组,开展常年农民科技培训。

1、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组(6人):组长: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培训,全年培训6400人,发放技术资料6400份。

2、农业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负责全市粮、油、菜作物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园区和粮、油、菜相关项目村、重点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3、特产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负责全市柑、茶、桑产业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百个柑桔精品园、百里高效茶园走廊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份。

4、植保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5、土壤肥料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6、全市基层农技推广考评人员和全市村级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组。一是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组织局属各单位和乡镇处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分期集中到农业高等院校参加“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的学习,共22人。二是以产业为单元,结合农事时节,聘请专家、教授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训120人。三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对全市125名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增强其服务能力。四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等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农业生产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农民创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全年培训1600人,发放资料1600份。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农村实用人才300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户1200人。全年共培训1967人,印发技术资料1967份。

7、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组(2人)。充分利用“12316”三农综合服务热线、农业网、农业报、“三峡手机报”、《垄上行》栏目、农村信息化平台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惠农政策、农业三新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000人,印发技术资料5000份。

8、农机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艾家会。成员:李反修、王家宏、陈砚平、梁俭、周祥春。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机化转型发展需要,建设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与维修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机手和农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9、水产科技培训组(4人):组长:重点抓好清江库区和全市专业鱼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10、农业法律法规培训组(7人)。对农资经营户重点开展《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农资经营户、柑桔打蜡加工业主3000人次,发放资料3000份。

11、乡(镇、处)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组:重点围饶本区域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紧密配合市级各培训组,做好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全年培训30000人,印发技术资料30000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教科,由科教科长任办公室主任。科教科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情况汇总等日常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阳光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